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传动设计CAD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皮带传动设计CAD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一、带传动设计CAD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乃龙[1](2021)在《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针对实践课程综合性强、重理论和轻实践等问题,在实践课程教学中以项目案例教学为主线,实践任务驱动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以任务训练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进程和评价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从多方面启迪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通过以"机械CAD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为实施案例,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吴强[2](2021)在《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均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完成。当设计结果不满足性能要求时,设计人员通过设计经验和结构参数修改重复建模和仿真分析,直至满足设计要求,使得设计周期和开发成本上升。本文以产学合作平台为依托,以合作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围绕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要求,运用C++语言和APDL语言分别对Solid Works软件和ANSY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基于VS2012开发环境,使用C++语言将二者进行集成。研究了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并开发FD430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数字化设计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通用性。研究表明,运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机械产品的快速建模与CAE分析,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系统能提高设计效率,以及降低对设计人员的专业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Solid Works软件提供的应用程序开发接口API,使用C++语言在VS2012开发环境中建立机械产品参数化三维模型,并开发了机械产品参数化建模系统。(2)设计了参数化分析框架,研究了机械产品参数化分析系统开发的方法。通过ANSYS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选择APDL语言来建立机械产品参数化FEA模型,结合ANSYS软件后台批处理功能,实现机械产品参数化CAE分析。(3)对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考虑到实用性和研发成本,设计了CAD/CAE集成方案整体框架,为其它软件集成提供了参考。(4)研究了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并通过FD430型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数字化设计系统开发,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白龙乾[3](2020)在《BSG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私人汽车。但是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给交通运输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大中型城市中堵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此外由于红灯导致的泊车等待,这些因素会造成日常生活中车辆发动机过多时间处于怠速空转状态。不仅仅耗费了额外的汽车燃油,而且会造成污染气体的排放危害环境[3]。针对这种状况,现阶段推出了BSG(Belt-driven Starter/Generator皮带驱动启动/发电一体化电机)技术。在ADAMS多体动力学软件的环境下,通过Machinery/Belt工具包建立具有BSG电机的附件带传动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利用所建立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对该系统在电机起动、发动机正常运转以及刹车制动三种工况下做了虚拟样机研究,结果发现:在初始设计下,带轮滞后于皮带,发生打滑现象;张紧臂在起动工况下摆动幅度较大;皮带动态张力波动较大;皮带横向振动也比较大。在制动工况下,出现了张紧臂摆动大角度的现象以及皮带张力波动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对皮带张力波动幅值、张紧臂摆动幅度以及皮带横向振动单个目标进行优化方法。由于三个变量对系统影响程度的差异,又提出了对三个变量共同优化的多目标优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方法能有效改进系统性能,所以在工程实践中应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

邵瑞晨[4](2020)在《基于拓扑预映射与阵列自定位的复杂产品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构建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多体动力学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航天等领域中复杂产品的设计与性能仿真分析,而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构建,是分析复杂产品动力学性能的前提与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主要通过动力学分析软件自带的建模功能,或基于CAD与动力学分析软件两种异构平台的协作实现。前者只能用于简单产品的动力学建模,而后者在建模过程中存在参数丢失、运动学动力学约束建立操作繁琐等问题,建模效率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复杂产品动力学建模效率,本文提出了基于拓扑预映射与阵列自定位的复杂产品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建模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阵列型产品的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中,实现阵列型复杂产品动力学模型的快速构建及修改。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了装配模型的建模方法与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中参数配置、运动学动力学约束的快速建立方法,以及阵列型产品中阵列组成元素批量装配与动力学建模的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框架。第二章提出了基于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产品动力学模型拓扑结构表达方法。提出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概念,并采用增广约束建立产品动力学模型的拓扑关系图,实现动力学模型约束关系与装配关系的一体化表达,为装配模型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建模建立概念模型。第三章研究了关系表驱动的产品动力学模型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方法。基于数据库实现各构件属性数据的存储,通过设计各模块数据表的关系模式建立各模块的关联配置模型,实现构件属性数据的模块化配置,提高构件属性数据的配置及修改效率。第四章研究了基于拓扑预映射的产品动力学模型约束建立与构件装配方法。基于将约束体现在构件数据中的思想,提出拓扑预映射的概念,并在构件上建立拓扑预映射点作为拓扑预映射的实现基础。提出了基于拓扑预映射点的运动学动力学约束建立方法,以及基于拓扑预映射点坐标变换的构件装配定位方法,实现约束与装配定位关系同步建立,体现出装配模型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构建的特点。第五章提出了含圆角多边形阵列产品阵列组成构件的自适应装配定位方法。针对如链轮及履带行动系统中出现的圆角多边形阵列,提出了适应基圆几何参数变化的圆角多边形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方法,与基于阵列元素分布特点的子阵列组成构件装配定位方法,实现阵列元素的批量与自适应装配定位。通过遍历阵列组成构件的方法批量建立所需的运动学动力学约束,提高了阵列组成构件的装配与动力学模型构建效率。第六章开发了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软件并进行应用。针对履带车辆这种典型的阵列型复杂产品,基于Qt 5开源GUI库及SQLite数据库,通过C++编程语言实现本文第2章至第5章提出的方法,完成软件的开发,实现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的一体化建模,并通过具体的仿真实例及动力学模型修改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方向进行展望。

王宏伟[5](2019)在《贻贝包苗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贻贝作为我国主要的海产品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贻贝养殖因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风险小等优点,使我国贻贝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传统贻贝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同时我国各大贻贝养殖公司在机器包苗上还处于空白阶段,限制了我国贻贝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在贻贝养殖过程中,包苗、收获、采摘都还处于人工劳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其中,贻贝包苗过程尤为突出,人工包苗时间长,容易错过最佳养殖时期;工人操作随意,难以保证养殖绳的质量;其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进口维护费用昂贵。年轻人从事此行业人数逐年减少,需用机器换人,研发符合我国的贻贝包苗装置,才能促使贻贝养殖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本文以贻贝包苗过程为研究对象,将人工包苗转变为机器包苗,需要对整个贻贝包苗装置进行设计,创建三维模型,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有限元分析,最后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贻贝包苗装置的整体设计方案,通过理论设计计算确定装置能实现包苗过程,并通过CREO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模拟包苗机械的运动状态,确保设计的合理性。(2)对所设计装置的重要零件进行受力分析,得到该零件的受力情况,通过Ansys Workbench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静力分析校核零件的强度,并得到相应的应力和位移。通过模态分析得到各阶频率和相应的振型,估计装置的动态特性。通过谐响应分析得到在激励频率下产生的振型和转角。(3)包苗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根据贻贝苗量和养殖绳松紧情况来设计控制系统,PLC为控制核心,通过变频器调节电机的转速,实现不同工况下的速度匹配,利用传感器进行实时调节,使装置达到更高的自动化,同时起到节能作用。

张潭林[6](2019)在《模拟砂箱3D打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似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科研方法,在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石油钻采地层模拟中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相似模拟砂型的制备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科研需求,将3D打印技术与模拟砂型制作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了一种适用于相似砂型打印的3D打印系统,利用该系统能够获得实验研究的相似模拟砂型,为砂型试样的相似模拟研究奠定理论和提供实践基础。本文完成了模拟砂箱3D打印装置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打印装置硬件、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整机机械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以及最终试验样机的搭建和相关实验。首先,本文设计了模拟砂箱3D打印机的总体方案,包括打印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并对无线通讯解码和基于编码器的闭环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同时,在对打印装置的各模块机械结构进行原理分析、元件选型和机构设计后,运用Solid Works三维设计软件建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机械动力学与运动学软件对所设计的虚拟样机进行仿真,包括静力学仿真、轨迹规划和振动分析。本文还设计了正交试验,对打印材料的凝结时间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不同适用于砂型打印的配比规律。最后进行实验平台的搭建及验证,运用模拟砂箱3D打印样机打印的样品打印效果表明了此设计的可行性。

李心雨[7](2018)在《工程经验知识迁移机制和演化动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各工程领域在已有的概念、原理、方法上产生爆发式的技术变革和知识创新,工程经验知识在不同技术背景和应用情境间频繁迁移,知识的长期演变过程也更难以为个体有限认知能力所深入理解。因此,为提升知识密集型工程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对企业拥有的工程经验知识进行及时高效的整理刻不容缓,对工程师参与的知识创新活动进行有力有益的辅助迫在眉睫。针对当前工程经验知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难以准确表征动态变化的知识语义内涵、难以有效促进知识在不同应用情境间的迁移、难以充分掌握全生命周期的知识发展规律等难点,本文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领域的工程经验知识,分别面向“个体-短期”的知识迁移过程和“群体-长期”的知识演化过程,对“有何变化”的特征抽取、“如何变化”的过程展现和“为何变化”的因素分析展开了研究;并结合具体的知识创造活动,对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开发和应用验证。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动态视角下的工程经验知识的规范表示和语义关联通过分析工程经验知识文本的自然语言特征,提出工程问题、问题情境、问题解答、效用度、贡献者、时间和特征关联七属性的工程经验知识表征方法;利用语义相似度计算和双参数决定时间窗,提出工程经验知识的动态组织方法,评估知识间关联。(2)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机制构建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设计两阶段的工程经验知识迁移实验,分析固有技术范式掌握程度、自我导向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材料上的注意力分配等因素对知识迁移绩效的影响作用;利用“概念-知识”理论中的四种认知操作,构建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机制。(3)群体长期积累的工程经验知识演化路径发掘及动因分析利用模糊评价、网络聚类和主题提取技术,构建用于表征领域知识结构的工程经验知识网络,提出描述网络中关键主题伴随时间演进的路径建模方法;利用特征提取、事件关联和溯因推理方法,提取工程经验知识演化历程中的关键现象,设计利用行业领域中发生的里程碑事件进行关联和解释的知识演化动因分析框架。(4)支持知识迁移和演化机制的工程经验知识创造实证研究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语料库和数据库,实现本文所提出的演化分析方法,构建工程经验知识管理原型系统,展示该系统促进新颖情境下经验知识迁移的应用方法;以船用螺旋桨三维曲面高精度造型任务为实例展开对比实验,验证知识管理系统在辅助新颖经验知识创造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童向亚[8](2016)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巨菌草排种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巨菌草种植属于其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劳动强度最大且作业最为繁琐的一个环节,现有种植设备存在喂入人工多、种植均匀性与连续性较差以及损种导致发芽率低等问题,尤其不能适应福建丘陵地貌的荒地、坡地的作业环境,直接影响和阻碍了巨菌草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持续发展。基于虚拟样机技术进行巨菌草排种装置的设计,代替了排种单体物理样机重复制造、装配以及试验的基本功能,有利于高效获得设计方案合理的知识表达方式,加快了排种器等农机产品的开发周期。室内单体、田间单体以及联合种植等多维度试验研究可进一步验证虚拟样机仿真结果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对排种装置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首先,本文在种苗物理机械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种植作业相关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预切种式多辊单排间歇送种式巨菌草排种装置,并对其间歇送种机构、多辊排种机构等关键部件进行了参数分析与设计研究,推导出间隔角度为69.09°、60°、50.91°时,将得到较优的理论排种间距:0.35~0.4m。得到了填充垫料的最大弹性模量:1.59Mpa,确定了种苗排种过程理论运动轨迹。其次,基于ADAMS虚拟样机开发过程建立了排种装置中排种和送种作业过程的多柔体虚拟样机模型,通过间歇送种以及单辊和多辊排种作业仿真过程,确定了橡胶垫料对排种作业性能的改善作用,发现了排种过程的“弹跳”现象与排种连续性之间的影响关系,得出理论间隔角度下的排种间隔时间:0.19863s,验证了该排种装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送种和排种作业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种苗运动轨迹和排种间距的正确性。最后,通过排种装置的室内单因素试验以及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明确了各因素与试验评价指标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主要因素与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各因素对评价指标的交互作用,得到了在理论间隔角度下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前进速度为1.49m/s,垫料厚度为1.97mm。进行了排种装置的田间单体试验,得到其种距变异指数和种倾合格率:87.62%与86.6%,漏排和重排指数:2.52%和3.31%。开展了田间联合种植试验,得到了发芽势与发芽率:63.4%和83.51%,排种深度合格率:84.65%,两类田间试验的结果验证了虚拟样机仿真结果和室内试验优化参数的正确性,说明了该排种装置具有较好的排种均匀性和连续性,能基本符合巨菌草预切种式埋土种植作业农艺要求。

宫娜[9](2014)在《全自动秸秆收集—粉碎—成型联合机设计及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农作物秸秆利用进程的加快,秸秆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如何将联合收割机收获后的废弃农作物秸秆用机械代替人工快速收集起来,并增加秸秆收集后的密度,减少存放空间,降低运输成本是目前我国秸秆利用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正是为适应当前我国这种实际需要而进行的研究:试图研制出一种新型秸秆收集处理技术和装备,能在田间全自动地将秸秆收集、粉碎并进行致密成型加工,在田间一次性完成秸秆变成商品的转化。整个过程仅需一人操作,大大降低秸秆收集成本,使秸秆资源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和高附加值利用。本论文的研究本着“利用先进的自动化的装备取代昂贵的人工,进行高效地收集和高密度地加工”原则,研究设计了一种集收集、粉碎、成型为一体,可直接在田间生产出密度高达1.2kg/m3的生物质颗粒的联合机。本文首先通过对富锦某农场进行调研,确定收获后秸秆的状态和含水率,并与现有收集设备进行比较,突出其优势,为全自动秸秆收集-粉碎-成型联合机的设计奠定基础;确定该联合机的整体方案,所设计的短路快速输送机构可将贴近地面的秸秆拾起、抖土并快速向后运输,辅助捡拾器完成秸秆捡拾工作,大大降低漏拾率;通过对弹齿滚筒捡拾器和短路快速输送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确定弹齿滚筒捡拾器是一个“反转后的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短路快速输送机构采用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形式。运用ADAMS软件对短路快速输送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并得出其上一点运动轨迹为椭圆形,可满足拾取要求;应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对该联合机各零部件进行三维建模,运用该软件中的装配部分,对自动拾取和预处理系统进行装配;运用ANSYS Workbench 12.0对核心部件进行静力学有限元分析,验证其是否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设计要求,同时,进行模态分析得出全自动秸秆收集-粉碎-成型联合机各零部件在运转过程中不会产生共振现象,可实现安全生产,为该全自动秸秆收集-粉碎-成型联合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宋立爽[10](2010)在《基于UG的同步带传动CAD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一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具有通用性,不能满足专业和特殊领域的需要。因此,以通用CAD软件系统为平台,根据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进行专用CAD系统的二次开发已成为现代产品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步带传动(亦称同步齿形带传动)是一种综合了带传动、齿轮传动和链传动三者传动优点的传动方式。其突出优点有:传动平稳、噪声小、传动比准确、传动效率高和无需润滑等。目前,国内外同步带传动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已成为汽车、纺织机械、办公机械与数控机床等设备的重要传动部件。由于同步带及带轮结构的特殊性,其传动设计计算繁琐,建模过程较复杂,造成设计人员计算与三维绘图困难。因此,实现同步带传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参数化建模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同步带传动的特点,确定齿槽为特征,通过齿槽特征的布尔运算与阵列形成同步带及带轮的齿槽和齿。齿槽特征用关系表达式法进行参数化,将特征建模技术和参数化设计融合创建了同步带传动的参数化标准系列模型,并将一系列形状相似的模型参数存储在程序中。设计人员可通过在UG中创建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设计完成之后,系统将根据设计得到的参数自动修改模型参数,创建设计人员所需的产品模型。人机交互界面分为菜单与系统对话框,用UG/Open MenuScript定制同步带传动CAD系统的主菜单和级联菜单,用UG/Open UIStyler设计系统对话框,利用UG/Open API在VC++平台上编程生成动态链接库文件(.DLL文件),实现系统对话框之间的链接和数据传递。本系统的实现大大降低了同步带传动设计以及带与带轮三维建模的复杂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缩短了设计周期,为同步带和带轮的CAM和CAE奠定基础,且本系统的实现对其它类型的传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带传动设计CAD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传动设计CAD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设计
四、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
    (一)课前准备
    (二)软件系统功能及实践教学任务分解
        1. 带传动设计初始参数输入模块开发。
        2. 带型选择及速度校核设计。
        3. 带长选择及带数计算。
        4. 图形自动绘制。
    (三)课堂教学内容分解
        1. 软件开发基础。
        2. 工程图表数据处理。
        3. 数据处理。
        4. 数据库技术。
        5. 基于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
六、课程考核要求
七、结语

(2)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产品参数化CAD技术研究现状
        §1.2.2 机械产品参数化CAE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机械产品结构参数化建模方法
    §2.1 引言
    §2.2 CAD软件二次开发环境及方法介绍
        §2.2.1 参数化CAD技术原理
        §2.2.2 CAD软件介绍及API开发接口
        §2.2.3 VS2012开发环境
    §2.3 机械产品结构参数化建模框架及程序实现
        §2.3.1 参数化CAD框架设计
        §2.3.2 机械产品几何参数分析
        §2.3.3 机械产品几何尺寸约束关系分析
        §2.3.4 CAD软件二次开发
    §2.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参数化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产品性能参数化CAE分析
    §3.1 引言
    §3.2 CAE软件及二次开发
        §3.2.1 CAE软件介绍
        §3.2.2 CAE二次开发工具
    §3.3 参数化CAE分析框架设计及模型建立
        §3.3.1 参数化CAE分析框架设计
        §3.3.2 APDL命令流编写规则与调用
        §3.3.3 命令流程序编写及模型建立
    §3.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参数化CAE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AD/CAE集成的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
    §4.1 引言
    §4.2 CAD/CAE集成方法
        §4.2.1 CAD/CAE集成方案设计
        §4.2.2 基于Txt文档的CAD/CAE数据共享
    §4.3 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系统开发
        §4.3.1 基于C++与APDL的ANSYS二次开发
        §4.3.2 程序编写及GUI交互界面
    §4.4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性能参数自动校核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性能校核系统开发及验证
    §5.1 引言
    §5.2 系统开发
    §5.3 应用验证
        §5.3.1 FD430摩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参数字化设计系统
        §5.3.2 摩擦离合器从动片内环性能自动校核多功能子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BSG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目前汽车油耗及排放
        1.1.2 目前节油减排的措施
        1.1.3 怠速启停技术的意义
        1.1.4 怠速启停技术分类与对比
    1.2 BSG技术
        1.2.1 BSG技术发展与应用
        1.2.2 BSG国外现状
        1.2.3 BSG国内现状
    1.3 文献综述
    1.4 本文内容和主要特点
        1.4.1 本文内容
        1.4.2 主要特点
第2章 BSG附件带传动系统建模
    2.1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
    2.2 BSG附件带传动系统设计要求
        2.2.1 原车前端轮系布置方案
        2.2.2 BSG附件带传动系统布置方案
    2.3 BSG附件带传动系统建模
        2.3.1 轮系建模
        2.3.2 张紧器建模
        2.3.3 皮带建模
        2.3.4 BSG电机和发动机的参数设计
    2.4 欧拉公式的推导
    2.5 皮带预张力的计算
    2.6 皮带包角的计算
    2.7 轮系布置设计原则
        2.7.1 带轮直径的选择
        2.7.2 带轮的布置原则
        2.7.3 惰轮的布置
    2.8 轴荷角与轴荷力的计算
        2.8.1 张紧器扭矩的计算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BSG系统动力学仿真
    3.1 带传动系统仿真预前设定
    3.2 动力学仿真分析
        3.2.1 张紧力
        3.2.2 横向振动位移
        3.2.3 带轮角速度响应
        3.2.4 张紧臂摆动角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BSG附件带传动优化
    4.1 参数调整
    4.2 优化方法
    4.3 优化目标
    4.4 约束条件
    4.5 优化结果分析
        4.5.1 张紧力分析
        4.5.2 横向振动位移分析
        4.5.3 带轮转速响应
        4.5.4 张紧臂摆动角度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参与项目
    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拓扑预映射与阵列自定位的复杂产品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构建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装配模型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2 动力学参数配置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运动学与动力学约束快速建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阵列型产品阵列组成元素批量装配与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框架
第2章 基于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产品动力学模型拓扑结构表达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运动学动力学约束的动力学模型原始拓扑关系图
        2.2.1 运动学约束与动力学约束的装配定位作用
        2.2.2 产品动力学模型原始拓扑关系图
        2.2.3 基于铰约束的原始装配关系图的性质及不足
    2.3 基于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动力学模型拓扑关系图
        2.3.1 面向装配关系表达的运动学动力学约束类型扩展
        2.3.2 基于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的原始装配关系图修正
        2.3.3 动力学模型拓扑关系图的建立
    2.4 实例: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拓扑关系表达
        2.4.1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组成概述
        2.4.2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拓扑关系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系表驱动的产品动力学模型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方法
    3.1 引言
    3.2 构件属性数据的模块分解与基于关系表驱动的模块集成
        3.2.1 基于独立整体原则与关联最小原则的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分解
        3.2.2 基于关系表驱动的模块集成
    3.3 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方法
        3.3.1 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过程
        3.3.2 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方法的特点
    3.4 实例: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
        3.4.1 零件几何模型的合并简化
        3.4.2 构件约束接口示例
        3.4.3 构件数据的关联配置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拓扑预映射的产品动力学模型约束建立与构件装配方法
    4.1 引言
    4.2 拓扑预映射及拓扑预映射点
        4.2.1 拓扑预映射
        4.2.2 拓扑预映射点
    4.3 基于拓扑预映射点的构件间多体动力学增广约束建立
        4.3.1 基于拓扑预映射点的构件间运动学动力学约束建立方法
        4.3.2 基于拓扑预映射点坐标变换的构件装配定位方法
        4.3.3 基于拓扑预映射的约束建立与装配方法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圆角多边形阵列产品阵列组成构件的自适应装配定位方法
    5.1 引言
    5.2 阵列建模规则及阵列组成构件自适应装配定位过程形式化定义
        5.2.1 阵列建模规则
        5.2.2 阵列装配参考线
        5.2.3 阵列组成构件自适应装配定位过程的形式化定义
    5.3 适应基圆几何参数变化的圆角多边形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
        5.3.1 基于局部坐标系变换的直线子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方法
        5.3.2 基于公切线向量与矢径的圆弧子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方法
    5.4 基于阵列元素分布特点的子阵列组成构件装配定位
        5.4.1 基于平移向量一致性特点的直线子阵列组成构件装配定位方法
        5.4.2 子阵列间过渡方法
        5.4.3 基于角度增量一致性特点的圆弧子阵列组成构件装配定位方法
    5.5 实例:履带组成零件自适应装配定位与动力学模型建模
        5.5.1 行动系统布置图与履带零件圆角多边形阵列装配参考线
        5.5.2 履带零件圆角多边形阵列装配参考线几何参数求解
        5.5.3 履带环周长及推荐装配节数求解
        5.5.4 履带零件自适应装配定位
        5.5.5 履带动力学模型建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软件开发及应用
    6.1 引言
    6.2 软件总体架构
        6.2.1 交互层
        6.2.2 功能实现层
        6.2.3 数据存储部分
        6.2.4 求解部分
    6.3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实例
        6.3.1 履带车辆动力学模型构件属性数据模块化配置及车辆主体部分构件建立
        6.3.2 履带车辆主体部分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建模
        6.3.3 履带部分装配模型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建模
        6.3.4 仿真环境设置与建模脚本文件输出
        6.3.5 外部求解参数设置
        6.3.6 履带车辆过壕沟工况仿真
        6.3.7 动力学模型修改实例
    6.4 履带车辆行动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方法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贻贝包苗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国外贻贝的研究与发展
        1.2.2 国内贻贝的研究与发展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贻贝包苗装置总体设计
    2.1 贻贝包苗装置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贻贝包苗装置的整体设计
        2.2.1 贻贝包苗装置工作原理
        2.2.2 贻贝包苗装置的基本结构
    2.3 贻贝包苗装置工艺分析及主要技术参数
        2.3.1 贻贝包苗装置的工艺分析
        2.3.2 贻贝包苗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杆的设计与分析
    3.1 贻贝苗的力学和运动学分析
        3.1.1 贻贝苗的力学分析
        3.1.2 贻贝苗的运动学分析
    3.2 螺杆主要参数确定
        3.2.1 输送量的确定
        3.2.2 螺旋轴转速的确定
        3.2.3 驱动功率的确定
    3.3 螺杆的有限元分析
        3.3.1 ANSYS Workbench简介
        3.3.2 螺旋叶片的受力分析
        3.3.3 螺杆的静力学分析
    3.4 螺杆的模态分析
        3.4.1 模态分析原理
        3.4.2 模态分析结果
    3.5 EDEM的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动系统的设计
    4.1 电动机的选配
        4.1.1 电动机额定功率的选择
        4.1.2 电动机额定电压的选择
        4.1.3 电动机形式的选择
        4.1.4 电动机能耗等级的确定
    4.2 皮带传动的计算与分析
        4.2.1 V带传动的计算
        4.2.2 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4.3 皮带轮的有限元分析
        4.3.1 模型和边界条件计算
        4.3.2 分析结果
    4.4 电动机主轴的谐响应分析
        4.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2 模态分析
        4.4.3 谐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变频器
        5.1.1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5.1.2 变频器的选用与安装
    5.2 变频器的设定
        5.2.1 硬件的组成
        5.2.2 变频器的参数设定
    5.3 PLC控制
        5.3.1 PLC简介
        5.3.2 PLC控制的I/O点分配
        5.3.3 PLC控制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模拟砂箱3D打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似模拟及3D打印技术介绍
        1.2.1 3D打印技术概述
        1.2.2 3D打印原理及工艺
        1.2.3 3D打印的技术分类
        1.2.4 相似模拟技术概述
    1.3 砂型打印概述
        1.3.1 砂型打印材料
        1.3.2 现有3D打印机构移动平台对比
    1.4 国内外现状
        1.4.1 相似模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研究现状小结
    1.5 论文组织框架
第2章 模拟砂箱3D打印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2.1 装置总体设计
        2.1.1 总体设计原则
        2.1.2 总体设计要求
    2.2 打印装置基本工作原理
    2.3 模拟砂箱3D打印装置硬件系统设计
        2.3.1 主控制板
        2.3.2 电源模块
        2.3.3 电机驱动模块
        2.3.4 限位开关
    2.4 模拟砂箱3D打印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2.4.1 PS2无线遥控解码通讯
        2.4.2 基于编码器的闭环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砂箱3D打印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3.1 打印装置总体机械结构设计
    3.2 执行机构设计
        3.2.1 执行机构选型
        3.2.2 执行机构控制仿真
    3.3 送料机构设计
        3.3.1 砂型打印挤出送料机构对比
        3.3.2 装置送料机构设计
    3.4 双喷嘴部分
    3.5 移动平台设计
        3.5.1 整体构型
        3.5.2 同步带及同步轮选型
        3.5.3 直线滑轨选型
        3.5.4 滚珠丝杠选型
    3.6 打印砂型压实机构
    3.7 静力学仿真分析
        3.7.1 整机静力学分析
        3.7.2 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DAMS的模拟砂箱3D打印装置仿真分析
    4.1 ADAMS软件介绍
    4.2 ADAMS机械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方程
        4.2.1 运动学方程推导
        4.2.2 运动学方程推导
    4.3 基于ADAMS的三维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4.3.1 路径规划仿
        4.3.2 整机振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砂箱3D打印装置试验
    5.1 材料配比试验
        5.1.1 试验设计
        5.1.2 试件制作及参数测定
        5.1.3 试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5.2 模拟砂型3D打印实验成果
    5.3 砂型试样力学(硬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7)工程经验知识迁移机制和演化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经验知识的定义和特点
        1.2.2 工程经验知识的管理
        1.2.3 工程经验知识的迁移
        1.2.4 工程经验知识的演化
    1.3 国内外研究工作小结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工程经验知识的语义表征和动态组织
    2.1 引言
    2.2 典型工程经验知识的获取和分析
        2.2.1 工程经验知识现状和需求调研
        2.2.2 文本载体的工程经验知识获取和分析
        2.2.3 图纸载体的工程经验知识获取和分析
    2.3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工程经验知识规范化表示
        2.3.1 工程经验知识的多属性表示结构
        2.3.2 工程经验知识文本的预处理
        2.3.3 工程经验知识的规范化表示
    2.4 工程经验知识的动态组织
        2.4.1 工程经验知识领域本体的建立
        2.4.2 工程经验知识的语义映射和关联计算
        2.4.3 时间维度上的工程经验知识动态组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个体工程经验知识的迁移机制
    3.1 引言
    3.2 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的工程经验知识迁移分析
        3.2.1 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的特征辨析
        3.2.2 工程经验知识迁移实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3 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的实验设计
        3.3.1 实验总体流程
        3.3.2 核心实验任务设计
        3.3.3 实验案例和技术范式的选取
        3.3.4 实验展示工程概念的选取
        3.3.5 新技术范式学习材料的选取和兴趣区域划分
        3.3.6 实验被试者的招募条件
        3.3.7 实验软硬件环境的准备
    3.4 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实验结果
        3.4.1 自我导向的学习意愿
        3.4.2 学习材料上的注意力分配
        3.4.3 固有技术范式的认知掌握情况
        3.4.4 工程经验知识迁移的绩效
        3.4.5 知识迁移绩效的回归分析
        3.4.6 实验结果的分组对比分析
    3.5 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实验讨论分析
        3.5.1 固有技术范式的认知掌握程度对知识迁移绩效的影响
        3.5.2 新技术范式学习中的注意力分配对知识迁移绩效的影响
        3.5.3 自我导向的学习意愿对知识迁移绩效的影响
        3.5.4 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的运行机制
        3.5.5 促进技术范式转换情境下工程经验知识迁移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体长期积累的工程经验知识的演化动因
    4.1 引言
    4.2 群体长期积累的工程经验知识演化的研究框架
        4.2.1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分析的研究问题和方法框架
        4.2.2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定义
    4.3 工程经验知识的演化路径建模
        4.3.1 工程经验知识网络的构建
        4.3.2 工程经验知识聚类的提取和表征
        4.3.3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系谱图模型的构建
        4.3.4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系谱图模型示例及其解释
    4.4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模式的识别和提取
        4.4.1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的四类演化模式
        4.4.2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模式的判定规则
    4.5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动因的发现和分析
        4.5.1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事件的收集和表征
        4.5.2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事件之间潜在因果关联的评估
        4.5.3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动因的溯因推理
        4.5.4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动因分析示例及其解释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知识创造的工程经验知识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5.1 引言
    5.2 工程经验知识演化分析原型系统的开发
        5.2.1 原型系统的整体架构
        5.2.2 原型系统的文本库和开发环境
        5.2.3 原型系统的功能模块
        5.2.4 原型系统的参数灵敏度分析和讨论
    5.3 应用知识演化分析系统促进工程经验知识迁移
        5.3.1 应用原型系统分析技术范式转换情境
        5.3.2 应用原型系统提取关键概念并标注认知重点
        5.3.3 应用原型系统辅助四种C-K操作
    5.4 原型系统应用效果在工程经验知识创新中的实例验证
        5.4.1 CAD领域中的工程经验知识创新实验设计
        5.4.2 工程经验知识创新实验结果
        5.4.3 原型系统在实验中的应用效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内容总结与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工程经验知识迁移实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工程经验知识迁移实验C-K拼图任务展示概念
附录3 螺旋桨三维曲面高精度造型任务的操作指导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8)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巨菌草排种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规模化巨菌草高产栽培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3.2 国内外精密排种装置分类以及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种苗物理机械特性研究与排种装置总体设计
    2.1 种苗基本物理特性测定
        2.1.1 种苗
        2.1.2 直径、长度和与质量测定
        2.1.3 含水率和密度测定
    2.2 巨菌草种苗力学试验与分析
        2.2.1 试验仪器与样本制备
        2.2.2 巨菌草茎秆压缩性能试验
        2.2.3 巨菌草茎秆弯曲性能试验
        2.2.4 巨菌草种苗材料参数的确定
    2.3 排种装置设计要求
    2.4 排种装置总体方案设计及工作原理
        2.4.1 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2.4.2 排种装置工作原理
        2.4.3 主要技术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键部件设计及参数分析
    3.1 间歇式送种排送机构设计
        3.1.1 间歇式送种机构设计
        3.1.2 三辊式排种机构设计
        3.1.3 导种机构设计
    3.2 排种机构传动系统设计
        3.2.1 排种机构传动总体设计
        3.2.2 各级传动参数设计
    3.3 排种机构工作过程分析
        3.3.1 送种与排种作业独立性分析
        3.3.2 排种机构工作过程分析
        3.3.3 排种间距参数分析
    3.4 机架及支撑件设计
        3.4.1 排送机构支撑结构设计
        3.4.2 排种装置机架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巨菌草排种装置排送机构仿真分析
    4.1 基于ADAMS的虚拟样机开发过程
    4.2 ADAMS仿真分析基本理论
        4.2.1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4.2.2 ADAMS动力学建模与求解
    4.3 柔性巨菌草种苗建模
        4.3.1 柔性体基本建模方法
        4.3.2 利用ansys建立柔性巨菌草种苗
    4.4 间歇式送种机构仿真分析
        4.4.1 送种机构仿真模型建立
        4.4.2 多种苗送种仿真与分析
    4.5 多辊单出式排种机构仿真分析
        4.5.1 排种机构仿真模型建立
        4.5.2 单排种辊排种仿真分析
        4.5.3 多排种辊排种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排种装置物理样机试验研究
    5.1 排种装置工作参数优化室内试验研究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2 试验样机与仪器
        5.1.3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5.1.4 多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田间试验
        5.2.1 田间试验的目的
        5.2.2 试验条件
        5.2.3 试验方法
        5.2.4 田间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全自动秸秆收集—粉碎—成型联合机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田间废弃农作物秸秆收集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1.2 我国秸秆收集设备现状
    1.3 技术开发调查与研究
        1.3.1 收获后的秸秆现状
        1.3.2 收获后秸秆含水率调研
    1.4 废弃秸秆全自动收集粉碎致密成型联合机的方案论述
        1.4.1 与现有秸秆收集设备比较
        1.4.2 经营模式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全自动秸秆-粉碎-成型联合机的整体方案设计
    2.1 秸秆的种类确定及性能分析
        2.1.1 秸秆的种类确定
        2.1.2 秸秆的性能分析
    2.2 全自动秸秆收集-粉碎-成型联合机的设计方案
        2.2.1 自动拾取和预处理系统的形式确定
        2.2.2 粉碎—致密成型一体化系统的形式确定
        2.2.3 生物质颗粒自动输送—暂存系统的形式确定
        2.2.4 行走底盘集成系统的形式确定
    2.3 动力提供方案及传动形式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自动拾取和预处理系统主要零部件设计
    3.1 弹齿滚筒捡拾器的设计
        3.1.1 弹齿滚筒捡拾器的工作原理
        3.1.2 弹齿滚筒捡拾器的结构设计
    3.2 短路快速输送机构的设计
        3.2.1 短路快速输送机构的工作原理
        3.2.2 短路快速输送机构的结构设计
    3.3 圆锯片滚轮的设计
        3.3.1 圆锯片的平面应力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3.3.2 圆锯片的参数计算和选择
        3.3.3 圆锯片滚轮的安装
    3.4 喂入搅龙的设计
        3.4.1 喂入搅龙的工作原理
        3.4.2 喂入搅龙的参数计算
    3.5 整机功率校核
    3.6 本章小结
4 自动拾取和预处理系统三维设计及关键部件动力学分析
    4.1 SolidWorks简介
    4.2 弹齿滚筒捡拾器主要零部件三维建模
        4.2.1 凸轮滚轮盘三维建模
        4.2.2 弹齿及组件的三维建模
        4.2.3 短路快速输送机构主要零部件三维建模
        4.2.4 圆锯片滚轮主要零部件三维建模
        4.2.5 喂入搅龙三维建模
    4.3 秸秆自动拾取和预处理系统总装图
    4.4 短路快速输送机构轨迹和动力学分析
        4.4.1 ADAMS软件简介
        4.4.2 短路快速输送机构轨迹绘制
    4.5 本章小结
5 秸秆自动拾取和预处理系统重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5.1 ANSYS简介
    5.2 弹齿滚筒捡拾器的静力学分析
        5.2.1 弹齿滚筒捡拾器主轴的静力学分析
        5.2.2 弹齿滚筒捡拾器弹齿的静力学分析
    5.3 短路快速输送机构中拾取齿的模态分析
    5.4 圆锯片滚轮机构中圆锯片的有限元分析
        5.4.1 圆锯片的模态分析
        5.4.2 圆锯片的平面应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UG的同步带传动CAD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CAD 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参数化设计的发展概况
        1.2.3 同步带传动CAD 系统的发展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同步带传动CAD 系统的理论依据及关键技术
    2.1 同步带传动概述
        2.1.1 同步带传动的发展概况
        2.1.2 同步带传动的类型
        2.1.3 同步带传动的设计
    2.2 参数化与特征建模理论
        2.2.1 参数化设计技术
        2.2.2 特征建模技术
    2.3 UG 二次开发技术
        2.3.1 UG/Open MenuScript
        2.3.2 UG/Open UIStyler
        2.3.3 UG/Open API
        2.3.4 UG/Open GRIP
        2.3.5 User Tools
    2.4 本章小结
3 同步带传动CAD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系统的开发目标
    3.3 系统的设计原则
        3.3.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3.2 开发工具的选择原则
        3.3.3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
    3.4 系统的功能模块及开发流程
        3.4.1 系统功能模块
        3.4.2 系统开发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同步带传动CAD 系统的实现
    4.1 配置开发环境
        4.1.1 配置UG 环境变量和缺省参数
        4.1.2 配置VC++开发环境
    4.2 创建系统菜单
    4.3 创建系统对话框
        4.3.1 同步带传动设计对话框的设计
        4.3.2 同步带参数化建模对话框的设计
        4.3.3 同步带轮参数化建模对话框的设计
    4.4 创建系统工程
    4.5 置入用户目录
    4.6 系统运行流程图
    4.7 本章小结
5 应用实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内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带传动设计CAD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在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 张乃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5)
  • [2]机械产品性能参数自动校核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 吴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BSG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D]. 白龙乾.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拓扑预映射与阵列自定位的复杂产品装配与动力学模型一体化构建方法及其应用[D]. 邵瑞晨. 浙江大学, 2020(06)
  • [5]贻贝包苗装置的研究[D]. 王宏伟.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6]模拟砂箱3D打印技术研究[D]. 张潭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工程经验知识迁移机制和演化动因研究[D]. 李心雨.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巨菌草排种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D]. 童向亚.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9]全自动秸秆收集—粉碎—成型联合机设计及研究[D]. 宫娜.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5)
  • [10]基于UG的同步带传动CAD系统的研究[D]. 宋立爽.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皮带传动设计CAD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