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级联正向同步整流拓扑的实现

跨级联正向同步整流拓扑的实现

一、交叉级联正激式同步整流拓朴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友东[1](2021)在《双向对称CLLLC谐振型储能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和改善电能质量,储能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储能变换器中,DC/DC作为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提高其工作效率至关重要。通过查阅文献,本文总结分析了各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特点,确定双向对称CLLLC谐振变换器作为本文研究目标,在传统的分析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寄生参数和效率优化等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双向对称CLLL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传统基波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其电压增益特性。同时还分析了输出侧开关管的寄生结电容对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波形的影响,并分别推导了含有副边开关管寄生结电容、变压器分布电容以及漏感等参数的电压增益公式。结合对寄生参数的具体分析,用于指导在实际电路调试过程中出现的电压增益范围偏移问题的参数修正。其次,阐述了双向对称CLLLC谐振变换器参数设计的优化条件,充分考虑效率、软开关、调频能力以及空载特性等因素,并以2.5k W全桥谐振变换器为例给出流程化的参数设计方案。完成了变换器开关管、高频变压器、谐振电感、谐振电容等主电路元件的设计与选型,建立相应的损耗模型。通过仿真验证调频能力、软开关实现等特性以及各种寄生参数的影响,完成正反向切换仿真验证。再次,介绍了基于软件控制的同步整流控制策略和软启动控制策略,针对全桥电路详细分析了双向对称CLLLC谐振变换器的移相控制策略,并结合变频控制、移相控制提出了基于扩大电压增益范围的变频移相分段混合控制,用移相控制替代原来变频控制中的过谐振区域,初步降低了相应工作区域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并通过仿真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传统变频控制在双向工作时不可避免工作于过谐振区域,存在输入侧开关管关断电流大、开关频率高、输出侧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大等缺点,造成双向工作总体效率较低。为了对变换器进行双向效率优化,提出了改进型同步混合控制策略,正向工作于变频控制欠谐振区域,反向工作于同步混合控制准欠谐振区域,正反向具有同样的零电流关断特性。通过仿真计算开关损耗,并同传统变频控制以及DAB进行损耗比较,验证了改进的同步混合控制正反向均具有较高的效率。最后,对本文所研究的谐振变换器进行了实验验证,完成了2.5k W全桥谐振变换器和500W半桥谐振变换器的系统硬件电路的搭建以及软件的设计,对前文提及的变频控制、移相控制以及软启动等动态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效率优化的改进型变频移相同步混合控制策略在正反向工作时低压侧开关管均具有同样的零电流关断特性。

郝婕[2](2020)在《多模式电流模控制升降压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开关电源是电源芯片中最重要的一类,它凭借着高效的电压转换性能占领便携式应用的电源市场。由于电池性能的限制,电池电量会随工作时间的推移而降低,需要开关变换器由降压工作变为升压工作才能更高效的利用电池电能,因此降压-升压变换器更高效的电压转换性能可以满足便携式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大多数电池供电系统中的关键模块,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本文以降压-升压型变换器为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设计。论文首先详细介绍DC-DC变换器多种分类的拓扑结构,并对它们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分析;深入研究降压-升压型变换器及其结构原理;对变换器的控制模式进行讨论,并据此选择本文所使用的控制方式;对变换器的基本系统功耗进行介绍。接着对变换器不同控制方式对比分析,并对电流模控制型变换器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针对此设计出分段式斜坡补偿电路;针对轻载状态的低负载电流情况设计不同工作模式使变换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最终,设计出一款具有多种工作模式的电流模控制型升降压型变换器。该芯片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当负载电流较大时,芯片在升压模式采用峰值电流模控制,降压模式采用谷值电流模控制;当负载电流较小时,芯片会在外部FCB引脚电压的控制下为系统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在降压模式下有三种:强制连续导通模式(FCCM),PSM和恒率的DCM模式;在升压模式下有三种:FCCM,突发模式和恒率的DCM模式。芯片包含锁相环模块,可实现外同步;包含补偿网络,使变换器能保持稳定工作;内置LDO电源电路给逻辑、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供电;包含分段式斜坡补偿电路,在不同的占空比时对应不同大小的斜坡补偿信号,在占空比较小时产生较小的斜坡信号,在占空比较大时产生较大的斜坡信号,满足不同占空比时所需斜坡补偿电流不同的要求,减弱斜坡补偿对变换器带载能力的影响。芯片基于0.35μm BCD工艺进行设计,采用Cadence软件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在5V~36V的宽输入范围内可实现0.8V~34V的宽范围输出;上电仅1.25ms后系统的输出电压和电感电流即可稳定,且空载时静态功耗仅2.4mA;当负载电流由1A跳变为5A时输出电压在0.15ms内恢复稳定且仅变化100mV;仿真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谢敏波[3](2020)在《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通过限制传统燃油汽车辆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在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过程中,应用于汽车充电技术的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因其高效率、小功耗、大功率等特点逐渐延伸为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池的能量利用率,并迎合逐年增长的车载DC/DC转换器市场,本课题以NXP公司的MPC5643L为控制芯片,以移相全桥软开关电路作为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主拓扑结构,设计一种输出电压28V、输出电流100A、额定功率可达到2.8k W的开关电源。首先,详细介绍了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工作过程。针对降压过程,分析了实现软开关的六个重要工作步骤,计算了软开关实现的条件,在理论层面最大程度降低控制器的整体功耗,提升转换器的工作可靠性;针对升压过程,详细阐述了升压时序,为实现双电源之间的能量双向传递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从迎合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研发可靠的硬件主电路、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通过对变压器进行参数计算与模型仿真,设计一款电气隔离的高性能核心器件,实现高压侧电路与低压侧电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隔离;在硬件隔离的基础上,计算并设计谐振网络,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软开关调制;对硬件电路各重要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与在线调试,对整体拓扑结构进行小信号建模分析,实现车载DC/DC转换器的宽范围工作。最后,在电路硬件设计与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可靠性,为实际台架实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搭建DC/DC转换器实验平台,获取系统参数数据和测试波形,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宽范围输入、双向隔离、低压大电流输出的车载DC/DC转换器的可行性。

张恒浩[4](2020)在《一种宽输入电压DC/DC电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电源是所有电力电子设备的核心,它为设备提供了基本的能源和动力。随着武器装备可靠性、环境适应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机载电源系统,需要电源具备较宽的输入电压范围和良好的阶跃响应以满足飞机发动机转速变化引起的输入电压宽范围波动。因此,为了提升供电系统冗余度和可靠性,宽输入范围的DC/DC电源在机载、车载等输入电压变化范围较大的应用场合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电源技术起步早,技术先进,近年来已推出数模混合控制和全数字控制的宽输入电源,效率高、高功率密度大,同时具备使能控制并联均流等丰富的功能。国内同类电源多采用模拟控制方案,在电参数和输出功能上有较大差距,无法实现对进口电源的替代。本文基于横向项目设计,研究了宽输入开关电源拓扑结构、控制方式等基本原理。根据研制目标,开展了电源关键参数和功能的设计与仿真,最后完成了一种宽输入电压DC/DC电源设计,达到同类进口产品同等技术水平。该电源输入电压范围达到16V40V,输出电压12V,输出功率120W,纹波低至25mV,满载效率达到87%。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开关电源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并根据低压宽输入电压电源研究背景,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2.对比常用开关电源拓扑结构技术方案及优缺点,重点对两级拓扑结构的级联方式、馈电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本电源参数特点,完成了一种电流馈电型Buck+交错正激的两级拓扑结构方案设计。随后对该电源主体结构进行了仿真,并对主功率回路的稳定性及控制措施进行了理论分析。3.围绕电源研制目标,开展了辅助供电、磁性元件、驱动、外同步功能、并联均流、低纹波输出等关键功能和特性设计,完成了单元线路仿真。随后从工程应用角度,开展了电源的降额设计、热设计等可靠性设计,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根据电源研制方案,完成了宽输入电压电源样机的制作,并对电源样机的关键特性和参数进行了详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达到预定要求。

邹谦[5](2019)在《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工业生产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用水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应用十分广泛。循环冷却水系统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易造成设备结垢、滋生微生物、腐蚀等危害,因此必须进行完善的治理工作,否则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增加耗水量、排污量。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作为近些年来一项新兴的水处理技术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运行原理和结构的研究,主电路在结构上采用基于同步整流技术的ZVZCS PWM DC/DC全桥变换电路,即在超前臂、滞后臂均可实现软开关状态,减少高频状态下的系统损耗,在副边整流侧采用同步整流代替传统的全波整流模式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系统采用STM32F103RCT6芯片作为主控制器,根据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设计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相应的电路模型并详细分析了主电路相关参数的选取依据;根据主电路IGBT开关管和副边同步整流MOS管的工作需求,设计了 IGBT驱动电路和同步整流驱动电路;根据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对水体指标的监测需求,设计了温度采样电路、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等。利用PSIM仿真软件对基于同步整流技术的ZVZCS全桥电路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搭建逻辑电路实现了移相控制方式,可同时实现超前臂与滞后臂的互补导通。对主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超前臂实现ZVS状态,滞后臂实现ZCS状态;系统可稳定的输出15V、400A的低压大电流,很好的实现了既定的设计需求;本设计采用双变压器在一次侧串联二次侧并联的输出形式,来应对大电流输出,可很好的实现大电流自动均流;搭建了同步整流输出模型与传统全波整流输出模型对比,验证了同步整流输出模型的用电效率更高。针对上述设计思路及方案,搭建了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实验样机,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经过在某化工厂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阴阳极板间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成垢离子的预沉淀、产生活性氯及多种活性氯的中间产物进行杀菌灭藻。与传统投加化学试剂法相比低压大电流水处理方式无需额外投加任何试剂,清洁环保,真正实现了“以水治水”,且经济成本节省明显。

柯玉连[6](2019)在《宽输入范围隔离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国防和工业的发展,标准化DC-DC模块电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在高压/宽输入、低压/大电流输出的工作条件下实现电源模块的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是当前模块电源的主要特点和设计挑战。据调研,模块电源目前采用的主功率电路拓扑可以分为单级式和两级式两种结构。单级式结构具有控制简单,成本低,功率密度高等优点,但是很难在宽输入电压范围内均保持高效率工作。两级式结构由调压变换器和效率优化的隔离变换器级联而成,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较高的输出电压精度,但是两级式结构无源器件较多,很难做到很高的功率密度,且成本较高。本论文在对传统的变换器拓扑和结构进行评估后,选取了单级交错并联半桥DC-DC变换器作为模块电源的拓扑。提出的方案可以减小输入电流纹波、输出电压纹波,进一步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容量。同时为减小导通损耗,在输出侧采用全桥同步整流结构。论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去实现模块电源在高压/宽输入、低压/大电流输出时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目标。首先,论文分析了所提出的交错并联半桥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主功率元件的参数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变换器进行了损耗分析,为变换器的效率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理论分析了该模块电源实际应用中变压器漏感造成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为下一步有源钳位电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然后针对由于变压器存在漏感,导致副边同步整流管在关断时存在尖峰和振荡的问题,对比了传统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其控制电路的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所提有源钳位吸收电路进行进行了参数设计。然后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说明了该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有效性。接着根据模块电源对并联均流的要求,分析了电源并联运行时的工作特性。通过对比分析常用的均流电路的工作特点,结合本次项目中模块电源的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均流控制策略,根据该均流策略的控制框图设计了模拟均流电路。最后搭建了一款输入200-400V,输出28V/1200W的全砖模块电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有源钳位吸收电路能有效的吸收同步整流管的尖峰和振荡,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单模块电源运行时,额定电压输入、满载输出的效率能达94.5%以上,全输入电压范围内的工作效率能保持93%以上,功率密度能达217.39W/in3,具有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8只模块电源并联运行时,不均流度小于8%,满足项目要求。

马建光[7](2019)在《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众多谐振电路拓扑中,LLC半桥谐振变换器能够实现变压器原边开关管的零电压导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和副边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Zero Current Switching,ZCS),同时具有宽输入和输出条件下实现开关管软开关的能力。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在提高开关频率、减小无源器件体积、提高功率输出密度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得到了电力电子学界的重视。为了解决LLC半桥谐振变换器电路的参数优化问题,本文采用变压器损耗结合基波分量近似法对LLC谐振变换器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了 LLC谐振变换器基波分量近似(Fundamental Harmonic Approximation,FHA)模型,然后分析了变换器的电压增益和输入阻抗,为最优变换器开关频率范围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该参数优化方法解决了变换器软开关过程中出现的功率损失问题,避免了全负载范围内变换器软开关的丢失。不同于传统的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变换器,LLC谐振变换器存在直流量与交流量的非线性耦合,因此其建模也更加复杂。为保证变换器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在对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和稳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小信号模型,以反映系统在稳定工作点附近受到外界扰动时,电路变量的变化情况。在精确建立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小信号的基础上,推导出输入到输出、控制到输出的传递函数,为变换器反馈电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电解电容是影响LED驱动电源寿命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设计了一种带倍流同步整流的LLC半桥谐振电源,通过倍流电感的储能减小了电容的大小,因此可以使用寿命更长的薄膜电容代替寿命较短的电解电容,解决了电解电容制约LED驱动电源的问题。LLC谐振电路的使用降低了变压器原边开关损耗,倍流同步整流电路中的储能电感能够减小输出电压纹波。同时,针对LED驱动电源这种低压大电流输出特点,同步整流MOS管的使用降低了变压器副边的导通损耗。针对传统两级式AC-DC LED驱动电源需要两套控制电路单元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开关管共用的Boost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电路和LLC半桥谐振变换器集成的LED驱动电源,相较于传统两级式电路结构,该电源只需要要一套控制电路单元,减少了器件数量,提高了其可靠性。在实验室搭建一台原理样机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文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该电源的功率因数高、谐波低,适用于中小功率LED应用场合。

王帅[8](2019)在《基于高频隔离的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能量需要双向流动的场合中,如直流不停电电源系统、航天电源系统等传统领域,双向DC-DC变换器已广泛应用,且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随着电力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在V2G和新能源并网领域中,对双向变换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结合目前中、大功率DC-DC变换器的应用需求,本文以高频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为对象,对其关键性能展开研究。针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正、反向两种工作模式,详细分析各模态工作过程,并总结出全桥类变换器的固有缺陷,即滞后桥臂难以实现软开关和副边有效占空比的丢失现象。在此基础上,对5kW双向DC-DC全桥变换器的主电路进行参数设计,完成变压器和关键元器件选型。小信号模型的建立是设计控制器的关键,论文以非隔离型正向Buck和反向Boost小信号模型为基础,采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对其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并分别采用电压环、电流环和功率环控制变换器实现恒压、恒流及恒功率输出。为适应不同应用场合,要求变换器在额定输出电压范围内输出任意电压值。在不能忽略死区时间的情况下,本文分析了移相调压方式无法可靠零压输出的问题,并提出在低压输出时将调节方式切换为PWM占空比控制;死区时间内完成开关管并联电容的充放电是实现软开关的必要条件,针对不同的负载情况,推导出所需的死区时间范围,给出了动态调节死区时间的过程。论文搭建了基于DSP数字控制的5kW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样机的实验平台,并分析了系统组成,完成了部分硬件电路和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实现所要求功能。该研究成果可在新能源并网、电动汽车等需要能量双向流动的应用场合发挥重要的作用。

华晗[9](2019)在《新型微细电火花脉冲电源设计及其放电间隙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细电火花加工是用可控电能在电极和工具间形成火花放电来移除被加工材料的非传统加工技术,可对各类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特别是传统接触式加工难于或不能加工的特殊材料、特殊结构以及复杂形状零部件进行高效、精密加工。而微细电火花脉冲电源作为控制火花放电能量和放电频率的关键装置,直接影响着电火花加工的加工速度、加工质量、生产率、工具电极损耗、以及加工过程的稳定性等指标。本文分别总结了RC式、独立式以及双极性脉冲电源的工作原理以及拓扑发展;研究了微细电火花加工中放电间隙的特性;建立了包含寄生参数和放电间隙的RC式脉冲电源等效电路模型;通过电气仿真和放电实验分析了RC式脉冲电源中寄生参数对间隙放电波形的影响,验证了等效电路模型的合理性。针对微细电火花加工中RC式脉冲电源加工效率低及单极性加工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微细电火花脉冲电源,其既可以实现无阻高效加工,又可以实现双极性加工;同时提出了恒频等能量的放电能量控制策略,实现较好的放电一致性。在实验室设计了脉冲电源实验样机,并在电火花打孔机床上进行了放电实验,验证了双极性加工的可行性和恒频等能量的放电能量控制策略。

王科竣[10](2018)在《一种可调死区时间的驱动电路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装置的小型化、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而提高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频率可以降低电力电子装置中的电容、电感、变压器的体积,是实现装置小型化和轻量化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是如果直接提高工作频率会引起电路开关损耗增加,工作效率的降低,而且电磁噪声也因此相应增加。因此提高电路的工作频率需要配合软开关技术才能达到要求。零电压开关作为软开关的一种对于降低开关损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款应用于有源钳位正激变换器的死区时间驱动电路设计。而且该驱动电路的死区时间可以根据负载,外接元件参数变化而调整,从而使电路满足谐振条件实现零电压开关(ZVS)。在设计方法上,本文先重点分析了有源钳位正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有源钳位电路的高边钳位和低边钳位两种不同钳位方式。然后根据有源钳位电路的工作原理系统分析了死区驱动电路的所要满足的条件并且提出了死区时间电路的系统框架。在电路设计上,本文先分析了各个电路子模块的工作原理,其中包含死区时间产生模块、死区时间控制模块、同相和反相切换模块、驱动模块等。然后根据电路设计用Hspice来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并根据仿真结果来调整电路的设计参数使之符合要求。当各个子电路模块的设计和仿真达到要求后,把各个子电路模块拼装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死区时间驱动模块。然后再验证整个电路匹配是否良好,功能是否正常,性能是否达到要求。本文涉及的死区时间驱动电路是基于华虹宏力0.5μm的BCD工艺设计的。该电路可以根据有源正激变换器的钳位方式灵活调整输出方式,并且驱动电路的死区时间线性可调,死区时间的调整范围为50-300ns左右,增加了其应用范围。另外死区时间驱动电路的导通电阻子15-20Ω,OUTA端的上升沿为20ns,下降沿为15ns,而OUTB的上升沿和下降沿时间相等,都是15ns左右。经过仿真验证电路符合设计要求。

二、交叉级联正激式同步整流拓朴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叉级联正激式同步整流拓朴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双向对称CLLLC谐振型储能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储能变换器研究现状
        1.2.1 储能变换器概述
        1.2.2 双向DC/DC变换器概述
        1.2.3 隔离型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3 双向对称CLLLC谐振变换器研究现状
        1.3.1 双向对称CLLL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方法
        1.3.2 双向对称CLLLC谐振变换器的寄生参数研究
        1.3.3 双向对称CLLLC的效率优化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与寄生参数分析
    2.1 CLLLC谐振变换器的主电路拓扑
    2.2 CL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2.1 工作模态分析
        2.2.2 基波分析法建模
        2.2.3 谐振频率分析
        2.2.4 电压增益分析
    2.3 开关管寄生电容对变换器特性的影响分析
        2.3.1 寄生电容对变换器工作模态的影响
        2.3.2 副边开关管寄生电容对电压增益的影响
    2.4 高频变压器分布参数对变换器特性的影响分析
        2.4.1 高频变压器漏感对变换器特性的影响
        2.4.2 高频变压器分布电容对变换器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主电路设计与损耗分析
    3.1 CLLLC谐振变换器的参数优化设计
        3.1.1 不同参数对效率的影响
        3.1.2 软开关实现的基本条件
        3.1.3 调频能力与空载下参数的优化
        3.1.4 参数设计的计算步骤
    3.2 谐振变换器主要元件的设计与选型
        3.2.1 开关管器件选型
        3.2.2 高频变压器设计
        3.2.3 谐振电感与谐振电容的选择
    3.3 CLLLC谐振变换器损耗模型分析
        3.3.1 功率开关管的损耗分析
        3.3.2 高频变压器损耗分析
        3.3.3 谐振电感损耗分析
    3.4 CLLLC变频控制仿真分析
        3.4.1 双向全桥变频控制理想参数仿真分析
        3.4.2 开关管寄生结电容对波形影响仿真分析
        3.4.3 高频变压器漏感对电压增益影响仿真分析
        3.4.4 双向半桥正反向切换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双向CLLLC谐振变换器控制策略与优化改进
    4.1 变频控制的基本控制策略
    4.2 基于软件控制的同步整流技术
        4.2.1 同步整流技术的传统实现方法
        4.2.2 基于软件控制的同步整流技术
    4.3 软启动控制策略
        4.3.1 启动策略
        4.3.2 仿真分析
    4.4 基于扩大电压增益范围的改进型控制策略
        4.4.1 移相控制的工作原理
        4.4.2 变频移相分段混合控制
        4.4.3 变频移相分段混合控制仿真
    4.5 基于效率优化的改进型控制策略
        4.5.1 变频移相同步混合控制
        4.5.2 变频移相同步混合控制仿真
    4.6 双向DC/DC变换器开关管损耗仿真对比分析
        4.6.1 CLLLC变频控制的开关管损耗计算
        4.6.2 CLLLC改进控制的开关管损耗计算
        4.6.3 双有源全桥DAB仿真分析与损耗计算
        4.6.4 不同控制下开关管损耗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5 实验平台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平台与软硬件设计
        5.1.1 实验平台概述
        5.1.2 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5.1.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 500W半桥CLLLC谐振变换器稳态实验分析
        5.2.1 变频控制正向稳态波形
        5.2.2 变频控制反向稳态波形
    5.3 2.5k W全桥CLLLC谐振变换器稳态实验分析
        5.3.1 变频控制稳态工作波形
        5.3.2 移相控制稳态工作波形
    5.4 动态响应实验
        5.4.1 软启动控制实验
        5.4.2 正反向切换与加减载实验
    5.5 改进型变频移相同步混合控制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多模式电流模控制升降压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开关变换器的发展背景
    1.2 开关变换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DC-DC变换器的基本架构及原理
    2.1 DC-DC变换器的基本架构与原理
        2.1.1 Buck型变换器
        2.1.2 Boost型变换器
        2.1.3 Buck-Boost型变换器
    2.2 变换器控制模式
        2.2.1 基本调制方式
        2.2.2 反馈控制
    2.3 系统功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模式电流模控制型变换器的关键技术分析
    3.1 电流模控制
        3.1.1 稳定性补偿分析
        3.1.2 分段斜坡补偿电路设计
        3.1.3 电流检测分析
        3.1.4 电压转电流模块设计
    3.2 多模式设计
        3.2.1 芯片的多种工作模式
        3.2.2 电流比较模块
        3.2.3 I_(TH)箝位设置
    3.3 系统外围电路设计指标
    3.4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3.5 变换器的整体设计功能要求
        3.5.1 芯片设计特点
        3.5.2 芯片引脚设计
        3.5.3 芯片设计参数指标的选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换器的子模块设计与验证
    4.1 带隙基准
        4.1.1 带隙基准的工作原理
        4.1.2 实际电路设计
        4.1.3 电路仿真
    4.2 误差放大器
        4.2.1 实际电路设计
        4.2.2 电路仿真
    4.3 模式选择电路
        4.3.1 实际电路分析
        4.3.2 电路仿真
    4.4 BURST比较器
        4.4.1 实际电路分析
        4.4.2 电路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整体仿真与版图设计
    5.1 上电启动仿真
    5.2 斜坡补偿仿真
    5.3 多种工作模式仿真
    5.4 线性调整率仿真
    5.5 负载跳变仿真
    5.6 版图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发展现状
        1.2.1 车载DC/DC转换器的发展现状
        1.2.2 双向DC/DC转换器的拓扑结构分析
        1.2.3 开关电源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控制器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
    2.1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结构设计
    2.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拓扑结构及工作过程
        2.2.1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拓扑结构
        2.2.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工作过程
        2.2.3 软开关控制中占空比丢失现象
    2.3 信号采样技术
        2.3.1 温度采样电路
        2.3.2 电压采样电路
        2.3.3 电流采样电路
    2.4 功率半导体器件驱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集成元件与主电路硬件设计
    3.1 高频变压器设计
        3.1.1 高频变压器磁芯设计
        3.1.2 高频变压器绕组设计
        3.1.3 高频变压器损耗计算
        3.1.4 谐振网络设计
    3.2 高压侧电路设计
        3.2.1 逆变桥设计
        3.2.2 辅助电路与驱动电路设计
    3.3 低压侧电路设计
    3.4 保护电路设计
    3.5 磁性元件的集成技术与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闭环环路设计
    4.1 控制环路设计
        4.1.1 频率特性法
        4.1.2 Buck电路小信号模型
        4.1.3 车载双有源DC/DC转换器功率传输特性
    4.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小信号建模
    4.3 反馈网络
        4.3.1 反馈补偿网络原理
        4.3.2 反馈补偿网络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路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概述
    5.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仿真
    5.3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实验
        5.3.1 降压实验
        5.3.2 升压实验
    5.4 效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一种宽输入电压DC/DC电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开关电源概述
        1.1.1 开关电源发展现状
        1.1.2 开关电源发展趋势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拓扑结构分析
    2.2 两级级联拓扑结构
    2.3 整体结构设计
        2.3.1 主功率回路分析
        2.3.1.1 非隔离级拓扑分析
        2.3.1.2 隔离级拓扑分析
        2.3.2 馈电方式分析
        2.3.3 整体线路结构
        2.3.4 稳定性分析
        2.3.4.1 系统稳定性分析
        2.3.4.2 控制环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源设计与实现
    3.1 辅助供电设计
        3.1.1 辅助供电方案
        3.1.2 启动上电控制
    3.2 磁性元件设计
        3.2.0 辅助电源变压器设计
        3.2.1 Buck功率电感设计
        3.2.2 隔离变压设计
        3.2.2.1 参数设计
        3.2.2.2 正激复位设计
        3.2.2.3 主变压器绕制
    3.3 驱动设计
        3.3.1 驱动隔离
        3.3.2 驱动时序
        3.3.3 驱动频率转换控制
        3.3.4 Buck悬浮驱动
    3.4 外同步设计
        3.4.1 传统外同步设计
        3.4.2 外同步的数字实现
    3.5 并联均流设计
        3.5.1 常用并联均流方案对比
        3.5.2 改进的平均电流法
        3.5.3 并联均流应用改进
    3.6 其他关键功能设计
        3.6.1 过流保护及防倒灌设计
        3.6.2 输入电压前馈设计
    3.7 低纹波设计
        3.7.1 纹波产生机理
        3.7.2 纹波抑制措施
        3.7.2.1 固有纹波抑制
        3.7.2.2 耦合噪声抑制
    3.8 可靠性设计
        3.8.1 降额设计
        3.8.2 热设计
        3.8.3 结构设计
    3.9 版图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样机测试及验证
    4.1 样机实物及测试环境
    4.2 关键参数测试及分析
        4.2.1 瞬态启动及关断波形
        4.2.2 输入阶跃响应测试
        4.2.3 负载动态响应测试
        4.2.4 输出纹波测试
        4.2.5 倒灌电流测试
        4.2.6 环路分析测试
        4.2.7 关键节点波形测试
        4.2.7.1 Buck开关节点波形
        4.2.7.2 正激开关漏级波形
        4.2.8 外同步功能测试
        4.2.9 效率曲线测试
        4.2.10 并联均流测试
    4.3 全参数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成果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低压大电流系统的拓扑研究
    2.1 逆变电路的设计
    2.2 输出整流电路设计
    2.3 软开关技术
    2.4 移相控制ZVZCS PWM DC/DC全桥变换电路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主电路参数及其硬件电路设计
    3.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3.2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3.3 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3.4 阻断电容的设计
    3.5 主功率管及滞后臂串联二极管的设计
    3.6 控制电路的设计
    3.7 驱动电路的设计
    3.8 采样电路的设计
    3.9 通信电路的设计
    3.10 本章小结
4 系统控制方式研究及仿真验证
    4.1 系统控制方式研究
    4.2 控制电路的仿真分析
    4.3 主电路的仿真分析
    4.4 单变压器与双变压器均流对比
    4.5 同步整流与全波整流用电效率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运行情况及分析
    5.1 系统性能测试
    5.2 系统除垢情况分析
    5.3 系统杀菌情况分析
    5.4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宽输入范围隔离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宽输入范围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的研究现状
        1.2.1 单级式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
        1.2.2 两级式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
    1.3 国内外宽输入电压范围模块电源产品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交错并联半桥DC-DC变换器
    2.1 宽输入电源模块架构与拓扑选择
    2.2 交错并联半桥DC-DC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
    2.3 主电路参数设计
        2.3.1 半桥输入电容及电阻的设计
        2.3.2 变压器设计
        2.3.3 输出滤波电感的设计
        2.3.4 输出滤波电容设计
        2.3.5 功率MOSFET的选型
    2.4 损耗分析
        2.4.1 功率MOSFET的损耗
        2.4.2 磁性元件的损耗
    2.5 变压器漏感影响
        2.5.1 理论分析
        2.5.2 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设计
    3.1 常用的有源吸收电路
    3.2 本论文提出的有源钳位吸收电路工作原理
    3.3 有源吸收电路控制的实现
    3.4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的参数设计与器件选型
        3.4.1 有源吸收钳位电容的设计
        3.4.2 有源吸收二极管的设计
        3.4.3 有源吸收电阻的设计
        3.4.4 有源吸收管的选型
    3.5 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换器并联均流研究
    4.1 模块电源的并联特性
    4.2 常用的均流方法
        4.2.1 下垂法
        4.2.2 主从均流法
        4.2.3 自主均流法
    4.3 本论文均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4.4 控制电路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有源钳位吸收电路作用实验结果
    5.2 交错并联半桥DC-DC变换器工作实验结果
    5.3 均流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发展历史
        1.2.1 线性式和开关式稳压变换器
        1.2.2 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
        1.2.3 谐振变换器及软开关技术
    1.3 LED驱动电源研究
    1.4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在LED驱动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1 在无电解电容LED驱动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2 在单级LED驱动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基于FHA的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参数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电路拓扑
    2.3 基于FHA的LLC半桥谐振变换器等效模型
    2.4 电压增益和输入阻抗分析
    2.5 软开关和损耗分析
    2.6 实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3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小信号建模
    3.1 引言
    3.2 开关电源常用建模方法
    3.3 电路平均法
        3.3.1 平均近似原理
        3.3.2 扰动和线性化
    3.4 LL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3.4.1 输入电流波形平均化
        3.4.2 励磁电感波形的平均化
        3.4.3 输出电容波形的平均化
        3.4.4 LLC半桥谐振的扰动和线性化
    3.5 状态空间平均法
        3.5.1 开关变换器的状态空间方程
        3.5.2 开关变换器的直流稳态和交流小信号等效方程
    3.6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状态空间平均建模
    3.7 仿真和实验
        3.7.1 仿真结果
        3.7.2 实验结果
    3.8 本章小结
4 无电解电容LED驱动研究
    4.1 引言
    4.2 消除电解电容基本思路
        4.2.1 采用优化策略
        4.2.2 改进电路拓扑结构
    4.3 整流电路拓扑分析
    4.4 倍流同步整流无电解电容LED驱动
        4.4.1 工作原理
        4.4.2 实现ZVS的条件
        4.4.3 输出滤波电感的计算
        4.4.4 输出滤波电容的计算
    4.5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Boost电路和LLC变换器的单级LED驱动研究
    5.1 引言
    5.2 提出的单级LED驱动
    5.3 电路工作原理
    5.4 电路分析
        5.4.1 Boost PFC电路
        5.4.2 LLC谐振变换器
    5.5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高频隔离的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2.1 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研究
        1.2.2 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方法研究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2 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主电路拓扑及工作原理分析
    2.1 变换器主电路拓扑
    2.2 正向工作模式原理分析
        2.2.1 等效电路
        2.2.2 控制方式
        2.2.3 运行模式分析
        2.2.4 两桥臂实现ZVS的差异
        2.2.5 占空比损失的计算
    2.3 反向工作原理分析
        2.3.1 反向工作等效电路
        2.3.2 控制方式
        2.3.3 运行模式分析
    2.4 主电路参数设计
        2.4.1 变压器设计
        2.4.2 滤波电感Lf的设计
        2.4.3 滤波电容Cf的设计
        2.4.4 主开关管选取
    2.5 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研究与控制器设计
    3.1 非隔离型双向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3.1.1 正方向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3.1.2 反方向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3.1.3 非隔离型双向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3.2 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3.3 闭环控制器设计
        3.3.1 控制方法的选择
        3.3.2 电压环PID控制器的设计
        3.3.3 电流环PID控制器的设计
        3.3.4 恒功率输出功能控制实现
        3.3.5 反向恒压模式PID控制器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调压模式切换及动态死区调节
    4.1 调压模式切换
        4.1.1 不对称情况分析
        4.1.2 移相调节切换为PWM占空比调节
    4.2 开关管变死区控制
        4.2.1 软开关时间推导
        4.2.2 死区时间范围推导
        4.2.3 死区时间选定流程
    4.3 本章小结
5 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的数字控制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数字控制器选型
    5.2 硬件电路设计
        5.2.1 驱动电路设计
        5.2.2 采样电路设计
    5.3 数字PID控制器算法设计
    5.4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5.4.1 软启动波形
        5.4.2 软开关的实现
        5.4.3 动态切载实验
        5.4.4 恒流恒功率切换实验
        5.4.5 移相控制方式切换为PWM占空比方式
        5.4.6 死区时间动态调节
        5.4.7反向输出电压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型微细电火花脉冲电源设计及其放电间隙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细电火花加工原理与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电火花脉冲电源及其拓扑发展
    2.1 RC式脉冲电源及其拓扑发展
        2.1.1 RC式脉冲电源
        2.1.2 RC式脉冲电源拓扑发展
    2.2 独立式脉冲电源及其拓扑发展
        2.2.1 独立式脉冲电源
        2.2.2 独立式脉冲电源拓扑发展
    2.3 双极性脉冲电源及其拓扑发展
        2.3.1 双极性脉冲电源
        2.3.2 双极性脉冲电源拓扑发展
    2.4 本章小结
3 微细电火花加工放电间隙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等效电路模型
    3.3 仿真验证
        3.3.1 变线路寄生电感
        3.3.2 变线路寄生电阻
        3.3.3 变间隙寄生电容
        3.3.4 变间隙寄生电阻
    3.4 实验验证
        3.4.1 实验平台及测试环境
        3.4.2 变开路电压实验
        3.4.3 变放电电容实验
        3.4.4 变线路电感实验
        3.4.5 变间隙电阻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微细电火花脉冲电源设计
    4.1 脉冲电源总体结构
    4.2 脉冲电源主电路拓扑
    4.3 脉冲电源放电能量控制策略
    4.4 脉冲电源电路设计
        4.4.1 主电路设计
        4.4.2 驱动电路设计
        4.4.3 数字控制电路设计
        4.4.4 检测电路及保护电路设计
        4.4.5 消电离电路设计
    4.5 实验验证
        4.5.1 双极性加工实验
        4.5.2 硬件短路保护实验
        4.5.3 放电能量控制实验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10)一种可调死区时间的驱动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1 新型的功率半导体材料
        1.2.2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结构
        1.2.3 电力电子器件的集成化模块化
    1.3 死区时间驱动电路介绍
        1.3.1 动态死区时间驱动电路
        1.3.2 固定死区时间驱动电路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死区时间驱动电路系统设计
    2.1 半桥全桥电路
    2.2 同步整流电路
    2.3 ZVS有源钳位正激变换器电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子电路设计与仿真
    3.1 死区时间产生模块
        3.1.1 死区时间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3.1.2 死区时间产生电路的仿真
    3.2 同相或反相信号切换模块
        3.2.1 同相或反相信号切换模块的工作原理
        3.2.2 多路选择器的工作原理
        3.2.3 同相或反相信号切换模块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死区时间控制模块
        3.3.1 死区时间控制模块工作原理
        3.3.2 线性化原理
        3.3.3 死区时间控制模块仿真
    3.4 驱动模块
        3.4.1 驱动模块的工作原理
        3.4.2 半桥低侧驱动电路
        3.4.3 半桥高侧驱动电路
        3.4.4 半桥高侧驱动电路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电路仿真与分析
    4.1 死区时间控制仿真
    4.2 驱动能力仿真
        4.2.1 导通电阻
        4.2.2 上升沿和下降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交叉级联正激式同步整流拓朴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向对称CLLLC谐振型储能变换器研究[D]. 李友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多模式电流模控制升降压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 郝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D]. 谢敏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一种宽输入电压DC/DC电源的设计与实现[D]. 张恒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低压大电流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邹谦.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宽输入范围隔离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 柯玉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7]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及其应用研究[D]. 马建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基于高频隔离的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研究[D]. 王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新型微细电火花脉冲电源设计及其放电间隙特性研究[D]. 华晗.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10]一种可调死区时间的驱动电路设计[D]. 王科竣.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跨级联正向同步整流拓扑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