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并联UPS逆变器均流控制

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并联UPS逆变器均流控制

一、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并联UPS逆变器的均流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顾诚博[1](2020)在《轨道列车辅助逆变器并网供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辅助逆变器作为轨道列车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列车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提高辅助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冗余度,本文对轨道列车辅助逆变器的并网供电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对逆变器单机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以满足辅助逆变器单机系统的稳定运行与输出波形质量,确保辅助逆变器并网供电系统可靠运行的良好基础。对逆变器电路拓扑进行了设计,分析了三相变压器和滤波电路电量关系,并推导了主回路的状态空间方程。在分析空间矢量调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坐标变换的电压闭环控制策略,加入电流前馈,提高了逆变器对动态过程的输出调节能力。基于DSP+FPGA工程应用背景,将系统的控制和保护进行数字化实现。针对传统并网供电采用三相锁相环的缺点,基于二阶广义积分(second-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SOGI),实现新型单相锁相环技术;对逆变器输出功率特性、传统下垂控制理论进行分析;针对比例下垂的动态响应慢的缺陷,加入了微分下垂分量提高其动态响应性;为了提高轨道列车复杂负载条件下的功率计算准确性,提出在dq坐标系下的瞬时功率计算方法,通过对整车功率流建模,设计了并网系统功率控制环,提高功率均分效果;针对无互联线辅助并网系统的载波次环流问题,分析了辅助变流器并网系统载波次环流原因,提出载波周期均分同步法实现逆变器载波自同步。搭建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进行相关仿真验证,并在辅助供电系统实验平台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单机与并网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图55幅,表6个,参考文献61篇。

杨红伟[2](2020)在《基于V/f控制的微网变流器并联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包含分布式发电的微网建设不断加速,对微网中变流器的单台容量及冗余扩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微网系统的核心,变流器的发展趋势逐渐由单台高容量转变为多台小容量并联,变流器并联技术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整个微网系统的稳定性。变流器并联运行可以把负载功率分担给各台变流器,使电力电子器件承受较小的电流应力,从而延长了变流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此外,降低单台变流器的容量可以使变流器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从而降低系统的生产和维护成本。因此,微网变流器的并联运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微网变流器的控制与并联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对比。作为变流器并联控制的基础,分析了三相桥式变流器的拓扑解耦过程以及变流器并联系统的环流,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V/f控制的微网变流器并联控制方法。在变流器并联系统中,各台变流器单元均使用恒压恒频(V/f)控制来保证其输出电压的幅值和频率都相同,此时系统中变流器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异在于其相角不同。随后,理论分析得到并联系统的负载电压与系统内变流器输出电压矢量和存在固定关系,并依据不同应用环境提出了三种调节相角的策略,用以调节变流器输出电压的相角,直到并联系统中各台变流器输出电压的幅值、频率、相角均达到一致,系统环流较小,负载功率均分。然后,本文对所提的变流器并联策略中的大电感与线路电感进行了分析,由于微网中各台变流器到负载的线路距离各不相同,提出在变流器机端加入一个大电感L,削弱线路电感差异影响,从而各台变流器的机端电压近似等于负载电压,各台变流器有了一个共同的电压基准。随后讨论了大电感与线路电感的相互作用对系统稳态环流的影响,以及大电感的加入对并联系统参数的影响,从而引出大电感数值大小的具体设计过程,并讨论了虚拟电感替换实际电感的可行性。最后,基于PSIM仿真平台,搭建了变流器并联仿真系统。同时,基于TMS320F28335数字处理器搭建了变流器并联运行实验平台。分别在仿真系统和实验平台上对提出的变流器并联运行方案进行了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V/f控制的微网变流器并联控制方法可以使系统内变流器实现均流,负载功率均分,证实了所提变流器并联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曹文远,韩民晓,谢文强,李蕊[3](2019)在《交直流配电网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分析》文中提出逆变器是交直流电网互联和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重要接口。随着直流配电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的增加,逆变器的并联运行控制成为维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提高供电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该文首先提出交直流配电网中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典型应用场景,接着考虑配电网中逆变器的空间距离跨度大、网络参数无法忽略的特点,建立多逆变器并联运行模型并推导逆变器间环流的计算公式。对已有较多研究的多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尤其是对下垂控制存在的功率耦合、功率均分和电能质量问题以及相应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最后指出适用于交直流配电网的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方法及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蔡久青,陈昌松,段善旭,刘朋[4](2017)在《模块化不间断电源自适应均流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模块化不间断电源并联冗余系统的环流问题,通过引入虚拟环流阻抗,提出一种基于阻抗自适应调节的均流控制策略,具备良好的稳态及动态电流均分能力。深入探讨并机电感及控制方法对系统输出阻抗、环流阻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新颖的自适应均流控制算法,并选取合适的阻抗控制器参数,改善并联系统动态环流抑制效果。同时,滤波电感电流直流分量控制的加入有效地解决了变压器直流偏磁问题,提高了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林燎源[5](2017)在《多逆变器并联均流及功率灵活分配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逆变器并联技术作为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Power Supply,UPS)、分布式发电、新能源和微电网等的关键技术之一,无疑是一个具有明确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实现负载电流或者负荷功率在各并联逆变器之间按照要求进行合理分配,是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首要任务。本文在总结现有国内外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下垂控制和虚拟阻抗技术,针对无信息交互的多逆变器并联均流控制和结合通信技术的多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灵活分配技术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在线式UPS并联系统等对输出电压有锁相要求的应用场合,在逆变器并联均流的同时,输出电压还需要同电网电压锁相。下垂控制需要调节频率来调节输出功率,而锁相环需要调节频率来调节输出电压相位,不同的调节目标依赖于同一个调节量,存在冲突,会引起并联系统均流的不稳定。本文将逆变器设计为R型逆变器,采用R型下垂控制。根据无功功率均分需求添加自适应虚拟电阻来调节逆变器输出阻抗的模,承担瞬态无功功率的调节,降低无功均分对频率变化的敏感度,减轻频率下垂控制的负担。通过引入有效值环改善输出电压精度,并提出二级P-V下垂机制,减小了输出电压幅值偏差并增强均流动态性能。仿真和实验表明本文所提方案能够使并联系统在锁相环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同时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均流性能。由逆变器的戴维南等效模型可以看到其特性包括等效输出阻抗和空载电压增益,现有研究大都只考虑并联单元等效输出阻抗的失配对并联均流的影响,而认为空载电压增益是匹配的。并联逆变器的硬件参数、控制策略不同,空载电压增益往往存在差异,也是影响均流度的重要因素。本文同时考虑了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和空载电压增益的失配对均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有效值环的引入能够提高存在特性差异的逆变器并联的均流度,但同时会削弱虚拟阻抗改善均流度的效力。本文提出一种兼容逆变器特性差异的无信号交互并联均流控制策略,将虚拟阻抗环置于有效值环之前,通过有效值环和虚拟阻抗环的配合有效提高并联系统的均流度。仿真和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对于基于下垂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频率控制的功率(Frequency Controlled Power,FCP)在稳态时能够按照频率下垂系数的反比精确分配,而电压控制的功率(Voltage Controlled Power,VCP)则由于空载电压增益、等效输出阻抗和馈线阻抗等失配因素往往存在分配误差。因此,现有基于虚拟阻抗的方法只考虑改进VCP分配的阻抗匹配。本文指出FCP也存在阻抗匹配问题。在负载瞬态,由于下垂控制的带宽较低,FCP首先根据阻抗进行分配,若FCP分配的阻抗匹配较差,则会引起瞬态FCP过冲甚至振荡,从而通过有功无功的耦合引起VCP的过冲和振荡,降低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推导了实现功率精确分配的阻抗条件,提出了匹配阻抗集合的概念,并定义了最佳匹配阻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备双自由度可调的自适应虚拟阻抗方法,同时改进了有功和无功功率分配的阻抗匹配,在实现功率精确分配的同时增强了系统动态性能,并提高了系统的参数适应性。通过小信号模型分析了所提方案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并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了验证。最后,本文提出一种改进RL型下垂控制策略实现了复阻抗网状型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功率灵活分配控制。相比公共母线型结构,网状型结构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由于逆变器和负载的接入和切出会改变网络拓扑结构以及两个节点间的连线阻抗,难以有效测量和利用馈线阻抗信息。此外,在复阻抗条件下,逆变器输出的功率需经过多个非发电节点输送到负载,使有功和无功的耦合更加复杂。本文通过添加由有功和无功线性组合偏差积分调制的自适应虚拟电阻,实现了功率精确分配,并在RL型下垂方程中注入所有并联逆变器的下垂信息,对下垂机制引入的电压和频率偏移实现了快速补偿。通过下垂系数的标么化,实现通信下行数据由广播方式发送,将控制延时的不匹配最小化,改善了控制同时性,增强了系统稳定性。本文将所提改进型RL型下垂控制策略拓展到R型和L型下垂控制,并通过小信号分析和仿真进行了对比,表明所提方案更适合应用在复阻抗网状型逆变器并联系统。最后,通过实验检验了所提策略的功率分配性能。

孙钦斐[6](2016)在《模块化户用微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户用微电网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分布式供能开辟了新的方向。作为一种分布式供电系统,户用微电网一方面可以广泛吸纳分布式能源,另一方面能够向家庭终端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逆变器是户用微电网的核心设备,从户用微电网容量配置灵活性、系统可靠性、系统投资及施工维护等方面考虑,单相模块化及其并联、组合设计理念是最为适合户用微电网应用的技术方案。为此本文将针对单相模块化户用微电网逆变器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包括单相模块化逆变器控制技术、孤岛检测技术、模块化逆变器并联技术以及三相组合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模块化逆变器孤岛运行模式,采用基于多比例谐振控制器(Multi-resonant PR)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模块化逆变器并网运行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时功率闭环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网功率控制方法,通过瞬时功率外环和电感电流内环控制实现了逆变器恒定PQ控制。研究了上述控制策略的数字实现和离散化方法,针对基波和谐波谐振控制器分别采用双线性变换和修正双线性变换离散方法确保离散控制器性能。2)提出了一种基于FLL(Frequency Locked Loop)的频率正反馈主动相位偏移孤岛检测方法。该方法根据锁相环(Phase Locked Loop, PLL)得到的PCC(Point of Common Coupling)实时频率与额定频率的偏差构造相位-频率正反馈,使PCC频率偏移直至超出允许范围。同时考虑到孤岛后PCC频率因正反馈作用而动态偏移的问题,采用基于锁频环节的广义二阶积分(Second 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 SOGI-FLL)代替恒定谐振频率的广义二阶积分(SOGI),改善了孤岛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另外,采用按低频三角波规律变化的动态初始扰动角代替恒定初始偏移角,解决了PQ控制逆变器因功率调节导致初始相位偏移角扰动效果弱化的问题,同时减小了检测盲区并提升检测速度。3)针对模块化逆变器并联均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频dq电流均分的并联均流控制方法。该方法将各逆变器输出电流不同频次分量(基波、3rd、5th、7th…)分频变换为旋转坐标系下d、q轴直流分量,通过对分频d、q电流均分来实现负载电流的均分控制。该方法对基波电流和谐波电流均具有良好的均分效果,与瞬时电流均分方法相比降低了对模块间通信速率的要求。4)针对模块化逆变器并联同步与三相组合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模块化逆变器主从式并联同步及三相组合逆变器电压对称控制方法。并联同步控制中各从逆变器根据主逆变器定时发送的同步帧,调节各自相位并补偿因晶振误差与计算截断误差累积导致的频率偏差,实现各并联逆变器输出电压同步。对于三相组合控制,孤岛运行模式下同样采用基于CAN总线的主从式同步方法来调节各逆变器相位并补偿不同模块的频率偏差,实现三相逆变器对称电压输出;另外针对组合式三相逆变器并网预同步过程提出了分相独立锁相的三相电压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主从式三相组合逆变器电压对称控制在预同步过程中存在较大瞬时电压不对称的问题,确保了并网预同步过程三相输出电压良好的对称性。

林钊[7](2015)在《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分布式智能化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多智能体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电力系统相关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逆变器并联领域还未有应用研究成果。本文在三相逆变器无信号互联线并联系统的基础上,将多智能体理论应用于其中,以期实现适用于多逆变器无信号互联线并联、多负载供电需求的,以额定功率为权重进行输出功率加权分配的逆变器并联系统。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广义状态空间平均的三相逆变器单机建模方法;接着基于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模型对逆变器进行了PI双环控制器的设计;然后提出了基于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模型的电感电流滑动平均控制策略;最后实验样机上的对比实验验证了三相逆变器的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和基于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模型的电感电流滑动平均法能够较快地跟踪电流的变化,改善系统在负载变化时的动态特性。为了将多智能体技术与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结合起来,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模型的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对系统功率加权平均的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接着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功率加权均分控制策略,分析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加权功率均分的工作机理;然后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方法和参数优化策略;最后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功率加权均分控制策略、建模方法和参数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主要取决于PQ下垂系数的选择。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动静态分析方法。首先给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并联系统小信号模型;然后采用根轨迹分析的方法对下垂系数进行了选取;最后实验验证了选取的下垂系数能够较好地改善并联系统的动态性能。为了实现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功率灵活分配策略。按照功率权重系数分配指令的来源的不同,本文分别阐述了“主从式”功率权重系数灵活分配和“自主式”功率权重系数灵活分配,最后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分配方式都能够很好地实现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分配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而且“自主式”分配方式相对于“主从式”分配方式来说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

孙运志[8](2013)在《关于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文章通过工作实践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了最新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基本原理,相比较传统的集中控制、主从控制、分散逻辑控制,总结了各种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优缺点,结合模块化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基于下垂特性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指出无互联线的并联控制技术将成为未来模块化UPS的发展主流。

王树宾,夏炎,杜会卿,陈杰[9](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的发展与现状》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立体交通将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瓶颈的有效途径。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节能、无污染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就轨道交通技术中核心的变流技术进行介绍,主要是针对辅助变流器的拓扑结构、城轨列车辅助系统的供电模式以及其并列方法技术进行探讨分析。

龙江涛,路嘉鑫,钱希森,张颖超,赵争鸣[10](2013)在《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传统的集中控制、主从控制、分散逻辑控制以及最新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基本原理,比较总结了各种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优缺点,结合模块化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基于下垂特性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指出无互联线的并联控制技术将成为未来模块化UPS的发展主流。

二、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并联UPS逆变器的均流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并联UPS逆变器的均流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轨道列车辅助逆变器并网供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2.2 并网供电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辅助逆变器单机系统控制研究
    2.1 辅助逆变器拓扑结构
        2.1.1 主回路拓扑结构
        2.1.2 变压器及三相滤波电路分析
    2.2 辅助逆变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2.2.1 辅助变流器的数学模型
        2.2.2 空间矢量调制的设计
        2.2.3 闭环控制的实现
    2.3 DSP+FPGA架构下数字化算法实现研究
        2.3.1 DSP+FGPA硬件架构的优势
        2.3.2 数字化滤波实现
        2.3.3 故障保护实现
    2.4 本章小结
3 辅助逆变器并网供电研究
    3.1 并网供电控制策略
    3.2 并网锁相技术研究
        3.2.1 锁相环基本工作原理
        3.2.2 基于SOGI的单相锁相环技术
    3.3 并网功率均分研究
        3.3.1 辅助逆变器输出功率控制研究
        3.3.2 改进型下垂控制算法研究
    3.4 并网载波次环流抑制研究
        3.4.1 载波次环流原理分析
        3.4.2 载波次环流抑制方案
    3.5 本章小结
4 仿真与实验分析
    4.1 建模与仿真分析
        4.1.1 单机供电仿真结果
        4.1.2 并网供电仿真结果
    4.2 实验分析
        4.2.1 单机供电实验结果
        4.2.2 并网供电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节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轨道列车辅助供电系统实验平台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V/f控制的微网变流器并联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网变流器的基本控制策略
        1.2.1 恒功率(PQ)控制方式
        1.2.2 下垂(Droop)控制方式
        1.2.3 恒压恒频(V/f)控制方式
    1.3 变流器多机并联策略的研究现状
        1.3.1 集中式控制
        1.3.2 分布式控制
        1.3.3 主从式控制
        1.3.4 3C(Circular Chain Control)式控制
        1.3.5 电力线通讯控制
        1.3.6 下垂控制
    1.4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V/f控制的变流器并联控制方法及实现
    2.1 变流器拓扑及控制过程
    2.2 变流器并联环流分析
    2.3 变流器并联理论分析与计算
    2.4 多机并联方案的实现
        2.4.1 基于相角自调节的并联方法
        2.4.2 基于相角自同步的并联方法
        2.4.3 基于相角自寻优的并联方法
        2.4.4 三种相角调节方案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联策略中电感参数对系统影响及其设计方法
    3.1 线路电感与大电感参数分析
    3.2 大电感对并联系统影响
    3.3 大电感参数设计
    3.4 虚拟电感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网变流器并联方案仿真与实验验证
    4.1 仿真并联系统设计
    4.2 实验平台搭建
    4.3 多机并联方案的仿真与实验实现
        4.3.1 基于相角自调节的并联方法实现
        4.3.2 基于相角自同步的并联方法实现
        4.3.3 基于相角自寻优的并联方法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交直流配电网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逆变器并联运行应用场景分析
    1.1 区域电网互联
    1.2 负荷中心多受端直流送电
    1.3 可再生能源直流外送送端电网支撑
2 逆变器并联运行模型及环流产生机理
3 基于通信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
    3.1 集中控制
    3.2 主从控制
    3.3 分散逻辑控制
4 基于下垂特性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
    4.1 功率解耦方法
        4.1.1 合并阻抗调节法
        4.1.2 虚拟功率法
        4.1.3 虚拟频率/电压法
    4.2 功率的高精度分配方法
        4.2.1 合并阻抗调节法
        4.2.2 下垂系数调节法
        4.2.3 下垂曲线平移法
    4.3 频率偏差和电压幅值偏差补偿方法
        4.3.1 下垂系数调节法
        4.3.2 下垂曲线平移法
5 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对比与展望
    5.1 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对比
    5.2 改进下垂控制的总结
    5.3 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展望
6 结论

(4)模块化不间断电源自适应均流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IPOP型系统输出端控制
2 并联均流控制策略
    2.1 电压闭环控制
    2.2 并联阻抗特性分析
    2.3 基于虚拟环流阻抗的自适应均流控制
    2.4 直流分量控制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多逆变器并联均流及功率灵活分配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依赖信息交互的逆变器并联技术
        1.2.2 基于下垂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
        1.2.3 下垂控制中的电压和频率恢复技术
    1.3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兼顾锁相要求的逆变器无信息交互并联均流控制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R型逆变器设计
        2.2.1 电压电流双环比例控制
        2.2.2 参考电压前馈的引
        2.2.3 有效值环
        2.2.4 虚拟电阻环
    2.3 引入自适应虚拟电阻的均流控制方案
        2.3.1 锁相环节和频率下垂控制矛盾分析
        2.3.2 所提均流控制方案
    2.4 仿真分析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兼容逆变器特性差异的无信息交互并联均流控制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传统控制结构对并联均流的影响分析
        3.2.1 有效值环对并联均流的影响分析
        3.2.2 有效值环对虚拟阻抗环的影响分析
    3.3 基于改进虚拟阻抗环和有效值环控制结构的均流策略
        3.3.1 均流控制器设计
        3.3.2 输出电压控制器设计
    3.4 仿真验证
    3.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阻抗匹配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分配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阻抗对功率分配的影响分析
        4.2.1 有功功率实现精确分配的条件分析
        4.2.2 匹配阻抗集合和最优匹配阻抗
    4.3 基于改进阻抗匹配的逆变器并联技术
        4.3.1 现有基于改进VCP分配的阻抗匹配法
        4.3.2 提出的同时改进有功和无功功率分配的阻抗匹配策略
    4.4 并联系统的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4.5 仿真与实验探究
        4.5.1 仿真研究
        4.5.2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复阻抗网状型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功率分配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下垂量注入和虚拟阻抗法的改进RL型下垂控制策略
        5.2.1 RL型下垂控制及参数标幺化
        5.2.2 注入各机下垂量的改进RL型下垂控制
        5.2.3 基于有功无功线性组合偏差积分调节的虚拟电阻
        5.2.4 通信机制
    5.3 系统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分析
        5.3.1 并联系统建模
        5.3.2 并联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积分增益选取
    5.4 仿真探究
        5.4.1 网络阻抗偏感性
        5.4.2 网络阻抗偏阻性
    5.5 实验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今后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6)模块化户用微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网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微网逆变器孤岛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模块化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现状
    1.5 模块化逆变器三相组合技术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单相模块化户用微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2.1 概述
    2.2 户用微网结构及运行模式分析
    2.3 户用微网逆变器模型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
    2.4 谐振控制器离散方法研究
    2.5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户用微网逆变器孤岛检测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孤岛检测标准及测试电路介绍
    3.3 PCC电压及频率响应分析
    3.4 基于FLL的频率正反馈主动相位偏移孤岛检测方法
    3.5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频dq电流均分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
    4.1 概述
    4.2 逆变器并联系统模型及运行特性分析
    4.3 基于分频dq电流均分的并联控制方法
    4.4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AN总线的模块化逆变器并联同步及三相组合方法
    5.1 概述
    5.2 基于CAN总线的逆变器并联同步控制方法
    5.3 基于CAN总线的逆变器三相组合控制方法
    5.4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分布式智能化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逆变器并联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
        1.2.1 有信号互联线的逆变器并联技术
        1.2.2 无信号互联线的逆变器并联技术
        1.2.3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与环流分析
    1.3 多智能体理论在电气类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网络控制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1.4.1 网络节点
        1.4.2 网络信道传输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三相逆变器单机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2.1 引言
    2.2 基于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的逆变器单机建模
    2.3 基于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双环PI控制器的设计
    2.4 电感电流滑动平均算法的引入
    2.5 三相逆变器单机系统的仿真和实验研究
        2.5.1 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的仿真和实验研究
        2.5.2 电感电流滑动平均的实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加权功率均分研究
    3.1 引言
    3.2 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加权平均控制技术研究
        3.2.1 dq0坐标系下三相逆变器输出阻抗的分析
        3.2.2 dq0坐标系下三相逆变器反馈线性化控制
        3.2.3 dq0坐标系下并联系统分析
    3.3 多智能体技术简介及应用分析
        3.3.1 多智能体技术简介
        3.3.2 多智能体技术应用于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
    3.4 基于多智能体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
        3.4.1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架构的系统构建
        3.4.2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建模
        3.4.3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控制参数的最优控制估算
    3.5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加权功率均分的实验研究
        3.5.1 两台逆变器并联系统加权功率均分稳态实验研究
        3.5.2 两台逆变器并联系统加权功率均分动态实验研究
        3.5.3 三台逆变器并联系统加权功率均分稳态实验研究
        3.5.4 三台逆变器并联系统加权功率均分动态实验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动静态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多智能体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小信号模型
    4.3 基于并联系统小信号模型的下垂系数设计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功率灵活分配
    5.1 引言
    5.2 “主从式”功率权重系数灵活分配
    5.3 “自主式”功率权重系数灵活分配
    5.4 实验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附录

(8)关于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环流分析
2. 有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
    2.1 集中控制
    2.2 主从控制
    2.3 分散逻辑控制
3. 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
    3.1 无互联线并联控制基本思路
    3.2 基于电力线通信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
4. 结论

(10)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环流分析
2 有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
    2.1 集中控制
    2.2 主从控制
    2.3 分散逻辑控制
3 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
    3.1 无互联线并联控制基本思路
    3.2 功率下垂特性并联控制
    3.3 基于电力线通信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
4 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优缺点比较
5 结论

四、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并联UPS逆变器的均流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轨道列车辅助逆变器并网供电技术研究[D]. 顾诚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基于V/f控制的微网变流器并联控制方法研究[D]. 杨红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交直流配电网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分析[J]. 曹文远,韩民晓,谢文强,李蕊. 电工技术学报, 2019(20)
  • [4]模块化不间断电源自适应均流控制技术[J]. 蔡久青,陈昌松,段善旭,刘朋. 电工技术学报, 2017(24)
  • [5]多逆变器并联均流及功率灵活分配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林燎源. 浙江大学, 2017(06)
  • [6]模块化户用微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 孙钦斐.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7]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分布式智能化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研究[D]. 林钊. 浙江大学, 2015(07)
  • [8]关于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J]. 孙运志. 电子世界, 2013(22)
  • [9]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的发展与现状[A]. 王树宾,夏炎,杜会卿,陈杰. 2013年轨道交通电气与信息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TRT2013)论文集, 2013
  • [10]UPS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综述[J]. 龙江涛,路嘉鑫,钱希森,张颖超,赵争鸣. 电源学报, 2013(05)

标签:;  ;  ;  ;  ;  

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并联UPS逆变器均流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