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务委员会会议

中国造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务委员会会议

一、中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委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何仕[1](2014)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为指导,揭示就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以经济学之“药”疗治中国大学生就业之“疾”。就业是民生工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改革开放初期“抽成调剂、分级安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由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转变。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考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以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闽南理工学院等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进行的实证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毕业生供求形势日趋严峻:方面,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等导致毕业生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毕业生扎推一二线城市、国企、大企业就业,同时高校毕业生类型不同,就业率差异明显等。三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梦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跳槽频繁。四是“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同时,出现了“北漂”、“蚁族”、“啃老族”以及“海待”“零薪就业”、“公务员热”等特殊就业现象。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速放缓等诱发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就业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跟不上跨越式发展步伐、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专业结构改革滞后等,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三是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制度分割、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择业流动困难和就业歧视。四是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多峰叠加”,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影响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借鉴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大学生就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一是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三是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四是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五是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范婉莹[2](2014)在《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研究 ——以曲靖麒沾马都市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文中指出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目标[1]。“和谐社会”蕴涵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近年来,“同城化”作为区域城镇发展的重要思路,在区域发展中的“热度”持续飙升,然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同城化发展进程都较为缓慢且社会负效应渐显。究其原因,目前国内同城化规划大都从物质空间和经济制度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对同城化社会功能属性的深入研究,造成同城化发展忽略受众群体的利益诉求,导致利益格局不均衡。基于此,本研究超越技术经济理性,引入社会功能的视野,透视同城化过程及同城化规划的社会学内涵;并破除规划“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展开社会调查研究,定性识别,进而定量测度同城化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相对均衡”、满足“受众群体”的利益诉求为目标导向,构建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框架,以期对传统的区域协调发展及规划导控路径进行补充和完善。全文共分为七章,具体概述如下:第一章,绪论。阐明选题缘由,简述“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均衡的发展诉求背景下同城化发展进程缓慢且社会负效应渐显的内在原因;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本章界定了同城化及同城化规划的概念,对国内外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进行回顾和梳理,并提出本文论点。第三章,社会均衡视角下的同城化规划认知。从社会均衡的视角出发,提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冲突”背景下的相对“均衡”,并以此为背景,对同城化过程及同城化规划进行社会学解析。第四章,“冲突”的产生——基于“同城化发展诉求及社会效应”调查的分析。选取处于不同同城化阶段的同城化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同城化城市民众的认知及诉求,并透视同城化的社会效应,解析同城化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及产生原因。第五章,“均衡”的实现——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本章提出同城化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相对均衡”,并在此目标导向下探寻同城化的发展路径,进而以“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为功能范畴构建同城化规划导控框架。第六章,案例分析——以“曲靖市麒沾马都市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对麒沾马同城化发展条件进行解析,根据发展现状及发展诉求,将前文构建的规划导控框架具体运用到实例中。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提炼与总结,概述本文的主要结论,指出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本研究进行展望。

姚惠芳[3](2008)在《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造纸等重污染行业还将持续发展。中国造纸工业的现代化已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造纸工业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西方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因此,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机遇,应当彻底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实施以“低采伐、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闭环式流程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循环经济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从而成为席卷世界的潮流。尽管循环经济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循环经济作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代表了世界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必然趋势。造纸工业要有效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关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大量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中国的总体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同时指出,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中国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解决造纸工业环境问题的基本出路;2)系统地考察了中国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历程,对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领域,主流的林浆纸一体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意义的苇浆纸一体化模式等领域,以及造纸工业循环经济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述与总结;3)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Paper 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System,简称PICES)是一个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复合系统,其各子系统之间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复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伦理学、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等高度,从复合系统的角度对PICES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系统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设计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从层次结构、循环结构、核心体、价值链及松散层等诸多方面对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和具体设计,为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5)研究并构建了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管理控制体系,为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高效管理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思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6)从法律、政策、社会及科技等层面研究和构建了比较完善的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支撑体系,为实施和推进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战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7)通过对江苏苏北沿海苇纸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的应用研究,在实践层面验证了本研究针对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所做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为造纸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及指导。本研究将系统工程及信息系统开发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之中,揭示了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拓展性等特征,并提出了PICES的四种基本模式,即:①立足造纸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系统(P-Ⅰ);②以纸业纵向一体化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系统(P-Ⅱ);③以纸业为核心的横向一体化基础上的循环经济系统(P-Ⅲ);④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循环经济系统(P-Ⅳ)。同时,还进一步指出这四种基本模式的复杂程度是逐级递增的。立足于造纸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系统相对简单,而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循环经济系统则要复杂得多,甚至不便再用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PICES)来命名。本研究有助于为造纸工业的发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相类似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4](2003)在《中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委会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郝永涛[5](2009)在《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中认为为制作新中国造纸工业60周年"科技创新"专题,本刊特精心汇集采编了一组相关资料,以飨读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革,作为传统制造业之一的制浆造纸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强而大"、"优而美"的现代新型造纸企业的崛起,促使中国造纸产业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整体上快速提高。推动这种变化和提高的核心动力就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在历史长河中,手工造纸曾经辉煌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机制纸发展迅速,超越中国。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造纸工业的发展。从建国初到2008年,机制纸浆产量由3.5万吨增长为6415万吨,翻了1832倍多;纸及纸板产量由22.8万吨增长为7980万吨,翻了350倍;纸机抄宽由不到1米增宽到10多米;车速由100米/分提高到2000米/分。科技创新也取得长足发展,本次活动仅选择1978年荣获科学大会奖项目以及获得国家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的造纸项目来展示,如表1、表2、表3。由于篇辐的限制,本次活动中国家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的造纸项目仅选部分代表性的详细介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中国造纸行业成立了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如晨鸣纸业于2000年1月设立、华泰集团于2002年设立、泉林纸业于2007年7月设立、泰格林纸于2005年10月设立,吉林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4年被取消。造纸新产品层出不穷(获国家优质产品奖名单如表4),逐渐扛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解除,受到冲击的中国造纸业虽开始好转,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辩证地看,危机就是危难之中蕴含着机遇和转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科技、知识、人才就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所在"。我们要抓住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扎实工作,艰苦奋斗,推动中国造纸业健康发展,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中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委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委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DIRECTORY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理论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的一般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就业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就业的论述
        二、邓小平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就业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就业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就业的论述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三、其他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四、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1978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就业(1979年—1992年)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92年至今)
        一、1992年—2002年阶段
        二、2003年—2008年阶段
        三、2008年以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考察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市场供求形势日趋严峻
        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
        三、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
        四、“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
    第三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
        二、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就业特殊现象分析
    第一节 “北漂”现象分析
        一、“北漂”的总体状况
        二、“北漂”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蚁族”现象分析
        一、“蚁族”的总体状况
        二、“蚁族”现象原因分析
        三、“蚁族”现象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啃老族”现象分析
        一、大学生“啃老族”的主要表现
        二、“啃老族”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其它特殊就业现象分析
        一、“海待”现象分析
        二、“零薪”就业现象分析
        三、“公务员热”现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985高校(厦门大学)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三节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四节 福建高职高专院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隶属分析
    第五节 福建省民办高校(闽南理工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六节 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一、福建高校就业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二、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日本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二、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日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经济举措
    第二节 印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印度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印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第三节 英国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英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二、英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比较
        二、主要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济学思考
    第一节 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
        一、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大力推进创新,促进就业发展
    第三节 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
        一、绿色就业的概述
        二、发展绿色就业的重点及其前景
        三、大力发展绿色就业
    第四节 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一、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意义
        二、创业带动就业的动力来源
        三、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第五节 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一、改革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二、改革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高等教育形式
    本章小结
余论
    一、小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研究 ——以曲靖麒沾马都市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2.1 时代背景:“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均衡的发展诉求
        1.2.2 发展背景:“同城化”逐渐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路
        1.2.3 现实困境:同城化发展进程缓慢且社会负效应渐显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内容主体: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
        1.3.2 切入点:同城化的社会效应
        1.3.3 实证对象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同城化
        2.1.2 同城化规划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2.4 本文论点
3 社会均衡视角下的同城化规划认知
    3.1 社会生活本质——“冲突”背景下的相对“均衡”
    3.2 同城化过程——新的“冲突”产生与博弈的过程
        3.2.1 同城化是借由社会安排实现社会“相对均衡”的过程
        3.2.2 同城化是通过城际协作推动系统共生的过程
        3.2.3 同城化是城市之间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
    3.3 同城化规划——实现同城化城市社会“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活动
        3.3.1 以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为着力点,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3.3.2 以公共生活的价值共享为落脚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3.3 以同等的公民权利为导向,构建“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
4 “冲突”的产生
    4.1 同城化的民众认知及诉求调查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过程
        4.1.3 结果分析
    4.2 同城化的社会效应透视
        4.2.1 民众诉求与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绩效
        4.2.2 产业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规划
        4.2.3 居住空间分异
    4.3 小结:同城化过程中的“冲突”解析
        4.3.1 民众诉求与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冲突”
        4.3.2 产业要素流动与规划引导的“冲突”
        4.3.3 居住环境质量的不均衡改善与社会均衡目标的“冲突”
5 “均衡”的实现
    5.1 目标导向——社会的“相对均衡”
    5.2 发展路径
        5.2.1 因循时序,引导要素“动态整合”
        5.2.2 主辅对接,统筹各区“利益均衡”
        5.2.3 效率兼顾公平,协调政府供给与民众诉求
    5.3 规划导控
        5.3.1 导控范畴
        5.3.2 导控原则
        5.3.3 导控对象及策略
        5.3.4 规划实施建议
6 实例应用
    6.1 同城整合背景
    6.2 同城整合发展条件解析
    6.3 同城整合产城融合发展规划
        6.3.1 产业布局规划
        6.3.2 产城融合发展单元构建
        6.3.3 绿色交通体系规划
    6.4 同城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4.1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6.4.2 公共中心体系规划
        6.4.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6.5 同城整合社会福利设施规划
        6.5.1 社会福利设施现状
        6.5.2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目标
        6.5.3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规划
    6.6 规划实施建议
        6.6.1 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实现“多中心”联合管制
        6.6.2 完善规划和管理的实施机制
        6.6.3 深化监督反馈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主要创新与不足
        7.2.1 主要创新之处
        7.2.2 不足之处
    7.3 展望——“人本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观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广佛大事记
    B. 郑汴大事记
    C. 城市居民对同城化发展的认知及诉求调查
    D. 广州市同城化前后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估表
    E. 佛山市同城化前后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估表
    F. 郑州市同城化前后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估表
    G. 开封市同城化前后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估表
    H. 广佛同城化产业协作要点
    I. 郑、汴产业 2005-2010 发展规划
    J. 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
    K.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林浆纸一体化、苇浆纸一体化的研究进展综述
        1.2.3 关于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的研究综述
        1.2.4 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1 中国造纸工业的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2.1.1 造纸工业的地位
        2.1.2 造纸工业的发展前景
    2.2 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2.2.1 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2.2.2 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3 中国造纸工业的环境状况分析
        2.3.1 中国的总体环境状况
        2.3.2 中国造纸工业的基本环境状况
        2.3.3 解决造纸工业环境问题的基本出路
第3章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
    3.1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分析
        3.1.1 造纸工业的循环经济特征分析
        3.1.2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特征及模式分析
        3.1.3 影响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结构的因素分析
    3.2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环境分析
    3.3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目标分析
        3.3.1 总目标
        3.3.2 具体目标
    3.4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物流分析
    3.5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价值链分析
        3.5.1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价值链的特征
        3.5.2 循环经济条件下造纸行业价值链分析
第4章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的系统设计
    4.1 系统层次结构的设计
    4.2 系统循环结构的设计
    4.3 系统核心体的设计
    4.4 系统价值链的设计
    4.5 系统松散层的设计
第5章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
    5.1 系统管理与运作的基本原则及任务
    5.2 循环经济系统的管理组织机构
    5.3 循环经济系统的管理控制结构
    5.4 循环经济系统核心体的管理
    5.5 循环经济系统价值链的管理
    5.6 循环经济系统松散层的管理
        5.6.1 对循环经济系统松散层的总体调控
        5.6.2 针对松散层的具体管理与控制
第6章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支撑体系的构建
    6.1 支撑体系概述
    6.2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法律支撑体系
    6.3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
    6.4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社会支撑体系
    6.5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7章 应用研究——江苏苏北沿海苇纸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的设计
    7.1 应用背景
    7.2 苇纸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7.3 苇纸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7.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7.3.2 企业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7.3.3 中国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7.3.4 市场前景分析
        7.3.5 资源供应分析
        7.3.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4 苇纸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的运作方式
    7.5 苇纸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的总体评价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详细摘要

(5)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提纲范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的作用
科技部部长万钢: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轻工专业组组长胡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的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要制定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营机制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黄运基:要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关键设备的自主化率
我国造纸行业的另一位工程设计大师——孙孝孺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鄂生:科技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安江:国产制浆造纸装备是我国未来纸产量增加的主要支撑力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房桂干:发展废水深度处理推进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造纸领域国家科研支撑计划项目
高档涂布白卡纸项目
马尾松材性遗传变异与制浆造纸材优良种源选择
重涂高档铜版纸
主要针叶纸浆用材树种新品系选育、规模化繁殖及培育配套技术
非木材纤维造纸用变性淀粉系列产品
意大利杨APMP新工艺制浆及其应用
制浆和碱回收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草浆的生物预漂白和酶法改性技术
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
中高浓度纸浆少污染漂白方法与装置
晨鸣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
华泰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
泰格林纸国家级技术中心
泉林纸业国家级技术中心

四、中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委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 何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2]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研究 ——以曲靖麒沾马都市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D]. 范婉莹. 重庆大学, 2014(01)
  • [3]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D]. 姚惠芳.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4]中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委会议[J]. 中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 造纸信息, 2003(01)
  • [5]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 郝永涛. 中华纸业, 2009(13)

标签:;  ;  ;  ;  ;  

中国造纸造纸化学品协作中心召开第二次常务委员会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