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富科技子公司接受判决

人富科技子公司接受判决

一、人福科技子公司接到判决(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艺[1](2020)在《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3年至今,我国出现了两轮敌意收购浪潮,第一轮浪潮由敌意收购第一案“宝延风波”(1)掀起,第二轮浪潮以2015年的“宝万之争”(2)案为代表。为了抵御敌意收购,目标公司采取了多种反收购措施,如事先在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事中寻找“白衣骑士”、采用焦土战术等。但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缺乏反收购规则条款,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一直争议不断,没有达成共识。美国最行之有效的反收购措施在我国也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本文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对部分典型的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给出自己的见解,并主要借鉴美国法院通过判例确立的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审查标准,提出我国反收购措施应当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即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两个具体标准,即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违反董事信义义务。在此基础上,从公司法角度提出引入授权资本制和构建类别股制度的建议。文章第一部分是理论探索。先从上市公司收购、反收购与敌意收购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敌意收购的利弊之争以及对目标公司反收购权的不同态度,笔者认为我国应赋予上市公司反收购权。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检视的必要性,然后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分析了部分典型的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认为公司章程中的绝对多数条款、黄金降落伞条款具有合法性,但应关注在其适用中可能引发的问题;而限制股东提案权条款、“交错董事会条款”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不合法。类似毒丸计划的条款在法定资本制下没有存在空间,出售皇冠明珠的焦土战术合法与否要结合交易价格具体判断。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制定法对反收购的立场,判例法确立的反收购措施的司法审查标准以及英国、德国、法国的反收购立法安排。第四部分明确了我国反收购措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股东利益最大化、信息充分披露以及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个案中可根据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违反董事信义义务的具体标准进行判断。为了给董事会意欲采取但却没有生存空间的反收购措施奠定制度基础,我国还需要在公司法改革过程中引入授权资本制,构建类别股制度。

满毅柔[2](2019)在《广济药业股利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股利政策作为企业三大财务活动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上市公司获得盈余之后,不仅应该考虑企业再投资,还应该考虑对投资者的股利回报。我国市场上,长期存在低股利、不分配股利的现象,这种行为不仅直接损害中小股东的投资收益,也向市场传递着公司经营业绩不佳的信息。股利政策的制定和股东、债权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良好的股利政策可以传递公司经营良好的信号,增强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证监会为了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先后出台了很多指导性政策,对长期不分红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进行约束,以及加强不分红公司的信息披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现金分红情况改善明显,分红金额有显着提高,上市公司分红比例也上升了,行业分红情况出现结构性改善。但是,上市公司的整体分红率仍较低,分红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都不高,依然存在多年不派现、少派现的“低派现”股利政策公司,为此,研究在强监管下仍然采取低股利政策的企业,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合理性,危害性,提出改进的建议是有重大意义的。本文以医药制造类公司广济药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过去长达十年不分红的动因进行分析,评价“低派现”股利政策带来的经济后果。首先以自由现金流量理论、代理理论论多种经典理论为基础,从盈利能力、自由现金流量、投资情况、融资情况、股权结构、内部控制分析广济药业连续十年不分红的原因,并判断主要动因,结果表明公司近三年盈利能力增强,但盈利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受到企业产品单一因素的影响,需要向多元化发展,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需要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但在拓展新领域,扩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中,资金使用效率低,自由现金流量不足,存在过度投资,偿债压力大,所以分红能力不高。结合公司的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行业特征进行分析,表明相对分散的股权使得企业进行分红的意愿不强,地方国有企业的属性致使政府干预企业投资的行为加强,过度投资使企业可进行利润分配的自由现金流量更少。同时,内部治理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共同导致广济药业长期实行不分红股利政策,而半强制分红对其股利政策没有起到约束作用。长达十年不分红后于2017年现金分红,是受到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结果,2018年仍没有进行连续分红。低股利政策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还受到再融资约束,上市20年从未在资本市场成功融资,曾尝试一次定向增发、一次配股、一次公司债券发行均未成功,限制了企业发展。最后,分别从监管机构、公司自身角度提出优化股利政策、改善公司盈利的建议,也为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陈若萱[3](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王欢欢[4](2018)在《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狄更斯是典型的城市作家。他是大都市伦敦的观察者、闲逛者和书写者。他的小说大都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为描写对象,在文中建构了监狱、学校、法庭、议会、铁路、工厂、作坊、酒馆、家宅等各式各样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在其小说中不只是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上演的舞台,也是一个动态的富含表征意义的空间场域。狄更斯在小说中用这些空间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因此,以空间叙事、空间批评等新兴的文学空间理论为依托,对狄更斯小说空间的建构途径、叙事方式、现代性表征意义等内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使狄更斯小说在当下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五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分析狄更斯小说研究与空间理论的关系,探究文学空间批评与狄更斯小说研究的契合度。本章首先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空间概念流变,其次研究了空间转向与文学空间批评的关系,分析了文学空间批评的路径和方法,最后探讨了用空间理论研究狄更斯小说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研究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独特性。狄更斯是一名城市作家,他的小说主要围绕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建构了监狱、学校、法庭、议会、铁路、工厂等空间场域。本章首先以空间的职能为分类标准,对狄更斯小说中的空间进行了分类研究,其次从整体到个体、从具体到抽象全面分析了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特质。第三章主要围绕狄更斯小说的空间建构展开研究工作。狄更斯小说文本中的空间是作者以现实世界中的空间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运用各种叙述技巧建构的空间。本章首先辨析了几组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和文本中的空间建构相混淆的概念,为下文研究夯实基础,其次从边界、规模、密度、维度、层次等几个角度阐释了狄更斯小说空间建构的形态,最后着重研究了狄更斯小说空间建构的手法。第四章主要研究狄更斯小说的空间叙事。狄更斯小说中的空间不只是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上演的舞台,他在小说中用这些空间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叙事进程。本章以空间叙事理论为依托,从狄更斯小说空间的叙事功能、叙事策略等维度探讨了狄更斯小说空间的叙事价值,最后指出狄更斯小说中参与叙事的空间元素和时间密不可分,互为一体。第五章主要研究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现代性问题。狄更斯在小说中建构的空间基本上都是城市中的空间。而城市空间是现代性空间生产的最佳样本。本章主要以本雅明、雷蒙·威廉斯、迈克·克朗等人的文学城市空间理论为依托,探讨狄更斯小说空间中人的现代性经验,及具体空间的现代性表征意义。结论:狄更斯是大变革时代空间的书写者。他在文中建构了混杂、多样的空间,并用这些空间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因此,狄更斯小说研究不能只把他小说中的空间当作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上演的舞台,忽视它的叙事意义和价值。

徐晓荀[5](2018)在《论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制度及完善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准入由入门式审批管理快速向市场主体自律、社会共治和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向转变。然而,传统的商事登记审查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实践中产生“形式审查”界限模糊、行政机关与司法部门审查标准不一、履职风险增大等现实矛盾,亟需提升行政审查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文章采取实证和比较等方法,参考和借鉴国外有关商事登记审查模式及其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商事登记法律法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和折中审查三种制度之优势与不足。结合我国商事登记管理体制、行政审查程序规范特征、现行“形式审查”以及多维度公示制度,文章从法理和实践多个角度,剖析立法原则缺失、“审查标准”不一、程序体系化不足和商号核名难等问题。针对问题,文章深入研究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注册官自由裁量审查、审查公示信赖保护等立法原则,并结合线上线下登记新模式,规划了行政审查的程序规则体系,以期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充分实现宽松准入环境、有序市场环境的目标。

胡臻明[6](2018)在《新三板资金占用问题研究 ——以S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设立的,又被称为新三板,它是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其设立旨在为创新性、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更完善的融资平台。新三板准入门槛低、挂牌率高的特点使得新三板逐渐成为中小微企业所青睐的融资平台。然而新三板近年来爆发了多起资金占用的丑闻,2015年券商共发布678份新三板资金占用公告,通过统计发现,这些资金占用无一例外都是与关联方有关的关联方资金占用。目前对于新三板关联方有关的资金占用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所以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有一定的研究与参考价值。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学者对主板以及国外市场资金占用的研究。然后以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券商公告为切入点,在新三板系统中收集2014-2015年券商的风险提示公告,对公告数据进行提取、统计与归纳,从公告中得到在资金占用过程中存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券商持续督导等方面问题,同时结合以收集得到的相关企业股东大会文件、审计意见、券商公告、处罚等文件对资金占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从统计分析得到的企业内部、审计方、券商等问题,以前因、经过、结果等角度分析企业在这过程中具体存在的不足。最后得出,在资金占用前,企业内控缺失、券商辅导不足等为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占用埋下了伏笔;在过程中,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审计方在期间无法得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券商持续督导存在不足成为占用方占用企业资金的漏洞;占用后企业营运资金紧缺,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造成利益相关人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并针对相关的问题从分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给出参考建议。由于学者对我国资金占用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深沪两板的企业,并且主要为实证性分析,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资金占用的相关文献。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文世芳[7](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孙葳[8](2017)在《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传媒的迅猛发展,在传媒资本的驱动下,主要依托网络媒介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类型文学迅速崛起,言情类型小说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类型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论文对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通过对其生产方式、文本模式等方面的深度把握,力图揭示这一文学和文化现象所表征的时代症候与性别诉求,发现蕴藏在这种新形态大众文学中的新的文学可能。论文的绪论简要梳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网络文学如何完成了向类型文学的范式转换。西方类型学理论、类型电影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以盛大集团为代表的大型资本介入文学市场客观上促使了网络文学类型化趋势,近五年来移动终端的参与又一次改变了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生态,类型文学完成了从免费到付费,从多种体式并重到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形式的变化。第一章主要把言情类型小说放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简要追溯我国言情小说发展的历史: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晚清狭邪小说,到上世纪初“革命+恋爱”与海派言情,再到八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与以琼瑶为代表的港台言情小说,以及九十年代以来的网络文学创作潮流,都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第二章深度把握在资本、媒介、已有的文学传统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所呈现出的特定的文本结构特征。显然,言情类型小说在新世纪的海量作品呈现出高度类型化的文本特征,这体现在小说的时空体式、情节和人物设置以及话语风格等多个层面。无疑,文本结构既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下青年读者情感结构契合,又表征了当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权力乃至性别权力等权力形态之间关系配置的变动。本文的第三章则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文本的细读及特殊类型的剖析,力求揭示出言情类型小说话语中暴露出的个体如何在当下复杂的权力结构中想像自我、认知现实。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群体主要是女性,本文第四章集中探究这一类型小说所彰显出的围绕性/别权力的抵抗问题。应该说,大多基于爱情神话的性/别抵抗是暧昧不清的,在爱情神话的虚饰下无法隐藏的又往往是对父权制的仰视与屈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言情类型小说中却潜藏着大量的男权中心主义视角,这与言情类型小说的固有的写作传统不无关联,也是对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曲意迎合。作为一种主要由媒介资本操控的文学生产,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在更大意义上显然是症候式阅读的范例,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一话语空间可能出现的对既有权力结构尤其是性/别权力机制的抵抗,当然,这种抵抗显得如此微弱,但还是在话语戏仿、经典解构以及新媒体语境下读者的生产式参与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本文第五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屈胜飞[9](2013)在《政府、粮商与社会—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粮食问题研究(1927-1949)》文中提出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从此南京成为国民党的政治中心。因首都为中外观瞻所系,国民党政府对它的建设与管理自然特别偏顾。利用此种机遇,南京粮食业在1927—1937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行店号数量与资本总额均有大幅的增长。在南京粮食交易体系中,粮食经销商、粮食加工商、粮食附生行业与粮食运销商等,彼此联系,共生共荣。随着粮食业的发展及供求矛盾的不断发生,南京市政当局通过登记等措施逐渐强化了对粮食业的管理,从而打破了粮食业由行业自律维系的商业运行体系。但在南京市政当局将粮食业纳入到政府公权力的控制之下的过程中,粮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而本能地调适着与政府的关系。他们或冲突,或合作,一切以利益为转移。1929年和1937年两次大规模的粮食业登记管理情形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注脚。1929—1930年的米荒是国民政府成立后遇到的首个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也是南京成为首都后,市政当局所经受的第一次重大民生问题的考验。南京市政当局为应对米荒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维持了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表现出南京市政当局处置粮食供应危机的能力。但中央政府禁止“遏籴”与拨款平粜之令,未得到有效实施,透露出南京市政当局在处理与邻省的关系上的局限,也说明了国民党中央政府对所属机关及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在此次米荒中,粮商对政府的各项措施并非持完全积极的态度,二者既冲突又合作的关系表露无遗,但总体而言,粮商尚能适时给予政府相应的合作。1927—1937年间,南京市政府曾三次筹设米市,但在此过程中,因经济、政治、军事诸因素与财政部、江苏省政府、安徽省政府等发生牵扯,其理顺过程耗时费力;其他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亦纠缠难解。中日关系紧张导致的“一二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往往在关键时刻给米市计划重大影响。加上南京特别市政府财政困难,施政能力薄弱,南京设立米市的夙愿终未能实现。其整个过程,折射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1932年和1937年,南京两次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下。南京市政当局为了稳定市民对于粮食供求的恐慌心理,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采取了多项措施疏导粮源、平抑米价,折射出南京市政当局应对战时粮食危机的能力。同时,通过对1937年12月沦陷前南京市政当局购粮活动的论述,及对南京粮食来源储存情况的分析,反驳了有关南京大屠杀起因于日军“缺粮”的说法。通过对解行制度改革、梢箩行纠纷与冲突、日常生活中的纠纷与冲突的考察,勾勒出一个以粮食业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调解纠纷与冲突过程中,南京粮食行业的作为,表现出它在政府力量之外寻求自治的努力。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政府仍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这凸显出国民党政府在统治的核心地带,对粮食行业的控制力之强,远远超出了一般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粮食供应危机日趋严重,迫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实施食粮配售政策。它从公教人员食粮配售到贫户食米配售,最后发展为市民米粮全面配售。该制度的初衷为平抑粮价,但事实上它并未真正起到抑制粮价的作用,甚至一度成为粮价上涨的助推器。抢米风潮的发生,明确地宣告了食粮配售制度的失败。而在食粮配售过程中,粮商的投机性也再次表露出来。总之,1927-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粮食问题,反映了以粮食为核心所形成的各个社会群体、政府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当时南京都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状况,彰示了南京国民政府施政能力之一斑,凸显了粮食政治的影响力。

王雪清[10](2012)在《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翻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作用,证券翻译就是翻译运用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本文基于证券翻译实践,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的翻译内容为材料,通过对证券英语词汇特点的分析,探索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技巧。从语言研究的角度上说,证券英语词汇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一义多词、对义性、缩略词多等。作者在进行证券英语词汇翻译时多采用“直译”、“变换语序”和“词类转换”等方法。证券在当前经济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国内从事证券翻译的人员多是为了商业目的,重实际应用,很少从理论深度探究证券翻译的特点,总结证券翻译中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本文探讨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内证券英语翻译方面的研究,为证券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二、人福科技子公司接到判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福科技子公司接到判决(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一、上市公司为何进行反收购
    (一)反收购及相关基本概念
    (二)敌意收购的利弊之争
    (三)反收购权的理论探索
        1.否认目标公司拥有反收购权——“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2.赋予目标公司反收购权——“利益相关者理论”
        3.我国应赋予目标公司反收购权
二、基于我国现行规定的典型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检视
    (一)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检视的必要性
    (二)部分典型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分析
        1.公司章程中的反收购条款
        2.毒丸计划
        3.焦土政策
三、美国及其他国家反收购的立法安排
    (一)美国制定法的立场及判例法的审查标准
        1.联邦立法:对公司收购的中立立场
        2.各州立法:对反收购的支持态度
        3.判例法的审查标准:商业判断规则及其修正
    (二)其他国家关于反收购的立法安排
    (三)小结
四、我国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研究
    (一)反收购措施的指导原则
        1.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
        2.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3.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二)合法性的具体判断标准
        1.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2.是否违反董事信义义务
    (三)反收购法律的完善——基于公司法的视角
        1.引入授权资本制
        2.构建类别股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广济药业股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2 股利政策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
        1.2.3 股利政策的改善对策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公司股利政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公司股利政策类型
        2.1.1 剩余股利政策
        2.1.2 固定股利政策
        2.1.3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2.1.4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2.2 公司股利分配方式
    2.3 股利政策基本理论
        2.3.1 MM股利无关论
        2.3.2 信号传递理论
        2.3.3 代理理论
        2.3.4 自由现金流量理论
3 广济药业股利政策分析
    3.1 广济药业基本情况介绍
    3.2 广济药业股利政策特征
    3.3 广济药业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3.3.1 持续盈利能力分析
        3.3.2 自由现金流量分析
        3.3.3 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3.3.4 偿债能力分析
        3.3.5 股权结构分析
        3.3.6 内部控制分析
4 广济药业股利政策后果分析
    4.1 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
    4.2 对公司筹资的影响
5 广济药业“低派现”股利政策的对策
    5.1 合理储备自由现金流量以保持股利分配能力
    5.2 完善内部控制
    5.3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5.4 创新融资手段,改善融资环境
    5.5 加强企业信息披露
6 结论和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4)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论文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不足与局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空间理论与狄更斯小说研究
    第一节 空间与空间理论
        一、西方传统空间概念的历史流变
        二、空间转向与空间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文学研究与空间理论
        一、文学中遮蔽的空间
        二、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三、文学的空间研究的路径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研究的可行性
        一、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理论与狄更斯小说空间研究
        二、迈克·克朗的文学空间理论与狄更斯小说空间研究
        三、雷蒙·威廉斯的文学空间批评与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
        四、本雅明的城市空间理论与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
第二章 狄更斯小说的空间概述
    第一节 狄更斯小说伦敦空间的类型
        一、生活空间
        二、生产空间
        三、权力空间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的整体特征
        一、空间的多样性
        二、空间的复杂性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的个体特征
        一、空间的具体特征
        二、空间的抽象特征
第三章 狄更斯小说的空间建构
    第一节 与小说空间建构相关的几组概念辨析
        一、小说建构的空间与现实世界中的空间
        二、小说建构的空间与环境、风景等场所概念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文本中空间建构的形态
        一、空间的边界
        二、空间的规模和密度
        三、空间的层级与区划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文本中空间建构的手法
        一、表征手法
        二、并置手法
        三、重叠手法
第四章 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
    第一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元素的叙事功能
        一、狄更斯小说中作为“行动着地点”的空间
        二、空间书写与狄更斯小说的叙事建构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元素的叙事策略
        一、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选择策略
        二、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表现策略
        三、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信息控制策略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特征
        一、狄更斯小说的时空一体性
        二、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改造着时间
        三、狄更斯小说空间叙事中的空间表现着时间
第五章 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现代性特质
    第一节 城市空间生产与现代性关系
        一、现代性与城市空间生产
        二、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历史关联
        三、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中人的现代性经验
        一、空间中的现代性经验分类研究
        二、空间现代性经验的体验者——闲逛者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中现代性的表征空间
        一、废墟
        二、中产阶级的家宅
        三、铁路
        四、城市贫民窟
    第四节 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现代性危机
        一、权力和资本支配空间
        二、空间正义的缺失
结论:狄更斯——大变革时代空间的书写者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论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制度及完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体系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商事登记行政审查制度概述
    第一节 商事登记行政审查的法律性质
        一、商事登记的法律概念与特征
        二、商事登记行政审查的性质界定
    第二节 商事登记行政审查的主要学说
        一、形式审查说
        二、实质审查说
        三、折中审查说
    第三节 国外商事登记审查模式
        一、法院商事登记审查模式
        二、法院与行政机关分类商事登记审查模式
        三、行政机关商事登记审查模式
        四、非政府部门商事登记审查模式
第三章 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制度
        一、商事登记实行部门主管和分级管辖的体制
        二、商事登记行政审查程序规范特征
        三、商事登记机关实行形式审查制度
        四、多维度的公示制度
    第二节 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审查立法原则缺失
        二、行政审查程序体系化不足
        三、行政机关与司法部门认定“审查标准”不一
        四、商号核名难成为提高行政审查效率的瓶颈
第四章 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确立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的基本原则
        一、效率优先原则
        二、审查公开原则
        三、审查公示信赖保护原则
        四、注册官自由裁量审查原则
    第二节 完善商事主体准入、限制和豁免制度
        一、实行商事主体资格与特殊行为能力分离制度
        二、完善商事登记限制和豁免制度
    第三节 完善商事登记行政审查程序规则
        一、商事登记程序体系化
        二、明确对不同商事主体的行政审查细则
        三、设立不同商事登记种类和事项的独立审查细则
        四、区分线上线下商事登记审查细则
        五、修订商事登记行政审查技术性规则
    第四节 深化商号登记制度改革
        一、完善商号登记法律规范
        二、放宽名称核准条件
        三、强化商号审查识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三板资金占用问题研究 ——以S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三板
        2.1.2 资金占用
        2.1.3 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关联方
        2.1.4 利益输送行为
    2.2 相关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第三章 新三板资金占用现状及分析
    3.1 新三板的现状
    3.2 新三板企业2015-2016年资金占用概况与分析
        3.2.1 新三板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严重
        3.2.2 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分布广泛
        3.2.3 关联方资金占用的方式
    3.3 新三板企业资金占用问题分析
        3.3.1 新三板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不足
        3.3.2 第三方审计未能充分执行审计程序
        3.3.3 券商辅导、监督存在不足
        3.3.4 相关法律法规仍需完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S企业为例
    4.1 S企业背景资料
        4.1.1 S公司基本信息
        4.1.2 S公司股东情况
        4.1.3 S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4.1.4 S公司所处环境
    4.2 S公司资金占用相关情况
        4.2.1 S企业大股东资金占用概况
        4.2.2 S公司资金占用方式
        4.2.3 S公司急需运营资金
    4.3 S公司资金占用动因分析
        4.3.1 S公司内部控制失效
        4.3.2 券商挂牌前辅导存在不足
    4.4 S公司资金占用过程分析
        4.4.1 利用企业相关制度漏洞
        4.4.2 事务所未能充分执行审计程序
        4.4.3 主办券商持续督导存在不足
    4.5 S公司资金占用后果分析
        4.5.1 S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4.5.2 S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4.5.3 S公司发展能力分析
        4.5.4 S公司现金流分析
        4.5.5 S公司后资金占用时代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范新三板企业资金占用的建议
    5.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5.2 充分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5.3 切实履行持续督导义务
    5.4 加强监管强度完善相关制度
    5.5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8)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网络文学、类型文学与言情小说
        (一)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二) 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产生与繁荣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类型文学”:理论溯源与概念辨析
        (二) 国内研究状况:网络文学到类型文学的范式转换
        (三) 国外研究状况简介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生产与传播:言情类型小说的前世今生
    一、言情类型小说的前史
        (一) 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
        (二) 现代传媒与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说
        (三) 革命年代言情的“潜在书写”
        (四)“后革命”与港台言情的流行
    二、网络时代言情小说的勃兴
        (一) BBS、同人站点与言情的可能
        (二) 商业网站与言情类型的产生
        (二) 频道细分与言情小说的繁荣
        (四) IP时代、影视衍生与经典化
    注释
第二章 文本与结构:言情类型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故事场景与时空想象
        (一) 虚拟历史:穿越、架空与重生
        (二) 封闭空间:宫宅、职场与校园
        (三) 另类现实:玄幻、仙侠与“吸血鬼”
    二、人物设置与情节模式
        (一) 暴君与霸道总裁:王子遇见灰姑娘
        (二)“高干男”与“凤凰男”:爱情的阶级差异
        (三) 玛丽苏与白莲花:多男恋一女,圣母独钟情
    三、话语与风格
        (一) 文体风格的两极:“甜宠”与“虐”
        (二) 以现实逻辑为标准:“小白文”与“中二病”
        (三) 以艺术真实为尺度:“正剧”与“谐剧”
    注释
第三章 多重力量的交锋:个体想象与现实隐喻
    一、匿名的他者与“主体”质询
        (一) 职场空间与个体想象
        (二) 古典生活与自我装扮
    二、内向生长的“身体美学”
        (一) 情爱书写与身体消费
        (二) 欲望空间与脆弱的“异托邦”
    三、无处可逃:苍白的乌托邦
        (一)“种田文”与现代隐逸
        (二)“异次元”与末世情结
    注释
第四章 暧昧的抵抗:爱情神话与性/性别权力
    一、爱情神话掩饰下的权力意识
        (一) 父权制的魔力
        (二) 症状表达:直男癌、厌女症与偏执狂人格
    二、女性主义的诉求与反叛
        (一) 网络女性主义叙事伦理
        (二)“女性向”言情的性别革命
    三、性别的置换与位移
        (一) 耽美同好社群的话语实践
        (二) 百合文隐匿的身份确认
    注释
第五章 微弱的可能:戏仿、自反与读者生产
    一、戏仿与解构:在典雅与流俗之间
        (一) 对“红楼世界”的解构
        (二) 对琼瑶式言情的戏仿
    二、反穿越、反言情与文体突破
        (一) 言情类型小说内部的自反性
        (二) 文体的突破性尝试:快穿文
    三、作者的权力与作为生产者的读者
        (一) 互动生产中的作者
        (二) 作为生产者的读者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政府、粮商与社会—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粮食问题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理论方法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的南京粮食业
    一 粮食经销商
    二 粮食加工商
    三 粮食附生行业
    四 南京市粮食来源情况与粮食运销商
    五 堆栈与仓库
    六 小结
第二章 制度初创: 粮食业登记中的政府与粮商
    一 南京粮食业行政管理机关的演变
    二 1929年粮食业登记管理
    三 1937年粮食业登记管理
    四 小结
第三章 初期的实践与磨合: 1929—1930年米荒中的政府与粮商
    一 政府与粮商对米荒的初步反应
    二 多管齐下抑平粮价
    三 小结
第四章 多重博弈: 1927—1937年南京三次筹设米市
    一 筹设下关米市
    二 第二次筹设米市
    三 第三次筹设米市
    四 小结
第五章 危机处理: 战争与粮食
    一 “一二八”事变时南京市政府应对粮食问题的措施
    二 “一二八”事变后南京市政府对米粮问题的总结
    三 1937年沦陷前之南京米粮
    四 小结
第六章 纠纷与冲突: 对南京粮食业社会关系的考察
    一 斛行制度的改革
    二 梢箩行之纠纷与冲突
    三 日常生活中的纠纷
    四 小结
第七章 战后南京粮食问题
    一 公教人员食粮配售
    二 贫民食米配售
    三 全面食粮配售
    四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粮食政治
附录
    一 南京市粮食业户及资本额统计表
    二 南京市机米厂一览表(1934年)
    三 南京市米铺一览表(1935年)
    四 南京市粮食行一览表(1935年)
    五 南京市碾米厂一览表(1935年)
    六 南京市粮食行号机米厂铺一览表(1937年)
    七 南京市粮食批发物价指数表
    八 南京市籼粳米趸售价格表
    九 南京市米面每日价格表
    十 南京市历年人口数
参考文献
后记

(10)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证券英语词汇的主要特征
    2.1 专业性
    2.2 一义多词
    2.3 词汇的对义性
    2.4 缩略词多
3. 证券英语词汇翻译常用技巧
    3.1 直译
    3.2 变换语序
    3.3 名词转换为动词
4.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翻译资料
致谢辞

四、人福科技子公司接到判决(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研究[D]. 魏晓艺. 南京大学, 2020(04)
  • [2]广济药业股利政策研究[D]. 满毅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4]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D]. 王欢欢.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论我国商事登记行政审查制度及完善路径[D]. 徐晓荀. 江苏大学, 2018(03)
  • [6]新三板资金占用问题研究 ——以S企业为例[D]. 胡臻明. 福州大学, 2018(03)
  • [7]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新世纪言情类型小说的生产与表征[D]. 孙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11)
  • [9]政府、粮商与社会—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粮食问题研究(1927-1949)[D]. 屈胜飞. 南京大学, 2013(04)
  • [10]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D]. 王雪清.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标签:;  ;  ;  ;  

人富科技子公司接受判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