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一、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岩[1](2021)在《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都是当前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牵扯面十分之广。正是由于优化设计与方案比选二者的关联环节众多,计算并制定设计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方可完成。且在这处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通常是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对初选方案进行计算与反复验算,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当今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逐步融入到工程行业中,为传统工程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为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极大程度上加快了复合地基综合优选领域的蓬勃发展。本文结合复合地基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两个模块的特征,从两个层面分别对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进行细致拆分与整合。一方面针对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以CFG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多桩型复合地基(碎石桩+CFG桩)为例,深入研究了复合地基设计规范知识,进行了优化设计的关键参数分析,并分别建立了三类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充分发挥其特性,最大限度的得到模型的最优解;另一方面,针对复合地基的方案比选,应用灰色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复合地基综合评价模型,并借助MATLAB程序开发将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灰色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编写成计算机程序,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是一个科学可靠的综合比选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配合MATLAB的工具箱开发功能,将优化设计模块与综合比选模块进行结合,开发出一个能够集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为一体的“优中选优”系统,将工程的经济效益与时间成本发挥到了极致。

原朝玮[2](2020)在《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各地广泛的分布着软土,若不通过处理直接作为工程地基,会存在沉降量过大、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是岩土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有换填法、排水固结法以及水泥土搅拌桩法等,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合理的选择处理方案是确保地基稳定的关键。本文以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车辆段地基处理项目为依托,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室内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在选定地基处理方案为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前提下,对处理区域的加固效果以及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根据地质资料,通过对比,选择了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方案处理地基,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2)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复合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在试验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配比试验,得出了适合本次试验的模型土配比,并证明了石英砂、重晶石粉、碳酸钙粉、石蜡油的组合可以较好的模拟软土。(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试验建模计算,所得结果与模型试验较为吻合,验证了模型试验的正确性与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该类分析的合理性。(4)利用有限元软件,通过改变桩长、桩径及垫层模量研究对复合地基沉降值的影响性,可知增大桩长、增大桩径、提高垫层模量均能有效的降低复合地基的沉降值,但其存在一定的限度,随着桩体尺寸与垫层模量的变大,降低复合地基沉降值的效果越差。(5)通过有限元软件与规范法对波哥大地铁一号线的车辆段区域的沉降值的计算可知,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方案处理该区域时,对该区域的地基改善效果优异,地基沉降值明显降低,工后沉降与年沉降值符合工程设计要求。(6)对复合地基初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给出优化方案。

连坦帅[3](2020)在《软土不均匀沉降下综合管廊结构受荷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管廊作为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被广泛地应用于市政管网的建设中。在深厚软土地区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往往与航运、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相互交叉,容易导致综合管廊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影响综合管廊的整体稳定性。软基地区交叉施工下,综合管廊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控制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研计划项目“软土地区船闸施工对下覆管涵稳定性影响及安全控制”(2019037),通过室内试验、理论推导、数值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均匀地基、不均匀荷载下,综合管廊结构的沉降变形规律及稳定性演化规律。基于初参数法,建立了非连续综合管廊纵向结构响应弹性地基力学模型,为管廊的受荷变形分析和稳定性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基于初参数法的综合管廊力学模型研究。针对有结构缝的软基综合管廊结构,考虑综合管廊的非连续性,借鉴多跨连续梁的解析解法,基于初参数方程,提出了综合管廊纵向结构响应弹性地基力学模型,给出了管廊支座反力、挠度、沉降计算方法。(2)综合管廊在不均匀荷载下的结构变形响应研究。通过对某一节管廊施加不均匀的矩形荷载、三角荷载分析在不均匀荷载下管廊的位移与转动规律,结合防水技术规范,建立管廊的破坏判断依据,分析了不均匀荷载下的管廊稳定性。结果表明:管廊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模式主要分整体沉降与转动;管廊的沉降量与转角均符合指数变化规律,荷载越大,沉降量与转角越大。软基管廊的刚度较大,在荷载的作用下一般处于弹性状态,其破坏主要是管段间沉降缝的不均匀变形差导致橡胶止水断裂渗水。(3)综合管廊在复合地基下的变形规律研究。建立复合地基下管廊纵向结构受荷的有限元模型,对水泥土搅拌桩的强度、置换率和处理深度对管廊沉降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地基交界界面处的管廊进行研究,分析地基交界界面处的管廊位移规律。分析研究表明:复合地基会造成管廊的不均匀沉降,地基之间模量差距越大,不均匀沉降的值也就越大;灌注桩、水泥土搅拌桩均能抵抗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不均匀沉降,其中掺入水泥强度、置换率与处理深度是抵抗不均匀变形能力的主要参数。水泥土强度、置换率与处理深度越大,其上部管廊的沉降差值或转角差值越小,且处理深度对管廊抵抗不均匀荷载有较好效果。(4)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八堡船闸下沙路管廊结构的沉降情况,对八堡船闸下沙路管廊工程的位移情况、管廊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孙玮玺[4](2020)在《楔形芯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性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是指先在水泥土形成搅拌桩中压入高强度的桩体,硬化后形成的组合型复合地基。这种新型地基处理方式通过内芯桩(钢桩或混凝土桩)、外芯水泥土桩和桩周土体协同承担由上部荷载。这种桩基的复合地基在加入芯材后,改善了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经济成本等方面的特点。刚性芯桩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对土体有较好的改善。但在工程中,也逐渐暴露了其自身缺点:其一,组合桩在承载时表现出很强的脆性破坏;其二,在地基土中组合桩体易受土壤侵蚀。为了尽可能的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外芯桩的水泥土中加入了塑性变形强、抗腐蚀性好的橡胶粉,形成了新型复合材料橡胶水泥土(Rubberired Cement Soil)材料,简称为RCS。然后以进一步提高其复合地基承载性能为目的,将普通的等直径桩用楔形桩所代替。这种楔形桩体是依靠其楔角来增大桩土间的摩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承载性能。通过将楔形混凝土桩作为内芯桩与上述的橡胶水泥土桩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了混凝土楔形芯橡胶水泥土桩,即楔形芯RCS桩。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以及有限元仿真分析手段,对楔形芯RCS桩进行了承载能力理论分析,并通过ABAQUS有限元模拟对其单桩、群桩进行分析。通过改变单桩下的橡胶粉含量、芯桩楔角角度以及内芯长度等参数,以及群桩下桩距、桩数、芯长比、外芯桩橡胶粉掺量以及内芯桩楔角角度进行模拟研究,分析组合桩体在不同因素下单桩、群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结论与成果:通过ABAQUS数值模拟对楔形芯RCS桩复合地基的受荷沉降、桩土摩擦阻力和内、外芯应力情况以及荷载分担情况随荷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楔形芯RCS桩的芯桩楔角角度以及芯长比,观察单桩及群桩复合地基的不同变化情况对楔形芯组合桩基桩侧摩阻力、P—S曲线以及桩身应力的变化情况,得到了楔形芯RCS桩的承载能力并不会随着其芯桩楔角角度以及芯长比的递增而显着增加,过大的楔角与芯桩长度对其承载性能提高的幅度不再明显。对不同桩身材料桩的承载性能进行比较后发现楔形芯RCS桩的承载能力低于混凝土桩但远高于水泥土桩,结合理论分析表明楔形芯RCS桩既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可靠性还合理的将制备成本进行良好的斟酌。分析在不同的橡胶粉掺入量对楔形芯RCS桩单桩与群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效果,发现增加橡胶粉掺量后对单桩及群桩下的桩体的变形效果有所提升,不断调节内外芯桩间的应力比,进而更好发挥组合桩体中各组成部分的受力变形性能。通过改变不同桩数以及桩距来分析对楔形芯RCS桩单桩与群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效果,发现桩数及桩距的增加使群桩的整体沉降逐渐加深,桩土受力变形随之增加,随着桩距的增加其群桩效应对复合地基的影响逐渐降低。通过理论分析对楔形芯RCS桩的承载力以及桩体位移沉降计算进行了研究,根据相关规范以及分段递推法对楔形芯RCS桩桩体沉降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贾超[5](2020)在《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由于适应性广、造价较低和加固效果良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加固处理中。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评价其加固性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工程实际中,通常根据现场勘察结果选择相应的施工工法,并通过试桩以及试桩过程中对桩体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监测,来确定工程施工参数,分析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工程应用,归纳总结了复合地基的概念、主要类型及效用,分析了桩式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以及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特性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太焦铁路太谷段黄土地基为研究背景,根据现场勘察和试验结果,分析评价了该路段黄土的特性及其湿陷性。最后,采用现场监测、数值分析及理论计算等手段,计算分析了该路段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特性,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桩身外观尺寸检查和钻孔取芯,发现芯样完整性良好,桩体均匀;各芯样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均大于1MPa,表明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完整性和桩体强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2)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加,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曲线缓慢向下发展,比例界限和极限荷载不明显;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压密、局部剪切破坏和完全破坏特征也不明显,表明复合地基承载力未达到其极限状态。(3)通过静载荷试验、理论计算以及数值模拟所得水泥土搅拌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90kPa、315kPa和238kPa。由此可知,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理论计算结果大于现场测试结果,主要是因为试验荷载未达到复合地基的极限状态,未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数值模拟结果略小于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但其差值较小。(4)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所得地基沉降量分别为21.17mm、26.14mm及31.25mm。数值模拟结果大于现场监测,主要原因是地基土的密度及弹性模量通常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大,但本文模型中则取密度及弹性模量为固定值。

徐山岱[6](2020)在《刚性基础下砼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程建设对软土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涌现。砼芯水泥土桩(CDCM桩)是在传统的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毕后插入预制混凝土芯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桩型,结合了混凝土桩强度高和水泥土桩摩阻力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承载力、减小沉降量。但目前对CDCM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的研究已落后于工程实践,开展刚性基础下CDCM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桩周土-水泥土桩-砼芯之间的界面摩擦特性是CDCM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基本都假设界面摩擦力完全发挥,未考虑界面相对位移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桩周土-水泥土桩-砼芯的相互作用和变形特性,基于侧摩阻力与相对位移相关的理想弹塑性荷载传递函数和荷载传递法基本原理,提出了刚性基础下等芯和短芯-CDCM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分析的理论解析法和迭代分析法。接着利用所提出的方法,研究了等芯和短芯两种情况下CDCM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与变形特性,并分析了含芯率、芯长比、面积置换率、荷载水平、桩周土与桩端土性质等影响因素对刚性基础下CDCM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刚性基础下CDCM桩复合地基:(1)界面侧摩阻力对CDCM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产生直接影响。地基浅部侧摩阻力发挥度较小,而深部界面侧摩阻力的发挥度则由于界面相对位移的发展而显着提高。与等芯-CDCM桩相比,短芯桩界面侧摩阻力发挥度更高。(2)砼芯承担了较大部分荷载,其次为水泥土桩,再次为桩周土;水泥土桩在砼芯和桩周土之间还起到传递荷载的作用;含芯率的增加可以提高砼芯的荷载分担比,但存在最优值;(3)对于短芯-CDCM桩,在砼芯底部水泥土桩的应力产生“突增效应”,在设计和施工中应予以特别重视。

龙骁鹏[7](2020)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港口集疏运体系及港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港区陆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利用。陆域部分大多为吹填土、淤泥等不良土体,不能直接作为建筑物或者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作为常见的软基处理方式,在港口工程中被广泛使用,根据规划复合地基不仅需要承受堆场货物产生的静荷载,而且还受到运输车辆的振动荷载。为了提高复合地基的使用效率,同时优化设计施工方案,本文对不同荷载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力及变形进行了研究。基于广西某港口陆域软基处理项目,针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静载试验Q~s曲线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复合地基沉降进行计算,同时与规范法互相对比。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了静载作用下水泥掺入量、褥垫层、桩间距、桩径、布桩方式对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水泥掺入量、桩间距、桩径、褥垫层厚度、垫层模量五个因素设计L16(45)正交试验,对复合地基沉降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法考虑了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比规范法计算出的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提高水泥掺入量,添加褥垫层,减小桩间距,扩大桩径,采用正三角形布桩都可以加强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桩间距对地基沉降影响最显着,设计变更时优先考虑改变桩间距。在静载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复合地基动力分析模型,采用简谐振动模拟交通荷载,研究了车辆荷载下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计算分析表明:车辆载重和速度同时影响着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载重越大,行驶速度越快,地基变形越明显,其中载重的影响比速度更加明显。在行驶过程中,水泥土桩的变形主要发生在桩头部位,同时软弱夹层位置的桩身也会发生鼓胀变形。

孙哲[8](2019)在《旋喷搅拌桩在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旋喷搅拌桩是通过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创新改进,将水泥土搅拌桩的搅拌工艺和旋喷桩的高压频射技术有机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桩型。本文依托徐州至盐城铁路(以下简称徐盐铁路)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基试验段工程,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旋喷搅拌桩加筋路堤处理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加固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适用于旋喷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总结了旋喷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参数、质量检测方法,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旋喷搅拌桩的施工实践提供借鉴。对比分析了旋喷搅拌桩、普通水泥土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旋喷搅拌桩可在相近加固效果条件下降低约9%的工程造价。(2)依托徐盐铁路XYZQ-Ⅱ标段双沟车站正线地基加固工程,开展了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路堤荷载下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基的变形和桩土荷载分担规律。现场实测结果表明,随着路堤填土填筑高度的增加,桩顶处土压力总是大于桩间土处土应力,且两者差值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路堤中心处土压力总是大于路肩处的土压力。当路基本体及基床底层填筑工作完成时,填筑高度为6.6m,桩土应力比为4.110.6,荷载分担比为40.2%59.4%。(3)采用ABAQUS数值分析软件,根据徐盐铁路旋喷搅拌桩软基加固工程现场工况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通过调整桩体模量参数(由20MPa增至81920MPa),对13组不同强度的旋喷搅拌桩桩承路堤的地基沉降、桩土差异沉降、水平位移、桩土应力比和不同深度处的超静孔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本文工况,可取160MPa作为柔性桩和刚性桩的判定界限,为旋喷搅拌桩加筋路堤分类设计提供了依据。(4)基于承载力控制原则,给出了旋喷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计算方法,并采用了徐盐铁路实际工程案例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朱化梅[9](2019)在《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连盐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建连云港至盐城铁路途经大范围海相软土区域,铁路工程对路基变形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对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和低承载力等特点的软土进行加固。本文以连盐铁路灌云试验段为依托,基于现场数据对新型钉型双向搅拌桩加固铁路软土路基的性状开展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灌云试验段实测数据,采用ABAQUS有限元建立了11组搅拌桩复合地基单桩静载试验模型,包括1组常规等直径搅拌桩和10组扩大头尺寸不同的钉型搅拌桩,开展了钉型双向搅拌桩扩大头尺寸优化设计的研究。通过有限元软件二次开发,在模型的水泥土材料中考虑了应变软化效应,以使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结果表明,搅拌桩的破坏模式、单桩极限承载力和残余承载力随着扩大头形状的有序改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于钉型双向搅拌桩扩大头的优化设计能够提供参考。(2)结合现场成桩质量检测结果,通过对比钉型双向搅拌桩和单向搅拌桩的成桩质量检测结果,展示了新型钉型双向搅拌桩搅拌均匀性强,且桩身强度高的特点。分析了单向搅拌桩、钉型双向搅拌桩和等直径双向搅拌桩的荷载及传递规律。监测了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地表沉降、桩土应力比、桩体荷载分担、超静孔隙水压力和侧向位移等。结果表明,相较于单向搅拌桩和双向搅拌桩,钉型双向搅拌桩能够快速承担更多荷载,钉型双向搅拌桩的使用可以在保证加固效果的前提下减小施工成本。(3)分层沉降表明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软弱下卧层承担荷载较小,以实测沉降为基础,对总沉降及工后沉降进行了预测。经研究钉型双向搅拌桩加固软土路基的机理,总结了钉型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小,固结快”的特点。本文将根据实测数据预测得到的总沉降,与基于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对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做出建议;将根据时间-沉降曲线反演得到的复合地基固结系数,与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对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计算做出建议。(4)基于前文工作,本文提出了钉型双向搅拌桩最佳扩大头尺寸的确定方法,并进行了验证。对《钉型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中建议的沉降计算方法做出了优化;通过对比单向搅拌桩和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随时间发展规律,对前述的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得到了适用于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系数计算方法,并采用其他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工程进行了验证。

周逸[10](2019)在《路堤荷载下水玻璃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是根据设计的点位及深度,使用特定的设备将水泥浆液与地基土搅拌为水泥土桩,使原地基成为复合地基的一种软土加固处治措施。目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很多,但多集中于单桩承载特性,且研究区域多为江浙、珠三角地区。被加固土质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有很大影响,目前关于黄石阳新地区水泥土强度和变形规律研究较少,缺少合理经济的配合比方案和精确计算该地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的方法。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黄石阳新地区的推广面临一定的困难。通过开展室内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使用水玻璃和氯化钙作为水泥土添加剂配制复合水泥土,分析了复合水泥土强度和变形规律,建立了复合水泥土在单轴受压和三轴受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模型。提出了该地区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计算修正方法,从而得到沉降实用计算方法。依托工程项目,将文中提出的配合比方案、沉降计算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对该地区软土配制的普通水泥土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不同水泥掺入比、不同龄期下普通水泥土的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入比和龄期的增加,普通水泥土强度随之增加。2)在普通水泥土基础上掺加水玻璃和氯化钙配制成的复合水泥土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常三轴试验,分析了掺入的水玻璃、氯化钙含量对复合水泥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钙含量的增加,其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存在一个最优氯化钙含量;水泥掺入比越高,能发挥作用的水玻璃含量越大,强度越高;与普通水泥土相比,复合水泥土强度得到显着提升。3)根据单轴受压下复合水泥土全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分上升段和下降段建立了单轴受压下复合水泥土的非线性应力应变模型,根据单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较传统CSDC-2002模型更精确。4)根据三轴受压条件下复合水泥土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的特点,建立“三段法”非线性应力应变模型。通过C++开发环境将复合水泥土非线性应力应变模型在FLAC3D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生成了可供FLAC3D调用的动态链接库文件。根据三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较邓肯张模型提高了精度。5)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提出了复合模量修正系数a对规范定义的复合模量进行了修正,并根据现场实测沉降数据对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

二、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复合地基处理智能决策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复合地基的特征分析与系统搭建
    2.1 复合地基的特征分析
        2.1.1 复合地基的定义与分类
        2.1.2 复合地基的关键设计参数
        2.1.3 复合地基的方案比选原则
    2.2 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的搭建
        2.2.1 优化设计模块的设计
        2.2.2 综合比选模块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研究
    3.1 CFG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1.1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1.2 CFG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1.3 CFG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1.4 优化变量
        3.1.5 约束条件
        3.1.6 目标函数
        3.1.7 CFG桩智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
        3.2.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2.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2.3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2.4 优化变量
        3.2.5 约束条件
        3.2.6 目标函数
        3.2.7 水泥搅拌桩智能优化设计模型
    3.3 组合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
        3.3.1 碎石桩+CFG组合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3.2 碎石桩+CFG组合桩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3.3 碎石桩+CFG组合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3.4 优化变量
        3.3.5 约束条件
        3.3.6 目标函数
        3.3.7 碎石桩+CFG组合桩智能优化设计模型
    3.4 算法验证
        3.4.1 GA函数的遗传计算
        3.4.2 优化模型计算流程
        3.4.3 CFG桩的模型实现
        3.4.4 水泥搅拌桩的模型实现
        3.4.5 碎石桩+CFG组合桩的模型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地基智能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4.1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遵循原则
        4.1.2 层次结构的确定与构建
    4.2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4.2.1 指标集的建立与表示
        4.2.2 基于FAHP的权重计算
    4.3 灰色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4.3.1 灰色模糊评价值的确定
        4.3.2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评价
    4.4 算法验证
        4.4.1 建立评价指标集
        4.4.2 基于FAHP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指标权重的计算
        4.4.3 灰色模糊评价值的确定
        4.4.4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评判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综合评价分析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技术平台及开发工具
        5.1.1 系统技术支持平台
        5.1.2 系统开发工具
    5.2 系统框架及功能特点
        5.2.1 系统框架搭建
        5.2.2 系统的功能与优势
    5.3 系统核心模块
        5.3.1 用户进入界面
        5.3.2 主界面说明
        5.3.3 优化设计模块
        5.3.4 综合评价分析模块
    5.4 工程实例应用
        5.4.1 建筑工程概况
        5.4.2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5.4.3 工程设计要求
        5.4.4 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的应用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2)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简介
        1.2.2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2.3 复合地基沉降理论
        1.2.4 加筋垫层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1.2.5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合地基基本原理
    2.1 复合地基理论概述
        2.1.1 复合地基分类
        2.1.2 复合地基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2.2 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2.1 水泥土搅拌桩形成机理
        2.2.2 桩体的加固机理
        2.2.3 垫层在复合地基中的作用
    2.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1 加固区S1的计算
        2.3.2 下卧区S2的计算
    2.4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简介
        2.4.1 低强度桩—柔性筏基桩筏复合地基
        2.4.2 桩筏复合地基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模型试验
    3.1 项目简介
        3.1.1 项目概况
        3.1.2 地质条件及地勘钻孔情况
        3.1.3 地基处理区域及设计标准
        3.1.4 低强度桩-柔性筏基地基处理方案
    3.2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
        3.2.1 相似理论
        3.2.2 量纲分析
        3.2.3 模型试验相似比的选取
    3.3 模型材料的选择及模型土的制备
        3.3.1 模型材料的选择
        3.3.2 模型土的制备
    3.4 试验准备
        3.4.1 试验测量方式
        3.4.2 试验设备及试验材料
    3.5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3.5.1 试验过程
        3.5.2 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4.1 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
        4.1.1 基本假设
        4.1.2 模型建立
        4.1.3 材料属性的选择
        4.1.4 网格划分与计算
        4.1.5 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分析
    4.2 波哥大地区车辆段沉降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4.2.1 有限元计算
        4.2.2 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软土不均匀沉降下综合管廊结构受荷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合地基的变形参数取值探讨
    2.1 引言
    2.2 常用变形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2.3 复合地基的模量取值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初参数法的综合管廊纵向力学模型
    3.1 引言
    3.2 初参数方程法简介
    3.3 管廊纵向结构不均匀变形时的力学模型简化
    3.4 模型公式推导
    3.5 公式验证
    3.6 模型纵向力学模型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管廊在不均匀荷载下的结构变形响应研究
    4.1 引言
    4.2 ABAQUS数值模型
    4.3 管廊间不同矩形荷载对管廊纵向结构沉降和稳定性的影响
    4.4 管廊上不同矩形荷载对管廊纵向结构沉降和稳定性的影响
    4.5 管廊间不同三角荷载对管廊纵向结构沉降和稳定性的影响
    4.6 管廊上不同三角荷载对管廊纵向结构沉降和稳定性的影响
    4.7 上覆不均匀荷载下的管廊结构位移规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管廊在复合地基下的结构受荷变形响应研究
    5.1 引言
    5.2 ABAQUS数值模型地基基本参数
    5.3 地基处理对管廊纵向结构的影响
    5.4 水泥搅拌桩对管廊纵向结构的影响敏感因素分析
    5.5 地基处理交接界面处的管廊纵向结构位移规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管廊受荷位移综合分析
    6.1 引言
    6.2 工程简介
    6.3 ABAQUS数值模拟
    6.4 管廊变形情况及其稳定性分析
    6.5 管廊力学模型建立
    6.6 力学模型数据与数值模拟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楔形芯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泥土搅拌桩的优缺点
    1.2 劲芯水泥土搅拌桩研究现状
        1.2.1 劲芯水泥土搅拌桩的产生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国内研究概况
    1.3 楔形桩与楔形芯水泥土桩
        1.3.1 楔形桩的研究现状
        1.3.2 楔形芯水泥土桩的类型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2.1.1 内芯桩的本构关系
        2.1.2 地基土的本构关系
        2.1.3 RCS桩与褥垫层的本构关系
    2.2 接触面设置
    2.3 楔形芯RCS桩单桩建模
    2.4 对比分析
3 楔形芯RCS柱复合地基单桩承载特性
    3.1 楔形芯RCS桩承载特性
    3.2 芯桩长度比的影响
    3.3 内芯桩楔角对承载力的影响
    3.4 不同材料的分析
    3.5 橡胶掺量的影响
    3.6 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3.7 褥垫层材料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4 楔形芯RCS桩复合地基群桩承载特性
    4.1 楔形芯RCS桩群桩建模概述
        4.1.1 假定与参数
        4.1.2 边界条件及加载
        4.1.3 模型计算云图结果
    4.2 不同桩数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3 不同内芯楔角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4 不同橡胶含量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5 不同芯桩长度比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6 不同桩间距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楔形芯RCS桩承载力及沉降计算方法
    5.1 桩身承载力计算
        5.1.1 楔形芯RCS桩承载能力理论分析
        5.1.2 楔形芯RCS桩承载能力其他影响因素
    5.2 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关系
        5.2.1 复合地基桩周土体弹性变形受力阶段
        5.2.2 复合地基部分桩周土体塑性变形受力硬化阶段
        5.2.3 复合地基全部桩周土体塑性变形受力硬化阶段
        5.2.4 荷载位移理论计算特点
    5.3 楔形芯RCS桩荷载沉降理论关系
        5.3.1 楔形芯RCS桩理论分析
        5.3.2 楔形芯RCS桩理论各条件参数
        5.3.3 理论研究方法与数值模拟的方法比较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复合地基基本理论概述
    2.1 复合地基简介
        2.1.1 复合地基的概念及分类
        2.1.2 复合地基的效用
        2.1.3 桩式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2 搅拌桩复合地基特性
        2.2.1 构成桩式复合地基的条件
        2.2.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
        2.2.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
    2.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破坏方式分析
3 太焦铁路太谷段黄土特性研究
    3.1 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特性
        3.1.1 黄土的概念
        3.1.2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3.2 黄土的湿陷性分析
        3.2.1 黄土湿陷性的测定办法
        3.2.2 黄土湿陷类型的判定
        3.2.3 太焦铁路太谷段湿陷性黄土的分布情况
        3.2.4 太焦铁路太谷段湿陷性黄土样本分析
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分析
    4.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分析
        4.1.1 水泥土搅拌桩试桩试验实地检测
        4.1.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理论计算
        4.1.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计算
        4.1.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分析
        4.2.1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现场沉降监测
        4.2.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理论计算
        4.2.3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数值模拟计算
        4.2.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刚性基础下砼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砼芯水泥土桩的研究现状
        1.2.1 引言
        1.2.2 砼芯水泥土桩实验研究现状
        1.2.3 砼芯水泥土桩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2.4 砼芯水泥土桩理论解析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工作与创新点
        1.3.1 本文工作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刚性基础下等芯-CDCM桩复合地基的理论解析法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基本假设
        2.1.1 研究对象
        2.1.2 基本假设
    2.2 方程建立与求解
        2.2.1 基本分析模型
        2.2.2 方程建立
        2.2.3 边界条件
        2.2.4 求解思路
        2.2.5 相关参数确定
        2.2.6 下卧层沉降计算
    2.3 解析解验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刚性基础下等芯-CDCM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研究
    3.1 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3.1.1 砼芯、水泥土桩、桩周土竖向应力
        3.1.2 界面侧摩阻力
        3.1.3 荷载分担比
        3.1.4 桩土应力比
    3.2 变形规律分析
        3.2.1 沉降
        3.2.2 界面相对位移
        3.2.3 刺入变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刚性基础下短芯-CDCM桩复合地基的迭代分析法研究
    4.1 研究对象与基本假设
        4.1.1 研究对象
        4.1.2 基本假设
    4.2 迭代分析模型建立
        4.2.1 复合桩段
        4.2.2 纯水泥土桩段
        4.2.3 迭代计算过程
        4.2.4 迭代最优解搜索方法
        4.2.5 相关参数与下卧层沉降
    4.3 迭代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刚性基础下短芯-CDCM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研究
    5.1 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5.1.1 砼芯、水泥土桩、桩周土竖向应力
        5.1.2 界面侧摩阻力
        5.1.3 荷载分担比
        5.1.4 桩土应力比
    5.2 变形规律分析
        5.2.1 沉降
        5.2.2 界面相对位移
        5.2.3 刺入变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刚性基础下CDCM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含芯率
        6.1.1 对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6.1.2 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6.1.3 对桩身应力的影响
        6.1.4 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6.1.5 对沉降的影响
    6.2 芯长比
        6.2.1 对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6.2.2 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6.2.3 对桩身应力的影响
        6.2.4 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6.2.5 对沉降的影响
    6.3 面积置换率
        6.3.1 对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6.3.2 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6.3.3 对桩身应力的影响
        6.3.4 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6.3.5 对沉降的影响
    6.4 上部荷载水平
        6.4.1 对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6.4.2 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6.4.3 对桩身应力的影响
        6.4.4 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6.4.5 对沉降的影响
    6.5 桩周土模量
        6.5.1 对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6.5.2 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6.5.3 对桩身应力的影响
        6.5.4 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6.5.5 对沉降的影响
    6.6 桩端土模量
        6.6.1 对桩身应力的影响
        6.6.2 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6.6.3 对沉降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相关科研成果

(7)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3 复合地基的应用及研究情况
    1.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基本理论
    2.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
    2.2 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机理
    2.3 岩土材料本构理论
        2.3.1 线弹性模型
        2.3.2 弹塑性本构模型
    2.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受力机制
        2.4.1 水泥土的破坏机制
        2.4.2 复合地基的受力分析
        2.4.3 复合地基的破坏形式
    2.5 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
        2.5.1 承载力计算
        2.5.2 沉降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工程简介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复合地基设计概况
    3.2 静载试验
    3.3 有限元仿真模拟
        3.3.1 ABAQUS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2 建立模型
        3.3.3 模型的验证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静载分析
    4.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4.2 影响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因素
        4.2.1 水泥掺入量的影响
        4.2.2 褥垫层的影响
        4.2.3 桩间距的影响
        4.2.4 桩径的影响
        4.2.5 布桩方式的影响
    4.3 复合地基优化设计
        4.3.1 正交试验的理论
        4.3.2 正交试验过程
        4.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动载分析
    5.1 交通荷载的模拟
        5.1.1 移动恒载
        5.1.2 半波正弦荷载
        5.1.3 简谐荷载
        5.1.4 车辆荷载作用面积
    5.2 复合地基动力模型的建立
        5.2.1 确定边界条件
        5.2.2 阻尼模型
        5.2.3 材料参数与本构模型
    5.3 复合地基动力响应
        5.3.1 动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5.3.2 应力及应变的分布规律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旋喷搅拌桩在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旋喷搅拌桩应用
        1.2.2 刚性桩和柔性桩对比
        1.2.3 旋喷搅拌桩设计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旋喷搅拌桩施工技术
    2.1 旋喷搅拌桩施工工艺
        2.1.1 施工工艺流程
        2.1.2 施工步骤与方法
    2.2 旋喷搅拌桩施工技术参数
    2.3 旋喷搅拌桩质量检验方法
    2.4 旋喷搅拌桩经济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喷搅拌桩加固高铁软基现场试验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2 现场试验监测方案
        3.2.1 监测方案
        3.2.2 监测仪器
        3.2.3 仪器埋设
    3.3 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基效果分析
        3.3.1 取芯及载荷试验结果
        3.3.2 桩土荷载分担
        3.3.3 孔隙水压力
        3.3.4 地表沉降
        3.3.5 深层水平位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基性状的数值模拟
    4.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与验证
        4.1.1 数值分析模型与计算参数
        4.1.2 模型验证
    4.2 桩身强度对加固软基性状的影响分析
        4.2.1 地基沉降
        4.2.2 桩土差异沉降
        4.2.3 桩土应力比
        4.2.4 深层水平位移
        4.2.5 孔隙水压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实用计算方法
    5.1 设计思路
    5.2 设计流程
    5.3 设计案例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连盐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1.2.3 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计算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钉型双向搅拌桩单桩扩大头优化设计方法
    2.1 数值模拟方法与方案
        2.1.1 模拟方案
        2.1.2 模型建立
        2.1.3 模型参数
        2.1.4 模型验证
    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2.1 考虑和未考虑应变软化结果对比
        2.2.2 扩大头对单桩破坏模式的影响
        2.2.3 扩大头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2.3 单桩荷载传递规律
    2.4 钉型双向搅拌桩扩大头尺寸设计方法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盐铁路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
    3.1 试验段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加固方案
        3.1.3 加固效果监测方案
    3.2 单桩成桩质量
        3.2.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2.2 单桩承载力
    3.3 不同桩型搅拌桩复合地基监测结果对比
        3.3.1 地表沉降
        3.3.2 分层沉降
        3.3.3 侧向位移
        3.3.4 桩土应力比和桩体荷载分担
        3.3.5 超静孔隙水压力
    3.4 不同桩间距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监测结果对比
        3.4.1 地表沉降
        3.4.2 侧向位移
        3.4.3 桩土应力比和桩体荷载分担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固结变形分析
    4.1 工后沉降预测
        4.1.1 地表沉降
        4.1.2 加固区和下卧层沉降
    4.2 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及分析
        4.2.1 搅拌桩复合地基总沉降计算方法
        4.2.2 连盐铁路复合地基总沉降预测及计算结果分析
    4.3 基于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的复合地基固结计算
        4.3.1 根据沉降反演复合地基固结系数方法
        4.3.2 基于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计算复合地基固结系数方法
        4.3.3 连盐铁路复合地基固结系数反演及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
    5.1 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简明设计流程
        5.1.1 钉型双向搅拌桩扩大头参数确定方法
        5.1.2 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实用沉降计算方法
        5.1.3 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实用固结计算方法
    5.2 工程应用案例计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硕士期间学习成果

(10)路堤荷载下水玻璃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 本章小结
2 黄石阳新地区软土修正剑桥参数的测定
    2.1 软土的物理参数
    2.2 软土的三轴试验
    2.3 软土三轴试验的数值模拟
    2.4 本章小结
3 水玻璃-氯化钙水泥土单轴抗压试验分析
    3.1 普通水泥土单轴抗压试验研究
    3.2 复合水泥土单轴抗压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复合水泥土三轴抗剪强度特性
    4.1 试验目的及方案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复合水泥土三轴受压应力应变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水泥土搅拌桩数值模拟分析
    5.1 复合水泥土非线性应力应变模型在FLAC3D中的二次开发
    5.2 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5.3 数值计算方法的实用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中主要程序代码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四、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D]. 陈新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D]. 原朝玮. 长安大学, 2020(06)
  • [3]软土不均匀沉降下综合管廊结构受荷响应机理研究[D]. 连坦帅.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楔形芯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研究[D]. 孙玮玺.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D]. 贾超.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刚性基础下砼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作机理研究[D]. 徐山岱. 浙江大学, 2020(02)
  • [7]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D]. 龙骁鹏.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旋喷搅拌桩在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孙哲. 东南大学, 2019(01)
  • [9]钉型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连盐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朱化梅. 东南大学, 2019(06)
  • [10]路堤荷载下水玻璃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特性分析[D]. 周逸. 三峡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