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鸭繁育观察初报

云南麻鸭繁育观察初报

一、滇麻鸭选育观测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危红,刘林秀,黄瑜,季华员,韦启鹏,黄江南,谢金防[1](2020)在《吉安红毛鸭与白改鸭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吉安红毛鸭优良特性,对吉安红毛鸭进行杂交选育,为吉安红毛鸭生产性能提高及产业化生产提供基础。【方法】将吉安红毛鸭(♀)与白改鸭(♂)进行级进杂交后进一步横交固定,测定杂交后代红毛和白羽群体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等指标。【结果】F1代群体羽色分离为红毛和白羽(2∶1)两个羽色,F2代群体羽色分离为杂色、红毛和白羽(1∶1.2∶1)3个羽色,将F2代群体中的红毛和白羽群体各自进行横交固定,其后代(横交群体)均未出现羽色分离。F2代和横交群体中红毛鸭的早期生长阶段(21日龄)体重极显着高于F1代红毛鸭(P<0.01)。另外,杂交后代的屠宰性能也得到一定提升,F2代红毛鸭的屠体率、胸肌率、瘦肉率以及红毛母鸭的活体重、屠体重、全净膛率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F1代红毛鸭(P<0.05或P<0.01),横交群体中红毛鸭的屠体率、全净膛率、母鸭的半净膛率以及公鸭的腹脂率也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F1代红毛鸭(P<0.05或P<0.01),且横交群体中所有红毛鸭的半净膛率及红毛公鸭的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腹脂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F2代红毛鸭(P<0.05或P<0.01)。F2代白羽鸭的胸肌率、瘦肉率及母鸭的活体重、屠体重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F1代白羽鸭(P<0.05或P<0.01),横交群体白羽鸭的屠体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也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F1代白羽鸭(P<0.05或P<0.01),且横交群白羽鸭屠体率、全净膛率和母鸭的半净膛率均极显着高于F2代白羽鸭(P<0.01)。【结论】通过与白改鸭杂交,吉安红毛鸭早期生长速度和屠宰性能得到显着改善。

黄汉光[2](2016)在《雷州黑鸭育种基础群部分蛋用特性及产蛋候选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蛋重、蛋品质及产蛋数等是蛋鸭的主要经济性状,受诸多因素影响。本研究以雷州黑鸭为试验素材,从产蛋曲线拟合、雷州黑鸭不同时间段体重体尺与部分产蛋性状的关系、产蛋高峰期料蛋比、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FSHβ基因与TSHβ基因克隆分析等对雷州黑鸭蛋用性能展开系列研究,为后续选育提高雷州黑鸭产蛋性能、品种特性研究及养殖推广等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雷州黑鸭周产蛋率分室模型拟合优度为0.9460,伍德模型拟合度为0.9383,伍德模型修正式拟合度为0.9378,杨宁模型拟合优度为0.9503,杨宁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杨宁模型表达式为y(t)=0.86520*e0.00152t/(1+e-0.60680*(t-5.19900));18周龄至26周龄为雷州黑鸭周产蛋率快速上升期,27周龄至41周龄为雷州黑鸭产蛋高峰期,42周龄以后,雷州黑鸭周产蛋率呈缓慢下降趋势,雷州黑鸭周产蛋率的拐点周龄为35周龄。(2)F2代雷州黑鸭育种基础群5周龄体重、5周龄体斜长、5周龄龙骨长、5周龄骨盆宽、5周龄颈长、8周龄胸深、8周龄龙骨长、8周龄半潜水长、8周龄颈长、开产蛋重及300日龄产蛋数等指标变异系数大于10%,仍具有较大选育空间。雷州黑鸭开产蛋重与5周龄半潜水长显着正相关(P﹤0.05),可通过5周龄半潜水长选育提高雷州黑鸭开产蛋重;雷州黑鸭开产日龄分别与5周龄体重、8周龄骨盆宽显着负相关(P﹤0.05),可通过选育5周龄体重、8周龄骨盆宽改变雷州黑鸭开产日龄;雷州黑鸭开产体重与8周龄胸深极显着正相关(P﹤0.01),开产体重与8周龄胫长显着正相关(P﹤0.05),可通过选育8周龄胸深与8周龄胫长改变雷州黑鸭开产体重;雷州黑鸭300日龄产蛋数与开产日龄显着负相关(P﹤0.05),在一定范围内,延迟雷州黑鸭开产日龄可提高雷州黑鸭300日龄产蛋数。性状间典型相关分析发现,雷州黑鸭综合产蛋性能选育提高应考虑更多的因素。(3)产蛋高峰期,圈养雷州黑鸭料蛋比为2.24,笼养雷州黑鸭料蛋比为2.13,圈养鸭个体日均耗料量比笼养鸭多,个体平均蛋重比笼养鸭轻;圈养组雷州黑鸭受精率为93.85±3.59%,笼养组雷州黑鸭受精率为84.96±7.68%,圈养组雷州黑鸭受精蛋孵化率为87.19±4.97%,笼养组雷州黑鸭受精蛋孵化率95.18±4.51%,圈养组母鸭受精率极显着高于笼养组(P﹤0.01),但孵化率极显着低于圈养组(P﹤0.01);强台风天气条件下,笼养雷州黑鸭死亡率4.33%,圈养雷州黑鸭死亡率1%,台风天气过后,雷州黑鸭产蛋率迅速下降,笼养组母鸭下降幅度稍大于圈养组组母鸭,且台风过后,笼养组母鸭产蛋率恢复速度稍慢于圈养组,台风天气过后,第6 d基本恢复到台风发生前产蛋水平。(4)雷州黑鸭蛋口感风味排名依次为滩涂放牧青壳蛋、滩涂放牧白壳蛋、笼养青壳蛋、笼养白壳蛋、圈养青壳蛋、圈养白壳蛋,但同一养殖模式不同壳色蛋评分值差异不显着﹙P﹤0.05﹚,这为雷州黑鸭蛋口感风味等级评定模型研究、蛋用性能选育及养殖推广提供参考。深青壳蛋更适宜进行长途运输,新鲜浅青壳蛋与白壳蛋以本地市场消费为主。(5)雷州黑鸭FSHβ蛋白为细胞外疏水性分泌型蛋白,属于不稳定型蛋白。雷州黑鸭TSHβ蛋白为细胞外亲水性分泌型蛋白,属于稳定型蛋白。

陈红萍[3](2010)在《山麻鸭配套系(闽龙Ⅰ号)的羽色选育初报》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采用后裔选择的方法,对闽龙Ⅰ号杂交配套杂交蛋鸭的羽色性状开展选育,通过正交、反交等多种组合的测试筛选,使山麻鸭配套系(闽龙Ⅰ号)的羽毛颜色逐步一致,生产麻色羽毛的比例逐步提高,计划通过4~5代的选育,最终达到全部麻羽。

雷祖建[4](2009)在《福建地方鸭品种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和多态性分析》文中指出微卫星标记属于共显性的遗传标记,具有高度的多态性,是中性遗传的,所以在目前被认为是最好的用于群体基因研究的孟德尔分子标记。本文利用微卫星标记,旨在通过构建鸭微卫星富集文库克隆一些微卫星DNA序列,利用克隆的序列设计引物,并通过PCR扩增及其扩增片段大小的分析,来检测5个福建地方鸭品种的基因型,分析了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和聚类结果,并探讨了各品种内的遗传变异和品种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应用磁珠富集法构建了(GA)n、(CT)n、(CA)n、(TG)n重复类型的鸭混合型微卫星富集文库。挑选46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到14含有微卫星的DNA序列,并设计14对微卫星引物递交到了GenBank(GenBank登录号:FJ599499-FJ599512)。通过PCR优化从中获得5个具有中度或高度多态性的基因座,然后用这5个基因座对5个福建地方鸭品种作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表明:①5个鸭品种在5个微卫星基因座中共检测到3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有6.2个等位基因。②5个微卫星基因座在5个鸭品种中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133,其中微卫星FJAU011的多态信息含量最高(0.5860)。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在2.1652-3.9904之间。5个鸭品种的平均杂合度为0.7480,5个群体的基因杂合度变化范围在0.5115-0.7000之间。③哈代-温伯平衡检验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品种的少数位点处于平衡状态,大多数位点都处于不平衡状态。④F-统计量分析表明:各微卫星基因座FST的变化范围从基因座FJAU013的0.1035到基因座FJAU001的0.2287,平均值为0.1586。各基因座的Nm的变化范围从基因座FJAU001的0.8431到FJAU013的2.1659,平均值为0.8865。⑤DA和DS遗传距离将5个群体分为2类,其中福建地方特色品种金定鸭、莆田黑鸭、连城白鸭与山麻鸭聚为一类,番鸭聚为一类,福建的4个地方品种聚为一类。

董健[5](2008)在《微卫星DNA多态性与骡鸭产肉性能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骡鸭属于肉用鸭种之一。通过微卫星标记寻找出控制其产肉性能的主效基因,并进一步研究其亲本中的主效基因的遗传关系,从而为优秀亲本选择与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而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寻找与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或控制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是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首要任务。在众多分子遗传标记中,微卫星(SSR)在基因组中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多态性丰富的特点,在基因图谱绘制、QTL定位、遗传位点标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以骡鸭(♂番鸭×♀北京鸭的F1代)群体(n=120,公母各半,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为实验材料,采用PCR-SS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生长性能和屠宰性状的遗传标记分析,目的是寻找与生长性能和屠宰性状紧密连锁的有利标记信息,为分子育种技术在肉鸭选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对供试个体先后进行了相同饲养条件下的生长肥育试验、屠宰后的产肉性能测定,分离提取了血液基因组DNA,进行了SSR的群体多态性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各项表型性状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SSR多态性与生长性能、屠宰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整体结果如下:1)试验骡鸭的产肉性能0~5周龄时生长速度由慢变快(0~5周龄平均周增重0.263kg),6~10周龄时生长速度最快(6~10周龄平均周增重0.381kg,10周龄的平均体重达到3.275±0.196kg),随后减慢。2)试验骡鸭在11周龄时平均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分别为90.1%、79.3%、82.0%、17.5%、8.5%和1.0%。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3)通过选取12个微卫星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其中4个位点表现多态性,其他位点没有发现多态性或没有扩增产物;这4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3,0.350和0.569。4)通过F检验对基因型与生长性能、屠宰性状的关联性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MCW185座位上CC基因型个体的体斜长和胸围都显着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ADL212座位上AA基因型个体的6~10周龄体重均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MCW67座位上AA基因型个体的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和屠宰率均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ADL212座位上AA基因型个体的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和全净膛均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试验所采用的微卫星标记位点易于检测、重复性好、多态信息含量丰富和杂合度都较大,有望成为标记辅助选择和QTL定位的理想分子标记;其中,位点MCW185可作为骡鸭体尺性状选择的分子标记信息,位点MCW67和ADL212可作为骡鸭屠宰性状选择的分子标记信息。

李慧芳[6](2008)在《中国地方家鸭品种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全面了解中国家鸭遗传资源的现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关系,本研究通过原产地调查并采集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24个地方鸭种,通过微卫星标记技术,检测了24个中国地方鸭种1440个个体在28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基因型。分析了等位基因频率、群体杂合度(H)、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群体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DA遗传距离,采用邻近结合法、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等方法,对24个中国地方鸭种的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原产地调查显示,我国26个地方鸭品种中,文登黑鸭和中山麻鸭濒临灭绝,现存的24个地方鸭种中,建昌鸭和四川麻鸭处于危险状态,其他22个鸭品种均处于正常状态。2.进行了血样保存方法的比较,研究了乙醇保存家禽血样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75%的乙醇按4:1的体积比处理家禽血样,不仅操作简便快捷,常温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且,从该血样中可以提取高质量的DNA。3.检测了28个微卫星座位在24个地方鸭种中的等位基因数及多态信息含量。28个微卫星座位总共检测到236个等位基因,拥有的等位基因数量非常丰富(5-13),平均值为8.428;检测到134.4个有效等位基因,平均值为4.800。有效等位基因数小于实际观察等位基因数。除座位APL23和APL79的PIC为中度多态外,其它座位的PIC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613,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选择潜力。各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期望杂合度三者呈正相关的关系。从品种的角度看,贵州省的三穗鸭和兴义鸭在28个微卫星标记中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最高,皆为4.25,而平均等位基因数最低出现在福建省的连城白鸭,平均等位基因数只有3.36。4.检测了24个地方鸭品种在同一微卫星座位上等位基因数目和频率的差异。结果显示:24个地方品种拥有27个特有等位基因以及数量相当的优势等位基因,28个微卫星基因座都有优势等位基因存在。24个品种中,三穗鸭的期望杂合度最高,0.6166;其次为微山麻鸭;杂合度最低的为金定鸭,0.5137。24个鸭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569,遗传多样性较低,选择的潜力相对较小。5.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经F统计量分析,单个座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群体数从0到8不等。对于整个群体而言存在着极显着的遗传分化,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达到0.264(P<0.001),并且所有座位都显着地贡献于这一结果(P<0.001);杂合子缺失的水平很低。24个鸭群体之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DA遗传距离的结果一致。金定鸭和山麻鸭的遗传距离最近;四川麻鸭和汉中麻鸭的遗传距离最远。Nm值变异范围为从0.4620(四川麻鸭—汉中鸭)到1.3692(金定鸭—山麻鸭)。6.利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24个中国鸭种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关联性,对于特定的群体而言,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但24鸭个种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回归公式:FST/(1-FST) = 0.1976736 +0.0000578ln(d)以及Mantel’s检验的结果(P= 0.19192)并不能为两者间的显着联系提供足够的证据,表明在中国地方鸭品种的形成过程中,各自的地理分布可能并不是影响其群体遗传结构的决定因素。7.利用28对微卫星标记基于DA遗传距离对24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地方鸭种的历史起源、地理位置、生态条件、特定性状以及形态特征等,NJ聚类法将24个中国地方鸭种分为5大类:恩施麻鸭、荆江麻鸭、沔阳麻鸭、建昌鸭、四川麻鸭、靖西大麻鸭和广西小麻鸭聚为一类群;三穗鸭、兴义鸭、云南麻鸭、、连城白鸭、莆田黑鸭、金定鸭和山麻鸭聚为一类群;绍兴鸭和高邮鸭聚为一类;巢湖鸭、汉中麻鸭和大余鸭聚类一类;攸县麻鸭、临武鸭、北鸭、微山麻鸭和淮南麻鸭聚为一类。8.群体结构分析表明24个地方鸭品种1440个个体的平均基因组分数在所属推断类别中的平均基因组分数都大于0.800,表明我国24个鸭群体各具有本品种的特征特性。9.根据实验数据,提出对现有中国地方鸭种的保种措施:可采集组织和血样,贮存DNA信息,分析评价遗传结构的动态变化;在活体保种中,要采取保种场和保种区相结合的保种措施。

张汤杰[7](2007)在《江淮流域家鸭遗传多样性及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研究》文中认为江淮流域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和生态环境共同孵育了许多优良独特的地方水禽品种。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和线粒体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对位于我国江淮流域的高邮鸭、巢湖鸭、淮南麻鸭、沔阳麻鸭、荆江麻鸭、恩施麻鸭、微山麻鸭和攸县麻鸭8个家鸭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特性、动物地理学、起源及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开展遗传质量监测和控制以及对我国家鸭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高邮鸭产蛋性状进行了研究。1.筛选出28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江淮流域8个家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了各群体的遗传参数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对算术平均法构建了聚类图,并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座位在我国家鸭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大多为高度多态(26个),可以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江淮流域8个家鸭品种杂合度相差不大(0.551~0.606),以微山麻鸭的杂合度最高(0.606),其次为恩施麻鸭、荆江麻鸭和沔阳麻鸭,而攸县麻鸭的杂合度最低(0.551)。8个家鸭品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810.524。其中恩施麻鸭最高为0.524,攸县麻鸭最低为(0.481)。结果提示,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境内的3个家鸭品种在所研究的8个品种中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攸县麻鸭在8个品种中多样性最低。两种聚类方法区别不大,8个家鸭品种被聚为两大类,一大类是湖北3个家鸭品种(蛋用)首先聚类然后再与地理位置邻近的巢湖麻鸭(蛋肉兼用型)聚为一类;另外一大类是地理位置相近的微山麻鸭(蛋用型)、淮南麻鸭(蛋用型)聚类后和攸县麻鸭(蛋用型)聚为一类,最后才与高邮鸭(蛋肉兼用型)聚类。8个家鸭品种的聚类关系与品种的地理分布、育成史以及经济类型是一致的。三种遗传距离两种聚类方法得到的六种聚类结果基本一致。8个家鸭种品种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微卫星标记显示2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品种之间的差异,江淮流域8个家鸭种群体内的个体固定系数(FIS)均值为-0.434,经检验近交程度不显着。2.利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9个家鸭品种106个个体DNA控制区多变序列,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约占分析位点总数的5.1%,有转换、颠换、插入/缺失4种类型的变异。确定了31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A7为家鸭的主体单倍型。9个家鸭品种单倍型多样度(Hd)平均为0.798,核苷酸多样度(Pi)平均为0.28%,家鸭品种单倍型多样度在荆江麻鸭中最高,在文登黑鸭中最低。对检测出的31个单倍型的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的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东部地区的家鸭品种。品种之间基因流同地理距离之间呈弱负相关。各单倍型在最大简约树中的分布和实际地理分布无显着关系,各地理单元的单倍型都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家鸭单倍型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这9个品种的家鸭只有1个母系起源,没有发现东亚斑嘴鸭对这9个家鸭品种起源有贡献的证据。3.通过对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在用于遗传距离的研究中虽然绝对值不同,但是品种之间的距离关系相似或者相近;而在遗传变异结果上的差异可能与两种方法的性质和目的有关。4.高邮鸭双黄蛋性状是人工高强度选择与自然淘汰平衡的结果。本研究首次应用了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对在特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情况下高邮鸭的双黄蛋性状进行了适应度分析。2000至2003年3年间在特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情况下高邮鸭双黄蛋在人工选择下获得的适应度优势相当于正常蛋的8.23倍,显示出高强度的人工选择。5.催乳素(prolactin, PRL)基因内含子1存在两个Dra I酶切位点,首次发现我国家鸭在内含子1其中1个位点具有Dra I多态性。该位点由于在1 326位点发生了T→C的碱基突变。93只试验高邮鸭催乳素BB基因型个体30周龄蛋重极显着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1);AB基因型个体的双黄率显着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三种基因型间产蛋数、最长连产天数和开产体重未观察到显着差异。

白生慧,毕正艳[8](2004)在《滇麻鸭选育观测初报》文中研究表明

吕敏芝[9](2003)在《仙湖3号鸭配套系选育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仙湖2号鸭、樱桃谷鸭和狄高鸭商品肉鸭为育种素材,根据现代家禽数量遗传育种原理,采用家系选育与个体选育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进行了十个世代的系统选育,测定了仙湖3号鸭A、B两系各世代的生长发育性能、饲料转化率性能、屠体性能及繁殖性能,并进行了品系配合力的测定和商品肉鸭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 1、经过十个世代的选育,第十世代A系肉鸭49日龄平均体重达3.89千克,饲料转化率为2.75,胸腿肌率达24.3%;种鸭64周龄产蛋量达183个,全期种蛋受精率与入孵蛋孵化率分别为86.5%、81.7%;各主要性状均比第一世代有极显着的提高(P<0.01)。总体来看,A系在保持繁殖性能稳定的同时,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等性能得到了显着改进,达到了父系的要求,选育效果显着。 2、第十世代B系种鸭64周龄平均产蛋量达210个,比第一世代提高37个,也比第十世代A系高27个,差异极显着(P<0.01);种蛋受精率和入孵蛋孵化率分别为87.8%、83.0%,也显着地高于第一世代;第十世代B系肉鸭49日龄平均体重达3.72千克,饲料转化率为2.78,胸腿肌率达23.0%,比零世代显着改进。B系保持了生长性能的稳定,并在繁殖性能方面改进突出,达到了母系的要求,选育效果显着。 3、商品肉鸭经过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理想的配套杂交组合为A♂×B♀,其杂交后代AB在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及胸腿肌率等性能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杂种优势率高达19.9%~6.10%。在本省饲养条件下,配套杂交商品肉鸭49日龄平均体重达3.723千克,饲料转化率为2.70,胸腿肌率达23.76%,达到国内外同类肉鸭的先进生产性能水平。

李潇蒙[10](2016)在《三穗麻鸭行为及DRD4、5-HT1A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三穗鸭在笼养模式下的行为习性,解决动物福利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合理开发利用本优良品种,本实验从行为学、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对涉及三穗鸭行为方面的相关参数进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行为学研究采用Media Record软件对笼养三穗鸭的雏鸭、中鸭、成鸭行为进行跟踪记录,运用Observer XT(11.5)行为学软件对行为进行定义,制成三穗鸭鸭行为谱,将行为分为休息、运动、修饰、理羽、警戒、攻击、饮水、采食、其他等并将部分行为制成模式图。对行为日节律、行为转换关系及时间分配等进行了研究。生理学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测定的方法,以斑嘴野鸭和骡鸭作对照,对三穗鸭进行上笼应激,测定皮质酮浓度在上笼一周内的变化规律和行为反应。遗传学研究以50只三穗鸭为研究对象,利用混合DNA池法,采用PCR扩增并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DRD4、5-HT1A基因进行SNP多态位点检测,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行为分析结果表明,三穗鸭白天主要以卧立、站立行为为主,其次是理羽行为,中鸭时期的理羽行为所占比例最高,为5.65%,雏鸭和成鸭的理羽行为各为1.54%、1.29%。饮水行为发生的比例在雏鸭、中鸭、成鸭各是1.88%、1.98%、1.69%,次之的行为是行走行为,在雏鸭、中鸭、成鸭中所占比例分别是1.17%、0.88%、0.64%,其他的行为所占比例较少。三穗鸭行为在不同时期具有差异性,雏鸭阶段摆尾的舒展行为与成鸭阶段差异性显着,中鸭与成鸭差异性也显着,且全身抖动、腹部理羽、全身伸展、摩擦行为均与中鸭阶段呈现差异性(P<0.05,均值差值在05级别上)。尾部和背部的理羽行为在中鸭和成鸭时期具有显着差异性等。三穗鸭不同时期日节律变化表明采食与饮水行为在3个成长阶段都是在8:00-9:00出现高峰值,3个时期的理羽、采食、饮水、探究行为都具有明显的节律变化,但不同的行为在不同时期的变现规律不同。各个行为之间的逻辑紧密度转换关系表明,卧立无折腿行为与翅膀拍打、摆尾行为;理羽行为与全身伸展和其他一些行为呈显着负相关(R=-0.986,P<0.05;R=-0.981,P<0.05;R=-0.982,P<0.05)。卧立无折腿行为与低头呈极显着负相关(R=-0.981,P<0.01)。全身伸展与摆尾、嬉戏与连续点头、摩擦与摆头、翅膀拍打与低头和其他一些行为都呈显着正相关(R=0.957,P<0.05;R=0.952,P<0.05;R=0.976,P<0.05;R=0.981,P<0.05)。全身伸展与摆尾、爪抓与警戒、站立双腿与翅膀拍打都是极显着正相关(R=1.000,P<0.01;R=0.999,P<0.01;R=0.990,P<0.01)。2.上笼应激分析结果表明,上笼应激后3种鸭皮质酮水平较地面散养仅有轻微升高,无显着差异(P>0.05)。三穗鸭不同性别对上笼应激皮质酮反应,差异不显着(P>0.05)。应激后,一周内皮质酮浓度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到正常水平;鸭子表现出严重的恐惧与不安情绪,饮水和采食有所减少。3.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5-HT1A基因在951bp处发现了一个多态位点,发生C→T突变,命名为exon-C951T。DRD4基因共筛查出4个SNP位点:exon2-C12406T、exon3-A13144G、intron2-C12777T、intron2-T12789C。其中exon2-C12406T、exon3-A13144G位点突变为同义突变。对DRD4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突变前后的等位基因频率估算有差异,但其mRNA二级结构预测,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预测分析均无差异。

二、滇麻鸭选育观测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麻鸭选育观测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2)雷州黑鸭育种基础群部分蛋用特性及产蛋候选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雷州黑鸭种质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家禽产蛋性能研究进展
        1.2.1 鸭产蛋规律
        1.2.2 产蛋曲线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2.3 蛋禽体重与早期产蛋性能的关系
        1.2.4 蛋品质研究
        1.2.5 部分产蛋性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产蛋曲线拟合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饲养管理
        2.1.3 数据整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雷州黑鸭不同周龄周产蛋率
        2.2.2 参数估计与曲线拟合
    2.3 讨论
    2.4 小结
3 雷州黑鸭基础群早期体重体尺指标与部分产蛋性状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雷州黑鸭体重体尺与产蛋数据
        3.2.2 雷州黑鸭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
        3.2.3 雷州黑鸭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4 两种养殖模式下雷州黑鸭部分生产性能与抗应激能力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饲养管理
        4.1.3 观测项目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饲养管理模式下鸭群产蛋高峰期料蛋比
        4.2.2 两种饲养管理模式下雷州黑鸭受精率与受精蛋孵化率
        4.2.3 两种饲养模式下雷州黑鸭产蛋期间抗应激能力比较
    4.3 讨论
        4.3.1 不同养殖模式下雷州黑鸭产蛋高峰期料蛋比
        4.3.2 不同养殖模式下雷州黑鸭受精率与受精蛋孵化率
        4.3.3 台风天气对雷州黑鸭产蛋率的影响
    4.4 小结
5 雷州黑鸭蛋口感风味初步分级及蛋壳抗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养殖模式雷州黑鸭蛋口感风味差异性调研结果
        5.2.2 不同壳色雷州黑鸭蛋蛋壳抗性测试结果
    5.3 讨论
        5.3.1 不同养殖模式雷州黑鸭蛋口感风味差异性调研
        5.3.2 不同壳色雷州黑鸭蛋蛋壳抗性测试
    5.4 小结
6 雷州黑鸭FSHβ基因与TSHβ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试剂及配制
        6.1.4 基因组DNA的抽提与检测
        6.1.5 FSHβ、TSHβ基因部分序列的PCR扩增
        6.1.6 测序结果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PCR扩增结果
        6.2.2 FSHβ与TSHβ基因开放阅读框分析
        6.2.3 FSHβ基因与TSHβ基因ORF序列及其产物
        6.2.4 FSHβ基因与TSHβ基因开放阅读框编码产物理化性质
        6.2.5 二级结构预测
        6.2.6 三级结构预测
        6.2.7 雷州黑鸭FSHβ蛋白与TSHβ蛋白跨膜结构域预测
        6.2.8 雷州黑鸭FSHβ蛋白与TSHβ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6.3 讨论
        6.3.1 雷州黑鸭FSHβ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6.3.2 雷州黑鸭TSHβ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福建地方鸭品种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和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本研究的基本概况
    2 鸭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1 形态学标记
        2.2 细胞学标记
        2.3 生物化学标记
        2.4 分子标记
    3 常用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3.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3.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3.4 单链构象多态性
        3.5 简单序列重复
    4 微卫星标记在家禽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1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及其产生机理
        4.2 微卫星位点的分离方法
        4.3 微卫星标记的优点和不足
        4.4 微卫星标记在家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用磁珠富集法从AFLP 片段中分离鸭微卫星DNA 标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 提取结果
        2.2 鸭基因池DNA 的酶切及预扩结果
        2.3 菌斑的PCR 鉴定结果
        2.4 质粒提取结果
        2.5 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
        2.6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 讨论
        3.1 各种微卫星分离方法的比较
        3.2 磁珠富集成败的关键因素
        3.3 TA 克隆时的一些注意问题
        3.4 引物设计的优化原则
    4 结论
第三章 福建地方品种鸭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测定指标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PCR 扩增产物的琼脂糖检测
        2.2 微卫星多态性的检测结果
        2.3 5 个福建地方鸭品种内的遗传多态性
        2.4 品种间的遗传变异
    3 讨论
        3.1 品种的采样方式和微卫星位点的数目
        3.2 品种内的遗传变异
        3.3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微卫星DNA多态性与骡鸭产肉性能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肉鸭生产研究现状
    1.2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
    1.3 鸭屠宰性能的研究
    1.4 鸭肉品质的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的特点
    2.2 微卫星标记在家禽育种中应用的进展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动物与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骡鸭的生产性能
    4.2 骡鸭的产肉性能
    4.3 骡鸭的体尺
    4.4 骡鸭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4.5 4个微卫星位点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
    4.6 微卫星标记位点与骡鸭体尺的关系
    4.7 微卫星标记位点与骡鸭各时期体重的关系
    4.8 微卫星标记位点与骡鸭屠宰性能的关系
5 讨论
    5.1 骡鸭的产肉性能的比较分析
    5.2 骡鸭微卫星标记的选择
    5.3 骡鸭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
    5.4 微卫星标记PCR扩增条件的探究
    5.5 骡鸭体尺和体重、屠宰性能的表型相关
    5.6 微卫星标记位点与骡鸭体尺和体重、屠宰性能的相关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中国地方家鸭品种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国家禽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1.1 中国家禽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2 中国家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
        1.3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及保种方法
        1.3.1 保种理论
        1.3.2 保种方法
    2 遗传多样性研究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的意义
    3 畜禽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内容
    4 畜禽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
        4.1 形态学方法
        4.2 细胞遗传学方法
        4.3 蛋白质检测方法
        4.4 分子生物学方法
    5 动物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
        5.1 平均数和变异系数
        5.2 基因和基因型频率
        5.3 遗传平衡检验
        5.4 遗传变异的度量参数
        5.5 遗传距离估计数学模型
        5.6 系统发育分化推断方法
    6 微卫星标记及其应用
        6.1 微卫星标记概述
        6.2 微卫星的类型
        6.3 微卫星在基因组中的作用
        6.4 微卫星突变
        6.5 微卫星标记的优点
        6.5.1 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
        6.5.2 多态性丰富
        6.5.3 遗传共显性
        6.5.4 相对保守性
        6.5.5 容易检测,重复性好
        6.6 微卫星标记的局限性
        6.6.1 哑等位基因或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的存在
        6.6.2 PCR 过程本身的缺陷
        6.6.3 “异源同形”现象的存在
        6.6.4 微卫星突变的偏向性
        6.7 微卫星标记在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6.7.1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6.7.2 制作DNA 指纹图
        6.7.3 QTL 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6.7.4 个体及亲缘关系的鉴定
        6.7.5 监测遗传操作效应和保种效果
        6.7.6 品种或品系遗传关系确定
    7 家鸭遗传资源多样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7.1 形态学水平遗传多样性
        7.2 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
        7.3 生物化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7.4 分子遗传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7.4.1 mtDNA 遗传多样性
        7.4.2 核基因遗传多样性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地方家鸭品种保种现状的调查研究
    1 家鸭的起源
    2 中国家鸭资源的多样性
    3 我国地方鸭品种保存状况
    4 对我国地方鸭品种保护的建议
第三章 采用微卫星标记评估中国地方家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第一节 乙醇保存家禽血样的效果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样的采集与保存
        1.2 试剂及仪器
        1.3 DNA 的提取
        1.4 DNA 的检测及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泳
        2.2 产量
        2.3 微卫星扩增的鉴定
        3 讨论
    第二节 中国地方家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微卫星引物
        1.3 药品和酶
        1.4 主要仪器
        1.5 DNA 提取
        1.6 溶液配制
        1.7 PCR 反应体系及其条件优化
        1.8 凝胶电泳
        1.9 银染
        1.10 统计方法
        1.11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及多态信息含量
        2.2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2.2.1 特有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2.2.2 优势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2.2.3 24 个群体共有等位基因
        2.2.4 各品种平均杂合度和群体统计数据
        2.3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2.3.1 F-统计量
        2.3.2 遗传距离的估计
        2.3.3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
        2.3.4 群体每代迁移数
        2.3.5 聚类分析
        2.3.6 主成分分析
        2.3.7 群体结构分析
        3 讨论
        3.1 微卫星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时抽样和样本量的确定
        3.2 微卫星座位数目的选择
        3.3 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现状
        3.4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3.5 品种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关联性
        3.6 中国24 个地方鸭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3.7 聚类方法的选择和比较
        3.8 我国地方鸭种保种与选育的建议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正式录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江淮流域家鸭遗传多样性及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鸭
        1.1 家鸭的起源
        1.2 家鸭的分布、特性与分类
        1.3 本研究中的家鸭产地、分布与品种形成
    2 我国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1 形态学水平遗传多样性
        2.2 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
        2.3 生物化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2.4 分子遗传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2.4.1 mtDNA 遗传多样性
        2.4.2 核基因遗传多样性
    3 高邮鸭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3.1 高邮鸭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3.2 高邮鸭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
    4 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的研究方法
        4.1 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
        4.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
        4.4 DNA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
        4.5 微卫星多态性(SSR)分析
        4.6 DNA 序列分析技术
    5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采样方法
    6 高邮鸭产蛋性能的研究方法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江淮流域8 个地方鸭种的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所需主要试剂和酶
        1.4 微卫星分析用主要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血样采集和 DNA 的提取
        2.2 引物的筛选
        2.3 PCR 反应体系与产物检测
        2.4 PCR 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及基因型的判定
    3 数据分析
        3.1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3.2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 DNA 抽提结果
        4.2 微卫星 DNA 的 PCR 扩增
        4.3 微卫星 DNA 多态性的检测
        4.4 等位基因频率与遗传变异分析
        4.4.1 8 个家鸭品种每座位特有的等位基因
        4.4.2 8 个家鸭品种8 个微卫星座位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4.4.3 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
        4.5 8 个家鸭品种间的遗传分化
        4.6 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
        4.6.1 遗传距离
        4.6.2 聚类结果
    5 讨论
        5.1 研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采样方法和数目
        5.2 群体遗传变异
        5.2.1 群体内遗传变异
        5.2.2 群体间遗传变异
        5.3 江淮流域8 个家鸭品种的地理分布、历史考源与聚类结果分析比较
第三章 利用线粒体D-loop 区分析江淮流域家鸭遗传多态性、系统进化与分子生物地理演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所需主要试剂和酶
        1.4 DNA 扩增和序列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9 品种家鸭线粒体 DNA D-loop 区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
        2.1.1 序列长度与碱基组成
        2.1.2 序列的核苷酸多态位点变异
        2.1.3 序列的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变异类型
        2.1.4 9 个地方品种鸭线粒体 DNA D-loop 单倍型
        2.2 9 个家鸭品种单倍型聚类关系与网络关系图
        2.2.1 单倍型聚类关系
        2.2.2 家鸭线粒体 DNA D-loop 序列的网络关系
        2.3 9 个家鸭品种线粒体 DNA D-loop 区部分序列的遗传结构
        2.3.1 9 个家鸭品种内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态性
        2.3.2 9 个家鸭品种之间遗传距离
        2.3.3 9 个家鸭品种的分子方差分析
        2.3.4 9 个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品种间的基因流和遗传分化
    3 讨论
        3.1 9 个家鸭品种线粒体 DNA D-loop 区序列变异与核苷酸多样度
        3.2 9 个家鸭品种之间遗传距离
        3.3 9 个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原因
        3.4 9 个家鸭品种的基因流及地理分布的初探
        3.5 9 个家鸭品种的系统发生、地位与起源进化
        3.6 两种标记用于评估品种遗传多样性初步探讨
        3.7 对我国地方家鸭品种保种与选育的探讨
第四章 高邮鸭双黄蛋性状适应度优势的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人文环境
        1.2 种群基本情况调查
        1.2.1 试验动物
        1.2.2 统计遗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邮鸭19 个家系2000-2002 年的产蛋早期(26-37 周龄)产蛋记录
        2.2 重复力r_e
        2.3 高邮鸭双黄蛋性状真实生产力
        2.4 高邮鸭双黄蛋性状群体真实生产力均值及其抽样误差估计
        2.5 高邮鸭双黄蛋性状人工选择下的适应度
    3 讨论
第五章 鸭PRL基因内含子1 的SNP检测、多态性分析及与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相关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酶及试剂
        1.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4 PCR 引物设计与合成
        1.5 PCR 扩增、酶切与电泳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1.6.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6.2 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显着性检验(χ~2独立性检验)
        1.6.3 产双黄蛋鸭比例和双黄率采用百分数差异显着性检验
        1.6.4 统计模型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 扩增和酶切
        2.2 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 Hardy-Weinberg 平衡状态
        2.3 PRL 内含子1 基因型与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PRL 基因多态性
        3.2 PRL 基因多态性与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着作

(8)滇麻鸭选育观测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组群
    1.2 饲养管理
    1.3 观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性能
    2.2 产蛋性能
3 结论

(9)仙湖3号鸭配套系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国内外肉鸭研究发展概况
    1.2 广东省肉鸭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基础素材
    2.2 选育方法
        2.2.1 A系的选育方法
        2.2.2 B系的选育方法
        2.2.3 品系配合力测定
        2.2.4 肉鸭性能测定
    2.3 选育技术指标
    2.4 仙湖3号鸭饲养管理方法
    2.5 观测项目
        2.5.1 纯系选育观测项目
        2.5.2 品系配合力试验观测项目
        2.5.3 肉鸭性能测定观测项目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A系选育效果
        3.1.1 生长性能
        3.1.2 屠体性能
        3.1.3 饲料报酬性能
        3.1.4 种鸭繁殖性能
    3.2 B系选育效果
        3.2.1 生长性能
        3.2.2 屠体性能
        3.2.3 饲料报酬性能
        3.2.4 种鸭繁殖性能
    3.3 品系配合力测定结果
        3.3.1 49天龄配合力测定中的平均体重
        3.3.2 1~49天龄配合力测定中饲料消耗
        3.3.3 配合力测定中各组鸭屠体测定
        3.3.4 配合力测定中观测的成活率
    3.4 商品肉鸭性能测定结果
4 论论
    4.1 关于选育方法
    4.2 关于选育效果
        4.2.1 A系的选育效果
        4.2.2 B系的选育效果
        4.2.3 配套杂交商品肉鸭的性能
    4.3 育种中尚存问题及今后的选育方向
        4.3.1 饲料转化率的直接选择问题
        4.3.2 胴体品质的选择方法问题
        4.3.3 肉鸭生长期中热应激的问题
        4.3.4 其它相关问题的研究
5 结论
    5.1 A系肉鸭早期生长速度快
    5.2 B系种鸭的繁殖性能优良
    5.3 A♂×B♀为理想的配套杂交组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10)三穗麻鸭行为及DRD4、5-HT1A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三穗鸭简介
    3 鸭行为简介
        3.1 行为学简介
        3.2 国外鸭行为学研究简介
        3.3 国内鸭行为学研究简介
        3.4 结语
    4 应激研究
        4.1 应激概念
        4.2 应激对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3 应激对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5 DRD4、5-HT1A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5.1 DRD4基因研究进展
        5.2 5-HT1A基因研究进展
    6 生物信息学简介
        6.1 生物信息数据库
        6.2 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
        6.3 生物信息学应用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三穗鸭行为研究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方案
        1.3 实验行为定义
        1.4 实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鸭生长不同时期各行为时间介绍
        2.1.1 三穗鸭雏鸭各行为时间介绍
        2.1.2 三穗鸭中鸭各行为时间介绍
        2.1.3 三穗鸭成鸭各行为时间介绍
        2.2 鸭生长不同时期主要行为活动分配
        2.3 三穗鸭生长不同时期主要行为对比分析
        2.4 鸭生长不同时期各行为日活动节律
        2.5 三穗鸭各行为组内的行为转换关系
        2.6 三穗鸭各个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2.7 三穗鸭延迟序贯综合分析
        2.8 三穗鸭特定行为介绍
    3. 结果讨论
        3.1 行为时间分配
        3.2 行为日节律变化
        3.3 不同生长时期行为对比
        3.4 各个行为之间关联分析
        3.5 应激行为和特定行为
        3.5.1 张嘴行为
        3.5.2 警戒行为
        3.5.3 刻板行为
第三章 三穗鸭上笼应激皮质酮浓度变化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上笼应激模式的建立
        1.3 血浆皮质酮浓度测定
        1.4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上笼一周血浆皮质酮浓度分析
        2.2 上笼一周血浆皮质酮浓度变化分析
        2.3 上笼应激行为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三穗鸭DRD4、5-HT1A基因多态性分析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溶液配制
        1.4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DNA提
        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3 DNA池的构建
        2.4 基因引物设计
        2.5 PCR扩增
        2.6 PCR产物回收
        2.7 基因克隆
        2.8 基因克隆筛选
        2.9 基因克隆测序
        2.10 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 PCR扩增结果
        3.3 基因序列分析
        3.4 DRD4基因SNPs等位基因频率估算
        3.5 DRD4基因mRNA二级结构分析
        3.6 DRD4的蛋白质理化特性分析
        3.7 DRD4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3.8 DRD4蛋白质三级结构分析
    4.讨论
        4.1 DRD4基因多态性
        4.2 5-HT1A基因多态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滇麻鸭选育观测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吉安红毛鸭与白改鸭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分析[J]. 张危红,刘林秀,黄瑜,季华员,韦启鹏,黄江南,谢金防. 福建农业学报, 2020(09)
  • [2]雷州黑鸭育种基础群部分蛋用特性及产蛋候选基因研究[D]. 黄汉光. 广东海洋大学, 2016(02)
  • [3]山麻鸭配套系(闽龙Ⅰ号)的羽色选育初报[J]. 陈红萍. 福建畜牧兽医, 2010(06)
  • [4]福建地方鸭品种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和多态性分析[D]. 雷祖建.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5]微卫星DNA多态性与骡鸭产肉性能关联性研究[D]. 董健. 吉林农业大学, 2008(11)
  • [6]中国地方家鸭品种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慧芳. 扬州大学, 2008(01)
  • [7]江淮流域家鸭遗传多样性及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研究[D]. 张汤杰. 扬州大学, 2007(06)
  • [8]滇麻鸭选育观测初报[J]. 白生慧,毕正艳. 云南畜牧兽医, 2004(04)
  • [9]仙湖3号鸭配套系选育研究[D]. 吕敏芝.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4)
  • [10]三穗麻鸭行为及DRD4、5-HT1A基因多态性研究[D]. 李潇蒙. 贵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云南麻鸭繁育观察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