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工程在教学楼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价值工程在教学楼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一、价值工程在某教学楼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陶醉[1](2021)在《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某高校实验教学楼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发展的重点环节,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近20年全国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转向大众。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普及,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先进省市陆续建设规模浩大的高校校园,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多校区运行模式,各类高校基建项目迅速开展,如何做好高校基建项目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仔细阅读及研究大量相关文献,首先阐述项目管理及风险管理理论,归纳总结出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特点、产生原因及存在问题,进而梳理出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高校基建项目风险识别及评价的具体方法步骤。其次,选择某高校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作为研究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的样本,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及实际参与管理,运用德尔菲分析法对该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面临的诸多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再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命周期各阶段识别出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得出各类风险因素的权重,然后进一步构建风险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得出风险因素对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根据风险评价得出的结论,对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制定风险应对方案及监控措施,为改进和提高该项目风险管理质效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某高校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实际,对该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及监控措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降低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为该项目建设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同时为未来其他高校基建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学者进一步重视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促进该学科的发展。

陈想[2](2021)在《基于CFD的建筑群风环境模拟研究 ——以金银湖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风,作为一种特殊的流体,贯穿于土木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工程阶段,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对风的研究重心有所不同。在勘察阶段,主要研究风向、风速对工程的影响;在设计阶段,则需要重点考虑风所形成的场的作用效果,也即重心是分析风场对毗邻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也是本文将重点介绍的内容。在施工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风的研究也不尽相同。如桥梁施工中,既要研究风的振动频率以避免桥梁产生阻尼共振,又要考虑风荷载对桥梁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而在隧道工程中,主要研究风的流动以确定合理的隧道通风与排烟方式等;在建筑室内外设计时,也往往需要考虑风的动力学扰动;由此可见,无论是土木施工,还是建筑设计,都需要密切注意风对建筑可能产生的特殊影响。一般而言,风的流动状况(如风速、风向与风压等风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将对建筑规划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往往需要优先考虑风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作用效果。在建筑住宅设计中,主要是指建筑通风与散热等基本的要求。一般而言,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较高的舒适度,既实现了建筑物功能的最大利用,同时也符合近些年来建筑设计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基本准则。因此,建筑风环境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意义深远的。本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武汉市近十年的气候条件等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武汉市西北部某高校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所获取的工程测绘资料,选取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在经典Navier—Stokes方程的知识背景下,借助Fluent软件对该校区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所形成的风场进行CFD模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查阅武汉市近十年的气候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风绕校园已有建筑流动的基本动力学规律以及所形成的风场的流动特征;(2)根据已有研究结果以及实际情况,在拟定的工况下(按照标准的住宅建筑平面尺寸及层高等设置)研究讨论四种建筑布局对建筑群风环境的影响效果;(3)金银湖校区已有建筑的风场模拟。通过划分不同的风剖面,依次对Z、X、Y三个方向的校区建筑进行风环境模拟,并研究分析校区已有建筑在不同的高度处(如人行高度1.5m处等)的风压和风速变化情况;(4)同上所述,基于不同的风剖面,分别对不同的校园新建项目建设方案进行CFD模拟。参照不同接触面的粗糙系数数值,重点研究金银湖校区入口以及各栋建筑迎风面、背风面处的风速,在经过不同接触面时,其折减快慢程度。综上所述,经CFD数值模拟可得,在三种拟建方案中,方案一沿不同建筑高度处的风速总体趋于平稳且在1.248m/s以内。总体正负风压值分别稳定在-0.891Pa、0.385Pa内,正负压差基本在规定限值5Pa内。自人行高度以下0.5m处至人行高度1.5m处,其风压基本稳定,数值变化小。在同等情况下,可适当优先考虑方案一的风环境优化效果。而方案二、三的风流动频率将较方案一更大,对校园已有建筑风环境影响较大。且方案二、三的迎风与被风面正负风压差超过规范限定的5Pa,应予以适当调整以优化整体校园风环境。

张子鸣[3](2021)在《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至今,西安地区的建筑业平稳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到现在的较为成熟的设计阶段,西安市落成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风格以及创作理念。通过对西安市70年以来的建筑作品统计分析,对西安市的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具有参考意义。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各类别建筑作品:办公、居住、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医疗等建筑。根据建筑不同功能分类和设计单位研究、建筑作品区域等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计量史学等方法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建筑作品按每种类型进行年度变化、设计单位分布、建筑作品区域、获奖作品与未获奖作品数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统计从侧面映射出西安市建国以来建筑的发展动向。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在70年以来各个历史分期下,本文主要选取了建筑形态特征、构图设计特征进行分析,在形态特征方面采用了定量结合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西安市近70年以来的各类建筑的形态特征有了一定的梳理,在构图理论方面主要运用定性并结合一些图示的分析方法,对各类建筑进行了梳理。最后,依据本文统计的数据,归纳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时段下的发展趋势,结合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梳理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个时段下的理论倾向,以此希望对未来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建筑理论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以及参考。

王阳[4](2021)在《某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数额不断增多,政府投资在基本建设项目中的比例巨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然而,在政府投资高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造价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仍然很严重,建设管理过程中某些阶段、某些过程监管不力,造价管控依据不充分、造价管控各方主体职责不明确等。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没有系统地针对政府投资高校项目进行造价管理。因此,只有立足于实际项目,从项目各个阶段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政府投资高校项目造价管理问题,强化全过程造价管理在项目中的应用。本文以某政府投资高校新区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工程实例调研、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整理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数据,对分部分项工程的变更情况进行了分类、梳理和原因分析,归纳出造成建设项目全过程“三超”现象的原因有,建设项目初始规划不周全,建设项目前期调研工作不到位,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编制深度不够;设计周期短,没能全面推行设计招投标制度,设计图纸错误多,未能真正推行限额设计;评标方法有缺陷,合同形式单一,投标单位利用不平衡报价获取不正当利益;设计变更滞后,责任划定不清楚,现场签证管理不合理;将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多头管理失控,各方责任不明确,造成法律纠纷;后期维修费用不明确等等。本文从全过程造价管理角度出发,针对政府投资某高校实际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从各阶段入手提出了政府投资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对策与建议。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功能需求定位、建设单位中长期发展、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因素的影响,通过总体方案、初步设计方案准确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使政府投资项目的可研及投资估算、初步设计及概算一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就作为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的最高目标,不得随意突破;重视初步设计审批工作,实施限额设计,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评标方法,选择合适的合同模式;及时进行竣工结算和审核等等。根据政府投资高校建设项目特点,提出实质性地推行全过程总承包管理模式,推行可研、初步设计批准后的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在项目全过程、投资发生的主要阶段中明确承发包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总承包人承担相应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造价管理责任,避免由于决策、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阶段造成的投资失控事件扯皮推诿。业主方应委托与工程总承包相配套的工程全过程咨询单位进行全过程咨询。第三方审计不仅要进行竣工结算审计,更要从本质上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真正履行跟踪审计的责任和义务,开展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审计。

范小琳[5](2021)在《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有了极大的发展,跟随中国及世界变化发展的脚步,许多理论深刻影响着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云南建筑》期刊作为展示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演变发展的重要文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媒体话语体现出来对建筑的客观认识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准确把握建筑演变的趋势。本文基于《云南建筑》专业期刊的重要文本,以“在地”一词为线索,梳理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以核心文献、关键词和典型案例解析来找寻、提炼、概括出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思想演变,并总结出当代云南地域性建筑演变的主要特征。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思想从“民族性、地方性”到回归真实即时的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地域主义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在地性”的精神性根源与存在主义哲学,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试图对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进行反思。

袁京辰[6](2021)在《陇南市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阶段,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是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国家给予教育系统政府投资项目高度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全社会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管理是学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师和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环境、人员配备和管理理念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从政府投资项目和教育系统基建的特点出发,如何协调建立和完善校舍建筑工程质量的治理机制,从而从全过程提高校舍整体质量,这是当前摆在学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陇南市武都区教育系统为视角,采取文献研究、专题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征做出相关界定,然后介绍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等相关理论知识,并指出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陇南市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的现状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从质量控制的全周期,围绕着工程质量管理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选取近年政府投资教育项目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全面改薄”项目,以及具体的东江中心小学教学楼全面改薄工程作为研究案例,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理论联系实际,对其项目管理过程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相关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对其他类似的学校项目建设管理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纵[7](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赵桂兰[8](2020)在《布置黏滞阻尼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地处地震多发地带,地震频发。为了减少房屋因为地震作用的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构工程师通常是采用增大构件截面、提高配筋率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但是在历次大地震中,房屋倒塌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工程师开始在建筑上设置消能器,以减少地震作用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在种类繁多的减震产品中,黏滞阻尼器属于速度相关型阻尼器,不提供刚度,而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由于阻尼器的体积较小,对建筑功能影响较小,因此在高耸结构、大跨结构以及柔性结构减震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抗震规范与云南省的减震设计的要求,针对小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布置黏滞阻尼器的减震设计问题,总结并提出附设黏滞阻尼器的框架结构减震设计流程。以楚雄牟定某老年公寓商住楼减震工程为案例,系统研究了黏滞阻尼器参数变化对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得出了小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黏滞阻尼器减震时,阻尼器力学参数的合理范围。并以楚雄牟定某老年公寓商住楼减震工程为案例,选取合理的阻尼器力学参数,对结构进行了减震设计,为结构抗震设计与黏滞阻尼器的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在查阅和研读国内外有关消能减震的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消能减震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消能减震的概念、原理与分类,对抗震计算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2)结合抗震规范与云南省建筑减震设计要求,总结归纳了附设黏滞阻尼器的结构减震设计流程。(3)以楚雄牟定某老年公寓商住楼工程实例,通过在结构上附设黏滞阻尼器,研究了小震作用下,黏滞阻尼器主要参数对结构的动力响应,从而初步确定了小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的黏滞阻尼器参数合理范围。(4)对布置黏滞阻尼器的楚雄牟定某商住楼工程进行减震分析,通过小震弹性时程分析与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原结构和消能减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确定达到结构的减震目标。同时通过减震分析,研究得到了本工程的黏滞阻尼器力学参数,且黏滞阻尼器的力学参数合理,可以交付工厂进行生产,用于结构的减震。研究为云南地区附设黏滞阻尼器的框架结构减震设计提供了参考。(5)最后,总结研究工作,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王世通[9](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EPC项目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EPC工程总承包是工程建设总承包六种基本模式之一,是集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建造体系。EPC模式下设计、采购、施工三个阶段的工作统一由总承包商统筹安排,做到三个阶段的合理交叉、有机融合,有利于缩短工期和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我国大力推广。为提升EPC项目成本管控水平,运用BIM建筑信息化平台促进三阶段的深度融合。本文首先对BIM、EPC、成本管控、赢得值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将总投资与总承包费用构成要素进行对比,探究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EPC项目的介入阶段,分析出EPC项目与总承包项目费用构成具有一致性,基于成本与费用的关系,得出EPC项目成本组成。其次,通过BIM技术在综合教学楼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对该项目的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在设计阶段将BIM技术应用于方案比选、综合管线优化、三维图纸会审进行成本控制;在准备阶段将BIM技术应用于场布模拟、可视化专业分包招标、自动化提量、材料精细化管控进行成本控制;在施工期间通过改进赢得值原理,应用BIM成本管理软件导出各阶段成本参数,站在不同时点分析成本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调控方法,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后,研究了BIM成本控制机制。BIM作为一项技术,要想实现项目整体层面的系统化管控,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控制机制,基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成本控制系统,优化成本控制流程。控制系统总体分为前期计划编制、过程动态监测、预警方案、偏差响应四个模块。通过运用改进赢得值方法,结合BIM建筑信息化集成信息平台,实时监测过程成本状态,自动分析成本波动状态,基于预警模块的预先设定,自动将经营实时状况及时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在工程实际应用中迅速做出判定处理,实现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褚云鹏[10](2020)在《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工程高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加,相应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同时城市之中建筑基坑所处在的环境条件复杂,房屋密集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管网交错,因此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评价、保证基坑工程安全是目前建筑界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中,大都只依靠某一项监测内容的监测数据查看是否超过有关规范或设计制定的报警值,来评判其安全状态。但有时候虽然某一监测项目超过了报警条件,但从其它特性上看不出基坑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基坑工程施工往往不会采取措施而坚持到了最后。表明这种单一指标评价方式,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尽管监测项目众多,却不能内在的、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评价。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和现场试验研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研究基坑工程风险评价方法,达到有效分级预警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为:(1)通过对赣州市大量基坑工程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95%保证率监测数据特征点为基础,分别给出了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周边地表位移、周边建筑沉降等位移特征值及其位移速率特征值,一方面查明了当前基坑工程状况,绝大部分是符合当前规范要求的,另外解决了前人4级报警策略中Ⅱ级预警控制值由设计人员自定的困难。(2)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两种监测方式对赣州某中学实验教学楼基坑工程对比研究,明确了两种监测方式的优点与不足,说明自动化监测尚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传统监测。特别是在锚索内力自动化监测中,锚索计受温度影响较大,由于夏天昼夜温差比较大,导致监测值一天内起伏较大。影响监测值的取用,值得重视。建议两者相结合对建筑基坑工程进行监测,以做得优势互补,使得在基坑方面信息化监测水平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保障基坑安全。(3)采用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制定完善的4级预警报警策略,以更好的定量地评价基坑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通过对赣州市某中学实验教学楼基坑工程进行的安全性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为监测工作提供了基坑工程安全评价分析的新思路。(4)采用MATLAB把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编写成可交互式的程序软件,实现了基于基坑实测数据进行基坑多级报警策略,经过案例计算,表明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有助于做到及时分析评价、决策。

二、价值工程在某教学楼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价值工程在某教学楼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某高校实验教学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项目管理及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 项目管理理论
        2.1.1 项目定义及特征
        2.1.2 项目管理的构成要素
        2.1.3 项目管理的约束要素
    2.2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2.2.2 项目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2.2.3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2.3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3.1 高校基建项目的内涵及特点
        2.3.2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产生原因
        2.3.3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
    3.1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的识别
        3.1.1 风险识别的过程
        3.1.2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
        3.1.3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识别的特点
    3.2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的评价
        3.2.1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评价的内容
        3.2.2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评价的步骤
        3.2.3 高校基建项目风险评价的原则
        3.2.4 风险评价的技术
    3.3 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3.3.1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3.4 本章小结
4 某高校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
    4.1 某高校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概况
        4.1.1 某高校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建设总体要求
        4.1.2 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概况
    4.2 实验教学楼项目的风险识别
        4.2.1 立项决策阶段初步风险识别
        4.2.2 勘察设计阶段初步风险识别
        4.2.3 建设施工阶段初步风险识别
        4.2.4 竣工验收阶段初步风险识别
    4.3 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
        4.3.1 立项决策阶段风险评价
        4.3.2 勘察设计阶段风险评价
        4.3.3 建设施工阶段风险评价
        4.3.4 竣工验收阶段风险评价
        4.3.5 风险因素总排序
    4.4 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模糊综合评价应用
        4.4.1 构建风险因素评价指标集和评价等级体系
        4.4.2 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评价矩阵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风险应对与监控
    5.1 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风险应对
        5.1.1 实验教学楼风险应对策略概述
        5.1.2 立项决策阶段的风险应对
        5.1.3 勘察设计阶段的风险应对
        5.1.4 建设施工阶段的风险应对
        5.1.5 竣工验收阶段的风险应对
    5.2 实验教学楼建设项目风险监控
        5.2.1 风险监控的意义
        5.2.2 组织监控措施
        5.2.3 技术监控措施
        5.2.4 合同监控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CFD的建筑群风环境模拟研究 ——以金银湖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案
        1.3.3 本文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流体基本理论
    2.1 建筑风环境简介
        2.1.1 建筑风环境的研究对象
        2.1.2 建筑风环境的研究方法
        2.1.3 建筑风环境问题概述
        2.1.4 建筑风环境的评价体系
    2.2 风的形成及其参数研究
        2.2.1 风的形成机理研究
        2.2.2 风级的划分及风的分类
        2.2.3 风的基本物理参数研究
    2.3 流体数值计算的基础理论
        2.3.1 数值求解方法
        2.3.2 流体运动方程
        2.3.3 湍流计算模型
    2.4 CFD流体模拟软件简介
        2.4.1 Fluent可计算的流动工况
        2.4.2 Fluent中的三种流体数值算法
        2.4.3 Fluent用于流体数值模拟的优越性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布局对建筑群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1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
        3.1.1 地形地貌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2 地块形状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3 气候条件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4 建筑绿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5 建筑朝向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6 现有建筑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3.1.7 四种建筑布局的模拟计算参数
    3.2 行列式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2.1 模型计算区域的选定
        3.2.2 模型外流场的建立
        3.2.3 模型内流场的创建
        3.2.4 创建模型计算边界条件
        3.2.5 模型网格的划分
        3.2.6 模型网格质量检测与输出
        3.2.7 基于Fluent的网格核对与流场计算
        3.2.8 CFD-Post云图处理与分析
    3.3 围合式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3.1 围合式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3.3.2 不同高度(Z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3.3.3 不同流向(X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3.4 不同流向(Y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3.4 斜列式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4.1 斜列式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3.4.2 不同高度(Z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4.3 不同流向(X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4.4 不同流向(Y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5 错列式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影响研究
        3.5.1 错列式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3.5.2 不同高度(Z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5.3 不同流向(X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5.4 不同流向(Y向)的风参数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校园建筑群风环境数值模拟
    4.1 算例概况
        4.1.1 校区地理状况
        4.1.2 气候与温湿度条件
        4.1.3 风环境计算参数条件
    4.2 校园已建建筑的测绘
        4.2.1 测量仪器简介
        4.2.2 测量方法与步骤
        4.2.3 测量数据的记录
        4.2.4 测量结果的展示
    4.3 APDL参数化建模过程
        4.3.1 建模前的计算假定
        4.3.2 数值计算区域的选定
        4.3.3 内流场模型的建立
        4.3.4 外流场模型的建立
    4.4 ICEM模型前处理
        4.4.1 计算模型的校核
        4.4.2 计算域边界的设定
        4.4.3 模型计算流体域的创建
        4.4.4 模型网格的划分
        4.4.5 模型网格的检测与输出
    4.5 基于Fluent对校区风场的模拟分析
        4.5.1 模型网格的读取与校核
        4.5.2 物理条件的设置
        4.5.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5.4 求解条件的设置
        4.5.5 模型初始化设置
    4.6 CFD-Post对已有风场的后处理分析
        4.6.1 不同高度(Z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4.6.2 不同流向(X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4.6.3 不同流向(Y向)的风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不同拟建方案的风场模拟分析
    5.1 拟建项目简介
    5.2 方案一流场模拟与分析
        5.2.1 方案一简介
        5.2.2 方案一模型的建立
        5.2.3 方案一的风场模拟分析
    5.3 方案二流场模拟与分析
        5.3.1 方案二模型简介
        5.3.2 方案二的风场模拟分析
    5.4 方案三流场模拟与分析
        5.4.1 方案三模型简介
        5.4.2 方案三模型的建立
        5.4.3 方案三的风场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西安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1.2.2 建筑作品与理论转译方法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计量史学研究现状
        1.2.4 计量史学方法下建筑学领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当代西安建筑发展概况
    2.1 历史分期划分依据
        2.1.1 1949-1952年
        2.1.2 1953-1957年
        2.1.3 1958-1964年
        2.1.4 1965-1976年
        2.1.5 1977-1989年
        2.1.6 1990-2000年
        2.1.7 2000年至今
    2.2 西安当代建筑发展概述
        2.2.1 新中国成立后
        2.2.2 改革开放后
        2.2.3 二十一世纪以来
    2.3 西安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2.3.1 建筑风貌控制
        2.3.2 汉唐风貌区
        2.3.3 明清风貌区
        2.3.4 风貌协调区
        2.3.5 现代建筑区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作品的数据统计分析
    3.1 资料收集流程
        3.1.1 建筑作品定义
        3.1.2 地方志与城建档案
        3.1.3 确定建筑设计机构
        3.1.4 建筑作品收集
    3.2 建筑理论研究范围
    3.3 建筑作品分类
    3.4 建筑作品统计分析
        3.4.1 建筑作品类型统计
        3.4.2 创作团队量化分析
        3.4.3 建筑作品地理分布
        3.4.4 建筑作品数量分析
    3.5 本章小节
4 建筑作品的理论特征分析
    4.1 研究框架的确定
    4.2 建筑形态特征
        4.2.1 居住类建筑
        4.2.2 酒店、金融与商业类建筑
        4.2.3 文化类建筑
        4.2.4 办公类建筑
        4.2.5 医疗类建筑
        4.2.6 教育类建筑
    4.3 建筑构图特征
        4.3.1 1949-1952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2 1953-1957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3 1958-1964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4 1965-1989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5 1990-200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6 2001-201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7 2011年—至今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特征总结
        5.1.1 数据特征总结
        5.1.2 理论特征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图录
    (二)表录
附录2
致谢

(4)某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工程造价管理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研究及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工作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相关内容综述
    2.1 政府投资项目
        2.1.1 政府投资项目概述
        2.1.2 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特性
        2.1.3 政府投资高校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特性
    2.2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
        2.2.1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2.2.2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阶段划分
第3章 某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问题分析
    3.1 建设项目简介
    3.2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情况分析
        3.2.1 对101项单位工程的调查
        3.2.2 对6个单项工程的调查
    3.3 建设项目各个阶段造价管理问题分析
        3.3.1 决策阶段
        3.3.2 设计阶段
        3.3.3 招投标阶段
        3.3.4 施工阶段
        3.3.5 竣工验收阶段
        3.3.6 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问题小结
    3.4 问卷调查分析
        3.4.1 调查问卷的内容
        3.4.2 调查问卷的发放
        3.4.3 问卷调查结果
        3.4.4 问卷调查研究结论
第4章 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策略
    4.1 全过程各阶段造价管理建议及改进方法
        4.1.1 决策阶段
        4.1.2 设计阶段
        4.1.3 招投标阶段
        4.1.4 施工阶段
        4.1.5 竣工验收阶段
    4.2 全过程EPC造价管理模式
        4.2.1 实行工程总承包
        4.2.2 以高校建设单位为主导
        4.2.3 第三方单位全程参与
        4.2.4 引入大数据技术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某政府投资高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
        1.1.2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建筑语境
        1.1.3 云南地域性建筑的发展历程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
        1.2.1 《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限定
        1.2.2 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的界定
        1.2.3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现状研究
        1.4.1 地域主义发展脉络
        1.4.2 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脉络
        1.4.3 《云南建筑》折射出的云南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现状及其发展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视角
        1.5.1 文本分析法
        1.5.2 分类分析法
        1.5.3 量化分析法
        1.5.4 关键词分析法
        1.5.5 图解分析法
    1.6 论文提纲及结构框架
第二章 建筑话语中的“在地”
    2.1 “地方概念”进入中国建筑界
    2.2 从台湾的“在地”到地域建筑的“在地”
        2.2.1 local(地方)
        2.2.2 region(地域)
        2.2.3 in-situ(在地)
        2.2.4 地方性、地域性、在地性的异同
    2.3 “在地”的“在”与“地”
        2.3.1 建筑师的“在”与海德格尔的“在”
        2.3.2 地方性的“地”与地域性的“地”
    2.4 “在地性”在建筑学上的界定
    2.5 研究云南建筑的“在地性”的意义及价值
    2.6 小结
第三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建筑》文本及文献分析
    3.1 《云南建筑》文本及文献分析
        3.1.1 《云南建筑》概述
        3.1.2 《云南建筑》关于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的重要文献
        3.1.3 《云南建筑》20 世纪8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4 《云南建筑》20 世纪9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5 《云南建筑》21 世纪0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1.6 《云南建筑》21 世纪10 年代文本及文献分析
    3.2 当代云南“在地性”创作的影响因素
        3.2.1 主体创作意识因素
        3.2.2 社会环境因素
        3.2.3 文化环境因素
        3.2.4 历史文脉因素
        3.2.5 技术特征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特征
    4.1 云南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期
    4.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特征及建筑创作
        4.2.1 20 世纪80 年代震荡反思时期——地域特色外在表达时期
        4.2.2 20 世纪90 年代多元突破时期——地域特色内在表达时期
        4.2.3 21 世纪00 年代理性创新时期——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4.2.4 21 世纪10 年代本土话语建立时期——立足本土的地域精神追求时期
        4.2.5 小结
    4.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云南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演变
        4.3.1 CNKI关于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关键词解析
        4.3.2 基于《云南建筑》的当代云南建筑“在地性”创作思想关键词解析
        4.3.3 基于关键词解析出的四大特征趋势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典型案例解析
    5.1 典型作品与图解方法
        5.1.1 图解方法理论
        5.1.2 生成性图解和埃森曼图解方法
        5.1.3 典型建筑选取方法和解析价值
    5.2 20 世纪80 年代昆明旧工人文化宫案例解析——“民族性”的图示体现
        5.2.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2.2 建筑生成手法
        5.2.3 工人的纪念碑——现代建筑的乡土纪念性
    5.3 20 世纪90 年代’99 昆明世博会中国馆案例解析——“地方性”的图示体现
        5.3.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3.2 建筑生成手法
        5.3.3 在传统的形式中追寻“现代化理想”
    5.4 21 世纪00 年代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案例解析——“地域性”的图示体现
        5.4.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4.2 建筑生成手法
        5.4.3 “真实”的现代建筑语言
    5.5 21 世纪10 年代昆明新工人文化宫案例解析——“在地性”的图示体现
        5.5.1 建筑师及建筑作品基本概述
        5.5.2 建筑生成手法
        5.5.3 解构与重构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云南建筑》1982-2018 年期刊状态及刊号列表
附录 C:《云南建筑》1980 年以后重要文献列表
附录 D:《云南建筑》20 世纪8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E:《云南建筑》20 世纪9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F:《云南建筑》21 世纪0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附录 G:《云南建筑》21 世纪10 年代重要作品列表

(6)陇南市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政府投资项目概念界定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含义
        2.1.2 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
        2.1.3 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历程
    2.2 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
        2.2.1 工程质量管理的定义、特性、风险
        2.2.2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2.3 理论基础
        2.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3.2 全过程工程咨询理论
第三章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管理及实施现状
    3.1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管理体制和流程
        3.1.1 武都区教育局统建模式
        3.1.2 武都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办公室代建模式
    3.2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实施情况
第四章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4.1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形成阶段
    4.2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3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第五章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对策
    5.1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5.2 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形成阶段的管理对策
        5.2.1 项目前期研究阶段
        5.2.2 项目决策阶段
        5.2.3 项目勘察设计阶段
        5.2.4 项目施工阶段
        5.2.5 项目验收及交付使用阶段
    5.3 影响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因素的管理对策
        5.3.1 重视项目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训
        5.3.2 严格落实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与保障机制
        5.3.3 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机制
        5.3.4 建立工程质量信息传递保障机制
        5.3.5 落实建筑工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
        5.3.6 尝试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第六章 成功案例
    6.1 “全面改薄”项目介绍
        6.1.1 武都区“全面改薄”项目规划任务
        6.1.2 武都区“全面改薄”项目实施成效
    6.2 武都区东江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全面改薄工程
        6.2.1 工程概况
        6.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管理项目
        6.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施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布置黏滞阻尼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震设计
    1.2 结构减震理论
    1.3 国内外结构减震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消能减震的原理与分类
    2.1 消能减震的原理
    2.2 消能器的分类
        2.2.1 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2.2.2 速度相关型消能器
    2.3 黏滞阻尼器的优点
    2.4 黏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抗震理论
    3.1 计算分析模型
    3.2 框架结构的动力分析
    3.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方法
        3.3.1 直接积分法
        3.3.2 FNA分析法
    3.4 黏滞阻尼器的附加阻尼比计算
        3.4.1 规范方法
        3.4.2 能量比值法
        3.4.3 自由衰减法
        3.4.4 结构响应对比法(一般用于抗风计算)
    3.5 计算软件介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概况与减震方案
    4.1 工程概况
    4.2 设计条件和参数
        4.2.1 项目设计基本信息
        4.2.2 荷载
        4.2.3 场地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成果
    4.3 地基基础设计
    4.4 采用减震技术的可行性
    4.5 结构的减震目标和性能目标
    4.6 结构及减震设计
        4.6.1 结构抗震设计方面采用的措施
        4.6.2 消能减震技术
    4.7 不同阻尼比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4.7.1 计算模型的部分关键参数
        4.7.2 阻尼比变化对模型的影响分析结果
    4.8 YJK软件的减震设计
        4.8.1 本结构具体设计原则
        4.8.2 结构具体设计流程
        4.8.3 YJK等效减震模型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黏滞阻尼器的工程应用
    5.1 设计流程
    5.2 减震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5.2.1 模型概述
        5.2.2 SAP模型(非减震结构)正确性的验证
        5.2.3 地震波选取合理性的验证
    5.3 黏滞阻尼器力学参数优化分析
        5.3.1 弹簧单元刚度K
        5.3.2 阻尼系数C
        5.3.3 阻尼指数α
    5.4 小震弹性时程分析
        5.4.1 附加有效阻尼比的计算
        5.4.2 黏滞阻尼器小震下的滞回曲线及结构耗能曲线
    5.5 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5.5.1 大震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5.5.2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5.5.3 结构出铰顺序
        5.5.4 阻尼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力学响应
        5.5.5 阻尼器周边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
    5.6 计算结果小结
    5.7 黏滞阻尼器与框架梁连接大样图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9)基于BIM技术的EPC项目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BIM的相关理论
        2.1.1 BIM的定义
        2.1.2 BIM系列软件
        2.1.3 BIM的主要应用点
    2.2 EPC的相关理论
        2.2.1 EPC概念的界定
        2.2.2 EPC模式下责任界面划分
        2.2.3 EPC模式下的利弊分析
    2.3 成本管控理论
        2.3.1 成本管理的任务
        2.3.2 成本控制的原则
    2.4 赢得值相关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PC项目成本分析
    3.1 项目总投资费用组成分析
    3.2 工程总承包费用组成分析
    3.3 EPC项目成本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在 EPC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 项目概况
    4.2 BIM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
        4.2.1 设计方案比选
        4.2.2 管线优化设计
        4.2.3 三维图纸会审
    4.3 BIM在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
        4.3.1 场地模拟布置
        4.3.2 专业分包可视化招标
        4.3.3 自动化提量
        4.3.4 材料精细化管理
    4.4 BIM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
        4.4.1 改进赢得值
        4.4.2 过程控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M成本控制机制研究
    5.1 构建动态控制系统
    5.2 优化成本控制流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成果及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坑信息化监测发展现状
        1.2.3 基坑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2章 基坑风险管理研究与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2.1 工程风险的概述
        2.1.1 风险概念
        2.1.2 风险的特征
    2.2 基坑风险的影响因素
    2.3 基坑风险评定流程
        2.3.1 基坑工程风险识别
        2.3.2 基坑工程风险评估
    小结
第3章 基于基坑工程监测数据的报警值探讨
    3.1 建筑基坑监测警戒值探讨
        3.1.1 不同地区的监测报警标准
        3.1.2 水平位移报警值制定策略研究探讨
        3.1.3 基坑周边地表控制值研究
        3.1.4 基坑周边建筑分级报警探讨
        3.1.5 锚索(杆)内力分级报警探讨
    3.2 基于监测数据统计概率的报警值取值研究
        3.2.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报警值探讨
        3.2.2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数据报警值探讨
        3.2.3 关于周边建筑物沉降报警值探讨
    小结
第4章 深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实施案例研究
    4.1 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必要性及意义
        4.1.1 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必要性
        4.1.2 信息化监测意义
    4.2 工程概况
        4.2.1 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4.2.2 支护结构形式
    4.3 监测方案
        4.3.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4.3.2 基坑监测点位布置
        4.3.3 基坑监测周期、监测频率和报警值
        4.3.4 人工监测项目和方法原理
        4.3.5 自动化监测和原理
    4.4 基坑开挖工况进度
    4.5 监测作业量统计
    4.6 监测结果分析
        4.6.1 桩(坡)顶水平位监测结果
        4.6.2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结果
        4.6.3 锚杆内力监测结果
        4.6.4 周边道路与建筑沉降结果
    4.7 人工与自动化监测对比研究
        4.7.1 成本对比
        4.7.2 优势对比
    小结
第5章 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探讨
    5.1 概述
    5.2 模糊评价原理
    5.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5.3.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5.4 基坑工程安全评价步骤
        5.4.1 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确立
        5.4.2 不同安全等级情况下安全状态隶属度函数构建
        5.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4 选用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5.5 案例分析
    小结
第6章 基于MATLAB的基坑风险评价实现
    6.1 引言
    6.2 程序开发总体设计思路
        6.2.1 程序功能性需求
        6.2.2 程序整个框架
    6.3 应用程序开发
        6.3.1 MATLAB简介
        6.3.2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
    6.4 程序功能实现
        6.4.1 判断矩阵的输入与一致性检验
        6.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4.3 基坑评价指标等级分级方案输入
        6.4.4 监测数据输入与隶属度函数选择
        6.4.5 隶属度矩阵显示
        6.4.6 评价结果
    6.5 案例再分析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价值工程在某教学楼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某高校实验教学楼为例[D]. 陶醉.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基于CFD的建筑群风环境模拟研究 ——以金银湖校区为例[D]. 陈想.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D]. 张子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某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 王阳.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云南建筑》文本解析的云南“在地性”建筑创作研究(1980-2020s)[D]. 范小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陇南市武都区政府投资教育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D]. 袁京辰. 兰州大学, 2021(02)
  •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布置黏滞阻尼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 赵桂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基于BIM技术的EPC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 王世通.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10]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 褚云鹏.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价值工程在教学楼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