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供排水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初探

省直供排水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初探

一、省直供排水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匡萍[1](2021)在《中国县级财政压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顾志锋[2](2020)在《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资源。目前,中国的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00个城市中有供水不足问题的超过65%,120多个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突出,90%的沿海城市存在缺水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问题突出、水生态恶化,使得城市的水问题不断加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变得势在必行。国内外已形成共识,水务一体化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被证实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管理模式。从国际上成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看,都是将城市的发展限制在可控的规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强化水务工程建设来强化水资源的管理。目前城市水问题已成为限制城市快速发展的阻碍,而现阶段又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因此,把控城市发展进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涉水项目建设,必须对水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苏州前期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已有探索,各区(市)也成立了水务局。苏州市X城区虽然在水务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水务管理体制仍不合理,涉水管理体制并未摆脱“多龙管水”的困局,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收集研究水务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苏州市X城区目前水务管理的弊端并提出对策;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先进改革经验,找出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同时去芜存菁提出适应苏州市X城区区情的对策和建议;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系统的角度研究X城区水务工作,准确诊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通过探索、明确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原则、方向和任务,最终得出实现苏州市X城区水体一体化管理改革必须要优化管理组织架构,确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两个一体化管理主体;必须要进一步整合涉水事务管理职能于水务局,强化政府横向部门间协调机制;必须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水务集团,盘活X城区水务市场;必须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进、吸收更多外界优质资源。通过研究了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苏州市X城区涉水事务管理向管理体制一体化、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体系一体化转变,达成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目标。

胥家栋[3](2020)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给排水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给排水服务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保障人民生活、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它是城市经济和投资环境的中心问题。作为城市重要基础性保障行业,给排水服务保障部门应该根据形势发展和自身实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计划,努力做好城市给排水服务工作,加强服务质量管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保证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1当前,给排水行业正处于一个经营体制转型期,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使得给排水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机制的引入对给排水行业现有的服务质量状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给排水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城市群的互联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青浦与吴江、嘉善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已稳步开展一体化相关工作,城市给排水服务作为一种常见公共服务,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保障民生的重要领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对青浦给排水行业服务质量的要求明显提升,本研究通过对青浦区给排水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研究,找出目前青浦区给排水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围绕一体化发展针对给排水方面提出具体指标要求,从政府、供排水企业、公众三个维度,找出提高青浦给排水行业契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的提升途径,解决整个供排水行业的短板,促进青浦供排水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王海荣[4](2019)在《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作为一个人口聚集性生存的空间存在,其空间本身不再被看成是死亡的、固定的、非辩证的、静止的容器,而是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建构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系、利益结构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它在扩张、更新、重组,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流动和剧烈变化;它背后有国家/政府的主导、市场的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各种利益主体围绕空间资源在互相博弈。空间反映着国家与城市中不同社会主体间的权力关系,同时,空间的边界规定着城市与国家的关系;空间是实现城市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城市问题愈来愈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家要在有界空间范围内促进城市空间发展,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政治目的,同时,也要解决城市空间问题可能引发的空间社会抗争。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诉诸城市空间治理,防范和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风险与危机,协调多元空间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维持国家的一体化发展与社会秩序稳定。本文以空间理论和城市政治理论为理论资源,梳理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变迁,从城市空间治理背后的政治意义和所要面对的城市空间问题两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城市空间治理,继而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城市空间生产与治理上的表现和具体化。解释这种体制是如何在推行非均衡空间发展战略的情况下,维持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以及它本身在城市空间生产和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试图提出推进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路径。本研究认为,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起点。城市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战略空间。对于中国而言,在超大规模的地域范围内,在多元民族、区域、文化、阶层的社会结构中推进现代化进程,空间是国家实现城市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家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战略需要,有选择性地干预地理空间,介入城市空间生产,促进城市空间治理转型与变迁,进而引发了不同的空间效应和结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内容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变,城市空间生产经历了从强调空间控制、空间商品化、突出空间公共性质向空间多重属性全面发展的转变,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经历了管理型地方政府、经营型地方政府、服务型地方政府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方向转变。空间始终内在于整个国家治理和城市治理过程之中,与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对于维持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是,城市空间治理的内在矛盾也带来了空间难题,城市问题愈来愈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差异化特征明显。这体现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层面的一种叠加式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空间社会抗争使城市内部面临失序、分裂和碎片化的风险,使国家的合法性和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现实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凸显了城市治理的空间维度。本研究认为,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是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城市层面上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单一制国家决定了它通过城市空间治理既要实现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又要解决城市空间问题。从本质上看,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是党运用国家权力并动用地方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城市空间生产层面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并解决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城市空间问题的过程。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在权力结构维度上,包括党的领导、中央与地方的府际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关系;在空间生产维度上,包括这种体制对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属性的生产。国家与城市中的不同权力主体介入城市空间生产形塑着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模式。但是,不同治理主体空间生产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失衡也是引发城市空间问题的根源。党和国家追求对城市空间生产的控制与秩序,以维护政治的合法性;市场参与者通过开发、建设、运营各种生产性和消费性空间,实现资本的增值;城市中的广大市民则试图维护具有使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既是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动力机制又引发了城市空间问题,既是对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内在逻辑的反映,又构成了城市空间治理的现实挑战。面对城市空间治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空间问题,我们应当从权力结构和空间生产的维度上探索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在权力结构维度上,协调和理顺多元空间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即,加强党对城市空间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统筹与引导、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社会的培育与引导。在空间生产维度上,推进城市空间多重属性的全面发展。即,在城市经济空间生产上坚持科学与创新、在城市政治空间生产上注重包容与协商、在城市社会空间生产上秉持公平与共享、在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上突出特色与传承、在城市生态空间生产上强调绿色与低碳。

赵彪[5](2019)在《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辖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降低城市发展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十九大又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作为调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市辖区正好处于纵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横向的城市空间布局重构的焦点所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不仅包括经济体制转型,还包括社会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转型,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城市化支撑,市辖区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于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体制维度和空间维度,探究市辖区应该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设置,以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外需不振、投资乏力,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作为最大的内需,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等级化造成的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服务之车与建制之马不匹配、人口频繁流动与真实分布造成的资源错位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的构成中心,其发展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城市问题实质上也是整个时代的问题。当前的城市化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等问题,共有2.7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长期的家庭分割对家庭关系、子女身心健康、老人养老等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解决这些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形成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就有必要对市辖区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伴随着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实践需求的不断增加,行政区划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在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关于市辖区改革的研究更是十分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本研究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整体性治理、尺度重构、施坚雅区域体系等理论,运用了GIS和RS技术,通过对市辖区的体制内涵、演化历程、发展路径、调整模式、作用机制和政策绩效的研究,探索当前我国城市型政区体制改革的实践路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强调了降低体制成本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市辖区改革对于破除城市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行政区划研究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多重思维,市辖区改革必须与城市化和行政区划改革两个更宏大的系统相对接,才能看清当前市辖区面临的复杂问题及其改革方向。三是详细分析了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及其转换逻辑,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是把“双刃剑”,若实际经济发展中行政区划“不需要调整的调了”,或“需要调整的没调”,都会产生体制与现实的“矛盾”,要把行政区划当作一种资源,做到有效化解矛盾,真正推进行政区划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四是阐述了建国以来市辖区设置可分为大幅调整期、波动上升期、地市合并期、大城市主导期和战略引领期,市辖区设置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是论述了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的调整路径、主要模式和空间差异,发现市辖区设置呈由东向西逐步推进,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两种扩张路径相结合,“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偏向共存的特征,提出市辖区变动可以分为规模增减、结构调整、建制转换三种模式。六是分析了当前我国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体制障碍和空间瓶颈,其中市辖区设置的体制障碍包括市与市辖区、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市辖区设置的空间瓶颈主要包括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市辖区面积过小、市辖区建制缺失和市辖区空间结构不合理四类,并对各类问题分别举例说明了其作用机制。七是发现了近年来我国撤县(市)设区显着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撤县(市)设区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中小城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县(市)改区效果更加显着,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也具有最佳调整期,并以大西安建设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市辖区优化设置的对策建议:(1)基于城市群思维统筹推进市辖区空间优化布局。城市群内要重点考虑(培育形成网状城镇体系),根据城市群发展需求和自身基础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重要发展轴线上(重在培育发展轴),根据发展战略和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非关键地区(重在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重点优化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有效回应其市辖区规模不适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其次着重布局区域次中心城市,再次是县级市等其他中小城市,不同等级的城市空间距离要适度,特大镇问题的解决也要优先考虑城市市辖区的发展需求。(2)重点解决大城市市辖区规模不适度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只有大城市的区划先行调整好了,城市群内部的次一级区划调整才能进行,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区划调整是上位规划,只有上位规划调整了,才能落实次一级的区划调整,大城市行政区划界线的划定落实,将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因此大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群布局优化的重点。(3)调整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的行政区划设置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共同作为历史政区边界的划定原则,造成一些完整的生态环境单元被不同的行政边界所人为分割,加大了行政区交界地的资源环境问题,为此要优化行政边界的设置原则,可基于实际情况跨河流设置行政边界。(4)市辖区调整应重点关注城市的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只有在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都较大的情况下才需要增设市辖区,在开发强度大、发展潜力小的城市,更需要进行内部城市空间重构,区县重组的可能性较大。增设市辖区时,首先要看中心城区是否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其次看拟设市辖区是否具有典型的城市型政区特征,再次要符合地域相邻、紧密相连的条件。

吴家倩[6](2019)在《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自身的改革从理念到规划再到行动进一步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央地各级政府纷纷开始探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管服”改革以清单建设明确部门职责权限,以流程再造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以商事制度改革破除市场发展桎梏,以一门式办理、网上办理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湖南省是华中地区的重要省份,浏阳市是由长沙市代管的县级市,是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县级城市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浏阳市政治地位较高、经济实力雄厚、改革根基深厚,本文选取浏阳市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县级政府为研究对象,以整体政府理论为视角研究其“放管服”改革,为湖南省下一阶段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意见与思考,为中国政府未来的治理变革提供一个基层样板。近年来,在中央倡导与地方主动相结合的改革背景下,浏阳市政府在改革中以整体形态回应公民需求,以集中机构、再造流程、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加强监督等手段推进改革,其在改革中的跨层级跨部门合作与整体政府理论所蕴含的跨界合作理念是相适应的。作为基层政府,浏阳市“放管服”改革存在着部门合作程度有限、信息共享难、业务梳理难、服务提质难等问题,地方政府治理困境亟待突破。通过对比浙江省、江苏省的改革实践,浏阳市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应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建立横向部门协同机制、建立纵向层级协调机制、搭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着手。

钟彬[7](2018)在《海宁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水务行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治理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等构成的产业链,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和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水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国有水务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做好水务保障服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是当前水务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海宁市水务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目标是为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对其展开战略分析、战略实施和战略保障研究。首先,采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海宁水务集团外部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对内部经营环境作出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对集团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具体分析,并构建SWOT矩阵;其次,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即以资产运营为基础,资本运作为纽带,继续推进供排水业务发展,延伸拓展水务产业链,立足区域并探索跨区域扩张,力争成为行业领先的区域水务与综合环境服务商;最后,提出相应的战略实施规划,并从组织、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提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内生资源利用向内外资源整合利用转型,拓宽投融资渠道,注重外部科技资源引进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从单一水务服务向水务与综合环境服务转型,稳健延伸产业链,寻求新的赢利点,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顾磊[8](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李汉[9](2016)在《整体性视角下济南市排水管理体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济南的暴雨内涝、市区河流排污、区域间排水排污不畅,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城市地理环境、管道设备的基础问题,更是济南市排水管理体制内部的问题所在。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很多方面已经并不适用于当今城市水务管理的发展要求,以协调与整合为主要方法的整体性治理的出现很好的适应了城市排水管理的改进方向。本文结合济南市的排水管理体制案例,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分析方式剖析中国当代城市排水管理体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及排水管理体制历程。文章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生成、特点及治理手段与作用进行了梳理,同时将研究案例济南市排水管理体制的现今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吸收借鉴国内外英国、北京排水管理相关经典案例的思考下,由国内外案例的经验对济南城市排水管理的启示与借鉴,探究我国当代城市排水管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济南市各排水管理单位的职责与关系,观测出排水政策整体化制定协同问题、排水跨部门政策执行协同问题、政府公共预算管理的协同问题、排水公共服务协同提供问题等表象,挖掘出孤岛现象、部门职责同构且权责不明以及协同互信的缺失等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管理碎片化、资源稀缺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核心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破解孤岛现象等排水管理问题所形成的解决策略,提出整合性排水管理体制的构建思路,塑造整合性排水管理体制的理念及其价值,建议出多条实际的整合性排水管理体制的构建措施。通过资料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了整体性治理论对于当代我国城市排水管理体制改善的适用性。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下,本文重点提出了用协调、整合的方式对城市排水管理实行各层面整体性协调机制的构建,有利于走出排水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困境。以整体性组织工具的视角,可以将这些整合性构建划分为四种角度进行管理体制措施优化,分别是破除碎片化的构建措施、解决资源稀缺的治理措施、公私关系的整体性构建以及信任沟通协调机制的整合性构建。这些整体性视角下四个角度的整合治理,展开来说即包括排水管理组织的整体性层级构建、管理组织的整体性功能构建、管理整体性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管理整体性政府组织间关系的构建、整体性信息系统的构建、管理整体性预算制度协调机制的构建、管理整体性法律制度协调机制的构建、管理整体性信任沟通协调机制的构建、排水管理流程的整合:海绵城市的应用研究等九个维度的整体性管理体制构建。以上整体性协调机制的构建可以在各方面对排水的管理的碎片化等问题及部门条块割裂等具体困境具有现实的治理效果,这同时也是本文的着重创新之处。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10](2016)在《黑龙江省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12月)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我国唯一的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和最北部的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战略支点。据悉,哈尔滨新区包括哈尔滨市松北区、呼兰区、平房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493平方公里,

二、省直供排水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直供排水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水务
        2.1.2 水务管理
        2.1.3 水务一体化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
        2.2.1 都柏林—里约原则
        2.2.2 系统理论
        2.2.3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3 我国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基本方向
        2.3.1 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依据
        2.3.2 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章 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与现状
        3.1.1 苏州市X城区的基本情况
        3.1.2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3.1.3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现状
    3.2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涉水建设矛盾突出
        3.2.2 涉水监管出现真空、交叉及错位
        3.2.3 涉水管理信息资源难整合
        3.2.4 涉水管理政企不分
        3.2.5 水务市场发展后继乏力
        3.2.6 涉水企业深陷发展低谷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3.2 涉水企业资源整合度过低
        3.3.3 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僵化
        3.3.4 水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第四章 国内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和借鉴
    4.1 国内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4.1.1 上海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经验
        4.1.2 深圳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4.2 国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4.2.1 法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4.2.2 英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4.3 适应X城区区情值得借鉴的做法
        4.3.1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
        4.3.2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3.3 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4.3.4 依法治水
        4.3.5 实施供排水一体化管理
第五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方案
    5.1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5.1.1 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
        5.1.2 改革优化的基本原则
        5.1.3 改革优化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5.2 确定水务一体化管理主体
        5.2.1 建立集权化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5.2.2 整合组建区级水务集团
    5.3 构建多元的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
        5.3.1 有效整合现有公司资源
        5.3.2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5.3.3 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5.4 简要小结
第六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的保障措施
    6.1 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
        6.1.1 增强协同发展理念
        6.1.2 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6.1.3 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6.1.4 增强创新发展理念
    6.2 体制、制度保障措施
        6.2.1 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支持
        6.2.2 出台的相关制度
    6.3 市场运行方面保障措施
        6.3.1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供求机制
        6.3.2 建立合理的供排水价格调控机制
        6.3.3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竞争机制
        6.3.4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补偿机制
    6.4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保障措施
    6.5 一体化管理平台硬件建设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关于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的访谈报告

(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给排水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研究背景
    四、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
    五、文献综述
    六、主要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八、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青浦给排水服务现状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青浦区给排水服务概况
        一、青浦区给排水基本情况
        二、青浦区给排水行业的创新举措
    第二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情况
        一、一体化发展背景和意义
        二、一体化发展现状和目标
    第三节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给排水服务指标
        一、青浦区给排水服务发展预期
        二、青浦地区给排水服务主要指标
    第四节 一体化背景下青浦给排水服务的发展方向
        一、树立绿色理念,提升环保等级
        二、加强制度安排,提高治理标准
        三、谋划智慧水务,推动行业改革
第二章 青浦区给排水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内容
        一、调查目标
        一、调查方式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一、调查问卷编制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第三节 调查数据统计方式
        一、平均值法
        二、结果评价方法
    第四节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一、供水服务各项指标评价统计情况
        二、排水服务各项指标评价统计情况
        三、给排水服务质量满意度结果分析
        四、给排水服务质量结论
        五、专题访谈
第三章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青浦区给排水行业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公众对给排水服务质量的要求与现实存在差距
        一、给排水服务质量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
        二、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要求普通提升
        三、用户要求与给排水实际服务能力不匹配
    第二节 一体化发展需要青浦区解决给排水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给排水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待加强
        二、居民饮用水水质、水压等问题与一体化发展新要求不匹配
        三、供水产销差居高不下
        四、老旧小区雨污混接现象严重
        五、污泥处理工艺及处置通道较为单一
    第三节 青浦区给排水服务质量与一体化示范区其他城市间的差距
        一、给排水行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二、政府对给排水设施的投入不够
        三、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四章 提升青浦区给排水服务质量契合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一体化顶层设计 支持给排水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给排水规划编制
        二、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治理
        三、研究并联审批和联合执法,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第二节 加强长三角城市群交流 推动区域资源共享
        一、改造基础设施,实现给排水管网资源共享
        二、加快智能化建设,实现给排水信息共享
        三、打通区域保护壁垒,实现污水污泥跨区处置
    第三节 探索公众跨区监督 加强一体化联合监管
        一、畅通示范区内社情民意搜集渠道
        二、加强示范区社会宣传力度
        三、加强公众监督力度
    第四节 青浦区给排水服务改革着力点
        一、推动青浦区供排水的技术改革路线
        二、进一步优化政府监管体制
        三、积极推进供排水行业投融资机制改革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青浦给排水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4)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方法
        (二)比较研究方法
        (三)文献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空间与空间生产
        (二)治理与城市治理
        (三)中国城市空间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国家空间理论
        (二)城市治理理论
    三、分析框架
        (一)城市权力结构维度的三对关系
        (二)城市空间生产维度的五重属性
第二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过程与模式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1949-1978:巩固新生政权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一、城市中的“单位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二、城市区域中的“中央国家”: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第二节 1978-2002:促进经济增长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一、经营中的城市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二、竞争中的城市中国: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第三节 2002-2012: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一、城市中的“社会回归”: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二、城市区域中的“平衡策略”: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第四节 2012-2018: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一、全面深度改革中的城市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城市中国: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第三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政治意义与问题对象
    第一节 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政治意义
        一、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
        二、中国国家建设与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关系
        三、中国城市空间治理转型的特点
    第二节 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问题对象
        一、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
        二、中国城市空间问题的表现形式
        三、中国城市空间问题的特点
第四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挑战
    第一节 内在逻辑: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的特殊性与优越性
        一、领导核心: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中国共产党”
        二、集权与分权: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三、有为与有效:城市空间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四、主导与自主:城市空间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现实挑战:城市空间生产逻辑的冲突与失衡
        一、基于政治建构的权力逻辑:作为控制与秩序的空间
        二、基于资本增值的市场逻辑:作为生产与消费对象的空间
        三、基于生活需要的社会逻辑:作为使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空间
第五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结构
        一、全面加强党对城市空间治理工作的领导
        二、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三、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完善城市空间属性的生产
        一、城市经济空间的生产坚持科学和创新
        二、城市政治空间的生产注重包容与协商
        三、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秉承公平与共享
        四、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突出特色与传承
        五、城市生态空间的生产强调绿色与低碳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市辖区行政区划改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1 行政分割与政府碎片化问题
        2.1.2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经济发展
        2.1.3 行政区划与财政体制改革
    2.2 国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城镇化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2.2.2 行政区划制度与市制改革取向
        2.2.3 市辖区体系改革与建制创新
    2.3 相关述评与本文的切入视角
第三章 基本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行政区划
        3.1.2 县
        3.1.3 县级市
        3.1.4 市辖区
    3.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比较辨析
        3.2.1 县与县级市的体制差异
        3.2.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
        3.2.3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转换
    3.3 相关理论基础
        3.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3.3.2 尺度重构理论
        3.3.3 施坚雅区域体系理论
        3.3.4 其他相关理论
第四章 经济结构转型与市辖区体制变迁的阶段与脉络
    4.1 阶段一(1949-1957):体制转轨下市辖区的大幅波动与逐步规范
    4.2 阶段二(1958-1977):投资规模与粮食产量的双重制约
    4.3 阶段三(1978-1997):经济分权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阶段四(1998-2011):土地财政催化大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4.5 阶段五(2012 年以来):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布局引领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我国城市市辖区空间扩展的基本趋向与主要模式
    5.1 城市布局调整与市辖区扩展的演化路径
        5.1.1 由东向西逐步推进
        5.1.2 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
        5.1.3 “大区制”和“小区制”
    5.2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模式
        5.2.1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
        5.2.2 市辖区设置的主要模式
    5.3 市辖区设置的现状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5.3.1 我国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状况
        5.3.2 各省市辖区设置的现实需求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6.1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及其影响
        6.1.1 市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1.2 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2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空间瓶颈及其影响
        6.2.1 城市型政区地域化问题
        6.2.2 市辖区面积过小问题
        6.2.3 市辖区建制缺失问题
        6.2.4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体制转型与城市发展:市辖区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
    7.1 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说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结果
        7.3.2 异质性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平行趋势检验
        7.4.2 改变控制变量
        7.4.3 灯光指数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与市辖区改革:以大西安为例
    8.1 大城市市辖区改革是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焦点
        8.1.1 城市空间布局重构也是体制改革
        8.1.2 中小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城市
    8.2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瓶颈与“大西安”的战略突破
        8.2.1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大西安
        8.2.2 行政区划改革:大西安建设的必由之路
    8.3 大西安行政区划不合理导致的主要问题
        8.3.1 城三区的城市管理问题
        8.3.2 西咸新区发展的问题
        8.3.3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
        8.3.4 咸阳城市衰落的问题
    8.4 基于城市群思维重构大西安行政区划新格局
        8.4.1 推动西安向北跨河发展
        8.4.2 妥善解决咸阳出路问题
        8.4.3 加快渭北地区设市进程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第2章 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放管服”改革
        2.1.2 行政体制改革
        2.1.3 政务服务中心
    2.2 “放管服”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及进程
        2.2.1 “放管服”改革的原则
        2.2.2 “放管服”改革的目标
        2.2.3 “放管服”改革的进程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整体政府理论
        2.3.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4 以整体政府理论指导“放管服”改革的意义
        2.4.1 引导基层政府以整体形态回应公众需求
        2.4.2 以跨界合作为核心理念来提高行政效率
        2.4.3 通过整合与协调来消除“碎片化”状态
        2.4.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3章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现状分析
    3.1 浏阳市及其“放管服”改革的基本情况
        3.1.1 浏阳市的基本情况
        3.1.2 浏阳市改革的基本情况
    3.2 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措施
        3.2.1 跨层级协同实现省市县乡联动放权
        3.2.2 跨部门协调合作推进部门联合审批
        3.2.3 以综合执法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2.4 集中审批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
        3.2.5 整合公共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
    3.3 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的经验总结
        3.3.1 增强协作意识形成“整体政府”理念
        3.3.2 以标准化为指引优化基层政务服务
        3.3.3 引进大数据整合本级信息数据资源
        3.3.4 综合全方位服务渠道实现简政便民
    3.4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存在的问题
        3.4.1 改革协调机构跨界运行不畅
        3.4.2 事项审批程序琐碎材料繁杂
        3.4.3 事中事后监管存在缺位现象
        3.4.4 各部门系统存在着信息孤岛
        3.4.5 新型公共服务方式成效不佳
    3.5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3.5.1 法律法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3.5.2 跨层级跨部门协同程度较低
        3.5.3 事中事后监管缺乏顶层设计
        3.5.4 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理念缺失
        3.5.5 服务方式与消费能力不匹配
第4章 典型“放管服”改革案例及其对浏阳改革的启示
    4.1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
        4.1.1 共享公共数据实现数据协同
        4.1.2 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再造流程
        4.1.3 跨界协调合作推进联合审查
        4.1.4 “互联网+”助推体制改革
    4.2 江苏省“不见面审批”改革
        4.2.1 省市县乡村政务“一网通办”
        4.2.2 统一各级标准“只进一扇门”
        4.2.3 整合资源构建数据共享体系
    4.3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与典型改革案例的比较分析
        4.3.1 典型改革案例与浏阳市的异同
        4.3.2 典型改革案例对浏阳市的启示
第5章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放管服”改革的完善建议
    5.1 构建整体式政府实现简政放权
        5.1.1 湖南省自上而下完善顶层设计
        5.1.2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5.2 推动跨界合作以促进放管结合
        5.2.1 完善跨部门改革协同治理机制
        5.2.2 实施跨部门跨区域的监管模式
    5.3 以“一站式”为目标优化服务
        5.3.1 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共享互通
        5.3.2 提供与消费能力相匹配的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社会调查及相关文件
    B.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B.2 各级政府的相关文件
    B.3 浏阳市各政府部门事中事后监督制度清单
致谢

(7)海宁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2.1.3 企业战略的分类
        2.1.4 战略管理的过程
        2.1.5 战略管理的意义
    2.2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2.2.1 PEST分析法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法
第3章 海宁水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企业基本情况
    3.2 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行业环境(波特五力)分析
        3.3.1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3.3.2 替代品的竞争
        3.3.3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3.3.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3.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4 集团外部机会与威胁
        3.4.1 集团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3.4.2 集团外部威胁(Threats)
第4章 海宁水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文化
    4.2 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4.3 公司经营状况
    4.4 集团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
        4.4.1 集团内部优势(strengths)
        4.4.2 集团内部劣势(weaknesses)
第5章 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1.1 SWOT矩阵分析
        5.1.2 SWOT战略组合
    5.2 战略选择
        5.2.1 指导思想
        5.2.2 战略目标
        5.2.3 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5.2.4 战略定位
    5.3 战略实施进程
第6章 海宁水务集团战略实施
    6.1 战略的实施
        6.1.1 构建安全优质的供水保障体系
        6.1.2 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6.1.3 积极推动资本运作
        6.1.4 延伸拓展水务产业链
        6.1.5 全方位提升水务运营管理
        6.1.6 全面推进内部管理提升
    6.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加强组织保障,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
        6.2.2 健全政策保障,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活力
        6.2.3 深化资金保障,助推项目实施及产业链延伸
        6.2.4 落实人才保障,为管理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进展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1.6.1 案例地选择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2.1 理论梳理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2.1.3 尺度政治理论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2.1.6 现代性理论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9)整体性视角下济南市排水管理体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整体性治理的文献综述
        1.2.1 整体性治理的境外文献综述
        1.2.2 整体性治理的国内文献综述
    1.3 水务管理及其相关文献综述
        1.3.1 城市水务
        1.3.2 城市排水
        1.3.3 城市水务管理的研究总结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第2章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视角
    2.1 理论工具的阐析
        2.1.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整体性治理的主要内容
    2.2 整体性治理的过程
        2.2.1 整体性治理的方法:协调与整合
        2.2.2 整体性治理的运行阶段
    2.3 整体性治理的特点
第3章 济南市区排水管理分析
    3.1 济南市市区排水管理概况
        3.1.1 济南市排水概况
        3.1.2 济南市洪涝灾害特点及成因
        3.1.3 济南市污水的治理情况
    3.2 济南市排水管理体制
        3.2.1 我国水务管理改革体制的发展历程
        3.2.2 济南市排水管理机构
        3.2.3 济南市排水管理体制分析
第4章 济南市排水管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济南市排水管理体制问题的呈现
        4.1.1 排水政策制定中的协同问题
        4.1.2 排水政策执行中的协同问题
        4.1.3 政府公共预算管理的协同问题
        4.1.4 排水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协同问题
    4.2 排水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
        4.2.1 孤岛现象
        4.2.2 职责同构且权责不明
        4.2.3 工作机制中协同互信的缺失
    4.3 整体性视角下的排水管理困境解析
        4.3.1 碎片化问题
        4.3.2 治理资源的稀缺性
        4.3.3 治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第5章 国内外水务管理整体性策略借鉴
    5.1 英国城市水务管理改进案例
        5.1.1 英国城市水务管理模式的举措
        5.1.2 英国城市水务管理的价值经验及启示
    5.2 北京城市水务管理改进案例
        5.2.1 北京城市水务管理模式的举措
        5.2.2 北京城市水务管理的价值经验及启示
    5.3 水务管理整合对济南城市排水管理的启示
第6章 排水管理体制的整体性优化思路
    6.1 整体性排水管理体制的理念塑造及其价值
    6.2 排水管理体制的整体性构建措施
        6.2.1 破除碎片化的整体性构建措施
        6.2.2 解决资源稀缺的整体性措施
        6.2.3 排水管理公私关系的整体性构建
        6.2.4 信任沟通协调机制的整体性构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省直供排水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县级财政压力问题研究[D]. 匡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2]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 顾志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给排水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D]. 胥家栋.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D]. 王海荣. 吉林大学, 2019(02)
  • [5]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D]. 赵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研究[D]. 吴家倩. 湖南大学, 2019(07)
  • [7]海宁市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钟彬.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8]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9]整体性视角下济南市排水管理体制优化研究[D]. 李汉. 山东大学, 2016(02)
  • [10]黑龙江省大事记[J].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 黑龙江史志, 2016(01)

标签:;  ;  ;  ;  ;  

省直供排水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