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化宫颈腺癌误诊1例分析

高分化宫颈腺癌误诊1例分析

一、高分化宫颈腺癌误诊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平丽,刘爱军,高洪文[1](2021)在《宫颈胃型腺上皮病变的病理诊断及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颈腺癌的相对及实际发病率均逐年升高,宫颈胃型腺癌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非依赖性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认识和掌握此类病变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宫颈胃型腺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近年来新进展,旨在提高病理医师对此类病变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李姣姣,耿吉祥,崔洁,杨军文[2](2018)在《宫颈微偏腺癌的诊疗进展》文中认为MDA是一种罕见的、呈胃型分化的黏液腺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小叶状宫颈内膜腺体增生和(或) STK11基因有关,但与HPV感染无关。临床常见表现为阴道大量流液、宫颈增大且质硬,缺乏典型性。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细胞学阳性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轻微异性的腺体浸润宫颈深部间质,免疫组化可帮助进一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给予患者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化疗。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病变部位较深而难以取得病变组织,使早期确诊率较低,确诊时多已晚期,总体预后差。但早期MDA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者预后明显较好。

朱斌[3](2017)在《α-辅肌动蛋白4(ACTN4)对宫颈病变的筛查价值》文中指出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女性恶性肿瘤,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女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小于35岁的年轻妇女中,宫颈鳞癌和腺癌的发病率都发生了较大增长,因此,宫颈癌能否早期诊断就变得非常重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公认的原因,宫颈癌也是可预防和可治疗的。在临床上,虽然大量的HPV核酸检测和薄层液基细胞检测(TCT)已被用于宫颈病变早期筛查,但是大范围的筛查给病人带来早期诊断的同时,HPV筛查结果高假阳性率、低特异性的问题和阅片医师对TCT判读结果参差不齐的问题也随之出现。α辅肌动蛋白4(alpha-actinin-4,ACTN4)是一种肌动蛋白网状交联蛋白,属于血影蛋白超家族成员,其基因定位在19号染色体长臂1区3带(19q13)。研究发现,ACTN4与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细胞运动以及术后转移密切相关。目的:探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ACTN4 mRNA、蛋白表达量以及外周血中ACTN4蛋白表达量的差异,评价ACTN4作为宫颈病变筛查标志物的价值。方法:1.采集对照宫颈组织(排除宫颈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0例、LSIL(CIN I)组织10例、HSIL(CINⅡ、CINⅢ)组织5例和宫颈癌组织30例;并应用qRT-PCR技术检测ACTN4 mRNA的表达水平。2.采集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蜡块切片,其中对照宫颈组织(排除宫颈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0例、LSIL(CINⅠ)组织10例,HSIL(CINⅡ、CINⅢ)12例和宫颈癌组织31例;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邀请两位副主任医师阅片并打分,评估ACTN4表达水平及其表达位置情况,结合得分探讨ACTN4蛋白表达水平与不同宫颈病变的关系。3.采集不同宫颈病变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其中对照者(排除宫颈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0例、LSIL(CINⅠ)患者8例、HSIL(CINⅡ、CINⅢ)患者32例和宫颈癌患者13例;并运用ELISA技术检测不同宫颈病变患者外周血ACTN4蛋白浓度,评估外周血ACTN4蛋白浓度作为≥CINⅢ患者筛查价值。结果:1.ACTN4 mRNA在≥CINⅢ组织中表达率为100%(32/32),在<CINⅢ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2.7%(24/33);≥CINⅢ组织中ACTN4 mRNA相对表达量为0.1111±0.1164,<CINⅢ组织ACTN4(+)病例组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0261±0.02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5);宫颈癌FIGO I期组织中ACTN4相对表达量为0.0329±0.0253,宫颈癌FIGOⅡ+期组织中ACTN4相对表达量为0.1453±0.132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5);宫颈癌淋巴结无转移组织中ACTN4相对表达量为0.0507±0.0332,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ACTN4相对表达量为0.1509±0.113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04,P=0.025)2.ACTN4蛋白在对照宫颈组织中的得分为:1.13±1.154,在LSIL(CINⅠ)组织中的得分为:1.15±1.104,在HSIL(CINⅡ、CINⅢ)组织中的得分为:2.82±0.874,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得分为:3.77±0.805。<CINⅢ组织得分为1.34±1.22,≥CINⅢ组织得分为3.61±0.92;<CINⅢ组织与≥CINⅢ组织比较,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t=8.17,P<0.05)。ACTN4蛋白在≥CINⅢ宫颈组织中高表达。ACTN4在高分化宫颈癌中的得分为:2.83±0.408,在中、低分化宫颈癌中的得分为:4.0±0.722。高分化宫颈癌与中、低分化宫颈癌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43,P<0.001)。ACTN4表达以细胞浆为主。3.外周血ACTN4蛋白浓度(<CINⅢ)为28.5078±11.2977,外周血ACTN4蛋白浓度(≥CINⅢ)为43.744±23.6377,上述单位(pg/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66,P=0.001)。SCC单独检测≥CINⅢ宫颈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当cutoff≥1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6%和92.1%;ACTN4单独检测≥CINⅢ宫颈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当cutoff≥33.07 p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6%和76.3%;ACTN4与SCC联合检测≥CINⅢ宫颈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ACTN4与SCC联合检测≥CINⅢ宫颈病变优于SCC单独检测和ACTN4单独检测。ACTN4对宫颈腺癌的筛查价值可能优于SCC。结论:1.ACTN4 mRNA在≥CINⅢ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CINⅢ组织;宫颈癌FIGOⅡ+期患者的ACTN4 mRNA表达量要高于FIGOⅠ期患者;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ACTN4 mRNA表达量要高于淋巴结无转移患者。2.ACTN4蛋白在≥CINⅢ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CINⅢ组织,ACTN4主要表达在宫颈病变细胞的细胞浆中,中、低分化宫颈癌患者的ACTN4蛋白表达量要高于高分化宫颈癌患者。3.ACTN4蛋白在≥CINⅢ人群外周血中的表达量要高于<CINⅢ人群。ACTN4单独诊断≥CINⅢ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使用SCC和ACTN4联合检测诊断≥CINⅢ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可以使用33.07 pg/ml作为外周血ACTN4诊断≥CINⅢ宫颈病变的cutoff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6%和76.3%)。ACTN4检测早期诊断宫颈腺癌可能优于SCC。

刘海燕[4](2016)在《Ki-67、MUC2、MUC6蛋白在宫颈微偏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检测宫颈微偏腺癌(MDA)中MUC2、MUC6、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MDA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意义,为MDA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15例非典型增生腺体,20例普通腺癌,20例宫颈微偏腺癌组织中的MUC2、MUC6、KI67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6.7%)、宫颈腺上皮不典型增生(20%)、普通宫颈腺癌(50%)及宫颈微偏腺癌(90%),呈上升趋势,四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2.MUC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13.3%)、宫颈腺上皮不典型增生(26.7%)、普通宫颈腺癌(55%)及宫颈微偏腺癌(85%),呈上升趋势,四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3.MUC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13.3%)、宫颈腺上皮不典型增生(33.3%)、普通宫颈腺癌(60%)及宫颈微偏腺癌(75%),呈上升趋势,四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4.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宫颈MDA组(90%)与普通宫颈腺癌组(50%)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MUC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宫颈MDA组(85%)与普通宫颈腺癌组(55%)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Ki-67、MUC2、MUC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腺体、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中呈上升趋势,可能其与MDA的发生发展有关,与MDA的恶性程度有关。2.Ki-67蛋白、MUC2蛋白在MDA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普通宫颈腺癌,提示其有助于MDA的鉴别诊断。

魏曼,方华,王彬,向梅[5](2014)在《宫颈腺癌卵巢转移二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病例资料例1女,36岁,因下腹胀痛2个月,检查发现盆腔肿物6d,于2012年11月6日就诊于我院妇科。近十天饮食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平素月经规律,孕0产0。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黏膜弹性好。宫颈肥大,Ⅰ度糜烂样改变,子宫前位,正常大,活动度尚可,子宫右上方可触及一体积约10 cm×10 cm×8 cm的囊性包块,活动度尚可,轻压痛,无反跳痛。左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彩色超声示子宫前位,正

洪开,姜继勇[6](2014)在《宫颈微偏腺癌的诊治进展》文中认为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MDA)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宫颈腺癌类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排液,最常见的体征为宫颈肥大。因癌变病灶位置较深,组织学特殊,临床诊断较困难,常规检查易漏诊、误诊,病理组织学检查是最终确诊依据,联合免疫组化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明确诊断后应尽早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化疗。由于MDA具有浸润深、转移快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而且发病早期诊断困难,对放、化疗不敏感,总体预后较差。

栾贺[7](2014)在《中国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宫颈微偏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定量综合分析,以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独特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为该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以宫颈微偏腺癌、宫颈恶性腺瘤及宫颈低离正性腺癌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1980-2014.1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例系列报道,并结合大连市妇产医院诊治的2例宫颈微偏腺癌;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定性评价最终纳入文献;提取文献相关数据,并按各研究结局分别录入StataSE.11及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数据以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中年龄采用均数、中位数为总效应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集合比值比(POR)为总效应量进行评估;区间估计均采用95%可信区间;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结果:1.宫颈微偏腺癌临床特点:(1)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23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临床资料。(2)发病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45.44岁,中位数年龄45岁。(3)临床症状:阴道大量排液约占报道病例65.92%(147/223,95%CI[59.70,72.14]);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以接触性出血为主约占报道病例56.95%(127/223,95%CI[50.45,63.44]);下腹痛及下腹胀约占报道病例12.56%(28/223,95%CI[8.21,16.91])。(4)妇科检查:最常见宫颈肥大、呈桶状,约占报道病例62.43%(118/189,95%CI[55.53,69.34]);且大多数宫颈质硬,占报道病例29.63%(56/189,95%CI[23.12,36.14]);其次为宫颈糜烂占报道病例42.33%(80/189,95%CI[35.28,49.37]);宫颈呈结节状、表面凹凸不平约占报道病例24.39%(46/189,95%CI[18.22,30.46]);部分患者宫颈光滑,未见异常,占报道病例13.76%(26/189,95%CI[8.85,18.67])。2.宫颈微偏腺癌影像学检查:63例超声检查情况:宫颈回声异常、宫腔积液24例;宫颈部增大19例;无明显异常8例;宫颈占位性病变7例;宫颈多发囊性改变5例。3.宫颈微偏腺癌细胞学检查:宫颈细胞学筛查阳性率8.51%(8/94),大部分患者需经多次(2-4次)细胞学筛查方可发现阳性。4.宫颈微偏腺癌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宫颈活检、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微偏腺癌者约占报道病例61.11%(99/162,95%CI[53.60,68.62])。免疫组化检查结果:CEA阳性率93.58%(102/109,95%CI[88.98,98.18]);P53阳性率75.00%(42/56,95%CI[63.66,86.34]);Ki-67阳性率100%(41/41);ER阳性率0%(0/34);CA125阳性率10.34%(3/29,95%CI[0.00,21.43])。5.宫颈微偏腺癌治疗方式: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助放、化疗;早期确诊、临床分期及手术方法,对患者预后尤为重要。结论:宫颈微偏腺癌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且易漏诊及误诊。细胞学筛查阳性率低,最终确诊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重复且深层宫颈活检或宫颈锥形切病理,并联合免疫组化可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术前已明确诊断者,应依据疾病临床分期,指导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王景[8](2014)在《109例子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子宫颈癌是除乳腺癌外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病理学类型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其中腺癌达10%34%,近年发病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2]。子宫颈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AC)早期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又因其生长位置隐蔽,常规宫颈癌筛查困难,容易造成漏诊。子宫颈腺癌病理类型众多,部分病理类型如透明细胞癌、腺鳞癌等局部浸润性强,易发生远处转移,复发率高。目前,治疗方式为手术和放化疗。子宫颈腺癌发病年轻化趋势使得手术是否保留卵巢功能争议颇多,且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治疗效果亦争议较大。因此,本研究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于2005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09例子宫颈腺癌病例进行回顾与随访,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于2005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颈腺癌109例,查阅病历并随访调查。本资料发病年龄19岁70岁,中位年龄47岁。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2009年FIGO)的临床分期标准分期,Ⅰ期76例,Ⅱ期29例,Ⅲ期3例,Ⅳ期1例。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对数等级检验方法,对于无进展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作为差别显着性判断标准。结果:1年龄本组109例患者,年龄≤40岁患者25例(22.9%),>40岁84例(77.1%),其中>40岁且≤50岁患者46例(42.2%),>50岁且≤60岁患者35例(32.1%),>60岁患者3例(2.6%),结果显示>40岁且≤50岁患者发病率高。2绝经状态本组资料未绝经患者79例(72.5%),绝经30例(27.5%),结果显示子宫颈腺癌在未绝经女性中发病率高。所有患者中,早期病例未绝经68例(62.4%),绝经23例(21.1%);晚期病例未绝经11例(10.1%),绝经7例(6.4%)。临床早晚期患者的绝经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娩史109例患者中,分娩次数≤2次75例,占68.8%,分娩次数>2次34例,占31.2%。所有患者中,早期病例分娩次数≤2次68例,占62.4%,分娩次数>2次23例,占21.1%;晚期病例分娩次数≤2次7例,占6.4%,分娩次数>2次11例,占10.1%。临床早晚期患者的分娩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87,P<0.05)。4临床表现子宫颈腺癌早期常无特异性表现,本组109例中,异常阴道出血98例,占89.9%,阴道排液43例,占39.4%,显示异常阴道出血及阴道排液为主要症状。5术前诊断本组109例患者,106例宫颈活检确诊,3例因活检提示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累及腺体行宫颈锥切术确诊。查阅到27例患者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检测,HPV阳性患者21例,感染率为77.8%。查阅到18例患者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hinprepcytologic test,TCT)资料,有7例患者被误诊为良性病变,其中ⅠA期患者2例,ⅠB期患者5例,漏诊率为38.9%。6生存率6.1本组病例总的一年生存率98.2%(107/109),三年生存率约78.4%(69/88),五年生存率76.4%(26/34)。6.2比较早晚期的术后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子宫颈腺癌的术后生存与临床分期有关。6.3比较年龄≤40岁患者与>40岁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子宫颈腺癌的术后生存与年龄有关。6.4比较分娩次数≤2次患者与分娩次数>2次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子宫颈腺癌术后生存与分娩次数有关。6.5109例患者中,比较未绝经患者与绝经患者的术后生存率,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6本组资料中,高分化子宫颈腺癌92例,中分化6例,低分化11例,比较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109例临床资料中,子宫颈非腺鳞癌患者103例,腺鳞癌患者6例,比较两组的术后生存率,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本组病例中,肿块直径≤4cm患者与肿块直径>4cm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子宫颈腺癌的术后生存与肿块直径大小有关。6.9109例患者中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与>1/2患者比较,两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子宫颈腺癌患者术后生存与肌层浸润深度有关。6.10本研究109例患者中,手术切缘阳性3例,手术切缘阴性106例,比较两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本组病例中,有脉管瘤栓患者12例,无脉管瘤栓患者97例,比较两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本组109例手术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01例,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8例,对两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3比较保留卵巢与未保留卵巢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早期患者保留卵巢与未保留卵巢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6.14109例临床手术患者,腹腔镜手术方式11例,开腹手术98例,比较两者的手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5比较单纯手术患者与手术+术后辅助治疗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有高危因素患者中,单纯手术与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在有高危因素患者中,治疗方式与术后生存相关。6.16比较101例淋巴结清扫术者中,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生存有关。7术后无病生存率7.1比较早晚期的术后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术后肿瘤复发与临床期别相关。7.2比较高中低分化患者术后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109例临床资料中,子宫颈非腺鳞癌患者103例,腺鳞癌患者6例,比较两组的术后DFS,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本组病例中,肿块直径≤4cm患者61例,肿块直径>4cm患者48例,比较两者的术后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肿块直径大小于子宫颈腺癌肿瘤复发有关。7.5109例患者中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62例,>1/2患者47例,比较两者术后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肌层浸润深度与宫颈腺癌术后肿瘤复发有关。7.6本组病例中,有脉管瘤栓患者12例,无脉管瘤栓患者97例,比较两者的术后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7本组资料中,保留卵巢患者24例,未保留卵巢患者85例,对两者的术后DFS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患者保留卵巢24例,未保留卵巢患者67例,比较早期患者保留卵巢与未保留卵巢两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7.8109例临床手术患者,腹腔镜手术方式11例,开腹手术98例,比较两者的手术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有高危因素患者93例,其中9例单纯手术,84例患者行手术+术后辅助治疗,比较两者术后DFS无统计学意义(P>0.05)。7.10109例患者中,行淋巴结清扫术者101例,其中25例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76例提示淋巴结未转移,比较两者术后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有关。8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年龄、临床分期、分娩次数、肿块直径、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对术后生存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肿块直径是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肿块直径>4m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低。应用COX回归模型对临床分期、肿块直径、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对术后无病生存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保留肿块直径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肿块直径>4m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风险较肿块直径≤4cm患者高。结论:1本组病例中>40岁且≤50岁患者占42.2%,提示>40岁且≤50岁患者宫颈腺癌发病率较高。2本组病例子宫颈腺癌未绝经患者占72.5%;异常阴道出血占89.9%,阴道排液占39.4%;单纯腺癌发病率为54.1%;表明子宫颈腺癌多发生于未绝经女性,阴道异常出血和阴道排液为最常见的症状,单纯腺癌这一病理类型的发病率高。3对于ⅠA2期、ⅠB期、ⅡA期无高危因素并强烈要求保留卵巢功能的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卵巢,但应充分告知卵巢转移的风险。4对有高危因素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可提高生存率,但对术后DFS无改善。5肿块直径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及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块直径>4cm,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时间越短。对于此类患者应予以重视。

郑璐,马晓欣,李彤,孟斐[9](2014)在《宫颈微偏腺癌临床与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8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宫颈腺癌治疗患者的2.64%。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妇科检查通常发现宫颈肥大,典型者呈桶状。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学分化良好,腺体浸润深达宫颈间质深层,易侵犯脉管且伴有特殊的间质反应。确诊时Ⅱa期及以后患者占69.23%,30.76%的患者手术时已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3例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Ⅱa期及以后患者行放化疗。9例有随访资料的患者5例死亡,4例健在。结论:MDA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MDA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腺体浸润较深、易侵犯脉管伴特殊间质反应等病理学特征。早期患者应尽量采用根治性手术,对晚期患者实施放化疗效果差。及时确诊是治疗的关键。

周丽萍[10](2014)在《宫颈癌合并葡萄胎误诊为合并子宫肌瘤1例分析》文中指出对于宫颈癌合并葡萄胎的确诊,若围绝经期女性,以月经出现不规律、盆腔包块及腰痛到医院就诊,应及时做一些相关检查,排除妊娠和妊娠相关疾病,以免误诊,并行手术及对症治疗,术后应定期随访。

二、高分化宫颈腺癌误诊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化宫颈腺癌误诊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宫颈微偏腺癌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1. 细胞学检查:
    2. 组织病理学检查:
    3.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4. 影像学检查: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2. 鉴别诊断:
五、治疗及预后
    1. 治疗:
    2. 预后:

(3)α-辅肌动蛋白4(ACTN4)对宫颈病变的筛查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2 ACTN4分子结构
        1.1.3 ACTN4与肿瘤
        1.1.4 ACTN4与宫颈癌
    1.2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
2 ACTN4mRNA在宫颈癌组织、不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对照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常用溶液的配置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5.1 组织总RNA的提取
        2.1.5.2 总RNA的鉴定
        2.1.5.3 逆转录 PCR
        2.1.5.4 ACTN4和GAPDH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1.5.6 结果分析
        2.1.5.7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3 ACTN4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不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对照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常用溶液的配置
        3.1.4 ACTN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步骤
        3.1.5 结果判读
        3.1.6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宫颈癌组织、不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对照宫颈组织中ACTN4蛋白的表达
    3.3 讨论
4 ACTN4蛋白在宫颈癌患者、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ELISA法检测ACTN4蛋白外周血表达量操作步骤
        4.1.4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CTN4 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4.3 讨论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Ki-67、MUC2、MUC6蛋白在宫颈微偏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器材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免疫组化结果
    3.2 附图
第四章 讨论
    4.1 Ki-67蛋白
    4.2 粘蛋白(MUC)
    4.3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宫颈腺癌卵巢转移二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2.2 诊断
    2.3 治疗

(6)宫颈微偏腺癌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征
2 辅助检查
    2.1 妇科检查
    2.2 影像学检查
    2.3 细胞学捡查
    2.4 病理活检
    2.5 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诊断
    3.2 鉴别诊断
4 治疗及预后
    4.1 治疗
    4.2 预后

(7)中国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109例子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颈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宫颈微偏腺癌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 2 方法与试剂
2 结果
    2. 1 症状体征
    2. 2 病理学检查及特征
    2. 3 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3. 1 临床特点
    3. 2 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3. 3 治疗及预后

(10)宫颈癌合并葡萄胎误诊为合并子宫肌瘤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2 讨论

四、高分化宫颈腺癌误诊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宫颈胃型腺上皮病变的病理诊断及进展[J]. 孙平丽,刘爱军,高洪文.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01)
  • [2]宫颈微偏腺癌的诊疗进展[J]. 李姣姣,耿吉祥,崔洁,杨军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21)
  • [3]α-辅肌动蛋白4(ACTN4)对宫颈病变的筛查价值[D]. 朱斌.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2)
  • [4]Ki-67、MUC2、MUC6蛋白在宫颈微偏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海燕. 南华大学, 2016(03)
  • [5]宫颈腺癌卵巢转移二例分析[J]. 魏曼,方华,王彬,向梅.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4(04)
  • [6]宫颈微偏腺癌的诊治进展[J]. 洪开,姜继勇.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4(03)
  • [7]中国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Meta分析[D]. 栾贺. 大连医科大学, 2014(11)
  • [8]109例子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研究[D]. 王景.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9]宫颈微偏腺癌临床与病理分析[J]. 郑璐,马晓欣,李彤,孟斐.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2)
  • [10]宫颈癌合并葡萄胎误诊为合并子宫肌瘤1例分析[J]. 周丽萍. 中国当代医药, 2014(05)

标签:;  ;  ;  ;  ;  

高分化宫颈腺癌误诊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