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煤田鄂庄煤田煤变质因素分析

莱芜煤田鄂庄煤田煤变质因素分析

一、莱芜煤田鄂庄井田煤变质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卿[1](2021)在《贵州青龙矿主采煤层瓦斯地质特征及赋存规律》文中提出贵州青龙矿是高瓦斯矿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探索瓦斯分布及储存状况,了解构造煤的结构特征,这对于指导煤矿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青龙煤矿地层,构造特征及发育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集主采煤层16、17、18煤层不同类型和变形程度的煤样品,通过应用压汞实验、宏观的样品描述以及显微镜下的微观观察,对煤样品的孔隙特征和其对瓦斯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合16、17、18煤层瓦斯分布数据,分别从煤层厚度、顶板泥岩厚度、煤层埋深、构造指数等角度探讨各因素对青龙矿瓦斯赋存规律的影响。并且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构造煤在青龙煤矿普遍发育,由碎裂煤到糜棱煤,煤体变形程度逐渐剧烈。微观特征为原生结构逐渐减少或不可见,煤中的孔隙逐渐增加,裂隙逐渐密集。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不同构造煤的孔隙结构变化明显,脆性变形煤,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而大孔和中孔发育很少。韧性变形煤,以开放型和细颈瓶孔型的中孔和大孔发育为主,微孔和过渡孔很少发育。2.主采煤层16、17、18煤层瓦斯成分为氮气-甲烷带、甲烷带范畴。各煤层在东北部及西南部煤层埋藏较深,大多属中、高瓦斯含量区。青龙煤矿16、17、18煤层通过矿山统计法预测的瓦斯涌出量,16煤:q=0.0137H-0.0598、17煤:q=0.0304H-3.1791、18煤:q=0.0112H-0.6436,线性拟合较好的反映出了绝对瓦斯涌出量和主采煤层埋深之间的关系,即随着埋深的增加,绝对瓦斯涌出量也相对增加。3.煤层埋深、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厚度以及构造复杂程度是影响青龙煤矿主采煤层16、17、18煤层瓦斯赋存分布的因素。通过分析,煤瓦斯含量与各因素之间基本上呈线性关系。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表征了各影响因子对瓦斯含量的影响程度,对各影响因素通过灰色关联方法分析权重,16煤层各影响因子与瓦斯含量之间的关联大小为:T>H≈S>D;17煤层关联大小为:T>H>D≈S;18煤层的关联度大小为:T>D≈H>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证明了构造指数、埋深、煤厚与瓦斯含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是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重要因素。

于得明,刘海燕,王东东,冯婷婷,赵鲁阳[2](2015)在《鲁西南地区煤类分布及煤变质作用类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鲁西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较好,煤变质作用主要属于区域变质,部分地区接触变质作用明显。通过对煤田煤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时期主导煤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叠纪以前研究区在构造作用下沉降,煤变质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且各地差别不大,至三叠纪末期煤的变质程度已经接近长焰煤;三叠纪以后南北煤田R值出现显着差异,中北部各煤田煤变质仍然由深成作用主导,而南部济宁、巨野、滕南等煤田在侵入体的作用下,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开始主导煤变质,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巨野、滕南等有岩浆侵入或接近煤层的局部地区;在东部煤田含有大量无烟煤和天然焦,肥煤所占比例明显比中西部大,这是由于郯庐断裂剧烈的水平地层错动,煤系受到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董旭[3](2014)在《任楼煤矿中六采区地质构造规律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多,因此,加大煤炭开采,以增加煤炭产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任楼煤矿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复杂,因此,查明采区地质构造存在的的客观规律,对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为煤矿生产计划安排、合理选择采掘方式以及开采设备的选型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通过分析地勘资料和采掘资料,重点分析了采区地质特征,包括断层及其组合特征、褶皱以及陷落柱发育规律,并总结了采区地质构造规律,对采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析和反演。最后,采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进行定量评价。论文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结果:1.对中六采区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得出褶皱为单斜构造;断层普遍发育,以正断层为主,占93.33%;整个采区仅发现2条逆断层,占6.67%。断层的走向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特点,主要有NE向断层组合、NW向断层组合及NWW向近乎EW向断层组合。断层倾角具有规律性的变化。断层的平面展布样式主要有雁列式、斜列式和放射状断层系组合;断层组合方式在剖面上的主要表现为:地堑、地垒和阶梯状组合等。2.对中六采区构造形成期次及古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得出采区构造格架是多期(印支期、燕山一期和燕山二期)运动形成的结果。3.利用测井曲线对72煤层构造煤厚度进行了解译,并对比井下构造煤宏观特征,分析了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得出72煤层构造煤普遍发育。4.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断裂分维值、断层密度、断层强度、褶皱平面变异系数和构造煤厚度作为指标,采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利用对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价结果,编制了72煤层构造复杂程度分区图,得出可72煤层构造复杂程度以简单构造为主,其次是中等构造和较复杂构造,无复杂构造分布。总体来看,72煤层构造复杂程度较低。

敖卫华[4](2013)在《淮南煤田深部煤层煤级与煤体结构特征及煤变质作用》文中指出华北聚煤区地质构造形态复杂,煤类分布时空差异性大。随着华北东部矿区浅部煤炭资源的日益殆尽,向深部找煤已成为共识。深部煤类的分布决定了我国未来炼焦用煤资源的潜力,因此研究深部煤层的煤类分布规律及煤变质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华北东部地区安徽淮南煤田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该区主要井田浅部和深部煤层的煤级参数演化规律、煤体结构发育特征。采用镜质体反射率作为古地温标参数,对该区埋藏史和热史进行了恢复,并在结合研究区区域地质条件和前人对该区埋藏史-热史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深部煤层的煤级、煤体结构及煤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华北聚煤区深部煤类预测以及深部煤变质理论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的成果和新认识:(1)淮南煤田是气、肥、焦、瘦等多煤类共存的大型煤田。浅部煤层以气煤大类为主,深部存在肥煤和焦煤区。全区的煤级随煤层现代埋深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淮南煤田浅部和深部煤层广泛发育不同程度构造变形煤,构造变形煤的发育受断层及褶皱等地质因素控制,煤岩的构造变形对于深部煤级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按煤岩变形程度的剧烈程度,煤岩出现热稳定性增加、煤的芳核堆砌度及延展度增加以及芳环支链结构脱离,芳香程度增加等一系列分子结构变化。(3)淮南煤田煤变质类型为构造动压影响下的多阶段深成变质。淮南煤田基本不受岩浆侵入影响,局部接触变质作用影响程度低,范围小。该区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显示,该区经历过三次构造热阶段,第一阶段为深成变质作用主体部分,该阶段奠定了淮南煤田长焰煤-气煤的煤级。第二阶段煤化作用叠加了燕山期造山运动的影响,煤的深成变质作用继续进行。不同井区由于沉降速率、埋深和剥蚀程度的不同造成了井区间煤级的不均一性。第三阶段由于地层温度过低,推测区域内的主要煤化作用结束。潘一矿和望峰岗矿煤级的差异与第一阶段煤系地层沉积速率、埋深和剥蚀程度以及第二阶段井底热流有关。

黄兴龙,李翠芳,周丽丽,林宁[5](2011)在《岩浆岩侵入下煤变质程度的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石炭―二叠纪煤田为全国较为典型的岩浆岩侵入影响较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次潜力评价工作通过收集各矿井、勘查区的实际生产和勘查资料,对已揭露的岩浆岩侵入区的煤层变质特点与岩浆岩侵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山东省煤层变质与岩浆岩侵入影响的一般规律,为今后山东省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唐军,宋召谦,吕玉芝,张玉华,鞠永泰,李龙建,李仕军[6](2011)在《华泰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就华泰矿井瓦斯赋存、运移机理,遵循客观原则,对企业未来面临瓦斯地质管理,找出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该文就地质构造与瓦斯规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高矿井瓦斯管理水平,杜绝瓦斯管理事故,保证了矿井安全发展。

贾强[7](2011)在《山东省瓦斯地质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煤田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利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构造煤、地质活动与瓦斯赋存以及瓦斯运移等分析方法,在充分收集和整理瓦斯地质资料、钻孔岩心、测井曲线资料基础上,对山东省含煤区含煤地层瓦斯的赋存含量进行了系统的控制因素分析和瓦斯区域划分。研究表明山东省全区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鲁东地区主要为新生代煤系,沂沭断裂带区域潍坊矿区赋存中生代侏罗系坊子组煤层。各煤层因含煤组分、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岩浆侵入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的不同对瓦斯赋存各有不同。山东省大区域主要受构造影响,在靠近开放性断层附近瓦斯涌出量明显减少,在断层分割的区块内部上覆基岩厚度是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瓦斯与上覆基岩厚度表现出线性相关性。经过采样化验发现,山东省全区整体上表现为低瓦斯,但在局部区域出现高瓦斯异常。如黄河北矿区赵官煤矿、济宁矿区唐口煤矿,滕南矿区三河口煤矿、淄博矿区坤升煤矿、临沂矿区郯城安泰煤矿均出现高瓦斯异常现象。经过分析发现,出现瓦斯异常的地区主要受到上覆基岩厚度或者岩浆侵入影响,其中三河口、郯城安泰以及坤升煤矿主要受岩浆侵入影响比较明显,而赵官煤矿主要受上覆基岩厚度的影响,同时由于顶板泥岩厚度较大,岩浆侵入促进煤层变质等因素导致瓦斯在本区的大量聚集。唐口井田南部区域瓦斯涌出量较高,主要受上覆基岩厚度的影响,同时本区顶板岩性均为泥岩,不利于瓦斯的散失,同时次生断层复杂阻滞瓦斯的逸散。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山东省瓦斯区域性分带包括:鲁西低瓦斯带(局部高瓦斯区:黄河煤矿区赵官煤矿、滕南矿区三河口煤矿、济宁矿区唐口煤矿、淄博矿区坤升煤矿)、鲁中低瓦斯带(局部异常点:临沂矿区郯城安泰煤矿)和鲁东低瓦斯区三个区域带。同时对山东省瓦斯资源量进行分析得出,全省只有黄河北赵官煤矿、济阳坳陷地区具有瓦斯资源开发的前景。

高丽丽[8](2008)在《山东石炭二叠纪煤炭赋存规律与主控地质因素》文中认为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收集和整理钻孔岩心、测井曲线资料,对山东煤田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成因相组合分析和沉积体系划分。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系可划分为四个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河流—湖泊复沉积体系。研究了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海平面变化,重点研究了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的海水进退总趋势和盆地演化。最大海侵期在早二叠世早期,到早二叠世太原期末全区开始发生大规模海退,至早二叠世山西期,海水南退于华北盆地南缘,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区域已大大缩小。通过研究区南北对比分析,太原组下段为研究区太原组中的主要含煤单元,在鲁西全区内发育稳定可采煤层。总趋势是北厚南薄,北部成煤条件好。太原组的上段主要为潮坪沉积体系,其顶部发育不稳定煤层1-2层(在鲁西南为6煤),一般厚度小于0.5m,局部达可采厚度。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于太原组上段和山西组的中下段的高水位体系域。为海陆交替型含煤岩系的最上部地层。从煤聚积的角度来说,上部层段在含煤盆地充填序列中最为重要,它包含着厚度巨大,分布面积最广的主采煤层。山东省鲁西地区在石炭世为稳定的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夹碳酸盐沉积。郯庐断裂以东在石炭世没有接受沉积。山东省鲁西地区在二叠世为稳定的内陆盆地砂泥质沉积。郯庐断裂以东在二叠世没有接受沉积。此外,在对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的基础上研究了山东地区的控煤因素。华北板块晚古生代煤均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古构造运动塑造了华北大型聚煤盆地,并控制了石炭—二叠系的沉积和煤层聚集,形成了海相、过渡相、陆相的沉积体系,成为山东地区和华北最主要的成煤时期。

张式义[9](2001)在《莱芜煤田鄂庄井田煤变质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根据勘探和矿井生产煤质资料分析 ,查明鄂庄井田内煤变质带分布的范围及影响煤变质特征和地质因素 ,自向斜轴向北呈条带状分布肥煤、焦煤、贫煤、无烟煤等煤种

二、莱芜煤田鄂庄井田煤变质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芜煤田鄂庄井田煤变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青龙矿主采煤层瓦斯地质特征及赋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构造煤研究现状
        1.2.2 地质因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井田地层
        2.1.2 含煤地层
        2.1.3 煤层
    2.2 构造
        2.2.1 区域构造概况
        2.2.2 井田构造
    2.3 煤层与煤质
        2.3.1 煤质
        2.3.2 煤类
        2.3.3 煤的风化与氧化带
第3章 煤体结构及构造煤发育特征
    3.1 煤体结构特征和分类
    3.2 构造煤的孔隙特征
        3.2.1 孔隙参数分析
        3.2.2 孔隙形态特征及连通性
    3.3 构造煤发育控制因素
    3.4 构造煤瓦斯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采煤层瓦斯赋存与涌出特征
    4.1 矿井瓦斯类型
    4.2 瓦斯含量及分布
    4.3 瓦斯压力测定及结果
    4.4 瓦斯涌出量预测
        4.4.1 瓦斯涌出量
        4.4.2 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
        4.4.3 矿井瓦斯涌出资料分析
        4.4.4 矿山统计法预测模型
        4.4.5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采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5.1.1 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5.1.2 构造复杂性定量表征
    5.2 埋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5.3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5.4 煤层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5.5 影响因子权重
        5.5.1 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2)鲁西南地区煤类分布及煤变质作用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地质概况
2煤类分布特征
3变质作用分析
    3.1深成变质作用
    3.2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3.3接触变质作用
    3.4动力变质作用
4结论

(3)任楼煤矿中六采区地质构造规律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性评价
        1.2.2 定量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2 井田地质概况
    2.1 井田位置及交通
    2.2 地层
    2.3 含煤地层
    2.4 地质构造
        2.4.1 褶皱构造
        2.4.2 断裂构造
3 中六采区地质概况
    3.1 地层
    3.2 含煤地层
    3.3 主(可)采煤层
    3.4 煤质
        3.4.1 煤的物理性质
        3.4.2 煤的化学性质
        3.4.3 显微煤岩特征
        3.4.4 煤质评述
    3.5 其他开采条件
        3.5.1 可采煤层顶底板
        3.5.2 瓦斯
        3.5.3 煤层自燃
        3.5.4 煤尘
        3.5.5 地温
        3.5.6 陷落柱
4 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4.1 断层构造发育特征
    4.2 褶皱构造发育特征
    4.3 煤层倾角变异系数统计分析
    4.4 地质构造变形机制
        4.4.1 区域地质背景
        4.4.2 淮北煤田临涣宿县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4.4.3 矿井构造期次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4.4.4 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变形机制分析
5 利用测井曲线解译7_2煤层构造煤厚度
    5.1 测井曲线解译构造煤原理和方法
        5.1.1 测井曲线解译构造煤原理
        5.1.2 测井曲线解译构造煤方法
        5.1.3 测井曲线的解译
        5.1.4 构造煤测井曲线特征的成因分析
        5.1.5 构造煤厚度的确定
    5.2 构造煤井下现场观察
    5.3 测井曲线解译与井下宏观特征对比分析
    5.4 中六采区构造煤分布规律
6 中六采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
    6.1 地质依据
    6.2 评价指标的确定
        6.2.1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6.2.2 主要评价指标
    6.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6.3.1 灰色-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6.3.2 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6.3.3 权重的确定
        6.3.4 因素的确定
        6.3.5 确定定量评语集
        6.3.6 确定白化权函数
        6.3.7 灰色模糊计算
    6.4 中六采区构造复杂程度等等级分区
7 结论
    7.1 结论
    7.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淮南煤田深部煤层煤级与煤体结构特征及煤变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北聚煤区深部煤炭资源特征
        1.2.1.1 华北聚煤区地质构造背景
        1.2.1.2 国内外深部煤层的开发现状
        1.2.1.3 深部煤层的开发面临的地质问题
        1.2.2 煤变质理论研究及进展
        1.2.3 盆地埋深史和热史研究
        1.2.4 深部煤层结构及煤岩形态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环境
    2.2 构造运动与地质演化概要
        2.2.1 淮南推覆构造
        2.2.1.1 阜凤推覆体
        2.2.1.2 明龙山推覆体
        2.2.1.3 淮南复向斜
    2.3 区域地层层序与煤系地层特征
        2.3.1 区域地层层序演化
        2.3.2 淮南煤田含煤地层沉积分布特征
        2.3.3 煤系地层特征
        2.3.3.1 煤系厚度、分组及含煤情况
        2.3.3.2 含煤地层及主力煤层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淮南煤田深部煤层的煤级特征
    3.1 样品采集地区分布
    3.2 煤级参数随埋深的演化
        3.2.1 淮南煤的煤级参数演化规律
        3.2.2 煤级随埋深的演化规律
        3.2.2.1 同一煤层煤级参数随埋藏深度的演化
        3.2.2.2 煤系地层煤级参数随埋藏深度的演化
        3.3.3 淮南煤类的分布赋存特征
    3.3 淮南深部煤的煤岩学特征
        3.3.1 宏观煤岩特征
        3.3.2 显微煤岩特征
        3.3.2.1 镜质组
        3.3.2.2 壳质组
        3.3.2.3 惰质组
        3.3.2.4 矿物质组
    3.4 本章小结
4 淮南煤田煤体结构变化及对煤级的影响
    4.1 淮南煤田煤体结构演化特征
        4.1.1 构造变形煤定义、特征及分类
        4.1.2 构造变形煤的形成原因
        4.1.3 淮南煤田不同深度构造煤发育特征
    4.2 构造煤的煤岩学特征
        4.2.1 煤岩变形对显微组分的影响
        4.2.2 煤岩变形特征与煤级关系
    4.3 构造变形煤的物理化学特征
        4.3.1 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
        4.3.1.1 差热与热重分析原理
        4.3.1.2 构造变形煤差热与热重分析
        4.3.1.3 测试结果与讨论
        4.3.2 X 射线衍射试验
        4.3.2.1 XRD 参数与测试方法
        4.3.2.2 样品的预处理
        4.3.2.3 测试条件与数据处理
        4.3.2.4 测试结果与讨论
        4.3.3 红外光谱实验
        4.3.3.1 实验样品及测试方法
        4.3.3.2 不同构造变形煤的红外光谱特征
        4.3.3.3 测试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淮南煤田埋藏史及热史研究
    5.1 华北地台埋藏史及热史概况
    5.2 淮南煤田埋藏史和热史反演
        5.2.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5.2.2 测试数据分析
    5.3 模拟软件特点
        5.3.1 Thermodel for windows2008 模拟器
        5.3.2 操作步骤
    5.4 结果分析
        5.4.1 地层埋藏史模拟及结果分析
        5.4.2 地层温度史模拟及结果分析
        5.4.3 镜质体反射率模拟及结果分析
    5.5 煤中包裹体的古地温测试
        5.5.1. 方解石脉包裹体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构造附加动力对煤变质过程的影响
    6.1 构造附加压力的来源与性质
        6.1.1 应力的产生
        6.1.2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对煤化学变质过程的影响
    6.2 构造附加压力场的能量效应
        6.2.1 构造-热效应
        6.2.2 弹性应变能的产生与能量耗散过程
        6.2.3 构造附加动力对望峰岗矿深部煤级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岩浆岩侵入下煤变质程度的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与煤层变质作用有关的主要岩体分布
2 煤质变化特点
    2.1 变质作用受岩体大小和深度控制
    2.2 煤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2.3 与深成变质相比煤的变质梯度有所增高
    2.4 岩浆侵入体的产状和岩性对煤质产生影响
    2.5 煤变质程度与岩浆岩侵入位置、煤层顶底板岩性及煤层结构有关
3 煤层与岩浆岩接触变质作用的特征
4 结论

(7)山东省瓦斯地质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2 山东省地质概况
    2.1 山东省构造格架
    2.2 华北陆表海盆地沉积特征
    2.3 山东省含煤地层发育特征
    2.4 山东省煤种分布特征
3 山东省瓦斯影响因素研究
    3.1 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3.2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3.3 岩浆分布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3.4 煤层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3.5 水文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4 山东省瓦斯分布与预测
    4.1 已采区瓦斯分布
    4.2 绝对瓦斯涌出量预测
    4.3 瓦斯含量预测
    4.4 山东省煤矿瓦斯分区分带特征
5 有利资源评价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山东石炭二叠纪煤炭赋存规律与主控地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含煤地层及生物群
    2.3 山东地区构造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
3 山东煤炭资源赋存状况
    3.1 山东含煤地层特征
    3.2 煤变质程度与煤类
    3.3 煤的显微组分
    3.4 煤炭资源量及分布特征
4 山东石炭—二叠系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4.1 三角洲沉积体系
    4.2 河流沉积体系
    4.3 湖泊沉积体系
    4.4 沼泽相沉积体系
5 陆表海聚煤盆地充填与演化
    5.1 成煤理论
    5.2 华北晚石炭世的海侵事件
    5.3 晚古生代华北聚煤盆地海水变化
    5.4 盆地充填与演化
6 鲁西煤田煤聚积规律
    6.1 海侵体系域聚煤特点
    6.2 富煤单元与煤体沉积控制
    6.3 沉积体系与聚煤特点
    6.4 山东煤田在平面上的聚煤特点
7 山东地区控煤因素分析
    7.1 古植物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7.2 古气候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7.3 古地理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7.4 古构造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8 结论和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9)莱芜煤田鄂庄井田煤变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条件简述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构造断裂
        2.2.2 岩浆活动
3 煤变质带分布规律
    3.1 煤层
    3.2 煤变质带分布范围
4结论及建议

四、莱芜煤田鄂庄井田煤变质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青龙矿主采煤层瓦斯地质特征及赋存规律[D]. 朱俊卿. 新疆大学, 2021
  • [2]鲁西南地区煤类分布及煤变质作用类型分析[J]. 于得明,刘海燕,王东东,冯婷婷,赵鲁阳. 中国煤炭地质, 2015(10)
  • [3]任楼煤矿中六采区地质构造规律分析与研究[D]. 董旭.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2)
  • [4]淮南煤田深部煤层煤级与煤体结构特征及煤变质作用[D]. 敖卫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5]岩浆岩侵入下煤变质程度的控制因素分析[J]. 黄兴龙,李翠芳,周丽丽,林宁. 中国煤炭地质, 2011(08)
  • [6]华泰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A]. 唐军,宋召谦,吕玉芝,张玉华,鞠永泰,李龙建,李仕军. 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 2011
  • [7]山东省瓦斯地质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D]. 贾强.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8]山东石炭二叠纪煤炭赋存规律与主控地质因素[D]. 高丽丽. 山东科技大学, 2008(02)
  • [9]莱芜煤田鄂庄井田煤变质因素分析[J]. 张式义. 山东煤炭科技, 2001(04)

标签:;  ;  ;  ;  

莱芜煤田鄂庄煤田煤变质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