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度胺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沙利度胺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一、反应停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21)在《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希望借助国外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经验,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一种新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纳入使用EGFR-TKI、ALK-TKI、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药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药师参与医保审核和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达到对医保费用的控制。药师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使用EGFR-TKI、ALK-TKI等药品的患者出现了说明书中未罗列的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美国FDA数据库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将得到的ADR信号与说明书的ADR以及随访中发现的ADR相对比,发现靶向药物新的ADR风险信号,挖掘靶向药物的潜在ADR,提高靶向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研究方法:药师将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医保报销的审核工作中来,建立参与医保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探讨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对医保费用控制和患者受益的影响。药师在随访中发现了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通过对FDA数据库数据挖掘发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新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与对患者随访时发现的ADR以及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相结合,发现靶向药物新的、潜在的ADR。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的克鲁卡尔-沃里斯检验方法。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建立一种参与重大疾病医疗保险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共纳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48例,研究结束时,168名患者疾病稳定,6名患者疾病部分缓解,32名患者停药,26名患者死亡,疾病控制率70.16%。在首次问诊结束时发现药物治疗问题305个,平均每人1.23个,其中49.84%为药物安全性问题,其次34.10%为患者依从性问题。结束时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48个,平均每个患者药物治疗问题0.25个,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显着减少;经一年研究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得分在一年前后也有统计学差异[80(72,92)VS 112(93,122)],依从性低的患者人数减少了39.47%;经过为期一年药师对申请大病医保的患者资料审核和对248名患者提供MMS共节约了费用207.5560万元。药师在随访中发现了吉非替尼等药品有多个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通过对美国FDA数据库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观察靶向药物是否可能存在新的ADR。最终得到79个吉非替尼ADR信号、182个阿法替尼ADR信号、276个厄洛替尼ADR信号、160个奥希替尼ADR信号、157个克唑替尼ADR信号、71个阿来替尼ADR信号、75个塞瑞替尼ADR信号。将得到的ADR信号与说明书中的ADR以及随访中出现的ADR相比较,发现22个说明书未提及但数据挖掘结果显示阳信信号且在随访中有患者出现过的ADR。例如吉非替尼可能有唇疱疹、胸腔积液、眼分泌物3个新的ADR,存在色素沉着障碍、癌症疼痛2个ADR风险信号以及7个大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的ADR风险信号,阿法替尼有皮肤敏感化、癌症疼痛、痛觉3个ADR风险信号,奥希替尼有肝功损害、声带麻痹、鼻腔干燥3个ADR风险信号,克唑替尼有声带麻痹、声带疾病的2个ADR风险信号,阿来替尼有血栓形成、肺栓塞2个血管疾病的ADR风险信号。研究结论:通过对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显着减少,生活质量和依从性显着提高,这体现了药师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临床价值。通过一年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和门诊审核,节约费用207.5560万元,体现了药师在参与医疗保险控费中,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访中以及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发现了多个药物的潜在ADR风险信号,提示医生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ADR,特别是一些潜在的ADR。

周杨林[2](2020)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良事件数据为基础,建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对不良事件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新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研究方法:获取并解析包含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规范药品名称和数据集成等处理,建立用于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数据库。定义“重要不良事件”和“特殊不良事件”,使用不相称性分析中的报告比值比法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特殊不良事件”和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将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的“特殊不良事件”作为新的风险信号。研究结果:通过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的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对于重要器官,氟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5个,伊曲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0个,伏立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9个,泊沙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3个。将说明书中已经记载的不良事件与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氟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伊曲康唑有14个阳性信号,伏立康唑有38个阳性信号,泊沙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4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不良事件是风险信号的占各自记载总不良事件的百分比分别为20.97%、16.28%、25.33%、15.67%。对于特殊不良事件,研究最终发现氟康唑6个新风险信号,伊曲康唑2个新风险信号,伏立康唑8个新风险信号,泊沙康唑11个新风险信号,这些新风险信号均未在现有说明书中记录。研究结论:通过对药品不良事件的数据挖掘,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心脏、血液、胃肠、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或系统中均存在较多的风险信号;部分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未被记录在药品说明书中,为新的药品风险信号,对这些新的风险信号需要加强监测。临床在使用三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需要做好药用药评估以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风险。

陈旭丽[3](2020)在《中医慢病护理管理对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情绪及改善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慢病护理管理在缓解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抑郁情绪及改善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8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实验组29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实验组运用中医慢病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中医临床证候量表评分、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显着下降,且实验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两组抑郁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理职能(Role Limitation because of Physicai Problem,RP)、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F)、情感智能(Role Limitation because by Emotional Problem,RE)、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且实验组生活质量总分(545.43±53.86)分显着高于对照组(488.87±53.62)分(t=4.074,P <0.05)。结论:中医慢病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抑郁情绪,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亚文[4](2019)在《王灵台灵郁花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灵郁花方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伴焦虑障碍患者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016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CHB伴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灵郁花方治疗组和逍遥丸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灵郁花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逍遥丸治疗,12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状态心理学量表(HAMA、SAS)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BV-DNA,HBs Ag定量,HBe Ag定量,ALT,AST,ACTH,Cor和眼动检查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焦虑状态的HAMA评分和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HAMA总有效率为88.10%,SAS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HAMA总有效率67.5%,SAS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HAMA和SAS评分的改善程度与时间成正比,治疗组下降的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2).两组治疗后HBV-DNA定量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2log S/CO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Bs Ag定量均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治疗组HBs Ag对数值下降大于0.5log S/CO、1log S/CO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Be Ag定量较前无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HBe Ag对数值下降大于0.5log S/CO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ALT总有效率为7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为55%,两组同治疗前比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ACTH和Cor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6)眼动检查患者异常率为75%。结论:灵郁花方可以明显改善和缓解CHB伴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状态,促进乙肝病情的恢复,抑制HBV-DNA,降低HBs Ag和HBe Ag定量,改善并促进ALT、AST的复常,降低ACTH和Cor;“心肝肾三脏同治”灵郁花方是治疗CHB伴焦虑障碍有效方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病毒,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关。

曾芸[5](2019)在《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德阳地区六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区域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用药现状;2、通过查阅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专家共识以及高质量的循证研究文献,拟定合理用药的评价标准,对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提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五年时间内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住院病例,排除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乙肝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病等情况。参考随机抽样样本量计算公式n=P(1-P)/(e2/Z2+P(1-P)/N),将置信度设置为P小于0.01,比例估计设置为0.5,精度值百分比分别设置为0.03和0.04,计算出需要样本量为988-1692之间,取整数1200作为抽样分析目标样本量。按入院时间对每家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排序,病例总数除以100的商四舍五入后取整数作为间隔,依次抽取6份病例,最终纳入1200份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药物的功能作用进行分类,利用EXCEL2007、ACCESS 2007、IBM SPSS 23.0等软件提取样本数据并整理,最终获得患者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药品种类、应用明细等具体数据。参照拟定的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对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男性约占73.5%,平均年龄51.3± 10.4岁,女性约占26.5%,平均年龄57.8±9.7岁。平均住院日为17.1天,人均住院费用为12141.8元,平均总药费占总费用比的38.3%,抗病毒药物费用占总药费的71.1%。药物利用评价(drug utilization review,DUR)方面,共计914例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使用频次前三位依次是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其中恩替卡韦的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最大,干扰素类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均小于1,核苷(酸)类DUI均等于1;药物利用评估(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DUE)方面,肝功能指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3%、HBV DNA转阴率为40.2%、ALT复常率为56.1%、HBsAg转阴率为1.2%;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精神异常、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骨髓抑制发生率依次为2.8%、2.2%、1.9%、0.9%、0.5%、0.3%、0.1%;抗病毒药物使用合理性方面,①1200例患者中有278例(23.2%)未严格掌握抗病毒治疗的启动指征,随意予以抗病毒治疗;②有230例(44.6%)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抗病毒药物选用不合理,有94例(47.0%)例病情进展至代偿期或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选用不合理;有164例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69例(42.1%)未正确实施耐药挽救方案;③特殊人群中,有56例(42.4%)HBV相关肝病患者、28例(27.2%)处于特殊年龄或生理阶段患者、9例(26.5%)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以及7例ALT≤2×ULN的患者(20.0%)抗病毒药物选用不合理;④抗病毒治疗随访方面,对724例(79.2%)应用了抗病毒药物的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率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综合医院高于专科医院,随访形式以电话为主。结论:男性患者CHB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六家医疗机构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包括不能严格地把握治疗适应症,随意启动抗病毒治疗;药物选用方面,不考虑患者HBVDNA水平、肝脏炎症程度,不结合患者的用药史、禁忌症、是否为特殊人群等情况,随意选用、停用或换用抗病毒药物。部分医院未开展基因型耐药检测,未采取正确的耐药挽救措施,只凭经验选药等。这些不合理的情况,一方面与德阳地区的经济状况、医疗技术水平偏低有关,另一方面与医师对于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相关的合理用药培训较少有关,导致用药规范及治疗新进展等传播不及时、不到位。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抗病毒治疗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临床药师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更加有针对性地参与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指导监督、临床路径、医嘱点评等工作,协助临床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减少不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刘菲菲,龚作炯[6](2017)在《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一线推荐,但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对一部分患者为禁忌,且对基因1型、经治、肝硬化的患者疗效差,甚至患者常因不良反应而停药。2011年,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使不同基因型、初治、经治、肝硬化及干扰素禁忌证的患者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甚至可达到100%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该文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曲颖[7](2016)在《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全部患者分为A、B两组,两组各40例,A组为恩替卡韦组,B组为内科综合治疗组,B组住院期间采用内科综合治疗,A组在B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恩替卡韦。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60.0%;B组总有效率为32.5%;A组早期治疗有效率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晚期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替卡韦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时有显着疗效,而在中、晚期治疗时,效果不是很明显,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临床效果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朱国民[8](2008)在《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GBC-SD体外抗癌作用目的:探讨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敏感性及作用和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反应停和5-Fu的联合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胆囊癌细胞GBC-SD,采用不同浓度的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进行干预,(1)用MTT法检测各次的抑制率并算出中效浓度,并检测反应停与5-Fu联合作用对GBC-SD细胞的抑制情况;(2)应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3)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反应停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及超微结构变化;(4)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各周期的影响,并测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不同浓度的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抑制率不同,细胞的抑制率与反应停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为19.44μmol/L。反应停与5-Fu联合用药对GBC-SD细胞的两药相互作用系数均小于1,20μmol/L的反应停和20μg/ml的5-Fu的两药相互作用系数最小,为0.71。(2)台盼蓝拒染法检测:10μmol/L的反应停干预组细胞出现生长速度稍有减慢,但作用不明显;20μmol/L、40μmol/L的反应停干预组出现活细胞数量下降,细胞明显抑制(P<0.01)。20μmol/L的反应停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第二天表现抑制作用最明显;40μmol/L的反应停能够抑制并直接杀死细胞,表现为第二天后细胞数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3)反应停作用48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数目减少;胞浆透亮度下降,细胞体积变小,变圆形。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染色质凝聚深染,内质网、线粒体肿胀,内部结构混乱。并可见核固宿、核碎裂,及凋亡小体的形成等细胞凋亡的表现。(4)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①不同浓度反应停作用GBC-SD后G0/G1期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随着反应停浓度的增加,G0/G1期所占的比例逐步上升,而细胞增殖指数(PI)逐步下降。②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凋亡率逐步增加,且差异明显(P<0.05);在相同的药物浓度下,24小时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48小时的细胞凋亡率(P<0.05)。结论:(1)反应停能够抑制胆囊癌细胞的生长,且抑制作用与剂量和时间有关。(2)反应停可以诱导GBC-SD细胞的凋亡,使细胞阻滞于G1期,其作用也与剂量和时间有关。(3)反应停可以和5-Fu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效果。第二章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经反应停作用后胆囊癌细胞中survivin、VEGF、MMP-9的表达。结果:经反应停作用48小时后survivin/β-actin的比值对照组为1.86±0.50、10μmol/L组为1.39±0.43、20μmol/L组为0.36±0.24、40μmol/L组为0.15±0.07,随着反应停作用浓度的增加,survivin mRNA的表达下降;VEGF/β-actin的比值对照组为2.47±0.76、10μmol/L组为1.86±0.61、20μmol/L组为0.89±0.41、40μmol/L组为0.25±0.13,随着反应停作用浓度的增加,VEGF mRNA的表达下降;MMP-9/β-actin的比值对照组为2.16±0.76、10μmol/L组为1.42±0.43、20μmol/L组为0.79±0.32、40μmol/L组为0.31±0.23,随着反应停作用浓度的增加,MMP-9mRNA的表达下降。结论:反应停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作用胆囊癌细胞。第三章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目的:筛选反应停治疗胆囊癌细胞后的相关差异蛋白,探讨反应停治疗胆囊癌的机理。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出胆囊癌细胞反应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通过PDQuest软件进行成组比较,在治疗组与对照组间选择差异在两倍以上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凝胶图谱匹配分析,结果共发现36个差异在两倍以上的蛋白点(p<0.05)。治疗组中13个表达下调,23个上调。选择其中差异在三倍以上的10个蛋白质斑点作为差异表达的质谱分析。鉴定出7个蛋白质点,在治疗组上调的有: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1、transgelin 2、neuregulin 3、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治疗组下调的蛋白质有:heat shock protein 27、phosphoglycerate mutase1、endoplasmic reticulum protein 29。结论:(1)胆囊癌细胞经反应停作用处理后,我们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出36个差异蛋白质点,并鉴定了7个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质。(2)鉴定得到7个反应停作用相关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通过反应停作用可以改变这些蛋白质的表达,说明反应停在抗胆囊癌细胞方面有一定作用,并可通过这些差异蛋白质点进一步探索反应停对胆囊癌的作用点。为反应停的抗胆囊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3)反应停作用胆囊癌细胞出现的差异蛋白有多个与磷酸或磷酸化有关,如HSP27、ERp29、PGM1、TPI、PNP、NRG3等,有可能对这些蛋白质进行磷酸化是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作用的一个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施佳平,刘洪江[9](2006)在《反应停的药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文中研究指明

张小梅[10](2005)在《反应停治疗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反应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例RA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反应停平均150mg/d,治疗1年,以7项临床指标(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休息痛、晨僵时间、握力、血沉、C反应蛋白)为主要疗效指数,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7项指标均显着改善,不良反应少,而且较轻,治疗过程中2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反应停对RA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药物,其生物学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TNF-α基因表达受抑制有关。

二、反应停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应停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药学服务发展历程
        1.1.2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现状
        1.1.3 数据挖掘在临床应用情况
        1.1.4 四川省医保负担现状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3 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的药学服务模式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学服务模式建立
    2.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特点
    2.2 研究对象与纳排标准
        2.2.1 研究对象与流程
        2.2.2 纳排标准
    2.3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流程
        2.3.1 药学问诊
        2.3.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评估
        2.3.3 与患者共同确定治疗目标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
        2.3.4 患者随访评估
    2.4 药学服务结果
        2.4.1 药物治疗问题评估
        2.4.2 有效性评估
        2.4.3 患者安全性评估
        2.4.4 患者依从性评估
        2.4.5 节约医保经济负担评估
        2.4.6 药学服务结果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3.1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药物ADE原始数据来源
    3.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3 药物不良反应信号数据挖掘研究方法
    3.4 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事件收集
    3.5 药物不良反应信号结果
        3.5.1 FDA数据库中药品的不良反应信号
        3.5.2 FDA数据库中药品的重要系统不良反应信号
        3.5.3 随访中说明书未罗列的ADR与数据挖掘阳性ADR信号对比
        3.5.4 不良反应信号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局限
    4.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的区别
        1.1.2 药品不良事件研究的历史背景
        1.1.3 国内外药品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情况
        1.1.4 药品风险信号的概念和内容
        1.1.5 药品风险信号的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药品风险信号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2.1 数据挖掘工作的早期探索
        1.2.2 医疗大数据的数据挖掘阶段
        1.2.3 数据挖掘未来发展方向
    1.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不良事件监测
        1.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的基本情况
        1.3.2 选择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内容
        1.4.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1.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1.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与获取
        2.1.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
        2.1.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获取
    2.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分析与提取
        2.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条目分析
        2.2.2 提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中变量并备份
    2.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清洗
        2.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重复报告的处理
        2.3.2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核心变量缺失的处理
        2.3.3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缺失值处理
        2.3.4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异常值处理
        2.3.5 研究数据中ISR编码不同但报告内容相同或相近数据处理
    2.4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收集和处理
        2.4.1 常用药名信息的处理方式
        2.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
        2.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处理
    2.5 处理后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集成
    2.6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库基本情况与检测
        2.6.1 数据库中基本信息查询
        2.6.2 查询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基本信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算法介绍和使用
        3.1.1 二乘二列联表与卡方检验
        3.1.2 报告比值比
    3.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汇总与研究
        3.2.1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
        3.2.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1 重要不良事件定义
        3.3.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4.1 特殊不良事件定义
        3.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5 讨论
        3.5.1 通过对4 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的风险信号挖掘结果讨论
        3.5.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5.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
    4.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中医慢病护理管理对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情绪及改善其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实验室观察指标方面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临床证候量表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3 讨论

(4)王灵台灵郁花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设计
    2.1 方法
        2.1.1 随机
    2.2 样本量估算
    2.3 病例选择
        2.3.1 诊断标准
        2.3.2 纳入标准
        2.3.3 排除标准
        2.3.4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观察指标
        2.4.2 疗效观察指标
        2.4.3 安全性指标
        2.4.4 不良反应
    2.5 治疗方法
        2.5.1 药物组成
        2.5.2 合并用药
        2.5.3 用法、用量及疗程
    2.6 疗效判定标准
        2.6.1 焦虑状态疗效判定标准
        2.6.2 CHB伴焦虑障碍中医症候积分疗效判定标准
        2.6.3 肝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2.7 统计分析
        2.7.1 统计描述
        2.7.2 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治疗前情况
        3.1.1 一般资料
        3.1.2 眼动检查与CHB伴焦虑障碍的关系
    3.2 疗效分析
        3.2.1 两组患者焦虑状态改善比较
        3.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比较
        3.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比较
        3.2.4 两组患者HBV-DNA、HBsAg、HBeAg定量比较
        3.2.5 两组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改善比较
    3.3 两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研究
        4.1.1 CHB的抗病毒治疗
    4.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及研究
        4.2.1 病因病机
        4.2.2 CHB的中医药治疗
        4.2.3 中医药治疗CHB的优势
    4.3 现代医学对焦虑障碍的认识和研究
        4.3.1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
        4.3.2 焦虑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3.3 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
    4.4 中医学对焦虑障碍的认识及研究
        4.4.1 病因病机
        4.4.2 焦虑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4.4.3 中医药治疗焦虑障碍的优势
    4.5 焦虑障碍与CHB的关系
    4.6 王灵台教授对CHB伴焦虑障碍的论治
        4.6.1 王灵台教授对CHB伴焦虑障碍的认识
        4.6.2 灵郁花方的组方原理
        4.6.3 灵郁花方的药理学研究
    4.7 灵郁花方治疗CHB伴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
        4.7.1 灵郁花方对CHB伴焦虑障碍患者HAMA、SAS评分的改善作用
        4.7.2 灵郁花方对CHB伴焦虑障碍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
        4.7.3 灵郁花方对CHB伴焦虑障碍患者HBV-DNA的改善作用
        4.7.4 灵郁花方对CHB伴焦虑障碍患者HBsAg、HBeAg的改善作用
        4.7.5 灵郁花方对CHB伴焦虑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改善作用
        4.7.6 CHB伴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小结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慢性肝病相关性焦虑抑郁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5)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6)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l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准治疗方案
2 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ly acting antivirals,DAAs)
    2.1 NS3/4A蛋白酶抑制剂
        2.1.1 特拉匹韦(telaprevir)和博赛泼韦(bocepre-vir):
        2.1.2 司美匹韦(simeprevir):
        2.1.3 阿那匹韦(asunaprevir):
    2.2 NS5A抑制剂
        2.2.1 达卡他韦(daclatasvir):
        2.2.2 雷迪帕韦(ledipasvir):
    2.3 NS5B聚合酶抑制剂
        2.3.1 索非布韦(sofosbuvir):
        2.3.2 达拉他韦(dasabuvir):
3 全口服抗病毒治疗
    3.1 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
    3.2 索非布韦联合达卡他韦
    3.3 索非布韦联合司美匹韦
    3.4 索非布韦联合雷迪帕韦
    3.5 达卡他韦联合asunaprevir
    3.6 利托那韦(ritonavir)、paritaprevir联合ombitasvir
    3.7 利托那韦paritaprevir ombitasvir联合达拉他韦
4 展望

(8)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GBC-SD体外抗癌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9)反应停的药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学和药动学研究
    1.1 药理学
    1.2 药动学
2 临床作用机制
    2.1 镇静作用
    2.2 抗炎症作用
    2.3 对TNF-α的抑制作用
    2.4 免疫调节作用
    2.5 抗血管生成作用
3 临床应用
    3.1 麻风病
    3.2 结缔组织病
    3.3 消化系统疾病
    3.4 皮肤病
    3.5 肿瘤
        3.5.1 血液系统肿瘤
        3.5.2 实体瘤
    3.6 与HIV感染相关疾病
    3.7 其它
4 不良反应

(10)反应停治疗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观察指标:
    1.4 药物用法:
    1.5 血浆ALT和AST的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反应停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以NSCLC患者药学服务为例的大病医保药学服务模式研究[D]. 刘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D]. 周杨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中医慢病护理管理对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情绪及改善其治疗效果的影响[J]. 陈旭丽. 中医临床研究, 2020(02)
  • [4]王灵台灵郁花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李亚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D]. 曾芸.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4)
  • [6]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 刘菲菲,龚作炯. 疑难病杂志, 2017(03)
  • [7]8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 曲颖. 中国医药指南, 2016(18)
  • [8]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朱国民. 中南大学, 2008(12)
  • [9]反应停的药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J]. 施佳平,刘洪江.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04)
  • [10]反应停治疗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观察[J]. 张小梅. 现代医药卫生, 2005(22)

标签:;  ;  ;  ;  ;  

沙利度胺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