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加捻效率分析

转杯纺加捻效率分析

一、转杯纺纱加捻效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相东[1](2016)在《转杯纺纱器内流场特性数值模拟及实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转杯纺纱属于气流纺的一种,是众多新型纺纱方法中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纺纱方法,气流在转杯纺纱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工艺包括转杯转速、分梳辊转速、喂给和牵引速度及负压气流大小等进行了不少的实验研究,但是对转杯内部气流场特性及转杯内纤维运动特性的研究不深入。而转杯内气流场特性及纤维的运动特性对成纱质量、纺纱效率、适纺范围等有很大影响,是研制高性能转杯纺纱机机制的技术基础。本文首先通过欧拉平衡方程得到旋转流场中压力方程,以纤维颗粒为纤维模型分析颗粒在转杯滑移面上的受力运动情况,给出滑移面角度对纤维颗粒运动的影响方程,理论计算常用滑移面角度范围。其次,以浙江某纺机公司转杯纺纱器为参考模型,建立转杯流场流道内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转杯内气流场特性进行仿真,得到转杯内速度、压力场分布,进而分析纤维输送管内和转杯内流动参数的变化对纤维运动的影响。接着,将纤维假设成微小纤维颗粒流,采用欧拉模型对转杯内纤维—气流两相流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纤维颗粒流相在转杯内的运动分布情况。同时对不同转杯转速、不同滑移面角度、不同纤维输送管结构和倾斜角度等参数变化对转杯内纤维颗粒流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将转杯、纤维输送管及负压空腔等关键部件进行透明化处理,搭建转杯内纤维运动观测实验平台,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纤维在透明输送管及转杯内的运动情况进行拍摄研究,分析其运动趋势,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转杯内部存在负压,压力大小与距转杯轴线距离有关,输送管是个渐缩管,截面积越小,气流速度越大,输送管入口处气流速度最小,从入口到出口速度不断增大,在输送管出口处出现高速涡旋,气流经输送管进入转杯后便出现与转杯旋转方向一致的旋转流动,旋转一周后在输送管出口处汇交,汇交区湍流强度大。2.纤维进入转杯后出现指向旋转方向的头端弯曲,之后沿滑移面运动到凝聚槽内聚集,并随转杯旋转而紧贴凝聚槽旋转流动,纤维相在滑移面上呈坡型分布,凝聚槽内纤维环长度不断增加。而滑移面角度的微小变化对纤维相流动状态影响不大,一般滑移面角度选70°左右。3.转杯转速对输送管内及转杯中心区(距转杯轴线距离12mm范围内)气流参数基本无影响,近旋转壁面区(距旋转壁面距离小于6mm)气流速度、压力受转杯转速影响大,在同一位置,转速越高,气流速度越大。4.输送管倾角影响纤维相流动方向及其在滑移面上的接触点位置,当倾角为32-37°时最佳,相同工况下,不同渐缩度输送管出口处静压和速度基本相同,而入口处气流速度和静压与渐缩度成反比。

王姜[2](2015)在《转杯纺假捻盘假捻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假捻盘是转杯纺纱过程中重要的固定元件,其对于纱条在转杯中的运动过程以及受力情况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人对于假捻盘作用的研究并不完善,在对假捻盘的假捻研究上也没有很好地揭示假捻盘假捻作用的整个过程,而对于假捻盘的阻捻以及捻陷作用也未达成共识。同时,多数的研究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有相关的实验验证。本文重点就假捻盘对纱条的假捻、阻捻以及捻陷作用方面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又结合相关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假捻盘作用体系,对转杯纺生产实践有很好的参考作用。论文主要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转杯纺纺纱器中纱条的公转运动以及白转运动的概念,明确了只有公转运动才会使得纱条产生真捻,而纱条绕自身轴线的转动只会产生假捻。其次,将假捻盘的假捻作用与一般过程的假捻作用进行了区分,将假捻盘的假捻作用归属于线假捻,并做了一定的理论分析,推导出了假捻盘作用于静态纱条过程的相关公式,即认为假捻盘两端的纱条捻度比大小不仅与纱条长度(S与L)有关,而且受到假捻盘半径(r0)的影响,计算得到纱条捻度比为2.85。同时,设计并制作了相关实验装置,采用黑白纱条替代转杯纱来进行实验,测得了不同假捻盘转速下纱条捻度比数值。实验有效地证明了假捻盘的假捻作用是不同于一般假捻过程的,而实验数据也与推导的相关公式吻合。再者,对假捻盘作用于动态纱条的过程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推导得到了纱条的张力与纱条假捻捻度相关的作用公式即认为纱条的假捻捻度与假捻盘两端纱条张力差(To-Tπ/2)、纱条半径(r)、周向与轴向摩擦速度比(tanβ)以及纱条本身属性(GI)有关。所进行的假捻盘作用于动态纱条的实验验证,在对于快速运动中的黑白纱条捻度获取困难的问题上,采用了频闪摄影的方法,快速准确地在线获得了纱条的假捻捻度。实验测试显示假捻盘转速由200r/min提高到1600r/min时,假捻捻度由5.1捻/1Ocm增大到21.3捻/l0cm。而计算显示假捻盘转速由200r/min提高到1600r/min时,假捻捻度由3.6捻/l0cm增大到18.6捻/1Ocm。实验很好地证明了所推导公式的正确性,即获取了一种只测试纱条张力便能计算纱条假捻捻度的方法,这对在线获取假捻捻度,调控纱条张力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最后,对假捻盘作用于纱条的阻捻和捻陷作用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否定了假捻盘的阻捻作用,即认为捻度不会从转杯内的纱条传递至转杯外。又通过模拟实验对假捻盘作用于静态纱条的捻陷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纱条捻陷作用发生时捻度传递的过程,在重锤质量为5g时,观测到当公转圈数达到27转时,捻陷现象便会出现,而重锤质量为l0g或15g时,当公转圈数达到36转时,捻陷现象才会出现。

陈廷,巴里松,吴丽莉[3](2009)在《转杯纺纱假捻盘作用浅析》文中指出假捻盘是转杯纺纱的重要元件之一,对纺纱稳定性、杯内纱条捻度、成纱质量及生产效率等都有较大影响,本文探讨了假捻盘在转杯纺纱加捻过程中具有假捻、阻捻或捻陷作用,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系统研究假捻盘在转杯纺纱加捻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思路。

董明冉[4](2009)在《转杯纱强力与临界捻系数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转杯纺作为一种新型纺纱方法其产品应用日趋广泛,但目前在对转杯纱开发过程中,其工艺参数的设定主要依靠技术人员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因此其纱线质量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本课题拟从纤维自身特性入手,如长度、细度、摩擦系数、刚度、形态参数和尺度参数等,结合纺纱工艺参数的设定,如转杯速度、分梳辊速度和捻系数,优化得到转杯纱强力预测模型,为转杯纺生产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将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杯纱受到轴向拉伸断裂时,纱线内部的纤维同时受到轴向拉力和侧向压力。较长的纤维断裂时,剩余部分进入残存部分继续承担负荷直至达到临界长度。纱线呈加捻的链状纤维束状链段断裂,每个片段仍然满足弱环原理。纤维与纱线结构存在交互作用。在采用统计方法分析纱线断裂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理想强力模型。而实际转杯纱结构与理想转杯纱的不同点首先在于纤维存在滑移,且存在一定比例的外缠纤维,因此实际转杯纱线强力需要去除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其次,转杯纱加捻作用的特点,使得纱线内部纤维的排列规律呈现分层的多相结构,选择圆形的堆砌方式较为合理。通过对实际修正后的转杯纱强力模型的深入分析后可以得到:当选择某种材料时,纱线的临界捻系数与纤维位置比率Γ负相关;当位置比率Γ→0时,纱线的强力主要由纤维性能决定;当位置比率Γ→1时,纱线强力与捻系数α正相关,捻系数越大,纱线的强力越大;位置比率0<Γ<1时,转杯纱的强力模型可以转化为以捻系数α为主要参数的多元模型。经t值检验,该模型可用于纯纺转杯纱的强力预测。

孔佳斌[5](2008)在《转杯竹节纱的工艺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转杯纺纱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纺纱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欧美一些国家,有着较先进的技术。在我国则相对落后,但这样也预示着我国在转杯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可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拓展转杯纺应用范围及开发新品种,研制开发转杯竹节纱已经成为转杯纺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就转杯竹节纱的工艺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转杯纺的凝聚和并合机理出发,对转杯竹节纱竹节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通过三次改变喂给罗拉速度,从理论上研究转杯竹节纱竹节形态的变化,得到了竹节纱竹节段线密度分布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竹节形态是普通转杯竹节纱的简单组合。竹节形态与喂给罗拉速度变化两次的情况一致。另一种情况下竹节形态较为复杂,本文研究了其线密度的分布规律。2、通过纱线在纺纱过程中主要的三个区域:假捻盘上的纱条、自由纱段、凝聚槽的运动和受力分析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模型,为系统研究纱线在这三个主要区域内的捻度与张力分布奠定了理论基础。3、通过对上述系统的理论模型采用龙格---库塔法进行数值计算,系统的研究了纱条在这三个区域的捻度与张力的分布规律,并比较得出了纱线线密度、引纱孔半径、转杯转速、假捻盘半径、转杯半径这些工艺参数对纱条捻度与张力所起的影响及其各自的影响程度。4、进行了捻度传递长度的数值计算,经比较得出了有利于捻度传递长度增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个竹节周期内两次改变喂给罗拉速度的情况下,竹节是普通转杯竹节纱的简单组合,竹节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在一个竹节周期内三次改变喂给罗拉速度的情况下,竹节形态变得比较复杂,是在一个普通竹节上又叠加了一个竹节。这为拓展转杯纺应用领域、开发转杯纺新品种、丰富竹节纱产品有指导意义。2、通过研究纱条的张力及捻度的分布考察了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稳定性,得出影响纱条的张力及捻度最主要的三个工艺参数为:纱线线密度、转杯半径、转杯转速。这对提高转杯纺纺制竹节纱过程中纱条的捻度和张力,从而提高纺纱稳定性有指导意义。3、通过对捻度传递长度进行数值计算,经比较得出了有利于捻度传递长度增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转杯转速与转杯半径,这为转杯纺顺利纺制竹节纱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胡洪波,张志[6](2008)在《ET280转杯纺纱机的研制和纺纱性能》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上海淳瑞机械科技有限公司ET280转杯纺纱机的开发理念和总体设计方案,并介绍了ET280转杯纺纱机的主要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和纺纱性能。

陈贵翠[7](2008)在《基于超早熟短季棉的转杯纺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超早熟短季棉的培育成功,对缓解粮棉争地、增加棉花总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超早熟短季棉纤维性能的测试,低捻转杯纺纱加工工艺和牛仔织物品种适应性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探讨短季棉在低捻转杯纱和牛仔布领域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通过对比超早熟短季棉与细绒棉、美棉纤维之间的性能差异,表征纤维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研究用短季棉纤维的成熟度好、强度适中、长度偏短、长度整齐度好、细度较粗、原棉中有害疵点少但含杂稍多、天然转曲数少、含糖低,纤维的各项性能可满足纺织工业对棉纤维的要求,实验鉴定等级为427。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梳理和转杯纺工艺。得出以下结论:1)梳理工艺。改变梳棉机锡林和刺辊的速比、锡林与盖板之间的隔距、道夫的转速三个因子,对生条的含杂有一定的影响,对生条短绒率影响不显着,对棉结数量的影响最为显着,优选方案为:锡林和刺辊的速比为1.83,锡林与盖板之间的隔距为0.18mm、0.15mm、0.15mm、0.15mm、0.18mm,道夫转速19.0/r·min-1。2)转杯纺工艺。喂给罗拉与喂给板之间的隔距,纺纱杯速度,分梳辊三个因子对棉结、强力平均值、捻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牛仔布织造特性的分析,确定了超早熟短季棉纤维低捻转杯纱的牛仔布织造工艺,织造过程顺利、布面疵点少,低捻转杯纱线具有可织造性。对比短季棉牛仔布和细绒棉牛仔布的拉伸特性和尺寸稳定性、热湿舒适性和接触舒适性,实验结果表明,短季棉牛仔布的断裂强力、顶破强力、耐磨性小于细绒棉牛仔布的断裂强力,短季棉牛仔布的抗起毛起球性、刚柔性较之细绒棉牛仔布略好,其热传导率、保暖性能、毛细管效应、透气性好于细绒棉牛仔布,细绒棉牛仔布的瞬间传递的热量较短季棉牛仔布瞬间传递的热量多,短季棉牛仔布略厚、粗糙,压缩功大,弹性回复率较差,手感比较糯。

杜红丽[8](2006)在《摩擦纺成纱结构的研究及工艺参数对其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摩擦纺成纱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摩擦纺纱线捻度的测试方法。通过对成纱结构的研究,分析出造成这种特殊结构的主要原因,并相应提供了改进纱线质量的措施。为进一步提高摩擦纺纱线质量,改进机械设备及机构的不足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克服成纱的不足,最终改善纱线的质量。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简述了摩擦纺纱的历史、摩擦纺纱的产品应用领域与前景。论述了摩擦纺纱的工艺特点、优势及其技术难点。二、对DREF—Ⅲ型摩擦纺纱系统的纤维输送过程、凝聚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剖析了纤维在输送和凝聚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摩擦纺成纱特殊结构的理论基础。三、对摩擦纺纱线成纱结构及其纱线中的纤维状态进行试验和分析,为探讨摩擦纺纱的工艺设计和机构改进以及摩擦纺纱的产品开发等方面提供参考。四、引用“残余捻度”与“理论零捻度”的概念,利用残余捻度和强力的关系,推算出摩擦纺纱线的捻度的测试公式,为测试摩擦纺纱线的捻度进行初步探讨。五、分析纺纱工艺参数:负压、尘笼速度、纺纱速度三个主要工艺参数对摩擦纺纱线质量的影响,探索三者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规律。为提高纱线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薛蓉,徐卫红[9](2006)在《R20转杯纺纱机纺制人棉19.7tex针织纱的工艺配置及生产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R20型转杯纺纱机纺制人棉针织纱的工艺试验情况。通过纺纱试验,对分梳辊型号和速度、转杯型号和速度、阻捻盘与引纱管型号、捻系数及温湿度等工艺进行了优选配置。

薛蓉,徐卫红[10](2006)在《R20型转杯纺纱机纺制纯棉针织纱及与环锭纺针织纱的比较》文中认为介绍了R20型转杯纺纱机纺制纯棉针织纱的工艺试验情况。通过纺纱试验,对分梳辊速度、转杯型号与速度、假捻盘与阻捻器型号、捻系数及温湿度等工艺进行了优选配置。通过对转杯纯棉针织纱与环锭纯棉针织纱在生产、质量及织物性能、用途等方面的比较,来选择用不同的纺纱方法纺制针织纱。

二、转杯纺纱加捻效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杯纺纱加捻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转杯纺纱器内流场特性数值模拟及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杯纺纱工艺研究
        1.2.2 纺纱器内部气流特性研究
        1.2.3 数值模拟方法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湍流模型和计算方程
    2.1 转杯内气流场仿真湍流模型和计算方程
        2.1.1 湍流模型
        2.1.2 计算方程
    2.2 转杯内纤维颗粒流运功仿真模型和计算方程
        2.2.1 仿真模型
        2.2.2 计算方程
    2.3 转杯内气流场特性理论分析
        2.3.1 压力特性分析
        2.3.2 速度特性分析
    2.4 转杯内纤维颗粒运动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杯内气流场数值仿真
    3.1 数值仿真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3.1.1 数学模型和网格划分
        3.1.2 边界条件设定和计算方法
    3.2 网格无关解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转杯内流场速度特性分析
        3.3.2 转杯内流场压力特性分析
        3.3.3 转杯内流场仿真结果对比
    3.4 转杯转速对转杯内气流场特性的影响
    3.5 纤维输送管结构参数对转杯内气流场特性的影响
        3.5.1 纤维输送管结构参数
        3.5.2 不同渐缩度输送管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杯内纤维颗粒流运动仿真
    4.1 仿真模型和参数设置
        4.1.1 仿真模型
        4.1.2 仿真参数设置
    4.2 纺纱器内纤维流动状态分析
        4.2.1 转杯内整体纤维流动状态分析
        4.2.2 输送管内纤维相流动状态分析
        4.2.3 滑移面上纤维相流动状态分析
        4.2.4 凝聚槽内纤维相流动状态分析
    4.3 滑移面角度影响
    4.4 纤维输送管倾角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杯内纤维运动特性实验研究
    5.1 实验台搭建
    5.2 相似理论
    5.3 高速摄影实验
        5.3.1 高速摄影简介
        5.3.2 实验方案及装置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不同纤维输送管内纤维运动特性分析
        5.4.2 凝聚槽内纤维运动特性分析
        5.4.3 滑移面上纤维颗粒运动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转杯纺假捻盘假捻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转杯纺假捻盘作用研究现状
        1.2.1 假捻作用研究现状
        1.2.2 阻捻与捻陷作用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转杯纺成纱机理与纱条运动
    2.1 转杯纺成纱机理
    2.2 假捻盘的形态及安装位置
        2.2.1 假捻盘简介
        2.2.2 假捻盘的安装位置
    2.3 纱条的公转运动与自转运动
    2.4 小结
第三章 转杯纺假捻盘静态假捻作用分析
    3.1 假捻盘假捻作用的产生
    3.2 假捻盘作用下的纱条假捻捻度分析
    3.3 模拟实验
        3.3.1 实验装置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假捻盘假捻捻度模型建立及动态分析
    4.1 假捻盘假捻捻度模型建立
    4.2 假捻捻度模型公式验证
        4.2.1 实验方案
        4.2.2 纱条假捻捻度的计算值
        4.2.3 纱条假捻捻度的实测值
        4.2.4 计算捻度值与实测捻度值的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假捻盘阻捻及捻陷作用分析
    5.1 阻捻及捻陷作用
    5.2 加捻区纱条的捻度变化研究
        5.2.1 公转运动对加捻区纱条捻度的影响
        5.2.2 加捻区纱条的捻度分布
    5.3 模拟实验与数据分析
        5.3.1 实验装置
        5.3.2 数据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转杯纱强力与临界捻系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转杯纺研究概述
    1.1 转杯纱强力研究概述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 转杯纺试验与测试分析
    2.1 纤维性能试验
    2.2 纱线试制
    2.3 纤维在纱线径向位置比率测试
    2.4 纱线截面纤维根数测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杯纱强力的理想模型
    3.1 转杯纱强力的影响因素
    3.2 转杯纱加捻结构作用分析
    3.3 纤维强力的概率分布
    3.4 纱线中的临界长度与侧向压力
    3.5 纱线应力和纤维应力关系
    3.6 纤维强力与纤维长度的关系
    3.7 加捻纤维束的强力
    3.8 加捻长丝纱线的强力
    3.9 加捻短纤纱的统计强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杯纱强力理想模型的实际修正
    4.1 转杯纱中纤维的排列模型与体积密度
    4.2 长度效应对理想强力模型的影响
    4.3 外缠纤维对理想强力模型的影响
    4.4 转杯纱实际强力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杯纱强力模型与临界捻系数的关系
    5.1 转杯纱临界捻系数公式
    5.2 转杯纱线强力与捻系数函数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杯纱强力模型的优化验证
    6.1 转杯纱强力值检验
    6.2 转杯纱强力模型的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文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转杯竹节纱的工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转杯纺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1 国外转杯纺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2 国外主要转杯纺纱设备的技术简介
        1.1.3 国内转杯纺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4 国内主要转杯纺纱设备的技术简介
    1.2 转杯纺纱理论基础
        1.2.1 转杯纺纱成纱原理
        1.2.2 转杯纺纱的工艺过程
        1.2.3 转杯纺纱条上的捻度分布
        1.2.4 转杯纺顺利纺纱的工艺理论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
    1.3 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研究状况
        1.3.1 竹节纱纺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1.3.2 竹节纱的分类及其纺纱原理
        1.3.3 转杯纺竹节纱的常用纺纱方法及其比较
    1.4 转杯纺工艺理论的主要研究状况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杯竹节纱竹节形态的理论分析
    2.1 凝聚槽内须条的分布
    2.2 一个竹节周期内速度有两个变化
    2.3 一个竹节周期内速度有三个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杯纺工艺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假捻盘纱条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2 自由纱段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 凝聚槽纱条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4 龙格—库塔(Runge-Kutta)法原理
    3.5 模型求解
第四章 假捻盘纱条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4.1 引纱孔半径的影响
    4.2 转杯转速的影响
    4.3 假捻盘半径的影响
    4.4 转杯半径的影响
    4.5 纱线线密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由纱段纱条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5.1 引纱孔半径的影响
    5.2 转杯转速的影响
    5.3 假捻盘半径的影响
    5.4 转杯半径的影响
    5.5 纱线线密度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凝聚槽纱条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超早熟短季棉的转杯纺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短季棉的纤维品质现状分析
        1.1.1 短季棉的品种概念和区域划分
        1.1.2 短季棉主要品种的品质性状与纺织工业对棉花品质要求
        1.1.3 开发超早熟短季棉纤维的意义
    1.2 转杯纺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
        1.2.2 应用转杯纺技术和装备的优越性
    1.3 牛仔布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课题的来源、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1.4.1 课题来源
        1.4.2 科学意义
        1.4.3 应用前景
第2章 超早熟短季棉的性能特征及品级评定
    2.1 超早熟短季棉的纤维性能特征
        2.1.1 纤维的长度测定与分析
        2.1.2 纤维的细度测定与分析
        2.1.3 纤维的力学性能测定与分析
        2.1.4 纤维的吸湿性能研究
        2.1.5 纤维的含糖量测试与分析
        2.1.6 纤维的天然转曲数测试与分析
        2.1.7 纤维的杂质与疵点的测定与分析
    2.2 超早熟短季棉纤维的品级评定
        2.2.1 纤维的成熟度测定
        2.2.2 纤维的色泽特征及轧工质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捻转杯纺纱前纺工艺研究
    3.1 试纺目的
    3.2 开清棉工序的工艺研究
        3.2.1 开清棉的工艺流程
        3.2.2 开清棉工序的工艺配置
        3.2.3 开清棉工序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3 梳棉工序的工艺研究
        3.3.1 工艺配置
        3.3.2 实验方案设计
        3.3.3 实验结果
        3.3.4 结果分析
        3.3.5 生产工艺的理论分析
    3.4 并条工序的工艺研究
        3.4.1 工艺道数及棉条排列的配置
        3.4.2 棉条定量的配置
        3.4.3 各道并条机的牵伸配置
        3.4.4 其它工艺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早熟短季棉低捻转杯纺纱工艺研究
    4.1 转杯纺低捻纱工艺要点
        4.1.1 选用假捻效应大的加捻盘
        4.1.2 纺纱杯转速和分梳辊转速的选择
        4.1.3 给棉区工艺的选择
    4.2 实验方案设计
    4.3 转杯纺工艺配置
        4.3.1 喂给分梳机构的工艺配置
        4.3.2 凝聚加捻机构的工艺配置
    4.4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生产工艺的理论分析
        4.5.1 喂给罗拉~喂给板隔距对转杯纱棉结、强力、捻度的影响
        4.5.2 纺杯转速对转杯纱棉结、强力、捻度的影响
        4.5.3 分梳辊速度对转杯纱棉结、强力、捻度的影响
    4.6 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6.1 落白问题
        4.6.2 重量不匀问题
        4.6.3 断头问题
        4.6.4 接头质量问题
        4.6.5 粗节问题
        4.6.6 解决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捻转杯纱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低捻转杯纱的结构形态分析
    5.2 两种低捻纱线性能对比实验
        5.2.1 强力—伸长测试结果分析
        5.2.2 捻度测试结果分析
        5.2.3 毛羽指数测试结果分析
        5.2.4 条干不匀结果分析
    5.3 超早熟短季棉低捻转杯纱性能的综合评价
        5.3.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5.3.2 低捻转杯纱性能指标的灰类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短季棉牛仔布的织造工艺研究
    6.1 牛仔布用纱
        6.1.1 经纱染色
        6.1.2 经纱的上浆
    6.2 牛仔布的风格特性
        6.2.1 织物组织结构参数
        6.2.2 织造条件
        6.2.3 组织结构紧密厚实
    6.3 织造特性分析
        6.3.1 打纬过程分析
        6.3.2 织造时织机上机工艺参数的确定
    6.4 GAMMA剑杆织机的织造工艺配置
    6.5 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短季棉牛仔布的性能研究
    7.1 牛仔布的机械特性测试与分析
        7.1.1 牛仔布的抗拉伸特性测试及分析
        7.1.2 织物的抗顶破特性测试与分析
        7.1.3 牛仔布的耐磨性能测试与分析
    7.2 牛仔布的外观保持性的测试与分析
        7.2.1 起毛起球的测试与分析
        7.2.2 牛仔布的刚柔性测试与分析
        7.2.3 牛仔布在厚度方向的压缩性能测试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短季棉牛仔布的舒适性研究
    8.1 牛仔布的热湿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8.1.1 牛仔布热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8.1.2 牛仔布的湿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8.1.3 牛仔布的透气性测试与分析
    8.2 牛仔布的接触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8.2.1 织物的表面摩擦性能测试与分析
        8.2.2 织物的接触冷暖感测试与分析
    8.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摩擦纺成纱结构的研究及工艺参数对其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1.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1.3 课题研究的计划与条件
    1.2 DREF-III型摩擦纺纱机的结构及工艺原理
        1.2.1 摩擦纺纱的发展历史
        1.2.2 摩擦纺纱机的结构及原理
        1.2.3 DREF-III型机的特点
    1.3 摩擦纺纱的产品开发
        1.3.1 起绒织物
        1.3.2 服装用织物
        1.3.3 装饰用织物
        1.3.4 产业用织物和特种用途织物
        1.3.5 废纺织物
第二章 摩擦纺成纱结构的分析
    2.1 前言
    2.2 摩擦纺成纱结构的理论分析
        2.2.1 纱线分层结构分析
        2.2.2 纱线捻度的结构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摩擦纺纱线结构的试验与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条件和方法
        3.2.1 实验条件
        3.2.2 纺纱器结构型式和工艺参数
        3.2.3 实验内容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纱线中纤维的几何排列形态的结果与分析
    3.4 几点讨论
第四章 摩擦纺纱线捻度的测试方法-强力分析法
    4.1 引言
    4.2 摩擦纺纱线捻度的试验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准备
        4.2.3 仪器准备
    4.3 实验步骤及数据
        4.3.1 测定纱线的表现捻度、断裂强力
        4.3.2 测定表现捻度为零时纱线强力
        4.3.3 求出残余捻系数和理论零捻度时纱线强力之间的关系
    4.4 实验结果
    4.5 结论
第五章 纺纱工艺参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5.1 前言
    5.2 主要研究内容
        5.2.1 试验条件
        5.2.2 试验方案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设想
    6.1 结论
    6.2 设想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转杯纺纱加捻效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转杯纺纱器内流场特性数值模拟及实验分析[D]. 李相东.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8)
  • [2]转杯纺假捻盘假捻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分析[D]. 王姜. 东华大学, 2015(07)
  • [3]转杯纺纱假捻盘作用浅析[A]. 陈廷,巴里松,吴丽莉. 海峡两岸新型纺纱技术和纤维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9
  • [4]转杯纱强力与临界捻系数关系研究[D]. 董明冉. 青岛大学, 2009(11)
  • [5]转杯竹节纱的工艺理论研究[D]. 孔佳斌. 东华大学, 2008(11)
  • [6]ET280转杯纺纱机的研制和纺纱性能[A]. 胡洪波,张志. 第十四届全国新型纺纱学术会论文集, 2008
  • [7]基于超早熟短季棉的转杯纺工艺研究与产品开发[D]. 陈贵翠. 河北科技大学, 2008(05)
  • [8]摩擦纺成纱结构的研究及工艺参数对其质量的影响[D]. 杜红丽. 天津工业大学, 2006(02)
  • [9]R20转杯纺纱机纺制人棉19.7tex针织纱的工艺配置及生产实践[J]. 薛蓉,徐卫红. 现代纺织技术, 2006(06)
  • [10]R20型转杯纺纱机纺制纯棉针织纱及与环锭纺针织纱的比较[A]. 薛蓉,徐卫红. 第十三届全国新型纺纱学术会论文集, 2006

标签:;  ;  

转杯纺加捻效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