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还要形象——如何塑造和管理品牌

内涵,还要形象——如何塑造和管理品牌

一、要内涵,也要形象——如何对品牌进行塑造和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程悦[1](2021)在《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文中认为相比于以媒介视角去定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远不如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即把握传播者的活动,更能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进入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行的时代,其中群体传播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对其他传播形态产生影响。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明显的特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无处不在的虚拟空间,颠覆了大众媒体仅向少数精英群体分配社会资源的模式,被社会化媒体赋权的受众可以进行双向、多向互动传播,个人通过群体传播的社会网络集聚了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资本;大众传播为受众提供的拟态环境,因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对象的主体性媒介实践而逐步瓦解,受众有了定义情境的自主意识,他们在公共事务的表达中更加活跃,以网民和链接关系为根本要素的网络传播结构形成;技术演进实现了普通个体情感、认知的社会化表达,这成为传播新环境、信息生产新方式中的突出现象。论文关注的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本质上是探讨在群体传播新的时代环境下,以何种方式面向受众讲述中国故事,才能达到塑造正面形象的传播效果。这里需要关涉到新时代环境下政治传播语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家与民众间的关系由自上而下的告知性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复杂传播过程,公众借由互联网形成群体意识、权利意识更强的集体;传播方式从严肃、宣告式的硬性传播为主,转向多种传播方式并行发展的软性传播为主;情感要素在政治传播致效中的提振作用日益显现,基于“共情”为原动力构建认同成为关键。国家形象是对内的本国公众和对外的国际公众对一国在整体上和具体的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上的定位、认知与评价,是政治传播命题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面临“传不开、叫不响”的尴尬处境,急需寻求恰当有效的话语方式,强化信任,并将这种正面信任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萌文化是当代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的代表之一,自日本传入后,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发展,在群体传播时代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当前,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游戏、表情包、短视频等更适应群体传播时代的媒介话语方式日渐兴盛,以萌力量为支撑的萌化传播,作为契合新时代的重要传播策略,通过可爱、娱乐的外壳包裹意义深远的内核,表现出去中心化、更接地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将国家形象寓于萌文化消费体验的愉悦感中,满足传播对象渴望互动、表达情感的欲望,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新兴话语方式,更利于调动情感、形成认知互动,进而上升到更为稳固的集体性认同,为突破现有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呆板、不接地气等困境提供新思路。但由于萌文化本身存在过度美化与遮蔽社会现实等问题,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对公共传播环境造成污染。论文立足于网络群体传播时代政治传播语境转变的大背景下,官方话语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力量,如何借助萌化传播的独特优势,适应个人主体意识激活、情感互动凸显的传播环境,完成网络社会化转向,突破现有国家形象塑造的瓶颈,建构与国内、国外民众的有效对话,提振传播效果。具体操作上,论文通过寻找近五年来国家形象塑造中应用萌文化的典型案例,对其传播的合理性与传播效果进行考察,得出萌文化在群体传播时代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适应消费文化、跨越阶层限制、消解社会压力、丰富传播方式、强化情感认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内含萌元素的萌化传播,能够轻而易举地在众声喧哗的群体传播时代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内嵌于任何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介技术中,将国家形象理念蕴含在便于个人化的符码体系中,在高度共享的圈层化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一种以情感为连结的有效传播过程,从而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正面国家形象。但同时作为一个不稳定的传播方式,需要从媒介可供性方面挖掘萌化传播的可能性,规避其消解官方权威性、过度萌化万物、遮蔽现实的问题,运用萌文化自身带有的情绪感染力,建立起与民众同频共振的沟通语境;从建构认同的角度衡量萌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并进行正向引导,从而让萌化传播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文化标识。

张建[2](2020)在《商品房社区形象塑造研究 ——以重庆D7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社区发展也逐渐由“单位制”转变为“社区制”。在此过程中,蓬勃发展的商品房社区逐渐成为“社区制”的主角。与“单位制”社区千篇一律的形象有所不同,商品房社区力求个性,追求独一无二的形象呈现。形象学派作为公共关系的主流学派之一,强调形象塑造在公关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形象也逐渐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追捧。因此,塑造良好的社区形象也逐渐成为社区生存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本文正是基于对社区形象的关注,从CIS理论出发,选取重庆商品房住宅社区——D7社区作为个案,主要通过观察法与个案访谈法收集资料,研究当前商品房社区的社区形象塑造问题。全文首先对包括社区、社区形象、CIS理论等核心概念及相关内涵外延做了界定。同时,本文通过实地观察、个案访谈对D7社区形象塑造的现状进行了解,以CIS理论的三个部分对当前D7社区在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商品房社区存在视觉形象的细节不周到、各行为主体较为分散且各主体认知偏差、社区理念知名度仍然较低等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在理念形象塑造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加强理念认知,也要注意对社区理念的传播;在行为形象塑造方面,加强各主体行为形象塑造的同时努力搭建各主体沟通协作的伙伴关系,特别是要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视觉形象塑造方面,要完善社区基础视觉要素,创造统一的视觉形象。社区形象的塑造是当前城市社区,特别是商品房社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尚无详细完备的模式可借鉴,社区形象的塑造也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D7社区的观察分析,梳理出当前社区形象塑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可以应对的措施,本文对社区形象塑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也可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段辉琴[3](2019)在《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文中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展示,更是主权国家的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心理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挑战时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民族精神事关思想领域的国家利益,是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的力量源泉,是国家统一和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的思想基础。培育民族精神就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和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积极的国家形象塑造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培育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支撑,国家形象塑造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相互渗透,互为促进。论文从如何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现实的任务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共生共进、相互促进。文章从研究二者之间通用的特色符号、相同的主要载体、公用的传播渠道和相通的实现路径出发,找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之间的契合点,并最终提出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方法和实现路径。论文在批判性地运用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特色文化、民族品牌、国民和国家行动等载体是如何展示国家形象和传递民族精神的,并结合全球化背景和时代要求,总结得出当前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四种方法,即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用匠心打造民族品牌、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添彩、以积极的国际行动显示大国担当传递民族精神等。同时,本文还依据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和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从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出发,将国家形象塑造分解为信息符号化、信息传播、制造认同和形象塑造等几大步骤,进而提出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即“打造中国符号——传播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传递中国梦”四位一体的路径图。

董婷婷[4](2019)在《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影视与旅游的结合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影视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的有效探索。纪录片通过影像语言,以其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塑造出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声画并茂地传递旅游地资讯、生活、文化和价值观念,从感官上刺激了旅游者,并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将旅游意愿付诸行动。由此可见,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构建起到积极作用,影视旅游是旅游地参与竞争并突围的一条重要路径。如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出现白热化趋势。西方学者早于国内学者,从不同领域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向,研究了影视与旅游的正相关关系。而纪录片在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与旅游地形象贴合度不高,可看性不强,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其对旅游地形象的表达效果。鉴于此,本文从实践创作角度入手,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对旅游纪录片进行多维度思考和论证。首先,本文解读纪录片和旅游地作为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产物的这一共同点,阐释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形式和影响,探讨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发展及在全媒体时代的变化,总结出旅游纪录片目前呈现多样化、普及化、戏剧化、数字化、国际化特征以及个性化、精致化、丰富化、分众化、艺术化的趋势。其次,本文从影像角度进行思考,解析了视觉画面、听觉感受等视听元素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重要作用。纪录片以旅游地独特的原生表情、浓重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文化意蕴打造具有鲜明标识符号的旅游地系统。再次,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题材选择、媒介使用和拍摄技巧等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最后,本文以自己的毕业作品纪录片《皖南川藏线》为样本,总结构建形象过程中初识、了解、调研、再现和表现的五个阶段,以期日后能为其他旅游目的地在形象构建和传播方面提供借鉴与积累经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国内纪录片与旅游目的地深度结合样本为研究对象,以实践创作为切口,研究纪录片对旅游地形象的构建模式。本文从影视学角度,探索视听语言如何构建旅游地形象,明确提出重视旅游地“视听形象”的作用。本文也从旅游学、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对其形象构建的现状和方法进行研究,并试图探索出利用多种媒介创新旅游纪录片创作,丰富影视旅游的精神内涵,引领我们今后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行业共谋发展的思维和行动。本文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

董书羽[5](2019)在《西柏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1世纪以来旅游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许多新的旅游产业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在众多不同类型的旅游产业当中,红色旅游以其独特的形式特点,在现当代旅游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越发重要的地位。与逐渐兴起成长的红色旅游产业一同发展的是当代人越发深厚的旅游内涵。在旅游的过程中,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学习,思考,通过红色旅游回顾过去历史。这更使得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西柏坡的红色旅游产业也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来。然而,旅游文创产品作为西柏坡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附加产品,其发展与西柏坡红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呈现出了相对不平衡的趋势。因此,在西柏坡红色旅游行业整体的开发中,西柏坡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应当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不仅能够在西柏坡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积极的作用,在深层次角度中也能使消费者通过旅游产品认知和感受红色旅游的革命思想,体验经典的红色文化与西柏坡精神,从而能够使西柏坡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意义与深层次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以对于西柏坡的理论资料和对西柏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现状进行的实际调研结果为基础,探讨了如何设计和开发具有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的红色旅游文创产品。本文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西柏坡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进行了研究:第一。本文概述了红色旅游的概念及意义,阐述了西柏坡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背景和研究涵义。第二。本文通过对西柏坡旅游业消费市场的现有状况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明确了西柏坡旅游商品市场现有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根据调研现状,发现的问题,以及对西柏坡旅游者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进行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和完善了西柏坡红色旅游产品的主要发展战略。第四,通过对于西柏坡其独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消费者主体需求等分析,提出具有西柏坡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思路。最后,根据以上多种角度的设计背景分析研究,探索新的兼具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价值的西柏坡红色文创产品系列设计方案,力求在西柏坡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道路上,通过调查研究和设计探索,为其起到一定的探索、参考作用。

高金壳[6](2018)在《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商业性健身俱乐部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推动全民健身实施的主力军,是能产生高效益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新兴行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在山东发展十分迅猛,近几年基本实现了山东省各大城市全覆盖。不过,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数量虽在不断增加,但品牌俱乐部仍十分稀缺;品牌的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来看,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塑造强势品牌无疑是最重要的。本论文是从采用SWOT分析法对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入手,并对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途径对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品牌竞争力提升的指导思想、提升目标、提升原则、提升任务及保障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行业拥有良好的政策、优越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内部优势,也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品牌经营管理能力和意识不足等内部劣势。同时,我国全民健身战略实施、健身休闲业态逐渐受重视以及山东省“品牌强省战略”的实施则为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行业发展提供了外部优势,但也存在恶性竞争、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短期绩效压力大、科学健身知识缺乏及健身稳定性差等外部威胁。第二,顾客男女比例不平衡,顾客以高收入、收入稳定、有充足闲暇时间的顾客为主。经理人男女比例处于严重失衡,且以有较高学历的中青年居多,但这也表明了行业人才是一支有活力的有能力的队伍。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赢利状况很差,顾客续卡和出勤率很低显现出了顾客并不够忠诚和顾客健身坚持性不高。品牌知名度处于知名偏上水平,品牌美誉度处于美誉偏下水平,品牌忠诚度作为衡量品牌竞争力权重最重的部分,品牌忠诚度处于不忠诚水平,从三个指标总体反映的状况来看,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品牌竞争力状况处于低水平。第三,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基本要求:(1)指导思想要立足国情和省情,惯窃国家以及山东省会议精神和政策文件;(2)提升总目标是健身俱乐部业态在山东省体育产业规模有显着提高,培育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3个左右,培育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的商业性健身俱乐部10个左右,以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为山东省健身俱乐部的具体提升目标;(3)提升原则应以遵循实事求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渐进式发展、系统性的准则。第四,根据基本要求,制定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的任务,任务一是品牌定位,任务二是品牌形象的塑造。任务三是合理布局。第五,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的有效实施需要从制度、资金、法律、政策、组织、品牌器械、品牌课程等方面提供保障措施。

王惠蓉[7](2018)在《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海丝”文化产业特指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历史资源相联系的地方性文化产业,该类型文化产业以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文化特质为基础资源,以地方的特殊性作为地方再生资产,更重视商业市场价值及精神生活价值的统一。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创业实践,如何使情感经验、文化传播与地方认同感形成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以此建构优质的“地方感”。论文拓展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相融合的理论视角,是对当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理论回应,也对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照角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把“地方感”建构视角引入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研究,提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应以“地方感”的建构作为核心目标,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创新性视角。主要创新之处还有:将情感经验、地方认同、文化传播三者相合的文化生产作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次将福建省以“海丝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系统的研究对象,建立特定文化产业类型研究的理论架构。论文先对福建“海丝”文化资源进行价值重塑;再整体上分析福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文化政策创新路径。在以上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三种类型化代表深入研究,最后提出相应理论架构和对策建议,即:①以建构“地方感”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②以文化传播观发展地方性文化产业;③以文化治理观创新地方文化产业政策;④使文化生产的内在冲突性成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⑤用新媒介观作为地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路径;⑥关注小众效应等六大内容。该研究的未来展望主要为:该问题在理论上应与国家形象、国家治理以及文化治理等相关问题获得更加紧密地联系,从而拓深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道路。同时,可进一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完善地方性文化产业与“地方感”建构的研究范式。

王冷[8](2016)在《觉华岛旅游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后,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成为乡村发展的巨大动力。住建部倡导的美丽宜居示范村镇与特色景观示范村镇的评选,成功地将景观特色优势明显村镇的规划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城市居民渴望逃离污染、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传统海滨的“3s”即享受阳光、沙滩和大海的单一旅游产品不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需求,远离内陆、旅游资源更为丰富的海岛成为颇具人气的旅游地。我国中小型人居海岛与乡村是密不可分的,海岛旅游与乡村旅游也呈现包含关系。本文侧重探讨体现北方海岛旅游度假区乡村特色的规划策略。现阶段国内对海岛旅游的研究多以南方热带海岛为研究对象,对海岛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研究广泛且比较深入,但以北方海岛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将海岛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的研究几乎呈现空白状态。论文首先以辽宁葫芦岛市觉华岛为实例基础,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依据特色景观村镇指导性要求对觉华岛的现状进行整理,包括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现状、空间布局与建设现状、优质资源与特色景观、综合管理与旅游服务、居民生活与需求五个方面,在现状中找寻反应当地地域特色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自然要素,并对经济、旅游发展、居民现阶段生活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其次,解读觉华岛已有的总体规划和旅游规划,归纳其优劣势,吸纳优势要素。以综合旅游服务型乡村为觉华岛总体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和农业、渔业资源创新产业发展。规划以自由式布局为主,综合考虑交通与景观的联系,组织游览系统。利用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划定文化主题区,运用符合当地特色的相关要素塑造特色景观和乡土场景,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烘托主题氛围。确定市场辐射范围,因地制宜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相结合,配合土地管制、分期开发与管理策略,形成觉华岛的整体规划策略。最后,从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乡土文化利用及特色塑造和运营管理四个方面,探讨能够引导北方海岛旅游发展的规划策略。

曹媛[9](2016)在《公路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精髓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已经融入到了各行各业中,公路,作为社会发展、国家振兴的必要基础性建设,亦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行业的特色文化,即公路文化,它是公路事业成长的重要成果,是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参照物。山东省德州市公路行业,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更倾向于用文化的作用力来加强公路行业管理,其制度不断健全、考核逐步加强、内涵逐步延伸,总结这些经验,特别是其基本规律和基本做法,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在更大领域内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公路文化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一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整体规划,深层次研究不够,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文化与行业工作存在脱节等等。要进一步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就必需通过查找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用观点、规制和方法的改革来综合性的解决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比较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展开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公路文化建设为例,不断把握新形势下公路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探寻公路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思路和对策,以期为公路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何鹏程[10](2015)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形象塑造》文中研究说明一个政党形象的美丑好坏,是民众或选民亲近不亲近、支持不支持、认同不认同这个政党的先决性条件和前置性因素。当今世界,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评价和选择日趋多元化、非理性、主观化、随意性,尤其是在“信息爆炸”和“政治冷漠”的双重环境下,民众或选民往往感知评价一个政党的信息来源就是它的政党形象。木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政党形象和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形象塑造问题进行了综合探究,并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提出了思路和对策。本文的篇章结构布局为: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选题提出的相关背景,对国外学术界和我国学者关于政党形象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进而简述了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几点创新之处。第二章,政党形象的理论概述。分别厘定对政党形象的相关概念、类型划分和一般特征,然后对其理论架构进行了一个新的尝试,并从现实政治生态出发构造了政党形象的四种分析模型。第三章,政党形象塑造实施。阐释了政党形象塑造的四大功能价值、三个构成要件及其三步实施路径。第四章,政党形象塑造案例实证分析。剖析了曾经长期执政的苏联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台湾国民党、印尼专业集团、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六大老党”政党形象塑造教训和古巴共产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统一俄罗斯党的政党形象塑造经验。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历史痕迹。重点从局部执政和全面执政两个阶段的八个时期,考察了政党形象塑造正反两方面经验。第六章,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路径探讨。首先总结其政党形象塑造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并建议以等比例最优的“三三制”模式塑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良好形象。

二、要内涵,也要形象——如何对品牌进行塑造和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内涵,也要形象——如何对品牌进行塑造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国家形象
        (二)萌文化
        (三)萌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国家形象塑造与萌化传播
    第一节 国家形象概述
        一、国家形象
        二、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实践的历史沿革
        三、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向积极多元发展
        四、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国家形象萌化传播的历史考察
        一、萌文化的源起与嬗变
        二、萌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第三节 国家形象萌化传播的强化
        一、群体传播时代莅临带来的改变
        二、群体传播调适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萌化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考察
    第一节 国家领导人形象萌化传播
        一、萌化传播现状
        二、领导人形象萌化利于塑造“多元立体”的互动叙事
    第二节 官方媒体萌化传播
        一、官方媒体微信公众号萌化传播现状考察
        二、官方媒体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
    第三节 公共外交萌化传播
        一、“熊猫外交”的发展史:动物符号到国家形象“代言人”
        二、“熊猫外交”上升为国家符号源于主客观双重作用
        三、“熊猫外交”利于塑造“友好包容”的大国形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成因解析
    第一节 新的社会土壤:注意力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催生消费文化兴起
        二、受众地位上升,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三、萌文化叫好又叫座,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第二节 新的技术环境:互联网形成的网状传播
        一、民意集结的公共领域形成
        二、泛媒介概念的流行激活萌文化内生动力
    第三节 新的传播模式:基于个人认知的情感强化
        一、情感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现实进路
        二、萌文化是情感强化的有力推手
    第四节 新的认知连结:圈层化互动的高度认同
        一、群体聚集的动力机制改变带来政治参与逻辑的改变
        二、群体传播语境的圈层互动为萌文化破圈提供可能
        三、破圈萌文化促使集体性认同达成与国家软实力增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体传播视阈下萌化传播的可能风险与路径调适
    第一节 萌化传播的可能风险
        一、解构他者——过度萌化万物
        二、解构自身——消解官方权威性
    第二节 化解可能风险的现实路径
        一、建构新理念:基于“新”媒介的思考
        二、落实新举措:建构认同视阈下的传播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国人民政府网(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二:人民日报(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三:新华社(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四:央视新闻(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信)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六:中国人民政府网(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七:人民日报(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八:新华社(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九:央视新闻(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附录十:中国之声(微博)萌化传播现状考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商品房社区形象塑造研究 ——以重庆D7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社区与商品房社区
        2.1.2 形象与社区形象
    2.2 理论基础—CIS理论
        2.2.1 CIS理论概念
        2.2.2 CIS理论构成
        2.2.3 CIS理论模式
        2.2.4 CIS理论在社区中的应用
3 商品房社区形象塑造的一般性分析
    3.1 商品房社区发展历程
    3.2 商品房社区形象塑造功效性分析
        3.2.1 对外提升社区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3.2.2 对内提升社区满意度,增强凝聚力
    3.3 商品房社区形象塑造存在问题
        3.3.1 社区视觉形象过于突出
        3.3.2 社区行动主体协调困难
        3.3.3 社区矛盾日益多样化、复杂化
    3.4 商品房社区形象塑造问题成因分析
        3.4.1 社区形象认知片面化
        3.4.2 社区协同行动平台尚未形成
        3.4.3 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及处理能力不足
4 案例研究——重庆D7社区形象塑造问题与原因透视
    4.1 D7社区形象现状
        4.1.1 D7社区简介
        4.1.2 D7社区形象现状
    4.2 D7社区形象塑造存在问题
        4.2.1 社区MI知名度低
        4.2.2 社区BI主体协调不畅
        4.2.3 社区VI细节问题
    4.3 社区形象塑造问题成因分析
        4.3.1 社区MI知名度低
        4.3.2 社区BI主体协同不畅
        4.3.3 社区VI层次细节问题
        4.3.4 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
5 商品房社区形象塑造对策研究
    5.1 社区形象定位
    5.2 商品房社区形象的CIS塑造
        5.2.1 社区形象塑造的MI策略
        5.2.2 社区形象塑造的BI策略
        5.2.3 社区形象塑造的VI策略
    5.3 商品房社区形象的传播
        5.3.1 社区形象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5.3.2 丰富社区形象传播内容
        5.3.3 整合社区形象传播渠道
        5.3.4 重视社区形象受传者地位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学者有关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
        1.2.2 国内外学者对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理论暴础
        1.4.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
        1.4.2 习近平关于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的论述
        1.4.3 符号学原理
        1.4.4 建构主义理论
2 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概述
    2.1 国家形象
        2.1.1 国家形象的概念
        2.1.2 国家形象的构成
        2.1.3 国家形象的特性
        2.1.4 国家形象的功能
    2.2 国家形象塑造的因素
        2.2.1 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
        2.2.2 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
        2.2.3 国家形象塑造的载体
        2.2.4 国家形象塑造的途径
    2.3 民族精神
        2.3.1 民族精神的概念
        2.3.2 民族精神的特征
        2.3.3 民族精神的功能
    2.4 民族精神培育
        2.4.1 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2.4.2 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
        2.4.3 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
3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统一
    3.1 民族精神培育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
        3.1.1 民族精神是支撑国家形象大厦的柱石
        3.1.2 民族精神是保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3.2 国家形象塑造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3.2.1 重大国家行为能激发民众的爱国心
        3.2.2 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
    3.3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一致性
        3.3.1 特色符号通用——标识与象征
        3.3.2 主要载体相同——国民和产品
        3.3.3 部分渠道共用——交流与传播
        3.3.4 实现路径相通——接受与认同
    3.4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共生共进
        3.4.1 民族精神渗透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全过程
        3.4.2 国家形象塑造源自民族精神的凝聚
        3.4.3 二者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演变及现状
    4.1 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4.1.1 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
        4.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4.2 中国国家形象调查
        4.2.1 境外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
        4.2.2 中国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4.2.3 外国来华人员对中国的印象调查
    4.3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民族精神培育不足的表现
        4.3.1 经济高速发展和民族精神弱化之间的落差
        4.3.2 制造大国和品牌小国之间的巨大反差
        4.3.3 为中国国家形象抹黑的“游客丑闻”频频曝光
    4.4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民族精神培育不足的原因
        4.4.1 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带来挑战
        4.4.2 西方媒体给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造成压力
        4.4.3 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5 国家形象塑造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和方法
    5.1 国家形象塑造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
        5.1.1 准确定位——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相互融合
        5.1.2 整体规划——坚持形象塑造和精神培育同步
        5.1.3 与时俱进——坚持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结合
        5.1.4 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
    5.2 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
        5.2.1 深刻诠释并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5.2.2 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民族品牌
        5.2.3 用文明中国人为国家形象代言
        5.2.4 积极的国际行动彰显中国担当
6 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
    6.1 扎深中华根——打造体现民族特色的中国符号
        6.1.1 提取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符号
        6.1.2 挖掘中国符号里的文化内涵
        6.1.3 为传统元素赋予新时代精神
    6.2 亮出好声音——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6.2.1 观念创新——从“被动”到“主动”
        6.2.2 内容创新——从“政治”到“生活”
        6.2.3 方式创新——从“单一”到“多元”
    6.3 凝聚中国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1 积极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2 自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3 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6.4 传递中国梦——以和谐之心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6.4.1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6.4.2 “和谐”是中国梦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核心
        6.4.3 人类命运共同体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4)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现状
        (二)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一)纪录片传播促进形象构建
        (二)形象构建推动纪录片发展
第一章 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形式研究
    第一节 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相关概述
        一、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分类
    第二节 旅游纪录片的类型
        一、知识普及型
        二、人文关怀型
        三、现场参与型
        四、深度展示型
    第三节 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
        一、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过程
        二、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作用
第二章 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趋势研究
    第一节 旅游纪录片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探索阶段(1958 年-1979 年):趋于模式化
        二、开拓阶段(1980 年-1989 年):走向栏目化
        三、发展阶段(1990 年-1999 年):实现专业化
        四、成熟阶段(2000 年-至今):日渐社会化
    第二节 旅游纪录片在全媒时代演变
        一、多样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二、普及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三、戏剧化:纪实影像,故事表达
        四、数字化:读图时代,立体传播
        五、国际化:中国故事,国际视野
    第三节 旅游纪录片发展趋势多级化
        一、拍摄主体多样,创作风格个性化
        二、设备技术提高,画面造型精致化
        三、市场需求多元,景观选择丰富化
        四、受众心理差异,审美趣味分众化
        五、注重意境表达,呈现方式艺术化
        六、宣传媒介多态,传播平台融合化
第三章 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构建的影像研究
    第一节 本色形象的多维再现
        一、聚焦表情:朴素的原生性
        二、人文精神:独特的地域性
        三、集体记忆:印象的同一性
        四、意象符号:高度的识别性
        五、文化底蕴:传承的必要性
        六、历史使命:鲜明的时代性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立体表现
        一、仪式感的画面造型
        二、视觉化的解说文本
        三、诗意化的声音效果
        四、故事化的叙事表达
        五、风格化的剪辑重组
第四章 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旅游景观刻画非典型
        二、内涵细节展示的缺失
        三、技术手段使用较单调
        四、纪实与艺术性的失衡
        五、专业和新颖性难兼备
        六、文化内涵品格待提升
    第二节 解决对策
        一、推陈出新,挖掘地域特色
        二、精雕细琢,注重微观视角
        三、善用技巧,多维叙事策略
        四、深耕影像,培养镜头思维
        五、拓宽视域,鼓励联合创作
        六、彰显品格,提升文化内涵
第五章 纪录片《皖南川藏线》创作阐述
    第一节 创作思路
        一、初识阶段:构想与想象
        二、了解阶段:持续性扫描
        三、调研阶段:印象初体验
    第二节 创作过程
        一、再现阶段:个性化塑造
        二、表现阶段:沉浸性感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皖南行》旅游目的地调研问卷
附录二:《皖南川藏线》采访拍摄计划
附录三:《皖南川藏线》采访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西柏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综述
        1.1.1 红色旅游概述
        1.1.3 红色旅游文创产品概述
        1.1.4 西柏坡历史背景概述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 西柏坡红色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2.1 西柏坡红色旅游产品的现状
        2.1.1 产品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2.1.2 形式单一缺少创意
        2.1.3 没有体现西柏坡文化与精神内涵
    2.3 西柏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市场分析
        2.3.1 现阶段市场情况
        2.3.2 主要旅游和消费群体分析
3 西柏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3.1 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优势
        3.1.1 西柏坡红色旅游自然资源优势
        3.1.2 西柏坡红色旅游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3.2 西柏坡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3.2.1 地域性原则
        3.2.2 文化性原则
        3.2.3 创新性原则
        3.2.4 功能性原则
4 “西柏红色”设计实践
    4.1 “西柏红色”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定位
    4.2 “西柏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特点
        4.2.1 历史文化性
        4.2.2 品牌性
    4.3 西柏坡红色文化符号分析
    4.4 “西柏红色”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5 结论
参考文献

(6)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1.1.2 大众健身热情高涨激起市场扩展
        1.1.3 政策机遇与品牌挑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研究
        1.3.1.1 发展规模和市场成熟度研究
        1.3.1.2 经营管理研究
        1.3.2 我国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研究
        1.3.2.1 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1.3.2.2 消费人群研究
        1.3.2.3 教练员人群研究
        1.3.2.4 品牌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
        1.4.2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
        1.4.3 品牌竞争力提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
        2.2.2.1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调查样本的选取及发放
        2.2.2.2 效度检验
        2.2.2.3 信度检验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3.1.1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行业内部优势分析
        3.1.1.1 相关政策不断颁布
        3.1.1.2 经济环境不断优化
        3.1.1.3 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3.1.2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行业内部劣势分析
        3.1.2.1 法律法规不完善
        3.1.2.2 品牌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
        3.1.3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行业外部机会分析
        3.1.3.1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
        3.1.3.2 国家重视健身休闲业态的发展
        3.1.3.3 山东省“品牌强省战略”的实施
        3.1.4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行业外部威胁分析
        3.1.4.1 行业恶性竞争严重
        3.1.4.2 行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
        3.1.4.3 行业管理人员面临短期绩效压力
        3.1.4.4 大众欠缺健身科学知识及健身稳定性差
    3.2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3.2.1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性
        3.2.1.1 提高企业利润
        3.2.1.2 促进企业规模扩张
        3.2.1.3 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3.2.1.4 减少消费者购买决策时间和降低购买风险
        3.2.2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现状分析
        3.2.2.1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顾客的基本情况
        3.2.2.2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3.2.2.3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的状况
    3.3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基本要求
        3.3.1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指导思想
        3.3.2 山东省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目标
        3.3.2.1 山东省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总目标
        3.3.2.2 山东省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具体目标
        3.3.3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原则
        3.3.3.1 实事求是原则
        3.3.3.2 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原则
        3.3.3.3 渐进式发展原则
        3.3.3.4 系统性原则
    3.4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任务
        3.4.1 品牌定位: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3.4.1.1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市场细分
        3.4.1.2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目标市场的选择
        3.4.1.3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竞争者识别和分析
        3.4.1.4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选择
        3.4.1.5 具体简化的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定位导向
        3.4.2 品牌形象: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3.4.2.1 高质量形象: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形象的根基
        3.4.2.2 智慧形象: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形象的时代机遇
        3.4.2.3 品牌个性: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形象的灵魂
        3.4.2.4 品牌文化形象: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形象的血脉
        3.4.2.5 组织形象: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形象的杠杆
        3.4.2.6 品牌延伸: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品牌形象的催化剂
        3.4.3 合理布局: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的蓝图
        3.4.3.1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布局现状
        3.4.3.2 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布局原则
        3.4.3.3 山东省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布局模式
    3.5 山东省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3.5.1 制度保障
        3.5.2 资金保障
        3.5.3 法律保障
        3.5.4 政策保障
        3.5.5 组织保障
        3.5.6 其他保障
        3.5.6.1 品牌器械保障
        3.5.6.2 品牌课程保障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7)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视角导入与问题的提出
    三、概念界定暨研究范畴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方性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
    第二节 产业演化之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地方性文化产业价值创新理论
    第四节 地方品牌(Place Brand)理论
第二章 福建“海丝”文化资源之价值再塑
    第一节 文化资源、文化资产与文化资本述论
    第二节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价值转塑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价值再塑
第三章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政策发展
    第一节 海外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变迁及其启示
    第二节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政策解读
    第三节 研究启示
第四章 福建“海丝”传统产业转型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基础条件
    第三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困境与主要矛盾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第五章 福建“海丝”历史街区文化产业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历史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与价值建构
    第二节 历史街区“地方感”建构的范式
    第三节 历史街区“地方感”建构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第六章 福建“海丝”古城镇文化产业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空间生产”理论与古城镇文化产业
    第二节 古城镇的空间表征与“地方感”特征
    第三节 古城镇“地方感”建构的机制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地方感”形成的基础问卷
    附录二: 传统产业转型中“地方感”形成调查问卷
    附录三: 文化产品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四: 人物专访记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语

(8)觉华岛旅游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相关概念综述
        2.1.2 旅游理论基础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2.2.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觉华岛现状分析
    3.1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3.2 空间布局与建设现状
        3.2.1 用地布局
        3.2.2 现状建筑
    3.3 优质资源与特色景观
        3.3.1 自然景观
        3.3.2 人文景观
        3.3.3 市场吸引力
    3.4 综合管理与旅游服务
        3.4.1 住宿
        3.4.2 餐饮
        3.4.3 游览
        3.4.4 购物
    3.5 居民生活与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觉华岛规划策略
    4.1 上位规划
        4.1.1 总体规划
        4.1.2 旅游发展规划
    4.2 产业规划策略
    4.3 空间规划策略
        4.3.1 总体构思
        4.3.2 规划结构
        4.3.3 功能分区
        4.3.4 道路及景观规划
    4.4 特色营造策略
        4.4.1 主题分区
        4.4.2 场景布置
        4.4.3 氛围营造
    4.5 运营与综合管理策略
        4.5.1 开发策略
        4.5.2 营销策略
        4.5.3 产品设计
        4.5.4 管理策略
第五章 北方旅游型海岛规划策略总结
    5.1 产业优化策略
    5.2 空间提升策略
    5.3 特色营造策略
    5.4 开发管理策略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特色景观旅游村指导性要求
    附录2: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3:居民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公路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公路文化理论综述
    2.1 公路文化
    2.2 公路文化在公路行业管理中的作用
        2.2.1 对单位形象而言
        2.2.2 对单位管理而言
        2.2.3 对单位职工而言
    2.3 公路文化的特征与重要性
        2.3.1 公路文化的特征
        2.3.2 公路文化的重要性
    2.4 公路文化的载体
第3章 山东省德州市公路文化建设实践
    3.1 工作成效
        3.1.1 公路文化建设历程
        3.1.2 载体搭建
    3.2 山东省德州市公路文化品牌研究
        3.2.1 发展概况
        3.2.2 各县区局典型文化品牌解读
    3.3 存在问题
        3.3.1 干部职工参与度有待提高
        3.3.2 整体规划不足,深层次研究依然不够
        3.3.3 文化与行业工作依然存在脱节
        3.3.4 考核工作依然略显死板
第4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职工层,高素质人才匮乏
        4.1.1 缺乏较高的思想追求
        4.1.2 缺乏钻研精神
        4.1.3 综合性人才匮乏
        4.1.4 人才引进保障机制欠缺
    4.2 领导层,对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深不透
    4.3 环境层,自身文化环境存在某些缺陷
    4.4 实践层,与行业对接欠缺
        4.4.1 对文化建设内涵缺乏深挖力度
        4.4.2 文化建设依然存在盲区
        4.4.3“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
第5章 对策及建议
    5.1 增强公路文化组织基础建设
    5.2 加强文化队伍培养及保障机制
    5.3 加强典型梳理与推广
    5.4 确定职工主体地位
    5.5 做好文化建设长远规划
    5.6 借助新媒体发挥新力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德州市公路管理局“一个讲堂”内业资料整理标准
附录B 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形象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中关于政党形象的研究述评
    第三节 现有研究局限与本文构思考量
    第四节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政党形象理论概述:一个新的尝试
    第一节 政党形象的概念
        一、形象与政治形象
        二、政党形象的含义
        三、政党形象的类型
        四、政党形象的特征
    第二节 政党形象的理论架构
        一、政党形象的理论生态
        二、政党形象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政党形象的分析模型
        一、“形象最优”难题
        二、政党形象的分析模型
        三、几个难以规避的特殊变量
第三章 政党形象塑造实施
    第一节 政党形象塑造的功能价值
        一、强化政党认同
        二、提升政党社会整合能力
        三、丰富政党利益表达形态
        四、缓解政党财政负担压力
    第二节 政党形象塑造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政党形象塑造的实施路径
        一、环境勘测: 政党形象的全方位生态
        二、战略设计: 政党形象的品牌化打造
        三、战略实施: 政党形象的社会化适用
第四章 政党形象塑造案例实证分析
    第一节“六大老党”政党形象塑造的实践案例
        一、纲领性政党形象的自毁自败: 苏联共产党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
        二、绩效型政党形象的垒叠崩塌: 印度国大党和印尼专业集团
        三、符号型政党形象的恶化放大: 日本自民党和台湾国民党
    第二节 其他值得借鉴政党形象塑造的实践案例
        一、古巴共产党
        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
        三、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历史痕迹
    第一节 局部执政时期政党形象塑造
        一、苏维埃时期:革命真理和铁的纪律
        二、延安时期:宗旨、创业与“革命圣地”
        三、西柏坡时期“胜利者”和“赶考者”
    第二节 全国执政以来政党形象塑造
        一、毛泽东时期:“清正廉洁”和“独立自主”
        二、邓小平时期:“改革开放”和“法制化”
        三、江泽民时期:“三个代表”和“先进性”
        四、胡锦涛时期:“科学发展”和“和谐观”
        五、习近平时期:“反四风”和“治国理政”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路径探讨
    第一节 中共政党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困境
        一、中共政党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
        二、中共政党形象塑造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中共政党形象塑造模式:等比例最优
        一、历史考察:统筹兼顾方针与“三三制”借鉴
        二、现实考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执政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 中共政党形象塑造路径:党群互动互信
        一、纲领型政党形象:做精
        二、绩效型政党形象:做强
        三、符号型政党形象:做大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要内涵,也要形象——如何对品牌进行塑造和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群体传播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萌化现象研究[D]. 刘程悦.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2]商品房社区形象塑造研究 ——以重庆D7社区为例[D]. 张建. 西南大学, 2020(01)
  • [3]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D]. 段辉琴.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6)
  • [4]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研究[D]. 董婷婷.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5]西柏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董书羽.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6]山东省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高金壳.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7]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D]. 王惠蓉. 厦门大学, 2018(07)
  • [8]觉华岛旅游规划策略研究[D]. 王冷.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9]公路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分析[D]. 曹媛. 南昌大学, 2016(03)
  • [10]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政党形象塑造[D]. 何鹏程.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标签:;  ;  ;  ;  ;  

内涵,还要形象——如何塑造和管理品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