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一、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玉婷[1](2021)在《凉城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

李金雷[2](2021)在《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文中研究说明岱海属半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其面积萎缩严重,流域内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使当地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威胁。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参考相关研究标准,分别构建出适用于岱海流域的绿色GDP(GGD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体系。在运用遥感解译获得1989-2019年间5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的基础上,采用In VEST模型、土壤流失方程、植物净化模型等评估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结合统计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恢复成本法等定量计算研究区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及产品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价值。基于此核算研究区GGDP、GEP和GEEP,以期通过三个指标的核算结果反映流域绿色发展水平,为岱海流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岱海流域1989-2019年间GGDP整体呈现增长趋势,30年间GGDP增加了32.91亿元,2011年GGDP达到最高62.84亿元。其中生态破坏成本较环境退化成本更高,各个年份中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成本在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成本总额中占比最高。(2)岱海流域1989-2019年间GEP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最低为48.76亿元,30年间GEP缩减10.57亿元。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逐年下降,与产品供给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呈相反趋势。从GEP组成看,研究期间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最大,占GEP的72.07%-99.29%,其次为产品供给价值占GEP的0.69%-20.40%,文化服务价值最小,占GEP的0.02%-7.50%。(3)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气候调节功能,其次为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和大气净化功能。30年间各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量最大的是休闲旅游价值,从1989年的0.01亿元增长为2019年的3.67亿元;减小量最大的是气候调节价值,30年间缩减24.90亿元。(4)1989-2019年间GEEP呈现波动变化。1989-1996年间GEEP减小了2.54亿元;1996-2011年间GEEP呈增加趋势,在2011年达到最高,为101.4亿元;2011-2019年间GEEP再度缩减,到2019年仅为69.9亿元。(5)岱海流域GEP与气候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相关性均不显着;GGDP和GEEP与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性不显着,GGDP与人均GDP和第二产业产值呈现显着正相关,GEEP与第二产业产值呈现显着正相关。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析,GGDP和GEEP与湿地面积显着性正相关,GEP与岱海湖面积呈现显着性正相关。

马佳丽[3](2021)在《岱海生态需水与生态补水的联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需水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维持着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湖泊生态需水不仅可以满足湖泊生态系统环境健康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顺应我国新发展理念要求,是我国长远发展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湖泊萎缩现象明显,生态环境状况破坏严重,通过对需水不足的湖泊进行生态补水来保障湖泊正常演变发展要求意义重大。以内蒙古中部半干旱湖泊岱海为研究对象,对湖泊动态生态需水进行分析,同时依据需水要求设定并评价补水方案,为实际施工提供理论基础。在遥感和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解译影像获得1975-2020年长时间序列高精度水文要素数据,分析岱海水文要素时空演变规律;通过天然生态水位分析法、水位经验频率分析法、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和湖泊形态分析法分析岱海水位随面积变化的关键水深;构建基于生态耗水规律的湖泊生态需水模型,计算自然状态下岱海生态需水动态变化范围;依据规划目标,设计并选择出理想状态下的岱海补水方案;通过多个方面确定生态补水评价指标,借助模糊层次分析法构筑模型并进行方案评价,并选择最优方案。研究结果如下:45年来岱海湖面面积呈显着下降趋势,湖泊面积减幅67.54%,面积下降速率为2.3 km2/年,若以此速率继续发展下去,预计20年后岱海将彻底干涸,但是近年来下降速率减缓;水质多年状况较差,南岸水质较北岸差;自然年状态下岱海适宜生态需水量表现为枯水期3.97-6.96亿m3,丰水期6.1-9.64亿m3,年均生态需水量为5.62-7.71亿m3;对应的岱海湖泊适宜的湖面面积表现为枯水期59.98-79.8 km2,丰水期为74.1-97.57 km2,湖泊年均适宜面积为70.92-84.77 km2;依据规划目标,设定六个合理的补水方案,评价最好的补水方案为年内从永兴湖补给岱海200万m3,从黄河引水补给岱海的补水流量为2.16 m3/s,年内补水达180天,以该方法对岱海进行生态补水,到达2030规划年时,岱海面积约69.59km2,水量可达5.42亿m3,接近岱海生态需水量和适宜湖面面积,符合生态规划要求。通过确定岱海动态生态需水范围可以实现对湖泊生态健康的实时监测,而最优生态补水方案的确定则可以为相关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可操作性指导,从而为岱海湖泊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霍东清[4](2020)在《内蒙古凉城县精准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贫工作一直是我国民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消灭贫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分布广的特点,使得扶贫工作难度大,难以简单的快速的消灭贫困,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精准扶贫”是一项事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国策。精准扶贫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成果,为世界反贫困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中国模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加大帮扶支援力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将内蒙古凉城县的扶贫工作作为研究重点,通过文献查询、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结合精准扶贫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精准扶贫实践过程,具体内容包括:1.2013年1 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后来在一系列的讲话和调研中形成“精准扶贫”理论。精准扶贫首先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准确地找到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和人口,增强扶贫对象瞄准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精准扶贫”思想是把贫困单位降到贫困家庭和贫困个人,不再是对贫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大面积帮扶,而是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运用扶贫资源来帮扶贫困对象。2.介绍了凉城县精准扶贫实践过程:精准扶贫机制的建立过程,分析了凉城县历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贫困户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及贫困户地域分布特点,根据贫困户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脱贫措施,包括产业项目扶持、金融贷款、生态补偿,做到扶贫政策具体到村到户。通过一系列脱贫措施,凉城县于2019年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旗县摘帽。3.重点分析了凉城县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从政策理解不到位、基层扶贫队伍建设问题、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接着分析了凉城县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总结,从如何建设扶贫队伍、理解好用好扶贫政策、借京蒙扶贫的契机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凉城县在后扶贫时代巩固扶贫成果及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提供了基础条件,本文对凉城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从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发展数字乡村,建立农村电商,发展优势产业方面做了阐述。通过研究凉城县精准扶贫战略,以其来观察全国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所带来的扶贫成果,总结出凉城县扶贫工作的实际经验,对下一步开展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李建飞[5](2020)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文中指出乌兰察布市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其植被覆盖变化直接关系着京津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为了合理评价其生态建设效果及监测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以2000-2015年MODIS中国500m NDVI月合成产品数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同期降水和气温数据、2000年及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等,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差值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残差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开展乌兰察布市近16a来生长季NDVI像元尺度上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植被NDVI介于0.354和0.555之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2)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5年乌兰察布市植被覆盖呈改善→退化→改善的过程演变。且植被覆盖改善较退化速度慢,植被退化后恢复缓慢。(3)乌兰察布市植被MRD的变化自西北向东南为小于平均值、等于平均值和高于平均值,其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88%、13.25%、45.87%;SDRD稳定区、次稳定区、不稳定区3种类型相互交错分布于全市范围内,分别占全市面积的29.40%、63.23%、7.37%;植被时间稳定性代表点及次稳定性代表点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2.67%、9.56%。(4)乌兰察布市植被生长受降水、气温的双重影响。NDVI与年均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r=0.730,P=0.001),并通过了0.01水平显着性检验,与气温呈负相关(r=-0.351,P=0.182),二者相关关系不显着,相较气温而言降水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在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降水和气温对乌兰察布市植被NDVI的贡献自西北向东南由0.213逐渐增加至0.805。(5)研究区植被NDVI平均值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坡向对NDVI的影响不大,各个坡向等级上的NDVI平均值都较小。(6)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土地利用类型总体上呈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草地、林地、居民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变化格局;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导致NDVI均值的变化均大于0,其中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对NDVI均值的变化贡献最多。(7)人类活动对植被指数起消减作用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92%,对植被指数起积极作用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44.08%。

郭佳乐[6](2020)在《岱海湖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岱海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境内,是区内重要的内陆湖泊之一。岱海流域地处南亚至西伯利亚生态走廊的重要结点,是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一环。岱海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起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自治区级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岱海也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育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但是,近年来岱海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量减少、湖面萎缩,水质恶化,湿地破坏严重,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凸显。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本文按照“文献梳理、概念解析、现状研究、问题剖析、经验对比、提出建议”的思路铺开,主要采取文献调查、实证和个案分析、理论研究的方法开展调查论证。首先,对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有关文字数据材料进行汇总、分类及整理,构筑理论框架,提炼关键观点。其次,对主要概念的释义进行探寻提取,归纳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的主要观点、效用及结构。第三,阐述岱海湖流域自然生态及社会经济概况,归纳现阶段岱海在水资源、水质、水生态3个领域的生态问题及成因。第四,以《乌兰察布市岱海湖水生态保护规划(2017年)》相关内容为依据,列举政府已实施的治理措施及成效,结合中央督导组的环境督察反馈情况,指出现政府治理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五,列举日本琵琶湖及我国鄱阳湖生态治理中的有效做法,提取归纳可借鉴的治理经验。最后,针对岱海湖区生态治理机制建设提出3大类、11个小项的建议意见,望对今后的治理工作起到一定作用。

田乙慧,李胜利,白春明,郑坤,张天柱[7](2020)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内蒙古凉城马头山片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内蒙古凉城马头山片区自然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基础、区域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片区发展方向作为研究内容,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应以产业集聚为策略。采取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数学模拟、微观定量计算和宏观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农牧林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环境承载力内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通过人工干预治理的休闲农业模式,对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金茜[8](2019)在《凉城县景观格局及其脆弱性时空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地表景观剧烈变化,而景观变化必然影响着景观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及功能,表现为景观受到强烈的分割与转化,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景观时空变化及其脆弱性研究已然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同样也是景观时空变化及其脆弱性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凉城县为例,在分析景观格局空间尺度效应的前提下,开展该区域近37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脆弱性研究。凉城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南部,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景观发生快速变化,并且景观破碎化加剧,同时岱海地处凉城县境内,它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湖泊,也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效应,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多年来岱海面积不断萎缩,形势严峻。基于此,本文以凉城县作为研究区,基于GIS、Fragstats、GS+、GeoDa等平台,结合景观类型数据,剖析凉城1980-2017年的景观类型变化过程,并在分析空间尺度的前提下探究凉城县景观格局及其脆弱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关联关系。初步结论如下:(1)凉城县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导景观类型。1980-1995年凉城以耕、林、草地的变化为主,尤以草转耕最为显着;1995-2010年景观动态变化最为剧烈,耕、林、草、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尤以耕转草最为显着;2010-2017年景观变化剧烈程度较低,耕、林、草地的面积规模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快速增加。就岱海而言,1980-1995年岱海处于萎缩状态;1995-2010年岱海处于快速萎缩状态;2010-2017年岱海周边的主要景观类型变化是沼泽地转为水域。(2)空间尺度效应研究表明凉城县的最佳空间粒度是70m,最适宜的空间幅度是3km×3km的网格大小。基于此空间粒度的景观格局研究表明:景观水平上,1980-2017年凉城县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步加深;1980-1995年凉城县的景观形状复杂化,景观类型组成多样化,并且景观中不同斑块类型的团聚程度降低,而1995-2017年凉城县的景观形状简单化,景观类型组成单一化,并且景观中的某种优势斑块类型形成了较好连通性。(3)时间上,1980-1995年凉城县局部地区的景观脆弱度明显上升,1995-2017年有所下降。空间上,景观脆弱度指数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凉城中部及东南部,中部景观脆弱度较高的原因是:景观系统主要受耕地控制,优势度较高造成景观敏感度高,并且景观多样性低、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适应度低;东南部景观脆弱度较高的原因是:景观系统主要受耕地和草地的共同控制,耕地和草地的优势度较高一定程度上造成景观敏感度较高,同时该区域景观破碎化严重,尤其是草地。(4)从整体水平看,凉城县的景观格局脆弱性程度以中等和较高脆弱为主,尤以中等脆弱为主导,并且凉城县景观格局脆弱性存在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关系。1980年景观脆弱度指数的“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凉城中部及东南部;1995年凉城中部的“高-高”值区分布范围明显缩小;2010年凉城中部的“高-高”值区空间分布范围扩大,并且麦胡图镇北部出现了“高-高”值区;2017年凉城中部的“高-高”值区几乎消失,这表明该时段凉城中部的景观格局脆弱性得到缓解。(5)凉城县景观格局优化与管控的主要建议有:1)加强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耕地、林地、草地的不合理扰动和破坏,降低耕地、林地、草地的割裂和破碎化程度;2)提升景观多样性,促进景观分布的相对均匀化;3)重点关注岱海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降低对岱海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强岱海湿地环境的保护。

杨帆[9](2018)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业并存过渡的生态脆弱地带,近年来土地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开展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一方面为区域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丰富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体系,探索更加合理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服务土地资源管理。本文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运用叠加分析法摸清其受资源环境本底要素影响下的土地适宜建设开发区域;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在充分考虑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特尔菲法选定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确立以土地资源为基础,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支撑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运算得出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本文依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土地部分)》对研究区进行评价结果验证分析,同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类型差异分析及应用分析。通过开展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29个旗县(市、区)中3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危机,12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警戒,10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一般,4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良好,土地综合承载力呈半饱和状态,具有一定的承载潜力;(2)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以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系统层,以建设开发适宜性等15项指标为指标层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其结果用《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土地部分)》技术方法进行再评价验证后,拟合情况较好,得出本研究采用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用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科学可行,对于类似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有较强的借鉴性;(3)利用叠加分析法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相关要素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分析后,得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建设开发适宜性结果,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建设开发适宜区面积达695.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83%;(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29个旗县(市、区)无各项指标都较优或都很差的地区,各地都受不同因素指标共同影响,单系统状态较好或较差不会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结果起决定作用,只有各个系统协调度高的才能得出良好承载状态,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取决于子系统状态及各系统协调度。

张俊钢[10](2018)在《内蒙古凉城县蛮汉镇农村耕地流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生产和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进行耕地流转,实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现代农业都有较好的发展,而内蒙古凉城县蛮汉镇的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大型种植农场少见,耕地流转问题严重,现代农业生产落后。鉴于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数据分析法,以蛮汉镇农户调研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针对蛮汉镇地区耕地流转出现的现状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分别从耕地转出方、耕地承接经营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四大主体进行耕地流转阻碍原因分析,归纳如下:耕地转出方原因:一方面,当地农户没有其它非农生计出路,阻碍着耕地流转的进行;另一方面,当地农户存在严重的耕地养老的观念,担心耕地流转会丧失其耕地保障利益,不愿意进行耕地流转。耕地承接经营方原因:首先,农业生产落后,耕地流转需求不足。其次,相对与周边地区的耕地流转价格,耕地承接经营方给出的耕地流转价格低,农户不愿意流转。最后,耕地承接经营方缺乏科学生产能力在耕地流转中的带动作用弱,不能扩张耕地流转需求。政府方面原因:耕地确权工作没有在当地全部落实完成、政府帮扶引导职能存在缺失,同时在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建设、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严重落后,这些都制约着当地的耕地流转。集体经济组织方面原因: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足导致工作服务能力弱,同时,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腐化觉悟性差,在耕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中存在职能缺失问题,这些也制约着当地的耕地流转。通过以上蛮汉镇耕地流转阻碍原因分析,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给出解决性建议,以助推当地耕地流转,实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当地现代农业的生产。

二、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发展研究
        1.2.2 绿色发展核算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自然地理
    2.2 植被类型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生态环境概况
    2.5 数据来源及相关处理
        2.5.1 数据来源
        2.5.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GGDP-GEP-GEEP核算指标体系
    3.1 GGDP核算
        3.1.1 GGDP核算体系
        3.1.2 GGDP核算方法
    3.2 GEP核算
        3.2.1 GEP核算体系
        3.2.2 GEP核算方法
    3.3 GEEP核算体系
    3.4 衍生指标核算
四、研究区GGDP-GEP-GEEP核算结果
    4.1 GGDP核算结果
    4.2 GEP核算结果
    4.3 GEEP核算结果
    4.4 GGDP-GEP-GEEP影响因素分析
        4.4.1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与GGDP-GEP-GEEP的相关性
        4.4.2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与GGDP-GEP-GEEP的相关性
    4.5 讨论
    4.6 结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不确定性分析
        5.1.1 数据来源的不确定性
        5.1.2 核算方法的不确定性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资助项目
致谢

(3)岱海生态需水与生态补水的联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岱海研究现状
        1.2.2 生态需水研究现状
        1.2.3 生态补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特征
        2.1.4 气候特征
        2.1.5 社会经济特征
    2.2 数据来源及提取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提取
    2.3 研究方法
        2.3.1 经验频率分析方法
        2.3.2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2.3.3 生态适宜水位
        2.3.4 生态需水
        2.3.5 模糊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岱海水文情势变化
    3.1 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3.1.1 研究区多年降水变化分析
        3.1.2 研究区月降水量变化分析
        3.1.3 多年降水经验频率分析
    3.2 湖泊面积及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3.2.1 湖泊面积形态变化
        3.2.2 岱海水文要素提取
        3.2.3 岱海多年水文要素变化
        3.2.4 岱海年内湖泊面积变化
    3.3 岱海水质变化
        3.3.1 单因子分析
        3.3.2 岱海限制性营养盐分析
        3.3.3 岱海营养状态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岱海生态需水分析
    4.1 岱海生态水位
        4.1.1 天然生态水位分析
        4.1.2 生态水位经验频率分析
        4.1.3 生物空间最小需求分析
        4.1.4 湖泊形态分析
    4.2 岱海生态需水量
        4.2.1 生态水深方案设计及评价
        4.2.2 生态需水量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岱海生态补水方案及评价
    5.1 补水方案的拟定
    5.2 补水方案评价
        5.2.1 评价指标的确立
        5.2.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5.2.3 方案评价及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蒙古凉城县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精准扶贫相关理论
    2.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2.2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2.3 中国精准扶贫理论
3 凉城县精准扶贫工作实践
    3.1 精准识别机制的建立
    3.2 内蒙古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历程
    3.3 凉城县历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3.1 凉城县贫困人口健康状况分析
        3.3.2 凉城县贫困人口劳动能力情况分析
        3.3.3 凉城县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
    3.4 实现贫困县摘帽
    3.5 实现扶贫重点项目精准
        3.5.1 开展产业扶贫
        3.5.2 实施金融扶贫
        3.5.3 开展生态扶贫
        3.5.4 实施基础建设扶贫
    3.6 实现人脱贫、贫困村出列
4 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政策理解不到位,人为拔高扶贫标准
    4.2 工作难度大,基层扶贫队伍薄弱
    4.3 产业扶贫方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
    4.4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5 凉城县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
    5.1 认真解读政策指导,把握保障标准
    5.2 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
    5.3 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模式
6 凉城县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NDVI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进展
        1.2.2 NDVI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城市发展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数据源
    3.2 研究方法
        3.2.1 NDVI最大值合成法及均值法
        3.2.2 趋势线分析法
        3.2.3 差值法
        3.2.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与残差法
        3.2.5 时间稳定性分析
        3.2.6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 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4.1 NDVI时间变化趋势
    4.2 NDVI空间分布特征
    4.3 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4.4 植被时间稳定性分析
    4.5 小结
5 NDVI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因素对NDVI的影响
        5.1.1 气象因素(降水、气温)对NDVI的影响
        5.1.2 地形对NDVI的影响
    5.2 人为因素对NDVI的影响
        5.2.1 土地利用对NDVI的影响
        5.2.2 人类活动对NDVI的影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岱海湖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湖泊流域生态
    2.2 湖泊流域生态治理
    2.3 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
        2.3.1 目标设置机制
        2.3.2 过程管理机制
        2.3.3 评价反馈机制
第三章 岱海湖流域生态现状
    3.1 岱海湖流域的基本概况
        3.1.1 岱海湖流域的自然生态概况
        3.1.2 岱海湖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3.2 岱海湖流域生态问题
        3.2.1 水资源问题
        3.2.2 水质问题
        3.2.3 水生态问题
    3.3 岱海湖流域生态问题成因分析
        3.3.1 水资源问题成因
        3.3.2 水质问题成因
        3.3.3 水生态问题成因
第四章 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现存问题及原因
    4.1 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措施
    4.2 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现存问题
        4.2.1 目标设置不合理
        4.2.2 过程管理不健全
        4.2.3 评价反馈不顺畅
    4.3 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4.3.1 目标管理差,责任意识弱
        4.3.2 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4.3.3 评价不科学,督导有欠缺
第五章 国内外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经验
    5.1 国外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经验(以琵琶湖为例)
    5.2 国内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经验(以鄱阳湖为例)
    5.3 对岱海湖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启示
第六章 加快岱海湖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意见建议
    6.1 科学设置治理目标
        6.1.1 明晰目标责任
        6.1.2 强化组织领导
        6.1.3 建立补偿机制
    6.2 逐步健全过程管理
        6.2.1 紧跟项目进度
        6.2.2 提升监管能力
        6.2.3 健全监督渠道
        6.2.4 拓宽资金来源
        6.2.5 加强宣教力度
    6.3 理顺完善评价反馈
        6.3.1 强化建设管理
        6.3.2 加强执法力度
        6.3.3 健全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7)北方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内蒙古凉城马头山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业概况
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光热水等资源限制,生产方式落后
    2.2 生态环境脆弱
    2.3 畜牧生产能力下降
3 凉城马头山片区发展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气候水文
    3.3 土壤植被
    3.4 人文经济
    3.5 农业产业
4 马头山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4.1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4.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4.3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4.4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5 结论

(8)凉城县景观格局及其脆弱性时空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景观格局与景观格局脆弱性研究进展
        1.2.1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2.2 景观格局脆弱性界定
        1.2.3 景观格局脆弱性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4.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论文框架
        1.4.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候环境
        2.1.3 地表水
    2.2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概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民族
        2.2.2 产业发展
        2.2.3 生态环境状况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数据及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景观类型变化速度
        3.2.2 景观类型转移方向
        3.2.3 景观指数方法
        3.2.4 变异系数分析法
        3.2.5 拐点识别法
        3.2.6 半变异函数
        3.2.7 克里格插值
        3.2.8 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四章 凉城县景观类型时空演变
    4.1 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
    4.2 景观类型动态度变化
    4.3 景观类型转移变化
    4.4 岱海周边的景观类型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凉城县最佳空间分析粒度确定及景观格局变化
    5.1 景观水平上的最佳分析粒度确定
        5.1.1 选取高敏感度的景观指数
        5.1.2 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的曲线拟合
        5.1.3 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效应
    5.2 类型水平上的最佳分析粒度确定
        5.2.1 选取高敏感度的景观指数
        5.2.2 不同景观类型的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效应
    5.3 景观格局变化
        5.3.1 景观指数的选择
        5.3.2 景观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景观格局脆弱性时空演变
    6.1 景观格局脆弱性评价
        6.1.1 评价方法
        6.1.2 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
    6.2 确定适宜的分析幅度
    6.3 景观格局脆弱性时空演变
    6.4 景观格局脆弱性的空间关联分析
        6.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6.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5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5.1 数据来源
        1.5.2 数据处理
2 研究区概况及资源环境要素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条件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土地利用结构
    2.2 资源环境要素分析
        2.2.1 土地资源要素特征
        2.2.2 水资源要素特征
        2.2.3 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2.2.4 资源环境要素综合影响
3 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模型构建
    3.2 指标体系确立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指标初选
        3.2.3 指标选定及权重值确定
        3.2.4 指标体系确立
4 土地综合承载力测算
    4.1 指数测算结果
        4.1.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1.2 系统承载力指数计算
        4.1.3 指数结果及类型划分
    4.2 结果再评价验证
        4.2.1 系统状态判断
        4.2.2 评价方法分析
        4.2.3 再评价验证结论
    4.3 空间差异分析
5 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内蒙古凉城县蛮汉镇农村耕地流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耕地流转背景
        1.1.2 蛮汉镇耕地流转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耕地流转市场
        1.3.2 土地地租与土地价格
        1.3.3 耕地流转方式
        1.3.4 耕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1.3.5 耕地流转绩效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4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耕地流转理论基础
3 我国农村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过程及出现的问题
    3.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耕地制度的发展过程
        3.1.1 1978年以前的耕地制度
        3.1.2 1978年以后的耕地制度
    3.2 该制度下目前出现的二个主要问题
        3.2.1 耕地撂荒现象严重
        3.2.2 零碎条块分割的耕地阻碍了现代农业的生产
4 蛮汉镇居民相关信息及耕地流转现状分析
    4.1 蛮汉镇地区居民信息情况
        4.1.1 性别、家庭人口及年龄信息
        4.1.2 农户目前农业收入情况
    4.2 蛮汉镇地区耕地分布情况和居民占有耕地的现状
        4.2.1 蛮汉镇耕地的现状分布
        4.2.2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现状情况
    4.3 蛮汉镇地区耕地流转的主要现状表现
        4.3.1 耕地流转规模小
        4.3.2 耕地流转方式单一
5 蛮汉镇地区耕地流转的阻碍原因分析
    5.1 耕地转出方原因分析
        5.1.1 没有其它非农生计出路
        5.1.2 耕地不进行流转而选择撂荒
    5.2 耕地承接经营方原因分析
        5.2.1 与周边地区相比耕地流转价格偏低
        5.2.2 耕地承接经营方在耕地流转中的带动作用弱
    5.3 政府方面原因分析
        5.3.1 耕地未确权阻碍着当地的耕地流转
        5.3.2 政府帮扶及引导职能存在缺失
        5.3.3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5.4 集体经济组织方面原因分析
        5.4.1 工作服务能力弱
        5.4.2 耕地流转中存在管理服务职能缺失
6 加速蛮汉镇地区耕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6.1 对耕地转出方及耕地承接经营方的建议
        6.1.1 培训学习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
        6.1.2 培训学习提高承租经营户农业生产管理能力
        6.1.3 借鉴引入新型耕地流转方式——耕地托管
    6.2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6.2.1 加快耕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6.2.2 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
        6.2.3 通过政府帮扶引进企业带动农业生产
        6.2.4 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6.2.5 建立并规范耕地流转运行制度
    6.3 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
        6.3.1 提升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6.3.2 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党政作风建设
7 结论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凉城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唐玉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D]. 李金雷. 内蒙古大学, 2021
  • [3]岱海生态需水与生态补水的联合效应研究[D]. 马佳丽.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内蒙古凉城县精准扶贫研究[D]. 霍东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D]. 李建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岱海湖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D]. 郭佳乐.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北方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内蒙古凉城马头山片区为例[J]. 田乙慧,李胜利,白春明,郑坤,张天柱. 农业工程, 2020(01)
  • [8]凉城县景观格局及其脆弱性时空变化研究[D]. 张金茜. 兰州大学, 2019(09)
  • [9]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 杨帆.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10]内蒙古凉城县蛮汉镇农村耕地流转研究[D]. 张俊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