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节选)

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节选)

一、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序(节录)(论文文献综述)

马峥[1](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徐芷慧[2](2019)在《《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现状与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无国界的今天,科技期刊不仅是展示科技创新水平的窗口,更是记录和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和阵地。《甘肃科学学报》作为地方科研院所主办的甘肃省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更是甘肃省科技成果信息聚集、发布、检验的重要平台。而面对现如今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期刊市场,《甘肃科学学报》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以分析《甘肃科学学报》现阶段的学术影响力为主要目的,分析《甘肃科学学报》的发展历程,选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的评价指标,分别从国内科技核心期刊中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甘肃省内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科技期刊的范畴对《甘肃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他科技期刊进行对比发现《甘肃科学学报》办刊过程中存在编辑把关不严、稿源单一且质量不高、栏目设置不成熟、数字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并针对办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扩充稿源、合理规划学科与栏目、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建议,以期能为提升《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

刘志强,王婧,张芳英,张昕,丁译,张秀峰[3](2019)在《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18)》》文中研究表明在贯彻落实中央"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会议精神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对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进行展望,为我国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探索发展路径。

肖宏,张义川,伍军红,孙隽,汤丽云[4](2016)在《基于CNKI大数据的期刊发展决策参考——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例》文中认为以CNKI《知识资源总库》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发文、被引、下载、学科、作者、机构、地区、基金和引证等维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出2010—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的影响力指数、复合总被引、复合影响因子、总下载量等可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办刊质量的评价指标数据,均远高于其所在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该刊这五年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哲学、经济、政治和文学等领域,法治社会、政府治理、能源结构调整、收入差距、城镇化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人口老龄化等研究则是同行学者和读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案例分析,可为期刊办刊者和管理者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参考方法。

王兴[5](2016)在《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文中认为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期刊编委被喻为国际学术期刊的“守门人”,在国际科研产出评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CI期刊编委一方面扮演着学术话语权控制者的关键角色,决定着期刊文章的发表与否;另一方面,他们通常也是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精英,他们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能力也能为本校科研产出的提升直接贡献力量。因此这些编委人才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SCI期刊编委可能是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产出质量、学科水平、国际学术话语权还与国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的背景下,分析一所大学所拥有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本校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构建SCI期刊编委数据库,在这三个学科中分别选取1387所大学、1573所大学和984所大学,分别在三个学科中对这些大学拥有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这些大学的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h指数等科研产出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我们通过将大学编委数量按不同数据段进行分组统计,精确分析大学编委数量不同取值范围内其与大学科研产出关系的特点;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详细刻画大学科研产出位于条件分布不同位置时,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变动差异。同时,本研究就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究:我们在计算机学科中通过小样本的截面数据对假设的因果机制进行验证;在化学学科中选取时间序列数据,对大学的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我们也结合微观案例与部分编委的访谈结果对大学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此外,我们还分别在三个学科中聚焦于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学科排名200强的大学,就这些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标志着这些大学学科水平的各个计量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实证检验。文章的结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兼顾反映论文数量与质量的总被引频次、h指数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且相关性较高。三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更加突出反映质量的篇均被引也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但是相关性较低。上述这些特点首先体现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结果里,同时,在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以及分位数回归结果中也都有所印证。第二,分组统计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详细刻画了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二者的相关性,为我们展现了更多丰富信息。分组统计分析发现,三个学科中,大学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的相关程度在编委数量的不同数据段中基本一致,但是与篇均被引的相关程度在编委数量的不同数据段中则并不相同。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除部分学科中的部分指标外,三个学科中大学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总体上呈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大学的科研产出指标位于条件分布的越高(低)分位点时,大学的编委数量对这些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系数也越大(小)。我们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第三,ARWU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排名200强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代表着这些大学学科水平的各计量学指标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然而相关程度又各不相同。三个学科中,编委数量与总被引频次、h指数,ARWU学科排名得分的相关性相对较高。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HiCi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数量的相关性在三个学科中各有不同。而三个学科中,编委数量与篇均被引和高质量论文比的相关性较低。此外,分别在三个学科中进一步将200强大学分为1-100名与101-200名两组大学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分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上述未分组前的相关性特点基本一致。第四,化学学科中部分顶尖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结合对部分化学顶尖期刊编委的访谈结果以及化学、计算机学科中的个案结果对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剖析:从编委作为学术话语权掌控者影响大学科研产出的角度看,编委的话语权对于一所大学科研产出的影响尽管可能存在,但是影响可能较小。从学者基于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当选为编委的角度看,编委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一所大学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越高,这里面所蕴含的编委数量越多的机率也应越大,相应地,编委基于自身较高的科研产出水平也能为本校贡献一定数量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因此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在这一角度上可能互为因果关系。也即大学的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编委自身科研产出水平的高低这一作用机制,而受编委掌控学术话语权这一作用机制的影响要小。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有三点。第一,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反映科研产出质量的篇均被引、h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实证检验。以往的研究多是选取科研产出数量的指标或排名与编委数量进行相关分析,而篇均被引、h指数等指标则尚未涉及。第二,基于大样本,通过分组统计以及分位数回归方法在化学、计算机、经济学三个学科中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细致刻画,在此三个学科中展现了二者关系的全貌。第三,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邮件访谈以及小样本案例验证等多种方法对大学的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

张茂玲,章雨旭,张绮玲[6](2015)在《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客观评价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方法】对20122014年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10%)"的地质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加以分析,并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进行了比较。【结果】(1)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相关性不显着,而国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总被引频次相关性显着;(2)中国中文地质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正以较快的速度稳步上升;(3)同水平的中国地质学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明显高于中文期刊。【结论】在中文地质学期刊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后,还应制定符合中文期刊发展的政策,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钱振华,马胜利[7](2013)在《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中国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为分析视角,选取CSSCI收录的具有代表性的24家理工院校社科学报,附之于3家综合院校的文科学报为参照系,通过与未被CSSCI收录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相比较的角度,采用目前国际国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以各家评价机构数据互为比较,以分析各家期刊的影响力,从而深入研究中国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状况,反思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并从中探索如何提升中国学术期刊,更具学术公信力的制度建设。

钟镇[8](2011)在《中国物理学研究绩效与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SCI数据库提供的1978-2007年物理学发文和被引信息为数据样本,对中国物理学的研究绩效和国际影响力进行了科学计量评价,揭示了中国物理学的一些发展特征,并将其与亚洲另外两个物理学研究大国印度和日本进行了比较。除了应用传统的科学计量学指标,还改进了一些计量指标,并创建了新的计量指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经典绩效评价指标考察了中国物理学的研究绩效。1978-2007年期间,中国物理学SCI论文无论是在产出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0年后,中国的发文数已经超过印度和日本。虽然中国的篇均被引频次总体上仍低于日本,但在应用物理学等子领域上已经有所超出。除粒子物理等少数子学科外,中国在其它子学科上的被引绩效也超过了印度。从活跃指数的子学科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来看,中国物理学研究兴趣有向应用物理转移的趋势。(2)使用基于固定引文窗口计算的h类指数考察了中国物理学高频被引论文的产出情况。固定引文窗口的引入使得同一研究对象不同发文年之间的h类指数纵向可比,也可以比较不同研究对象间的发展趋势。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物理学全学科及其子学科的h类指数都呈增长态势,直逼日本,说明中国高频被引论文的数量在迅速增加。若以世界物理学全领域的h核论文作为评价标准,中国物理学热点前沿领域的成果在2000年后略多于印度,与日本仍存在明显差距。印度发文数远远少于中国,但高频被引论文的数量与中国差距不大。(3)本项研究构建的物理学领域超大样本的发文-引文矩阵数据量达百万级。在超大规模物理学发文-引文矩阵基础上构建出物理学R族科学发展节律指标,考察了世界、中国、印度、日本物理学的发展节律,并进行了比较。和以往的增长研究不同,科学发展节律关注的是观察值相对于期望值的接近或偏离,这使它兼顾了全引文窗口与时间纵向可比性的要求,揭示出物理学领域的迟滞承认论文以及引文峰值后移论文对引文时间序列的扰动。(4)构建了参考文献-引文矩阵,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引文回馈率指标。该指标以篇均被引频次测度被引水平,以篇均参考文献数测度引用水平,以两者的比值——引文回馈率考察研究对象的引用-被引关系。引文回馈率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知识投入-知识产出效率,是全新的思路和全新的方法。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物理学全学科的引文回馈率在篇均参考文献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仍呈非常明显的增长态势,由最低时的15.7%增加到35%,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印度,直逼日本。在总结各章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中国物理学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屈建[9](2010)在《我国药学科技期刊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科技期刊是反映科学技术产出水平的窗口,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可通过期刊得以反映。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迅速,学术论文功能凸显,科技期刊评价日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评价成果—核心期刊被广泛运用于职称评审、论文评奖、岗位认定以及确定硕博士生毕业资格等方面。与此同时,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加之实际操作中偏

高森[10](2010)在《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载文数量及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专业媒体,承担着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使命。对其客观有效的评价可以更好的发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生物医学类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中大家族。目前,我国医学期刊总体现状是期刊绝对数量高但相对质量低,论文产出量高但影响力低,整体规模大但重复性高,专业化程度强但市场化程度低。让医学科技期刊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不能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创刊于1981年,属于国家级内科综合性学术技术类期刊,为全国内科学核心期刊,多年来发行量位居国内同类期刊前列,是我国非常知名的内科学杂志之一。我们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近10年载文的变化进行分析,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和客观评价,认识杂志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与同行的差距,既为解决杂志的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我国医学期刊的评价工作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资料与方法一、研究资料收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2008年全部出版的杂志供144本,以及2000-2009年《中国科技期刊印证报告》共10册,2009年CNKI关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期刊网络出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1份。二、观察指标(一)文献计量学指标统计通过查询2000-200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CNKI的期刊网络出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收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2008年各项指标数据。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扩散因子、学科影响因子、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h指数。计算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稳定指数和趋势指数。查询2000-200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与《中华内科杂志》主要计量指标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指标包括: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二)载文内容变化统计按内科学分类和方法学分类的对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刊载文章进行人工统计分析统计,观察历年变化情况以及期刊载文内容方法学变化与计量学指标变化的关系。内科学三级学科划分为呼吸,循环,消化,肾内,血液,内分泌,神经内,其他。统计各型文章所占比例变化。文章的方法学评分是根据文章的实验设计和方法内容判断其研究的论证强度,从低到高分为4型计1-4分,并与同期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平均引文率,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进行比较。三、统计方法将收集的各项指标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所有数据均用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系统进行统计。结果《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2008年各项文献计量学指标均稳步升高。h指数位居国内医学期刊前列,稳定指数低于《中华内科杂志》。与同期《中华内科杂志》主要指标比较仍有一定差距,但其提升趋势高于《中华内科杂志》,部分指标趋势指数明显高于后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载文综合性强,近10年随着杂志载文方法学的应用水平的提高,文章论据强度逐年升高,与杂志相关文献计量指标同步增长,使杂志的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基本文献计量学指: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16项文献计量学指标均呈增长趋势或平稳提高,其中一直上升的指标有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学科影响指标均。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前9年呈上升趋势,最后1年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前1年。一直平稳仅有微小波动的指标包括他引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学科扩散指标。2009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h指数为51,医学科技期刊中排名第27位。1999-2008年各计量指标的稳定指数和趋势指数,除了即年指标与扩散因子为负值外,其他指标的趋势指数均为正值,上升最明显的两个指标是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稳定指数中超过0.5的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参考文献量、基金论文比,提示其历年变化幅度较其他指标更明显。(二)与《中华内科杂志》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比较两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增长趋势高于《中华内科杂志》。近10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影响因子指标呈上升趋势但不稳定,且仍与《中华内科杂志》有一定差距。《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即年指标2005年前呈平稳波动变化,2006-2008年明显上升。与《中华内科杂志》变化相反,提示《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载文时效性越来越强。《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扩散因子平均值高于《中华内科杂志》,两刊变化趋势一样,近3年有下降趋势。《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被引半衰期较《中华内科杂志》短,且有缩短趋势。趋势指数中,《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高于《中华内科杂志》的指标有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和基金论文比。其中扩散因子是两刊均为负值。稳定指数中《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高的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及基金论文比。(三)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载文变化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2008年共刊载文章5454篇,按学科内容载文比例呈上升的有内分泌科和其他内科类,下降的是消化内科、肾脏内科和神经内科。总体变化平稳。按方法学评分统计,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刊载文章中1型文章略有下降,2型文章有一定波动,3型4型文章有所增加,尤其是4型文章2006-2008年有明显增加。载文方法学总分及平均分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方法学总分与总被引频次,平均分与影响因子比较两者有相似的发展趋势。讨论《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2008年各项文献计量指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等指标,自2005年始,呈明显上升。2008年的各项指标略有回落,考虑与2008年杂志由半月刊改为月刊有关。总体上《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载文质量较好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波动也较大。即年指标不高,自引率较低,说明被其他期刊引用较多,而自引的情况较少说明论文作者未重视自身研究成果的宣传与延续。在内科学类期刊中,《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各项指标及总排名均排名靠前,说明杂志一直能保持学科内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实用内科杂志》h指数为51,在国内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61位,在医学科技期刊中排名第27位。《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各指标的稳定指数略高于《中华内科杂志》,说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其变化幅度比《中华内科杂志》大,活跃度高于后者,有利于实现更大的提升和改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主要指标趋势指数均呈为正值,表示该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他引率,扩散因子和被引半衰期为负值,表示该指标呈下降趋势,即杂志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考虑原因与科技进步导致获取信息的手段的丰富,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对传统期刊的分流所导致的影响力下降有关。与《中华内科杂志》进行进一步比较,数据显示《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参考文献量和平均引文数的趋势指数均高于前者,提示《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近几年的质量提高明显,有追赶《中华内科杂志》的趋势。《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2008年共刊载文章5454篇,有逐年上升趋势,各学科比重较均衡,内分泌科和其他内科文章比重有所增高。考虑近年来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的高发,以及新发传染病和急诊急救领域的研究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因此体现在载文数量上有所升高。神经内科和肾内科文章比重有所下降,与其相关学科进展缓慢有关。《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刊载文章的论据强度整体上逐年上升,其方法学总评分和平均分呈递增趋势,并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变化呈同一趋势。因此认为杂志刊载文章的方法学水平的成熟和优化,有助于杂志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提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近10年刊载文章的论据强度越来越高,对杂志文献计量学指标的提升带来积极的正面作用。结论《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是我国内科学领域内的重要学术期刊,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办刊理念,是我国综合性内科杂志的成功代表之一,1999年-2008年其学术质量在稳步提高,影响力逐年扩大,其发表的文章科学性更强,反映了我国内科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随着相关学科和杂志本身不断发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与《中华内科杂志》的差距会进一步缩短,综合实力更上一个台阶,成为我国临床医生喜爱的科技期刊。

二、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序(节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序(节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现状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及提升途径
        1.3.2 关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
        1.3.3 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
        1.3.4 关于甘肃省科技期刊影响力
        1.3.5 关于《甘肃科学学报》影响力分析
        1.3.6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科技期刊概况
    2.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2.1.1 科技期刊数量与数据库收录数量持续走高
        2.1.2 行政化办刊导致与市场脱节
        2.1.3 高质量论文流失严重
        2.1.4 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2.2 甘肃省科技期刊发展概况
    2.3 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2.3.1 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概况
        2.3.2 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 《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
    3.1 《甘肃科学学报》发展概况
        3.1.1 《甘肃科学学报》创刊情况
        3.1.2 《甘肃科学学报》发展历程
        3.1.3 《甘肃科学学报》获奖与收录情况
    3.2 《甘肃科学学报》办刊要素分析
        3.2.1 栏目设置分析
        3.2.2 学科分布分析
        3.2.3 基金论文分析
        3.2.4 稿源分析
    3.3 《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
        3.3.1 期刊评价指标分析
        3.3.2 《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总结
第四章 《甘肃科学学报》学术质量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编辑把关不严
    4.2 稿源充足但质量欠佳
        4.2.1 稿源单一
        4.2.2 稿件学术质量不高
    4.3 栏目设置不成熟
    4.4 编辑审稿具有局限性
        4.4.1 编辑学科背景有限
        4.4.2 外审力度不够
    4.5 数字化进程缓慢
        4.5.1 《甘肃科学学报》网站建设滞后
        4.5.2 采编系统功能不完善
        4.5.3 DOI码推广力度不足
        4.5.4 尚未涉足知识服务领域
第五章 提升《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思考
    5.1 拓宽稿源渠道,保证稿源质量
        5.1.1 重视约稿组稿工作
        5.1.2 关注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动态
        5.1.3 充分调动编委积极性
    5.2 发掘优势学科,打造特色栏目
        5.2.1 合理利用栏目评价
        5.2.2 适时增设新栏目
    5.3 加强编辑把关力度,提高编辑工作质量
        5.3.1 树立“内容为王”的编辑理念
        5.3.2 加大外审力度
        5.3.3 发展学科编辑,培养敏锐的学术眼光
        5.3.4 把握科技期刊编校工作的特殊性
    5.4 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知识服务
        5.4.1 通过网站建设树立期刊品牌
        5.4.2 优先数字出版
        5.4.3 全文数据库资源整合
        5.4.4 由内容服务转向知识服务
        5.4.5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网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
致谢

(3)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现状
    1.1 基本信息
    1.2 期刊主要引证指标发展趋势
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取得的主要成绩
    2.1 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2.1.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 (北大核心) 收录情况
        2.1.2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收录情况
        2.1.3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STPCD)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情况
        2.1.4 SCI收录情况
        2.1.5 EI收录情况
        2.1.6 Scopus收录情况
        2.1.7 Medline收录情况
        2.1.8 CNKI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2 获得国家级奖项及基金资助情况
        2.2.1 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的高校科技期刊
        2.2.2 入选全国百强科技期刊的高校科技期刊
        2.2.3 获得中国最美期刊的高校科技期刊
        2.2.4 入选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高校科技期刊
3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
    3.1 学术化:夯实“双一流”建设基础
    3.2 特色化:聚焦“双一流”建设理念
    3.3 国际化: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
4 结语

(5)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编委个人科研产出水平的研究综述
    2.2 关于编委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2.3 关于将编委数量用作大学学科排名的研究综述
    2.4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资料的来源与处理
    3.2 分位数回归方法
    3.3 怀特异方差检验方法
    3.4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
4 化学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4.1 化学学科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4.2 化学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4.3 化学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4.4 化学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5 计算机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5.1 计算机学科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5.2 计算机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5.3 计算机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5.4 计算机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6 经济学学科大学S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研究
    6.1 经济学学科SSCI期刊编委在各大学的分布
    6.2 经济学学科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6.3 经济学学科编委数量不同数据段大学的分组统计
    6.4 经济学学科分位数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7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讨论
    7.1 三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相关性的综合对比分析
    7.2 三学科分位数回归结果的解释
    本章小结
8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的因果关系研究
    8.1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的理论分析
    8.2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案例验证
    8.3 化学学科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论文数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8.4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因果关系及相关编委制度的访谈及分析讨论
    本章小结
9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基于ARWU学科排名世界200 强大学的分析
    9.1 SCI期刊编委在学科排名世界200 强大学中的分布
    9.2 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学科水平的相关性
    9.3 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研究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说明
附录1 化学9本期刊编委访谈提纲
附录2 化学、计算机、经济学编委数量前100 强大学名单
附录3 化学、计算机、经济学编委数量前10强大学中任职4本以上期刊编委名单
附录4 受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9 所大学1998-2014 年编委数量及论文数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基本数据来源
    (一) 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的数据选取依据及状况
    (二) 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被引指标基本情况
    (三) 基于CNKI统计的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基本指标情况
二、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的分析
    (一) 学术公信力与期刊评价的关系
    (二) 从国际通行的单一指标角度来看25家理工院校文科期刊的影响力
        (1)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指标反映的期刊影响力排序情况
        (2) 篇均下载频次和载文量指标反映的期刊影响力排序情况
        (3) 期刊来源指标反映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的排名情况
        (4) 单一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功能分析
        (5) 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策略
    (三) 从综合指标角度来看25家理工院校文科期刊的影响力
        (1) 按照权重赋值方法进行期刊排序反映的影响力情况
        (2) 综合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功能分析
    (四) 从与综合院校文科期刊比较的角度看理工院校学术期刊影响力
        (1) 从与3家综合院校文科学报比较角度看期刊影响力情况
        (2) 从与综合性院校文科期刊相比较角度进行的影响力分析
三、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H指数分析
    (一) 学术的公信力、影响力:论文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二) H指数的提出与发展
    (三) 中国25家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的H指数排名情况
    (四) 关于H指数评价的分析
    (五) H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策略
四、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学术探索与期刊评价的关系分析
    (一)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国外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
        (1) 专家意见调查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2) 引文分析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3) 依赖性网络方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4) 关于对国外期刊评价的看法
    (二)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历史上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
        (1) 世界最早学术期刊的评价
        (2) 中国历史上学术期刊的评价
    (三)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学术竞争与学术探索的关系
五、提升中国理工院校文科期刊影响力的同时, 筑牢学术公信力的基石
    (一) 关于提高理工院校文科期刊质量的对策
    (二) 关于中国理工院校文科期刊评价的建议

(8)中国物理学研究绩效与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分析中国物理学的研究绩效和发展特征
    1.1.2 评价改革中国物理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国科技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就
    1.2.2 科学计量学已经成为科技评价的重要工具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关于中国科研绩效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1.4.2 科学发展特征的量化研究
    1.4.3 世界和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态势研究
1.5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思路与论文逻辑框架
    1.5.3 创新点 2 数据与指标
2.1 数据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检索
    2.1.3 数据处理
2.2 计量指标
    2.2.1 发文-引文矩阵及其衍生矩阵
    2.2.2 主要研究绩效指标
    2.2.3 固定引文窗口的h类指数
    2.2.4 科学发展节律指标
    2.2.5 引用-被引关系测度指标 3 中国物理学的研究绩效及国际比较
3.1 物理学全学科的研究绩效与国际比较
    3.1.1 世界物理学全学科的研究绩效
    3.1.2 中国物理学全学科的研究绩效
    3.1.3 中国与世界物理学全学科的研究绩效比较
    3.1.4 中国与印度、日本物理学全学科的研究绩效比较
3.2 物理学子学科的研究绩效与国际比较
    3.2.1 世界物理学子学科的研究绩效
    3.2.2 中国物理学子学科的研究绩效
    3.2.3 中国与世界物理学子学科的研究绩效比较
    3.2.4 中国与印度、日本物理学子学科的研究绩效比较
    3.2.5 物理学子学科间的被引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固定引文窗口的中国物理学h类序列分析及国际比较
4.1 不同类型h类序列的性质
4.2 物理学全学科的h类序列分析与国际比较
    4.2.1 世界物理学全学科的h类序列分析
    4.2.2 中国物理学全学科的h类序列分析
    4.2.3 中国与世界物理学全学科的h类序列比较
    4.2.4 中国与印度、日本物理学全学科的h序列比较
4.3 物理学子学科的h类序列分析与国际比较
    4.3.1 世界物理学子学科的h类序列分析
    4.3.2 中国物理学子学科的h类序列分析
    4.3.3 中国与世界物理学子学科的h类序列比较
    4.3.4 中国与印度、日本物理学子学科的h类序列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节律及国际比较
5.1 物理学全学科的发展节律与国际比较
    5.1.1 世界物理学全学科的发展节律
    5.1.2 中国物理学全学科的发展节律
    5.1.3 中国物理学与世界物理学全学科的发展节律比较
    5.1.4 中国与日本、印度物理学全学科的发展节律比较
5.2. 物理学子学科发展节律与国际比较
    5.2.1 世界物理学子学科的发展节律
    5.2.2 中国物理学子学科的发展节律
    5.2.3 中国与世界物理学子学科的发展节律比较
    5.2.4 中国与日本、印度物理学子学科的发展节律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物理学的引用-被引分析及国际比较
6.1 物理学全学科的引用-被引分析与国际比较
    6.1.1 世界物理学全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
    6.1.2 中国物理学全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
    6.1.3 中国和世界物理学全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比较
    6.1.4 中国和日本、印度物理学全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比较
6.2 物理学子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分析与国际比较
    6.2.1 世界物理学子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
    6.2.2 中国物理学子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
    6.2.3 中国和世界物理学子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比较
    6.2.4 中国和日本、印度物理学子学科的引用-被引关系比较
6.3 本章小结与讨论 7 总结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物理学的研究绩效
    7.1.2 中国物理学的h类指数时间序列
    7.1.3 中国物理学的科学发展节律
    7.1.4 中国物理学的引用-被引关系
7.2 讨论与政策建议
    7.2.1 重视论文进入国际领域
    7.2.2 加强物理学领域的国际合作
    7.2.3 提高中国物理学SCI源期刊的数量与质量
    7.2.4 加大物理学研发经费的投入
    7.2.5 推进物理学领域科技文献情报工作与信息化建设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数据样本的扩展与细化
    7.3.2 引文网络与施引文献指标的引入
    7.3.3 参考文献与被引频次关系的更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0)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载文数量及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前言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四、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序(节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2]《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现状与提升研究[D]. 徐芷慧. 兰州大学, 2019(09)
  • [3]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18)》[J]. 刘志强,王婧,张芳英,张昕,丁译,张秀峰. 科技与出版, 2019(01)
  • [4]基于CNKI大数据的期刊发展决策参考——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例[J]. 肖宏,张义川,伍军红,孙隽,汤丽云.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03)
  • [5]大学SCI期刊编委数量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以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学科为例[D]. 王兴.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探讨[J]. 张茂玲,章雨旭,张绮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06)
  • [7]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J]. 钱振华,马胜利.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8]中国物理学研究绩效与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D]. 钟镇.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6)
  • [9]我国药学科技期刊的评价[A]. 屈建.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0
  • [10]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载文数量及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比较研究[D]. 高森. 中国医科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节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