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内需政策最优选择之我见

我国启动内需政策最优选择之我见

一、启动我国内需政策的最优选择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邱海燕[1](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丁轶群[2](2015)在《准公共产品视角下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 ——以嘉兴市南湖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交通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大城市的“流行病”,严重制约着城市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且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水准高低;同时,交通作为城市的基础建设项目,交通的通畅与否也是衡量政府工作能力的高低指标。由此,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也成为政府施政的棘手问题。本文在公共管理的框架下,从准公共产品的视角入手,通过对我国城市拥堵现状、治理举措、成效及存在问题的考察,并结合嘉兴市主城区南湖区的交通状况,分析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因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还希望通过对特殊个案的具体分析,对于宏观层面城市拥堵方面做出的尝试和不足,进而给出本文的中心观点——我国城市拥堵存在的根源在于交通供需失衡。其中包括汽车保有量的剧增导致交通需求猛增、城市道路基础和公共交通落后导致交通供给不足、交通出行管理滞后进一步加剧供需的不平衡。针对根源因素,本文进一步探索如何应对交通供需失衡,重点是将规划、建设、管理有效结合,通过限制交通需求,增加道路资源和出行方式的供给,并通过有效的宣传和管理,帮助公众树立现代化交通意识,减少现有资源下的人为致堵因素,从而纠正城市交通供需失衡,达到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目的。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着重对当前国内外交通拥堵情况和交通拥堵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简要概述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准公共产品的理论和市场失灵及政府管制理论。第三章阐述了我国范围内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和拥堵治理的举措、不足。第四章以嘉兴市主城区南湖区2012开始启动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为例,分析该案例城市的拥堵原因、对交通拥堵情况的治理举措,以及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对城市交通拥堵产生的根源——供给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探索现行拥堵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从增加供给、限制需求、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

邓晓馨[3](2012)在《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摩擦一直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生并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日益深化,国际贸易摩擦的主体结构与客体结构均发生巨大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复杂化、常态化、隐蔽化等新的特征。同样,贸易摩擦也成为中国这一追赶型国家难以回避的严峻问题。中国已处于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且短期内难以消除,其面临的贸易摩擦具有长期化、常态化、周期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进行国际贸易摩擦协调再度成为国际经济的热点问题。传统的理论与措施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贸易摩擦新特征,因此,必须对构建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研究路径做创造性的调整,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方法研究贸易摩擦相关主体的作用与相互协调机制,从而增加应对贸易摩擦的效率。本论文以构建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为主线,深入探寻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理论与法理基础及其现实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相关主体的职能定位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互动进行研究;进而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下,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中国的现状,探讨中国构建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以及协调效率提升的战略和措施。论文围绕上述问题,从绪论和正文六章共七部分加以论述。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的背景、选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在对相关研究文献——国内外贸易摩擦以及协调机制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继而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理论与法理基础。在本章中,一方面对构建贸易摩擦多层次、多主体协调机制所依据的理论进行挖掘和探讨。其中利用机制设计理论阐释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运行机理;相互依存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贸易摩擦内部多主体协调和外部协调提供理论依据;双层博弈理论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可能性进行了很好的解释。此外,对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中各个理论的适用性分别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阐述了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主要法理依据。重点研究WTO的基本原则,特别是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条约、双边条约和国内相关法规等与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关系。这一章是本论文展开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第三章,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时代背景与制约因素。从贸易摩擦呈现的新特征和国际贸易运行中存在的诸多贸易摩擦诱因两方面阐释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加强、各国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的创新等成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现实可能性基础;最后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现状、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第四章,多主体、多层次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核心维度。首先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进行了界定,对协调机制的原则、目标以及内容加以阐述;接着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内部主体分工定位以及各主体间相互协调机制进行阐释;最后从双边(诸边)协调、重点国家协调以及“第三方”协调等层面多贸易摩擦外部协调机制进行分析。第五章,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本部分初步发展了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评估框架,包括贸易摩擦协调从非合作到合作的过程机理;一国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贸易摩擦协调非合作与合作博弈条件下的福利效应分析比较。第六章,美国、日本贸易摩擦核心协调机制及其经验借鉴。选择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典型国家,全面、深入研究贸易摩擦多层次、多主体协调机制运行的经验与借鉴作用。第七章,构建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对策。首先对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构建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对策,包括加强构建协调机制的前提基础建设,调整外贸发展战略以及构建我国贸易摩擦内部协调机制、外部协调机制等等。

董晓春[4](2006)在《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开始大力培养资本市场,但却走进了一个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路径。而分析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无不具备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并且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得到了均衡发展。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但在市场结构上也存在许多缺陷,如筹资者主体单一、投资主体层次不丰富、品种残缺、人为分割等。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必然形成信用单一、流动性不佳等市场行为,从而使债券市场的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通过制度变迁分析会发现,制度变迁始终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和行为的演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形成受到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并且随着其不断发展和演变又会反作用于制度变迁,对制度变迁产生新的需求。即制度变迁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发展的内生因素,而不仅仅是一个外生的环境。基于以上分析,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的演进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基于制度变迁的发展战略。目前理论界对债券市场结构问题虽然常常提及,但对如何理解债券市场结构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简单地把债券市场结构等同于债券品种结构的说法,这种对债券市场结构理解的片面化和简单化,不利于债券市场理论研究的规范和深入。因此本文打算以债券市场结构的研究为切入点,对债券市场结构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静态研究和动态分析结合、借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债券市场自身的金融特性,对其进行基于市场结构基础上的研究尝试,并探讨对应的市场行为和功能发挥问题,提出一个整体性的债券市场发展战略。这无论是对于债券市场整体发展的理论认识,还是在实践层面探索制度变革的路径,都具有相当意义。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指出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回顾和综述。首先对债券市场理论进行梳理,讨论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效用和其自身的微观运行机理,同时也介绍中国理论界对债券理论的关注和探索。在债券基本理论回顾之后,本文引入了对产业组织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介绍。根据上述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债券市场虽然是一个金融市场,但经济人的行为还是受普遍规律约束的,即在特定制度环境和市场结构下进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各方行为的综合导致特定的市场绩效。由此,我们可以参考产业组织理论,利用博弈论方法和制度变迁视角,进行对债券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秩序分析,由此来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从债券市场结构入手,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研究,在阐明各因素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演进的发展战略。以下各章根据该研究框架,依次展开研究。第三章是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过程中,首先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债券市场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别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债券市场的结构行为分析框架,对债券市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以静态关系为主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工作为下一步以行为为主要分析对象的动态研究打下了基础。第四章主要展开对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和各经济主体行为之间作用关系的动态分析。首先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展开动态演进分析,然后采用博弈论方法,对目前债券市场结构形成与绩效表现进行多主体动态博弈分析,把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与制度变迁置于同一个内生经济博弈过程中,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五章则从制度变迁理论出发,对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制度变迁分析。根据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债券市场结构的制度成因、特点及其对于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影响,指出中国债券市场制度变迁的特点和规律,由于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行为具有明显推动效应,强制性制度变迁始终贯穿于市场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并对其形成重要作用;诱致性制度变迁虽然也穿插其中,但由于其变迁时间长、成本高等特点,无法形成主导力量。两种制度变迁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演变也会对其产生新的要求,因此进一步的结论是,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促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从而实现市场的高效发展。第六章则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演进的发展战略。需要提及的是,目前许多对中国债券市场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大多选取一个债券品种、单一市场或其中一个功能入手,并基于该单一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是基于制度变迁角度,从债券市场结构出发,提山一个促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演进的整体发展战略,以推动市场结构和行为协调发展。

吴老二[5](2004)在《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房地产业健康而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课题、政府的工作目标。为此我国付出过巨大的代价,也初步摸索和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出现房地产泡沫呼声的又一次上升,我国政府出台了众多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如控制土地供应、严格银行资金投入、进行房地产法规执法检查等试图来给已经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房地产宏观调控理论自身的缺陷:一方面我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体系从理论上看近似完美,但仅注重日常化的管理,不太适应房地产行业出现紧急状态时的调控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理论从操作上看可操作性严重欠佳,导致政府在房地产危机出现时无所适从,“胡子眉毛一把抓”。其后果是每当房地产泡沫呼声响起,政府就祭起土地、金融、法规等三面大旗,造成的后果是虽然暂时成功的消除了房地产泡沫,但对国民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增长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另一方面对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而言也产生了“狼来了”的现象,久而久之,降低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我国一度出现了“紧急通知”比法律法规管用的现象。 因此在当前我国房地产业泡沫呼声渐高的时候实施更具有预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反周期理论无疑是最优选择。然而,由于我国房地产业自身的缺点限制、管理体制不足、金融运作体制制约、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制约,宏观调控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宏观调控才会凑效。 本文基于此,从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着手,对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的难点,在文章最后给出完善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的建议。

叶圣利[6](2004)在《中国诚信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十分混乱,失信行为盛行,给我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们知道,失信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特殊情况,失信行为古今中外都存在,只要人们欲望存在,自利的动机存在,失信行为也就必然会发生。 我国自古就有笃守诚信传统,我国有两个时期思想非常活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宋明时期理学的复兴。在这两个重要时期,很多思想家对诚信伦理思想都有大量的论述,在诚信经济活动方面,也出现了不少正反面的事例,由此产生了诚信商业道德。我们知道,要让市场交易行为正常地进行,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政府的有效管理是促使人们诚信经营的重要保障。 本文对西周、唐代和宋代的市场管理、尤其是有关诚信经济思想方面的管理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许可上市的商品范围、市场的组织管理、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以及严酷的法律处置措施等方面展开,接着对我国商业比较繁荣的明清时期的商人,尤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晋徽商的诚信经济思想作了详细的介绍。结合现实部分,分析了现阶段诚信问题和失信现象的经济原因和表现,最后提出解决失信问题的思路。我们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失信是不可能完全被消灭的,正视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它,并把由其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笔者认为,征信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就我国征信管理工作的建议。 本文还吸起了西方经济学的营养成分,从诚信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的属性,以及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等方面,对诚信或失信经济行为进行了崭新的分析,认为诚信问题,无论从道德的角度,还是法律规章的角度,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度(广义的)经济学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不断的制度创新。

赵燕[7](2002)在《论扩大国内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文中认为扩大内需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理论界也有诸多的阐述和研究。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目前已收到良好的成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被世人称为逆风起飞。但是,目前仍存在着许多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探究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也是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本文从分析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所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的绩效入手,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个基本的判断,得出我国目前仍存在着内需不足的结论,然后分析了我国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对策及建议,并分析了入世后对我国经济运行、农业、就业、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 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体系;第二部分分析和评论了自1998年以来我国所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的绩效;第三部分论述了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第四部分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及特点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及建议,并分析了入世后对我国内需的影响。

胡燕铭[8](2001)在《启动我国内需政策的最优选择之我见》文中研究指明

二、启动我国内需政策的最优选择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动我国内需政策的最优选择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一、消费的内涵
        二、消费的实质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二、西方消费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一、消费观的内涵
        二、消费观的实质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一、消费观教育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一、克勤克俭教育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准公共产品视角下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 ——以嘉兴市南湖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准公物品理论
    第二节 市场失灵及政府介入理论
第三章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一、汽车保有量猛增
        二、高峰时期道路交通时间延滞通行速度降低
        三、公共交通系统运转滞涩
    第二节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现状
        一、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增加道路供给
        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三、通过各类政策加强限制
    第三节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现状与问题——以嘉兴市南湖区为例
    第一节 南湖区交通拥堵的特点
        一、时间规律性
        二、地点固定性
    第二节 南湖区交通拥堵成因
        一、需求增长过快
        二、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三、公交减负有限
        四、市民文明出行意识差
        五、不规范交通行为较多
    第三节 南湖区交通拥堵治理的举措
        一、构建拥堵治理联动机制
        二、公交优先策略
        三、增加道路供给,构建综合交通
        四、强化交通执法,推动文明交通
        五、尝试科技治堵,逐步实现智能交通
    第四节 南湖区交通拥堵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的不合理、基础建设欠账严重
        二、公交出行的吸引力仍不足
        三、市民出行意识转变难
第五章 城市交通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供需失衡——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难题的根源
    第一节 多因素导致交通需求猛增及分布不平均
        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导致交通需求猛增
        二、居民出行习惯导致交通需求集中
    第二节 城市道路基础落后导致交通供给不足
        一、规划滞后导致城市布局单一
        二、道路基础设施落后
        三、泊车位缺失
    第三节 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导致交通供给不足
        一、发车频率低
        二、公交运行速度慢
        三、夜间运作时间短
        四、缺乏灵活的应急调度
    第四节 交通出行管理滞后进一步加剧供需的不平衡
        一、交通通行不规范
        二、交通违章情况严重
        三、交管手段落后
第六章 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一、完善多中心城市规划
        二、统筹规划城市交通综合治理
    第二节 增加交通道路资源的供给
        一、增加道路通行资源
        二、提升路网总体功能
        三、完善道路辅助设施
    第三节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
        一、加快公交硬件建设
        二、逐步放开市场化以提升公交服务
        三、政策杠杆引导公交出行
    第四节 实施现代化交通管理
        一、引入“智慧交通”模式
        二、科学管理日常交通秩序
        三、宣传推行绿色交通理念
        四、灌输现代化交通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3)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理论与法理基础
    2.1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理论问题
        2.1.1 机制设计理论
        2.1.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1.3 经济相互依存理论
        2.1.4 双层博弈论
    2.2 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法理基础
        2.2.1 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解决机制
        2.2.2 国内相关法律与制度框架
    本章小结
第3章 构建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时代背景与制约因素
    3.1 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3.1.1 国际贸易摩擦呈现新的特征
        3.1.2 国际贸易现实蕴含引发贸易摩擦的诸多诱因
    3.2 构建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可能性
        3.2.1 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是构建协调机制的现实基础
        3.2.2 共同利益是构建协调机制的可能性基础
        3.2.3 制度创造与创新是构建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
    3.3 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演变局限与制约因素
        3.3.1 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演变进程
        3.3.2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局限性与制约因素
第4章 多主体多层次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核心维度
    4.1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目标、原则与形式
        4.1.1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概述
        4.1.2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目标
        4.1.3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原则
        4.1.4 贸易摩擦协调的形式
    4.2 国际贸易摩擦内部多主体协调机制
        4.2.1 贸易摩擦内部协调机制多主体职能定位
        4.2.2 贸易摩擦内部协调机制多主体协调机制
    4.3 国际贸易摩擦外部协调机制
        4.3.1 贸易摩擦双边(诸边)协调机制
        4.3.2 重点国家贸易摩擦协调机制
        4.3.3 “第三国”协调
第5章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博弈论分析
    5.1 贸易摩擦与贸易摩擦协调机理
        5.1.1 国际层面协调
        5.1.2 国内层面博弈
    5.2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分析
        5.2.1 基本模型
        5.2.2 模型的现实解释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美处理贸易摩擦的核心协调机制及其基本经验
    6.1 日本贸易摩擦协调机制
        6.1.1 日本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管理架设与法律基础
        6.1.2 多主体合力构建多层次贸易摩擦协调机制
        6.1.3 双边与多边贸易摩擦协调解决机制
    6.2 美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经验借鉴
        6.2.1 美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管理架构与法律基础
        6.2.2 多层次多元主体联动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6.2.3 贸易摩擦与争端解决机制
第7章 构建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对策分析
    7.1 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7.1.1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现状
        7.1.2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7.2 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7.2.1 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前提性基础建设
        7.2.2 加快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
        7.2.3 建立贸易摩擦内部多主体协调机制
        7.2.4 构建贸易摩擦外部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的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债券市场理论回顾:结构、功能与行为
    2.1 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公债宏观理论回顾
        2.1.1 第一阶段:公债有害论
        2.1.2 第二阶段:转折阶段(公债中性论)
        2.1.3 凯恩斯学派:公债有效论与政策工具
        2.1.4 公共选择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公债观:平衡预算和挤出效应
        2.1.5 公债理论的发展观:公债的投入方向与宏观影响
    2.2 债券的微观行为理论
        2.2.1 债券定价理论
        2.2.2 债券风险与期限结构理论
        2.2.3 债券与资本结构理论
    2.3 国内债券研究视角
    2.4 债券市场的结构功能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借鉴
    2.5 行为和秩序:制度变迁中的多方博弈
        2.5.1 博弈论对行为的解释
        2.5.2 制度变迁中的行为规律
第三章 债券市场结构与债券市场功能
    3.1 结构内涵的界定、性质及特征
        3.1.1 债券市场的主体结构分析:筹资者和投资者
        3.1.2 债券市场的客体结构分析:债市市场工具
        3.1.3 债券市场的发行和交易市场结构分析
    3.2 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现状
        3.2.1 筹资者结构
        3.2.2 投资者结构
        3.2.3 债券市场工具结构
        3.2.4 发行和交易市场结构
    3.3 债券市场功能的发挥
        3.3.1 融资功能
        3.3.2 资金流动导向功能
        3.3.3 宏观调控功能
        3.3.4 定价功能
    3.4 债券市场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
        3.4.1 债券市场结构功能分析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3.4.2 债券市场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框架
        3.4.3 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功能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构分析
        3.4.4 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功能分析的实证研究:行为分析
        3.4.5 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功能分析的实证研究:绩效分析
第四章 中国债券市场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
    4.1 中国债券市场: 制度制约下的结构发展
        4.1.1 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单一的国债市场
        4.1.2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1993):国债市场的复苏与企业债券市场的出现
        4.1.3 规范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迅速发展的国债市场和处于规范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
        4.1.4 分析与评价
    4.2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动因分析
        4.2.1 经济金融环境的逐步改善
        4.2.2 多主体目标差异
    4.3 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
        4.3.1 政府
        4.3.2 发债企业
        4.3.3 中介机构
        4.3.4 投资者
    4.4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多头博弈
        4.4.1 “投资者-发债企业”之间基于信任的博弈模型
        4.4.2 多头博弈之一:“投资者-发债企业-政府”之间基于法规约束的博弈
        4.4.3 多头博弈之二:“投资者-发债企业-中介机构”之间基于信息的博弈
第五章 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中国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路径分析
    5.1 制度变迁理论
        5.1.1 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
        5.1.2 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5.2 中国债券市场结构的制度分析:强制性变迁路径上的债券市场
        5.2.1 政府债券市场:优先发展的制度设计
        5.2.2 金融债券市场:行政化设计和市场化发展结合的市场
        5.2.3 企业债券:诱致性制度变迁
        5.2.4 制度变迁下的发行和流通市场:形成市场化的发行市场和分割的流通市场格局
    5.3 路径依赖:成熟市场的经验和我们的问题
        5.3.1 美国和日本的成熟市场
        5.3.2 中国债券市场路径依赖的风险和规避
    5.4 政府角色转换
    5.5 小结
第六章 债券市场发展战略
    6.1 中国债券市场研究结论
        6.1.1 结构功能分析的结论
        6.1.2 中国债券市场各主体动态分析结论
        6.1.3 制度变迁和路径分析的结论
    6.2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战略的提出
        6.2.1 中国债券市场结构调整思路与优化思路
        6.2.2 促进债券市场结构演进战略
    6.3 债券市场结构演进战略设计
        6.3.1 多层次的债券市场的筹资主体
        6.3.2 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市政债券出台和发展
        6.3.3 丰富投资者结构
        6.3.4 建立统一的流通市场
        6.3.5 构建多层次的信用体系
        6.3.6 市场流动性
        6.3.7 形成市场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二、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现状、意义和方法
    1 、 研究的现状
    2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 、 研究的方法
三、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1 、 房地产宏观调控手段单一
    2 、 房地产宏观调控机制不成熟
    3 、 计划手段调控的思路仍占主导地位
    4 、 我国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制约
四、 当前几种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实证分析
    1 、 房地产开发资金的结构分析
    2 、 我国近几年土地开发面积分析
    3 、 我国近几年房地产违法状况分析
五、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选择的难点
    1 、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时滞
    2 、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预警机制的效率
    3 、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各利益方之间的博弈
六、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的建议
    1 、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调控能力
    2 、 银行体系应当成为房地产业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3 、 房地产企业应注意提高竞争能力
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诚信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 严重的失信行为是国际国内面临的共同经济背景
        二、 关于诚信问题的几个普遍的错误认识
        三、 我国缺乏对诚信经济思想这一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
    第二节 文献检索与本文创新
        一、 文献检索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论文结构
        一、 研究对象
        二、 论文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古代诚信思想综述
    第一节 诸子百家的诚信思想
        一、 儒家“诚”的思想
        天道之诚
        本体之诚
        修养之诚
        二、 儒家“信”的思想
        三、 其他诸家的诚信思想
    第二节 宋明理学诚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天道之诚
        二、 本体之诚
        三、 修养之诚
    第三节 诚信与仁义
        一、 明辨义利
        二、 正义明道
        三、 见利思义
    第四节 我国古代诚信思想的特点
第二章 我国商业道德的渊源
    第一节 商业道德的形成
    第二节 历史上的贬商思想
    第三节 古代诚信经济思想初探
第三章 我国古代政府对市场诚信经营的管理
    第一节 西周对市场的管理
        一、 严密的管理制度
        二、 丰富的管理内容
    第二节 唐朝对市场的管理
        一、 设置市场官吏,明确市官责任
        二、 严格质量监察,禁断非法交易
        三、 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市容管理
    第三节 宋朝对市场的管理
        一、 严酷的法律
        二、 行滥的开禁
        三、 开禁的原因
第四章 晋商徽商诚信经营思想研究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商业道德观
    第二节 晋商的商业道德
        一、 珍惜信誉
        二、 晋商的义利观
    第三节 徽商的商业道德
        一、 讲求商业道德 争取广大顾客
        二、 宁可失利 不愿失义
        三、 注重质量 提高信誉
第五章 诚信、失信经济行为的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我国经济领域的失信现状
        一、 个人失信
        二、 企业失信
        三、 政府失信
        四、 中介机构的作假、贩假行为
    第二节 失信行为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 不对称信息与失信
        二、 不完全契约与失信
        三、 市场主体实力悬殊时
        四、 当企业陷于困境时
        五、 法律、法规不健全
        六、 产权制度的缺陷
        七、 从传统文化及社会制度方面分析
    第三节 失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一、 从信用的外部性分析
        二、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
        三、 从公共产品角度分析
        四、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
    第四节 失信行为的市场后果分析
        一、 市场交易秩序混乱
        二、 交易规则遭严重破坏
        三、 交易成本增加
        四、 恶化了投资环境
        五、 信用短缺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闲置
        六、 导致国内需求不足
        七、 导致企业竞争力和地方经济严重受损
        八、 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
    第一节 美、日征信业的介绍
        一、 美国的征信体系
        二、 日本的征信体系
    第二节 旧中国的征信机构
        一、 中国征信所的成立
        二、 联合征信所的兴起与发展
        三、 联合征信所的改制及失败
    第三节 我国征信工作发展的现状
        一、 企业征信
        二、 个人征信
    第四节 促进我国征信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论扩大国内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相关的理论体系
    (一) 总供求理论
    (二) 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与手段
二、 扩大内需的绩效
    (一)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绩效
    (二)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绩效
三、 内需不足的制约因素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四、 扩大内需的对策以及加入WTO后对内需的影响
    (一) 扩大内需的对策
    (二) 加入WTO后对扩大内需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启动我国内需政策的最优选择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 [2]准公共产品视角下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 ——以嘉兴市南湖区为例[D]. 丁轶群.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3]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D]. 邓晓馨. 辽宁大学, 2012(02)
  • [4]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D]. 董晓春. 复旦大学, 2006(02)
  • [5]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选择[D]. 吴老二.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4)
  • [6]中国诚信经济思想研究[D]. 叶圣利. 复旦大学, 2004(01)
  • [7]论扩大国内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D]. 赵燕. 郑州大学, 2002(02)
  • [8]启动我国内需政策的最优选择之我见[J]. 胡燕铭. 经济问题探索, 2001(01)

标签:;  ;  ;  ;  ;  

我国启动内需政策最优选择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