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2004年报告要点

《上海医药》2004年报告要点

一、《上海医学》2004年报道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顾立强[1](2021)在《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文献为准、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显微外科1960-1973年这个阶段的历史。方法检索收集公开及内部出版中、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专着等,精读分析中、英文"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相关"文献,重点记录确认手术、交流、报道时间等。结果中国显微外科起步,得益于1963年初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报道;此后3年,多个单位开展显微血管技术实验研究、探索断指再植,于1964年世界首例断腿再植,于1966年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世界首批完全离断手指显微血管缝合再植成功;1972年广州全国断肢再植经验交流会,完全断指260例,再植存活率44.9%;首次使用"显微外科"术语;1973年3月,完成世界第2例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1973年5月,北美再植代表团访华,开启中、外显微外科学术交流先河。近十年临床实践、原创性、先进的中国断肢(指)再植技术与原则被国际同行认可。结论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

黄锦南[2](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马潇湘[3](2021)在《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2015-2020)》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抑郁症已经成为了全球常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据2020年5月14日联合国公布的《关于2019新冠状病毒病(COVID-19)和精神卫生问题的政策》简报提到COVID-19大流行加剧了世界民众精神卫生问题的风险,抑郁症日渐增加。根据估算,中国目前有超过9500万人患有抑郁症,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正常日常生活。因此,本文以抑郁症为研究课题,以人民网对抑郁症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新闻话语角度分析研究相关报道,并结合人民网具有的党媒特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本研究通过搜集其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这6年间与抑郁症相关议题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话语分析理论进行细致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发现,当前抑郁症话语建构现状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新闻媒介在受到了社会意识形态、媒体权力以及社会文化的多重影响下,在这些新闻文本中所呈现出的抑郁症患者形象建构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的新闻倾向性,新闻报道文本中常用负面的情感色彩报道抑郁症相关新闻。在话语的实践中,新闻文本中很少直接或间接使用抑郁症患者本人等第一视角话语呈现,反而用社会精英和专业人士话语较多,以此凸显官方人士的权威观点,使抑郁症新闻报道的内容大多都具有说教性,体现了报道中不同群体之间不平等的话语关系。此外,在对抑郁症群体报道中,对新闻的内容与社会群体有选择性的呈现,持续的构建人们对于抑郁症偏颇的认知。当这种认知被不断强化后,抑郁症患者在社会秩序中被推向边缘化、导致他们被社会排斥、产生偏见和歧视。因此,新闻媒体需要一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话语,重新确立媒体传播主体的角色,适当地在新闻报道中增加心理介入,对新闻话语进行科学、公正、全面的呈现。

李杨思琪[4](2021)在《2019年云南耿马县登革热临床特征、血清型及基因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云南临沧市耿马县登革热流行趋势、临床特征、血清型及基因型特点,为当地制定有效的登革热防控和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9年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登革热患者急性血清,采用BHK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鉴定登革病毒血清型;采用RT-PCR法获取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搜索并下载同源性较高的参考序列,采用Chromas 2、SeqMan、Mega5.0、MAFFT online 和 Megalign 等生物学软件开展登革病毒系统进化树及其氨基酸同源性(核苷酸相似性)分析;收集2019年上述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xce12017和SPSS20.0分析上述DF流行病学基本特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生化指标特征。[结 果]共采集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141份,分离4种登革病毒血清型,其中33 株 DENV-1(23.40%)、43 株 DENV-2(30.50%)、64 株 DENV-3(45.40%)和1株DENV-4(0.71%);共扩增出DENV-1、DENV-2和DENV-3三种登革病毒血清型30份E基因目标片段,包括DENV-1型14株(2株缅甸输入株、12株耿马本地株),均为G-Ⅰ型,其中1株缅甸输入株E基因序列与4株耿马本地株基因序列处于同一进化分支(氨基酸同源性为99.2%~99.6%,核苷酸相似性为99.1%),1株缅甸输入株与8株耿马本地株的E基因序列处于同一分支上(氨基酸同源性为99.4%~100%、核苷酸相似性为99.7%~100%);DENV-2型6株,其中2株缅甸输入株属G-Ⅰ型(Asian Ⅰ型),且与2019年缅甸流行株(MT705604)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00%、核苷酸相似性为97.6%~99.8%),4株耿马本地株为G-Ⅳ(Cosmopolitan型),与2016年的广州株(MK564477)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同源性为99.6%、核苷酸相似性为99.4%);DENV-3型10株,均为G-Ⅲ型(5株缅甸输入株、5株耿马本地株),其中缅甸输入株与本地株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99.2%~100%较高(核苷酸相似性99.1%~100%),均与2019年缅甸流行株(MW320451)关系最密切(氨基酸同源性为99.0%~100%、核苷酸相似性为99.0%~99.6%)。共对140份3种DENV血清型(DENV-1、DENV-2、DENV-3)病例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临床症状方面,DENV-1主要表现为发热(96.97%)、肌肉酸痛(81.81%)、畏寒(84.85%)、乏力(87.88%),DENV-2 主要为发热(84.44%)、畏寒(83.72%)、乏力(86.05%),DENV-3 以发热(87.50%)、肌肉酸痛(81.25%)、畏寒(92.19%)、乏力(87.50%)为主,该三种DENV在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临床体征方面,DENV-1出现皮疹6例(18.18%)、DENV-2 10 例(23.26%)、DENV-3 32 例(50.00%),三种 DENV 在皮疹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尤其以DENV-3的皮疹率显着较高(P<0.05);在血常规指标方面,DENV-1主要表现为白细胞(96.97%)、血小板(90.91%)、中性粒细胞(96.97%)、淋巴细胞(90.91%)降低,DENV-2、DENV-3 均以白细胞(86.05%、85.94%)、中性粒细胞(86.05%、82.81%)降低为主,三种DENV在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降低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与DENV-2、DENV-3的红细胞降低率(46.51%、32.81%)相比,DENV-1的红细胞降低率(69.70%)显着较高(P<0.05);在肝功能指标方面,DENV-1和DENV-3均主要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升高(42.42%、34.38%),DENV-2以谷丙转氨酶升高(20.93%)为主,三种DENV在上述肝功能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在心功能指标方面,DENV-1主要为乳酸脱氢酶(51.52%)、肌酸激酶同工酶(51.52%)升高,DENV-2和DENV-3主要表现为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2.56%、48.44%),三种DENV在上述心功能指标中的乳酸脱氢酶上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DENV-1的乳酸脱氢酶升高较为显着(P<0.05);在血脂指标方面,DENV-1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率(72.73%)明显高于DENV-2、DENV-3(62.79%、46.51%),DENV-3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率(97.67%)也显着高于DENV-1、DENV-2(36.36%、65.12%)(P<0.05);在电解质方面,DENV-2患者以钾降低(44.19%)较为显着,DENV-1以钙降低(33.33%)较为显着(P<0.05)。[结 论]2019年云南省耿马县存在4种DENV血清型,并分离出4种基因型(DENV-1 G-Ⅰ 型、DENV-2 Asian Ⅰ 型、DENV-2 Cosmopolitan 型和 DENV-3 G-Ⅲ型),本地DENV-1和DENV-3株均来自对应缅甸边境地区的输入株,本地DENV-2来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耿马县DF患者临床特征较典型,其中DENV-1以红细胞降低、乳酸脱氢酶升高、血钙浓度降低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为主要特征(P<0.05),DENV-2以血钾浓度降低为主(P<0.05),DENV-3以皮疹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较为显着(P<0.05)。建议当地相关卫生部门加强临床医师培训,以防止重症DF或死亡病例的发生。

孟婕[5](2021)在《《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作为一种重大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到现在,对人类的威胁有增无减,其不仅是一个医学界的难题,更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社会问题。1985年我国境内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事件后,《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开始了长达35年的“艾滋病”议题报道,记录着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的变迁轨迹,呈现出社会和大众对“艾滋病”议题的认知转变。新闻媒介“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艾滋病这一传染病种的认知乃至社会主流认知的转向。本文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结合艾滋病报道的整体态势梳理得出《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话语表达逐渐趋于“积极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文本层面分析了“艾滋病”议题报道的微观话语转向;话语实践层面总结报道命题频次以及话语主体表达侧重的变化趋势;社会实践层面依托社会历史语境,对不同阶段《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话语特征入手,分析促动“艾滋病”议题变迁的原因。分析得出《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报道在社会变革的影响下,由偏向国外事件到聚焦国内问题、从报道负面信息到健康知识普及、从划分“他们”到携手抗“艾”成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新闻媒介主体性意识回归、大众意识不断觉醒和社会历史变革的过程。

郑昆[6](2020)在《氧气氧化制备苯甲酸和苯醌衍生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反应在农药、医药、中间体制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类十分重要化学的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有机物分子通过增加氧,夺取氢等过程,可以合成种类繁多且复杂的化合物。根据氧化剂的不同可分为有机氧化剂和无机氧化剂,有机氧化剂包括硝基物、亚硝基物、有机过氧酸以及烷基过氧化物;无机氧化剂包括硝酸、硫酸、双氧水、空气以及氧气等。硝酸和硫酸等氧化剂,对设备有很强的腐蚀性,产生大量的废水废酸,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逐步被淘汰。烷基过氧化物含有O-O过氧化基团,但是生产成本比较高,受热超过一定温度后会分解,不易运输和保存。双氧水是一种强氧化剂,但是本身也会带来副产物,容易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不易久存。分子氧在本身没有反应条件下,不会带来任何副产物,且具有成本低廉,容易获得,反应后易与产物分离,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氧化剂。本论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别对可见光促进甲基芳烃类化合物氧气氧化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及对酚类化合物氧气氧化的工艺进行了改进。通过发展简单实用的催化体系,在化学转化中实现采用廉价易得,且绿色环保的氧气取代昂贵或污染大的氧化剂,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分别对苯甲酸类化合物和醌类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和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合成工艺进行了综述、比较和分析。然后,发展了四溴化碳作为引发剂,可见光促进生成苄基自由基,实现甲基芳烃的氧气氧化,合成了一系列苯甲酸化合物。反应以甲基芳烃类化合物作为原料,采用400 nm波长可见光作为光源,四溴化碳作为引发剂,氧气作为氧化剂,乙腈作为溶剂,室温条件下反应60 h,以收率41%~96%得到相应的苯甲酸类化合物。该反应以催化量的四溴化碳作为引发剂,不需要添加金属催化剂,可见光照射,氧气压力0.1 MPa,不需要额外加热,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具有很好的选择性,为合成苯甲酸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绿色的新方法。还改进了一种酚类化合物催化氧化合成醌类化合物的新工艺。以酚类化合物作为原料,氯化亚铜和氯化锂作为催化剂,氧气作为氧化剂,乙腈作为溶剂,氧气压力1.0 MPa,40℃条件反应10 h,以收率55%~80%得到相应的醌类化合物。该反应以成本较低的酚类作为原料,环境友好的氧气作为氧化剂,简单实用的金属盐作为催化剂体系,与传统的反应相比,反应压力更小,反应温度更低,不仅能氧化苯酚,同时也适用于萘酚的氧化,为合成醌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绿色新工艺。

宫博[7](2020)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的主流媒体报道研究 ——基于三家主流媒体的问题疫苗事件报道比较》文中指出“问题疫苗”事件频发,主流媒体是传播健康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展的进程和结果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我国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以《人民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其前身《东方早报》)对“2005年安徽泗县疫苗事件”、“2010年山西问题疫苗事件”、“2013年深圳康泰乙肝疫苗事件”、“2016年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2018年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探析报道数量、报道形式、议题框架、消息来源上的差异,旨在分析主流媒体在不同“问题疫苗”事件中的报道特征,总结报道的变化趋势和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为主流媒体更好地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建议。研究发现,报道数量上,主流媒体中都市化媒体的报道数量高于党报,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澎湃新闻”在报道数量上远超传统媒体。报道形式上,主流媒体的消息居多,淡化了调查式(通讯)、评论式(社论/时评/特稿)的报道,专题以传递健康科普信息为主。消息来源上,主流媒体最常采纳的信源是政府及相关组织,信源的采纳总体呈现出更丰富、均衡的变化特征。议题框架上,主流媒体最常使用新闻事实框架,其次是健康科普框架,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倾向于呈现客观事实,将事实和评论分开,议题框架的使用表现为更丰富的变化趋势,逐渐重视健康议题的呈现。主流媒体内部的差异性表现为:党报《人民日报》报道数量最少,消息占比最大,表现出客观中立的立场,《人民日报》消息来源和议题框架的呈现上较单一,但重视呈现客观信息、健康专题的呈现。《新京报》报道数量居中,社论/时评/特稿的占比最高,能看出都市化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比党报和网络媒体更强。《新京报》看重报道的多元化发展,消息来源的采纳比较丰富,依赖通讯社的稿件。“澎湃新闻”报道数量最多,对通讯/专题的采纳率最高,表现出网络媒体较强的主动拓展性,消息来源上,“澎湃新闻”不仅注重多元性,还注重发声的均衡性,给予公众较大的发声空间。议题框架的呈现上,《新京报》和“澎湃新闻”均侧重经济社会框架、监督框架。主流媒体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报道中存在问题有五点:首先,议题框架分布不均衡,新闻事实框架呈现一边倒之势,使某些信息能见度降低。第二,健康科普报道语言和修辞技术化,不利于公众理解专业性强的疫苗信息,把公众推向自媒体煽情主义的漩涡。第三,报道阶段上看,面对错综复杂的舆情,主流媒体发声迟缓,未及时发挥舆情引导示范的作用,只有及时发声、正面引导舆情,才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社会风险。第四,媒体忽视了风险沟通的重要性,对疫苗接种危机不断渲染、放大了公众情绪,导致社会恐慌。最后,健康传播模式上看,主流媒体的健康传播采取单向宣教式的传播模式,未就健康议题展开双向开放、平等均衡的公共讨论,折损了健康信息的传播效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的对策建议包括:丰富报道形式、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人文关怀,人性化报道;在最佳的报道时机内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建立健康传播“民主沟通”范式。

赖静睿[8](2020)在《新浪网HPV疫苗报道的框架研究(2017-2019)》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人群日益年轻化,成为继乳腺癌之后女性群体的第二大健康杀手。科学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宫颈癌都是由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所导致的。HPV疫苗的成功研发使得宫颈癌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预防,并有望彻底根除的癌症。2017年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的二价HPV疫苗“希瑞适”在中国内地正式上市,减轻了民众赴港或跨境接种HPV疫苗的负担。自HPV疫苗上市以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信息内容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网络媒体成为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健康行为的改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媒体对HPV疫苗进行客观且全面的报道有助于唤起公众的健康诉求,宣传正确的接种观念,从而推动相关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新浪网2017年至2019年有关HPV疫苗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高层次框架、中层次框架和低层次框架三个层面分析网络媒体HPV疫苗报道的特征和不足,并结合健康传播生态模型理论提出了优化网络HPV疫苗报道的对策。研究发现,在高层次框架方面,网络媒体HPV疫苗报道的主题和体裁较为单一;中层次框架方面,消息多数来源于政府部门且民众处于话语权弱势地位;低层次框架方面,报道的生动性和科学性不足,对恐惧诉求信息的使用还有待加强。研究从健康传播生态视角出发,从受众健康诉求、网络媒体传播能力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弥补现有报道存在的短板,进而提升HPV疫苗健康传播的效果。

胡亚冰[9](2020)在《《万国公报》的美国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乐知主办的《万国公报》中有大量世界各国时事报道,在这些时事报道中,“大美栏目”下有关美国的报道,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且连续性较好,这些报道是传播美国信息,塑造美国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时事报道一般语言简练、体裁短小,彼此间的连贯性较差,依靠单个报道本身难以形成有效研究。通过量化的手段,将“美国报道”根据类别进行归纳,将归类后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实现对美国政局变化、经济发展、科技应用等情况的系统认识。“国内政治”类报道为读者提供了总统选举制的详细情况,这类报道还反映出了美国对印第安人采取的剿抚政策。有关经济的报道展现出了美国财政由衰转盛的变化,以及美国出口贸易日益茂盛的景象。“科技”类报道为我们揭示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在工业化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美国报道”内还有许多各国交往的新闻,占比重较多的是对华、对英以及对俄的报道。与中相关的新闻报道,对中美之间的华工问题、留学问题都有反映。结合国际背景,还能够发现中美关系对美国报道内容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美国报道中有关对英外交和对俄外交的新闻,反映出美国对两者截然不同的态度,简言之,美国将英视为超越的榜样,将俄看作需要防范的对象,这种报道倾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态度。美国报道还致力于推翻中国原有自视甚高的认知,再潜移默化地将美国民主文明的大国形象传输给受众。美国在报道中用中国社会的落后来衬托美国社会的进步,促使中国读者对自身国家状况进行审视。近代的中国社会正值巨大变革时期,美国民主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无一不引起中国的兴趣。这些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促使近代中国变法维新思想逐渐萌芽,中国社会风俗日益变迁,工商业日渐发展。总之,本文以《万国公报》中“大美国事”栏目下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展现出美国社会的变迁,构建出一个传教士们想让当时中国人了解的一个美国形象。这一形象或许不够客观,却是读者了解美国、学习美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陈红梅[10](2019)在《国际新闻报道的议程建设——以《纽约时报》头版中国报道为例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从媒体议程建设和议题注意周期的角度,以2001-2015年间《纽约时报》头版中国报道为对象,探讨美国媒体在中国新闻报道上的议程建设内源动力机制。认为媒体对中国国家地位判断是议程建设的首要因素;媒体资源的地域配置塑造议程的整体结构,具体的记者资源配置则影响具体的议程设置;重大偶发事件能显着推高报道量,重大涉美事件和社会领域的社会冲突事件具有头版议程的预测性,政治经济领域的硬新闻和社会领域的软新闻共同维系着中国议程。进一步的研究尚需扩展研究时段和研究议题。

二、《上海医学》2004年报道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医学》2004年报道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2015-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闻话语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新闻话语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1.3.2 新闻话语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设计
        1.5.1 语料来源的选取
        1.5.2 样本筛选和呈现
第二章 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文本:语言修辞手法
    2.1 新闻话语中高频词汇的使用
        2.1.1 新闻报道中的文本内容分析
        2.1.2 新闻文本中的九大社会群体
        2.1.3 新闻文本中的五种主体行为
        2.1.4 新闻文本中的四种新闻倾向
    2.2 新闻话语中的语气表达分析
        2.2.1 疑问语气:增强抑郁症科普新闻报道
        2.2.2 祈使语气: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抑郁症
    2.3 修辞技巧分析
        2.3.1 词语使用:动词居多
        2.3.2 句式选择:同义形式
    2.4 及物性分析
第三章 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话语实践:生产和理解
    3.1 抑郁症文本的生产:互文性与新闻话语
        3.1.1 话语描述:官方话语与精英话语凸显
        3.1.2 话语的预先假设:新闻评论暗含媒体观点
    3.2 抑郁症文本的理解:新闻报道建构的互文性
        3.2.1 新闻文本呈现较多说教性话语
        3.2.2 新闻主体形象呈现倾向消极化
第四章 人民网抑郁症的社会实践:社会文化语境
    4.1 抑郁症报道的文本内容体现意识形态
    4.2 抑郁症报道的新闻价值显现传播制度
        4.2.1 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
        4.2.2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
    4.3 抑郁症患者的媒介形象折射媒介权力
    4.4 抑郁症报道的价值导向反映社会文化
第五章 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的思考
    5.1 强化传播主体角色认知
    5.2 平衡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5.3 增加新闻报道的心理疏导功能
        5.3.1 加强社会公众的积极认知
        5.3.2 创造积极情感的支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2019年云南耿马县登革热临床特征、血清型及基因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
        1.2 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来源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 研究方法
        2.1 检测方法
        2.2 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毒分离
    2 DENV基因型鉴定
        2.1 E基因序列
    3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3.1 性别分布
        3.2 年龄分布
        3.3 职业分布
        3.4 时间分布
        3.5 病例性质
        3.6 基础疾病
        3.7 病程
    4 不同DENY血清型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
        4.1 发热
        4.2 肌肉酸痛
        4.3 皮疹
        4.4 其它主要症状
    5 实验室生化指标
        5.1 血常规
        5.2 肝功能
        5.3 心功能
        5.4 肾功能
        5.5 血脂
        5.6 电解质
        5.7 凝血功能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云南埃及伊蚊重要生态习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话语分析法
    (六)创新点
    (七)研究综述
        1.国外艾滋病报道综述
        2.国内艾滋病报道综述
一、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整体样态
    (一)研究设计
        1.媒介选择
        2.样本选取
        3.类目建构与编码表
        4.信效度检验
    (二)1985-2020《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概况呈现
        1.报道数量分析:“出现一顶点一减退”
        2.版面位置分析:多种版面分布,报道版面相对固定
        3.报道体裁分析:短篇消息为主,深度报道较少
        4.信源和稿源分析:官方信源为主,个体话语较少
二、《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文本分析:微观话语转向
    (一)新闻标题变迁
        1.标题句型句式:趋于多样化
        2.标题内容:态度和侧重点的转变
    (二)词汇变迁
        1.情感词与社会热词:体现关怀反映时代
        2.对传播途径的描写方式:从猎奇到知识普及
    (三)修辞类型变迁
        1.比喻:负面喻体变为正面喻体
        2.数字使用:新发感染通报变为防治成果展示
三、《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话语实践:命题与主体表达变迁
    (一)宏观命题报道变迁:七大主题报道频次竞争
        1.报道主题分类与实例
        2.宏观命题频次分析
    (二)话语主体表达侧重变迁
        1.官方主体报道转变:“紧张旁观”到“积极引导”
        2.专业主体报道转变:“防治进行”到“成果显现”
        3.民生主体报道转变:“恐惧远离”到“人文关爱”
四、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的社会实践:话语变迁的动因及社会价值
    (一)各阶段社会实践分析
        1.初始(1985-1994):早期的“旁观者”
        2.转变(1995-2003):“公共议题”突显
        3.成熟(2004-2020):“健康传播”理念下的和谐追求
    (二)《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话语变迁动因研究
        1.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支持
        2.经济因素:资金帮扶加强
        3.社会文化:社会意识觉醒
        4.媒介因素:媒体职能转变
    (三)《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变迁的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氧气氧化制备苯甲酸和苯醌衍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术语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意义以及其应用
        1.2.1 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意义
        1.2.2 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医药中的应用
        1.2.3 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农药中的应用
        1.2.4 苯甲酸类化合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3 苯甲酸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综述
        1.3.1 氧气氧化法制备苯甲酸
        1.3.2 叔丁基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苯甲酸
        1.3.3 双氧水氧化法制备苯甲酸法
        1.3.4 其他氧化剂氧化法制备苯甲酸法
    1.4 醌类化合物的意义以及其应用
        1.4.1 醌类化合物的意义
        1.4.2 醌类化合物在医药中的应用
        1.4.3 醌类化合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1.4.4 醌类化合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5 醌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综述
        1.5.1 苯酚氧化法
        1.5.2 对苯二酚氧化法
        1.5.3 其他氧化法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本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基芳烃氧气氧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具体实验步骤
        2.2.4 产物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探索
        2.3.2 底物普适性研究
        2.3.3 反应机理探索
        2.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酚类化合物的氧气氧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反应原料的合成及步骤
        3.2.4 具体实验步骤
        3.2.5 产物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探索
        3.3.2 底物普适性研究
        3.3.3 反应机理探索
        3.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化合物的谱图
附录2 :气相色谱图
附录3 :液相色谱图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介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的主流媒体报道研究 ——基于三家主流媒体的问题疫苗事件报道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风险社会是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语境
        1.1.2 公众对疫苗接种有偏见
        1.1.3 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面临着挑战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1.3 概念界定
        1.3.1 主流媒体
        1.3.2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1.3.3 问题疫苗事件
    1.4 文献综述
        1.4.1 健康传播研究综述
        1.4.2 问题疫苗事件研究
        1.4.3 主流媒体疫苗报道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样本与分析单位
        1.6.1 研究样本
        1.6.2 分析单位
        1.6.3 类目建构
        1.6.4 信度检测
第2章 五起“问题疫苗”事件报道内容分析
    2.1 事件概述
    2.2 报道数量分析
    2.3 报道体裁分析
    2.4 消息来源分析
        2.4.1 政府及相关组织信源分析
        2.4.2 专家学者信源分析
        2.4.3 公众信源分析
        2.4.4 企业信源分析
        2.4.5 媒体信源分析
第3章 议题框架和报道阶段分析
    3.1 议题框架分析
        3.1.1 议题框架内容分析
        3.1.2 健康科普框架分析
    3.2 报道阶段分析
        3.2.1 2016年报道阶段分析
        3.2.2 2018年报道阶段分析
第4章 报道问题分析及建议对策
    4.1 报道问题分析
        4.1.1 议题框架分布不均衡
        4.1.2 健康科普报道语言和修辞技术化
        4.1.3 发声迟缓,未及时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4.1.4 报道放大公众情绪
        4.1.5 采取单向、宣教式的传播模式
    4.2 改进报道的对策建议
        4.2.1 丰富报道体裁、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4.2.2 注重人文关怀、人性化报道
        4.2.3 在最佳的报道时机内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4.2.4 建立健康传播“民主沟通”范式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浪网HPV疫苗报道的框架研究(201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词阐释
        1.2.1 HPV疫苗报道
        1.2.2 健康传播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新浪网HPV疫苗报道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框架理论
        2.1.2 健康传播生态模型理论
    2.2 研究设计与信度检验
        2.2.1 样本选择
        2.2.2 类目建构
        2.2.3 信度检验
3 新浪网HPV疫苗报道框架分析
    3.1 高层次框架分析
        3.1.1 报道主题不平衡
        3.1.2 报道体裁固定化
        3.1.3 主流媒体为主要新闻来源
    3.2 中层次框架分析
        3.2.1 消息多数来自政府
        3.2.2 救助框架和困境框架共鸣
        3.2.3 报道完整度趋于完善
    3.3 低层次框架分析
        3.3.1 报道缺乏生动性
        3.3.2 报道倾向以中立为主
        3.3.3 文本语义网络各阶段同中有异
        3.3.4 恐惧诉求信息使用不当
        3.3.5 报道品质有待提高
4 网络媒体HPV疫苗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网络媒体HPV疫苗报道存在的问题
        4.1.1 报道同质化现象突出
        4.1.2 民众话语权处于弱势
        4.1.3 报道科学性欠佳
    4.2 网络媒体HPV疫苗报道存在不足的原因
        4.2.1 采编能力限制
        4.2.2 缺乏人文关怀
        4.2.3 专业素养不足
5 优化网络媒体HPV疫苗报道的对策
    5.1 唤起受众的健康诉求
        5.1.1 合理使用恐惧诉求
        5.1.2 平衡报道角度
    5.2 提升网络媒体的传播能力
        5.2.1 加强健康素养
        5.2.2 提升报道表现力
    5.3 促进社会参与
        5.3.1 加强与专业组织合作
        5.3.2 完善社会情感支持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万国公报》的美国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万国公报》的“大美国事”栏目
    第一节 《万国公报》的栏目
        一、《万国公报》概览
        二、《万国公报》的栏目构成
    第二节 “大美国事”栏目变迁及类别
        一、“大美国事”栏目变迁
        二、“大美国事”栏目的报道类别
    第三节 “美国报道”在各国报道中的位置
    小结
第二章 “大美国事”的基本量化分析
    第一节 “美国报道”内容的类别分析
        一、外交类报道
        二、经济类报道
        三、国内政治类报道
        四、灾害类报道
    第二节 “美国报道”信息数量的变化与信息重点的变动
        一、“美国报道”信息数量的变化
        二、“美国报道”信息重点的变动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报道”中的政治经济报道
    第一节 选举与总统制内容的报道
        一、《万国公报》与总统选举
        二、中国人对美国政体认识的演变
    第二节 美国政治局势变化
        一、抚与剿:对印第安人的政策变迁
        二、开放或保守: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
    第三节 美国经济问题的报道
        一、美国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二、通商贸易的报道
    第四节 美国矿冶的发展
        一、对美国矿冶发展基本状况的报道
        二、对美国西部矿业开发影响的描述
    小结
第四章 美国报道中的科技生活报道
    第一节 工业化的发展
        一、交通设施的建设
        二、生活设施的进步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状况
        一、科学技术对科学考察的促进
        二、美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小结
第五章 “美国报道”中的国际交往报道
    第一节 对华外交的报道
        一、有关在美华工问题的报道
        二、有关留美学生的报道
    第二节 对英外交的报道内容
        一、美国以独立国家的姿态与英国进行的外交
        二、学习与超越:英美外交间的博弈
    第三节 对俄外交的报道内容
        一、火油贸易
        二、俄土战争
        三、日俄战争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报道”与美国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对天朝上国的否定
    第二节 新观念的输入:美国形象构造
        一、文明形象的构建
        二、大国形象的构建
        三、对美国的再认识
    小结
第七章 “美国报道”与中美关系演变
    第一节 中美关系对“美国报道”的影响
        一、近代中美两国关系脉络
        二、中美关系与“美国报道”
    第二节 中美关系变化前后“美国报道”的趋势对比
    小结
第八章 “美国报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西方价值观念的传输员
        一、时空观与义利观的转变
        二、教育观念的改变
        三、西方医学来袭
    第二节 中国社会风俗变化的促进者
    第三节 近代中国变法维新思想的启蒙人
        一、变法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对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助推剂
        一、中国与博览会
        二、工商业的发展
    小结
结语:《万国公报》之“美国报道”的认识与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国际新闻报道的议程建设——以《纽约时报》头版中国报道为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问题
二、样本情况和研究方法
三、国家地位判断:议程建设的首要动因
四、地域和专长:资源配置的系统性偏向
五、子议题的构成
    (一)偶发事件的影响
    (二)软新闻和硬新闻的构成
六、小结

四、《上海医学》2004年报道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J]. 顾立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5)
  •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3]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2015-2020)[D]. 马潇湘. 河北大学, 2021(02)
  • [4]2019年云南耿马县登革热临床特征、血清型及基因型分析[D]. 李杨思琪.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D]. 孟婕.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氧气氧化制备苯甲酸和苯醌衍生物的研究[D]. 郑昆.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的主流媒体报道研究 ——基于三家主流媒体的问题疫苗事件报道比较[D]. 宫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8]新浪网HPV疫苗报道的框架研究(2017-2019)[D]. 赖静睿.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万国公报》的美国报道研究[D]. 胡亚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国际新闻报道的议程建设——以《纽约时报》头版中国报道为例的考察[J]. 陈红梅. 新闻记者, 2019(12)

标签:;  ;  ;  ;  

《上海医药》2004年报告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