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美的新定义

不完美:美的新定义

一、不完美:美的新定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21)在《斯坦利·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研究》文中认为斯坦利·卡维尔(Stanley Cavell,1926-2018)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英语哲学界(Anglophone philosophy)最重要的电影研究学者之一。卡维尔的哲学思想以抵制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的分裂为特征,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概念化因素对哲学认知的干扰,并坚持把文化和艺术纳入哲学探究的范畴。他以本体论和伦理学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议题,提出哲学反思是基于语言交流关系之上的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认知活动,并认为这种认知是艺术和哲学的恒久追求,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精神的当代哲学家,而此基本思想也贯穿了他对电影的研究。①卡维尔继承了经典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现实生活的观照精神,擅长从哲学视角探讨电影与人性、电影与世界的关系。他提出电影的本质具有浑然天成的思想性和哲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媒介特性的电影本体论和类型发展观,为电影媒介本身和电影的阐释行为赋予了“哲学合法性”②,开启了电影研究中的哲学转向,因此被认为是当代电影理论时期“电影哲学”学派的杰出代表。同时,作为一位当代主流哲学家,卡维尔早在五十年代就将电影带到大学课堂中探讨,设立了基于电影解读的哲学理论课,对电影学科在美国高校体制内的建立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③卡维尔的电影哲学中和了新好莱坞电影对艺术形式的反思以及经典好莱坞电影对美国生活的表现,是对欧洲电影理论的美国式解读,从理论上提高了好莱坞流行电影在电影研究中的艺术地位。卡维尔主张从哲学视角来研究电影的本体特征和艺术价值,其观点在“电影作为语言”盛行的七八十年代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进入数字电影时代以后才受到追捧,并在九十年代得到重新阐释,成为“电影作为哲学”(Film as Philosophy)派系的主要理论来源,为重新界定电影本体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他的电影类型观对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当代电影产业也具有指导作用和现实借鉴意义。统观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着述,可以发现其理论是从哲学的视角探讨电影本质和电影体验的研究,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电影本体论、电影的类型分析和电影阐释与批评。为了完整地呈现卡维尔的电影哲学思想,本文以这三部分的核心问题为支撑点,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把分散于卡维尔着述中涉及电影意义的观点进行整理,甄别和归纳他对电影阐释批评的立场和特点,并以此作为电影本体、类型研究和批评阐释之间的关联和延伸,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基于该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大致安排如下:绪论部分简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从卡维尔电影哲学的内容上看,卡维尔提出电影本身的内在逻辑使其具有自主性和思想性,该观点引领了正在发生的电影研究的哲学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电影理论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卡维尔的电影哲学属于当代电影理论阶段“本体论2”①思想的代表,在电影理论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值得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借鉴。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都呈碎片化特征,缺少对其电影哲学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本文在全面地搜集和整理了相关文献之后,意欲对卡维尔的电影哲学进行整体理论研究,揭示其电影哲学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作出系统的分析和呈现。论文第一章梳理了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鉴于卡维尔对于国内学术界来说还比较陌生,本章使用较多篇幅勾画其学术成长道路,并圈点出了对其电影哲学有重要影响的理论。首先,略述卡维尔的求学生活,指出正是对电影的迷影情结引导他从作曲专业转到哲学专业,并引导他把电影纳入哲学研究范畴。其次,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哲学、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和伦理学对卡维尔电影哲学的影响。最后,分析其电影哲学理论形成的文化语境,指出经典好莱坞电影和新好莱坞影片在他的理论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第二章阐述了卡维尔电影哲学的基础和核心——电影本体论。首先,把卡维尔的电影本体论具象为他对电影媒介的本体反思,通过对比卡维尔的本体论与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将两者的根本性差异放在电影媒介中摄影和投影装置的区别上,并进一步剖析卡维尔基于“一系列自动的世界投影”的本体描述,指出其电影本体论的核心为投影装置及其产生的现象学关系之和。该观点是其电影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对电影艺术现象和电影体验的看法。接着,本章展开对电影媒介特性的分析,说明电影具有“单向性”“自动性”和“自指性”,因此电影媒介本身具有内在逻辑性和自主性,并非再现现实的工具。最后,分析电影媒介的素材来源一—现实世界,指出卡维尔所理解的电影中的世界是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艺术空间,具有过去时间性和空间延展性的特征。第三章论述了卡维尔的电影类型观。卡维尔对电影类型的归纳和论述是其电影本体论在电影艺术现象层面的具体体现,因此他对电影类型的探讨也围绕电影最本质的意义展开。本章通过三个小节,分别阐释了卡维尔的“类型基因”概念、以“类型作为媒介”的论点,和类型的再叙述与发展演变;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指出卡维尔的电影类型观没有拘泥于标准化的外显特征,而是强调对人文主义内核的把握,并且突出文化和社会演变给电影类型带来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发展观,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第四章分析卡维尔的电影阐释与批评观。这部分内容是从电影本体论到电影批评实践的延伸,并呈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首先从电影如何对观看者产生意义谈起,指出电影是通过“承认”的心理前提和“移情投射”的认知行为产生意义,并指出卡维尔在阐释电影意义时对直觉和科学论证方法的双重依重。接着,阐明卡维尔电影批评的基本立场是把“电影作为哲学”看待。在此基础上,继续说明卡维尔电影阐释批评中的伦理性和社会性特征,指出他的阐释和批评最终还是以现实存在作为界限,其普世的哲学追求始终落实于具体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第五章分析卡维尔电影哲学在学术界的接受状况、理论意义和局限性。首先指出卡维尔的电影哲学受历史语境的影响以及自身表述风格的限制,始终没有成为主流电影理论。但是,其跨学科的研究特点也使卡维尔的理论具有自己的独特立场和学术价值,十分契合当下的电影文化和电影研究语境。同时,结合我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可以发现,过度集中于中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或者沉迷于具体作品的微观批评都不利于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卡维尔所采取的微观批评与宏大理论结合的研究路径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另外,他的电影哲学体现了媒介和技术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义,是一种凸显人文性和日常性的电影哲学,为当代的电影理论研究带来了更宽广的方法论视域和多样化的阐释角度。结语部分首先简要回溯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总结了本文在明晰卡维尔电影本体论概念、归纳电影媒介的特性、通过卡维尔的伦理学思想脉络解析其电影阐释观、对其电影哲学进行整体评价这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把卡维尔电影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浓缩为电影的投影装置和意义,较为清楚地阐明了他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由此产生的电影媒介特性,并将这些特性作为进一步理解卡维尔电影阐释批评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此外,本文将卡维尔具有争议性的方法论和研究路径也作为其电影哲学的一部分,指出其电影哲学的意图不在于设立任何判断标准,而在于创建一个由电影通达哲学认知的思想路径。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未把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置于电影理论和哲学理论并行发展与交错影响的综合语境中研究,缺少对电影和哲学关系的历时性发展的详细论述,影响了对电影哲学范畴和研究边界的明晰;另外,将卡维尔与电影哲学流派中的其他学者进行更广泛的横向对比也将有助于明确其观点的原创性和继承性关系。这两方面的未尽之处也是笔者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Raja SN,Carr DB,Cohen M,Finnerup NB,Flor H,Gibson S,Keefe FJ,Mogil JS,Ringkamp M,Sluka KA,Song XJ,Stevens B,Sullivan MD,Tutelman PR,Ushida T,Vader K[2](2020)在《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疼痛定义修订版:概念、挑战和折中》文中提出现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 或描述的类似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该定义是由一个分类小组委员会推荐, 并于1979年被IASP理事会所采纳。这一定义已被疼痛领域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广泛接受, 并被一些行业、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所采用。近年来,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随着对疼痛更深入的了解, 有必要对这个定义重新审定, 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因此, 2018年, IASP成立了一个主席特别工作小组, 该小组是由14名来自多个国家的在疼痛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科学方面拥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 其任务是评估现行定义及其附带注释, 并对其保留还是修改提出建议。本文提供了关键概念的摘要、对IASP会员和公众评论的分析以及两年内委员会对疼痛定义和注释的最终修订意见。特别工作小组最后建议将疼痛定义修改为"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并将原来的附带注释更新为一系列简要说明并提供相关词源。今年年初, IASP理事会一致接受了修订后的定义和注释。

王聪[3](2020)在《历史学与国际理论 ——马丁·怀特国际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基于马丁·怀特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早期探索。以早年怀特人生经历为参照,分析不同人生阶段对国际关系学所产生的阶段性贡献,解释历史学对其在国际思想形成中产生的影响与缺陷,进一步分析国际关系学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足以及英国学派后期延续怀特历史方法过程中呈现的方法论偏离与主题相悖等现象。通过对怀特国际思想的探索可以明晰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必要关系,指出国际关系学目前遇到的困境和不足,为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寻找平衡点。此外,从国内研究背景而言,怀特国际思想的探讨可以为我国学界理解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对话提供新思路。从全人类命运和秩序探索而言,解读怀特对政治与历史辨析可以明晰人类未来命运中的“缺陷”,汲取历史教训,避免“悲剧”与“讽刺”,为人类探索国际秩序提供预言性指导。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本研究给予整体而全面的分析和批判。在认识论方面,对怀特典型的“欧洲中心论”视角给予保留意见,对怀特浓厚的宗教视角给予部分肯定,本着主客观一致性原则,对怀特“神秘性”与“预言”采取选择性接纳与批判性对待;方法论方面,本次研究运用对比、类比、归纳、演绎、隐喻、历史分析等方法,其中隐喻方法比较特殊,由于怀特生前对文学、神学有一定造诣,某些思想与案例无法彻底还原其神学与文学高度,对隐喻方法的使用可减少语境偏差。逻辑建构方面,本研究以怀特人生经历为开端,按照其人生发展阶段所呈现不同特点,对其学术初步探索、逐步转向、学术巅峰、逝后影响等进行描述,以六个章节对怀特毕生思想精髓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总结。第一章详细介绍怀特人生经历并划分阶段,以及各项经历对学术的不同影响,整个章节着重描述怀特总体学术进程的演进与变化以及思想形成过程。第二章介绍怀特思想来源,即历史教学工作与基督教虔诚信徒双重身份对国际思想形成所提供的基础,其中,基督教作用尤为突出,没有“基督教和平主义”的扞卫经历,则不会提出“三个传统”伟大构想。第三章论述怀特向国际思想的初步转向,编写《殖民地宪法》与其对“二战”的反思最终以“现实主义”方式体现,与汤因比的对话令怀特明晰历史学的重要地位,对历史学的高度认同后期被运用在国际思想之中。第四、五章分别描述怀特国际思想的成熟期,许多议题在这一时期被读者关注,包含“国家体系”“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权力政治”“三个传统”“野蛮标准”等,这些议题共同构成了怀特国际思想议题核心。第六章论述怀特国际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尤以英国学派的继承与拓展最为鲜明,此外,第六章还对针对怀特国际思想进行了总体分析与评估,在最后一节中加入了怀特思想的外延性思考与创新议题的讨论。总体而言,本次研究结合怀特生前手稿和英国学派的综合评述,尽一切可能还原怀特国际思想的真实面貌,对其思想原貌中产生的缺陷、优势等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价给予客观思考,并提出创新发现。

董静[4](2020)在《异质性视角下财务柔性储备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科技创新给我国经济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环境不确定性,高速高收益的经济发展背后隐藏着高风险。为加强社会各界对风险的防控意识,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列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而强调通过低杠杆率获取债务柔性正是企业财务柔性研究的一大分支。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重视财务柔性储备。财务柔性储备是指企业持有适度内部现金流水平和具备剩余举债能力,能够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实现低成本融资,降低投资风险。并且,财务柔性储备兼顾了“预防”与“利用”功能效应,在“预防”不确定性冲击的同时能够“利用”不确定性机遇,是企业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因而,从满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改善企业非效率投资状态角度出发,本文基于资源管理理念探究财务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异质性影响,寻找最佳柔性储备值,并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差异。进一步,结合财务柔性“预防”与“利用”的功能效应以及“现实”与“潜在”的内在属性,探究储备时限、类型状态异质性,以期为企业财务柔性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分析与战略选择。本文具体分析了异质性视角下财务柔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理,并从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两个维度细化企业非效率投资研究,以2007-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自变量滞后一期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对财务柔性如何储备能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从财务柔性管理视角为改善企业非效率投资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财务柔性与企业非效率投资之间存在“U型”关系,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变化趋势。从细化维度来看,财务柔性与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之间存在“U型”和“倒U型”关系。进一步可将财务柔性划分4个储备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从全样本来看,财务柔性储备量1.500到达抑制非效率投资的最佳值点。(2)财务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作用效应受企业内外部环境异质性影响。在内部产权性质上,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适度财务柔性储备更能有效抑制非效率投资,投资活动对财务柔性的依赖性较大。国有企业过高财务柔性储备更为显着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财务柔性最佳储备值也相对较低;在外部政策不确定性上,高不确定性环境中,财务柔性价值较高,适度财务柔性储备对企业投资效率积极效用更为显着。而低不确定性环境中,财务柔性价值较低,过高财务柔性储备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消极效用也更为显着。(3)财务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作用效应受财务柔性储备方式异质性影响。在储备期限上,与单期储备相比,跨期持续储备兼顾财务柔性“预防”和“利用”两大功能属性,更有利于抑制非效率投资,并且伴随储备期限的延长,财务柔性最佳储备值降低;在储备类型上,现金柔性为“现实”柔性,负债柔性为“潜在”柔性,在影响效应上的侧重点不同,但彼此具备协同性和互补性,以综合柔性表现最佳。

李粤麟[5](2020)在《资本技能互补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算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效应下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以弥补现有对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研究忽略了资本的重要作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本文基于三要素双层嵌套式CES生产函数和质量阶梯型技术创新模型,通过对企业行为的理论分析,重新定义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揭示了决定技术进步技能偏向的各种因素,发现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资本技能互补的间接效应和要素配置的规模效应。其中,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的机制有二:一是通过体现于资本的技术水平提高偏向于技能劳动,二是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偏向于技能劳动。第二,本文运用非线性似不相关估计方法对全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及省际1996-2017期间三要素双层嵌套式CES生产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以检验资本技能互补效应的存在性。结果表明:1、全国及八大经济区两个层面均显着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效应。2、省际层面结果表示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的省份占据了很大比重:全国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的省市区有25个占整体83.33%,而不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性的省市区仅有5个,说明资本技能互补在我国非线性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效应的普遍存在性说明我国或八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所差不大,均处在中等收入水平。而其资本技能互补效应的存在主要归结于资本的技术特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非技能劳动力升级为技能劳动力三方面因素。3、不存在资本技能互补效应的5个地区主要处在内陆地区,且有3个地区由于“虹吸效应”出现了集聚现象。第三,将测算得到的参数代入新定义的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本文测算得到全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和省际的技术进步技能偏向程度。通过分析测算结果我们得出结论:1、我国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为0.0983,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指数均大于0,大部分省份指数大于0,仅有3个省份技术进步偏向于非技能劳动力。因此从全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和省际三个层面分析,我国技术进步普遍偏向于技能劳动力。2、在全国层面资本技能互补效应的贡献为131%、八大经济区层面中62.5%的地区的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大于80%、省际层面中63.34%的省份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技术进步方向的贡献最大,因此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对于决定我国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作用巨大,这一点却被以往文献所忽略。3、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由于溢出效应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规模效应由于竞争效应表现出空间负相关性,整体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在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空间负相关性,但仅有规模效应的结果显着。

蒋僡[6](2020)在《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逸都国际学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当下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同时也对当下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好的课堂需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那么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学资源已不再仅仅只局限于美术教材的课程。作为教育者应积极加强实践探索,寻找并开发出丰富而有效的新课程资源,而绘本就是一个很好的美术教学资源。绘本,它图文并茂,并具有独特的外形设计、精美的图画、巧妙的构图、丰富的色彩、有内涵寓意的故事内容、多元的文化知识理念,可谓是凝聚多种教育价值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它深深地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并备受青睐,这为美术课堂教学打下了可行性的教育实践基础,也为美术课程支撑了更为丰硕的教学资源。本研究将绘本作为教学资源深入运用到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中,积极探索绘本与美术课程标准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的教学关系,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理念,积极发挥绘本最有益的教学价值并尝试和探索出相应的美术课程,形成一个连接的整体,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同时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条件基础。第二章主要对绘本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绘本的种类以及艺术特征,并确定绘本与教学之间的价值作用关系,以便在教学前得以确保绘本的筛选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并能筛选出适合美术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绘本资源。第三章主要探讨筛选绘本的策略,共分为三节,目标是要筛选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绘本。第一节是筛选绘本的理论原则,探讨的是以新时代艺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为背景基础,同时以美术学科重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作为筛选原则,结合这两点作为筛选绘本的时代背景基础与理论条件;第二节是对逸都国际学校的情况调查与分析,主要是针对逸都国际学校小学部低年级学生和贵阳市各区美术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根据结果分析来拟定符合绘本教学且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第三节是绘本教学实践探索的课程设计理念,总共分为五大点,分别从开发绘本资源、教学环境、综合能力发展、教学评价、人格成长进行分析和构建。第四章主要研究绘本运用到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教师遵循美术课程标准“四标”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作为教学宗旨,分别从“知识技能——用之以脑,体验动手的乐趣、生活常识——动之以情,感受生命的魅力、人格信念——启动身心,探索未知的表达”来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并统计和分析了实践结果,得出了研究结论。第五章结语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并对绘本教学后期再延续的研究做一个更完整而全局地再认识、再思考、再理解、再深入。

谢宏泰[7](2020)在《可移动原子重力仪的研制和系统误差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是随着位置和时间变化的,其高精度的实时实地测量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上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在重力传感器上,原子干涉型绝对重力仪有着高灵敏度和稳定度,以及可以长时间高频率地连续测量的优点,是集标定绝对重力值和监测相对重力变化功能于一身重力仪,有着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趋势。但同时也需要对原子重力仪小型化、集成化和可移动化,并且做好系统误差的评估工作以及与其他绝对重力仪比对以提高和验证原子重力仪测量g值的精度,这也是本论文的工作重点。本文首先综述了精密测量重力的意义和国内外的各类重力仪特别是可移动原子重力仪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原子重力仪所涉及的激光冷却原子、拉曼受激跃迁和实现原子干涉的理论基础,以及提取g值和评估噪声的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我们的两代可移动原子重力仪USTC-AG01(02)和USTC-AG11(12)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在真空系统上,采用了内嵌焊接光学窗口的设计,探测区中心点光源的荧光收集效率可达39%。直角反射的结构使得探头光路系统更为紧凑,其中探测系统采用了菲涅尔透镜,在结构简单小巧的前提下,单个原子态的原子荧光收集效率达到了 12.8%。拉曼干涉的偏置磁场的不均匀度也做到了 0.3%以下。除去减震系统,AG11(12)探头的外尺寸仅为0.3×0.3×0.65 m3,基本达到了小型化的要求。2019年1月,AG02和AG12两台原子重力仪经过1300 km的运输,抵达中国计量院昌平院区。在当地快速恢复工作状态后,测量g值的灵敏度分别为35.5 μGal/(?)和42.5 μGal/(?),积分时间2000 s后的稳定度分别达到了0.8 μGal和1.3 μGal,而各项噪声的贡献也分别被计算出来。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的原子重力仪的可移动性和鲁棒性。为提高和验证以上两台原子重力仪的精度,在中国计量院进行g值测量时,拉曼扫频速率正负交替以实时消除波矢无关项,并作了分析。配合自制的拉曼光倾角调节装置,使用多轮迭代的调节方法消除了入射和反射光倾角交叉项使得拉曼光与重力的方向重合,并对倾角漂移作出g值补偿。在多个拉比频率下测量g值并作出线性拟合,评估了两台重力仪的双光子系统误差。探头在对立的摆向下测g,差分消除了科里奥里力带来的系统误差。利用有限元分析和路径积分精确计算了自吸引效应对测量g值的影响。同样通过路径积分,精确计算了g值测量的有效高度,并与采用近似公式计算有效高度进行比较,显着减小了其误差。AG02和AG12的g值测量结果在减去各自的总的系统误差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偏置后,与型号为NIM-3A的激光干涉绝对重力仪所测量的参考值进行比对,相差分别为3.7(15.2)μGal和-12.5(15.4)μGal,均达到了等效一致的结果。

丁明春[8](2020)在《程序民主研究 ——熊彼特、达尔、哈贝马斯程序民主观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时代,民主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府形式,对民主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然而,传统的民主理论普遍侧重于从宏观价值的角度阐释民主的内涵及意义,尤其关注掌握权力的主体是多数还是少数,却对民主统治的程序过程重视不够。程序民主本质上属于经验民主的范畴,它关注民主的实现过程与运行机制,重视对民主过程的描述性分析,将民主视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规则与机制,以促进民主价值、理念、目标等实体内容得到实现。同时,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通过民主程序所作的决定及其产生的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最符合正义要求的,但现代民主政治依然被大多数热忱的民主主义者视为实现民主价值以及理想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式。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主理论家倾向于从程序的角度阐释和理解民主,程序民主逐渐成为民主问题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熊彼特、达尔与哈贝马斯分别作为当代西方三大主要民主流派——精英民主、多元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核心代表人物,他们都特别强调程序民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致力于摆脱传统民主理论所遗存的价值纷争,试图以一种相对中立的程序化的方式推进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拟在阐释程序民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对熊彼特的精英主义程序民主观、达尔的多元主义程序民主观以及哈贝马斯的商议性程序民主观进行评述分析,系统论述三种不同的程序民主观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核心内涵、形式特征以及实践条件等内容,进而对三种程序民主观进行深层次比较分析,以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主要的异同之处,并对程序民主的未来发展进行初步的思考。熊彼特精英主义程序民主观的核心在于竞争性政治选举。熊彼特认为,18世纪的古典民主学说所预设的“共同幸福”及“人民意志”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所谓“人民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理论的虚构。在熊彼特看来,人民的任务主要是选举政府而不是直接进行统治,民主政治最终只能是少数职业政治家的统治。也就是说,民主只是遴选政治精英的程序设计与制度安排,它只是一种选择政治领导人目的的途径或方式。一旦选举程序结束,普通民众便自行退出政治舞台,由被选举出来的职业政治家承担具体政治事务管理以及公共决策的责任。在熊彼特那里,民主选举过程本质上是竞争政治权力的过程,政治精英通过竞争选民的选票获得政治领导职位进而掌握政治权力,并以此维持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转。因此,熊彼特的程序民主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民主价值纠缠不清的争论,使得民主更加贴近现实的政治生活,从而更加具备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达尔多元主义程序民主观的核心在于多重少数人的统治。在达尔看来,多元主义民主建立在多元共享的权力观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以相对独立的自治组织为载体,并主张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多重少数人统治的过程。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或利益集团通过与政府机构的互动合作与博弈,构成了表达民意、保障民权以及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达尔认为,理想的程序民主具体体现为一系列民主程序标准和条件,包括有效的参与、投票的平等、充分知情、对议程的最终控制以及成年人的公民权,其程序民主理论的主旨在于围绕这些程序标准与条件构建一种具备现实基础的理想的程序民主制度。同时,达尔强调权利是民主统治过程的关键性构成要素,民主体制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利体制,从而使政治平等成为了程序民主重要的价值导向。由此,达尔的程序民主包含了自由、平等权利等实质性民主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的统一。哈贝马斯商议性程序民主观的核心在于理性协商与交往预设的制度化。与熊彼特和达尔不同,哈贝马斯在汲取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民主模式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通过理想的商谈与决策程序将二者融合起来构建了一种程序主义的规范民主模式。在哈贝马斯看来,商议性政治的程序构成了民主过程的关键环节,民主政治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共协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想的商谈环境为理性交往奠定了基础,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话语沟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由商谈,从而为公民意见或公共舆论的形成,以及交往权力转化为行政权力提供了支撑与保障。哈贝马斯的程序民主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双轨制的商议民主结构,既包括建制化商谈程序所主导的宪政民主政治,也包括非正式地发生于公共领域之中公民意见或公共舆论形成过程的商议政治,这一民主模式将商谈、对话、自我理解的话语及正义的话语交织在一起,为达成公正合理的结果奠定了基础。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熊彼特、达尔与哈贝马斯的程序民主思想均体现了民主程序与实质相对分离、民主现实与理想相互依存,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并重的理论特质和实践逻辑。尽管如此,由于受到特定文化背景、所属民主流派思想观念以及各自生活阅历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熊彼特、达尔与哈贝马斯对民主实现的基本形式、民主运转的核心过程、民主互动的理性基础、公民参与的层次范围以及民主共识的达成途径等方面的理解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之处。具体来讲,关于民主实现的基本形式,熊彼特和达尔倾向于坚持“以投票为中心”的竞争性选举,他们认为民主政治其实就是选举政治,民主政治运行中的选举程序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达尔强调在合理保障公民平等投票权的基础上,促进政府决策间接地体现选民的意志和利益;哈贝马斯则认为,投票选举并不足以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是通过协商与对话的方式实现的,“以对话为中心”才能体现民主实现形式的真意。关于民主运转的核心过程,熊彼特和达尔偏向于自由主义对民主过程的理解,认为民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妥协过程,主要是通过利益交换来实现特定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达尔还特别强调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妥协,以弥补个体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不足;而哈贝马斯更倾向于强调民主作为一种公共商谈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充分的理性商谈与审慎互动,在合理保护个体利益的基础上有效维护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关于民主互动的理性基础,熊彼特和达尔侧重于强调个体理性,以追求和实现最大化的个体利益;在此基础上,达尔主张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来实现和维护个体公民的利益;而哈贝马斯更加强调公共理性的作用,致力于通过公共理性寻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决策方案。关于公民参与的层次范围,熊彼特强调公民参与仅限于投票选举政治领导人,具体的政治事务交给经由选举程序遴选出来的政治精英负责;达尔强调公民参与不应局限于选举政治领导人,还要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力;哈贝马斯认为,商议民主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充分沟通与理性商谈的基础之上,公共协商通过公民参与来维持运转,积极、普遍的公民参与是实现民主政治稳定运转的必要条件。关于民主共识的达成途径,熊彼特与达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偏好聚合,通过竞争性选举、投票等方式将个体偏好和利益聚集起来,以多数人的共识代替民主共识;同时,达尔主张个体公民通过加入社会组织或利益集团,以实现更加有效的利益或偏好聚合;而哈贝马斯则寄希望于通过转换偏好的方式获得共同的善,并认为普通公民在商谈与对话的基础上适时改变个体偏好更有利于培养独立人格以及达成民主共识。综上所言,熊彼特、达尔与哈贝马斯的程序民主思想分别代表了当代西方精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以及协商民主理论对于程序民主问题的理解与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程序民主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危机与困境。因此,在推进程序民主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促进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的融合,防止陷入程序至上主义的困境,还应当加强民主程序建设,构建完善的程序控权机制,以推进现代民主政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夏帆[9](2020)在《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埃米尔·本维尼斯特(émile Benveniste,1902-1976,又译为邦旺尼斯特、班维尼斯特、本伍尼斯特)是法国当代着名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以陈述理论为核心的语言学将陈述行为、说话主体纳入到语言研究中来,强调言语活动的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交往对话性,在语言学内部开辟一条不同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的语言研究道路,为话语语言学的形成、发展奠定基础,超越并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话语转向”,研究的重点由结构语言转向话语活动。我国诸多学者如周宪、汪正龙、陶国山等提出本维尼斯特语言学思想在这一话语转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认为其以陈述理论为核心的语言符号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以本维尼斯特的话语语言学及其对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成六个部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意义及思路三个小部分。“问题的提出”中论及文学理论领域两次语言学转向的背景阐释、重要概念的辨析以及研究对象的确定。第一章从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生成入手,包括对其生平与学术道路、主要作品的概述,对其语言学思想主要来源的探析,以及他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传承与超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维尼斯特语言学思想中最具鲜明特色的是他的陈述理论,他是陈述语言学的开创者、话语语言学的奠基人,论文将他的语言学思想概括为话语语言学,旨在重点探讨其以陈述理论为核心的语言符号思想,以及将之置于西方话语理论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具体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他有关语言符号性质、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语言学观点。这一部分又主要分成两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其关于语言符号性质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讨论其有关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关系、语言符号在符号系统中的地位。第三章重点探讨其话语语言学的核心部分——陈述理论,包括陈述与话语诸要素、陈述与话语的功能、陈述与话语类型等方面的论述,并结合中外学者有关语言活动要素的基本观点,来见出本维尼斯特陈述理论的独特之处。第四章将本维尼斯特的语言学思想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结合起来讨论,主要阐述其对当代西方重要文论家的话语理论的具体影响,目的是见出他对当代西方话语理论,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影响。具体论述了本维尼斯特对利科、罗兰·巴特、高概及克里斯蒂娃四位理论家的话语理论的影响。结语部分将论述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贡献,本维尼斯特对当代西方文论“话语转向”的影响及本维尼斯特对我国当代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借鉴、启迪意义。

刘雅娣[10](2020)在《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浓厚的文化体系。茶室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休闲空间,不仅是人们的一个放松饮茶的场所,更是一个休闲社交的平台。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的极大丰富,民众的审美和文化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满足人们与自然融合需求的园林庭院休闲意趣的茶室设计成为一种趋势。侘寂美学是中国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审美意识,佛教禅宗所讲的“禅茶一味”,正是道出了禅理与茶理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侘寂美学在重视事物内涵,追求朴拙、自然、枯寂、脱俗的审美意趣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现代设计中,通过侘寂与茶文化的渊源,将侘寂美学这一传统东方文化融入现代茶室庭院景观设计当中,创造出新的风格,使人们在茶室庭院中可以卸去一身疲累,品茶交流、静心开悟,亲近自然,既寻得身心和谐,又可深入的了解和传承茶文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首先,从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着手,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提出本次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建立起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研究的框架;其次,阐述侘寂美学概念和茶室的起源与发展,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侘寂美学的美学特性以及在景观中的设计原则,为研究茶室庭院景观设计提供研究依据;再次,通过自然性、功能性、和谐性与生态性四个方面,总结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详细阐述侘寂美学从材料、光影、构成形式以及空间布局方面如何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体现的方法,并对茶室庭院中的具体设计要素:山石、水景、园路、植被、小品和声景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以兰州“风吟茶香”茶室庭院景观设计实践为论题做实证分析,并以此总结出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启示及对未来的展望。随着社会的的发展,迫使人们开始寻求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享受的平衡。茶室给我们提供的本来就是恬静、闲逸、放松、愉悦的生活状态,将侘寂的自然和质朴融入设计中,让人们在品茗中感受茶文化,体会一种放下压力,回归自我的心境。让侘寂之感的茶室庭院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完美:美的新定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完美:美的新定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斯坦利·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三)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语境
    第一节 迷影情结和实用主义哲学观
        一、卡维尔的迷影情结
        二、实用主义哲学观
    第二节 现实主义电影理论
        一、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二、现实主义理论的现象学渊源
    第三节 从怀疑论到伦理学
        一、怀疑论与反怀疑论启示
        二、日常生活——怀疑论之争的伦理归宿
    第四节 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变迁
        一、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期”
        二、新好莱坞电影的崛起
第二章 卡维尔的电影本体论
    第一节 作为本体的电影媒介
        一、电影媒介的基础装置——摄影
        二、电影媒介的本体装置——投影
    第二节 电影媒介的特性
        一、电影媒介的单向观看性
        二、电影媒介的自动性
        三、电影媒介的自我指向
    第三节 电影媒介的素材:现实
        一、具有过去时间性的世界
        二、现实空间的转换和延展
        三、技术与现实——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
第三章 卡维尔的电影类型观
    第一节 类型基因说
        一、“史前条件”和类型“基因”
        二、西部片类型发展中的颠覆和继承
    第二节 作为媒介的电影类型
        一、电影类型作为“电影艺术的可能性”
        二、电影类型与语言游戏的类比
    第三节 电影类型的再叙述模式
        一、类型的原型与演变
        二、成为类型成员的标准——意义生成与复杂关系建构
第四章 卡维尔的电影阐释与批评论
    第一节 电影的意义生产
        一、意义生产的前提:“承认”主体与世界
        二、意义生产的过程:“卡普拉时刻”与电影的体验
    第二节 “电影作为哲学”的阐释观
        一、电影阐释的方法论:带有哲学反思的审美批评
        二、美学可能性的哲学阐释
        三、以《西北偏北》为例
    第三节 卡维尔电影阐释批评的伦理维度
        一、卡维尔的道德至善论
        二、电影体验中的伦理关系
        三、一种空间和时间的伦理
    第四节 卡维尔电影阐释批评的社会维度
        一、“日常性”作为“世俗”的隐喻
        二、从复婚式喜剧、陌生女人情节剧到《卡罗尔》中的女性成长
第五章 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接受和学术价值
    第一节 对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接受与“回避”
        一、卡维尔电影哲学与电影研究历史语境的磨合
        二、卡维尔的写作风格
    第二节 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卡维尔电影哲学的理论史价值
        二、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三、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卡维尔电影哲学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斯坦利·卡维尔学术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历史学与国际理论 ——马丁·怀特国际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丁·怀特的学术生涯与身份定位
    1.1 马丁·怀特生平阶段划分
    1.2 马丁·怀特学术与职业生涯状况
        1.2.1 怀特学术生涯启蒙期:历史学初探
        1.2.2 怀特学术生涯成就期:历史学成就与国际理论初探
        1.2.3 怀特学术生涯成就期:典型的国际理论思想家
    1.3 马丁·怀特的身份定位
第二章 历史学与基督教思想来源
    2.1 基督教环境下的历史学家症结
        2.1.1 简析五大症结
        2.1.2 对基督教症结的思考
    2.2 教诲与回报:与基督教的渊源
        2.2.1 对敌基督的批判
        2.2.2 现实主义转向与基督教复兴
    2.3 国际思想来源:四位重要思想家
        2.3.1 现实主义来源:马基雅维利
        2.3.2 理性主义来源:格劳秀斯
        2.3.3 革命主义来源:康德
        2.3.4 潜在核心来源:马志尼
第三章 历史学向国际思想的转向
    3.1 对殖民地问题的关切
        3.1.1 殖民地宪法的发展史
        3.1.2 对非洲殖民地的态度
    3.2 权力政治与理性主义的纠缠
        3.2.1 《权力政治》的来源与差异性对比
        3.2.2 理性主义传统的倾向
    3.3 继承与探讨:与汤因比的对话
        3.3.1 怀特心中的汤因比
        3.3.2 历史观的继承与分享
        3.3.3 共性与差异的对话
第四章 从国家体系到当代政治末世论
    4.1 国家体系的来源与发展
        4.1.1 历史上的国家体系
        4.1.2 《国家体系》的拓展与贡献
        4.1.3 《国家体系》的缺陷
    4.2 基督教与世俗视角下的末世论
        4.2.1 基督教末世论与政治危机
        4.2.2 “世俗视角下的末世论”:“国家体系”的消亡
    4.3 命运与讽刺:对政治的思考
        4.3.1 核心概念解读
        4.3.2 历史对政治的解读:讽刺与悲剧
第五章 三个传统与国际理论
    5.1 三个传统的不确定性
        5.1.1 三个传统的来源
        5.1.2 三个传统的内涵与外延拓展
        5.1.3 三个传统的意义与缺陷
    5.2 文明与野蛮的区分
        5.2.1 国际关系中的西方价值
        5.2.2 “野蛮”的涵义与定位
        5.2.3 拓展叙事下的“文明标准”
    5.3 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
        5.3.1 “国际理论”的争议
        5.3.2 国家理论与国际理论的差异
        5.3.3 国际理论的剖析
第六章 马丁·怀特的“遗产”与争议
    6.1 马丁·怀特的“遗产”:缔造英国学派
        6.1.1 对英国学派的缔造
        6.1.2 马丁·怀特的“遗产”
        6.1.3 对英国学派的批判
    6.2 英国学派的“抛弃”
        6.2.1 基督教神学视角的完全摈弃
        6.2.2 经济因素的缺席
        6.2.3 对道德伦理议题的争论
    6.3 对怀特国际思想的评估
        6.3.1 谜团还是错误
        6.3.2 超越英国学派的影响与思考
        6.3.3 怀特思想的外延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4)异质性视角下财务柔性储备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1 财务柔性与企业非效率投资
    3.2 基于企业内外部因素异质性影响
    3.3 基于财务柔性储备方式异质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财务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研究设计
    4.1 模型设定
    4.2 变量说明
    4.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4 本章小结
5 财务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实证分析
    5.1 基准回归:财务柔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异质性影响
    5.2 稳健性检验
    5.3 异质环境下财务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分析
    5.4 异质储备方式下财务柔性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资本技能互补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创新和贡献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2.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的再定义
    2.1 .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验证方法的回顾
    2.2 .指数再定义的理论模型分析
    2.3 .指数再定义的实证模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资本技能互补效应的检验
    3.1 .资本技能互补效应检验方法的回顾
    3.2 .我国资本技能互补效应的检验
    3.3 .我国资本技能互补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我国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的测算结果
    4.1 .全国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测算结果
    4.2 .八大经济综合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的测算结果
    4.3 .省际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的测算结果
    4.4 .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的测算结果分析
5.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逸都国际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绘本的概念界定及教学价值
    2.1 绘本
        2.1.1 绘本的概念
        2.1.2 绘本的特征
    2.2 绘本的教学价值
        2.2.1 绘本对帮助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
        2.2.2 绘本对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价值
        2.2.3 绘本对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价值
        2.2.4 绘本对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价值
第3章 筛选绘本的策略
    3.1 筛选绘本的理论原则
        3.1.1 新时代美术课程的筛选理论
        3.1.2 以人为本的筛选原则
    3.2 逸都国际学校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的对象与范围
        3.2.2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3.2.3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绘本教学实践探索的课程设计理念
        3.3.1 结合美术课程“四标”开发绘本新资源
        3.3.2 建立和谐积极的教学环境
        3.3.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3.3.4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3.3.5 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
第4章 绘本教学在逸都国际学校的实践探索
    4.1 绘本教学在逸都国际学校的课堂实践
        4.1.1 知识技能——用之以脑,体验动手的乐趣
        4.1.2 生活常识——动之以情,感受生命的魅力
        4.1.3 人格信念——启动身心,探索未知的表达
    4.2 绘本教学在逸都国际学校的实践探索结果
        4.2.1 学生后测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4.2.2 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详细分析
        4.2.3 对调查问卷结果的总体分析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前测调查问卷(三年级)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后测调查问卷(三年级)
附录4 学生作品
致谢

(7)可移动原子重力仪的研制和系统误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精度重力测量的应用
        1.1.1 千克的新定义
        1.1.2 重力辅助无源自主导航
        1.1.3 其他
    1.2 高精度重力仪
        1.2.1 相对重力仪
        1.2.2 绝对重力仪
        1.2.3 重力梯度仪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冷原子重力测量理论基础
    2.1 原子冷却囚禁
    2.2 受激拉曼跃迁
    2.3 原子干涉和重力测量基础
    2.4 噪声传递机制与评估方法
第3章 可移动原子重力仪设计和制作
    3.1 真空腔
    3.2 探头光学系统
        3.2.1 扩束系统
        3.2.2 探测系统
    3.3 磁屏蔽筒
        3.3.1 AG01(02)磁屏蔽筒
        3.3.2 AG11(12)磁屏蔽筒
    3.4 磁场系统
    3.5 三维主动减震系统
    3.6 控制机柜
        3.6.1 激光系统
        3.6.2 电子学系统
第4章 重力测量与噪声
    4.1 重力测量
        4.1.1 干涉条纹拟合
        4.1.2 确定测量动态范围
        4.1.3 连续测量
    4.2 探测噪声
        4.2.1 探测噪声总和
        4.2.2 量子投影噪声
    4.3 拉曼光相位噪声
    4.4 振动噪声
    4.5 磁场噪声
    4.6 噪声表格
第5章 系统误差评估与绝对重力仪比对
    5.1 仪器相关
        5.1.1 波矢无关项
        5.1.2 倾角
        5.1.3 双光子频移
        5.1.4 科里奥里力
        5.1.5 自吸引效应
        5.1.6 重力梯度
        5.1.7 激光频率
        5.1.8 波前畸变
        5.1.9 时间参考
    5.2 环境相关
        5.2.1 潮汐
        5.2.2 气压
        5.2.3 极地运动
        5.2.4 其他
    5.3 系统误差和环境效应总和
    5.4 绝对重力测量结果的比对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nsys中计算引力加速度的宏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8)程序民主研究 ——熊彼特、达尔、哈贝马斯程序民主观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梳理与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四、可能的创新及研究不足
第一章 程序民主基本理论阐释
    一、程序民主的涵义
        (一)民主概念的基本含义
        (二)程序民主的概念内涵
        (三)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
    二、西方程序民主观念起源与思想演进
        (一)古希腊时期程序民主观念的萌芽
        (二)近代以来程序民主思想的演进
    三、程序民主的特征
        (一)程序民主的独立性
        (二)程序民主的过程性
        (三)程序民主的交涉性
        (四)程序民主的公开性
        (五)程序民主的公正性
        (六)程序民主的稳定性
第二章 熊彼特的精英主义程序民主观
    一、熊彼特精英民主的思想渊源
    二、对“古典民主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一)对“共同福利”与“人民意志”的证伪
        (二)对政治中人的本性的分析
    三、作为一种“竞争政治领导权过程”的民主
        (一)民主的现实:民主政治是政治家的统治
        (二)民主的表征:为政治决策而实行的制度安排
        (三)民主的核心:竞争性的政治选举
    四、民主价值与事实的相对分离
        (一)民主的价值与方法:从“人民主权”到“民主选举”
        (二)民主的主体与形式:从“由谁统治”到“如何统治”
        (三)民主的实质与程序:从“实质民主”到“程序民主”
    五、程序民主成功运行的条件
        (一)足够优秀的政治精英阶层
        (二)政治决策的有效范围相对有限
        (三)训练良好并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官僚队伍
        (四)较强的民主自控能力
第三章 达尔的多元主义程序民主观
    一、达尔多元民主思想的生成背景
    二、对传统民主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一)对“麦迪逊式民主”的批判
        (二)对“平民主义民主”的超越
        (三)对“精英主义民主”的扬弃
    三、作为一种“多重少数人统治过程”的民主
        (一)民主的基础:多元共享的权力观
        (二)民主的载体:相对独立的自治组织
        (三)民主的核心:多重少数人的统治
        (四)民主的逻辑:以社会制约权力
    四、理想的程序民主及其衡量标准
        (一)程序民主的假设与前提
        (二)民主程序的标准与条件
        (三)民主程序与实质的融合
    五、现实的多头政体与程序民主
        (一)现实的多头政体
        (二)多头政体与民主程序
第四章 哈贝马斯的商议性程序民主观
    一、哈贝马斯商议民主的理论基础
    二、对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与超越
        (一)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民主争论
        (二)对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民主观的超越
    三、作为一种“公共协商过程”的民主
        (一)民主的基础:理想的商谈环境
        (二)民主的核心:商谈与交往预设的制度化
        (三)民主的理性: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四、双轨制的商议民主结构
        (一)公共领域与商议性政治
        (二)非建制化商谈:形成公民意见的途径
        (三)建制化商谈:制定公共决策的方式
    五、商议民主与法治国理想
        (一)人权与人民主权的协调
        (二)基本权利的商谈论理解
        (三)商谈论与法治国原则的重构
第五章 熊彼特、达尔与哈贝马斯程序民主观的比较
    一、熊彼特、达尔与哈贝马斯程序民主观的相似性
        (一)程序与实质相对分离的民主观
        (二)现实与理想相互依存的民主观
        (三)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并重的民主观
    二、熊彼特、达尔与哈贝马斯程序民主观的主要差别
        (一)民主实现的基本形式:投票中心、平等投票与对话中心
        (二)民主运转的核心过程:利益妥协、团体竞争与公共商谈
        (三)民主互动的理性基础:个体理性、集体行动与公共理性
        (四)公民参与的层次范围:有限参与、扩大参与与普遍参与
        (五)民主共识的达成途径:利益聚集、偏好聚合与偏好转换
    三、三种程序民主观比较的思考与评析
        (一)三种程序民主观相互关系的思考
        (二)三种程序民主观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生成
    第一节 本维尼斯特的学术道路及着述情况
        一、生平与学术道路
        二、着述概况
    第二节 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一、索绪尔与梅耶的语言学、符号学思想
        二、皮尔士的符号学思想
        三、奥斯汀的分析哲学思想
        四、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
    第三节 本维尼斯特对索绪尔语言学的传承与超越
        一、对语言符号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从符意学到语义学
        三、对符号任意性的批判与补充
        四、对主体问题的关注
第二章 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
        一、语言是人的象征能力的最高实现
        二、语言与思想、社会的统一性
        三、符号的必然性
    第二节 语言是作为解释项的符号系统
        一、符号系统的范围及特征
        二、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符号系统
第三章 陈述理论: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第一节 什么是陈述
        一、陈述的定义
        二、陈述的特征
    第二节 陈述与话语的诸要素
        一、说话者
        二、受话者
        三、对话结构
        四、指涉参照
    第三节 陈述与话语的功能:主体的建构
        一、“我-你”极性关系
        二、人称代词的主体性意涵的区分
    第四节 陈述与话语类型
第四章 本维尼斯特对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 西方话语理论发展概况
        一、“话语”理论的定位
        二、西方话语理论发展概况
    第二节 本维尼斯特对利科话语理论的影响
    第三节 本维尼斯特对罗兰·巴特话语理论的影响
        一、论历史的话语
        二、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第四节 本维尼斯特对高概话语理论的影响
    第五节 本维尼斯特对克里斯蒂娃话语理论的影响
        一、关于语言符号性质的基本观点
        二、对互文性理论的探讨
结语
    一、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贡献
    二、本维尼斯特对当代西方文论“话语转向”的影响
    三、本维尼斯特对我国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
    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侘寂美学和茶室庭院景观设计研究概述
    一 侘寂美学
        (一)侘寂美学的美学特性
        (二)侘寂美学在现代设计领域的体现
    二 现代茶室庭院
        (一)茶室的渊源
        (二)现代茶室庭院景观实例解析
        (三)现代茶室庭院景观设计的趋势
    三 景观设计中的侘寂美学
        (一)枯山水造园艺术
        (二)枯山水中侘寂美学的表达
    四 侘寂美学在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一)顺应自然、依情就势
        (二)层次分明、功能至上
        (三)重神轻形,意韵无限
    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的侘寂美学
    一 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自然性
        (二)功能性
        (三)生态性
        (四)和谐性
    二 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中的设计方法
        (一)装饰选材的纯粹与统一
        (二)色彩与光影的巧妙利用
        (三)构成形式以表象悟内涵
        (四)空间布局以有形衬无形
    三 侘寂美学应用在茶室庭院景观中的具体设计要素分析
        (一)置石的精妙
        (二)水景的处理
        (三)园路的铺排
        (四)植被的布置
        (五)小品的巧设
        (六)声景的映衬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一 项目背景
        (一)项目概况
        (二)基地分析
        (三)环境现状分析
    二 设计策略
        (一)设计理念
        (二)应用方法
    三 方案生成分析
        (一)总平面功能布局分析
        (二)茶室单体设计分析
    四 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应用分析
        (一)忘园——忘却喧嚣的市井
        (二)静园——回归内心的寂静
        (三)清园——重拾内心的清澈
        (四)寂园——品出人生的意义
    五 风韵茶亭设计分析
    六 茶室庭院景观设计四季分析
    七 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侘寂美学元素归纳
    八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四、不完美:美的新定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斯坦利·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研究[D]. 王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2]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疼痛定义修订版:概念、挑战和折中[J]. Raja SN,Carr DB,Cohen M,Finnerup NB,Flor H,Gibson S,Keefe FJ,Mogil JS,Ringkamp M,Sluka KA,Song XJ,Stevens B,Sullivan MD,Tutelman PR,Ushida T,Vader K.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05)
  • [3]历史学与国际理论 ——马丁·怀特国际思想研究[D]. 王聪. 吉林大学, 2020(12)
  • [4]异质性视角下财务柔性储备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D]. 董静.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资本技能互补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算分析[D]. 李粤麟. 暨南大学, 2020(04)
  • [6]绘本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逸都国际学校为例[D]. 蒋僡. 西南大学, 2020(01)
  • [7]可移动原子重力仪的研制和系统误差处理[D]. 谢宏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程序民主研究 ——熊彼特、达尔、哈贝马斯程序民主观比较分析[D]. 丁明春. 吉林大学, 2020(08)
  • [9]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研究[D]. 夏帆.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侘寂美学在茶室庭院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雅娣.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不完美:美的新定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