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图书馆的大众化建设

论公共图书馆的大众化建设

一、谈公共图书馆人气营造(论文文献综述)

韩敏[1](2020)在《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民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合仅仅依靠政府已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主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国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已比较成熟,在国内,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也逐步兴起。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其中有多条法律条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国家和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本文中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主要依托新公共管理理论、多元治理理论相关公共管理理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辅助,以满足读者服务为目标,努力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模式有社会力量自建图书馆、企业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捐赠等。本文主要研究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问题,详细研究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并分析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措施和建议,希望H市社会力量能够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满足广大读者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期望对其它地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践调查法、网络调查法等。本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力量概述、公共图书馆概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概述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多元治理理论。第三部分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分析,包括H市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情况、H市社会力量的具体情况、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体分析、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模式分析。第四部分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五部分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建议及措施,包括政府促进社会力量发展方面、社会力量自身发展方面、公共图书馆吸引社会力量方面、个人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

高小涵[2](2020)在《根植社群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以京山市图书馆设计为例》文中认为在过去的许多年,图书馆似乎成为了现实世界道德的产物,它是为了开展“好的”、“有意义的”活动而设置的公共场所。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图书馆的认识,大多数社会群体认为图书馆是借阅的场所,而不是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文化传播的承载体逐渐由传统的纸张转变为更为丰富的无纸化多媒体,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就能轻而易举的寻找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其参与感、交互感以及服务性相较于图书馆而言更强,这使得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服务以及交互性方面显现出了劣势,公共图书馆开始渐渐缺乏访客。本文立足于“社群服务”这一概念,对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与社群服务的关联性进行解读。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内多种社群及他们对空间结构与感知的不同需求进行归纳梳理,利用交往空间的理论及近体学相关理论研究满足社群不同活动与行为的空间形态与尺度。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公共图书馆建筑案例,提出了社群服务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以人为本、空间开放、注重体验的设计原则。并从公共图书馆内部交往空间的空间一体化、尺度人性化、功能多义化这三个方面提出服务于社群的内部交往空间设计策略。以及从呼应城市文脉、衔接城市空间、共享外部空间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营造一个对城市以及社群具有场所意义的外部交往空间。最后,论文以京山市图书馆设计为例,将社群服务背景下的交往空间设计策略运用到实践中,并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为社群服务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打造一个具有人气的社群城市客厅进行探索。

陈欣[3](2020)在《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纵深推进,全国城市阅读空间在各地萌芽并蓬勃发展。重庆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靠前、文化建设显示成效的城市,在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方面也有所探索,并且在全市范围推进中。本文面向这一趋势,采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调查问卷法等调研方法,在对城市阅读空间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涌现的城市阅读空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全文首先对城市阅读空间进行了概念、功能、服务等方面的界定,对其分类进行了梳理,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然后,按照主城区与非主城区对重庆市现有对外运营的城市阅读空间,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城市阅读空间进行实例分析,发现本市城市阅读空间体系不甚完善,亟需加强人员配备、设施配套和资金投入等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到的情况,介绍了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的建设背景、环境设计、规模与特点、运行及建设力量等情况,也总结了问题与不足,并且从资金投入、区域分布和服务规范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韩理[4](2019)在《社区图书馆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城市居民邻里之间交流非常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十分淡漠。社区图书馆做为一种激活社区生活的因素,应扮演着城市客厅的角色,为市民提供学习的机会以及交流的场所,从而増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成为引导社区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社区图书馆的社区属性,以居民的行为需求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指出当前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并结合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与案例,重新定义社区图书馆,并基于此提出了关于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首先,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深圳市的社区图书馆虽然数量很大,但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且普遍以“室”的形式存在,规模小,功能配置单一,空间环境冷漠,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其次,笔者综合居民行为模式以及空间评价结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图书馆空间的需求,提出社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复合化、人性化、信息化,并基于此认为社区图书馆应该兼具图书阅览、终身教育、休闲娱乐、信息传播与交流四大功能。最后,基于当前“备受政策、资金、场地限制”的社区图书馆规划建设现状,笔者提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社区图书馆建筑布局形式,分别阐述其优劣性以及适用原则,并针对两种布局形式下的建筑平面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外部空间设计、个性化设计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新的规划建设模式在标准化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格局中引入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整个社区图书馆网络,同时也可激活社区中一些僵化的公共空间,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増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刘琪[5](2019)在《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式的空间布局难以有效承载社区职能,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图书馆作为最基本的社区文化设施之一,是城市重要的社区交往平台,更是社区重要的活力来源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许多社区图书馆由于选址不佳、服务内容单一等,与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相冲突,致使对居民逐渐失去吸引力,成为了形同虚设的配套设施。目前,学术界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较多,但从活力的视角研究设施的空间布局的学术成果较少,而设施周边的活力直接关系到设施的使用效益,也反映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便捷性。本文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视角,结合实地调研、GIS和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空间布局特征、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周边活力进行测度,挖掘出社区图书馆周边的敏感性和迟钝性活力构成要素,为社区图书馆的布局优化提供策略,进一步为打造社区中心的可行性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深圳市的社区图书馆空间布局呈现不均衡、不公平的特征,部分社区图书馆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相互分散,与人群日常活动范围不匹配,需要进行相应的空间布局调整;进而对社区图书馆周边的空间活力进行测度,挖掘出空间的规模集约性、地块肌理性和功能密度是社区图书馆周边活力产生影响的敏感性要素,交通可达性和社区设施区位是迟钝性要素,以及不同的社区性质下的社区图书馆的活力影响要素会有所差异,社区图书馆在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要素,另外,社康中心能够作为社区图书馆选址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最后,以“社区中心”为布局新模式的社区图书馆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其一,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完善了社区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的定量研究;其二,建立了物质环境特征和人群活动之间的量化关系,对社区图书馆的周边活力进行测度,完善了微观层面的空间活力的研究;其三,将活力提升与布局优化相结合,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何珊[6](2019)在《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建筑规划、设计及使用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5年以来,我国内陆地区开始逐步推进书院(residential college)教育理念的探索。对新建书院机构而言,适合书院制度的校园建筑设计也提上日程,成为有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座落于“创新之都”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创校伊始就明确以书院制为其教育载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在中国尚少前例的书院建筑设计及校园规划探讨。第一批书院建筑自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得失参半,经过五年的使用,有必要对其成效进行评估,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分析。作为见证并参与此过程的一员,笔者有幸获取大量一手资源,具备了展开此项研究的有利条件。书院建筑的绩效并不仅仅取决于设计者。对于中国高校的建设项目,一般而言,校园管理者、校园设计者与校园使用者三方通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不断博弈、磨合,共同决定了工程的最后成果,这种博弈因为新的教育制度的引入变得尤其复杂。本文以建筑使用后评价(POE)一般方法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方法为分析工具,结合中国高校建设制度的研究和书院制度的探索,梳理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建筑的规划、设计发展历程,重点对一期书院区的实际空间使用效果进行探究,通过分析总结现存问题,揭示书院建筑独特的建筑文化属性,从管理者、设计者和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多重角度,为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建筑的改进方式以及我国新兴书院建筑的设计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高亚龙[7](2019)在《南京顶山邻里中心复合性功能与空间设计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州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引入邻里中心模式以来,相关的项目建设开始在我国持续蓬勃发展。在邻里中心中由于把居民公共服务设施与商业设施综合在了一起,这种兼顾公益性与盈利性的运作方式在苏州工业园区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被推广至苏州乃至全国其他地区。邻里中心的出现本身就是公共建筑高度复合化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项目建设经验的不断总结完善,有关综合型的复合性邻里中心的打造也越来越成熟。复合性所带来的空间集约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居民一站式的解决所有与居住生活相关的需求,能够提高居民对于社区生活的参与感与认知度,增加邻里中心的多元性,同时降低开发的风险。可以预见,复合性的邻里中心是未来社区建设重点发展与完善的方向。就目前来说,有关邻里中心复合性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南京顶山邻里中心的方案设计为契机,探讨了邻里中心复合性相关的功能与空间设计方法并完成文章。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邻里中心的发展概述以及复合性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首先明确了复合性的层级及建筑单体复合性的含义,之后探讨了复合性邻里中心的配置标准与功能复合策略,接着对复合方式进行了相关的举例与归纳。第三部分介绍了顶山邻里中心的方案设计思路,功能流线布局以及复合方式的说明等。最后在第四部分中归纳了复合设计方法,总结了复合性邻里中心的特征以及提出了对于复合性邻里中心的后续发展的建议。全文正文字数27000余字,图片155幅,表格40幅

张丹婷[8](2019)在《基于社会需求的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交往空间作为乡村聚落空间的重要构件,是村落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满足社会需求、激发村落活力与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交往空间中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是推进乡村振兴之魂。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交往空间的研究,能让传统村落保持“活态”,得到长期稳定发展,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样态。在现有的研究中,在建筑学、规划学等领域已有对村落民居建筑、村落形态、村落景观等方面的研究,而从社会学、心理学层面通过多元主体需求来研究公共交往空间物质载体及非物质文化的较少。因此,本文从大理特色旅游村落的具体情况出发,扎根于其民族土壤,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在分析公共交往空间多元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体现地域文化的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发展策略。具体内容如下:本文通过公共交往空间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村落信息的整理,选取三个村落——诺邓村、新华村、喜洲村作为调研对象,分别代表大理白族三类不同经济水平、旅游发展处在不同阶段的村落:诺邓村——渐变型,新华村——发展型,喜洲村——成熟型。基于交往与空间理论、场所理论、自组织理论、城市多样性理论,对不同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进行了现状分析与评价。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分析现状公共交往空间的构成元素,并对三个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使用情况做了四方面的分析:行为主体、行为活动、使用需求、公共交往空间的满意度。结合调研结果对行为活动与公共交往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着重分析了三类使用主体:原住民、游客、外来从业者的需求。在总结所调研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从空间尺度及肌理、物质及精神文化、空间活力、空间品质四个方面,利用文献整理法、预设指标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大理白族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评价体系。再而利用SD语义解析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对评价体系中的三级因子设置评分标准,借助多因素加权法计算各级因子的得分。然后在计算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综合成绩时再次利用SD语义解析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最后基于诺邓村综合等级为A、喜洲村综合等级为B、新华村综合等级为C的评价结果以及不同村落在不同层级时因子的相对评价等级,深入分析不同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在一级指标层,等级差异的原因。在评价结果与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先对三个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再而归纳出综合评价等级不同的大理白族旅游渐变型、发展型、成熟型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在空间尺度及肌理、物质及精神文化、空间活力、空间品质方面的保护发展策略。为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在新时期、新机遇下营造兼具传统文化和满足当代多元需求的公共交往空间提供一些参考。此外,希望本研究可以丰富和拓展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并且为公共交往空间研究领域做出贡献。

王馨浥[9](2015)在《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论与实践在图书馆界深受关注,图书馆界也正在兴起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运动。营造图书馆“第三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第三空间”的含义,又分别从图书馆是平等的、自由的、多元化的、人性化的以及个性化的空间等方面对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表现作以阐述;其次,对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作用作以阐述;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详细地分析了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改进思路。

王凌[10](2014)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与公众文化娱乐及公共生活密切相关。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是近年在我国一种新兴并快速在许多城市开展的建设形式。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为集聚区建设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引,对创造和提供多元、良好、高效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更好服务公众的文化娱乐与公共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除结论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涉及概念、研究思路与框架几个方面。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界定相关的概念,包括文化娱乐设施、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以及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概念,对研究的背景目的,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进行了阐述。第二章至第九章,围绕集聚这一特性,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探讨,从外在现象到内在机理,及至策略措施,力求能全面深入的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第二章。选择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城市的15个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的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案例,进行大量资料收集及实地调研,从中分析我国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现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出集聚是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重要特性,分析并总结我国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集聚特征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至第五章,紧密结合所选多个集聚区案例的情况分析,分别从物质要素、功能活动、管理运营行为三个方面,探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不同层面元素的集聚表现。在物质要素方面,分析了设施集聚所形成的集聚区布局,空间集聚所产生的集聚区公共空间体系以及形体集聚所塑造的集聚区形象。在功能活动集聚方面,首先分析集聚区多元功能的集聚状况,然后探讨文化娱乐活动、公共交往活动及经济消费活动三类活动的集聚,及其分别对城市的文化娱乐、社会意义及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管理行为方面,则根据集聚的特征,分析了集聚区内设施的管理运营、整个集聚区的管理运作及管理的前后阶段衔接,提出设置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整个集聚区进行统筹与协调是一种良好的手段。该部分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中,集聚这一特性的表现进行了较深入和全面的剖析。第三部分为第六章与第七章,针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集聚,对集聚区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第六章基于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在公益、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借鉴产业集聚区研究的一些理论观点,从集聚区内文化娱乐设施的相互影响、互相合作及整体联系等因由探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产生的各种集聚效应以及集聚效应的综合作用。第七章探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发展演进,首先分析集聚区的发展动力——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各自产生的主体、特征及对集聚区发展的作用。接着对应这两类发展动力,探讨集聚区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组织动力机制。最后探讨集聚区的目标追求,提出集聚区最终应形成与城市相融合的有机整体,并且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在这部分的分析探讨中,借鉴和参考了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的一些观点。第四部分为第八、九章。在第二章至第七章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深入剖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第八章对广州与香港两个集聚区规划案例的详细分析与对照研究,第九章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探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策略建议,分别从关注宏观的指引与研究,从城市角度进行建设统筹与协调,考虑对集聚区规划与设计的控制进行探讨。在对集聚区的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中,提出设计导则和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及主体内容的设想。在建设策略的探讨中,还考虑了项目全周期过程的纵向联系。最后是论文的总结,提出论文的主要结论,阐述论文的创新点,并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谈公共图书馆人气营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公共图书馆人气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1)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力量
        2.1.2 公共图书馆
        2.1.3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多元治理理论
3.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H市社会力量的具体情况
    3.2 H市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3.3 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体分析
    3.4 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模式分析
        3.4.1 社会力量自建图书馆
        3.4.2 企业参与
        3.4.3 志愿服务
        3.4.4 社会捐赠
    3.5 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成效
        3.5.1 弥补公共图书馆财力不足问题
        3.5.2 丰富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
        3.5.3 增添公共图书馆的人气和活力
        3.5.4 加强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
        3.5.5 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的发展
4 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参与公共图书馆的质量不高
        4.1.2 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形式单一
        4.1.3 参与公共图书馆的范围较小、程度较浅
    4.2 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4.2.1 缺乏具体的法律政策扶持
        4.2.2 缺乏引进社会力量的机制
        4.2.3 公共图书馆思想观念保守,对社会力量重视不足
        4.2.4 公共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社会影响力
        4.2.5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过少,对社会力量管理混乱
        4.2.6 社会力量参与意识薄弱
5 H市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措施
    5.1 H市政府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
        5.1.1 加强法律制度保障
        5.1.2 转变政府职能
        5.1.3 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社会氛围
    5.2 H市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方面
        5.2.1 企业主动参与
        5.2.2 非营利组织加强自身发展
        5.2.3 社会组织之间加强合作
    5.3 H市公共图书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方面
        5.3.1 公共图书馆转变思想
        5.3.2 建设图书馆理事会
        5.3.3 加强对社会力量的管理
        5.3.3.1 加强对企业参与的管理
        5.3.3.2 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管理
        5.3.3.3 加强对社会捐赠的管理
        5.3.4 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
    5.4 H市个人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根植社群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以京山市图书馆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公共图书馆的社群服务概述
    2.1 “社群”概述
        2.1.1 社群连接人与人
        2.1.2 社群连接人与信息
    2.2 公共图书馆的社群
        2.2.1 公共图书馆的社群结构
        2.2.2 公共图书馆的社群需求
    2.3 公共图书馆的社群服务
        2.3.1 公共图书馆社群服务现状
        2.3.2 公共图书馆社群服务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公共图书馆的交往空间概述
    3.1 交往空间概述
        3.1.1 交往空间的空间理论—《交往与空间》
        3.1.2 交往空间的行为理论—《隐匿的维度》
    3.2 公共图书馆的交往行为
        3.2.1 公共图书馆交往行为的影响因素
        3.2.2 公共图书馆交往行为的主要类别
    3.3 公共图书馆的交往空间
        3.3.1 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概念阐述
        3.3.2 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类别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与社群服务的关联解读
    4.1 交往空间为社群服务提供空间载体
        4.1.1 阅览的空间载体
        4.1.2 交流的空间载体
        4.1.3 休憩的空间载体
    4.2 社群服务为交往空间实现内容增值
        4.2.1 提供娱乐场所
        4.2.2 激发社群活力
        4.2.3 传播多元文化
    4.3 社群服务与交往空间构成城市客厅
        4.3.1 社群服务连接城市职能
        4.3.2 交往空间连接城市空间
    4.4 本章小结
5 社群服务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以人为本
        5.1.2 空间开放
        5.1.3 注重体验
    5.2 公共图书馆内部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5.2.1 空间一体化
        5.2.2 尺度人性化
        5.2.3 功能多义化
    5.3 公共图书馆外部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5.3.1 呼应城市文脉
        5.3.2 衔接城市空间
        5.3.3 共享外部空间
    5.4 本章小结
6 以京山市图书馆档案馆为例的设计实践
    6.1 项目背景
        6.1.1 项目来源
        6.1.2 设计内容
        6.1.3 上位规划
        6.1.4 社群分析
        6.1.5 场地分析
    6.2 基于社群服务的京山市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6.2.1 基于社群服务的内部交往空间
        6.2.2 基于社群服务的外部交往空间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图书革命”与联合国的阅读推广活动
        1.1.2 重庆市号召“山城处处有书香”
        1.1.3 重庆市大力建设城市阅读空间,促进书香重庆建设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城市阅读空间的相关概念
    2.1 城市阅读空间的概念和涵义
    2.2 阅读空间基本类型
    2.3 城市阅读空间的功能
    2.4 城市阅读空间发展特点
3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与研究
    3.1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设计
        3.1.1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对象
        3.1.2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方法
        3.1.3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内容
    3.2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情况
        3.2.1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背景
        3.2.2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思路
        3.2.3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模式
        3.2.4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主体
        3.2.5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空间布局
        3.2.6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服务情况
    3.3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3.3.1 渝中区“幸福书屋-24h阅读空间”案例分析
        3.3.2 渝中区“火锅筷子”微型阅读舱案例分析
        3.3.3 江北区“第二书房”案例分析
4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人才机制待完善
    4.2 硬件配备和空间设置有待完善
    4.3 数量有限,分布不均,空间配套不完善
    4.4 资金支持乏力
    4.5 管理模式未标准化,服务欠缺规范性
5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发展策略
    5.1 配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并重
    5.2 完善相关配套和空间设置
        5.2.1 选址要准确
        5.2.2 建设规模
        5.2.3 内部功能配置
        5.2.4 内部环境优化
        5.2.5 外部形象设置
    5.3 各界发力促进城市阅读空间“百花齐放”
    5.4 引导各界参与建设,设立专项资金
    5.5 优化运作方式,规范服务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社区图书馆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缘起及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选题缘起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社区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1.3.1 社区图书馆相关概念
        1.3.2 社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2.1 区位分析
        2.1.1 区域规划布局
        2.1.2 选址
    2.2 外部空间分析
        2.2.1 独立设置出入口
        2.2.2 共用出入口
    2.3 室内空间分析
        2.3.1 指标控制
        2.3.2 功能配置
        2.3.3 平面布局
        2.3.4 室内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区图书馆中读者行为模式与空间环境评价对应研究
    3.1 案例选取与建筑概况
        3.1.1 沙头街道图书馆建筑概况
        3.1.2 悠·图书馆(鹏兴社区)建筑概况
    3.2 调研过程
    3.3 行为观察调研及分析
        3.3.1 预观察
        3.3.2 行为地图绘制
    3.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4.1 基本资料
        3.4.2 行为习惯
        3.4.3 环境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图书馆规划模式转变与新定位
    4.1 服务人口布局
    4.2 多样化的选址类型
    4.3 社区图书馆的新定位
        4.3.1 发展趋势
        4.3.2 功能定位
    4.4 社区图书馆规划设计原则
        4.4.1 运用大数据了解用户多元需求
        4.4.2 引导居民参与式设计
        4.4.3 建立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5.1 集中式布局与分散式布局
        5.1.1 两种布局模式的定义
        5.1.2 集中式布局原则
        5.1.3 分散式布局原则
        5.1.4 两种布局模式的优劣分析与选用
    5.2 建筑平面设计
        5.2.1 弹性平面设计原则
        5.2.2 平面流线
        5.2.3 空间划分
    5.3 室内空间设计
        5.3.1 室内主格调
        5.3.2 色彩的运用
    5.4 外部空间设计
        5.4.1 独立出入口外部空间设计
        5.4.2 共用出入口外部空间设计
    5.5 为特殊群体进行个性化设计
        5.5.1 为老年人而设计
        5.5.2 为儿童而设计
        5.5.3 无障碍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地址信息一览表
附录B 深圳市部分社区图书馆建筑概况一览表
附录C 问卷调查原文

(5)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研究对象
        1.2.2.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框架
    1.4.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本概念解释及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
        2.1.1.社区图书馆
        2.1.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2.1.3.社区中心
        2.1.4.城市空间活力
    2.2.研究综述
        2.2.1.社区图书馆相关研究
        2.2.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
        2.2.3.社区中心相关研究
        2.2.4.城市空间活力相关研究
        2.2.5.研究述评与小结
    2.3.深圳市基本概况
        2.3.1.深圳市基本情况
        2.3.2.深圳市空间结构
    2.4.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2.4.1.调研地点
        2.4.2.问卷设计
        2.4.3.问卷发放与收回
第3章 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分析
    3.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3.1.1.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网络体系
        3.1.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概况
        3.1.3.深圳市社区图书馆布局形式
    3.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3.2.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空间格局
        3.2.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空间分布情况
        3.2.3.社区图书馆可达范围分析
        3.2.4.社区图书馆可达人口分析
    3.3.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调研现状分析
        3.3.1.出行方式与花费时间分析
        3.3.2.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分析
        3.3.3.居民需求和使用行为习惯分析
        3.3.4.花费时间与使用频率分析
    3.4.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与周边设施分析
        3.4.1.整体社区图书馆周边设施数量和覆盖率
        3.4.2.各社区图书馆周边设施数量分析
        3.4.3.社区图书馆与最近社区服务设施距离分析
    3.5.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与人群活动分布分析
        3.5.1.人群活动时空变化
        3.5.2.各热力区周边社区图书馆分析
        3.5.3.各热力区周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图书馆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活力表征数据选择和量化
        4.1.1.活力表征数据选择
        4.1.2.活力表征数据量化
    4.2.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的选择和量化
        4.2.1.区位中心性
        4.2.2.地块肌理性
        4.2.3.交通可达性
        4.2.4.规模集约性
        4.2.5.功能多样性
        4.2.6.社区性质
    4.3.数据来源与获取方式
第5章 社区图书馆活力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
    5.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量化分析
        5.1.1.区位中心性
        5.1.2.地块肌理性
        5.1.3.交通可达性
        5.1.4.规模集约性
        5.1.5.功能多样性
        5.1.6.社区性质
    5.2.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值与表征值分析
        5.2.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值分析
        5.2.2.社区图书馆活力表征分析
    5.3.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分析
        5.3.1.社区图书馆活力构成要素与活力表征值的相关性分析
        5.3.2.社区图书馆活力共性影响要素分类
        5.3.3.社区图书馆活力差异化影响要素分类
    5.4.案例分析
        5.4.1.居住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2.混合居住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3.混合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4.4.工业型社区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1.1.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空间相关结论
        6.1.2.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活力相关结论
    6.2.建议
        6.2.1.社区图书馆规划布局建议
        6.2.2.社区图书馆选址优化建议
        6.2.3.社区中心布局与选址建议
    6.3.创新点
    6.4.研究局限与展望
        6.4.1.研究局限
        6.4.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建筑规划、设计及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高校基建项目的多群体长时间博弈情况
        1.2.2 中国大学新兴书院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1.2.3 POE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缺失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书院制
        1.3.2 书院
        1.3.3 书院建筑
        1.3.4 学生生活区
    1.4 研究对象
        1.4.1 高校设计项目全流程
        1.4.2 南方科技大学及书院规划设计
        1.4.3 教育建筑的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tion)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步骤与结构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逻辑结构与写作框架
    1.7 现有研究资料综述
        1.7.1 我国高校基建项目相关理论研究
        1.7.2 书院制及书院建筑研究
        1.7.3 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研究
    1.8 小结
2.书院建筑发展及特征
    2.1 书院建筑历史溯源
        2.1.1 国外高校书院的发展
        2.1.2 港澳高校书院的发展
        2.1.3 我国内陆书院的发展
    2.2 书院建筑规划及设计特征
        2.2.1 一体化的规划流程
        2.2.2 依于特定教育理念的书院建筑空间设计
        2.2.3 鼓励交往和更新发展的建筑使用
    2.3 小结
3.南方科技大学书院规划布局研究
    3.1 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发展概述
        3.1.1 启动校区草创时期——因陋就简的书院雏形
        3.1.2 新校区规划设计——适应中国教育制度的书院建筑形式探索
        3.1.3 投入使用——假想书院空间形式的试运行
        3.1.4 投入使用稳定期——既有书院格局的分裂
        3.1.5 二期建设期——书院建筑概念的调整和重组
    3.2 校园规划竞赛多个设计方案比较
        3.2.1 “学习的巨环”——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方案
        3.2.2 “城中村再现”——都市实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方案
        3.2.3 “折叠校园”——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方案
        3.2.4 “城与园”——非常建筑事务所方案
        3.2.5 多个竞赛方案对比研究
    3.3 书院规划布局空间结构演变
        3.3.1 概述
        3.3.2 三次轴线演变
        3.3.3 交通模式变更
        3.3.4 空间参与模式的区域划分变更
    3.4 小结
4.南方科技大学一期书院建筑设计研究
    4.1 一期书院建筑现状介绍
        4.1.1 概况
        4.1.2 功能组成
        4.1.3 交通流线
        4.1.4 室外空间预设
        4.1.5 建筑形象与空间设计
    4.2 书院建筑设计变更研究
        4.2.1 一期书院建筑设计本体层面
        4.2.2 一期书院建筑设计使用层面
        4.2.3 一期书院建筑设计变更后空间使用问题
        4.2.4 一、二期书院建筑设计对比研究
    4.3 小结
5.南方科技大学一期书院使用后评价研究
    5.1 评价内容及方法概述
        5.1.1 评价内容
        5.1.2 评价方法
    5.2 “导师制”理念转化为实际空间效果评价
        5.2.1 校内公共空间形制研究
        5.2.2 师生空间组团关系评价
        5.2.3 “导师制”理念空间化的主观评价
        5.2.4 评价结果
    5.3 “学生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实际空间的效果评价
        5.3.1 “学习的大街”使用现状
        5.3.2 一期书院公共空间使用效率
        5.3.3 书院活动室空间使用方式
        5.3.4 “学生共同体”理念空间化的主观评价
        5.3.5 评价结果
    5.4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1.1 协调高校管理者、设计者和使用者
        6.1.2 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一体化的书院建筑设计策略
        6.1.3 针对书院建筑的使用后评价方法
        6.1.4 适应性的高校校园设计策略
        6.1.5 新中国大学的研究方向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7)南京顶山邻里中心复合性功能与空间设计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工程图纸篇
下篇 研究报告篇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邻里中心的发展概述
        1.1.2 研究缘起
        1.2 复合性研究的必要性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复合性设计研究
        2.1 复合性含义
        2.1.1 复合性的层级
        2.1.2 建筑单体复合性的含义
        2.2 复合性邻里中心配置标准
        2.2.1 服务范围的确定
        2.2.2 功能配置标准
        2.2.3 复合策略
        2.3 复合方式的研究
        2.3.1 场地关系的复合
        2.3.2 平面关系的复合
        2.3.3 空间关系的复合
        2.3.4 形式的复合
        2.3.5 总结
    第三章 复合性邻里中心方案设计
        3.1 项目选址及功能配置
        3.1.1 选址分析
        3.1.2 功能配置确定
        3.2 方案总体规划
        3.2.1 场地规划
        3.2.2 总图布局
        3.2.3 外部流线
        3.3 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
        3.3.1 功能复合策略
        3.3.2 功能与流线布局
        3.4 复合方式说明
        3.4.1 场地关系的复合
        3.4.2 空间关系的复合
        3.4.3 形式的复合
        3.4.4 平面关系的复合
    第四章 研究总结
        4.1 设计方法的总结
        4.2 复合性邻里中心特征总结
        4.3 复合性邻里中心后续发展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

(8)基于社会需求的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相关政策的规划与实施
        1.1.2 村落公共交往空间日渐式微
        1.1.3 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白族村落
        2.1.2 社会需求
        2.1.3 村落公共交往空间
    2.2 相关理论
        2.2.1 场所理论
        2.2.2 交往与空间
        2.2.3 城市多样性理论
        2.2.4 自组织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概述
        2.3.2 国外研究小结
        2.3.3 国内研究概述
        2.3.4 国内研究小结
3 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大理白族村落概况
    3.2 三个典型村落的选取
        3.2.1 影响公共交往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3.2.2 三个村落的选取
    3.3 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类型及要素
        3.3.1 以交通为主的公共交往空间
        3.3.2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公共交往空间
        3.3.3 以商业交易为主的公共交往空间
        3.3.4 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公共交往空间
        3.3.5 以社会活动为主的公共交往空间
    3.4 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使用现状
        3.4.1 诺邓村公共交往空间使用现状
        3.4.2 新华村公共交往空间使用现状
        3.4.3 喜洲村公共交往空间使用现状
    3.5 行为活动与公共交往空间的关系
        3.5.1 行为活动受公共交往空间形态的引导
        3.5.2 公共交往空间随着行为活动需求的改变而变化
    3.6 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现状问题
        3.6.1 空间尺度及肌理的改变
        3.6.2 物质及精神文化的缺失
        3.6.3 空间活力的不足
        3.6.4 空间品质的下降
    3.7 本章小结
4 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评价
    4.1 公共交往空间评价体系构建
        4.1.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4.1.2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4.1.3 评价体系因子的确定
        4.1.4 因子的权重分配
    4.2 评分标准的制定
    4.3 评价等级划分及现状说明
        4.3.1 综合评价等级
        4.3.2 不同层级因子的相对评价等级
    4.4 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评价分析
        4.4.1 三个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综合评价结果
        4.4.2 公共交往空间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5.1 公共交往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5.2 公共交往空间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5.2.1 以人为本
        5.2.2 原真性
        5.2.3 保留与更新
        5.2.4 文脉延续性
    5.3 三个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5.3.1 诺邓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5.3.2 新华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5.3.3 喜洲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5.4 公共交往空间保护与发展策略
        5.4.1 旅游渐变型村落公共交往空间保护发展策略
        5.4.2 旅游发展型村落公共交往空间保护发展策略
        5.4.3 旅游成熟型村落公共交往空间保护发展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诺邓村公共交往空间使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2 新华村公共交往空间使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3 喜洲村公共交往空间使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4 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5 公共交往空间评价体系各级因子权重系数的计算
附录6 公共交往空间综合评价结果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表现与作用
    第一节 “第三空间”的含义
    第二节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表现
        一、图书馆是平等的空间
        二、图书馆是自由的空间
        三、图书馆是多元化的空间
        四、图书馆是人性化的空间
        五、图书馆是个性化的空间
    第三节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作用
        一、提供平等获取的场所
        二、提供自由的交流平台
        三、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四、提升居民生活的文化氛围
第三章 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第一节 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布局不合理现象普遍
        二、人性化服务意识不强
        三、开展文化休闲活动少
    第二节 建设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改进思路
        一、科学布局物理空间:营造空间美感与舒适感
        二、增强人性化服务:体现平等与自由精神
        三、开展文化休闲活动:营造休闲文化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几个概念
        1.4.1 文化娱乐设施及大型文化娱乐设施
        1.4.2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我国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现状
    2.1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组成及特点
    2.2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与城市的关系
        2.2.1 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2.2.2 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3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投资情况
    2.4 我国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特征总结
        2.4.1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特征
        2.4.2 我国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集聚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物质要素的集聚
    3.1 文化娱乐设施的集聚与集聚区的布局
    3.2 公共空间体系
        3.2.1 公共空间的类型与层次
        3.2.2 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处理
        3.2.3 公共空间对多样活动的支持
    3.3 形体的集聚与形象塑造
        3.3.1 文化娱乐设施的建筑形体
        3.3.2 集聚区整体形象塑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功能活动的集聚
    4.1 多元功能的集聚
        4.1.1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功能构成
        4.1.2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功能混合
    4.2 文化娱乐活动的集聚及对城市文化娱乐发展的作用
        4.2.1 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开展与日常化
        4.2.2 公共文化资源的可达与共享
        4.2.3 对城市文化艺术多元发展的作用
    4.3 公共交往活动的集聚及对城市社会公共意义形成的影响
        4.3.1 社会归属感的塑造
        4.3.2 隐形价值的创造
    4.4 经济消费活动的集聚及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
        4.4.1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经济与消费活动
        4.4.2 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管理行为的集聚
    5.1 文化娱乐设施的运营
        5.1.1 管理运营主体
        5.1.2 管理的方式特征
        5.1.3 管理行为的属性
    5.2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管理
        5.2.1 管理运营的合作与结合
        5.2.2 分散的管理模式
        5.2.3 统一的管理模式
    5.3 管理的衔接与延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集聚效应
    6.1 外部效应与连锁效应
    6.2 合作与协同效应
    6.3 品牌效应
    6.4 经济投入产出与乘数效应
    6.5 效应的综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发展演进
    7.1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发展动力
        7.1.1 内在动力
        7.1.2 外在动力
        7.1.3 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契合
    7.2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系统组织
        7.2.1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系统结构
        7.2.2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组织方式
    7.3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目标追求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两个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规划案例
    8.1 背景与概况
    8.2 规划方案简介
    8.3 两个案例的对照分析
        8.3.1 与宏观政策的关系
        8.3.2 对集聚区与城市的关系的思考
        8.3.3 对集聚的考虑
        8.3.4 对于项目各阶段的关注
        8.3.5 对公众参与的考虑
        8.3.6 案例中体现的发展新特点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策略
    9.1 宏观层面——关注宏观的引导与参考
    9.2 中观层面——从城市角度出发的统筹与协调
        9.2.1 整体的背景与环境研究
        9.2.2 系统的考虑
        9.2.3 统筹的安排
    9.3 微观层面——集聚区的规划与设计控制
        9.3.1 设计导则的指引
        9.3.2 评价体系的反馈
    9.4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本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内部分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及其文化娱乐设施情况一览表
    广州珠江新城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广州市二沙岛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深圳市中心区(福田)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东莞市南城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上海人民广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分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南京玄武区大行宫地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青岛崂山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成都天府广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郑州郑东新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太原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西安曲江新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银川人民广场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香港九龙尖沙咀海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
附录2 调查问卷与访问调查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谈公共图书馆人气营造(论文参考文献)

  • [1]H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D]. 韩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2]根植社群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以京山市图书馆设计为例[D]. 高小涵.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研究[D]. 陈欣. 安徽大学, 2020(07)
  • [4]社区图书馆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韩理. 深圳大学, 2019(09)
  • [5]活力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以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为例[D]. 刘琪. 深圳大学, 2019(09)
  • [6]南方科技大学书院建筑规划、设计及使用后评价研究[D]. 何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南京顶山邻里中心复合性功能与空间设计专题研究[D]. 高亚龙. 东南大学, 2019(05)
  • [8]基于社会需求的大理特色旅游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评价研究[D]. 张丹婷. 西南林业大学, 2019(08)
  • [9]图书馆“第三空间”研究[D]. 王馨浥. 黑龙江大学, 2015(12)
  • [10]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研究[D]. 王凌.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论公共图书馆的大众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