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质量管理工作组成立情况介绍

金融业质量管理工作组成立情况介绍

一、金融业质量管理工作组成立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郅琪[1](2021)在《IBMS软件升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项目大都面临时间、进度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论文所研究的公司技术部门面临交付质量和交付数量掣肘的困境。为避免业务人员对技术部门的信任危机,需要完善质量管理机制。论文借鉴国内外应用案例的优秀技术管理经验,使用PESTEL模型和7S管理模型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设计出可落地的质量保证流程。针对新建类项目,提高整体重视架构设计的程度,推行技术培训,尽量满足业务发展、软件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针对升级维护类与迭代项目,引入敏捷思想,优化开发和测试的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项目的交付速度和质量,尽可能规避风险。TMMI测试成熟度模型对当前部门的评级TMMI 2级,测试环境领域尚不成熟,故提出解决方案区分开发环境、全面推行独立环境,并提出不同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工作存在不一样的侧重点。当前组织内测试策略不够明晰,提出基于产品风险分析的思想,并推行程序化和公正的冒烟测试,据此参考提测代码的质量,严格执行阶段准出标准。拥抱敏捷,引入“集成”思想,按照功能点对测试用例进行集成,提高功能测试用例的复用性,减轻编写测试用例的工作量,使用Jenkins集成工具增量管理代码,提高开发阶段的质量监控。引入Selenium工具搭建Web端自动化测试框架,落地自动化回归测试,提高需求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频繁进行控件或安全升级期间的质量保证。本文通过优化现行质量技术与质量管理方法,实现了缓解需求任务排期紧凑和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造成的质量危机,进一步提升了用户满意度,推进向TMMI3升级的步伐。

刘林昆[2](2020)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信贷业务的一种专业领域,能够对核心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同步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和分销商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并且将风险控制在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可控风险范围内。在此业务模式下,可以使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信贷资金风险,将更多精力专注于为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为供应链属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产业环境,进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革,商业银行在提供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时,逐渐出现了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业务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日渐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区块链技术独特的记账方法使其具有信任度高、去中心化和信息化等特点。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本文提出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的业务模式。该模式相比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来说,在风险控制以及业务效率方面更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的需求。“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不仅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降低风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依附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来说,更有利于其拓展融资平台,提高融资效率,缓解资金压力,团结各方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业务模式等,并总结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区块链技术的技术特点和目前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场景进行阐述,从而印证了现阶段Q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其次,本文对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并评价了 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效果。通过分析总结,本文认为Q银行现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几个问题:传统的系统架构存在较低的服务效率与较高的审核成本;链属企业选择范围存在限制,小微企业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错配;供应链金融体系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四流未做到充分合一。同时,为进一步验证业务优化的可行性,本文对Q银行实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 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当前的内部优、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 Q银行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能够推动业务发展,增强服务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不仅有解决Q银行供应链金融问题上的必要性,而且从时间上来看有一定的紧迫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总结归纳出现有的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融合的底层逻辑以及业务场景,针对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短板,整体性提出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新型业务模式,并对新模式中涉及的技术原理和具体细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设计构建出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供应链各节点的应用进行论述,并总结了该系统应用的主要实效及实施保障。综上,本文以Q银行为例,通过深入分析了 Q银行现有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足,找出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的具有普遍性的缺点,并在分析区块链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解决传统供应链业务模式中的不足。该业务模式是在研究分析Q银行的基础上得出的,对像Q银行这样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根据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井福荣[3](2020)在《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据获取方式的多源化,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作物种质资源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海量异构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通过对数据高度自动化的分析,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和规则,为社会提供更具价值的信息。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逐渐意识到建设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的重要性,然而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相关概念尚需界定与明晰,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及其内容尚待建立与实施。因此,本文基于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的研究现状,对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构建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借鉴。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作物种质资源的体系构建依据,制定了适用性、系统性、兼容性等8项体系建设原则,提出了以“基础-目标-过程-保障”为主路线的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四维要素结构,包括作物种质资源业务需求、大数据技术、数据加工和标准规范等,确定了体系构建的边界与内容,设计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的总体框架。(2)详细设计了支撑体系。基于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按照先总体后局部、逐层递进的设计思想分别对标准规范体系、数据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等进行了详细设计,丰富了体系的内容。制订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6类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确立了数据体系的数据分类、编码规范和交换共享等内容,设计了基于管理团队建设、数据管理和系统运维等多维度的管理体系,建立了安全体系,确保了大数据系统安全可靠运行。(3)设计了技术/工具子体系。以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加工要素为依据对技术体系进行设计,针对作物种质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提出了二次数据采集技术方案,明确了预处理技术,提出了基于云技术的混合数据存储技术方案,设计了分析技术框架和适应于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展示的可视化技术体系,并结合技术体系设计了平台/工具框架。以获取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改进了麦穗图像的采集方法,标注了约一万个样本用于训练,优化了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的参数,结果表明该麦穗检测模型的F1评价指标大于0.91,接近实用效果,验证了技术体系设计的可行性。(4)设计了应用子体系,构建了知识图谱。提出了应用子体系构建原则,结合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业务需求和用户群体将应用子体系分成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三部分,设计了应用体系与技术体系之间的对接方案。以构建作物种质资源知识图谱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设计了以作物种质资源为中心的知识图谱模式层,借助Protégé软件构建知识图谱数据层,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数据扩展方法,获取到与作物种质资源相关的社会学基础数据,构建出基于图结构的知识图谱可视化界面,验证了应用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依据、原则和要素,设计了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并分别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层次对框架中的两个核心子体系—技术/工具子体系、应用子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阐明了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建设主体、应用技术和发展方向,对未来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姚梅[4](2020)在《金融科技全球治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赵欣宇[5](2020)在《《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的翻译文本是欧盟官方出版物办公室2018年出版的英文版《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第三到五章的内容。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目前国内现有的国外相关政策和研究的资料尚不多见,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次翻译实践所涉及的文本能丰富相关的研究资料,对国内研究职业教育全球化的学者专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彼得·纽马克对文本类型的分类说明,源文本《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属于信息型文本。结合文本所呈现的信息型文本特点和学术写作的语篇风格,译者运用了增译、减译、词性转换、分译、顺译、重构等翻译技巧;以交际翻译的相关策略作为指导,使其译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本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介绍了翻译实践的总体情况;描述了翻译实践的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总结了翻译实践的经验并对译者自身的职业技能发展进行了反思。译者希望她的翻译实践能帮助国内研究职业教育的学者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和借鉴他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以及其应对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晏娇[6](2020)在《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学界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集中在演进路径和具体机制的研究上。演进路径的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问题上,以及具体的诸如“共区原则”、“资金与技术”或者“气候融资”等问题上;气候治理机制的研究则试图从之前的京都机制中寻找机制设置的缺陷,进而对机制的完善提供思路。但这些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诸如“公地悲剧问题”的研究,限制了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思维。因为这些研究成果都无法解释两个问题:“为什么全球气候治理不是在‘自上而下’的京都机制式治理路径上进行自我完善,而是在《巴黎协定》的设计下发生了‘自下而上’的转型”以及“为什么美国在京都进程中退出,到了巴黎进程再次退出”。气候治理路径转型之后的“后巴黎时代”的谈判仍然艰难。无论是从合作理论还是从制度主义视角都很难对这种现象给予很合理的解释。因此,研究跳出现有研究成果的限制框架,在全球气候治理走向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背景、梳理气候治理路径转型的现象、得出治理权威动态变化的结论,最后探讨其对中国的意义。首先,当前的全球治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背景:全球治理总体上呈现出了多层次的特性。各个国家不但更多时候选择进行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更多地选择在特定的议题上进行联合,还有日渐活跃的非国家行为体与传统的主权国家共同拉开了全球治理的大网。因而文将多层次治理框架引入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中,搭建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为支撑,大国气候治理行动为基石,跨国气候治理网络为辅助的全球气候治理架构。其次,通过以“服从”为核心特征的治理权威这一关键因素,探求气候治理路径转型的根原因及实际意义。分析发现,在气候治理路径的转变过程中,权威在全球气候治理系统中产生了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一是国家的权威得以增强;二是非国家行为体组成的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权威已经兴起且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产生影响。在对“自上而下”气候治理路径的梳理中发现,《京都议定书》的惨淡收场实际上并非是其机制设置的问题,原因在于该多层次治理体系没有一个实质凌驾于所有主权国家之上的“超级政府”,因而就无法确保一个机制得到所有国家的遵守。在审视《巴黎协定》安排的气候治理路径时,可发现所谓的“自下而上”路径实质上依靠的是主权国家各自的节能减排行动。由于还没有明确的不遵约机制,因此该路径的治理效果取决于各国最后对国的定位和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协定对签约国实际上的约束力非常小,既无法强制国家履约,也无法在国家能履约的情况下进行惩罚。这就是国家层次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这一超国家层次的互动博弈过程中,权威在全球气候治理系统中产生的动态变化——国家权威的强势回归。这是一种全球气候治理重心的再平衡,同时也是对强法律约束力减排框架的再定位。再次,在国家权威回归、超国家权威势弱,且缺乏强制性法律效力的减排协议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发展方向、治国理念以及中国当前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展现出的积极态势,文认为目前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展现出了方向型领导力。因此通过与国直接相关的气候行动以获得领导力,增加中国的话语权,是合理且可行的。最后,结合当前针对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谈判进程,文认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强法律效力的全球性减排协议,全球层面的国家间合作会持续性艰难。因此国家自主气候治理行动最终将会落在次国家层次,而各国是否能顺利地将气候治理政策内化及下沉是气候治理的关键。国家内部的次国家层次的区域化合作、国际层面的次国家合作以及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参与,可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张少帅[7](2020)在《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髙速发展,金融业高收入的特征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的科学性评价研究正越来越受重视。然而,我国对于金融业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晚、发展慢、差距大,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以M银行秦皇岛分行为研究对象,对其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评价,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梳理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本文对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对该银行进行简介的基础上,介绍了M银行秦皇岛分行现行内控体系的模式和特点,并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方法、信息交流和内部控制体系监督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环境系统性不够、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内控核心、风险评估措施和应对手段欠缺、控制方法不完善、岗位分离和反洗钱教育实施不到位、信息交流和沟通效率不高、内控监督工作缺乏有效性等。对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AHP层次分析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以内控五要素为支撑,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并从量化角度对最后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评价结果如下: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控环境总体评价较好;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得分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但高权重指标得分较高,总体评价较好;信息与交流得分在五要素中为最低,总体评价一般;内控体系监督得分较为均衡,总体评价较好。对以上五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之后,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最终评价得分总体情况归属于“较好”。结论为M银行秦皇岛分行的内控体系虽然其中仍旧有一些方面存在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分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最后,本文提出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改善建议。对如何改善分行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优化建议,包括内控环境改善、加强风险评估、优化内控方法、加强信息交流和监督管理等。

张竟成[8](2020)在《县级信用社安防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信用社为向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和人民提供贷款、储蓄等金融服务的机构,为县级行政区域、民办企业村办企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吸引了大量分散的农民群众存款。现代黑客针对银行业金融犯罪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监守自盗使得金融行业的网络安全形势也愈来愈严峻,特别是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的县级信用社。因此,对县级信用社及其乡镇各分支机构的安防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是十分必要的。而项目质量管理理论,是研究如何控制项目过程中影响项目质量因素的理论,对县级信用社安防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以A县信用社安防项目中的质量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A县信用社安防项目现状和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指出信用社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模式落后、影响因素模糊和管理体系缺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访谈法与问卷法,分析研究了信用社旧的安防系统和管理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然后利用帕累托图识别出最常出现的质量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对信用社安防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通过分析就改进信用社安防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给出如何去控制影响安防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以转变信用社旧有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方法。最后本文通过将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信用社安防系统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创造性的使用了“共建项目质量管理模式”,以及采用最新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运用PDCA循环、“4M1E”影响因素分析、帕累托图分析法、鱼骨图分析法以及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改进研究,解决了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并实现了持续改进,为项目达到质量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也为信用社以后的项目质量管理提供思路和方向。

姚力群[9](2020)在《基于CAMEL评价体系下的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电子金融的不断普及,传统银行业面临国际金融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加深,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大。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西方风险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也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尤其是贯穿整个银行经营和业务流程管理的财务风险。提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正成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环节,预测和识别风险则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想要提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分析财务风险的评价体系。本文选取L村镇银行作为分析对象,基于CAMEL评价体系选取指标,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设计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功效系数法(ECM)对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进行风险评级,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首先,笔者对村镇银行的性质、财务风险和CAMEL评价体系做了理论阐述,介绍L村镇银行基本情况,并分析其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与内部原因。其次基于CAMEL评价体系和笔者收集得到的L村镇银行近四年财务数据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五个方面进行考量,并根据这五项内容的指标结果分析L村镇银行存在的财务风险。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层次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运用功效系数法(ECM),结合指标及其权重,确定功效系数,并据此对L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通过测算得出结论:L村镇银行处于“中警”风险状态,然后分别针对五个基本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及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安晓东,王强,秦云杰,梁旭杰[10](2019)在《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 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金融业正面对着严峻的发展形势,金融标准化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强化金融行业内部管理、推动金融技术进步与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金融标准化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战略为总体指导,针对当前我国金融标准化体系、运转机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当前状况,统筹规划制定长远的战略部署,以此来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发展。随着金融服务业信息化、流程化、智能化发展,金融标准化已成为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发展的原动力和内在需求。近几年,山西农信在人民银行总行和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要求和指导下,积极组织贯彻落实金融标准化,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和实践经验。本文回顾山西农信金融标准化发展历程,介绍金融标准化工作机制,分享金融业在制定标准、宣贯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参与标准化活动等方面的成果,将数据标准制订、落地实施及技术平台有机结合,探索和研究金融标准化建设有效可行的实践之道。

二、金融业质量管理工作组成立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业质量管理工作组成立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IBMS软件升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2.2 国内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文章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质量管理发展的主要历程
    2.2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相关模型和方法
        2.2.1 测试成熟度模型
        2.2.2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 IBMS软件升级项目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诊断
    3.1 现状分析
        3.1.1 IBMS软件升级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1.2 竞争对手质量管理比较分析
    3.2 国内外应用案例经验启示
        3.2.1 国外应用案例经验启示
        3.2.2 国内应用案例经验启示
    3.3 问题分析
        3.3.1 部门面临的问题
        3.3.2 原因分析
第四章 IBMS软件升级项目质量管理方案设计
    4.1 敏捷开发质量保证
        4.1.1 开展定期培训
        4.1.2 重视架构设计
    4.2 敏捷测试质量管理
        4.2.1 集成测试需求分析用例
        4.2.2 冒烟测试程序化与公正化
        4.2.3 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
        4.2.4 区分不同测试环境验证侧重点
第五章 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
    5.1 实施方案设计
        5.1.1 质量管理重难点分析
        5.1.2 质量监控
    5.2 执行方案
        5.2.1 完善代码质量管理流程
        5.2.2 完善测试质量管理流程
    5.3 实施效果评价
        5.3.1 缺陷率统计
        5.3.2 资源投入产出比
        5.3.3 满意度调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研究
        2.1.2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
        2.1.3 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的研究
    2.2 关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应用研究
    2.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底层原理
        2.3.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框架
        2.3.2 区块链的技术原理
    2.4 国内区块链+电应链金融业务概述
        2.4.1 我国区块链代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
        2.4.2 现行区块链代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2.4.3 现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不足
    2.5 研究评述
第3章 Q银行供应链金融应用现状及问题
    3.1 业务背景及需求分析
        3.1.1 Q银行基本情况
        3.1.2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3.2 Q银行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
    3.3 Q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局限性分析
        3.3.1 系统架构——较低的服务效率与较高的审核成本
        3.3.2 供需错配——链属企业选择范围存在限制
        3.3.3 业务体系——未充分实现“四流合一
第4章 Q银行实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Q银行内部条件分析
        4.1.1 内部资源分析
        4.1.2 内部能力分析
    4.2 Q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4.2.1 宏观环境分析
        4.2.2 其他银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开展情况
    4.3 Q银行实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SWOT分析
第5章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
    5.1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供需平衡优化
        5.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5.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5.1.3 区块链在供需平衡中的预期效用
    5.2 基于区块链的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体系优化
        5.2.1 终端层负责基础信息的自动录入
        5.2.2 区块链层负责数据的记录和加密
        5.2.3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查询交易等服务
        5.2.4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体系整体设计
    5.3 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供应链金融系统优化
        5.3.1 系统总架构
        5.3.2 区块链网络架构及其模块对接
        5.3.3 系统模块设计
第6章 Q银行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实施保障
    6.1 构建基于数据库的区块链服务系统
    6.2 发展全功能的区块链运营服务平台
    6.3 增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物流管理能力
    6.4 引进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6.5 建立审慎的风险审查体系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大数据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科学研究第四范式
        2.1.1 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特征
        2.1.2 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基本内容
    2.2 大数据
        2.2.1 大数据概念
        2.2.2 大数据特征
        2.2.3 大数据技术
    2.3 大数据体系参考架构
        2.3.1 NIST大数据体系参考架构
        2.3.2 ISO/IEC大数据参考架构
    2.4 大数据标准化体系框架
    2.5 人工智能
    2.6 知识图谱
        2.6.1 知识图谱概念
        2.6.2 知识图谱构建
第三章 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总体框架
    3.1 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定义及特征
        3.1.1 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定义
        3.1.2 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特征
    3.2 构建依据
    3.3 构建原则
    3.4 构建思路
    3.5 四维要素结构
        3.5.1 业务需求
        3.5.2 大数据技术
        3.5.3 数据加工
        3.5.4 标准规范
    3.6 总体框架设计
第四章 支撑体系详细设计
    4.1 标准规范体系
    4.2 数据体系
        4.2.1 数据
        4.2.2 元数据
        4.2.3 数据编码
        4.2.4 数据交换与共享
    4.3 管理体系
        4.3.1 管理团队建设
        4.3.2 数据管理
        4.3.3 系统运维
    4.4 安全体系
        4.4.1 安全基础
        4.4.2 安全技术
        4.4.3 数据安全
        4.4.4 安全管理
第五章 技术/工具体系设计
    5.1 概述
    5.2 设计原则
    5.3 框架设计
        5.3.1 采集技术
        5.3.2 预处理技术
        5.3.3 存储技术
        5.3.4 分析技术
        5.3.5 可视化技术
        5.3.6 平台/工具
    5.4 实证研究——以小麦表型数据处理为例
        5.4.1 实验平台/工具
        5.4.2 数据采集、预处理及存储
        5.4.3 小麦表型数据分析
        5.4.4 评估指标与结果验证
第六章 应用体系设计
    6.1 概述
    6.2 设计原则
    6.3 框架设计
        6.3.1 基础性工作
        6.3.2 基础研究
        6.3.3 应用基础研究
    6.4 实证研究——以构建作物种质资源知识图谱为例
        6.4.1 知识图谱应用优势
        6.4.2 知识图谱构建
        6.4.3 知识图谱中社会学基础数据自动采集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1.2 Overview of the Practice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Source Text Analysis
        2.1.2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lient
        2.1.3 Parallel Text and Glossary
        2.1.4 Tool Preparation
        2.1.5 Schedule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2.2.2 Focus and Difficulties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3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ase Analysis
    3.1 Techniques Used at Lexical Level
        3.1.1 Conversion
        3.1.2 Omission
        3.1.3 Amplification
        3.1.4 Word Choosing
    3.2 Techniques Used at Syntactic Level
        3.2.1 Long Sentence Translation
        3.2.2 Passive Voice Translation
Chapter4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4.2 Limitations and Proposals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AppendixⅢ Glossary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TI Degree
附件

(6)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全球治理中的权威的研究
        (二)关于气候治理路径的研究
        (三)关于多层次全球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研究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文的主要创新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威重构
    一、全球治理权威的重置与分解
    二、全球治理权威的分层
        (一)国家让渡权威给区域一体化组织
        (二)国家让渡权威给国际组织
        (三)非国家行为体逐步形成权威
    三、多层次全球气候治理的思路与架构
        (一)全球气候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同源性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思路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架构
第二章 “自上而下”气候治理路径
    一、“自上而下”的实质
        (一)“自上而下”的内涵
        (二)“上”与“下”之间的“服从”关系
        (三)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原因
    二、“自上而下”治理思路的源起与实践
        (一)总量控制与排放贸易
        (二)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
        (三)欧盟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
        (四)臭氧层治理与削减战略武器谈判
    三、“自上而下”思路安排下的京都机制
        (一)联合履约机制
        (二)清洁发展机制
        (三)排放交易机制
第三章 “自下而上”的全球气候治理路径
    一、“自下而上”的实质
        (一)“自下而上”的内涵
        (二)“下”与“上”之间的相对关系
    二、《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安排
        (一)国家自主贡献
        (二)国家自主贡献的内容
        (三)国家自主贡献的特点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外的“自下而上”路径
        (一)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兴起
        (二)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范例
    四、美国国内“自下而上”气候治理实践
        (一)加州经验
        (二)康州经验
第四章 两种气候治理路径下的权威分析
    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威结构
        (一)以国家为权威基础的气候治理
        (二)不以国家为权威基础的气候治理
    二、动态的气候治理权威的变化
        (一)京都机制的衰弱——国家权威让渡受限
        (二)《巴黎协定》——国家权威增强
        (三)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知影响
    三、权威的动态变化带来的结果
        (一)国家权威在转向过程中增强
        (二)全球气候治理重心的再平衡
        (三)强法律约束力减排框架的再定位
第五章 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中国应对
    一、中国与京都机制的互动
        (一)中国参与的CDM项目
        (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
        (三)京都时期中国体现的大国担当
    二、中国在“自下而上”时代的大国风范
        (一)日益进取的中国治理
        (二)中国地方政府与城市的治理实践
    三、中国在后巴黎时代的角色定位
        (一)中国以积极作为发挥“领导”作用
        (二)中国的准备
        (三)中国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致谢

(7)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概述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2.1.2 内部控制的流程
        2.1.3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2.2 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2.2.1 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
        2.2.2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2.2.3 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
    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
        2.3.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构成
        2.3.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概述
        2.3.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控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M银行秦皇岛分行简介
    3.2 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控体系的现状分析
        3.2.1 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控体系现行模式
        3.2.2 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控体系的特点
        3.2.3 内控五要素现状分析
    3.3 小型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内部控制环境缺乏系统性
        3.3.2 内部控制的风险文化普及度不高
        3.3.3 内部控制方法缺乏科学性
        3.3.4 信息沟通不畅
        3.3.5 内部控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
    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方法的确定
        4.1.2 评价指标分析
        4.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 评价过程
        4.2.1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2.2 控制环境评价
        4.2.3 风险评估评价
        4.2.4 控制方法评价
        4.2.5 信息与交流评价
        4.2.6 内控体系监督评价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控制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4.3.2 风险评估评价结果分析
        4.3.3 控制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4.3.4 信息与交流评价结果分析
        4.3.5 内控体系监督评价结果分析
        4.3.6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改善建议
    5.1 内部控制环境改善
        5.1.1 加强内部控制系统性建设
        5.1.2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内控文化相结合
    5.2 加强风险评估工作
        5.2.1 普及风险文化,完善内控理念
        5.2.2 提高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手段的专业性
    5.3 合理优化内部控制方法
        5.3.1 提高内部控制方法的科学性和完善性
        5.3.2 切实贯彻岗位分离原则,加强反洗钱教育
    5.4 建立科学的信息交流平台
        5.4.1 建设以网络化技术为核心的内部核算与信息沟通系统
        5.4.2 提升信息系统管理水平
    5.5 内外合力加强监督和管理
        5.5.1 提高内控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5.5.2 加大对于内控缺陷的管理力度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控体系评价调查问卷

(8)县级信用社安防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项目研究的独特性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2.1 理论概述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用社安防系统质量管理现状
    3.1 县级信用社安防项目概况
        3.1.1 项目建设背景
        3.1.2 项目建设目标
        3.1.3 项目特点
    3.2 县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2.1 管理意识淡薄
        3.2.2 管理模式落后
        3.2.3 影响因素模糊
        3.2.4 管理体系缺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用社安防建设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1 访谈法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步骤
        4.1.3 访谈内容
        4.1.4 结果分析
    4.2 问卷法
        4.2.1 问卷对象
        4.2.2 问卷步骤
        4.2.3 问卷内容
        4.2.4 结果分析
    4.3 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人的因素
        4.3.2 机和料的因素
        4.3.3 技术和工艺因素
        4.3.4 管理因素
        4.3.5 环境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用社安防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5.1 控制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
        5.1.1 提升项目团队素质
        5.1.2 项目资源质量控制
        5.1.3 技术选择与工艺控制
        5.1.4 环境控制
    5.2 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5.2.1 成立项目质量管理组织
        5.2.2 策划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5.2.3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5.2.4 体系试运行
    5.3 转变管理模式
    5.4 根据质量管理原则改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用社安防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6.2.1 确定项目质量目标
        6.2.2 项目质量计划
        6.2.3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6.3 信用社安防项目质量管理改进工作
        6.3.1 全过程质量控制
        6.3.2 明确双方权责加强沟通
        6.3.3 PDCA方法改进
    6.4 控制效果分析
        6.4.1 项目因素控制效果
        6.4.2 信用社安防项目质量管理改进工作效果
        6.4.3 项目目标实现情况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受访谈者背景调查表
    附录2 访谈提问表
    附录3 质量影响因素提问问题表
    附录4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9)基于CAMEL评价体系下的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村镇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村镇银行及其特点
        2.1.1 村镇银行概念
        2.1.2 村镇银行特点
    2.2 村镇银行的财务风险
        2.2.1 财务风险概念
        2.2.2 村镇银行财务风险种类
    2.3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与CAMEL评价体系
        2.3.1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2.3.2 CAMEL评价体系内容
        2.3.3 CAMEL评价体系的作用
第三章 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现状
    3.1 L村镇银行治理与财务状况
        3.1.1 L村镇银行治理结构
        3.1.2 L村镇银行财务现状
    3.2 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3.2.1 不良贷款总额上升导致银行利润下降
        3.2.2 操作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及时
        3.2.3 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
        3.2.4 融资方式单一、吸储难度较大
    3.3 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3.3.1 外部因素
        3.3.2 内部因素
第四章 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的CAMEL评价体系综合测评
    4.1 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的CAMEL评价指标选择
        4.1.1 资本充足性指标
        4.1.2 资产质量指标
        4.1.3 管理水平指标
        4.1.4 盈利状况指标
        4.1.5 流动性指标
    4.2 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指标权重的AHP分析
        4.2.1 层次分析法(AHP)
        4.2.2 计算权重并检验一致性
    4.3 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功效系数法的综合测评
        4.3.1 功效系数法
        4.3.2 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打分
    4.4 总结
第五章 提高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5.1 加强风险管控的对策建议
        5.1.1 树立全面风控意识,确保资本充足率
        5.1.2 提高贷款质量,加强不良贷款处置能力
        5.1.3 完善内部控制措施,提升银行管理能力
        5.1.4 创新信贷业务种类,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5.1.5 建立高效的信贷机制,完善流动性管理体系
    5.2 加强运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5.2.1 建立高效的信贷管理机制
        5.2.2 强化管理流程,实行审贷分离制度,有效防范风险
        5.2.3 强化互联网金融的应用,不断提升业务创新能力
        5.2.4 完善工作报告制,优化交流沟通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10)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 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化战略暨高质量发展指引
    1.1 拓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 标准化工作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
    1.3 标准国际化进程助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 金融标准化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我国金融标准化发展现状
    2.2 金融标准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2.1 金融标准化战略和体系需要研究完善
        2.2.2 标准制订跟不上市场变化和需求
        2.2.3 金融标准专业人才短缺
        2.2.4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 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思路
    3.1 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3.2 数据标准化建设思路
    3.3 数据质量建设思路
    3.4 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与规划
        3.4.1 标准定义与内容
        一、标准定义具体内容如下:
        二、标准属性内容如下:
        3.4.2 数据标准体系框架
        3.4.3 基础类数据标准
    3.5 分析类数据标准
        3.5.1 分析类数据标准构成(图3)
    3.6 数据标准组织架构、制度及管理
        3.6.1 数据标准组织架构及其岗位责任
        3.6.2 数据标准管理制度、管理内容和管理办法
    3.7 数据标准管理流程
        3.7.1 数据标准变更流程
        3.7.2 数据标准复审流程
        3.7.3 数据标准发布流程
        3.7.4 数据标准执行流程
4 标准化促进质量管理与提升
    4.1 数据质量管理总体策略
    4.2 数据质量检核体系
5 标准化管理发展新动能、新特点

四、金融业质量管理工作组成立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IBMS软件升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郅琪.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Q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研究[D]. 刘林昆. 山东大学, 2020(05)
  • [3]作物种质资源大数据体系研究[D]. 井福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金融科技全球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 姚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5]《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欣宇. 广西大学, 2020(07)
  • [6]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D]. 晏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7]M银行秦皇岛分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研究[D]. 张少帅. 燕山大学, 2020(01)
  • [8]县级信用社安防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张竟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基于CAMEL评价体系下的L村镇银行财务风险评价[D]. 姚力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 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A]. 安晓东,王强,秦云杰,梁旭杰. 第十六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2019

标签:;  ;  ;  ;  ;  

金融业质量管理工作组成立情况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