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黑龙江省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对黑龙江省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茂勋[1](2021)在《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水土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地,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约900万吨。其中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提供90%以上,然而由于片面追求粮食增产,采用不合理的用水与施肥模式导致地下水超采与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使其灌区农业水资源系统遭受破坏,由此引发水资源污染、地下水水位骤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黑龙江省灌区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查哈阳灌区等12个样点灌区为例,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优选模型构建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模型计算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指数,并通过模型性能的比较确定最优模型进行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进而分析影响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的关键驱动因子,并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保障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恢复力约束下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为农业水资源安全提供保障。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参考相关领域的研究,对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进行内涵解析,遴选覆盖水资源系统、技术管理系统、农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共五个系统43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初选集,通过复相关系数-R聚类-变异系数的指标筛选模型,将评价指标最终筛选至13个,并以此构建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相关领域研究在初始评价指标个数、评价指标筛选模型、筛除评价指标数量与剔除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合理性。通过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信度分析,确定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与稳定性。(2)根据所构建的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SVM)、引力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GSA-SVM)、灰狼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GWO-SVM)、改进灰狼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IGWO-SVM)四种模型对黑龙江省查哈阳灌区等12个样点灌区2007年-2016年十年间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变化及2016年12个样点灌区各自水资源恢复力水平进行分析,从时间维度分析,四个模型除2009年略有出入外,其他9个年份完全相同,相似率高达90%。从空间维度角度分析,恢复力等级评价结果相同的有10个灌区,相似率高达83.3%,只有八五九灌区和二道河灌区评价等级略有不同。同时通过分类准确率(accuracy)、均方误差MSE、判定系数R2及运行时间T来验证四种模型的性能,从结果上看,IGWO-SVM模型在四个验证方面上均好于其他三个模型。通过序号总和理论,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得到了IGWO-SVM模型>GWO-SVM模型>GSA-SVM模型>SVM模型的结论。因此可以证明无论在模型精度上还是模型稳定性上,IGWO-SVM模型都具有一定优势。(3)通过熵权法、CRITIC法与支持向量机权重系数法分别对优选的13个驱动因子进行权重分析,确定降雨量、人均耕地面积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关键驱动因子。通过最优测度模型改进灰狼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IGWO-SVM)模型对黑龙江省12个样点灌区时间尺度上的分析,得出十年间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通过二次函数拟合曲线确定2008年、2012年和2016年为典型年进行空间尺度分析确定12个样点灌区的空间变异性,通过Arc GIS绘图软件分别绘制的不同年份恢复力等级空间分布图可以得出:西部松嫩平原灌区虽整体恢复力水平低于东部三江平原灌区,但其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水平呈逐渐升高的态势;沿江地区的灌区水资源恢复力水平要明显高于内陆地区;水面面积比重较大的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水平较为稳定;小型灌区与井灌区的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要普遍优于大中型灌区。从空间结构上看,无论黑龙江省12个样点灌区的恢复力等级如何变化,其水资源系统恢复水平一直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4)通过分析黑龙江省12个样点灌区十年间的农业种植结构模式,粮食作物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各农作物占粮食作物的比例,最终确定水稻、大豆、玉米为最终的决策变量。通过考虑水资源系统、农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确定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净产值、化肥施用量、灌溉用水量为目标函数,在确定相关变量中期年2025年与长期年2030年的数值后,将相关数据代入基于分解的多目标优化算法(MOEAD)模型中,分析未来年份黑龙江省12个样点灌区的种植结构变化,最终得出相较于现状年2016年,水稻面积略有增长,大豆种植比率呈下降状态,2025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2030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为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引入恢复力约束分析,对比有约束与无约束条件下黑龙江省12个样点灌区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加入恢复力约束后,农业种植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过程中应对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进行更深层次的重视。

张亮亮[2](2021)在《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灌溉用水效率研究是开展农业深度节水工作的基础性研究课题。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与地区水资源利用匹配模式不尽合理,导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灌区运行风险日益凸显。进行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研究,科学合理地评价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对于正确认识当地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寻求科学的农业节水路径以及推动地区绿色农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紧密围绕国家及黑龙江省对绿色农业发展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我国重点粮食产区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16个灌区为研究对象,针对灌溉用水效率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缺少相对客观、全面的地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与应用缺乏可靠性比较,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与驱动效应剖析不够全面,应对策略与优化调控模式探讨偏于宏观等切实问题。通过密切跟踪相关研究进展,开展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弥补相关研究不足。以期能够丰富、完善灌溉用水效率诊断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区域农业高效用水规划与管理以及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决策依据与科技支撑。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灌溉系统复杂性内涵辨析,将灌溉系统的复杂性归结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的复杂性和降水的复杂、不确定性两个层次。以计盒维数算法原理为参考,依托Arc GIS强大的空间整合功能,提出了基于GIS手段的灌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复杂性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灌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空间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灌区间的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空间差异较为显着,总体表现出中部灌区的渠系复杂性相对较高,而东北部和西南部灌区的渠系复杂性相对较低。并且,随着尺度变化渠系复杂性的空间格局同样存在分异性。选择月降水(常规降水指标)和大雨以上日降水(极端降水指标)为研究对象,将优选和改进后的样本熵模型应用于降水的复杂性测度中。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降水复杂性相对于黑龙江省其它地区总体偏高,这将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灌区范围内,月降水复杂性变异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纵向条带状分布特点,大雨以上日降水复杂性空间分布相对于月降水复杂性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仍表现出东部灌区的降水复杂性要高于西部灌区的特点。(2)通过对灌溉用水效率基本概念与内涵、要义的深度剖析,提出广义灌溉用水综合效率的概念。针对灌区水环境状况不明,难以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提供全面指标问题,进行了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状况的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灌区的水环境状况整体不容乐观,其中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差。将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与当地水环境状况纳入到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指标体系中,以自然条件、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5维框架为约束,建立了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42个初始指标数据集,并采用主客观综合法构建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SM-CV-SRC-PPC优选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初步和深度两个步骤对初始表征指标进行了优选,最终以52.38%的指标数量反映了93.96%的原始信息,有效避免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指标数据间存在的信息冗余和重复问题。(3)为提高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精度,在广泛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了随机森林回归(RFR)模型、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作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的初选方法。同时,引入了乌鸦搜索算法(CSA)优化RFR模型,引入熵权法(En W)改进TOPSIS模型,引入帝国竞争算法(ICA)优化SVM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序号总和理论整合了3种模型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模拟计算的结果,实现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精确评价以及空间变异特征的准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某一种方法运算所得结果可能并不能精确、有效的反映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真实情况。研究区范围内,不同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性,整体呈现东南部和西北部灌区相对偏低,而东北部和中部灌区相对偏高的空间分布模式。此外,研究所构建的CSA-RFR模型相对于En WTOPSIS模型以及ICA-SVM模型在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中应用效果更好,综合性能更高。(4)基于CSA-RFR模型,运用袋外数据错误率评估法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地表水水质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最大。地表水水质、多年平均降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区技术员数量以及平均含水层厚度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位于第一层次,属于最为重要指标。自然条件维、工程技术维、管理水平维以及生态环境维指标,在影响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最为重要指标中均有分布,而农业经济维指标也在较为重要指标中有所分布。此外,生态环境维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作用强度最大,而农业经济维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作用强度最小。上述研究整体验证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因子综合影响与约束下的结果。(5)以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性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识别结果为依据,以空间优化和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情景分析法设置了11种优化调控情景模式。据此,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进行了空间优化与调控。结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需要调控的灌区依次为:龙头桥灌区、蛤蟆通灌区、红旗灌区、松江灌区、梧桐河灌区、团结灌区以及江川灌区,共计7个灌区。可供选择的调控因子依次为:地表水水质、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区技术员数量、平均含水层厚度、灌区工程配套率、支渠复杂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地下水水质以及渠系水利用系数,共计9个因子。依照初始设定的不同优化调控情景模式,将需要调控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逐级提升到Ⅲ~Ⅴ级,分别识别到强度最低的调控情景,同时定量化的给出了不同灌区的不同灌溉用水效率提升等级所对应不同关键驱动因子改善的下限百分比与优先序,进而为相应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提升,提供了可参考的目标。

李仲裕[3](2021)在《基于降雨量预测的八五九灌区动态水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匮乏危机是全球性问题,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危机,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中国也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善这一现状。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的农业节水问题被摆在了首位。水价改革是新时代农业节水需求下的关键一步,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模式探索,我国的农业水价制定体系虽已逐步成熟,但还需不断加强完善。因此,全国各地都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持续促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地处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作为农业第一大省,凭借着特有的肥沃黑土地生产了丰富的农产品,始终保持着全国农业的龙头地位,发挥着供应粮食的重要作用,但是黑龙江省的水资源情况却不容乐观,农业用水尤为紧缺。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近几年来不断在灌区进行着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的试点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仍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对黑龙江省灌区农业水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很有必要。当前的水价制定理论与方法大多数都是基于单一水文条件下的农业水价制定,固定灌溉条件下制定的农业水价不能反映年际灌水量的差异,而很少有考虑动态水文条件下的水价制定方法,其原因就在于动态水价的实施不便性。本文兼顾动态性和多目标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基于降雨量预测的动态综合水价计算方法。本文以黑龙江省八五九灌区为实例,首先对灌区的农业灌溉用水量、供水运行成本等基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利用改进的完全成本法核算农业基准水价,其中包括基于动态性的工程水价和基于能值理论的资源水价;然后对灌区农户种植效益进行调查,同样考虑到农户承载力水价随年际用水量的变化,得出了多因素条件下的动态农户可承受水价;结合前人研究与灌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阶梯跨度与水价涨幅,配合政府补贴,构建四级阶梯式水价,把基准水价和农户可承受水价纳入其中,形成最后的动态综合水价方案;最后建立基于小波分析的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降雨量,解决动态水价实施起来年初降雨量无法确定的缺点,并通过预测灌区2021年降雨量,参照制定的综合水价方案得出2021年农业水价,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通过上述方法构建出的动态综合水价方案,运用灵活,能够适应年降雨量对灌溉用水量的影响,保持基准水价与农户可承受水价的客观有效性。该动态水价方案配合降雨量预测模型使用,简单易行,符合灌区自身发展需要,体现了水价在农业节水中的作用,充实了黑龙江省灌区水价制定的理论基础。

张凯文[4](2021)在《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干流是中俄重要的国际界河,也是典型的高纬度寒区河流。春季开河期大量流冰汇入河槽,河道特征特殊河段易导致冰凌堆积,壅高河槽水位,引发冰凌洪水。黑龙江流域包括黑龙江干流区和松花江区、结雅河区等支流水系分区,其中黑龙江干流区是中俄重要的经济贸易区,发生大规模凌汛洪水时对沿江中俄两国居民造成巨大的危害。从河流地学背景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黑龙江干流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河道地质条件,分析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影响因素,构建凌汛洪水地学因子评价指标体系,以典型江段为例验证其合理性及科学性,为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防治策略提供参考及借鉴。经分析研究,得出3条结论:(1)从地表水系因素角度,将黑龙江干流区划分为23个水系分区;从行政区划角度,整理黑龙江干流区涉及的9个行政区划分区;从黑龙江干流区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角度,将黑龙江干流区划分为5个地质构造分区以及6个地形地貌分区;按裂隙水、孔隙水和裂隙孔隙3类地下水赋存类型划分出12个区划;按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划分为6个区域。(2)从黑龙江干流区地学角度分析,凌汛洪水多发生于上游江段,属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河道两侧山高林密,太阳热辐射量少,封冻日期长,河道特征复杂,更易引发凌汛洪水;中、下游江段主要流经结-布-逊平原和黑龙江(阿穆尔河)中下游平原,属太平洋外带构造域和东部陆缘裂谷带构造域,河道条件良好,不易形成冰坝凌汛。(3)从河流地学角度出发,析出河流纬度差异、河道蜿蜒度、河道比降等6个河流地学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干流连崟至欧浦江段为典型江段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较为合理。

柴青宇[5](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付佳[6](2020)在《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农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生计,占农业比重最大的种植业理应备受关注,近些年我国以及黑龙江省实施的相关政策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吸引了公众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后经济效益如何,值得我们研究讨论。为了更好的调整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以及给政府提供合理的参考。首先,通过采取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演绎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和总结,分析找出了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问题:种植业结构有所失衡、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淡薄。其次,选取了10项指标与近10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对评价体系做出评价,得出评价结果:2009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差,2012年经济效益一般,2013年至2016年经济效益中等,2017年到2018年经济效益达到良好阶段。最后,利用评价结果确定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种植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并结合第三章的现状、意义及问题列出了改进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相应对策:其中作物结构角度要优化布局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作物;空间结构角度要减少农户风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人才结构角度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新型农民。长远来看,不断完善种植业结构调整可使农产品实现合理有效供给、农民增收、种植业更好的发展,希望以上建议对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

王健男[7](2020)在《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稻米产业是我国粮食产业的重要构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稻米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增产为主指标,然而在资源环境束缚趋紧背景下,面临着增值能力减弱、科技进步成果向实际生产力中转速度过慢等问题,阻碍了稻米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何加快转变稻米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往简单的“吃饱”转向“吃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成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应用,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大考题。肇源农场是黑龙江农垦稻米种植专业农场,其稻米产业是当地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以肇源农场为研究区域,开展其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对提高当地职工收入,促进肇源农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应用文献研究法从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农业产业化的影响、稻米产业的研究、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研究、稻米产业的对策及措施的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的研究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国内外稻米产业的研究现状。同时,明确了产业、稻米产业、农产品品牌化的相关概念和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理论基础。然后,通过黑龙江农垦年鉴、肇源农场场志等官方数据的查阅。获取资料的分析结果与稻米产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肇源农场稻米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四方面入手,系统地了解了肇源农场稻米产业的发展结构。其次,利用近几年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现状的农业数据,得出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制约因素,结合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探索出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促进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相应的发展策略。

郑悦[8](2020)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是突飞猛进,农业工程技术与科技产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显着提升,各个国家都意识到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注重有关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十三五”时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样也作为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定、出台的农业科技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促进作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一系列农业领域自主创新。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农业供给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着重对农业结构进行不断完善与调整,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各国已普遍意识到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在现代农业进程中的积极影响,因此国内外都很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从自身经济水平、农业科技发展的情况,灵活制定、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政策,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基于上述背景,以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从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演进、政策实施目标、政策实施主体、政策实施工具四个方面,对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梳理,发现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中存在着政策实施重“目标确立”轻“结果评价”、农业科技政策实施重“政策供给”轻“需求引导”、政策实施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和政策实施配套保障措施欠缺的问题,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成因,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创新与调整、重视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主体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政策实施资金保障和注重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环境建设的有益启示,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政策目标评估机制、明晰各级政府政策主体地位、优化农业科技政策实施工具搭配效果和健全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保障机制四方面的优化建议,以此优化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邹小娇[9](2020)在《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政策驱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一直是各国高度关注的主题。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粮食安全问题突出。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的调控政策,黑龙江省的种植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分析政策与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关系,可为区域种植结构合理布局、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据此,本文基于2001-2018年统计数据,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例,利用双重差分计量经济模型(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收购政策与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关系,揭示其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水稻为例,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政策效应差异进行比较;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1)水稻种植面积和收益的DID实证结果通过显着性检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对水稻种植面积和收益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与未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地区相比,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在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施前略大于非政策实施区,二者差值为40.57万hm2;政策实施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明显扩大,高出非政策实施区205.50万hm2;同时,政策实施前后水稻收益的差值为311.38亿元,即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施后,与非政策实施区相比,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加164.93万hm2、收益增加311.38亿元。(2)玉米种植面积和收益的DID实证结果通过显着性检验。临时收储价格政策、“价补分离”政策影响下,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比非政策实施区分别增加270.88万hm2、244.49万hm2,相应增加的收益分别为222.12亿元、215.02亿元。相比而言,“价补分离”政策效应小于临时收储价格政策效应,消减了农户玉米种植的积极性,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这也是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政策具有实施效果的体现。(3)大豆种植面积和收益的DID实证结果表明,临时收储价格政策、“价补分离”政策对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影响效果不明显,而目标价格政策对大豆种植面积有显着负向影响,导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比非政策实施区减少86.13万hm2;“价补分离”政策对大豆收益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使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收益较非政策实施区增加74.48亿元,而临时收储价格政策、目标价格政策影响效果较小。主要是因为大豆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进口大豆价格低,国外的廉价大豆大量进口,打击了农户大豆种植的积极性,导致大豆种植面积较大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大豆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大豆种植效益低下,在比较收益驱使下,部分大豆种植区域为玉米取代,影响了针对大豆的临时收储价格政策、目标价格政策和“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效果。(4)同种政策下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差异很大,从DID实证结果来看,在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下,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鸡西市、双鸭山市、大庆市、伊春市、佳木斯市、绥化市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其中,与大庆市和伊春市相比,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绥化市水稻种植面积增幅较大,佳木斯市尤为显着,较非政策实施区增加52.87万hm2,其次是哈尔滨市。而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对七台河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的影响效果不显着。主要原因可能包括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灌溉设施条件差异、单产差异、农户的种植行为差异等。(5)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农业补贴与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相结合;实施市场定价机制、建立玉米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大豆补贴力度、优化大豆种植布局;提高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潘鹤思[10](2020)在《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 ——基于政府“规制-激励”视角》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林分布集中,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黑龙江省可采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陷入森林资源“优势陷阱”和“资源诅咒”困境。虽然国家提供了大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但囿于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不足等原因,一直停留在“覆盖到”和“能补偿”的层面上,导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边际效率递减。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解决政府补偿困境、引导利益相关者参与、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因此,本文立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缺口和黑龙江省林区补偿的现实需求,基于“受益者付费”原则识别多元化补偿主体,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框架,以此为逻辑起点,探索政府补偿监管效率、揭示企业补偿参与意愿和居民补偿支付意愿是实现多元化补偿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政府规制和激励驱动视角研究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梳理,探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科学界定森林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内涵,并从生态价值理论、外部性及公共物品理论等方面构建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基于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补偿现状,评估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并归纳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探究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的合理性。其次,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机理分析。从庇古税、科斯定理和集体行动理论方面确定多元主体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利用米切尔评分法,从“影响性-积极性-紧密性”三维视角识别出森林生态效益的利益相关者,然后结合“受益者付费”原则和“权责利”差异取向原则确定补偿主体,包括政府、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归纳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分别研究引入政府“规制-激励”前、后多元补偿主体间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综上分析得出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有两种补偿途径,一种是政府补偿途径,另一种是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补偿途径,其中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补偿需要政府的规制和激励才能实现。再次,基于政府补偿、受益企业补偿和城镇居民补偿层面的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这一部分本文每章节遵循“规范分析-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推出结论”的研究范式。在政府补偿研究中,论文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条件性为研究视角,分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过程中政府监管效率问题。利用演化博弈模型结合Matlab仿真技术分析政府和林场在补偿实施过程中“监管-管护”的博弈关系。研究得出政府监管积极性不足,补偿效率低下,为此提出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政府购买服务融合的激励机制设计;在受益企业补偿研究中,论文从政府规制和激励的视域出发,构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受益企业补偿参与意愿研究框架,运用Double Hurdle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推动受益企业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城镇居民补偿研究中,论文从政府激励视域出发,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二元Logistic模型探索社会信任对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激励作用。研究得出政府规制和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同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最后,基于对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机理、政府补偿、受益企业补偿和城镇居民补偿等关键问题的深入探索,同时充分参考实证分析结果,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多元化补偿实施的对策保障体系:第一,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思想认知;第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的配套支持;第三,创新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实施途径。本文旨在从多元化补偿主体的视角拓宽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筹资渠道,以期多维度、深层次地解构多元化补偿主体的内在层次逻辑及各自有效的补偿途径,同时为加快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设计、引导社会资本融入、实现共享共建的环境治理格局提供切实有价值参考。

二、对黑龙江省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黑龙江省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灌区水资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2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研究
        1.3.3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1.3.4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1.3.5 国内外现状评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及地形地貌
        2.1.3 水资源状况
    2.2 数据来源
    2.3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内涵解析
    2.4 研究方法
        2.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4.2 评价指标优选模型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评价指标初选集构建
        2.5.2 评价指标内涵解析
        2.5.3 评价指标优选
    2.6 讨论
        2.6.1 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2.6.2 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研究及时空演变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支持向量机模型
        3.2.2 引力搜索算法
        3.2.3 灰狼优化算法
        3.2.4 改进灰狼优化算法
        3.2.5 序号总和理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恢复力等级划分标准确定
        3.3.2 基于SVM模型的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分析
        3.3.3 基于GSA-SVM模型的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分析
        3.3.4 基于GWO-SVM模型的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分析
        3.3.5 基于IGWO-SVM模型的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分析
    3.4 讨论
        3.4.1 恢复力评价模型性能检验
        3.4.2 恢复力模型可靠性分析
        3.4.3 各评价模型恢复力结果对比分析
        3.4.4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时间变化特征
        3.4.5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空间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驱动机制解析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熵权法
        4.2.2 CRITIC赋权法
        4.2.3 支持向量机模型权重系数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指标权重分析
        4.3.2 驱动机制解析
    4.4 讨论
        4.4.1 灌区适应性循环路径探究
        4.4.2 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调控效果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恢复力约束下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
        5.2.1 多目标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5.2.2 预测辅助模型的构建
        5.2.3 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5.2.4 情景分析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决策变量确定
        5.3.2 模型相关参数结果预测
        5.3.3 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结果分析
    5.4 讨论
        5.4.1 恢复力约束下种植结构优化
        5.4.2 不同情景下农业种植结构模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灌溉用水效率研究历程
        1.3.2 灌溉用水效率概念与相关术语研究
        1.3.3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4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1.3.5 灌溉用水效率驱动因子研究
        1.3.6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调控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江河水系
        2.1.3 气候状况
        2.1.4 土壤条件
    2.2 水资源与农业经济概况
        2.2.1 水资源开发利用
        2.2.2 农业经济发展
    2.3 资料来源
        2.3.1 资料收集
        2.3.2 数据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测度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3.1 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内涵辨析
    3.2 研究方法
        3.2.1 输配水渠系复杂性测度方法
        3.2.2 降水复杂性测度方法
        3.2.3 多模型优选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灌区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2 干渠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3 支渠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4 降水时序复杂性特征识别
        3.3.5 降水复杂性测度多熵模型优选
        3.3.6 基于区分度理论的样本熵优化路径
        3.3.7 样本熵模型参数优选
        3.3.8 基于最优熵模型的降水复杂性测度
    3.4 讨论
        3.4.1 灌区输配水渠系复杂性测度方法分析
        3.4.2 灌区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3.4.3 输配水渠系复杂性与灌溉水利用系数相关性分析
        3.4.4 灌区输配水渠系优化路径分析
        3.4.5 降水复杂性测度方法与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指标体系研究
    4.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内涵辨析
        4.1.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与要义
        4.1.2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
    4.2 研究方法
        4.2.1 内梅罗指数法
        4.2.2 数据标准化
        4.2.3 变异系数
        4.2.4 系统聚类
        4.2.5 皮尔逊相关系数
        4.2.6 累计信息含量检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区水环境质量检测
        4.3.2 初始指标数据集构建
        4.3.3 指标体系优选模型构建
        4.3.4 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优选
    4.4 讨论
        4.4.1 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分析
        4.4.2 指标体系优选模型与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基于乌鸦搜索算法优化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
        5.1.2 基于熵权法改进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5.1.3 基于帝国竞争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CSA-RFR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2 基于En W-TOPSIS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3 基于ICA-SVM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4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模拟评价结果厘定
        5.2.5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5.3 讨论
        5.3.1 不同模型优化效果分析
        5.3.2 不同模型评价结果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5.3.3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驱动机制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排序
        6.2.2 不同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影响的重要性分级
        6.2.3 不同维度指标在不同重要等级中的分配状况分析
        6.2.4 不同维度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模式研究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础情景方案设定
        7.2.2 优化情景方案设定
        7.2.3 不同情景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效果分析
        7.2.4 基于优化情景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调控方案确定
    7.3 讨论
        7.3.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模式分析
        7.3.2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优先序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降雨量预测的八五九灌区动态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农业水价的相关概念
    2.1 农业用水的概念与特征
    2.2 农业用水的定价原则
    2.3 农业基准水价的制定方法
        2.3.0 成本核算法
        2.3.1 成本定价法
        2.3.2 供求定价模型
        2.3.3 模糊数学定价模型
        2.3.4 农户可承受水价
    2.4 农业水价的征收方式
        2.4.1 单一计量式
        2.4.2 按灌溉面积固定收费
        2.4.3 差别定价
        2.4.4 季节性水价
    2.5 本章小结
3 灌区水价的核算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1.2 灌区工程概况
    3.2 灌区水价制定方法与测算数据来源
        3.2.1 灌区水价的制定方法
        3.2.2 水价测算的主要数据来源
    3.3 考虑动态性的工程水价计算
        3.3.1 不同水文年型的灌溉用水量确定
        3.3.2 供水成本的计算
        3.3.3 工程水价的计算
    3.4 考虑外部性的资源水价计算
        3.4.1 能值分析理论的相关概念
        3.4.2 资源水价的计算
    3.5 农户水价可承受力
        3.5.1 农户效益调查
        3.5.2 农户水价可承受力分析
    3.6 动态综合水价的制定
        3.6.1 基准水价的核算
        3.6.2 农户可承受力水价的核算
        3.6.3 综合水价的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降雨量预测的2021年水价确定
    4.1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4.1.1 时间序列分析的相关概念
        4.1.2 时间序列分析的ARMA模型
    4.2 小波分析
        4.2.1 常见的小波变换
        4.2.2 常用的小波基函数介绍
        4.2.3 阈值函数的选择与阈值获取
    4.3 基于小波分析的时间序列模型
        4.3.1 组合模型的分析流程
        4.3.2 小波分析预处理
        4.3.3 处理后的时间序列建模
    4.4 灌区2021年降雨量预测及水价确定
        4.4.1 降雨量数据的划分
        4.4.2 数据的小波分析预处理
        4.4.3 数据的时间序列建模
        4.4.4 模型的拟合预测
        4.4.5 2021年水价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项目支撑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理论研究
        1.2.2 现象与规律
        1.2.3 应用研究
        1.2.4 研究趋势
    1.3 主要内容及主要工作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工作
第二章 黑龙江干流区的选定
    2.1 黑龙江流域
    2.2 黑龙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2.1 水文与气候
        2.2.2 地形与地貌
    2.3 研究区的选定
        2.3.1 黑龙江干流区
        2.3.2 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寒区河流凌汛洪水及其影响因素
    3.1 寒区河流及凌汛
        3.1.1 寒区河流
        3.1.2 开河与凌汛
    3.2 冰塞、冰坝与凌汛洪水
        3.2.1 冰塞及分类
        3.2.2 冰坝及分类
        3.2.3 凌汛洪水
    3.3 冰坝凌汛影响因素
        3.3.1 热力因素
        3.3.2 动力因素
        3.3.3 河道特征因素
        3.3.4 支流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热力和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黑龙江干流凌汛及其特征
        4.1.1 历史凌汛洪水
        4.1.2 凌汛洪水特征
    4.2 凌汛洪水可变影响因素
        4.2.1 热力因素
        4.2.2 动力因素
    4.3 凌汛洪水热力影响因素分析
        4.3.1 管理单元分析
        4.3.2 地表水条件分析
        4.3.3 热力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4.4 凌汛洪水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4.4.1 地下水条件分析
        4.4.2 降水条件分析
        4.4.3 动力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凌汛洪水河道特征及支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凌汛洪水不可变影响因素
        5.1.1 河道特征因素
        5.1.2 支流影响因素
    5.2 凌汛洪水河道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5.2.1 地质构造分析
        5.2.2 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5.2.3 河道特征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5.3 河道特征及支流因素影响分析
        5.3.1 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
        5.3.2 七大支流对黑龙江干流影响
    5.4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分析
        5.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4.2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5.4.3 凌汛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

(5)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种植业
        2.1.2 种植业结构调整
        2.1.3 经济效益评价
    2.2 基础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自然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2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
        3.2.1 种植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现状
        3.2.2 农作物结构调整现状
    3.3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3.3.1 有利于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
        3.3.2 有利于合理配置种植业资源
    3.4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3.4.1 种植业结构有所失衡
        3.4.2 农产品附加值低
        3.4.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淡薄
    3.5 本章小结
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经济效益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数据的收集
        4.2.2 熵值法确定权重
    4.3 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评价
        4.3.1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
        4.3.2 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改进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5.1 构建均衡且多元化的作物结构
        5.1.1 优化布局种植结构
        5.1.2 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作物
    5.2 构建低风险且高附加值的空间结构
        5.2.1 减少农户风险
        5.2.2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5.3 构建高素质且懂种植的人才结构
        5.3.1 提高劳动者素质
        5.3.2 培育新型农民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
        2.1.2 稻米产业
        2.1.3 农产品品牌化
    2.2 基础理论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3.1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历史
    3.2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自然资源优势
        3.2.1 气候适宜、光温条件优越
        3.2.2 水温高、水源充足无污染
        3.2.3 环境纯净、植被覆盖率高
        3.2.4 土壤弱碱、重金属不超标
    3.3 肇源农场稻米种植现状
        3.3.1 种植品种和技术现状
        3.3.2 种植规模和成本效益现状
        3.3.3 农业机械使用现状
        3.3.4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4 肇源农场稻米加工现状
        3.4.1 加工规模现状
        3.4.2 加工技术及设备现状
        3.4.3 稻米深加工现状
    3.5 肇源农场稻米销售现状
        3.5.1 销售渠道现状
        3.5.2 品牌建设现状
    3.6 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7 本章小结
4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肇源农场稻米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1 稻米品种选择杂乱
        4.1.2 先进稻作技术推广不力
        4.1.3 优质稻米种植效益不高
        4.1.4 土地经营规模小
        4.1.5 优良机械配比不足
        4.1.6 稻田基础设施薄弱
    4.2 肇源农场稻米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加工工艺落后
        4.2.2 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4.2.3 收储不规范
    4.3 肇源农场稻米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销售渠道狭窄
        4.3.2 品牌影响力不大
    4.4 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农业服务人员紧张
        4.4.2 劳动力素质较低
    4.5 本章小结
5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5.1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目标
    5.2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5.2.1 市场导向原则
        5.2.2 科技创新原则
        5.2.3 质量可控原则
    5.3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战略
    5.4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路径
    5.5 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模式
        5.5.1 积极探索实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5.2 积极探索实践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
        5.5.3 积极探索实践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模式
        5.5.4 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5.6 本章小结
6 促进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改善稻米种植现状
        6.1.1 立足生态优势,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6.1.2 严格种植技术标准,科学种植
        6.1.3 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
        6.1.4 更新机械,提高稻作机械化水平
        6.1.5 配套完善水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耕种质量
        6.1.6 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6.2 推动稻米加工结构转变
        6.2.1 健全规范稻米产业监管体系
        6.2.2 完善稻米及副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
        6.2.3 科学收储,降低损害
        6.2.4 延伸稻米产业链条,增强稻米产品附加值
    6.3 及时疏通销售环节
        6.3.1 转变稻米产业发展理念
        6.3.2 整合优势资源,推行战略联盟
        6.3.3 整合区域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6.3.4 建立销售新模式,助推线上线下销售
    6.4 协调建立肇源农场社会服务体系
        6.4.1 完善科技服务支撑
        6.4.2 加强人才服务建设和农民农技基础的培养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基础理论
    2.1 现代农业的基础理论
        2.1.1 现代农业的含义
        2.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2.2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基础理论
        2.2.1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含义
        2.2.2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构成要素
        2.2.3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构成要素的关系
    2.3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相关理论
        2.3.1 国家干预理论
        2.3.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3.3 政策执行理论
        2.3.4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演进概况
        3.1.1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制订及实施演进阶段分析
        3.1.2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目标演进分析
        3.1.3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主体分析
        3.1.4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工具分析
    3.2 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3.2.1 政策实施重“目标确立”轻“结果评价”
        3.2.2 政策实施主体创新动力不足
        3.2.3 政策实施重“政策供给”轻“需求引导”
        3.2.4 政策实施配套保障措施欠缺
    3.3 农业科技政策实施问题的成因
        3.3.1 政策实施目标评估机制不健全
        3.3.2 政策实施主体联动机制不健全
        3.3.3 政策实施工具使用存在“过溢”和“不足”
        3.3.4 政策实施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政策措施
        4.1.1 美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政策创新
        4.1.2 日本实行高效农业科技政策实施推广
        4.1.3 德国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体系平台建设
        4.1.4 法国注重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资金支持
    4.2 国内发达省份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经验
        4.2.1 江苏省构建农业科技联合推广政策实施体系
        4.2.2 浙江省注重农户需求加强农业科技政策实施效果
        4.2.3 山东省重视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环境建设
    4.3 国内外经验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启示
        4.3.1 加强农业科技政策创新与调整实施
        4.3.2 重视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主体建设
        4.3.3 加大农业科技政策实施资金保障
        4.3.4 注重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环境建设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的优化途径
    5.1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目标实施评估机制
        5.1.1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政策目标评估制度
        5.1.2 扩大农业科技政策目标评估渠道
        5.1.3 完善农业科技政策目标评估体系
    5.2 明晰各级政府政策实施主体地位和责任
        5.2.1 坚持中央政府主导地位不动摇
        5.2.2 加强各地方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和衔接
    5.3 优化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工具搭配效果
        5.3.1 注重不同农业科技政策实施工具的搭配
        5.3.2 创新农业科技政策实施工具
        5.3.3 注重农业科技政策工具实用性
    5.4 健全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保障机制
        5.4.1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人才保障制度
        5.4.2 加强农业科技政策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5.4.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保障制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政策驱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植结构的相关研究
        1.2.2 种植结构变化的政策驱动效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种植结构
        2.1.2 政策驱动
    2.2 基础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蛛网理论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数据来源
4 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4.1 政策实施前后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4.1.1 水稻种植面积变化
        4.1.2 玉米种植面积变化
        4.1.3 大豆种植面积变化
    4.2 黑龙江省与非政策实施区的种植面积变化对比
        4.2.1 水稻种植面积对比分析
        4.2.2 玉米种植面积对比分析
        4.2.3 大豆种植面积对比分析
    4.3 小结
5 基于DID模型的政策效应分析
    5.1 DID模型
    5.2 变量说明
    5.3 DID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5.3.1 DID值测算结果
        5.3.2 计量数值分析
    5.4 黑龙江省各地区政策效应差异比较
    5.5 小结
6 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农业补贴与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相结合
        6.2.2 坚持市场定价、建立玉米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
        6.2.3 加大大豆补贴力度、优化大豆种植布局
        6.2.4 提高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 ——基于政府“规制-激励”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畴界定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生态补偿内涵与类型
        2.2.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相关概念
        2.2.3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概念
    2.3 理论基础
        2.3.1 生态价值理论
        2.3.2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理论
        2.3.3 演化博弈理论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5 计划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及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3.1.1 黑龙江省自然条件概况
        3.1.2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概况
        3.1.3 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3.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估
        3.2.1 评估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2.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核算
    3.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状
        3.3.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发展历程
        3.3.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概况
        3.3.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监督管理概况
    3.4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
        3.4.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法规不健全
        3.4.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体单一及多元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3.4.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3.4.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总量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机理分析
    4.1 多元主体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4.1.1 庇古税视角的政府主体
        4.1.2 科斯定理视角的市场主体
        4.1.3 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社会主体
    4.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主体识别
        4.2.1 森林生态效益利益相关者分析
        4.2.2 森林生态效益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分类
        4.2.3 多元化补偿主体识别及利益取向分析
    4.3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耦合模式及逻辑框架
        4.3.1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分阶段实施特征分析
        4.3.2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耦合模式
        4.3.3 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逻辑框架
    4.4 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自愿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博弈分析
        4.4.1 应用演化博弈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4.4.2 演化博弈情景设定
        4.4.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演化稳定策略及均衡点分析
    4.5 引入“规制-激励”机制的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博弈分析
        4.5.1 演化博弈情景设定
        4.5.2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4.5.3 关联主体演化策略讨论及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政府补偿途径下的监管博弈分析与激励机制设计
    5.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条件性的理论分析
    5.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监管博弈模型构建
        5.2.1 问题描述与情景假设
        5.2.2 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5.3 基于非对称视角的监管博弈分析
        5.3.1 林场管护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5.3.2 政府监管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5.3.3 政府-林场系统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5.4 政府-林场稳定策略讨论及数值仿真
        5.4.1 不同演化情形分析结果
        5.4.2 监管博弈仿真分析结果讨论及结论
    5.5 改善政府主体监管效率的激励机制设计
        5.5.1 提高政府主体监管效率的视角—政府购买服务
        5.5.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政府购买服务有效融合的机制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规制-激励”视角的受益企业补偿参与意愿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假设
        6.1.1 理论分析与框架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与数据
        6.2.1 问卷设计
        6.2.2 调查实施
        6.2.3 样本特征
    6.3 受益企业补偿参与意愿实证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激励”视角的城镇居民补偿支付意愿分析
    7.1 研究视角与理论分析
        7.1.1 研究视角与理论假设
        7.1.2 条件价值评估法与原理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
        7.2.1 问卷设计
        7.2.2 数据来源与调研方法
        7.2.3 样本特征
        7.2.4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7.3 城镇居民补偿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7.3.1 公共信任与支付意愿
        7.3.2 人际信任与支付意愿
        7.3.3 控制变量与支付意愿
    7.4 城镇居民补偿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
        7.4.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支付水平
        7.4.2 模型选择
        7.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保障实施的对策建议
    8.1 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思想认知
        8.1.1 助推受益企业形成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观
        8.1.2 强化城镇居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认知
    8.2 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的配套支持
        8.2.1 构建可操作性的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政策框架
        8.2.2 搭建政府主导型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8.3 创新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实施途径
        8.3.1 提高政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效率
        8.3.2 创新受益企业参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融资渠道
        8.3.3 培育城镇居民社会信任体系
    8.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相关数据
附录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利益相关者调查问卷
附录3 黑龙江省受益企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参与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4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支付意愿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四、对黑龙江省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D]. 李茂勋.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张亮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降雨量预测的八五九灌区动态水价研究[D]. 李仲裕.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D]. 张凯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付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7]肇源农场稻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健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8]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优化研究[D]. 郑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08)
  • [9]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政策驱动分析[D]. 邹小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多元化补偿研究 ——基于政府“规制-激励”视角[D]. 潘鹤思.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黑龙江省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