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规模

重新认识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规模

一、对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规模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节祥[1](2017)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边界选择与开放度治理研究:平台二重性视角》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催生出eBay、Amazon和阿里巴巴等世界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虽然这类促进供需直接相连的平台型企业发展迅猛,但“威力”并未充分显现,电商仍被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模式不断向餐饮、交通、金融乃至产业链上游的制造领域进行拓展和延伸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平台似乎即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组织形态。但是,平台经济进一步发展后,实践界对平台的认识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崇拜者愈加坚定,批判者亦屡屡发声。平台赢者通吃效应及其可能引发的垄断和抑制创新问题,成为各界争论的热点。与此同时,产业实践者由于对平台属性的不同认识,导致在战略决策上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取向。一部分认为提高平台效率需要实施产品和服务自制;另一部分则认为平台企业关键在对接供需的能力培育,产品和服务提供应该交给市场参与者,京东电商和阿里电商就是其各自代表。一类平台企业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平台市场占有度,采取了低门槛的开放策略;另一类平台企业则秉持宁缺毋滥、防止过度竞争原则,采取高门槛开放策略。这两类平台均有取得高绩效的个案(如Android和IOS)。如何解释实践界对平台认识和战略决策上的分歧,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基于管理实践观察,结合平台理论文献阅读,提炼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即平台是什么(属性)、平台企业如何进行边界选择和开放度治理以及两大战略决策在平台生命周期上的演化。立足于研究问题,在国内外平台研究系统回顾基础上,本文通过建构式多案例研究,得出整体分析框架。进而分别基于平台企业边界选择和开放度治理问题,提出研究假设,收集数据,采用适合小样本变量组合研究的fsQCA方法开展实证检验。进一步地,将研究向时间维度拓展,采用纵向案例方法,考察平台两大战略决策的阶段差异。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摒弃对平台交易和创新属性的二元分立认识,从二重性视角考察平台战略决策。从理论回顾看,科斯传统认为企业是交易(契约)集合体,关注交易成本的节约。阿尔钦传统则认为企业的价值是能够通过要素组合创新产生“1+1>2”的效果。从产业实践看,无论是何种平台,均具有要素交易和价值创造的双重属性。平台的交易和创新属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在现实世界中,两种属性存在强弱差异,从而导致观察失真,容易引发误解和争论。(2)整合TCE和RBV两大解释逻辑,明晰了平台企业边界选择的内在机制。交易属性下的边界研究基于TCE逻辑展开;创新属性下的边界研究则基于RBV逻辑展开。由于平台兼具交易和创新二重性,因此单独基于某一视角均难以解释平台企业的边界选择现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TCE和RBV各自的解释逻辑在平台情境下仍具有一定解释力,但核心解释路径并不是TCE和RBV的某一方面,而是由TCE、RBV和平台跨边网络效应的交互作用决定。(3)通过维度细化和情境条件引入,为平台开放度与绩效的关系悖论提供了解释。针对平台开放度与绩效关系悖论,论文从开放度的维度细化及其作用机制的情境条件出发,尝试寻求解释。将平台开放度细化为供方开放度和需方开放度。基于平台二重性,引入交易属性下用户需求多样性水平和创新属性下知识复杂度水平对平台开放度与绩效作用机制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平台绩效需要平台供方和需方开放度与用户需求多样性和知识复杂度相匹配。(4)基于平台生命周期,发现了平台边界选择和开放度治理在临界规模前后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立足于平台网络效应所决定的平台生命周期,纵向案例分析表明:在临界点之前,为了快速获取用户,平台企业会倾向采取自制策略和高开放度治理;在临界点之后,平台企业的边界选择和开放度治理并不趋同。临界规模后,平台选择何种边界和开放度策略,取决于平台企业自身的议价能力(bargain power)和整合能力(integration capability)。论文主要创新点:研究视角上,通过引入平台“交易”和“创新”二重性视角,剖析了平台企业边界选择机制和开放度治理悖论;研究内容上,将平台研究从定价和垄断规制等产业组织分析中解放出来,尝试与组织和战略领域的经典理论对话;研究方法上,通过质性和量化方法结合,解决了平台研究起步阶段问题不明确、数据获取困难和缺乏动态考察的难题。本文还存在一定可拓展之处:研究方法上,随着平台企业数量增加,可以开展大样本实证研究;平台演化分析可以开展更为直观的仿真建模。研究内容上,一方面可以考察平台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及其对平台企业和平台参与者战略决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考虑将微观行为视角引入平台战略研究,分析高管团队及其行为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叶龙祥[2](2016)在《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吴宣恭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吴宣恭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概括。吴宣恭经济思想主要涉及所有制与产权理论、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些重要理论、现阶段重大经济社会关系及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是吴宣恭经济思想的重中之重。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史论相结合、求实与创新相结合、调查与采访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对吴宣恭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价值的结论。对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价值:第一,吴宣恭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研究、发展和运用,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吴宣恭经济思想根植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际,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后学之辈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历程和实践运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脉络;第三,吴宣恭的严谨治学精神、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品格是广大经济学人终身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高永周[3](2015)在《回到科斯:法律经济学理论探源》文中指出法律经济学不仅是一种法学思潮,一种法学理论,也是研究部门法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已渗透到司法裁判实践中,尤其关涉到冲突权利如何配置。在我国,无论是法学理论界抑或法律实务界对开创法律经济学鼻祖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联邦通讯委员会》、《社会成本问题》所蕴含的法律经济学思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因此,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探究法律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就具有了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摒弃主观道德评判的基础上,科斯提出了损害相互性,并运用边际原理,蕴含着被称为科斯定理的天才思想。科斯定理不仅动摇了庇古传统,更是奠定了新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开创了总体的边际的替代的研究方法。科斯定理乃至整个科斯思想,产权界定是其胚胎与酵母。当从交易成本为零的假想状态转换到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在资源有限与竞争无限张力中,界定产权成为定分止争,约束竞争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张五常所精辟概括的局限条件下合约选择的科斯思想了。产权界定意味着资源转化为权利、资源配置转化为权利配置,这不仅实现了法学与经济学的无缝对接,也是解决权利冲突的重要步骤和必经阶段,而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即如何选择规则或者作出制度安排。因为在不同产权规则下同一资源所呈现出的产权性质和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就某一待决的具体特定的案件而言,应在特定法律领域内而非越出该领域去寻求其他领域的法律规则、原则和原理解决。如公司法中的疑难案件首先应该在公司法的框架下选择规则,似不应从民法中寻求根据。这也符合传统法学方法在确定法律适用的顺序时,一贯主张的特别法较之普通法优先适用原则的应有之义。因此,当规则不明或者缺失时,该如何选择适当规则来解决纠纷时,科斯有关资源转化为权利、资源配置转化为权利配置的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在有关妨害案件中,往往诉诸于(合理)容忍义务或权利相对性理论。实际上所谓的容忍义务是一个有关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考量的现实问题,之所以容忍仅仅在于容忍的收益大于成本。从这个角度看,容忍义务实质上就是法定义务的另一称谓而已。权利相对性是权利的本质特征。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权利相对性就意味着节约交易成本。法学界将权利的实现受制于客观的物质文化条件的制约称之为权利相对性有悖于权利的本质,这实际上是权利的实现受交易成本制约的问题。试图以权利相对性理论来解释、解决有关妨害案件似乎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从法律的视角看,产权界定/合约选择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冲突权利如何配置。科斯法律经济学在秉承社会总产品最大化这个核心的前提下,将生产的制度结构即经济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该系统中任何一个影响因子的变动都有可能触动整个体系,增加交易成本。产权规则是否变迁、如何变迁取决交易成本的大小。因此,在有效产权规则下,为维护法治的权威、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情感,避免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泥淖,在先权利应受保护;在产权规则不明或缺失的情况下,如何界定产权视交易成本为依归,并考虑相关因素。另外,既定产权规则建构的权利配置格局是检视法律规则适用妥当与否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存在不同规则竞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近年来,经学者引介到中国的利益衡量论似有扩张之势,尤其在民法解释学的领域。从表面看,作为法学方法论之一的利益衡量论和科斯局限条件的合约选择是两种平行且无交集的两种法学理论。实际上,利益衡量论和合约选择一样都是产权界定方式的表现形式。利益衡量论是为克服概念法学并为超越概念法学的形式主义,意在改变概念法学的刻板和机械。但法官恣意司法不可避免地与具有主观任意性内核的利益衡量论相伴而生。为驯服利益衡量论的主观任性,有学者建构了当事人的具体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利益衡量层次结构。但该层次结构终因缺乏科学标准,且内在冲突、模糊不清等原因,似乎难有作为。利益衡量论只是言辞包装下的利益考量的断语具有了可信性和真实性。科斯法律经济学根据交易成本界定产权具有客观真实性,符合局限条件下争取利益最大化的人类本性,具有自然法的意味。通过界定产权界分市场和国家,划定两者的边界,为正确处理市场和国家的关系提供理论根据,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蕴含着法治精神。

周学东[4](2013)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是带有根本性的改革,也是核心的改革,并且贯穿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始终。国企改革的进程,曲折而艰辛。有关国企改革的理论探索和争论也始终未停止过。在国企改革中,产权制度创新不单重要,且不可规避。它既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命题,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把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作为研究对象。国企改革源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战略,而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国企改革最终将方向确立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产权改革的主要方式确立为股份制,这既是国企改革的最优路径,也是基于实践探索做出的最优选择。本文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最优路径研究发现,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产权,其效率存在很大的体制性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传统的国有企业隐藏着较高的“相对成本”;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或“政府”的附属物,其与企业职工通过“身份确认”,无形中建立了一种“隐性契约”,并由此承担无限责任。非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因产权结构不同,与国有企业相比,“相对成本”较低,与企业职工也并无“隐性契约”。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成本也显着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这是股份制作为“最优选择”的产权理论基础。在改革工具选择上承包经营、兼并、关闭、破产、出售等均是重要选项,而政策性关闭破产这一工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依照这样的路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文中采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对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进行了案例分析,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上述结论。因此,从改革路径角度,运用产权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国企改革成效进行系统归纳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上述思考,整个研究分为九章:第一章,概要介绍了本文使用的基本理论、概念,选题理由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提出国企改革应该继续深化,重点是施行“三次改革”——即功能性改革。第二章,分析了国企改革的动因和历史背景,认为改革是多因素引发的,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取向,必然要求对企业这一经济微观的基础进行适应性改革。第三章,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国企改革基本历程。从这一历程可以清晰发现,国企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是渐进的,是伴随着思想、理论的突破、创新,不断推进的探索的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客观上将国有企业与市场、效率联系起来,决定了改革的路径选择。第四章,择要归纳了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本章应用实证分析方法证明;这场持续30余年的改革是成功的,而且是巨大的成功。在上述基础上分析了:为什么国企改革,最终把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的方向,并将股份制作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式。在成效实证研究和改革方向、方式分析中,完成对“最优路径选择”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第五、六两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在前述四章的基础上,这两章分别从“产权”和“效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选择股份制这一主要的改革方式。这两章不仅对不同类型的产权的性质(即属性)进行分析,也对不同类型的产权及与其相对应的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这部分内容尝试引入“相对成本”这一概念,并设计出一套指标体系,用以分析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问题。这两章的研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产权界定得越清晰,交易成本越低,产权效率相对越高。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也解释了单一股东结构的私营企业无法成为企业主要组织形式的原因,即“管理半径”和“企业规模”之故。第七章,重点介评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和成效。本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国企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国有银行数量并不多,但占有的国有资产比重却可与非金融类国有企业旗鼓相当;第二,国有银行采取的改革是建立在非金融类国企改革的基础之上的,两者的改革,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本章采用时序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效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相对而言,对国有大型银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比较匮乏,因此,这章的案例研究具一定独创性。第八章,结合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概括了作者有关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政策建议。本研究既是作者对改革实践理论思考的结晶,也期望能为关注国企改革的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刘明越[5](2013)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任何所有制都存有一个实现形式的问题。所有制改革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即社会中不同所有制比重的变化;其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即所有制具体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实现。我国的所有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沿着这两方面展开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从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是从传统的公有制企业变为现代公司制度,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清晰地显示了这一演化过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基础,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国有企业3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要不要坚持国有企业的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围绕实现形式这一重点问题展开的。目前,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产权社会化。在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担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的重任,体现公有制的性质,而其创造的财富必须实现社会共享。但国有企业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按照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强调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即国家所有的性质;一方面也要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宏观层面的产权多元化的结构已经形成,而企业微观层面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也随着产权多元化结构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产权“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也逐渐因产权制度改革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除涉及国家绝对控股的行业外,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产权已经实现多元化,形成了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产权模式。根据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和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国资委的成立,解决了国家所有权出资人的代管问题,解决了国有资产具体管理的问题。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国企经营成果全民共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国资委的定位:国有资产代管者职能的完善;其次是对国有资产代管者的监督,以便确保代管者能够真正履职;第三是探索和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全民共享。

程承坪[6](2013)在《国有企业性质新论:基于交易费用的视角》文中认为比较政府运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市场合约三种形式实现自身目标的交易成本可以发现,当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的交易成本最低时,国有企业就会出现;如果这三种交易成本相等,那么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政府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没有国有企业,也不可能只有国有企业而没有非国有企业;一国国有企业的数量、规模和范围会随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增加,也可能会减少,只增加不减少或只减少不增加都是不正常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既具有互补性,也具有竞争性。人为地排斥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都是不理性的行为。

崔驰[7](2011)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劳动关系研究当前主要停留在法学、政治学角度上,其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集体谈判、政治利益表达等方法提高劳动者的谈判地位等。本文构建了与传统劳动关系分析完全不同的研究体系,可能会被传统劳动关系学者定义为“异类”研究。但这与本文的研究目标有关,通过本研究欲使更多的中国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并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本文分析了传统劳动关系以法律、政治等分析手段解决劳动关系的不足,即传统劳动关系研究至多只能保障弱势群体,并不能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也不能有效的统一分配问题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挑战“企业租金的分配”问题,将研究重点放在劳动关系中分配机制的设计上,即研究如何通过合作机制与经济制度的建立保证劳动合作过程中的机会公平,限制机会主义行为,统一分配中的公平性与效率性问题。为此,本文从个人利益、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微观的角度上,分别研究了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工会(集体谈判)以及国家法律等传统方式对企业权威的限制作用以及不足之处。欲想彻底地解决劳动关系与分配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条适合当今全球一体化以及中国国情的方法。本文指出,包括目前中国学者所强调的集体谈判制度也并非是合作机制的全部含义,其活动往往是通过法律、政治手段加强某一利益集团的谈判力,可能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试图脱离市场的方法解决劳动关系与分配问题都将是低效率的,并且也不一定是公平的。的确,当今中国所出现的很多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是中国市场价格机制的缺陷所致,但正是因为中国市场机制存在着这种缺陷,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地分析市场价格机制,分析为什么市场价格机制发出的价格信号失灵,而不是将所有的问题都一味的推给政府或单纯强调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问题。事实上经济规律问题只能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大禹治水功绩在于疏导,在于治水机制上的设计。通过政治手段、“政府干预”等方法正如堵洪水一样,至多只能短期有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以及劳动关系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市场价格机制运作的原理,从中找出中国市场价格机制的问题所在,并提出超越集体谈判制度的第三方合作机制,它的作用在于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推进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良好的发展。因此,在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下,公平与效率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而是公平与效率能够同时达到。

李亚瑞[8](2011)在《国有企业为何倾向于边界扩张》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企业边界也是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基础问题。从企业性质、企业目标到企业边界的研究,一直贯穿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综观西方经济理论对企业边界的研究,无论是交易角度、生产角度还是资源能力角度,都是将企业视为微观经济单元,大多是从微观层面寻找影响企业边界的因素,研究范围局限在企业的规模边界、组织边界或能力边界。其实,对企业性质不同角度的解释和对企业目标多元化的认识,已经说明了企业边界并非唯一的,企业具有多重边界。单纯从微观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的边界决定也是有局限性的,企业边界的变化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学已经从交易成本、契约成本、投入产出、资源能力等微观因素研究了企业的边界,但这些因素仍然是微观的。从企业所在的产业这个宏观角度看,技术进步、社会分工、产业政策和制度等,都通过影响产业组织的演进,与产业内企业的边界发生联系,也是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之一,而传统经济理论对这部分影响因素的关注显然是不够的。虽然经济理论已经注意到不同的企业性质会影响企业边界的决定,并试图从契约安排、团队生产、资源能力等多个角度去理解企业的性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企业性质的研究,其出发点仍然是追求企业经济目标最大化,即仍然将企业视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但是,归根结底,关于企业各种行为的决策还是由企业经理做出的,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经揭示了决策主体不同于完全理性人的一些特征,那么,这种突破了传统经济人假设的经济主体,可能会将个人目标和行为偏好混同于企业边界决策当中,也会对企业最终边界的决定带来影响。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诞生的西方企业理论,没有对国有企业投入太多的注视目光。国有企业由于在所有制结构上与一般意义上企业的差异,两者在企业性质、目标和经理人个人目标、行为偏好和小集体决策方面也会存在差异,企业内部也会存在各种非经济性质的约束,如果将企业边界看做是一种经济决策,那么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边界决定问题上,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会存在不同的特点。同时,如果将国有企业边界和非国有企业边界的演变纳入到中国经济改革和产业崛起的大背景之下,从产业组织演进的视角,两者也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变特点。本文认为,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考察国有企业的边界,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研究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和面临的各种非经济约束,在分析国有企业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业的公共性目标和政企关系契约对国有企业边界的影响;二是从决策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经理的行为偏好、非正式组织等小集团决策偏好对国有企业边界的影响;三是将国有企业的边界研究放在中国经济改革、产业振兴和调整的大背景下,关注影响产业组织演进的诸多因素,并考察这些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国有企业边界与非国有企业边界不同的动态演变路径。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部分,对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进行简要说明,对研究对象和论文中出现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和定义,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最后就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简要说明,总领全文。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在回顾西方企业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关于企业性质和企业边界的理论脉络;在此基础上,总结国有企业的性质和边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为后文的展开分析奠定基础;阐述产业组织演进的有关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简要分析经济约束和非经济约束的内涵和相应的研究成果。第三章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阐述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边界概念,进一步研究细化研究对象,为后文提供研究模型基础;同时,选择实际经济生活中数据和案例进行讨论,说明国有企业边界扩张是实际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第四章在对企业面临的目标和约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对非经济约束的理解,提出国有企业面临的综合性的目标体系以及国有企业内部特有的非经济约束因素,并从微观角度建立模型,首先在普遍意义上分析企业的边界决定,而后再针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差别,引入差异因素,考察国有企业边界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边界有何差异,着重在国有企业边界和非国有企业边界之间做比较。第五章将企业的边界决策视为企业经理的决策,引入简单的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决策主体心理和行为偏好,提出国有企业经理的个人目标、决策行为心理也会影响国有企业的最优边界,同时,继续以小集团和大集团不同的行为特征出发,将国有企业视为产业大集团内的小集团,引入产业公共产品的概念,分析国有企业由于提供了产业公共产品而对自身资源边界的影响。第六章将国有企业边界的研究放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背景下,首先分析了产业组织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产业内企业边界变动的影响。其次,在企业与产业间存在互动影响关系的假设下,从“产业特征与国有企业存在和分布”、“产业演进与国有企业变革”两个角度加以展开研究,最后从中观产业角度建立模型,回答国有企业体制边界的决定过程以及动态演变。第七章全文总结,在理论分析和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的边界决定做一总结,包括国有企业边界与非国有企业边界的差异以及动态演变过程,针对若干影响国有企业最优边界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针对本文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在企业的交易边界和资源边界之间,存在过渡区域,会出现许多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资源边界方面,国有企业偏好大而全,占有资源但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并且资源和交易多元化边界明显;政企边界方面,国有企业偏好政企关系,政企边界改革困难重重,并且可能正由于政企关系的历史路径依赖,导致国有企业的边界存在刚性,偏离最优边界且调整过程漫长。

柏培文[9](2010)在《对科斯企业性质观点的质疑正确吗?——与我国一些学者的商榷》文中指出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得到我国经济学者们的肯定和应用,但至今仍饱受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企业不仅有协调性质,还有生产性质,企业与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企业与市场间的边界也不能简单按交易成本来分析。那么,我国这些经济学者的质疑观点是否正确呢?本文通过对个体与企业、市场的关系和交易成本概念的剖析,指出这些质疑观点是存在问题的。

王兆辉[10](2006)在《演进视角的企业与市场》文中研究指明西方经济学对企业本质观的分析,一般基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把企业看作不同于市场的组织形式。然而,从企业演进的视角来看,企业与市场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概念组合,市场是企业生存和演进的基础,劳动分工是企业演进的前提,制度创新是企业演进的动力来源。所以,最终可知,企业是市场里的一个契约组织。

二、对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规模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规模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边界选择与开放度治理研究:平台二重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互联网平台企业
        1.3.2 平台企业的边界
        1.3.3 平台企业开放度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章节安排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平台研究现状与趋势
        2.1.1 文献计量方法选择
        2.1.2 境外文献计量分析
        2.1.3 国内研究现状梳理
        2.1.4 研究趋势整体判断:关注平台组织与战略问题
    2.2 企业边界理论综述与平台企业边界研究
        2.2.1 理论缘起:科斯《企业的性质》
        2.2.2 交易成本理论(TCE)视角下的企业边界
        2.2.3 资源基础观(RBV)视角下的企业边界
        2.2.4 平台企业边界研究:TCE与RBV的融合
    2.3 企业治理理论综述与平台企业开放度研究
        2.3.1 理论缘起:伯利和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
        2.3.2 研究脉络:从企业内治理到企业间治理
        2.3.3 企业开放度与绩效关系:悖论及解决途径
        2.3.4 平台企业开放度治理研究:对接治理理论经典框架寻求突破
    2.4 文献述评
3 平台企业边界选择与开放度治理:建构式案例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方法选择
        3.1.2 案例选择
        3.1.3 数据收集
        3.1.4 数据分析
    3.2 案例分析
        3.2.1 阿里电商平台业务边界
        3.2.2 典典养车平台企业边界
        3.2.3 阿里百川平台业务边界
        3.2.4 钱报有礼平台开放度
        3.2.5 海尔创新平台开放度
        3.2.6 小米手机平台开放度
    3.3 跨案例比较
        3.3.1 边界选择的跨案例比较
        3.3.2 开放度治理的跨案例比较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平台企业交易和创新二重属性
        3.4.2 平台企业边界选择的分析框架:TCE、RBV及其拓展
        3.4.3 平台企业开放度治理的分析框架:治理模式与平台情境的匹配
    3.5 本章小结
4 平台企业边界选择的量化分析:FSQCA方法
    4.1 研究假设
        4.1.1 TCE与平台企业的边界决策
        4.1.2 RBV与平台企业的边界决策
        4.1.3 TCE、RBV和平台跨边网络效应的交互作用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方法选择
        4.2.2 研究样本筛选
        4.2.3 变量赋值依据
        4.2.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 数据分析
        4.3.1 QCA分析步骤
        4.3.2 必要条件检验
        4.3.3 条件构型组合
    4.4 结果讨论
        4.4.1 平台情境下TCE和RBV的解释力
        4.4.2 平台情境下TCE和RBV的整合
    4.5 本章小结
5 平台企业开放度治理的量化分析:FSQCA方法
    5.1 研究假设
        5.1.1 平台开放度维度细化
        5.1.2 平台二重性与情境条件引入
        5.1.3 开放度构型与平台绩效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选择
        5.2.2 研究样本筛选
        5.2.3 变量赋值依据
        5.2.4 数据收集和处理
    5.3 数据分析
        5.3.1 QCA分析步骤
        5.3.2 必要条件检验
        5.3.3 条件构型组合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平台情境下开放度与绩效的作用机制
        5.4.2 平台情境下开放度与绩效悖论的解释
    5.5 本章小结
6 平台企业边界选择与开放度治理的演化分析:纵向案例研究
    6.1 理论基础与命题提出
        6.1.1 网络效应与平台企业生命周期
        6.1.2 平台生命周期与平台业务边界选择
        6.1.3 平台生命周期与平台开放度治理
    6.2 研究设计
        6.2.1 方法选择
        6.2.2 案例选择
        6.2.3 数据收集
        6.2.4 数据分析
    6.3 案例介绍
        6.3.1 战略探索期的策略选择
        6.3.2 战略成长期的策略选择
        6.3.3 战略成熟期的策略选择
    6.4 案例分析与讨论
        6.4.1 平台边界选择的阶段差异
        6.4.2 平台开放度治理的阶段差异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平台企业具有交易和创新二重属性
        7.1.2 平台边界选择机制是TCE与RBV的整合
        7.1.3 平台开放度治理的维度细化和情境条件
        7.1.4 平台边界选择和开放度治理存在阶段差异
    7.2 理论贡献
        7.2.1 对企业边界理论的贡献
        7.2.2 对开放度和创新研究的贡献
        7.2.3 对平台理论研究的贡献
    7.3 管理启示
        7.3.1 平台“万能论”和“垄断说”均存在误读
        7.3.2 平台边界选择中未来能力培育至关重要
        7.3.3 平台开放度是特定情境条件下的相机治理
        7.3.4 平台企业更需要基于生命周期的快速迭代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7.4.1 增加样本开展计量研究
        7.4.2 利用仿真进行演化分析
        7.4.3 平台企业间的竞合研究
        7.4.4 行为视角下的平台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开放式访谈提纲示例
附录2:半开放式访谈提纲示例
附录3:FSQCA学习资料和操作程序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及有待研究之处
第一章 吴宣恭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一节 吴宣恭学术生涯概况
    第二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在与多种经济思想观点碰撞中形成
        三、在所有制改革实践中发展
    第三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求学时期的孕育阶段
        二、任教时期的探索阶段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时期的形成阶段
        四、新世纪以来在反思中发展阶段
第二章 所有制与产权基本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 所有制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的内涵
        二、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所有制变革的规律
    第二节 产权关系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研究产权关系方法的探索
        二、产权的定义
        三、产权的性质
        四、产权主体的权能、利益和责任的关系
    第三节 产权体系的内部结构研究
        一、产权关系的“四权”
        二、产权统一和分离
        三、所有权与产权关系
        四、归属权在产权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产权主体的确认
    第四节 产权与产权制度关系的研究
        一、产权的细分与组合
        二、产权制度的内涵
        三、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的关系
第三章 对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产权关系的研究
        一、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关系
        二、对全民所有制产权关系争议见解的驳斥
        三、现实影响
    第二节 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研究
        一、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
        二、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地看待股份制改革的利弊
        三、坚持对片面夸大股份制作用进行有针对性地辩析
    第三节 法人财产权的研究
        一、法人财产权的内涵
        二、在质疑中论证公司财产权内涵与实质
        三、现实影响
    第四节 中小企业产权关系的研究
        一、运用辩证思维辨析家庭式企业产权结构的利弊
        二、用质疑眼光追根溯源私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三、对中小企业产权制度调整提出科学设想
第四章 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评析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第一节 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理论
        一、经济界对两种产权理论的研究情况
        二、从总体上比较研究了两种产权理论
        三、社会各界的理论影响和反应
    第二节 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评析
        一、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析
        二、对“科斯定理”理论的评析
        三、现实影响
    第三节 对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评析
        一、多角度地批评“企业契约论”
        二、对以“利益相关者论”为根据的企业产权理论的评析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企业产权理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企业产权理论
        二、企业内部关系与法人治理结构
        三、搞好企业治理结构
第五章 产权与所有制理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运用
    第一节 产权分离理论在国有经济改革中的运用
        一、国家所有制的实质
        二、国家所有制产权分离理论
        三、国家所有制改革形式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财产和劳动产品的归属关系研究
        一、国有企业劳动产品的归属关系
        二、国有企业股份改制中国有资产的维护
    第三节 国有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一、国有经济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
        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五、现实影响
    第四节 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的研究
        一、理论界关于所有制实现形式内涵的学术探讨
        二、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出现的原因与作用
        三、中肯地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注意事项
        四、现实影响
    第五节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改革的方向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
        三、对私有化理论的批判
        四、现实影响
第六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研究
    第一节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市场经济形成与改革的“市场导向”问题研究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市场经济的形成
        二、改革的“市场导向”研究
        三、理论意义
    第三节 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优势
        一、准确论述所有制与计划、市场在社会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二、探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优势的根本途径
第七章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研究
        一、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二、准确分清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三、物化劳动与价值、剩余价值的关系
        四、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认识
    第二节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关系的研究
        一、价值形成与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作用
        二、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
        三、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研究
        一、论证价值量的影响因素
        二、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的影响
        三、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第一节 所有权对分配关系的作用
        一、劳动与产权关系
        二、劳动与价值关系
        三、产权、价值与分配关系
    第二节 对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批判
        一、对西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批判
        二、对西方“按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批判
        三、正确理解“按要素贡献分配”
    第三节 对我国现阶段分配关系的研究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我国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和根源
        三、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与分配不公的关系
        四、解决分配不公的基本途径
第九章 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一、立足现实,探讨如何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二、立足现实,探讨促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问题
        三、关于发展企业集群和总部经济的有关问题分析
    第二节 关于世界经济危机根源的研究
        一、中外经济学家进行的各种推断
        二、运用马克思危机理论把脉危机的病根,得出马克思主义结论
        三、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为化解危机提供了科学的药方
    第三节 关于股票市场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准确把握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和问题及产生原因,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提出合理的目标模式
        三、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实施办法
    第四节 关于住宅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
        一、较早地倡议将住房建设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精辟的见解和有益的建议
        三、考察了城市化发展道路,准确把握了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关键
    第五节 文化知识经济的研究
        一、把握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二、深谙文化的重要性,呼吁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章 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所有制与阶级关系和阶级分析
        一、学界内的不同观点
        二、吴宣恭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认识
    第二节 对当前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内争鸣
        二、从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中,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为正确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提供理论分析
    第三节 提出我国所有制的二元结构,研究经济规律的二元化
        一、创造性地提出新“二元”规律体系
        二、从所有制关系阐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规律及其影响
        三、倡言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十一章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
    第一节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一、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抓住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系统、完整地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研究
        一、质疑政治经济学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准确解读了生产方式的内涵
        二、质疑生产方式“中介说”的观点,准确把握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三、强调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第三节 从生产关系整体的角度分析“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争论
        一、运用经济理论和“否定之否定”原理,强调恩格斯的解释符合逻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辩析争论中的错误观点,准确分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三、肯定争论中的有益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四、批判私有化主张,揭穿有人利用争论浑水摸鱼、贩卖私货的真实面目
    第四节 关于政治经济学结构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一、学界内对经济学主线的不同观点
        二、联系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强调我国经济学主线是随着由所有制改革主导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展开的
    第五节 强调所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所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呼吁重视所有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第六节 对经济学错误范畴的批判
        一、学术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二、科学地认识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
        三、科学地认识劳动与劳动力区别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四、揭露西方“人力资本”概念的谬误,维护经济学范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十二章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贡献与价值
    第一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特点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二、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的统一
        三、坚持革命批判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四、鲜明的阶级立场与严谨的治学精神的统一
    第二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学术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积极探索者
        二、国有企业改革“两权分离”路径的倡导者和研究者
        三、中国MBA的首创者
        四、教书育人的巨匠
    第三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三、对吴宣恭严谨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的弘扬与传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回到科斯:法律经济学理论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思路
第一章 科斯法律经济学的思想脉络
    第一节 科斯对庇古传统的批判
        一、科斯定理动摇庇古传统
        二、漠视交易成本的庇古传统
    第二节 科斯定理的逻辑结构
        一、产权界定是科斯定理成立的必要条件
        二、产权界定是科斯定理有效的充分条件
        三、科斯定理推论的逻辑推论
    第三节 科斯范式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律与经济的对接
    第一节 损害相互性
        一、损害的相互性抑或权利相互性
        二、损害相互性与产权界定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与权利配置
        一、资源与权利
        二、规则选择
    第三节 对容忍义务和权利相对性的评析
        一、容忍义务
        二、权利相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权界定与交易成本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
        一、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分离
        二、边际上的因果关系
        三、产权结构与交易成本
    第二节 界权成本
        一、选择与成本
        二、界权成本的迷思
        三、从交易成本到制度成本
    第三节 冲突权利配置路径
        一、裁判冲突权利配置中的问题
        二、冲突权利配置误区溯因
        三、冲突权利配置路径探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益衡量论与合约选择
    第一节 什么是利益衡量论: 对问题本身的追问
        一、司法实践对学说理论的挑战
        二、利益衡量论的本质
    第二节 利益衡量层次结构的剥离
        一、虚幻的利益层次结构
        二、利益层次结构的内在冲突
    第三节 合约选择替代利益衡量论
        一、合约选择的客观性
        二、合约选择: 界分国家和市场
        三、合约选择蕴含法治精神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科斯定理与当代产权经济学
        三、交易成本理论
        四、科斯产权思想的启示及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五、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第二节 选题理由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二、国内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综述
        三、国外国有产权改革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因及历史背景
    第一节 亏损之困:转轨中的难点
    第二节 体制性之困:所有者“虚化”
        一、产权关系分析
        二、国有产权管理成效分析
        三、投资决策失误、浪费具有体制性根源
    第三节 监管之困:失效与失控
        一、问题的根源
        二、“代理人”概念的抽象与具体之分
        三、问责制的缺乏和失效
        四、典型案例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中心转移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要历程
    第一节 1978年—1984年期间的改革:放权让利
        一、标志性事件及思想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主要改革举措
    第二节 1984年—1992年期间的改革:承包经营
        一、标志性事件及思想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二、落实《决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三、改革的局限性
    第三节 1992年—2002年期间的改革:改革攻坚阶段
        一、1992年—1997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1997年—2002年:寻找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四节 2002年—2008年期间的改革: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改革国有银行和垄断行业
        一、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
        三、《企业破产法》修改完成并颁布实施
    第五节 2008年以来的改革: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一、金融危机的应对
        二、金融危机以来的反思和国有企业定位的再思考
第四章 改革成就及最优路径
    第一节 改革成就
    第二节 最优路径选择
        一、目标和方向选择:现代企业制度
        二、理论支撑和最优路径:股份制
    第三节 国企改革的工具选择
        一、经济责任承包制:不改变产权的改革
        二、兼并:一种过渡性工具
        三、关闭:政府的行政介入
        四、破产: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五、出售:产权改革的基础
    第四节 配套制度的建立与配套改革
        一、社会保障体系
        二、财政金融政策支持
        三、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第五章 最优路径选择的基础:不同类型产权的法律及经济分析
    第一节 国有产权及国有企业:抽象的、集合的产权
        一、所有者
        二、权利的行使及其有效性
        三、代理成本
        四、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五、“权利”与“权力”的滥用
        六、公共产品及相关的国有产权
    第二节 集体产权及集体企业:模糊的产权
        一、城市集体企业
        二、农村集体产权与乡镇企业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产权
    第三节 私有产权及私有企业:分散的、清晰的、排他的个人产权
        一、私有产权的概念及演进
        二、私有产权的核心
第六章 产权、效率与所有制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企业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分析
        一、股东体制的差异
        二、经营动机或目标集中度的差异
        三、决策机制灵活性的差异
        四、人工成本的差异
    第三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比较:相对成本的提出
    第四节 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比较
        一、私营企业的劣势和体制性弊端分析
        二、股份制的体制性弊端分析
        三、不同类型企业就业贡献度的分析
第七章 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及成效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企改革与银行改革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过程
    第三节 取得的成效
    第四节 改革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改革效果评估的依据和目的
        二、评估的对象
        三、评估的时间范围及主要内容
        四、评估方法及结果
        五、评估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第五节 基本经验
    第六节 以股份制为制度选择发展民营银行
        一、政策意图及投资民营银行的动机分析
        二、民营银行的法律属性
        三、民营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及存款保险制度
        四、治理结构
第八章 结论
论文附录部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产权论
        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论
        三、国企产权改革制度的社会化论
        四、按照宪法规制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五、国企改革的市场化竞争论
        六、国企产权改革的合理化优势论
    第二节 继续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路径
        一、论文基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注释
第二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维度
    第一节 产权制度概述
        一、产权界定
        二、产权的起源、产权结构与产权功能
        三、经济学的产权和法学的产权
    第二节 企业性质与企业产权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分工与企业的产生
        二、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局部均衡理论
        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四、企业家创新理论
    第三节 企业制度(形态)的演变与企业产权结构变迁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
        二、现代企业(公司)的产权制度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混合所有制
        四、现代企业制度与公有制的结合
    注释
第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演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
        一、国有企业界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二、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及国有资本的关系
        三、经典作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阐释和实践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最初探索
        一、利益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制度改革——放权让利
        二、契约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改革——两权分离
    第三节 产权约束下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有限责任制度的形成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
    注释
第四章 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逻辑和实现路径
        一、国企股份制改革与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推进
        二、“债转股”与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程度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推进
    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演变
        一、政企关系的破冰
        二、政资关系的调整
        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
    注释
第五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一节 正确定位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功能
        一、公法与私法视阈内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法律特征
        二、国有经济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三、以增加全民福祉为目标
        四、强化国企社会责任
        五、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节 反对私有化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一、反对国企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倾向
        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第三节 国民共进
        一、“国进民退”的争论
        二、国民共进
    注释
第六章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二、国企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向
        三、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第二节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和出资人代管职能
        一、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架构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的方向
    第三节 实现国企经营成果的社会分享
        一、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二、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三、强化国资监管、防止国资流失
        四、建立国企经营成果共享机制
    注释
第七章 结论
    一、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二、渐进式改革可以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6)国有企业性质新论:基于交易费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
三、国有企业的规模和范围的决定机制
四、对一些现象的进一步解释
    现象1:2009年国家对山西小煤窑进行治理整顿, 不少小煤窑被国有化了, 部分人认为这是“国进民退”的典型表现。
    现象2: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 国有企业的比例较高, 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国有企业的比例较低。
    现象3:在中国一些竞争性领域仍然存在不少国有企业, 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则几乎没有。
五、结语

(7)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和评价
        (一) 政府干预的再分配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二) 初次分配与集体谈判
        (三) 评价
    三、本文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
    四、创新点
        (一) 抛弃利益集团的政治分析手段,回归微观个体经济利益分析
        (二) 注重劳动关系的效率
        (三) 公正的分配机制
        (四) 重新审视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失灵部分
        (五) 重新审视政府的作用
第二章 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
    一、劳动关系基本概念
        (一) 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的概念
        (二) 劳动关系的研究对象
    二、合同的概念
        (一) 合同的概念
        (二) 合同与契约的概念比较
        (三) 合同的历史与进程
    三、人的行为假设
        (一) 人的行为理性
        (二) 机会主义倾向
    四、合作的概念
        (一) 合作与和谐的区别
        (二) 合作与冲突研究
        (三) 主流经济学的合作理论
        (四) 我国目前劳动关系问题研究与机会主义行为
第三章 现代企业劳动关系理论
    一、现代企业劳动关系理论综述
        (一) 科斯思想中劳动关系理论
        (二) 交易费用经济学中的劳动关系理论
        (三) 不完全合同理论与剩余控制权
        (四) 其他理论
    二、管理者与权威理论
        (一) 企业家理论
        (二) 劳动关系中企业权威作用
    三、"资本雇佣劳动"假说以及其他假说
        (一) 资本雇佣劳动
        (二) 劳动雇佣资本
        (三) 共同治理
    四、劳动关系的本质
        (一) 企业是多种资源聚合的凝结器
        (二) 员工身份关系
        (三) 劳动关系的合作本质与合作的维持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效率性
    一、雇佣制度基本原则与人力资本投资
        (一) 基本原则
        (二) 人力资本投资的两种类型
    二、西方发达国家雇佣模式比较
        (一) 美、日的比较——企业外部与内部的典型
        (二) 其他两种"雇佣"制度
    三、劳动合同效率模型
        (一) 劳动合同的效率
        (二) 劳动合同效率模型的二维度
        (三) 劳动合同效率模型
    四、劳动合同效率模型的应用
        (一) 我国的劳务派遣现状
        (二) 我国劳务派遣的问题
        (三) 劳动派遣合同效率模型
第五章 工会理论与集体谈判
    一、工会理论与人力资本专用性
        (一) 工会的传统经济学理论
        (二) 劳动力需求弹性
        (三) 工会与人力资本专用性
        (四) 塞利格·帕尔曼的"职业意识"理论的改进
    二、罢工和集体行动理论
        (一) 罢工理论
        (二) 集体行动逻辑与政治运动
    三、我国分配现状以及集体谈判问题
        (一) 我国工会现状
        (二)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现状
        (三) 对传统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的疑问
    四、工会谈判能力变迁路径
        (一) 美国路径
        (二) 德国路径
        (三) 英国路径
    (四) 值得中国借鉴之处
第六章 法制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关系问题
    一、法律的效率原则
        (一) 霍布斯定理与波斯纳定理
        (二) 法律的效率原则
        (三) 赔偿性原则
    二、《劳动合同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三、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一些争论
        (一) 法律的正义性
        (二) "强资本、弱劳工"的观点
        (三) "双赢"、"合作"之争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边界与私人解决
        (一) 法律与新古典经济学
        (二) 超越法律边界与私人解决
        (三) 劳动法律关系的边界
    五、道德与合法分配
        (一) 公平与公正
        (二) 法律分配的成本
        (三) 道德分配
    六、补充有关"道德"话题的讨论
        (一) 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二) 道德节省的成本
第七章 劳动关系中的信任与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
    一、信任的定义以及作用
        (一) 信任的定义
        (二) 信任的作用
    二、信任与劳动关系
        (一) 信任与劳动关系
        (二) 福克斯劳动关系信任模型的评价
    三、劳动关系中信任的产生
        (一) 小型企业信任的产生
        (二) 大中型企业信任的产生
        (三) 可置信承诺与声誉
        (四) 员工、求职者与企业声誉
        (五) 中国员工评价信号与企业声誉效应
    四、劳动力市场机制运作、声誉效应与信息传播
        (一) 市场价格信息的声誉机制与信息传播
        (二) 劳动力市场观察到信息
        (三) 声誉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作型劳动关系的框架
    一、集体谈判协商制度与三方合作机制
        (一) 集体谈判协商制度
        (二) 我国学者对合作机制的理解
        (三) 合作机制的本质与公平
        (四) 超越"集体协商"意义的合作机制
    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关键
        (一) 改革开放后的分配政策与政府作用
        (二) 市场分化倾向与政府作用
        (三)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型劳动关系的关键
    三、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促进合作信息发布机构的建立
        (一) 合作机制雏形的构思
        (二) 声誉效应合作信息发布机构的建立的基本思想
        (三) "道德是非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四) 合作机制与工会
        (五) 合作机制的运行
    四、劳动力市场声誉效应信息发布的合作机制的意义
        (一)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二) 推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良好发展
        (三) 良好正的外部效应
    五、本文研究的局限与劳动关系研究的边界
        (一) 本文研究的局限
        (二) 劳动关系研究的边界与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国有企业为何倾向于边界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概念的说明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三、构建模型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与企业的边界
        一、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的认识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三、制度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研究
        四、团队生产理论
        五、企业能力理论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国有企业边界
        一、对国有企业性质的研究
        二、关于国有企业边界的研究
    第三节 企业的经济约束和非经济约束
    第四节 产业组织演进理论
第三章 国有企业边界扩张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国有企业性质的再认识
        一、国有企业的性质——基于分工的解释
        二、国有企业的性质——基于契约的解释
        三、国有企业的性质——基于计划经济模式的解释
    第二节 国有企业边界扩张的现实表现
        一、国有经济比重的宏观表现
        二、国有企业边界的微观表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经济约束与国有企业边界
    第一节 企业约束环境和约束条件
        一、约束企业经营的经济因素
        二、约束企业经营的非经济因素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目标体系和约束条件
        一、国有企业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二、国有企业面临的经济性约束
        三、国有企业面临的非经济约束
    第三节 国有企业资源边界和交易边界的决定
        一、资源与交易共同决定的企业边界
        二、考虑外部交易和内部资源的最优边界
        三、国有企业的边界决定:考虑公共目标和政企关系契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决策行为与国有企业边界
    第一节 决策行为和企业内非正式组织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描述
        二、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 经理的行为心理与国有企业的边界决定
        一、假设
        二、结论
    第三节 集体行动与国有企业边界演变
        一、企业内非正式组织(小集团)的决策行为
        二、模型的引申——国有企业边界的扩张倾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组织演进与国有企业边界
    第一节 产业组织演进的影响因素与客观规律
        一、分工、专业化与产业组织演进
        二、技术进步与产业组织演进
        三、制度变迁、政府规制与产业组织演进
        四、生命周期理论与产业组织演进
    第二节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分布的产业特征
        一、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国有企业边界的决定和动态演变
        一、分工基础上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资源和交易边界演变
        二、制度基础上国有企业对于计划状态和竞争状态的偏好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一、将企业的资源边界和交易边界统一在一个模型当中
        二、国有企业边界与非国有企业边界的差异
        三、国有企业边界与非国有企业边界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基于结论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目标体系
        二、合理定位政企关系,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政企边界问题
        三、选择合理的体制演变路线
        四、完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经理的约束体系
    第三节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9)对科斯企业性质观点的质疑正确吗?——与我国一些学者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国内的主要质疑点
二、生产是企业的性质吗?
三、企业与市场边界不按交易费用决定吗?
    1.对交易成本的还原
    2.企业与市场边界是否由交易成本决定
    3.对有关质疑点的回答
四、结语

四、对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规模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边界选择与开放度治理研究:平台二重性视角[D]. 王节祥. 浙江大学, 2017(05)
  • [2]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D]. 叶龙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3]回到科斯:法律经济学理论探源[D]. 高永周. 南京大学, 2015(01)
  • [4]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D]. 周学东. 武汉大学, 2013(05)
  • [5]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D]. 刘明越. 复旦大学, 2013(03)
  • [6]国有企业性质新论:基于交易费用的视角[J]. 程承坪. 社会科学辑刊, 2013(01)
  • [7]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 崔驰.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8]国有企业为何倾向于边界扩张[D]. 李亚瑞. 复旦大学, 2011(12)
  • [9]对科斯企业性质观点的质疑正确吗?——与我国一些学者的商榷[J]. 柏培文. 江淮论坛, 2010(02)
  • [10]演进视角的企业与市场[J]. 王兆辉. 生产力研究, 2006(06)

标签:;  ;  ;  ;  ;  

重新认识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规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