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创新素质与培养

浅谈教师创新素质与培养

一、简论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薛俊梅,吴俊明[1](2021)在《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化学教育应加强创新素质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化学创新与创新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化学教育如何加强创新素质培养的一般思考。认为创新素质培养应开展3项基本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会化学创新思维。

徐本川,刘周,蒋玲玲[2](2021)在《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赜》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抓手,是助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载体。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存在学生积极参与但就业能力提升实效性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系统耦合性不足,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联动性不足等现象和问题,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为此,学生、高校和教师需要系统联动,通过创新动力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育实效性,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育针对性,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育系统性,通过创新理念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育联动性。

周林兴,林腾虹[3](2021)在《面向社会需求的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从社会需求视角调查分析国内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型人才需求,旨在推动我国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进程,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图情档创新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方法/过程]采用线上调研、内容分析法,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总结图情档专业研究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特点及其创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图情档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不足进行阐述。[结果/结论]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创新素质教育已有初步探索,但存在图情档专业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窘境。从理念先行、主体构建、资源赋能3个方面,对创新型社会下该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严春华[4](2021)在《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湖湘文化饱含创新意识,是培养师范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思想来源。以湖湘文化创新精神之当代传承为方向,结合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之实际,分析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策略。

傅阳[5](2021)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路径》文中提出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而且可以起到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磨练创新精神等作用。为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要强化劳动教育目标的创新育人导向,优化劳动教育载体的创新育人功能,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创新育人本领,营造劳动教育环境的创新育人生态,合力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融合的有利格局。

原秦英,李辉[6](2020)在《高职院校“双师创新型”教师创新素质ITEL模型构建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分析"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与现实需求,重新审视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创新素质发展内涵,借鉴TPACK模型架构方法,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创新型"创新素质ITEL模型,研究"双师创新型"教师创新素质特征内涵和路径探索,为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双师创新型"教师队伍、高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张洋[7](2019)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一批拔尖型创新人才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创新素质作为创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品质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继“985”“211”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国家级项目,它的提出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推进,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出发论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型素质的重要性。以云南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发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分别存在的突出痼疾,进而从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高校人才培养规划、师资力量水平和创新素质培养平台四个方面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云南省高校以此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适时做出改革与调整,进一步发挥云南省高等教育优势,通过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服务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引擎、注入新的动力。至此,文章的结语部分对论文做了整体的总结概括,并提出本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王娟[8](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出了继承和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力的体现。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尤为重要。作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落脚点,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放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视域下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条件,梳理中国共产党五任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分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总结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分析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第四章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从突出大学生在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内在创新素养以及创造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具体可行措施。

张诗晗[9](2018)在《大学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一大重点在于科技创新,所以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将创新思维和理念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然而,创新并不仅仅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制度、理论以及观念进行更新与变革也同样重要,所以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也应是从全方位、多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一般来讲,除了要实现知识体系创新以及思维能力创新外,实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以及人格创新都是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根据这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发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构成我国当代主流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大学精神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创新素质教育体系的健全;另外,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也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精髓,起到弘扬和不断丰富其内涵的积极的反作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不少大学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实践探索,但其教育过程往往忽视大学精神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将大学精神融入到我国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从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出发,从培育创造精神、提倡批判精神、弘扬社会关怀精神等方面着手,可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

胡善菊,朱宇航,匡淘金[10](2017)在《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校三个专业三个年级498名本科生的创新素质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专业、学习成绩、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学校创新培养环境、教师创新力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校提供的交流合作机会及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等。结论:医学生的创新素质显着高于其它两个学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支持。

二、简论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化学教育应加强创新素质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搞好创新教育,我们责无旁贷
    1.1 我国新发展阶段需要强化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1) “行动”:
        (2) “新型”“举国体制”:
        (3) “关键核心技术”:
        (4) “创新链整体效能”:
    1.2 进行创新教育,化学教育是我们的主阵地
    1.3 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化学创新教育吗
2 化学创新与创新素质概述
    2.1 化学创新概述
    2.2 创新素质概述
3 我国新发展阶段化学教育如何加强创新素质培养的一般思考
    3.1 引导学生打好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
    3.2 重视发挥背景知识助推创新的作用
    3.3 有计划地让学生亲历化学的创新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化学体验
    3.4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5 重视训练学生细心周密、认真做事的态度
    3.6 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创造的习惯
4 创新素质培养的基本建设
    4.1 创新教育的环境建设
    4.2 创新教育的制度建设
    4.3 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5 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会化学创新思维

(2)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创新创教育但就业能力提升实效性不强
        1. 创新意识与就业意识不足
        2. 知识和能力结构单一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系统耦合性不高
    (三)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联动性不足
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三)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动力模式,提升培育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培育针对性
        1. 创新理论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体验化、互动化
        2.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化
        3. 创新教学空间设计,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三)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培育系统性
        1. 决策与组织系统
        2. 执行系统
        3. 监督系统
        4. 评价系统
    (四)创新理念体系,提升培育联动性
四、结语

(3)面向社会需求的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创新素质教育在图情档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价值阐释
    2.1 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2.2 提高学科活力与话语权
    2.3 推进社会进步与创新发展
3 图情档行业创新素质能力需求现状
    3.1 调研方法及数据来源
    3.2 图情档行业对创新素质能力需求结果分析
        (1)图情档行业招聘岗位对专业能力具有高要求。
        (2)图情档行业招聘岗位对其他能力具有严标准。
4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4.1 调研方法及数据来源
    4.2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调查分析
        4.2.1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理念略显单薄
        4.2.2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完善
        4.2.3 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生态环境尚未形成
5 基于社会需求的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优化路径
    5.1 理念先行:培育面向社会需求的创新素质教育观念
        5.1.1 科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素质理念认知
        5.1.2 全面强化教师对创新素质培养的导向性认识
    5.2 主体构建:形成面向学科内核的创新素质教育体系
        5.2.1 建立创新素质、创新人格培养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5.2.2 丰富创新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结构与授课形式
        5.2.3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过程的学生考评与教学反馈
    5.3 资源赋能:构建面向创新需求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
        5.3.1 建立健全图情档创新素质教育教师队伍资源
        5.3.2 优化创新素质教育教学与学生自主创新环境

(4)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湘文化在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价值
    1. 为强化师范生创新意识提供思想基础。
    2. 为激发师范生创新勇气提供理论指导。
二、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困境
    1. 湖湘文化与创新教育理念的结合有待加强。
    2. 高师院校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三、湖湘文化融入高师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
    1. 学习湖湘名人思变求新之理念,培养创新勇气。
    2. 创建湖湘文化协同育人基地,涵养创新人格。
    3. 开展研究湖湘文化的各类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4. 加强湖湘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5)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二)劳动教育蕴含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动力
        1. 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劳动教育可以磨练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体魄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劳动教育边缘化现象较普遍
    (二)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效果不够突出
    (三)高校劳动教育开放与融合度不高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劳动教育目标的创新育人导向
    (二)优化劳动教育载体的创新育人功能
    (三)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创新育人本领
    (四)营造劳动教育环境的创新育人生态

(6)高职院校“双师创新型”教师创新素质ITEL模型构建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创新素质的研究现状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创新素质的现实表现
三、高职院校“双师创新型”教师创新素质ITEL模型建构
    (一)ITEL模型的建构方法
    (二)“双师创新型”教师ITEL模型的特征结构
    (三)“双师创新型”教师创新素质ITEL模型的特征内涵
四、高职院校“双师创新型”教师创新素质ITEL的路径研究
    (一)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探究“双师创新型”教师“教学—创新”ITL素质提升与专创融合的融合点
    (二)人工智能时代视角下,深挖“双师创新型”教师“教学—创新”ITL素质提升与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的契合点
    (三)工匠精神视角下,重构“双师创新型”教师“工程—创新”TEL素质提升与新时代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求点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深化“双师创新型”教师“工程—创新”IEL素质提升与校企实践创新的黏度

(7)“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相关概述
    2.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及任务
        2.1.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
        2.1.2 “双一流”建设的任务
    2.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2.2.1 创新意识
        2.2.2 创新思维
        2.2.3 创新知识
        2.2.4 创新能力
        2.2.5 创新人格
    2.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2.3.1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3.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2.3.3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
第三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实施
    3.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
        3.2.1 大学生对“双一流”与创新素质的认知现状
        3.2.2 大学生对创新素质培养活动的参与现状
        3.2.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效性现状
    3.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的问题
        3.3.1 创新意识缺乏问题导向性
        3.3.2 创新思维缺乏逆向思维性
        3.3.3 创新知识缺乏立体动态性
        3.3.4 创新能力缺乏知行统一性
        3.3.5 创新人格缺乏意志坚定性
    3.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高校大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淡薄
        3.4.2 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不匹配
        3.4.3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指导乏力
        3.4.4 高校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的平台短缺
第四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对策
    4.1 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
        4.1.1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引导
        4.1.2 深化对大学生的创造观教育
        4.1.3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4.2 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
        4.2.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导向功能
        4.2.2 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内容
        4.2.3 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4.3 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4.3.1 加强对教师的创新理论教育
        4.3.2 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
        4.3.3 完善教师的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4.4 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
        4.4.1 搭建“线上+线下”创新工作平台
        4.4.2 “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平台
        4.4.3 推动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8)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联系
    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现条件
    2.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阐释
        2.2.1 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
        2.2.2 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
        2.2.3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2.5 习近平:中国梦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
        2.3.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2.3.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一致性
        2.3.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3.1.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果
        3.1.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3.2 阻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分析
        3.2.1 社会原因
        3.2.2 高校原因
        3.2.3 学生自我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新对策
    4.1 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人”的地位
        4.1.1 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4.1.2 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
        4.1.3 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4.2 以人为本,通过提升大学生内在素养,促进创新素质培养
        4.2.1 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4.2.2 优化知识结构,奠定创新基础
        4.2.3 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勇气
        4.2.4 强化问题意识,养成科学精神
        4.2.5 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4.3 创造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创新素质培养
        4.3.1 建立鼓励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与制度
        4.3.2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4.3.3 建设一支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
        4.3.4 加强鼓励创新的校园和社会文化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大学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及方法
    4 研究的创新点
1 相关基本概念概述
    1.1 创新素质的内涵
        1.1.1 创新素质的概念
        1.1.2 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
    1.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1.2.1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概念
        1.2.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作用
    1.3 大学精神的内涵
        1.3.1 大学精神的概念
        1.3.2 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
2 大学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概述
        2.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
    2.2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概述
        2.2.2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
3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3.1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
        3.2.1 开设创新素质教育基地
        3.2.2 进行创新素质人才交叉培养
        3.2.3 采取中外合作人教学模式
    3.3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3.3.1 教育理念陈旧
        3.3.2 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3.3.3 忽视大学精神的作用
4 大学精神视域下完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措施
    4.1 定位出发点,培育创造精神
        4.1.1 发扬自主创新
        4.1.2 更新教育理念
        4.1.3 优化校园环境
    4.2 把握切入点,提倡批判精神
        4.2.1 改革课内教学
        4.2.2 强化实践环节
        4.2.3 完善评价体系
    4.3 明确落脚点,弘扬社会关怀精神
        4.3.1 加强责任意识
        4.3.2 完善激励制度
        4.3.3 鼓励回馈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其个体特征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二)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学校创新培养环境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三)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与教师创新力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四)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建议

四、简论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化学教育应加强创新素质培养[J]. 薛俊梅,吴俊明. 化学教学, 2021(11)
  • [2]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赜[J]. 徐本川,刘周,蒋玲玲.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17)
  • [3]面向社会需求的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优化研究[J]. 周林兴,林腾虹.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2)
  • [4]湖湘文化融入高师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和策略[J]. 严春华. 文教资料, 2021(15)
  • [5]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路径[J]. 傅阳.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1(02)
  • [6]高职院校“双师创新型”教师创新素质ITEL模型构建与路径研究[J]. 原秦英,李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34)
  • [7]“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D]. 张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王娟.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2)
  • [9]大学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 张诗晗.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10]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J]. 胡善菊,朱宇航,匡淘金.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07)

标签:;  ;  ;  ;  ;  

浅谈教师创新素质与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