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浆林特性对木材特性的影响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浆林特性对木材特性的影响

一、马尾松纸浆林造林密度对木材性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贾茜[1](2020)在《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平泉黄土梁子镇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适生区,该地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培育目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部分林区每年未能及时更新密度调控措施,导致生产力低下。因此,本文以构建油松建筑材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体系为重点,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具体以河北平泉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阳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三种立地、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分开展全生命周期密度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剖析不同立地、不同密度梯度下油松人工林全生命周期的干形指标、树干生产力和生物量分配状况,揭示适宜油松人工林培育的最佳立地及密度效应;开展合理密度研究,制定各径级林木的树冠面积和密度指标表;制定适用于华北地区油松建筑材林密度管理图,且针对最适宜培育油松建筑材的立地,结合建筑材材种出材量,确定最佳主伐年龄。旨在实现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培育和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林场等相关部门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精细化参考。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制定出河北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提出主要立地类型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措施,填补现阶段研究的空白。主要结论如下:(1)阴坡厚土和阴坡中土相较于阳坡中土,林分整体分杈率低、活冠高长、高径比大,干形较好,且以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干形最佳。(2)同一林龄下阳坡中土油松林的理论密度最大,阴坡中土次之,阴坡厚土最小。对于同一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大小均呈现出阳坡中土<阴坡中土<阴坡厚土。小于径阶18cm时,随着径阶增大,阴坡中土、阴坡中土和阴坡厚土油松林分的合理经营密度均逐渐减小,径阶18~22cm时,三种立地条件下油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基本一致,为500株·hm-2左右。(3)阳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3000~3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10a生开始间伐,间伐强度为12%,15a和25a以强度20%、25%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为5a和10a,在成熟龄期保留株数密度1650株·hm-2让林木自然生长,保持较好干形,且生物量多向树干转移,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为0.0697m3,公顷蓄积115m3,用于培育油松小径级建筑材,材种规格为8~16cm。(4)阴坡中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700~30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9a、19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10a,在成熟龄期保留1500株·hm-2林分以获得较好干形,伐期树高9~11m,平均单株材积0.0920m3,公顷蓄积138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2200~2500株·hm-2,9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7a和27a分别以25%和30%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8a和10a,保留密度为10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平均单株材积0.1450m3,公顷蓄积145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5)阴坡厚土油松林分初植密度为2000~2300株·hm-2,按株数进行定量的下层疏伐,7a、15a分别以20%和30%强度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共间伐2次,间隔期为8a,最佳主伐年龄为47a,保留株数密度为1200株·hm-2,伐期树高11~13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1375m3,公顷蓄积165m3,用于培育中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16~22cm。初植密度为1000~1200株·hm-2,7a生开始间伐,首次间伐强度为20%,13a和23a分别以20%和25%强度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间伐,共间伐3次,间隔期分别为6a和10a,保留密度为530株·hm-2以获得较好干形,此时树干生物量占比最佳,最佳主伐年龄为53~55a,伐期树高13~15m,保留株树平均单株材积0.2245m3,公顷蓄积119m3,用于培育大径级油松建筑材,材种规格为>22cm。

陈旋[2](2020)在《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资源的大量需求和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分布不均、结构失衡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密度调控促进林木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措施。马尾松是中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和主要用材树种,其优良家系林分生长特性优、综合效益好、应用范围广。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营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4种造林密度(2500株/hm2、3300株/hm2、4500株/hm2和6000株/hm2)连续13a跟踪调查的生长数据为基础,同时采集凋落物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研究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直径分布、干形特征、自然稀疏、经济效益、森林成熟、地力养分及水源涵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经营模式,旨在为其定向培育技术和可持续经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树高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不显着,其与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具有优良的速生特性和高产特性。各函数及生长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和描述生长因子与林龄的依赖关系。其中幂函数对树高生长的拟合精度最高;指数函数、幂函数和二次函数能较好地拟合胸径生长;Logistic生长方程、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单株材积的拟合适用性较强;二次函数和幂函数对林分蓄积量演变特征的拟合优度稍高。(2)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高径比、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随造林密度减小和林龄增加而降低;合理密植能一定程度降低树干的尖削度。马尾松树干形状为孔兹干曲线式中的抛物线体。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干形变化的拟合结果与实际状况契合度较高。(3)连年自然稀疏强度和连年枯损量测定结果表明:较高强度的自然稀疏主要集中在林分郁闭后的3-5年。总自然稀疏强度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高的林分自然稀疏时间较早、强度较大。Reineke’s和Yoda’s自然稀疏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最大密度线斜率随造林密度增大分别逐渐偏离-2和逐渐趋近-3/2;2个模型均较好地反映了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在中龄期随造林密度增大自然稀疏加重的情况。(4)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直径结构分布的拟合效果为:Gamma分布=Beta分布﹥Lognormal分布﹥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曲线为双峰或平顶峰;直径分布的变异系数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随林龄增大而减小,低密度林分则逐渐增加且在17a后大于高密度林分。造林密度越小,林分直径分化程度越低,直径分布越集中,直径结构的数量分布率所在径阶越高,大、中径级林木数量越多。(5)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总出材量、规格材出材量、木材产值和净现值均表现为:4500株/hm2﹥6000株/hm2﹥2500株/hm2﹥3300株/hm2,其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2a、11a、13a、12a。小径材的工艺成熟龄在14-17a之间,且随造林密度增大而推迟;贴现率为6%-12%时,2500株/hm2和3300株/hm2林分净现值经济成熟龄在12-16a之间,4500株/hm2和6000株/hm2林分在12-19a之间,净现值经济成熟龄随贴现率增大而提前。综上认为,造林密度低的林分经济收获期为16a,造林密度高的林分为14a。(6)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与凋落物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较强。造林密度对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理化指标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不一致,但各指标的总量在不同密度林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表明:3300株/hm2林分的凋落物理化特性评价最高;6000株/hm2林分的林地生产力维续较好;4500株/hm2林分的生长特性评价较高。4500株/hm2林分稳定性强、可持续水平最高、林分结构平衡、土壤孔隙性状优良、具有较强缓解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适宜长周期的培育经营。(7)造林密度为6000株/hm2的林分投入成本高、木材产量低,3300株/hm2林分材种结构不佳,这在生产上不宜采用。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和小径材宜采用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2972株/hm2和1912株/hm2,采伐年龄分别为14a和17a;培育中、大径材均可采用2500株/hm2或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982株/hm2和1297株/hm2,中、大径材的轮伐期分别为24a和30a。

唐继新[3](2019)在《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老排是我国南亚热带区域适生范围极广的优良用材树种,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潜力,但当前其人工林的作业法主要为传统的同龄林皆伐作业法,生产的产品主要为中小径材,更新全为人工更新,需育苗、炼山、整地、挖坑和造林等。存在地表水土易流失、植被易破坏、更新成本逐年高涨、森林经营目标单一和功能不强等问题,既不利于发挥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潜力,也难于维持其人工林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基于野外固定样地观测、实验室和苗圃控制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人工中龄林生长的影响,并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本研究阐明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的时空动态规律,探讨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适宜的作业时间、带宽和抚育时间等,揭示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探明了不同密度调控下米老排林分的生长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成熟米老排人工林林分内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天然更新的种源限制;其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高峰期、消退期分别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保留带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5 m和20 m,其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描述。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林缘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随后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基于指数函数转化的对数函数模型,对米老排种子雨与沉水种子相对密度值随林缘距离变化的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利用水选法,去浮取沉,筛选及判定米老排新鲜沉水种子活力的可靠度>80%。(2)采伐作业方式对促进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密度和频度的影响极显着(P<0.01),光照是影响米老排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与天然更新特性,使用皆伐、渐伐或带状皆伐方式,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均可达良级标准(更新密度>3 000株·hm-2,更新频度>60%)。(3)高浓度的米老排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米老排凋落物的物理机械障碍是阻碍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关键因子;米老排种子属于光中性种子,其萌发率受光照影响不显着。(4)在间苗作业后第3.5年,间苗抚育措施对促进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改变其林分径阶分布的类型、峰值和分化程度作用明显;但对其林分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不显着。前5年为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径向生长的旺盛期,间苗抚育至合理密度对其林分径向生长极为重要。(5)除萌后第3.5年,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对其优势木胸径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着(P<0.05)。前5年为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抚育对其林分的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措施,对提高萌生幼龄林优势木比例的作用明显。(6)在南亚热带的中等立地,米老排树种径向生长的缓慢期在第1~2年,速生期在第3~10年,衰减期在第14年后。树高的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连年生长量呈多峰状,速生期主要在第2~6年。平均木与优势木材积生长的缓慢期均在前6年,从第8年起均进入速生期;在第14年后,米老排树种的实验形数趋于稳定。林分密度调控在520~1 200株·hm-2的范围内,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林分平均木的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林分树高和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不显着,对优势木的胸径与材积的短期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其长期生长的影响不显着,对减小林分径阶分化及提高大径木比例的作用明显。(7)基于米老排树种的天然更新机制和生长过程特性,本研究设计的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可为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健康、稳定、高效和多功能的经营提供参考。

肖兴翠[4](2013)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自引种到我国已有80多年历史,是一种优良的脂材两用树种,因其适应性强、分布广,早期生长快,树干通直,材质好,已经成为我国南方丘陵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本文以湖南省泪罗市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林分的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根系状况、养分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就施肥、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为制定湘北区域湿地松人工林营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除树高外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从8a生、林分蓄积从4a生开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以高密度林分高径比大、冠高比小、树干相对饱满。到11a生时,低密度林分中≥14cm的中径阶木所占比例大,高密度林分中8-12cm的小径阶木所占比例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及脂材两用林宜选用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培育中小径材宜选用2400株·hm-2作为初植密度。2.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有极显着影响。9a生及11a生乔木层单株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明显减小,乔木层、凋落物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地被物生物量总体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各组分中以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林分总量的81.6%-88.1%和83.0%-87.6%;乔木层各器官中均以树干生物量比例最大,分别占其总量的37.7%-43.7%和41.4%-45.8%;建立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估测湿地松各器官生长量;不同密度林分平均生产力分别为8.9t·hm-2a-1和9.1t·hm-2a-1,以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为合理,适宜作为湘北湿地松纸浆材造林密度。3.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根系生物量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单株根系生物量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总体增大,其中根桩和大根合计分别占总根量的60.7%-70.9%和63.9%-75.2%;不同密度根系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11a生时有63.1%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0-40cm土层内,有81.4%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cm范围内,因此对湿地松施肥的位置应该设在距树干50cm、深度20cm左右为宜,以确保肥料最大限度的被根系吸收。利用建立的湿地松单株各级根系生物量模型,可以估测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量,为根系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4.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单株及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乔木层单株营养元素积累量减小,乔木层、凋落物营养元素积累量及林分总量总体增大;林分各组分以乔木层为主,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总量67.7%-79.2%和69.3%-76.5%,乔木层以林冠枝叶和干材营养元素积累为主,11a生时分别占其总量的44.1%-50.1%和39.1%-44.9%。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分吸收量和存留量显着增大,归还量略微减小,周转期总体变长,养分循环速率略微减小,养分利用效率增大;综上分析,以1667、2000株.hm-2作为湿地松人工林适宜经营密度,对林地进行选择性除杂,并将凋落物及采伐时剩余的枝叶保留在林地,适当增施P、N、K肥,以维持湿地松人工林的地力。5.施肥对湿地松生长及土壤等均有明显影响。施肥3a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比对照显着提高,以700g·株-1的施肥量各指标生长量最大。施肥2a后的土壤养分与施肥前相比,不同土层pH值及速效P均有所减小,有机质、速效K含量均有所增加,速效N含量大幅增加。施肥7个月后,豆马勃子实体个数在施肥量100-800g·株-1范围内总体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是对照的2.0-24.0倍,施肥量过多可能会抑制豆马勃菌的生长。综合分析,对湿地松中龄林追肥,以追施N、P、K配方肥700g·株-1最佳。6.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除冠幅外的各指标生长量均有不利影响,高强度修枝2a后,不同密度湿地松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量显着低于对照,冠幅生长量显着高于对照,中低强度和留桩的方式修枝对生长量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对高密度湿地松进行修枝对干形影响更大,中高强度及留桩方式修枝使高径比变大,冠高比变小,干形更为饱满。修枝3-4个月,流脂松节数量总体随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采用低强度、留桩的方式修枝可以减少松节流脂。综合修枝2a的成本效益,对6a及7a生湿地松以不修枝为宜。综合以上研究结果,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投入产出较好,养分周转期较短,循环速率较高,可作为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首选造林密度,而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好,生物量相对较高,可作为培育中小径材的初植密度。在培育过程中对湿地松中龄林进行选择性除杂,追施700g·株-1的P、N、K肥配方肥,注意将凋落物保留在林地,采伐时将枝叶保留在林地,有利于维持地力,提高湿地松林分生产力。

杨章旗[5](2012)在《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尾松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当家树种,在生产工业用材和松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马尾松栽种面积约占到南方17省区市森林总面积的40%,但以低产林居多,木材和松脂产量低,迫切需要通过遗传改良选育出优质高产马尾松良种,来改善这种现状。为此,本研究以马尾松中心分布区优树无性系(初级种子园母株)及其子代测定林家系为材料,测定了木材密度、木材化学组分、木材管胞形态等重要材性性状,以及产脂力等经济性状,并据此进行了马尾松纸浆材、建筑材、高产脂优良基因型筛选研宄,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马尾松木材密度的家系间变异主要存在于径向中层,即速生期(10a-15a)形成的木材。而15年生时马尾松木材壁腔比属优质,柔性系数属II级材,胸径年增长量达到第2峰值,从纸浆性能和木材产量角度进行考虑,初步确定马尾松纸浆材合理采伐年龄为第15年。2.在木材化学组分方面,发现马尾松木材纤维素含量在家系间呈现极显着差异,遗传力为0.26,且与木材密度成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556)。可以木材密度为指标对木材纤维素含量进行正向选择。3.在木材管胞形态方面,发现马尾松木材年轮宽与管胞宽度、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管胞壁厚、壁腔比、柔性系数、刚性系数7个管胞形态指标呈显着相关。可使用胸径年增长量作为造纸性能优劣的间接选择指标。4.在产脂能力方面,研究发现马尾松产脂能力与与光合作用面积和胸径处截面积显着正相关,进而制定了新的产脂能力评价方法。采用亲一子代回归分析方法估算出马尾松产脂性状的遗传力在0.5以上。5.本研究一共选择出作为改良代种子园的建园材料的建筑材优良基因型35个;纸浆材优良基因型69个;可用于进行马尾松良种示范推广的建筑材优良家系4个;高产脂优良基因型6个。对于广西以及我国南方马尾松的良种生产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马尾松材性、高产脂等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初级种子园子代家系进行选择评价,为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的去劣疏伐提供理论依据;为营建速生、优质、高产的马尾松原料林基地提供良种;有效地保存马尾松优良基因资源,为后续育种提供宝贵的原始材料。

谌红辉[6](2010)在《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问题,通过多年定位观测的方法,对马尾松人工林造林方式、林地施肥、密度调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造林方式对幼林的保存率及生长有显着影响,以“炼山+人工铲草抚育”效果最好。(2)在马尾松南带产区施肥对中龄林与近熟林生长有利,施P肥经济效益最好。中龄林施肥最佳处理为N 20kg·hm-2、P2O5 280kg·hm-2、K2O 200kg·hm-2,近熟林每株混施P2O5 100g、K2O 90g时肥效最好。(3)密度对马尾松林分生长与效益有显着影响。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与密度呈负相关,蓄积与密度呈正相关。但随着林龄增长,密度效应均逐渐减弱。净现值随着林龄增长与密度的正相关性转化为负相关性,各密度的内部收益率均下降并趋于接近。净现值峰值出现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推迟,多次间伐能提高材种规格与经济效益。以自然稀疏为核心的密度调控模型能为定向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施肥对马尾松针叶N、P、K、Ca、Mg五大营养元素含量都有显着影响,实行诊断施肥才能发挥肥效。施肥对马尾松枯落物归还的营养元素量无显着影响。(5)造林密度越大则年轮越窄,木材密度越大。造林密度对管胞形态的影响不显着。施肥能提高木材质量,但对纤维长度影响小。(6)根据培育目标,用动态经济效益评价法为不同立地指数级筛选出2~3种优化栽培模式,可提高内部收益率1.6~5.0%。

李晓东[7](2010)在《初植密度对湿地松纸浆林生长与材性影响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木材资源短缺,人工林定向培育是解决木材问题短缺重要措施之一;营林措施对木材产量与材质有重要影响。目前林木短周期定向培育已成为林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湖北荆州红旗林场14年生湿地松纸浆林的四个初植密度(4444株/hm2、3333株/hm2、2500株/hm2、1666株/hm2)林分的生长状况、解剖特征、木材密度和化学成份含量等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为湿地松纸浆林定向培育与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对湿地松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影响明显,对平均树高影响不明显。四个初植密度4444株/hm2、3333株/hm2、2500株/hm2和1666株/hm2的平均胸径分别为8.26cm、9.14cm、12.14cm和11.02cm,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0.033m3、0.036 m3、0.042 m3和0.06 m3,平均树高分别为9.36m、8.75m、9.57m和10.54m。方差分析表明四个初植密度间平均胸径差异显着,平均单株材积差异极显着,平均树高差异不显着。高初植密度一定程度上促进树木的高生长,但作用有限,湿地松单株材积最大值在密度1666株/hm2达到0.06m3。随着初植密度的减小,单株树木的生长空间增大,树木的根系就越发达,四个初植密度水平根系3333株/hm2、2500株/hm2和1666株/hm2均以4.0径级为主,4444株/hm2以2.0cm为主,树木的营养吸收和中等径级的根系有很大的相关性。初植密度对湿地松年轮宽度的影响明显,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年轮宽度呈减小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四个初植密度间晚材率差异不显着,四个初植密度4444株/hm2、3333株/hm2、2500株/hm2和1666株/hm2的平均晚材率分别为35.63%、35.11%、37.39%和32.03%,初植密度2500株/hm2的平均值最大37.39%,最小的是1666株/hm232.03%。湿地松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趋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四个初植密度中湿地松基本密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初植密度2500株/hm2值是0.3875,其次是初植密度4444株/hm2值是0.3861,最小的是初植密度1666株/hm2值是0.3544。方差分析表明初植密度间差异不显着。方差分析表明管胞长度在四个初植密度间差异显着,四个初植密度管胞长度的平均值在2674gm-3260gm之间,初植密度2500株/hm2和4444株/hm2两个密度管胞长度较长。四个初植密度间差异不显着,随着初植密度增大,管胞宽度减小,管胞宽度平均值在35.13gm-37.76gm。四个初植密度长宽比在73.87~95.78之间,方差分析表明长宽比差异显着,四个初植密度管胞长宽比较大的是初植密度2500株/hm2和4444株/hm2。四个初植密度壁腔比平均值在0.35-0.44之间,属于上等造纸原料。四个初植密度双壁厚的平均值7.86gm-10.32μm之间,双壁厚除初植密度1666株/hm2大于10μm以外,其余三个初植密度双壁厚均值大致为8μm。初植密度2500株/hm2和3333株/hm2的腔径比均值接近0.75-1的基本要求,符合造纸要求。四个初植密度微纤丝角在22.50。~23.55。之间,变异系数在10.7%-17.2%之间,在稀植1666株/hm2和密植4444株/hm2两个初植密度时微纤丝角较大。四个初植密度纤维素含量在46.08%-49.05%之间,纤维素含量最大的初植密度是3333株/hm2,纤维素含量最小的初植密度是1666株/hm2,变异系数约为6%,四个初植密度木质素的含量在26.68%-27.56%之间,初植密度3333株/hm2的值较低,但四个初植密度之间差距不明显,四个初植密度热水浸提物含量在5.38%-6.17%,基本符合造纸要求,苯醇抽提物含量在2.74%-2.94%之间,含量普遍偏低,密植4444株/hm2两项指标相对都较高,但总体含量偏低,有利于制浆造纸。初植密度1666株/hm2和2500株/hm2单位公顷纸浆产量较大。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和指标,初植密度1666株/hm2适合培育大径级木材,初植密度2500株/hm2是较为理想的湿地松纸浆林初植密度。

刘青华[8](2010)在《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分布广,生长快,耐干旱瘠薄,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的针叶商品用材树种之一,广泛用于制浆造纸、建筑、松香等,支撑着我国众多的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发展。本文利用种源试验林、无性系育种群体、测交遗传交配设计试验林、初植密度与种源互作试验林和磷肥与种源互作试验林等系统研究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密度不同层次的差异和变异模式,揭示了生长、干形和木材基本密度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及所受的遗传控制方式,探索了初植密度和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的影响以及与种源间的互作效应,以期为马尾松生长和材性遗传改良及实施高产优质育林措施提供重要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4年生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及树干通直度呈典型的纬向倾群变异模式,这种变异主要是由其产地水热资源条件差异引起的。较之于北部种源,来自南部的种源生产力水平高且树干通直。种源木材基本密度与产地年均温、1月均温、无霜期和≥10℃积温呈显着的负相关。选择生产力高的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通直度,但会明显降低其木材基本密度。根据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马尾松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种源区,分别筛选出的19个和6个纸浆材和锯材优良种源主要来自马尾松的南部种源区,部分来自中部种源区。(2)各种源除近髓部1~5轮年轮段的木材基本密度外,其它年轮段的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差异。相对于年轮宽度,不同年轮段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相对稳定。来自不同种源区的种源年轮宽度的径向变异规律相似,皆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6~10轮达到最大值;年轮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变化规律表现为随年龄增长先增加后逐渐稳定的“S”型变化趋势,并据此筛选出广西横县、恭城、忻城,广东乳源和福建南靖5个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均匀性高的纸浆材优良种源。早期选择时可在7年生时先淘汰生长较差的种源,在12年生再开展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联合选择。(3)23年生马尾松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产地间和产地内变异,其中产地内无性系间的变异为产地间变异的1.87~2.38倍。与生长性状比较,木材基本密度在产地间所占的变异分量相对较大。除湖南产地优树无性系年轮宽度从髓心向树皮呈单峰变化外,其它8个产地优树无性系的年轮宽度皆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窄;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至树皮逐渐增大,到达一定年龄后渐趋稳定。除江西、广东和四川产地优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早期选择年龄晚于径向生长外,马尾松不同产地优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和径向生长皆可在5年生时开始早期选择。通过聚类可将180个优树无性系归为3大类和4个亚类。(4)14年生马尾松测交系交配设计测定林中,胸径、树高、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物质积累量皆存在显着的GCA和SCA效应,其全同胞家系遗传力在0.746~0.908间,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其中胸径、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树高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略高于加性效应,而树干通直度完全由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各父本、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因性状而异。依据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大于总体平均值的20%及树干通直度得分不小于4的选择标准,筛选出7个优良杂交组合,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现实增益和遗传增益分别为22.68%~67.34%和20.25%~60.13%。(5)12年生马尾松种源胸径和枝下高对初植密度反应最为敏感,树高次之,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反应最小。广西岑溪、广东信宜、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属于胸径对初植密度敏感的种源,皆表现在2.5 m×2.0 m初植密度下生长量最大,广东高州种源胸径生长对初植密度的敏感性则较小;5个参试种源枝下高皆随着初植密度增加而升高;而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初植密度效应基本不显着。由于参试种源皆为速生丰产的优良种源,初植密度对胸径、枝下高、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分化影响不显着,仅树高生长在1.5 m×2.0 m和2.5 m×2.0 m两种初植密度下种源差异明显。统计分析发现,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和初植密度互作效应较小,初植密度不影响种源生长和材质材性的相对表现,综合考虑胸径生长和材质及单位面积生产力等,分别不同培育目标为各种源配置了最适的初植密度。(6)12马尾松不同种源对磷肥的反应差异较大,福建武平属于生长对磷肥不敏感的耐低磷型优良种源,广东高州种源生长的磷肥效果好、持续期长,属磷肥敏感型优良种源,广东信宜、广西岑溪和江西崇义种源对磷肥的生长反应因性状和林龄而有较大的波动。相对于生长性状,马尾松种源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受磷肥的影响较小。低磷条件下,福建武平种源较其它种源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其生长量最大,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表现相对较差;当施用磷肥后,两广种源及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显现不同的肥效,与福建武平种源的生长差异缩小,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的生长量则超过了福建武平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在3种磷肥处理下的种源间差异较小,施用磷肥则会明显地提高木材基本密度在种源间和种源内个体间的均匀性。马尾松树高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一定的种源×磷肥互作,应依据种源对磷肥反应的特性差异科学施用磷肥。

王石磊[9](2010)在《帽儿山地区天然林白桦生长与材质材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立地、不同林分密度和混交状况下自然生长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生长、木材材性、木材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系统的分析了白桦作为纸浆用材的适宜培育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立地类型(坡位、平地、草甸)中,白桦在中坡位的生长状况最好,其平均树高(16.63 m)、胸径(15.17 cm)及年轮宽度(2.80 mm)分别高于上坡位[3.31%、5.81%、12.60%(p<0.05)]、草甸[25.69%(p<0.05)、28.53%(p<0.05)、16.77% (p<0.05)]。2.立地类型对白桦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长宽比影响差异显着(p<0.05)。上坡位木材基本密度(0.513 g/cm3)高于平地(0.466 g/cm3)与草甸(0.453 g/cm3)10.09%、13.25%,下坡位白桦木材纤维长(1.168 mm)和长宽比(55.15)最大,中坡位白桦木材各化学成分含量最有利于造纸,其综纤维素含量(83.36%)与浆得率(51.18%)最高。3.不同林分密度(1650株/hm2、825株/hm2、500株/hm2)的白桦中龄林中,白桦的平均胸径和年轮宽度差异显着(p<0.05),树高差异不显着(p>0.05)。低林分密度(500株/hm2)白桦平均胸径(12.53 cm)和平均年轮宽度(2.96 mm)最大。4.高密度林分(1650株/hm2)中白桦木材材性最有利于造纸。其木材基本密度(0.523 g/cm3)、纤维长(1.183 mm)和宽(21.7μm)最大,综纤维素含量(83.05%)及浆得率(52.77%)最高,苯醇抽出物含量最低(2.15%),木材各化学成分含量对造纸最有利。5.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中白桦在湿生立地上生长性状较差,在中生立地上较好且优于白桦纯林。中生立地白桦落叶松混交林中白桦平均树高(13.87 m)、胸径(12.33 cm)、年轮宽度(2.65 mm)均高于同立地白桦纯林(13.23 m、11.7 cm、2.49 mm),差异均不显着(p>0.05)。6.中生立地与湿生立地上白桦落叶松混交对白桦木材材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且同种立地上,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的白桦木材化学成分的隶属函数值低于白桦纯林,故白桦落叶松混交对白桦的材质材性无显着促进作用。通过以上研究,立地类型为中坡位,高密度林分(1650株/hm2)下最适宜培育白桦纸浆用材林。其白桦生长状况较好,木材基本密度较大,木材的纤维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最有利于造纸。

谢善高[10](2009)在《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经营以及松脂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为马尾松定向培育和采脂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脂对马尾松林分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采用40%和50%割面负荷率分别对15a、20a和25a生马尾松林分进行采脂,与非采脂林分相比,采脂林分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下降14.9%~41.3%,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下降7.5%~18.9%,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下降12.3%~36.2%;各林龄林分胸径和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以及中龄林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下降幅度均随着割面负荷率增大而增大,但近成熟龄林分的树高生长量下降幅度不明显。2、气温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主要气象因子,马尾松产脂量随气温变化规律十分明显,一般情况下,马尾松产脂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马尾松产脂量影响没有气温影响那样明显,但保证一定的降雨量可有效地提高马尾松林内相对温度,降低松脂凝固速度,有利于提高松脂流动速度达到增产目的;在降雨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松脂产量。3、胸径是影响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重要测树因子,产脂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龄的林分,胸径对产脂量影响程度不同。树高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没有胸径影响那样明显,其对产脂量影响间接体现在冠高比这个冈子上,同一林龄林分,产脂量随着冠高比增加而增大。林木冠幅和树冠面积对产脂量影响明显,产脂量往往随着冠幅和树冠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影响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测树因子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胸径和冠高比互补效应影响产脂量的规律明显。4、施肥对成过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分产脂量提高作用不大,而对近成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的产脂量增产效果显着。另外,研究发现施肥有利于对遭受马尾松松毛虫危害而形成的低产脂林分恢复生长,适当增加N素,更有利于马尾松针叶恢复生长,从而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泌脂能力。5、林分密度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重要因素。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开始是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加,产脂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年平均单株产脂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在松脂主产区,成熟龄的马尾松采脂林保留600株/hm2~700株/hm2的经营密度,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高且经营经济效益好。6、割面负荷率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影响差异显着,同一林龄和同一密度下,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随着割面负荷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林龄增大,割面负荷率对产脂量影响程度逐渐减少。采割间隔期越短,越有利于松脂分泌,同一林龄和同一林分密度下,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随着采割间隔期的增大而减少;随着林龄增大,采割间隔期对产脂量影响程度逐步减少。中龄林采用40%割面负荷率隔天割,近、成熟林采用50%割面负荷率隔天割的采脂方法,不但可以降低采脂劳动强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节约林木割面,延长采脂经营年限。7、利用马尾松林木胸径预测不同采脂方法的产脂量取得满意效果。采用幂函数模型和s型曲线模型,可获得预测较高精度。首次利用上述模型编制出松脂主产区桂东南马尾松采脂林6种不同采脂方法的单株单刀产脂量收获表。8、40a生马尾松采脂林,在一定经营期内无论从静态或动态上看,林分经营收益都是随着采脂年限增加而增大。40a生马尾松林分经营采脂16a与同龄非采脂林分相比,采脂林分的静态经营净收益比非采脂林分增加47.6%,采脂林分的内部收益率比非采脂林分增加1.16个百分点。9、针对广西实际首次提出广西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发展的四种模式:林脂完全一体化、林脂部分一体化、林脂雉形一体化和林脂准一体化。上述模式运营后具有广阔前景:有利于抑制松脂原料市场供应无序竞争局面,并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采脂,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有利于建立松脂产业新型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松脂加工企业降低原料市场交易成本。这对于推进广西马尾松采脂林可持续经营和松脂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马尾松纸浆林造林密度对木材性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松纸浆林造林密度对木材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林分密度研究
        1.2.2 合理密度确定
        1.2.3 密度效应研究
        1.2.4 林分密度与其他林分因子关系
        1.2.5 密度管理图研究
        1.2.6 建筑材林研究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状况
        2.1.6 水文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样芯采集与标准木选取
        2.2.3 建筑材材种规格制定
        2.2.4 相关指标计算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作用规律
        3.1.1 干形质量
        3.1.2 生产力
        3.1.3 生物量分配
        3.1.4 小结
    3.2 合理密度经营表
        3.2.1 不同立地下林分树冠面积和冠幅变化
        3.2.2 不同立地、不同郁闭度下林分理论密度变化
        3.2.3 不同立地、不同径阶林分合理经营密度
        3.2.4 小结
    3.3 密度管理图
        3.3.1 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
        3.3.2 等疏密度线和最大密度线
        3.3.3 自然稀疏线
        3.3.4 密度管理图的绘制与检验
        3.3.5 密度管理图的应用
        3.3.6 小结
    3.4 最佳主伐年龄
        3.4.1 林分工艺成熟龄
        3.4.2 林分经济成熟龄
        3.4.3 林分数量成熟龄
        3.4.4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立地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
    4.2 阴坡厚土油松人工林的最佳主伐年龄
    4.3 森林成熟龄的研究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马尾松资源现状
    1.3 人工林经营与研究概况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林分密度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3 林分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1.4 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水源涵养研究
    1.5 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调查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3 凋落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5 凋落物理化特性测定
    2.4 计算方法
        2.4.1 林分生长指标
        2.4.2 树木干形指标
        2.4.3 直径结构分布
        2.4.4 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2.4.5 土壤物理性质
    2.5 分析方法
        2.5.1 方差分析
        2.5.2 回归分析
        2.5.3 相关性分析
        2.5.4 主成分分析
        2.5.5 典型相关分析
        2.5.6 灰色关联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生长特性及预测模型
        3.1.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树高生长规律
        3.1.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生长规律
        3.1.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单株材积生长规律
        3.1.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蓄积生长规律
    3.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干形特征及预测模型
        3.2.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演变特征
        3.2.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回归分析
    3.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自然稀疏及预测模型
        3.3.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特征
        3.3.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模型预测
    3.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结构分布预测
        3.4.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特征
        3.4.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概率密度分布
    3.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森林成熟研究
        3.5.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材种出材量
        3.5.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数量成熟
        3.5.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工艺成熟
        3.5.4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经济成熟
        3.5.5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成熟龄综合评估
    3.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凋落物理化特性
        3.6.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分布特征
        3.6.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水源涵养
        3.6.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养分特征
        3.6.4 凋落物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
        3.7.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物理性质
        3.7.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化学性质
        3.7.3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8 马尾松生长特性与地力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3.9 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
        3.9.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9.2 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3.9.3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3.9.4 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与分级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特性
    4.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规律
    4.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水源涵养
    4.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养分特征
    4.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济效益
    4.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技术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森林的天然更新、密度调控及作业法研究概况
        1.2.1 森林天然更新研究概况
        1.2.2 森林密度调控研究概况
        1.2.3 森林作业法研究概况
    1.3 米老排树种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生态学特性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和土壤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植被
    2.2 试验林及试验材料概况
        2.2.1 试验林概况
        2.2.2 种子萌发试验材料概况
    2.3 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1 米老排天然更新研究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1 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研究及带状皆伐作业法设计
    3.1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及预测
        3.1.1 种子雨的数量及组成
        3.1.2 种子雨的季节动态
        3.1.3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的空间分布
        3.1.4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空间分布的预测模型
    3.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3.2.1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分布的影响
        3.2.2 采伐方式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更新频度及生长的影响
        3.2.3 林缘距离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及更新频度的影响
        3.2.4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直径及树高结构的影响
        3.2.5 环境因子对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
    3.3 光照强度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3.3.1 遮荫处理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3.3.2 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4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
        3.4.1 设计依据
        3.4.2 适用条件
        3.4.3 目标林相
        3.4.4 主要经营技术措施及指标
        3.4.5 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小班作业设计案例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1 间苗对林分平均生长的影响
        4.1.2 间苗对林分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1.3 间苗对林分径阶结构的影响
    4.2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萌生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2.1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影响
        4.2.2 密度对萌生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2.3 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生长的影响
        4.2.4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直径分布结构的影响及模型拟合
    4.3 不同更新方式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差异分析
        4.3.1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差异分析
        4.3.2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优势木生长的差异分析
        4.3.3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径阶分布的差异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过程的影响
    5.1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木生长的影响
        5.1.1 密度对平均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1.2 密度对平均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1.3 密度对平均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2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5.2.1 密度对优势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2.2 密度对优势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2.3 密度对优势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5.4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
    5.5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径阶分布的影响
    5.6 不同密度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回归拟合及预测
        5.6.1 QS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6.2 SP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讨论
        5.7.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分布的时空动态
        6.1.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6.1.3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1.4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1.5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应用
    6.2 讨论
        6.2.1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及抚育的适宜作业参数
        6.2.2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缘外的扩散模型
        6.2.3 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效果及分布
        6.2.4 光照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6.2.5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2.6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2.7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及应用
    6.3 展望
        6.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1.3.3 修枝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2.2.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2.2.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物量的影响
    2.3 小结
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林分密度对单株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2 林分密度对林分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3 林分密度对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3.2.4 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3.2.5 根系生物量与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
    3.3 小结
4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养分循环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密度林分各组分养分含量及富集特征
        4.2.2 不同密度单株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4.2.3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布
        4.2.4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4.2.5 不同密度林分养分循环特征
    4.3 小结
5 施肥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2.3 施肥对土共生菌的影响
        3.2.4 施肥成本效益分析
    5.3 小结
6 修枝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修枝前湿地松林分生长情况
        6.2.2 修枝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6.2.3 修枝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6.2.4 修枝对湿地松松节流脂的影响
        6.2.5 修枝成本效益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松树纸浆材遗传改良研究
        1.1.1 木材密度遗传改良研究
        1.1.2 木材物理性状遗传改良研究
        1.1.3 木材化学成分的遗传改良研究
        1.1.4 木材材性性状之间相关性及改良研究
        1.1.5 松树纸浆材良种选育
    1.2 国内外松树高产脂遗传改良研究
        1.2.1 与高产脂相关因子的研究
        1.2.2 国内外松脂生产力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马尾松木材密度的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样处理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取样部位木材密度家系间变异情况分析
        2.2.2 各取样部位木材密度无性系间变异情况分析
        2.2.3 不同取样高度、不同径向层次间木材密度差异分析
        2.2.4 树干纵向和径向木材密度的相关分析
        2.2.5 树干纵向和径向层次间木材密度变化趋势
        2.2.6 各密度指标遗传稳定性分析
        2.2.7 各密度指标家系内稳定性分析
        2.2.8 各年龄期木材基本密度与成熟材平均密度回归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马尾松木材密度取样方法与家系选择
        2.3.2 不同取样部位的马尾松木材密度变异趋势
        2.3.3 马尾松木材密度指标的最适选择年龄
3 马尾松木材化学组分的遗传变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样处理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性状家系间和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3.2.2 各性状遗传力分析
        3.2.3 木材性状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3.2.4 各性状在树木不同取样高间差异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4 马尾松木材管胞形态遗传变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取样方法
        4.1.3 试样处理
        4.1.4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管胞形态指标的家系间变异情况分析
        4.2.2 各管胞形态指标的遗传力估算
        4.2.3 各管胞形态指标的年龄变异分析
        4.2.4 各管胞形态指标与年轮参数的相关分析
        4.2.5 各管胞形态的均值表现水平与年龄变化趋势
        4.2.6 各管胞形态指标的年龄变异
        4.2.7 浆纸材合理采伐年龄的确定
    4.3 结论与讨论
        4.3.1 马尾松木材管胞指标与制浆性能
        4.3.2 径向生长与纸浆材优良基因型选择
        4.3.3 马尾松木材管胞形态的时间变异性与浆纸林采伐时间的确定
        4.3.4 晚材率与纸浆材优良基因型选择
5 马尾松纸浆材优良基因型的选择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5.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5.1.3 生长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1.4 木材干物质产量、木材纤维素产量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1.5 优良家系选择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5.2.2 优良家系选择与遗传增益
    5.3 结论与讨论
6 马尾松建筑材的优良基因型选择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6.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6.1.3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6.1.4 优良家系选择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6.2.2 优良家系选择与遗传增益
    6.3 结论与讨论
7 马尾松产脂能力的遗传变异研究与评价方法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采脂方法
        7.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马尾松产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2.2 全部参试材料方差分析
        7.2.3 各性状遗传力计算
    7.3 结论与讨论
        7.3.1 产脂力估算方法的比较
        7.3.2 树木光合面积对产脂能力影响
        7.3.3 树木径向生长对产脂能力的影响
        7.3.4 采割技术对产脂量的影响
        7.3.5 马尾松产脂能力的遗传控制效应
        7.3.6 马尾松产脂能力的评价
8 马尾松高产脂优良基因型选择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采脂方法
        8.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各无性系、家系产脂力均值排名
        8.2.2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8.2.3 优良家系的选择
    8.3 结论
9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马尾松木材密度指标的选择方法
        9.1.2 马尾松木材化学成分遗传规律与选择方法
        9.1.3 马尾松木材管胞形态变异与遗传改良方法研究
        9.1.4 马尾松纸浆材采伐年龄的确定
        9.1.5 马尾松纸浆材优良基因型的选择
        9.1.6 马尾松建筑材优良基因型的选择
        9.1.7 马尾松产脂能力的影响因素
        9.1.8 马尾松产脂能力的遗传控制效应
        9.1.9 马尾松产脂能力的评价
        9.1.10 马尾松高产脂优良基因型选择
    9.2 课题研究意义与价值
        9.2.1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9.2.2 研究结论的实践意义
    9.3 进一步研究设想与展望
        9.3.1 马尾松重要经济性状的双亲遗传分析
        9.3.2 马尾松重要经济性状的定向改良
        9.3.3 马尾松纸浆性能的遗传研究
        9.3.4 马尾松与其它松种杂交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
致谢

(6)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1.1 马尾松人工林造林技术
        1.2 马尾松人工林林地施肥管理技术
        1.3 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林龄阶段的施肥效应
        1.3.1 马尾松人工幼林施肥研究
        1.3.2 马尾松人工中龄林施肥研究
        1.3.3 马尾松人工近熟林施肥研究
        1.3.4 马尾松人工林施肥效果的经济评价
        1.4 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
        1.4.1 造林密度技术研究
        1.4.2 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1.5 马尾松人工林采伐年龄的研究
        1.6 马尾松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2 营林措施对马尾松人工林营养特性的影响
    3 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木材性质的影响
    4 马尾松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4.1 存在的问题
        4.2 发展趋势
    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人工林造林技术改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林分概况
        2.2 数据分析
    3 试验设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造林方式的幼林生长情况
        4.2 不同抚育措施对林地植被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造林方式成本投入比较
    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人工林林地施肥管理技术研究
    1 引言
    2 调查地区概况
    3 试验设计
        3.1 马尾松人工幼林施肥试验
        3.2 马尾松人工中龄林正交施肥试验
        3.3 马尾松人工中龄林平衡施肥试验林
        3.4 马尾松人工近熟林施肥试验林
    4 结果与分析
        4.1 马尾松人工幼林施肥技术研究
        4.1.1 施肥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
        4.1.2 马尾松幼林肥效的持续性分析
        4.1.3 试验因素对幼林生长影响的偏相关分析
        4.1.4 施肥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4.2 马尾松中龄林正交施肥技术研究
        4.2.1 肥效变化与肥效持续性分析
        4.2.2 试验因素对中林龄生长影响的偏相关分析
        4.2.3 施肥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4.3 马尾松人工中龄林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4.3.1 肥效变化与肥效持续性分析
        4.3.2 试验因素对林分生长影响的偏相关分析
        4.3.3 施肥处理对林下硬皮豆马勃菌生长的影响
        4.4 马尾松人工近熟林施肥试验技术研究
        4.4.1 施肥处理对马尾松生长量的影响
        4.4.2 施肥处理对马尾松生长效应值的影响
        4.4.3 试验因素对生长影响的偏相关分析
        4.4.4 马尾松中龄林平衡施肥试验的经济收益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马尾松人工幼林施肥技术
        5.2 马尾松人工中龄林正交施肥技术
        5.3 马尾松中龄林平衡施肥技术
        5.4 马尾松近熟林施肥技术
        5.5 马尾松中龄林施肥效益评价
第四章 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1 引言
    2 试验地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林概况
        3.1.1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试验林
        3.1.2 马尾松中龄林静态间伐效应研究试验林
        3.1.3 马尾松中龄林动态态间伐效应研究
        3.1.4 马尾松近熟林间伐效应研究
        3.2 数据收集及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马尾松人工林造林密度效应研究
        4.1.1 造林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4.2 造林密度对林分结构与出材量的影响
        4.2.1 密度对径级株数分布的影响
        4.2.2 造林密度对出材量的影响
        4.2.3 造林密度的效益评价
        4.3 马尾松间伐密度效应研究
        4.3.1 间伐强度对马尾松生长效应的影响
        4.3.2 林分密度对林分结构与材种出材量的影响
        4.3.3 不同间伐保存密度林分的经济评价
        4.4 动态间伐对林分生长与效益影响分析
        4.4.1 动态间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4.4.2 动态间伐对林分结构与材种出材量的影响
        4.4.3 不同间伐保存密度林分的经济评价
        4.4.4 两种间伐方式对林分生长与效益影响的比较
        4.5 马尾松近熟林间伐技术研究
        4.5.1 间伐强度对马尾松近熟林生长效应的影响
        4.5.2 林分密度对林分结构与材种出材量的影响
        4.5.3 不同间伐保存密度林分的经济评价
        4.6 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模型研究
        4.6.1 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与自然稀疏模型研究
        4.6.2 最优林分密度的确定
        4.6.3 疏伐时间、疏伐强度的确定
        4.6.4 疏伐木及间伐后林分生长预测模型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5.1 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5.1.1 密度控制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5.1.2 密度控制对材种出材量的影响
        5.1.3 密度控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2 静态间伐与动态间伐两种方式对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比较
        5.2.1 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5.2.2 两种间伐方式对林分结构与出材量的影响
        5.2.3 两种间伐方式的效益比较
        5.3 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模型研究
        5.4 讨论
第五章 营林措施对林木营养和木材性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林概况
        2.1.1 营林措施对林木营养特性的影响研究试验林
        2.1.2 营林措施对木材主要性质的影响研究试验林
        2.2 数据收集及分析
        2.2.1 施肥措施对林木营养特性的影响
        2.2.2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的影响研究
        2.2.3 施肥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的影响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营林措施对林木营养特性的影响
        3.1.1 施肥对林木营养特性的影响
        3.1.2 施肥对马尾松人工中龄林生物归还的影响研究
        3.2 营林措施对木材主要性质的影响
        3.2.1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
        3.2.2 施肥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
    4 结论与讨论
        4.1 施肥对马尾松营养特性影响研究
        4.2 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材性影响研究
        4.2.1 造林密度对材性的影响
        4.2.2 施肥对材性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
    1 造林技术改进研究
    2 马尾松人工林施肥试验研究
    3 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4 施肥对马尾松营养特性的影响
    5 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材性的影响
    6 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优化模式筛选
        6.1 马尾松建筑材林优化培育模式研究
        6.1.1 马尾松建筑材采伐年龄的确定
        6.1.2 马尾松建筑材林优化培育模式筛选
        6.2 马尾松纸浆材林优化培育模式研究
        6.2.1 马尾松纸浆林采伐年龄的确定
        6.2.2 马尾松纸浆材林优化培育模式筛选
    7 研究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7)初植密度对湿地松纸浆林生长与材性影响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样材料的采集
    2.2 实验方法
        2.2.1 制作滑走切片
        2.2.2 树木生长规律
        2.2.3 年轮宽度与晚材率的测定
        2.2.4 木材的基本密度
        2.2.5 木材管胞形态
        2.2.6 木材的微纤丝角
        2.2.7 木材的化学成分
        2.2.8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3.1.1 初植密度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3.1.2 初植密度对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3.1.3 初植密度对单株材积的影响
    3.2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林分结构的影响
    3.3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林分根系分布的影响
    3.4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3.4.1 初植密度对年轮宽度的影响
        3.4.2 初植密度对晚材率的影响
        3.4.3 初植密度对木材密度的影响
    3.5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木材解剖构造特征的影响
        3.5.1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微观构造的影响
        3.5.2 管胞长度、宽度和长宽比
        3.5.3 管胞腔径、壁厚、壁腔比和腔径比
    3.6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微纤丝角的影响
    3.7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3.7.1 初植密度对湿地松浸提物的影响
        3.7.1.1 初植密度对湿地松热水浸提物的影响
        3.7.1.2 初植密度对湿地松苯醇抽提物的影响
        3.7.2 初植密度对湿地松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7.3 初植密度对湿地松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初植密度对湿地松纸浆产量的影响
4 不同初植密度湿地松纸浆林评价
    4.1 生长量的评价
    4.2 管胞形态的评价
    4.3 木材基本密度的评价
    4.4 木材化学成分的评价
    4.5 综合评价
5 结论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与种源区划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2.2.2 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地理变异模式及与产地气候因子关系
        2.2.3 微立地条件对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2.2.4 种源生长与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相关
        2.2.5 种源区划分
        2.2.6 优良种源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生长和木材密度的年龄效应及早期选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年龄段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3.2.2 不同种源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模式
        3.2.3 不同年龄段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表型与遗传相关
        3.2.4 径向生长量和木材基本密度的早晚相关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优树无性系生长、干形和木材密度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试验林调查和木材基本密度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木材密度在产地间和产地内遗传变异
        4.2.2 马尾松不同产地优树无性系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及早晚相关
        4.2.3 马尾松优树无性系聚类分组和种质评价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马尾松测交系子代的生长、干形和木材密度GCA/SCA 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
        5.2.2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5.2.3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5.2.4 生长、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的遗传控制方式
        5.2.5 优良杂交子代选择和评价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造林密度对不同种源马尾松林分生长及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对初植密度的遗传反应
        6.2.2 不同初植密度下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6.2.3 微立地条件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6.2.4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和初植密度交互作用
        6.2.5 不同初植密度下马尾松种源生产力评价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和木材密度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来源
        7.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对磷肥的遗传反应
        7.2.2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材性种源差异的影响
        7.2.3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内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个体分化影响
        7.2.4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与磷肥互作效应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种源差异和年龄效应
        8.1.2 马尾松无性系间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差异
        8.1.3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家系效应
        8.1.4 马尾松营林措施对生长、形质和材性的影响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帽儿山地区天然林白桦生长与材质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地条件及林分结构对树木生长和木材材性的影响
        1.1.1 立地条件对树木生长和木材材性的影响
        1.1.2 林分结构对树木生长和木材材性的影响
    1.2 白桦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用途
    1.3 白桦木材材性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外业调查
        2.2.2 室内分析
        2.2.3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立地类型、林分密度及混交对白桦生长性状影响
        3.1.1 立地类型对白桦生长性状影响
        3.1.2 林分密度对白桦生长性状影响
        3.1.3 混交对白桦生长性状影响
    3.2 立地、林分密度及混交对白桦木材材性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3.2.1 立地、林分密度及混交对白桦木材材性的影响
        3.2.2 立地、林分密度及混交对白桦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3.2.3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立地、林分密度与混交状况对白桦生长的影响
    4.2 立地、林分密度与混交状况对白桦木材材性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4.2.1 立地、林分密度与混交状况对白桦木材材性的影响
        4.2.2 立地、林分密度与混交状况对白桦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2.研究综述
    2.1 马尾松定向培育和经营研究现状分析
        2.1.1 良种选育
        2.1.2 立地评价
        2.1.3 生长规律
        2.1.4 密度控制
        2.1.5 林木施肥
        2.1.6 收获预估
        2.1.7 采脂方法
        2.1.8 资产化经营
    2.2 国内外林业产业化研究
    2.3 马尾松定向培育和经营研究展望
        2.3.1 马尾松采脂林生长规律研究
        2.3.2 马尾松采脂林密度调控研究
        2.3.3 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收获预估研究
        2.3.5 马尾松采脂林综合采脂方法与技术研究
        2.3.6 马尾松采脂林资产化经营和产业化研究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广西自然条件概述
        4.1.1 地貌
        4.1.2 气候
        4.1.3土壤
    4.2 广西马尾松资源现状
        4.2.1 面积
        4.2.2 蓄积
        4.2.3 资源的空间分布
        4.2.4 林分生产力水平
    4.3 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经营及存在问题分析
        4.3.1 马尾松采脂经营概况
        4.3.2 马尾松采脂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4.4.本章小结
5.采脂对马尾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5.1 试验地概况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采脂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5.3.2 采脂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5.3.3 采脂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6.气象因子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
    6.1 试验地概况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气温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
        6.3.2 降雨量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
        6.3.3 日照时数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
    6.4 结论与讨论
7.测树因子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
    7.1 胸径、树高、冠高比对产脂量的影响
        7.1.1 研究地点
        7.1.2 研究方法
        7.1.3 结果与分析
        7.1.4 结论与讨论
    7.2 高产脂林分的测树因子
        7.2.1 研究地点
        7.2.2 研究方法
        7.2.3 结果与分析
        7.2.4 结论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8.马尾松采脂林低产脂林分产脂量施肥效应
    8.1 施肥对近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分产脂量的影响
        8.1.1 研究地点
        8.1.2 研究方法
        8.1.3 结果与分析
        8.1.4 结论与讨论
    8.2 施肥对成、过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分产脂量的影响
        8.2.1 研究地点
        8.2.2 研究方法
        8.2.3 结果与分析
        8.2.4 结论与讨论
    8.3 施肥对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形成的低产脂林分产脂量的影响
        8.3.1 研究地点
        8.3.2 研究方法
        8.3.3 结果与分析
        8.3.4 结论与讨论
    8.4 本章小结
9.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密度效应
    9.1 试验地概况
    9.2 研究方法
        9.2.1 密度设计与林地清理
        9.2.2 样地设置与采脂方法
    9.3 结果与分析
        9.3.1 密度对单位面积产脂量影响
        9.3.2 密度对年平均单株产脂量影响
        9.3.3 密度对采脂经营效益影响
    9.4 结论与讨论
10.马尾松采脂林综合采脂方法与技术
    10.1 采脂间隔期及割面负荷率
        10.1.1 试验地概况
        10.1.2 研究方法
        10.1.3 结果与分析
        10.1.4 结论与讨论
    10.2 采脂刀具及受脂器
        10.2.1 试验地概况
        10.2.2 研究方法
        10.2.3 结果与分析
        10.2.4 结论与讨论
    10.3 化学采脂
        10.3.1 试验地概况
        10.3.2 研究方法
        10.3.3 结果与分析
        10.3.4 结论与讨论
    10.4 本章小结
11.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收获预估
    11.1 研究地点
    11.2 研究方法
    11.3 结果与分析
        11.3.1 40%负荷率每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2 50%负荷率每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3 60%负荷率每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4 40%负荷率隔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5 50%负荷率隔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6 60%负荷率隔日一刀法的产脂量
        11.3.7 桂东南地区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收获表编制
    11.4 结论与讨论
12.马尾松采脂林经济效益分析
    12.1 研究地点
    12.2 研究方法
        12.2.1 资料收集
        12.2.2 林分调查
    12.3 结果与分析
        12.3.1 25a采伐的经济效益分析
        12.3.2 30a采伐的经济效益分析
        12.3.3 35a采伐的经济效益分析
        12.3.4 40a采伐的经济效益分析
        12.3.5 采脂与非采脂林分经营效益比较
    12.4 结论与讨论
13.广西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模式研究
    13.1 广西松脂产业发展现状
        13.1.1 产业现状
        13.1.2 存在问题
    13.2 广西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发展模式研建
        13.2.1 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3.2.2 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13.2.3 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则
        13.2.4 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13.2.5 模式运行分析
    13.3 广西梧州市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实证分析
        13.3.1 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有限公司林脂一体化经营模式
    13.4 本章小结
14.全文结论与讨论
    14.1 主要结论与讨论
    14.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马尾松纸浆林造林密度对木材性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密度调控研究[D]. 贾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旋. 广西大学, 2020(02)
  • [3]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D]. 唐继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4]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D]. 肖兴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5]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D]. 杨章旗.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6]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 谌红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7]初植密度对湿地松纸浆林生长与材性影响效应的研究[D]. 李晓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8]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D]. 刘青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9]帽儿山地区天然林白桦生长与材质材性研究[D]. 王石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 [10]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D]. 谢善高.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浆林特性对木材特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