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

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

一、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的蓄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臧发业[1](2016)在《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系统新型能量转换储存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具有能量回收和重新利用的功能,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二次调节系统在恒压网络工作时,压力基本恒定,蓄能器的压力变化范围较小,能量的回收、转换储存和重新利用受到了限制。所以,研究人员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一是让二次调节系统在非恒压网络中工作,从而增大了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范围;另一个是在液压系统中采用液压变压器对工作压力进行无级调节。本文针对恒压网络中压力变化小,限制了能量的回收和再利用等问题,在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基础上,提出了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研究了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主要对叶片式二次元件与液压变压器的结构、参数、性能,新型蓄释能装置的结构方案与主要技术参数,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及非恒压网络中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了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与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异同,基于流量耦联的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适用于单个负载或并联相同工况的多个负载工况,而基于压力耦联的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则更适合于并联多个不同工况负载。研究了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节能原理和节能特点。本文对单、双作用叶片式二次元件与液压变压器的结构、参数、性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变量控制方法和变量机构方案,并设计了单、双作用叶片式二次元件与液压变压器的几种变量装置,研制了单、双作用叶片式二次元件,并对其转速转矩特性和流量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本文针对非恒压网络中静液传动系统能量回收与再利用受负载变化影响大的缺点,提出一种新型能量蓄存与释放的控制方法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研究了蓄能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案,设计了新型蓄释能装置,该装置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蓄能回路构成,每个蓄能回路都是可控的。分析了蓄释能装置的储能总容积、最高与最低压力,及各蓄能控制回路的压力分配等。本文针对叶片式二次元件与液压变压器不同负载工况下,可控性受外界干扰影响较大及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时滞、时变、非线性等不确定因素,根据实时控制的要求,设计了两种控制器:一种是基于Hamiltonian泛函法的H∞控制器,用于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与挖掘机挖斗二次调节举升装置性能的仿真研究;另一种是充分利用模糊控制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和专家控制算法的优点,设计了一种复合智能控制算法,用于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性能的试验研究。根据静液传动系统智能协调控制的要求,复合智能控制是通过设置控制系统最大误差和最小误差的阈值及其变化率的阈值,并与反馈控制信号的误差及其变化量进行比较,发出不同的指令信号,对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进行实时控制。基于Hamiltonian泛函法的构建了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Hamiltonian形式,设计了基于Hamiltonian泛函法的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H∞控制器。通过Hamiltonian泛函法,系统的动态特性明显得到了改善,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鲁棒性,系统无超调,响应速度快,静态误差小。本文将上述研究的关键技术应用到公交客车中,设计开发了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研究了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控制策略、系统主要元件及参数匹配;建立了传动系统各元件的数学建模及系统的开环模型、闭环模型;对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性能进行了转速控制、扭矩控制、功率控制的性能仿真分析。探索了公交客车制动能量回收、转换储存和再利用规律。扭矩控制惯性能回收效率最大,制动时间最短;转速控制惯性能回收效率次之,制动时间次之;功率控制惯性能回收效率最小,制动时间最长。还将上述研究的关键技术应用到挖掘机中,设计了挖掘机挖斗二次调节液压举升装置的结构,分析了其工作过程,探讨了其节能机理,建立了液压举升装置举升和下降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二次调节液压举升装置的工作性能进行了研究。基于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性能实验平台上,对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转速控制、扭矩控制、功率控制性能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还在长江牌CJ6920G4C10H客车底盘的基础上,研制了并联式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样车,并进行了实车实验,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的油耗和节油率。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非恒压网络中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节能特性,探索了能量回收、转换储存与再利用规律,初步建立起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叶片式二次元件、液压变压器及其产业化,和二次调节静液传动技术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刁天成[2](2015)在《小型自走式搬运车设计及其恒速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丘陵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坡度大,现有农用运输机械无法深入田间小道进行作业且安全性极低。丘陵山区种植业在田地至主干道之间的运输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因此其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高涨。口前丘陵山区田间道路上使用的机动搬运机械存在安全性差、操控性能差、搬运效率低等问题。在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情况下,丘陵山区亟需高安全性的田间道路搬运机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安全性、适应性及经济性为主,研发了一款速度恒定的小型自走式搬运车。为此开展了如下工作:①通过对丘陵山区种植园区路况及机械使用状况的调查,确定田间道路小型搬运车的基本结构。围绕操控性、动力性、灵活性、工作效率等设计目标,对搬运车的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等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依据上述各子系统的结构参数,运用建模软件建立搬运车三维模型,并进行了运动部件的干涉校核。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样机进行田间道路的行走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自走式田间道路搬运车在操作上简便快捷,在转向等各种动作的完成上能够较好的适应丘陵山区工作环境,运输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②对整车恒速行走控制软硬件系统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直流无刷电机的直接转矩的控制原理,并建立其数学模型。采用NI-Multisim软件对控制器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包括D/A转换电路、车速检测电路、能耗减速电路等。运用NI-Multisim的仿真模块对电路进行仿真分析,检验电路合理性并优化。依据整车运行控制策略设计了控制流程,使用MPLAB软件依据流程编写程序,并对程序进行在线调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恒速控制程序能够平稳运行。③详细分析了整车恒速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分析,选择模糊PI控制算法作为恒速控制的基本策略,选择PID控制算法与模糊PI控制算法进行恒速控制策略比较。定义模糊PI控制规则及其隶属度。运用Simulink软件,对整车驱动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加减负载模拟上、下坡工况,对整车阻力进行陡增、陡降变化,得出不同控制算法对整车恒速控制的影响情况,对比优选。结果表明,模糊PI控制相比普通PID控制,响应速度较为接近,但超凋量更小,引起的速度波动更小。通过Simulink仿真得出模糊PI控制的参数变量具体输出值。④制作整车控制器并进行实车恒速控制性测试,并对参数变量进行在线微调。采用NIUSB6361采集卡采集速度脉冲并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搬运车能够稳定地恒速行驶,在15。的上坡、下坡路段速度稳定速度变化率不超过10%,速度稳定时间低于0.5s。实车试验表明,搬运车操控简便,操作人员在急弯、陡坡等复杂路况均能掌控自如。

赵林峰[3](2010)在《全工况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控制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汽车逐渐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安全、节能、环保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主题,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EPS)不仅节能环保、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且能提高汽车的转向性能和安全性能,代表汽车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本学位论文旨在研究原地转向、行驶转向及低附着路面条件下(全工况)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建模、控制方法以及试验方法,为今后EPS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首先,回顾了汽车转向技术的发展、EPS的优点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通过对汽车转向系统的动力学、运动学和负载特性分析,建立了机械转向系统和EPS数学模型,对EPS助力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引入二自由度车辆模型,对EPS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探讨;3)在建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转向盘转矩传感器测得的转矩信号和估算的转向盘转角值相结合以判断转向的状态,然后运用模糊比例微分控制进行常规助力控制或回正控制,进行了仿真试验;4)结合简化的原地转向轮胎模型和基于doguff轮胎模型的七自由度整车模型,建立了原地转向及行驶转向条件下的转向阻力矩模型;设计了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策略进行助力和回正控制,进行了仿真试验;5)建立了基于整车动力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采用自回正力矩和名义自回正力矩的比值来估计路面附着系数,并提出基于路面附着系数的助力电流控制策略和时变滑模控制器的回正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试验;6)在基于整车动力学分析转向阻力矩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LabVIEW PXI的EPS硬件在环试验平台,采用CAN信号转角传感器和电控液压比例阀作为试验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对控制策略进行了试验验证;7)基于增强型8位单片机和ARM7开发平台,开发了EPS控制器(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为检验控制策略合理性和控制软件可行性以及自主设计ECU的可靠性,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了无助力、自主研发的EPS实车对比试验。最后,基于ARM7开发平台,进行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故障诊断的开发,并进行了实车试验验证;8)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王瑞[4](2009)在《基于模糊控制的高压同步断路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断路器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气设备之一,起着控制、调节和保护作用,其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和自动化程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伴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能的高质量体现在电压和频率的稳定性、电压畸变率、暂态过程长短等多个方面。在配电网中,断路器操作频繁,产生大量的操作暂态过程,直接影响了电能质量。由于真空断路器技术的日益进步和显着优点,使得真空断路器在配电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高压同步断路器智能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SP模糊控制的同步控制解决方案。论文介绍了永磁操动机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深入分析了高压同步断路器开断和关合过程中双稳态永磁机构的动态分析数学模型、断路器动态特性,通过动态特性的计算,初步得出了永磁机构电感等电磁参数、通电电流与动铁心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永磁机构动铁心位移、速度等参量与时间的关系。论文针对双稳态永磁机构的非线性特点,在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中引入了模糊控制技术。论文系统介绍了模糊控制方法和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分析了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依据模糊控制的特点,研究了高压同步断路器系统的模糊控制方法,并设计了基于DSP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程序,并进行了相关的调试。对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实时控制的快速性和精确性,为进一步研究断路器同步操作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姚延海[5](2004)在《铝电解整流机组综合自动化及PI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详细阐述了运用于铝电解行业整流供电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其实施方法和一种适用于数学模式比较复杂的铝电解直流稳流系统的控制方法—PI神经网络控制器。解决了我们原有整流机组控制系统陈旧,故障率高和备品备件采购困难,以及直流电流波动频繁等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 将综合自动化运用于铝电解整流供电系统中,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我们所说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采用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自动监测和自动保护技术,并广泛运用于电力供配电系统中的智能保护和监控系统。它是将传统的感应式继电器、电磁式继电器全部改由数字式的智能保护继电器,将常规模拟测量仪表改为数字式的智能仪表而构成的一种全数字式的综合的自动控制、操作、保护和检测的系统。我们根据铝电解对整流供电系统的特殊要求和我们的实际状况以及针对现在运行系统的状况,设计了适合我们系统特性和满足我们生产要求的铝电解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另外我们还首次利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来解决铝电解直流稳流的控制问题。 我们将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为三层结构。间隔层、网络层和站级层。间隔层我们配置了数字式的保护继电器、数字式监控装置和PLC控制器,在间隔层中我们利用PLC的强大功能,设计了一个PI神经网络控制器用于整流机组的直流稳流控制。我们设计的PI神经网络控制器,采用了BP算法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我们设计了三层神经网络,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层和一个输出层。网络层我们采用RS485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并采用MODBUS协议。我们将SEL保护继电器连接到SEL2030装置上,而监控装置经RS485/RS232转换后和SEL2030一起与网络集线器NPORT相连,NPORT再通过以太局域网与服务器相连。我们将PLC独立构成一个专门的网络,采用AB公司的PLC专用DH+网直接与服务器相连。站级层我们使用两台HP公司的奔腾4系列计算机作为我们系统的主服务器,其中一台为主用机,另一台为热备用机,通过以太网HUB与间隔层的通讯设备相连,进行数据采集和后台控制。我们采用深圳中电公司的Pecstar监控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各类运行方式图、各类运行报表和运行曲线。

胡福年,吴军基[6](2002)在《镉镍电池微机监测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针对镉镍电池在变电站直流保护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设计了一种微机监测系统 ,从而实现了对蓄电池的容量、电压、强放电以及故障状况的实时监测 ,以便运行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做出正确处理 ,保证直流系统可靠工作

黄珊琳[7](2002)在《电加热器的专家智能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专家系统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技术之一。专家系统的特点是拥有大量的专家知识(包括领域知识和经验知识),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面对领域中复杂的实际问题,能作出专家水平级的决策。专家系统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工智能能真正从试验室走向实际。它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某化工厂的变换工段的电加热器控制为对象,设计一个专家智能控制器,对控制算法、知识获取及DCS系统的开发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首先深入研究了变换工段的化学反应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过程及中变催化剂、低变催化剂的机理和性能,并对实际生产运行作了调查。分析影响电加热器温度控制的因素,列出催化剂的升温还原表及升温硫化表,为建立专家智能控制器系统打下基础。其次,深入研究了专家系统的理论,并结合实际研究专家智能控制器系统的实现技术。由于电加热器升温复杂的特性,无法建立数学模型,针对PID调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全过程的控温要求的现状,采用了专家系统与PID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专家智能控制器的系统结构。在DCS系统中开发出EIC。利用某厂某型号的催化剂升温经验曲线,获得了专家控制策略规则集。最后,对DCS系统作了概要介绍。肯定充分利用DCS系统功能与资源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知识获取采用最新中文版Visual FoxPr06.0数据库软件大大加快了开发的进展,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人机界面。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使用价值,这套系统的研制对提高化工厂的现代控制水平有一定的意义。

余昌华,谢剑英[8](2000)在《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蓄电池远程智能管理系统》文中提出在电力系统中,蓄电池作为保护系统的后备电源,需要对其进行维护和保养.由于蓄电池管理多为经验型知识,因此按照专家控制器的形式设计了一种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远程通信,实现了蓄电池的远程智能管理.现场运行表明该系统运行正常,且专家控制器易于修改,可方便地移植于其它类型蓄电池.

余昌华,贾青,谢剑英[9](2000)在《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的蓄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电力系统直流保护中广为应用的固定型蓄电池控制系统,提出一种采用专家控制器方式的蓄电池管理系统。它使得蓄电池管理更加简单、便捷,而且优化了管理效果。该系统移植性强,通过修改产生式规则,可适用于各种失型蓄电池和应用场合。

二、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的蓄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的蓄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系统新型能量转换储存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概述
        1.2.1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1.2.2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特点
    1.3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研究现状
        1.3.1 能量转换技术(元件)研究现状
        1.3.2 能量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
        1.3.3 能量转换储存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4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应用性能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非恒压网络传动系统结构及节能机理
    2.1 引言
    2.2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结构
        2.2.1 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结构
        2.2.2 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结构
        2.2.3 恒压网络与非恒压网络传动系统的比较
    2.3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节能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量转换储存关键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新型能量转换技术
        3.2.1 叶片式液压泵/马达与液压变压器
        3.2.2 变量变压装置
        3.2.3 叶片式液压泵/马达性能研究
    3.3 新型能量储存技术(蓄释能装置)
        3.3.1 蓄释能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3.3.2 蓄释能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3.3.3 蓄释能装置性能研究
    3.4 新型能量转换储存控制技术
        3.4.1 控制方法的选择
        3.4.2 复合智能控制
        3.4.3 Hamiltonian泛函法的H_∞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恒压网络传动系统建模与性能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公交客车并联式二次调节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
    4.3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控制策略
    4.4 主要元件与参数匹配选择
        4.4.1 液压泵/马达匹配选择
        4.4.2 液压蓄能器匹配选择
        4.4.3 扭矩耦合器匹配选择
        4.4.4 离合器匹配选择
    4.5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4.5.1 变量机构数学模型
        4.5.2 液压泵/马达
        4.5.3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
        4.5.4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开环模型
        4.5.5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闭环模型
        4.5.6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能量回收效率数学模型
    4.6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性能仿真
        4.6.1 转速控制性能仿真
        4.6.2 扭矩控制性能仿真
        4.6.3 功率控制性能仿真
        4.6.4 仿真结果分析
    4.7 挖掘机挖斗二次调节液压举升装置的性能研究
        4.7.1 二次调节液压举升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4.7.2 二次调节液压举升装置建模
        4.7.3 二次调节液压举升装置性能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性能实验
    5.1 引言
    5.2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模拟实验
        5.2.1 实验系统的组成
        5.2.2 实验系统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5.2.3 传动系统性能试验
        5.2.4 试验结果分析
    5.3 二次调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样车实验
        5.3.1 样车的结构组成与主要技术参数
        5.3.2 样车的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个人简历
发表的英文论文
附件

(2)小型自走式搬运车设计及其恒速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丘陵山区运输机械发展概况
    1.2 丘陵山区田间道路运输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丘陵山区农用运输机械发展现状
        1.2.2 国内丘陵山区农用运输机械发展现状
    1.3 我国丘陵山区田间道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搬运机械速度控制发展现状
        1.4.1 电机速度控制方法
        1.4.2 控制策略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目的
    2.2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主要内容
        2.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3章 整车系统设计
    3.1 整车设计理念
    3.2 子系统设计设计
        3.2.1 驱动及控制系统
        3.2.2 能源系统
        3.2.3 车架及车身结构
        3.2.4 制动系统
        3.2.5 转向系统
    3.3 整车三维模型及实车制作
    3.4 小结
第4章 整车控制器设计
    4.1 整车控制策略
    4.2 整车控制器
    4.3 电机控制器
    4.4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4.4.1 D/A电路模块
        4.4.2 车速检测模块
        4.4.3 减速模块
        4.4.4 电源模块
        4.4.5 欠电压保护模块
        4.4.6 电路仿真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整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开发系统简介
    5.2 整车控制主程序设计
    5.3 主要子程序模块
        5.3.1 A/D采样模块
        5.3.2 驱动控制模块(PWM模拟D/A转换模块)
        5.3.3 车速检测模块
        5.3.4 安全启动模块
        5.3.5 控制算法模块
        5.3.6 能耗减速模块
        5.3.7 动力电池电压检测模块
    5.4 小结
第6章 控制控制策略及系统仿真分析
    6.1 PID控制算法
    6.2 模糊PI控制算法
        6.2.1 定义论域
        6.2.2 隶属度函数的设定
        6.2.3 模糊控制规则
        6.2.4 模糊推理
        6.2.5 解模糊
    6.3 整车控制系统离线仿真
        6.3.1 仿真平台简介
        6.3.2 电机数学模型
        6.3.3 电机模型
        6.3.4 控制器模型
        6.3.5 整车动力学模型
        6.3.6 整车驱动系统模型
        6.3.7 整车仿真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复位弹簧及控制系统实验分析
    7.1 制动复位弹簧拉力测试
    7.2 恒速控制测试
    7.3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3)全工况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控制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EPS 结构及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EPS 动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EPS 动力学分析建模
        2.2.1 转向阻力矩
        2.2.2 机械转向系统数学模型
        2.2.3 EPS 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EPS 助力特性分析
        2.3.1 汽车转向阻力分析与计算
        2.3.2 最大助力特性曲线
        2.3.3 EPS 稳定性与助力增益的关系分析
        2.3.4 EPS 操纵稳定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转向轻便性及回正性能设计的EPS 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2 自由度整车动力学的EPS 的模型
    3.3 EPS 的控制策略
        3.3.1 控制算法
        3.3.2 转向模式判断
        3.3.3 模糊控制
        3.3.4 模糊自调整PD 控制原理
    3.4 常规助力控制器和回正控制器的设计
        3.4.1 常规助力控制器的设计
        3.4.2 回正控制器的设计
    3.5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3.5.1 转向轻便性仿真计算
        3.5.2 回正性能仿真计算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整车动力学建模的EPS 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7 自由度整车动力学的EPS 模型
        4.2.1 转向系统动力学方程
        4.2.2 整车模型
        4.2.3 非线性轮胎模型
    4.3 转向阻力矩分析
        4.3.1 原地及低速转向力矩分析
        4.3.2 行车转向力矩分析
    4.4 控制策略的设计
        4.4.1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
        4.4.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定义及数学描述
        4.4.3 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4.4.4 助力模块的设计
        4.4.5 回正模块的设计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1 助力仿真试验
        4.5.2 回正仿真试验
    4.6 小结
第五章 低附着路面条件的EPS 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转向小齿轮的转向力矩模型
        5.2.1 轮胎自回正力矩模型
        5.2.2 重力引起的回正力矩模型
        5.2.3 转向系统的内部摩擦力和路面干扰
    5.3 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算法
    5.4 控制策略设计
    5.5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5.5.1 操纵转矩
        5.5.2 回正性能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LabVIEW 的EPS 硬件在环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软件系统设计
        6.2.1 转向阻力矩模型的搭建和界面设计
        6.2.2 接口系统程序开发
    6.3 基于LabVIEW 的 EPS 硬件在环试验
        6.3.1 试验平台的搭建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EPS 实车试验研究
    7.1 引言
    7.2 基于P87C591 单片机的 EPS 设计开发及试验研究
        7.2.1 硬件原理图的设计
        7.2.2 EPS 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7.2.3 EPS 实车试验
    7.3 基于NXP ARM7 LPC2129 的EPS 设计开发及试验研究
        7.3.1 硬件原理图的设计
        7.3.2 软件系统设计
        7.3.3 实车试验
    7.4 基于LPC2129 的EPS 故障诊断试验研究
        7.4.1 故障的种类、故障诊断的任务及评价指标
        7.4.2 基于LPC2129 的故障诊断电路
        7.4.3 故障诊断软件系统设计
        7.4.4 故障诊断实验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4)基于模糊控制的高压同步断路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高压同步断路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第二章 高压同步断路器永磁机构
    2.1 永磁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永磁机构的磁路分析
    2.3 永磁机构动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高压同步断路器设计
    3.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3.2 基本模糊控制器设计
    3.3 高压同步断路器模糊控制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硬件实现
    4.1 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构成
    4.2 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设计
    4.3 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4 硬件抗干扰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DSP的C语言编程
    5.2 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
    5.3 主要的子程序模块
    5.4 软件抗干扰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压同步断路器控制系统实验
    6.1 调试内容和结果
    6.2 模糊PID与传统PID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7.2 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铝电解整流机组综合自动化及PI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铝电解工业发展简介
    1.2 研究项目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与发展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 各章主要讨论的问题
第二章 综合自动化方案及神经网络PI控制器设计
    2.1 原系统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2.2 稳流控制分析
    2.3 改造方案确定
        2.3.1 综合自动化方案
        2.3.2 稳流控制方案
        2.3.3 基于多层前向网的PID控制
    2.4 神经网络PI控制器的设计
第三章 综合自动化设计
    3.1 间隔层的设计
        3.1.1 保护继电器的配置
        3.1.2 监控装置ION7700的配置
        3.1.3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配置
    3.2 网络层设计
    3.3 站级层的设计
第四章 系统的实施
    4.1 系统结构原理图及原理论述
        4.1.1 系统配置:
        4.1.2 监控系统功能:
    4.2 控制、保护、信号设置
        4.2.1 控制设置
        4.2.2 保护设置
        4.2.3 状态监控信号
    4.3 自动稳流控制
    4.4 硬件配置方案
        4.4.1 数据通讯
        4.4.2 信号取样
    4.5 控制方式
    4.6 模拟屏显示内容
    4.7 系统特点
    4.8 实际运行结果
    4.9 稳流控制运行情况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总结
    5.2 系统有待更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6)镉镍电池微机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镉镍电池在变电站应用的技术难点
3 镉镍电池微机监测系统设计
4 结束语

(7)电加热器的专家智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化肥厂变换的工艺流程
    2.1 变换工艺的基本原理
        2.1.1 概述
        2.1.2 变换工段的工艺原理
        2.1.3 变换催化剂
    2.2 变换工段的工艺流程
        2.2.1 变换工艺流程分析
        2.2.2 中低低变换工艺流程
        2.2.3 全低变工艺生产流程
    2.3 操作条件的选择
    2.4 生产操作
        2.4.1 变换系统的开车
        2.4.2 正常操作要点
    2.5 电加热器控制的特点及发展
第三章 专家系统原理与实现技术
    3.1 专家系统原理
        3.1.1 概述
        3.1.2 专家系统的结构
        3.1.3 专家系统的开发技术
    3.2 推理机制与推理方法
        3.2.1 演绎推理
        3.2.2 归纳推理
        3.2.3 类比推理
        3.2.4 推理路径与方法
    3.3 知识处理系统
        3.3.1 知识表示(KR)
        3.3.2 知识获取
        3.3.3 知识处理语言
        3.3.4 知识库(KB)和知识库管理系统
    3.4 专家系统研究的进展
第四章 变换工段电加热器专家控制器的实现
    4.1 电加热器专家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4.1.1 系统结构
        4.1.2 控制的主要内容
        4.1.3 专家系统工具的选择
        4.1.4 电加热器专家控制器系统的实现及主要功能
    4.2 专家控制器系统中知识的自动获取
        4.2.1 知识获取概述
        4.2.2 知识获取的步骤
        4.2.3 知识的输入
    4.3 DCS中专家智能控制器实现方法与技术
        4.3.1 DCS系统概述
        4.3.2 数据库系统FoxPro和产生式系统Clips的集成
        4.3.3 流程图及图中动态参数的显示和操作
    4.4 专家控制器控制大功率电加热器系统的实现
        4.4.1 变换工段电加热器的结构及对控温系统的要求
        4.4.2 控温系统的构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9)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的蓄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蓄电池管理背景知识
三、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的总体结构
四、专家控制器的结构
    1 特征识别与信息处理机构的设计
    2 知识库的建立
    3 控制机构的建立
    4 推理机的构成
    5 良好的人机界面
    6 采用专家控制器进行管理的优点

四、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的蓄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恒压网络二次调节系统新型能量转换储存关键技术的研究[D]. 臧发业. 山东大学, 2016(03)
  • [2]小型自走式搬运车设计及其恒速控制系统研究[D]. 刁天成. 西南大学, 2015(01)
  • [3]全工况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控制及试验研究[D]. 赵林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1)
  • [4]基于模糊控制的高压同步断路器研究[D]. 王瑞. 西华大学, 2009(02)
  • [5]铝电解整流机组综合自动化及PI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D]. 姚延海. 中南大学, 2004(04)
  • [6]镉镍电池微机监测系统设计[J]. 胡福年,吴军基. 电子工程师, 2002(11)
  • [7]电加热器的专家智能控制[D]. 黄珊琳.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8]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蓄电池远程智能管理系统[J]. 余昌华,谢剑英. 计算机工程, 2000(10)
  • [9]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的蓄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J]. 余昌华,贾青,谢剑英. 电气自动化, 2000(01)

标签:;  ;  

电力直流保护系统电池管理实时专家控制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