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低温换档技术实施要点”的内容

探讨“低温换档技术实施要点”的内容

一、商榷“低温变换技术实施要点”部分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李冠男[1](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徐如辉[2](2019)在《城市加氢站布局规划及其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氢能以其来源广泛、高热值、无污染、容易储存等优势逐渐被人们视作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理想替代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于交通领域的突破口,也是实际意义上的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氢站是确保氢燃料电池汽车燃料供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其布局规划和安全性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氢源对加氢站的布局规划有先决性影响,高压氢环境下的设备材料氢脆是威胁加氢站安全的特有现象。因此,本文除对加氢站的布局规划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外,也对加氢站的氢源做出了评价,同时将高压氢环境中设备材料氢脆研究划为安全性研究的主线。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制氢技术评价的发展状况,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出适用于制氢技术的通用评价体系模型,对其结构组成、边界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2)着重选取天然气蒸汽重整制氢、电解水制氢和焦炉煤气制氢三个氢源,在分析每种制氢技术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依照本文构建出的通用评价体系模型,建立了三种制氢技术的物耗清单、能耗清单和污染物排放清单,从物质能源消耗、环境影响、经济成本三个方面展开系统评价。(3)综合考虑能源回报率、环境影响潜值和氢气成本价格指标,横向比选出能效高、环保性和经济性良好的氢源。确定了加氢站氢源发展模式:近中期采用天然气蒸汽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气富裕地区,优先选择焦炉煤气制氢;远期考虑水电、风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方式。(4)深入分析加氢站布局规划中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包括等级划分、站址选择、平面布置和工艺流程在内的规划要求,建立了加氢站需求预测模型和基于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选址评价模型。(5)参考国内外金属材料氢脆文献研究,分析了高压氢环境材料脆化的原理特征、影响因素,论述了材料与氢气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和常用金属的抗氢脆性能,确定了加氢站设备选材的通用标准,并给出了工程设计参考依据,以确保加氢站的安全运行。

潘超[3](2018)在《制氢装置转化炉下猪尾管开裂失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转化炉是制氢装置的核心设备,而转化炉出口猪尾管则是转化炉的核心部位。连接转化炉管下部与出口集合管的弯弯曲曲的管子称为出口猪尾管,因形状类似猪尾而得名,既要传送工艺介质,又要吸收炉管和下集合管的热膨胀,以减小高温下炉管和下集合管的变形应力。因此出口猪尾管又是最容易发生泄漏着火的部位,分析清楚其产生裂纹的各方面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制氢装置长周期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我们通过国内几家炼油厂同类装置猪尾管的事故案例,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该问题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个难解决的问题。有多人做过研究和努力想找出本质原因,但是每个企业的问题不尽相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因此借他人经验结合我们生产实际来分析我们自己装置的问题也是种方法。首先从工艺原理、工艺条件入手,分析转化炉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传热方式和温度分布。通过转化炉的结构分析,研究炉管及猪尾管的受力状况。通过对失效猪尾管的外观检查、裂纹断面的微观形貌、能谱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化学成分及表面氧化物分析,对本装置猪尾管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在理论上对引起猪尾管开裂失效的原因一一进行深层次分析:先天设计缺陷导致热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结构形变应力导致薄弱环节开裂;焊接质量不过关导致热裂纹;碳化物沉淀产生了贫铬现象,而铬是抗晶间腐蚀的重要元素,它的减少势必引起耐腐蚀性能下降,最终导致发生沿晶界的腐蚀。高应力下高温转化气中氢在温度变化时的缺陷区域的聚集和析出产生了氢脆;金属材料高温下的蠕变变形和蠕变断裂。最为重要的是生产上异常波动,导致炉温的大幅变化,能加重和加快上述的所有影响,从而导致设备产生裂纹,其寿命急剧缩短。最后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来降低失效发生的可能性:按照规定的焊接工艺、材料、加工方法、技术要求、焊接检验、热处理来保证焊接质量,不产生裂纹,不产生缺陷,不析出碳化物;升级材质到高温性能更好的Incoloy 800HT,在同等工艺条件下使用寿命更长,出问题的几率更小;采用普通压力管道强度的弹性力学公式计算,需要增加壁厚才满足其在高温下的强度要求;开展结构优化和分析,改变猪尾管的形状来减小最可能断裂的两个焊缝的应力;保证生产上的平稳,不发生大幅波动,不加大应力,不加重对设备的影响。而从本质安全上考虑采用冷壁集合管,不用猪尾管则从源头上避免此类事故发生。因此要想转化炉长周期安全运行,焊接上必须没有缺陷,其次优化相应结构减少应力,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平稳,炉温不能大幅波动。猪尾管的事故重复发生,不是大家不重视,而是没有分析透彻,分析全面。引起裂纹的原因很多,不能顾此失彼,要有重点,但也不能忽略某一个。相应的措施也要对照原因全部照顾到,对症下药。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制氢装置猪尾管裂纹案例是由于本身结构应力集中加上碳化物的析出弱化了晶界,引起晶间腐蚀,在高温蠕变、氢脆共同作用下产生裂纹。同时生产上的异常,造成炉温大幅波动,加速和加大了裂纹的产生。因此要想转化炉长周期安全运行,焊接上必须没有缺陷,其次优化相应结构减少应力,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平稳,炉温不能大幅波动。

高舒[4](2018)在《战火中的新闻学—青记会刊《新闻记者》研究(1938-194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记者是一种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属于时代和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一直被社会所重视。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整个中国进入战时状态。抗战建国的任务刻不容缓,战火中以笔为戎的新闻记者责任尤重,《新闻记者》月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新闻记者》随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诞生创刊于1938年4月1日。1941年因“青记”被查封而停刊。持续时间3年。在抗日战争最重要的战略相持阶段,《新闻记者》主要面向新闻记者群体或对新闻事业感兴趣的人群进行传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性。战争的背景下《新闻记者》对于统一战线、抗战建国的语境是如何建构的?“战时新闻学”的内涵有哪些?《新闻记者》对战时新闻理论研究和战时新闻各项业务的指导是如何体现的?《新闻记者》给抗战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和贡献?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介绍民族危机下《新闻记者》刊物诞生的背景原因。1937年以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机深重。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下,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发展都暂时以“一切为了抗战”为前提。从新闻学界看,战争给新闻学者的研究方向带来了诸多改变,他们纷纷开始把学术议题和着述的方向转往战时新闻理论。就新闻业界而言,以往各有所长、立场各异的报刊杂志也都转向战时的宣传报道,新闻界统一战线渐启,代表性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建立,相应的就有了会刊《新闻记者》的诞生。第二章分析抗战语境下《新闻记者》(1938-1941)刊物的发展概况,涉及不同时期出版地的刊期变化,总结《新闻记者》的办刊内容风格及价值取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新闻记者》是如何进行抗战建国的话语建构,首先《新闻记者》在专题设置下经常刊载有关抗日的主题特辑,达到议程设置的效果;其次在内容上,《新闻记者》邀请一些新闻业界学术界的有名的记者、学者如范长江、邹韬奋、张季鸾、成舍我、傅于琛等,这些意见领袖型人物在刊物上发表有关战时抗战建国的文章,起到话语构建的作用;最后《新闻记者》刊登“青记”会务报道,让读者了解到新闻记者群体都在参与抗战建国,提升他们的参与感。第三章以“战时新闻学”的理论视角来解读《新闻记者》相关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蕴含,笔者对《新闻记者》上两卷20期341篇文章进行精细梳理,采用图表形式将之归纳入类,并进行分类分析和解读。讨论的内容分成三方面:战时业务研究、战时理论宣传研究和战时新闻自由观的讨论。战时业务的研究主要包括《新闻记者》上有关战时的采访与报道、战地通讯写作以及战时编辑工作动向。战时宣传研究主要分析《新闻记者》上文章提出的战时宣传的重要性、目前新闻界战时宣传的不足之处和如何加强战时宣传工作的建议。战时自由观的讨论,在《新闻记者》上体现的态度是有着曲折变化的——从战争刚开始的一切为了抗战而服从新闻统制,再到后来因不满意重庆时期国民政府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新闻记者》和新闻界开始诉求战时言论下一定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也就是“合理的统制”。第四章是对《新闻记者》历史贡献的总结。从《新闻记者》对战时新闻学术和实践做出引领性的工作、团结培养大批优秀青年记者人才和促进抗战新闻工作统一战线这几个方面论述。总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为抗战新闻工作、新闻记者战时报道进行指导和教育的专业性刊物的《新闻记者》在同时期的新闻学专业刊物中尤具引领和代表性。其对于战时新闻理论的萌芽以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并且以“青记”为中心团结了一批抗战在新闻一线的新闻记者,在理论、实践和人才培养上为战时新闻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刘文辉[5](2017)在《高效光合产氢菌的筛选及连续生物制氢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再生清洁新能源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近年来绿色氢能被人们视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能源之一。生物制氢因其是利用微生物通过转化有机物来产氢,所以具有产氢原料广泛、能耗低、无污染等诸多优点;光合细菌制氢技术,还很好的将光能利用、氢能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这三个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既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同时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问题。光合细菌制氢技术的起步较晚,许多研究还处于初期探索性阶段。光合细菌种类繁多、代谢途径多样、影响产氢的因素广泛,导致目前光发酵生物制氢的生产率较低。已有的报道大都是实验室的分批产氢研究,有关连续性产氢的研究较少;光合制氢反应器受光照传输过程中光强衰减和光合细菌生长特性限制,反应器难以实现容积扩大、产氢模式难以进行连续性生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光合菌生物制氢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实施。本研究先进行了光合细菌产氢菌种的筛选,对比研究了该菌株利用不同分子结构有机基质进行光合产氢的特性;在总结现有光合制氢反应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新型大容积内置光源反应器,结合光合细菌生物固定化技术改善了连续产氢的稳定性;最后,对光合细菌的一段连续高效产氢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富集培养,从城市污水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六种纯光合细菌菌株,依据产氢对比实验选出高产氢菌株PS-6。最后根据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特性等常规分析,结合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构鉴定出所分离到的产氢菌株为沼泽红假单胞菌属菌Rps.Palustris PS-6。(2)光合细菌Rps.Palustris PS-6分别以葡萄糖和有机酸为基质进行了分批产氢试验。实验显示,利用葡萄糖为基质进行分批产氢时,产氢启动快、周期短、产氢速率高,无机氨氮和谷氨酸钠均可作为氮源,但产氢残留液中存在大量有机酸未能充分利用;最佳产氢条件是葡萄糖浓度为45.0mmol/L、谷氨酸钠投加量为3.0mmol/L时,实际产氢率为0.893 mol H2/mol葡萄糖。光合细菌利用有机酸进行分批产氢时,产氢启动慢、周期长、产氢速率低,只能利用有机氮谷氨酸钠为氮源,反应液中大量NH4+的存在会抑制氢气的产生。最佳产氢条件是乙酸浓度为40.0mmol/L,谷氨酸钠浓度应为7.0mmol/L、光合菌接种量比例为15%,实际产氢率为1.632mol H2/mol乙酸。(3)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内置光纤反应器,主要解决光合菌在产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因反应器尺寸过大而导致的,反应器内部各位置光强分布不均及光照强度随传输距离逐渐衰减的问题。新型反应器外形为圆柱体,反应器内沿轴线方向平行设置了多根侧面发光光纤作为传输光源。在外接光源机情况下,检测出反应器内各处光强均匀,光强达到4000Lux。Rps.Palustris PS-6利用葡萄糖溶液进行产氢的对比实验显示,新型内置光纤反应器相对于传统的外置光源反应器在生物制氢性能上有了明显提高,最大产氢速率和实际产氢率分别提升了11.3ml/L/h和22.3%。此外,试验在新型光合制氢反应器内采用了细菌固定化技术,以粉末活性炭为载体,在制氢反应器出水口通过设置过滤器拦截吸附于活性炭表面的光合细菌菌体使其重新返回到反应器内的办法,增加反应器内光合细菌浓度,从而有效改善了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过程中的菌种流失问题,强化了连续制氢工艺的稳定性。(4)本研究提出将光合细菌利用葡萄糖为基质产氢时的二阶段产氢模式合并为高效的一段产氢。实验通过光合产氢菌株的活化培养、优化了产氢反应条件,实现了Rps.Palustris PS-6以葡萄糖为基质时的一段连续产氢。当谷氨酸钠的投加量为0.7g/L(约4mmol/L),葡萄糖含量为9g/L(50mmol/L),在HRT为84 h的条件下,一段连续产氢的最大实际产氢率达到4.6mol H2/mol葡萄糖。

吴宁[6](2016)在《TPM在H化工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H化工企业,是目前安徽地区的一家大型化工企业,企业总占地面积5200亩,其前身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农化、盐化、精细化工三大系列产品的生产。企业目前已经运行的管理体系有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1,通过这些体系的运行来规范公司的管理流程。2011年底企业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2015年底二期项目开始动工建设,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而生产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则意味着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生产周期拉长,这些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销量,因此设备正常、平稳运行是企业盈利的前提。同时面对化工生产具有的: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生产连续性强等特点,如何做好设备基础管理工作,避免各类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也成为企业相关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保障生产的安全、平稳、有序运行,保证年产任务的顺利、超额完成,企业决定在目前生产资金投入最多,生产设备类型最齐全的生产车间:合成氨车间的设备管理工作中推行TPM管理。TPM即全员生产维护,是目前设备管理方面较先进的一种管理体系,它强调在设备的使用全周期内,所有能接触到设备的人员都参与到设备管理的工作中来,打破了以往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工作界限明确的局面,建立了全工种共合作保障设备正常运转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在推行TPM管理体系时,也要充分考虑其在企业中的适用性和可操纵性,毕竟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不是通用的,适合其他企业的不一定适合自身企业,若全部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执行,则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或无法推进的结果。因此,在推行TPM活动时必须建立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本文从研究TPM活动体系入手,分析企业目前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推进TPM活动的必要性,逐步引入TPM活动:召开启动大会,成立活动推进组织,做培训、宣传,从6S开始初期清扫活动,全方位开展改善提案、自主保全、效益改善三方面的活动。在活动逐步推进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以往在设备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员工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得到提升,形成了一套全员参与、自主保养的设备管理模式,这对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使用效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介绍此项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二,介绍TPM体系的相关内容。三,从分析H化工企业目前设备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推行TPM的必要性,及总体推进方案。四,从开展基础管理、完善制度、保障全员参与的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论述TPM的开展和实施,为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带来的实际效果。本文的研究,已在H化工企业的合成氨车间内成功实施,使得车间内四大生产装置的设备故障明显减少,操作工、维修工的全员生产意识明显提高,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孙洪涛[7](2015)在《论石化企业项目中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 ——焦化干气制氢工艺》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科学技术已经稳步向前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也逐渐成为了崛起的大国,但这并不是终点,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对于那些在运动中出现的缺陷,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那便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资源与能源是当代社会的一大主题,本身就备受关注,因此,石化企业的作用便不言而喻,对于他们来说,如何能合理的使用资源,更大的造福大家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众所周知是最基本的方法,这便需要从各个方面来优化他们所接手的项目,无论是从管理,还是从技术,信息等方面,项目流程的精细设计及优化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1]。在国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无疑是残酷的,更不用说和国际的标准相持平。项目进度的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忽视的,在这里不难看出,设备的完善,技术的好坏都是其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都属于项目进度管理的一部分。尽管我们落后于国外的那些超级大国,但我们应该扬弃的去面对,了解国外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硬件条件,不断发现缺陷,并且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国际的竞争之间终破桎梏,使得更为优秀的项目进度得以诞生。事实上,要想把管理做好,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体系,并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2].本文通过介绍焦化干气工艺,同时引用抚顺石化公司建设的一套6*104Nm3/h制氢装置这个项目来系统解析在施工进度优化管理方向的想法。在中国石油界,资产总额209亿元的它的地位是别的企业无法相比的。因此,它在激烈的石油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然有它独特的办法[15]。本文打算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考虑其项目的进度优化管理,其中包括管理项目施工过程、保证施工进度以及保证施工现场质量体系的建立等,从而进一步的通过生产操作,生产设备的优化,为项目更好更快的完成做出合理的导向。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期刊,论文等。从各个角度了解有关焦化干气制氢项目,如,行业垄断,地理位置,企业竞争,引用真实的实验数据和图表,全面剖析该项目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可控性。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出项目管理优化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合理可靠地方法流程。在面对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风险时能迅速的给出合适的项目优化。石化企业项目优化管理的完善,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武鑫[8](2015)在《25万吨/年合成氨生产系统脱碳工序余热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根据目前国内合成氨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作者所在单位25万吨/年合成氨生产工艺的实际生产现状,对两种节能型苯菲尔脱碳工艺(双塔变压再生、二段吸收工艺和单塔两段再生、二段吸收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优化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苯菲尔脱碳工艺中存在大量的低位热能(如低变废热、贫液废热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一不足,就这些热能利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思路是:(1)在不改变系统原有生产流程的条件下,利用苯菲尔脱碳系统贫液的余热,驱动制冷量为2290kW的热水型溴化锂机组,该机组可得到7℃的394t/h低温冷水;(2)提出了利用脱碳工序废热锅炉产生的约9t/h的0.3MPa低压蒸汽,利用该蒸汽驱动两套制冷量为8140kW的蒸汽型溴化锂机组,该机组可制取温差10℃、出口温度为8℃的700 t/h低温冷水。通过两台溴化锂机组生产的低温冷水可作为合成氨系统降温介质。溴化锂机组的应用一方面替代了合成氨原有用来降温的生产循环水,节约了大量循环水;另一方面两种溴化锂机组的运用使得合成氨生产系统增产量达到35t/d。本论文提出的苯菲尔脱碳系统的优化-溴化锂机组的思路和工业化应用实例在国内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尚属首例,节能降耗作用显着,具有良好的的推广应用价值。

闫觅[9](2015)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工业建筑入手,以保护再利用为切入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关注点常在于建筑的空间、结构、风格等方面,所建立的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体系也以从工业建筑为基准。但是工业遗产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建筑,还应包括工艺流程、机器设备、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因此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应该纵观整体,只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才能对其准确的定位。天津作为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中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天津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再到日本占领的萧条时期,天津作为早期的开埠城市,俨然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同样天津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不是封闭的,它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政治、权利、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工厂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华资工业进行资源掠夺和物资倾销,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探寻工业发展的途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选择天津这个叱咤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工业的全貌。本文首先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将中国现存的工业遗产分为七个工业遗产群,选取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并提出工业遗产行业的分类标准,对现存遗产从历史、行业、形态和保护级别四个方面的遗产构成分析,并总结出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特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城市、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遗产群的“群-链-点”的阶梯模式,通过对军工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化工产业链以及公用设施中的典型案例的历史研究,明确了旧直隶地区的工业从最初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到最后精英阶层终于利用所习得的知识开展技术创新这一发展历程;在工业的建设选址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中方与西方之间的角力与博弈;工业建筑的形式风格与功能布局从中体西化演变为全盘西化,最后发展到以功能为主的厂区格局,揭示了旧直隶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评估提供基础。工业遗产群是针对区域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的保护理念,本文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中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标准,分析了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吴伟峰[10](2015)在《合成气压缩机高负荷适应性技术研究和改造》文中认为中国的工业发展越来越快,氨做为工业的重要原料及氨化饲料,其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各个合成氨企业都在提高本企业的合成氨产量。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提高合成氨产量务必需要使设备高负荷运行。原有设备能否适应高负荷的生产需求成为合成氨企业能否高负荷生产的关键因素。论文主要针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化肥事业部合成氨装置在高负荷运行过程中,装置的核心设备合成气压缩机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合成氨产能达到1200吨/天以上时,系统设计参数与运行数据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合成气压缩机在高负荷生产时出现故障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及现场勘查。分析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针对各个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后进行局部改造和工艺优化并予与实验验证。本文研究主要内容有:(1)详述巴陵石化企业合成氨装置及工艺的改造历程,概述了合成氨工艺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合成气压缩机的研究现状。(2)运用因果分析法总结归纳出合成气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为工艺问题,设备问题及监测问题三类。(3)针对合成气压缩机不能适应高负荷运行的问题,调整工艺路线,对入口压力,合成塔以及高中压透平做了相应的调整。(4)针对中压蒸汽平衡,表冷真空系统,联轴节断裂,联轴节失效等合成气压缩机设备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针对合成气压缩机机组状态监测系统和大机组综合控制与联锁保护系统(ITCC)进行升级,并更新诊断系统和调速系统。

二、商榷“低温变换技术实施要点”部分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榷“低温变换技术实施要点”部分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城市加氢站布局规划及其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氢能发展概述
        1.1.2 加氢站布局规划发展概述
    1.2 加氢站布局规划中关键问题研究现状
        1.2.1 氢源评价研究现状
        1.2.2 材料安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技术及方法综述
    2.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结构组成和目标范围定义
        2.1.2 清单分析
        2.1.3 影响评价
    2.2 层次分析法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氢站布局规划及其评价
    3.1 加氢站布局规划总体分析
        3.1.1 规划原则
        3.1.2 影响因素
    3.2 加氢站布局规划基本要求
        3.2.1 加氢站分级
        3.2.2 站址选择
        3.2.3 站内平面布置
        3.2.4 工艺流程
    3.3 加氢站发展规模模型
        3.3.1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影响因素
        3.3.2 加氢站需求预测模型
    3.4 加氢站选址评价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氢站氢源分析
    4.1 天然气蒸汽重整制氢
        4.1.1 原理及工艺
        4.1.2 范围界定
        4.1.3 清单分析
    4.2 电解水制氢
        4.2.1 原理及工艺
        4.2.2 范围界定
        4.2.3 清单分析
    4.3 化工副产氢气提纯制氢
        4.3.1 原理及工艺
        4.3.2 范围界定
        4.3.3 清单分析
    4.4 影响评价
        4.4.1 能源评价
        4.4.2 环境评价
        4.4.3 经济评价
        4.4.4 改善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氢站氢脆安全分析
    5.1 机理概述
        5.1.1 分类特征
        5.1.2 氢进入金属的过程和存在形式
        5.1.3 氢致局部塑变促进韧断理论
    5.2 影响因素
        5.2.1 化学成分
        5.2.2 强度
        5.2.3 表面粗糙度和缺陷
        5.2.4 环境条件
    5.3 氢与材料的相容性研究方法
        5.3.1 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
        5.3.2 断裂韧度试验
        5.3.3 疲劳试验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
    5.4 常用金属的氢脆敏感性
        5.4.1 300 系列不锈钢
        5.4.2 铬钼钢
        5.4.3 铝合金
    5.5 加氢站设备的选材
        5.5.1 选材标准
        5.5.2 选材方法
        5.5.3 加氢站用储氢容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制氢装置转化炉下猪尾管开裂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第2章 转化炉炉型结构及出口管系
    2.1 炉型及结构
        2.1.1 炉型分类
        2.1.2 结构特点
        2.1.3 操作难易度
    2.2 转化炉管系
        2.2.1 转化炉管系流程
        2.2.2 转化炉管系零件
        2.2.2.1 上集合管
        2.2.2.2 上猪尾管
        2.2.2.3 转化炉管
        2.2.2.4 下猪尾管
        2.2.2.5 下集合管
    2.3 对流室管系
第3章 装置工艺及转化炉分析
    3.1 工艺原理概述
    3.2 工艺流程
    3.3 工艺流程说明
        3.3.1 原料精制系统主流程
        3.3.2 转化系统主流程
        3.3.3 净化系统主系统
    3.4 转化炉的分析
        3.4.1 恒力弹簧系统
        3.4.2 转化炉工艺参数
第4章 下部猪尾管开裂情况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4.1 下部猪尾管开裂情况
    4.2 实验室检测分析
        4.2.1 外观检查
        4.2.2 化学成分分析
        4.2.3 金相组织及夹杂物分析
        4.2.4 显微硬度测试
        4.2.5 断口分析
第5章 失效原因分析与讨论
    5.1 设计缺陷
    5.2 结构形变应力
    5.3 碳化物沉淀
    5.4 高应力下高温转化气中氢对材质的影响
    5.5 工艺操作影响
    5.6 焊接工艺影响
        5.6.1 焊接热裂纹
        5.6.2 焊件的表面清理
        5.6.3 控制热量输入
        5.6.4 焊接缺陷
    5.7 金属材料高温蠕变理论和典型蠕变曲线
        5.7.1 蠕变变形
        5.7.2 蠕变断裂
第6章 应对措施
    6.1 工艺操作方面
        6.1.1 日常生产时
        6.1.2 开停车期间
        6.1.3 生产异常时
    6.2 猪尾管本身性能提升
        6.2.1 材质升级
        6.2.2 增加壁厚
        6.2.3 开展结构优化降低猪尾管工作应力
    6.3 从本质安全考虑
    6.4 焊接工艺的执行和优化
        6.4.1 焊接方法
        6.4.2 焊接材料
        6.4.3 坡口加工
        6.4.4 焊口组对
        6.4.5 焊接工艺参数
        6.4.6 焊接人员要求
        6.4.7 焊接环境
        6.4.8 焊接技术要求
        6.4.9 焊接检验
        6.4.9.1 外观检查
        6.4.9.2 无损检测
        6.4.10 热处理
        6.4.11 焊接试件的性能试验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战火中的新闻学—青记会刊《新闻记者》研究(1938-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新闻记者》刊物的研究
        (二) 对刊物所属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研究
        (三) 抗战时期其他新闻学刊物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下《新闻记者》的缘起
    第一节 由“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新闻学术界的变动
        一、抗战前中国新闻学的建立与发展情况(1918-1935)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救国潮的兴起
    第二节 从记者座谈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新闻业界的聚合
        一、“青记”的前身——上海记者座谈
        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
第二章 抗战语境下《新闻记者》概况
    第一节 《新闻记者》的创刊、办刊风格及价值取向
        一、初具雏形的武汉时期
        二、短暂颠沛的长沙、桂林时期
        三、艰难的重庆时期
        四、《新闻记者》办刊风格及价值取向
    第二节 《新闻记者》对于抗战建国的话语建构
        一、专题报道上进行议程设置
        二、观点上意见领袖施加影响
        三、行动上记者同人活动报道增加参与感
        四、《新闻记者》作者群体分析
第三章 “战时新闻学”视角下的《新闻记者
    第一节 以笔为戎:《新闻记者》战时业务研究
        一、战时的采访与报道
        二、战地通讯的写作
        三、战时编辑工作新动向
    第二节 动员的力量:《新闻记者》战时宣传研究
        一、战时宣传的重要性
        二、战略防御阶段宣传的不足之处
        三、加强战时宣传工作的建议
    第三节 “合理的统制”:《新闻记者》战时新闻自由观的讨论
第四章 《新闻记者》月刊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开展战时新闻学的研究及新闻人才的培养
        一、丰富了新闻的战斗性和工具性
        二、集结出版战时新闻学着作
        三、团结、培养优秀青年记者和人才
    第二节 促进抗日新闻工作统一战线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效光合产氢菌的筛选及连续生物制氢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绪论
    1.1 引言
    1.2 氢能
        1.2.1 氢能
        1.2.2 制氢方法
        1.2.3 生物制氢
    1.3 光合细菌制氢
        1.3.1 光合细菌特征和分类
        1.3.2 光合细菌制氢机理
        1.3.3 影响光合细菌制氢因素
    1.4 光生物制氢反应器
        1.4.1 反应器类型
        1.4.2 反应器光源
        1.4.3 光合制氢反应器现状
    1.5 光合细菌固定化技术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污泥来源
        2.1.2 光合细菌菌种
        2.1.3 培养基
        2.1.4 粉末活性炭
        2.1.5 侧面发光光纤
    2.2 试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3.1 分批产氢实验装置
        2.3.2 内置光源反应系统和连续制氢实验装置
        2.3.3 一段连续产氢实验装置
    2.4 实验设计和方法
        2.4.1 光合细菌的富集、分离与鉴定
        2.4.2. Rps. palustris PS-6 光合产氢特性研究
        2.4.3.内置光源新型反应器的制备及连续光合产氢性能研究
        2.4.4. Rps. palustris PS-6 以葡萄糖为基质的一段连续产氢试验
    2.5 分析方法
        2.5.1 细菌浓度的测定
        2.5.2 pH值的测定
        2.5.3 ORP值的测定
        2.5.4 光照强度的测定
        2.5.5 COD和NH_4~+-N值测定
        2.5.6 细菌干重测定
        2.5.7 细菌形态测定
        2.5.8 氢气产量的测定
        2.5.9 氢气含量的测定
        2.5.10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2.5.11 VFAs的测定
3.光合细菌的富集、分离与鉴定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光合细菌的富集
        3.2.2 光合细菌的纯化分离和增殖培养
        3.2.3 产氢光合细菌的筛选
        3.2.4 光合细菌PS-6 的形态特征
        3.2.5 菌株PS-6 的生理生化实验
        3.2.6 菌株PS-6 的活细胞吸收光谱
        3.2.7 菌株PS-6 生物量的测定
        3.2.8 菌株PS-6 的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
        3.2.9 菌株ID与相近物种的系统发育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Rps. palustris PS-6 光合产氢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Rps. palustris PS-6 以葡萄糖为基质产氢性能研究
        4.2.2 Rps. palustris PS-6 以有机酸为基质产氢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内置光源新型反应器的制备及连续光合产氢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内置光源反应器设计及制备
        5.2.2 内置光源制氢反应器性能评价
        5.2.3 惰性载体投加量对光合产氢的影响
        5.2.4 内置光源反应系统连续制氢性能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Rps. palustris PS-6 以葡萄糖为基质的一段连续产氢试验
    6.1 前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谷氨酸钠投加量对产氢性能的影响
        6.2.2 HRT对连续产氢性能的影响
        6.2.3 葡萄糖浓度对连续产氢影响
        6.2.4 一段光合菌制氢法的性能评价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6)TPM在H化工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设备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一、国内外设备管理的发展概况
    二、TPM体系概述
    三、TPM活动内容
    四、推行TPM的基石“6S”
    五、TMP给企业带来的效果
第三章 H化工企业TPM推进活动总体方案
    一、H化工企业及设备管理现状简介
    二、设备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推进TPM的必要性
    四、H化工企业TPM活动体系
    五、H化工企业TPM推广计划
第四章 TPM在H化工企业的实施与效果
    一、基础管理开展
    二、设备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自主管理及全员参与的辅助
    四、推进问题及改善措施
    五、H化工企业全员维护体制的初步效果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石化企业项目中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 ——焦化干气制氢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来源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本课题的来源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介绍及工期目标
    2.1 项目简介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介绍
        2.1.3 装置组成
        2.1.4 装置工艺流程简述
        2.1.5 本工程的进度控制管理体系
    2.2 施工进度部署原则
        2.2.1 项目施工进度总工期目标
        2.2.2 项目总体和各个部分的开工及投入时间
        2.2.3 分阶段工作部署
        2.2.4 分年度工作部署
    2.3 施工工期目标及进度计划
        2.3.1 项目策划
        2.3.2 施工准备阶段
    2.4 项目管理部门职责
    2.5 项目管理人员职责
第3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3.1 施工进度计划及目标
        3.1.1 施工进度计划
        3.1.2 施工进度管理目标
    3.2 施工进度实施与控制
        3.2.1 组织管理
        3.2.2 信息管理
        3.2.3 现场协调
        3.2.4 技术管理
        3.2.5 资源管理
        3.2.6 其它措施安排
    3.3 施工进度的检查
    3.4 施工进度偏差及调整措施
        3.4.1 进度偏差的相关知识
        3.4.2 进度偏差原因分析
        3.4.3 调整进度偏差的措施
        3.4.4 确定是否需要调整计划
    3.5 进度控制风险预测
    3.6 进度管理保障机制原则
第4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施工进度管理计划方法
    4.1 项目进度管理的含义
        4.1.1 项目进度控制与工程项目管理
        4.1.2 进度控制理论简述
    4.2 进度控制计划方法
第5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施工进度优化方法
    5.1 系统控制
    5.2 动态控制
    5.3 弹性控制
    5.4 封闭循环控制
    5.5 信息反馈控制
    5.6 突发事故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8)25万吨/年合成氨生产系统脱碳工序余热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合成氨生产的基本流程
        1.1.1 脱硫工序
        1.1.2 造气工序
        1.1.3 变换工序
        1.1.4 脱碳工序
        1.1.5 精制工序
        1.1.6 压缩合成工序
    1.2 脱碳工序的基本方法
        1.2.1 聚乙二醇二甲醚法
        1.2.2 低温甲醇洗法
        1.2.3 苯菲尔脱碳技术
        1.2.4 MDEA法
        1.2.5 变压吸附法
    1.3 脱碳方法的选择
        1.3.1 脱碳方法的比较
        1.3.2 不同工艺下脱碳技术的选择
        1.3.3 国内外脱碳工艺的能量回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苯菲尔脱碳系统生产中的问题和优化改进方案
    2.1 双塔再生脱碳技术
        2.1.1 设备概况
        2.1.2 流程简述
        2.1.3 操作控制参数
        2.1.4 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2 单塔两段再生脱碳技术
        2.2.1 设备概况
        2.2.2 流程简述
        2.2.3 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改进方案
    2.3 两种脱碳方法的比较
    2.4 苯菲尔脱碳工艺存在的富余热量
    2.5 小结
第三章 苯菲尔脱碳生产技术效能优化
    3.1 热水型溴化锂系统
        3.1.1 工作介质
        3.1.2 机组工作流程
    3.2 脱碳系统效能优化
        3.2.1 项目概况
        3.2.2 优化改造所需设备概况
        3.2.3 项目实施过程
        3.2.4 公用工程条件
        3.2.5 电气控制
        3.2.6 余热制冷设备技术参数
        3.2.7 理论计算
    3.3 项目实施对合成氨产量的影响
        3.3.1 产量预算
        3.3.2 产量实际变化
    3.4 经济预算
    3.5 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快速解决办法
        3.5.1 停机故障及解决措施
        3.5.2 异常现象及其解决措施
        3.5.3 运行期间对结晶存在的解决措施
    3.6 蒸汽型溴化锂机组的应用
        3.6.1 流程概况
        3.6.2 物热衡算
        3.6.3 蒸汽型溴化锂设备技术参数
        3.6.4 项目实施效果
        3.6.5 增产效果
        3.6.6 效能计算
    3.7 后期计划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亚洲工业遗产亟待保护
        1.1.2 快速城市化催生大量工业遗存
        1.1.3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2.2 旧直隶工业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近代史的需要
        1.3.2 城市史及建筑史的需要
        1.3.3 工业遗产保护的需要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1.6 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1.6.1 创新之处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中国潜在近代工业遗产群
    2.1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2.1.1 萌芽时期——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2.1.2 兴盛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时期
        2.1.3 衰退时期——工厂内迁时期
    2.2 中国潜在的近代工业遗产群分布
        2.2.1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工业遗产群
        2.2.2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工业遗产群
        2.2.3 以济南为中心的胶东工业遗产群
        2.2.4 以重庆为中心的川西工业遗产群
        2.2.5 以武汉为中心的鄂湘赣工业遗产群
        2.2.6 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工业遗产群
    2.3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
        2.3.1 发展脉络
        2.3.2 调查方法
        2.3.3 构成分析
        2.3.4 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器物的引进:军工产业链
    3.1 军火制造——天津机器局
        3.1.1 水运便利促进工业萌芽
        3.1.2 生产设备的引进与输出
        3.1.3 建筑形式与空间布局
    3.2 能源提供——开滦煤矿
        3.2.1 开滦煤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原煤开采技术的发展
    3.3 运输变革——铁路的诞生
        3.3.1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力
        3.3.2 中国铁路先驱——金达技师
        3.3.3 铁路控制权的争夺
        3.3.4 铁路附属设施
    3.4 建筑材料——启新洋灰公司
        3.4.1 启新公司建造始末
        3.4.2 核心工艺——“二磨一烧”
        3.4.3 绅商集团的代表——周学熙
    3.5 小结
第四章 技术的引进:纺织产业链
    4.1 棉纺准备——棉纺工业
        4.1.1 工艺流程
        4.1.2 案例——恒源纱厂
    4.2 棉纺成品——织布工业
        4.2.1 工艺流程
        4.2.2 案例——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4.3 毛纺准备——毛纺工业
        4.3.1 工艺流程
        4.3.2 案例——东亚毛纺厂
    4.4 毛纺成品——地毯工业
        4.4.1 工艺流程
        4.4.2 案例——仁立毛纺厂
    4.5 锦上添花——印染工业
        4.5.1 工艺流程
        4.5.2 案例——东亚毛纺厂印染部
    4.6 其他纺织工业
    4.7 小结
第五章 技术的创新:化工产业链
    5.1 海盐资源——塘沽盐田
        5.1.1 滩晒技术的应用
        5.1.2 机器设备的分类
    5.2 化工原料——久大精盐
        5.2.1 精盐提纯技术的提高
        5.2.2 精英阶层的崛起
        5.2.3 私人研究团体发轫
    5.3 化工基础——永利碱厂
        5.3.1 历史发展脉络
        5.3.2 厂区空间布局
        5.3.3 制碱技术探索
        5.3.4 工业厂房分类
    5.4 其他化学工业
        5.4.1 制革业
        5.4.2 制皂业
        5.4.3 火柴业
        5.4.4 玻璃业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业的基础:公用设施
    6.1 水运枢纽的形成
        6.1.1 码头——城市中心南移
        6.1.2 桥梁——海河两岸连结
    6.2 华洋之间的博弈
        6.2.1 天津自来水公司
        6.2.2 济安自来水公司
    6.3 电力设施的引入
        6.3.1 工厂动力提供——发电厂
        6.3.2 公共性的引入——有轨电车
    6.4 金融币制的改革
        6.4.1 新式造币厂诞生
        6.4.2 机器设备与工艺
        6.4.3 造币厂建筑形式
    6.5 小结
第七章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与保护方法
    7.1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价值评价
        7.1.1 历史重要性
        7.1.2 工业设备与技术
        7.1.3 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
        7.1.4 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
        7.1.5 推动地方社会发展
        7.1.6 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
        7.1.7 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
        7.1.8 其他评价因子
    7.2 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1 工业遗产群保护方法
        7.2.2 工业遗产产业链保护方法
        7.2.3 工业遗产点保护方法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津工业大事记
    附录二 天津显着工业列表
    附录三 直隶工业遗产目录
    附录四 机器局生产技术及产品
    附录五 唐山工厂员工于1909年寄给金达的信
    附录六 天津碱厂的生产工艺
    附录七 天津碱厂保护事记
    附录八 其他工业
    附录九 民族工业中的中国工程师
    附录十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技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合成气压缩机高负荷适应性技术研究和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合成氨工艺的简介及发展现状
        1.2.1 制氨工艺简介
        1.2.2 制氨工艺的研究现状
    1.3 合成气压缩机简介及发展现状
        1.3.1 合成气压缩机工艺流程简介
        1.3.2 合成气压缩机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章节安排
第2章 巴陵石化合成气压缩机现状
    2.1 巴陵石化简介
    2.2 巴陵石化合成氨装置简介
        2.2.1 巴陵石化合成氨转置改进历程
        2.2.2 巴陵石化合成氨工艺路线
    2.3 巴陵石化合成气压缩机基本情况介绍
        2.3.1 合成气压缩机 103J 的相关性能参数
        2.3.2 油系统性能参数
    2.4 合成回路工艺流程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合成气压缩机生产瓶颈因素分析
    3.1 合成气压缩机运行总体情况分析
    3.2 利用因果分析法分析停车事故
    3.3 问题深入分析
        3.3.1 工艺问题分析
        3.3.2 设备问题分析
        3.3.3 检测系统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施方案
    4.1 工艺优化研究
        4.1.1 提高合成气压缩机的入口压力
        4.1.2 优化合成塔操作
        4.1.3 高中压透平负荷调整
    4.2 设备改造研究
        4.2.1 高透平改造
        4.2.2 表冷真空系统改造
        4.2.3 其他设备改造
    4.3 检测系统改进
        4.3.1 合成气压缩机机组状态监测系统升级和诊断系统更新
        4.3.2 调速系统更新和 ITCC 的扩容升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施效果
    5.1 工艺改造后运行效果
        5.1.1 工艺参数得到优化
        5.1.2 合成塔效能提高
        5.1.3 透平及压缩机振值情况
    5.2 改造后装置运行情况
        5.2.1 实现了蒸汽平衡
        5.2.2 水环真空泵运行稳定
        5.2.3 机组热对中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5.2.4 调节系统运行情况
        5.2.5 振值、轴位移网络监测平台的运行情况
    5.3 改造后合成气压缩机综合运行评价
    5.4 经济效益
        5.4.1 直接经济效益
        5.4.2 间接效益
    5.5 环保效益
    5.6 综合评价和推广价值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商榷“低温变换技术实施要点”部分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2]城市加氢站布局规划及其安全评价研究[D]. 徐如辉.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3]制氢装置转化炉下猪尾管开裂失效分析[D]. 潘超.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4]战火中的新闻学—青记会刊《新闻记者》研究(1938-1941)[D]. 高舒. 安徽大学, 2018(10)
  • [5]高效光合产氢菌的筛选及连续生物制氢试验研究[D]. 刘文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6]TPM在H化工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吴宁. 安徽大学, 2016(03)
  • [7]论石化企业项目中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 ——焦化干气制氢工艺[D]. 孙洪涛. 吉林大学, 2015(05)
  • [8]25万吨/年合成氨生产系统脱碳工序余热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武鑫. 西北大学, 2015(06)
  • [9]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D]. 闫觅. 天津大学, 2015(08)
  • [10]合成气压缩机高负荷适应性技术研究和改造[D]. 吴伟峰. 湖南大学, 2015(10)

标签:;  ;  ;  ;  

探讨“低温换档技术实施要点”的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