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马浮雕残缺被发现

昭陵六马浮雕残缺被发现

一、昭陵六骏浮雕残缺被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项祎[1](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研究表明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唐德普[2](2020)在《对一尊南朝时期石雕神兽的修复保护》文中指出墓前神兽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延传有序的独特造型品类,蕴含了大量的传统艺术工艺雕刻手法和历史文化,寄托着先民美好的理想和永恒的追求。但因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处在旷野中的墓前石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和损害,亟待人们进行保护和修复研究。文章对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南朝时期的大型石雕神兽的修复保护过程进行介绍。略谈特定条件下的石质文物修复,运用新思维,采取新措施,尝试新方法,以期提高人们对保护历史文物的认知,以求同仁及广大文物爱好者指教。

陈斯亮[3](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指出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南航[4](2020)在《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服饰考古学是伴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与细化,日渐被提出来的专题考古学。原田淑人是日本近代考古学开创者之一,也是最初使用考古学材料、考古学方法对服饰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的学者,他将中国汉代至唐代服饰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依据朝代的演变对服饰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服饰考古学体系。原田淑人的服饰研究实现了时间的跨越,从汉代到唐代,空间的结合,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中国与东亚、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将从考古学史的角度对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进行研究,从他的生平经历、考古实践及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对其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影响入手,梳理其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历程。中国汉至唐代服饰考古学研究是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概述其内容基础之上阐明服饰考古资料的来源、运用并进行简要讨论,从而进一步探讨服饰考古学体系的发展转变,探求服饰史与服饰考古学二者之间的联系区别,并阐释对服饰研究的贡献,对中国及日本学术研究的影响。本文的完成,望能让中国学者对原田淑人及其对中国服饰考古学的影响加以了解,试图填补此段服饰考古学史的空白。

张健波[5](2017)在《于阗佛教艺术研究 ——以绘画雕塑为中心》文中认为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佛教在于阗的兴盛发展有近千年的历史。作为古代西域大乘佛教的中心,于阗佛教艺术深远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西藏佛教艺术造型样式的参照系。佛教艺术在于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初始阶段,魏晋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发展阶段,唐朝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成熟阶段。在于阗佛教艺术的形成过程中,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和秣菟罗造像样式对于阗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佛教艺术沿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两汉时期于阗佛教题材的木雕、陶雕、壁画与早期犍陀罗艺术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简朴粗犷的造型手法反映出于阗早期的艺术面貌,形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和田艺术模式”。汉至魏晋时期欧亚大陆(Eumsia)的北部文化板块从小亚细亚、中亚及黑海地区延伸至漠北草原地带(Eurasian steppes),形成为装饰性与程式化的草原艺术;从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两河地区延伸至塔里木盆地的艺术类型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绘画和雕塑,这种佛教艺术经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两条绿洲链即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融合了希腊、印度和波斯等地的艺术样式形成为独特的面貌。尼雅“丰收女神”(堤喀,Tyche)棉布佛画图案中体现的图像程序与造型手法,反映出这一时期丝路南道早期佛教艺术的特点,米兰壁画所具有的独特绘画形式和造型手法与于阗佛教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对其整体风格的形成与文脉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热瓦克(Rawak)佛寺的立佛塑像与秣菟罗造像在风格源流上有着一脉相通之处,其列龛立像的形式则是来源于大夏艺术,这种在壁面上以壁画或贴壁浮雕绘塑列佛像的做法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一大特色。唐朝时期是于阗佛教美术发展的成熟阶段,佛教对这一时期于阗的建筑、绘画、雕塑等领域产生了全面的影响。6世纪左右,泥坯塑像在中亚两河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开始出现,至7世纪这种泥塑佛像从犍陀罗样式逐渐转变为西域地方类型并传播至塔里木盆地。达玛沟遗址的唐代雕塑壁画从题材内容、塑造手法和绘画样式等方面均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该时期的于阗壁画加强了二维平面和装饰化的造型风格,同时强化了具有本土艺术元素的画面特征。于阗绘画在吸取外来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将“铁线描”和“凹凸法”的造型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于阗画派”。于阗画派流行于唐代画坛,也深刻影响了日本奈良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它与敦煌、中原及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体系的营构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张蓉[6](2015)在《山西北齐墓室壁画风格探究 ——以娄叡墓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娄叡墓壁画为中心,以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相互释证、图像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壁画置于整个地域文化背景、社会历史背景、绘画史发展的语境中,通过对壁画构图特点、造型风格、线条特点以及色彩晕染进行剖析,考察壁画所呈现出的风格特征;同时,再通过其与河北磁县湾漳墓室壁画、山东临朐崔芬墓室壁画及山西北魏时期墓室壁画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图像学”的美术史方法,将艺术风格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墓主人物背景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对山西地区北齐墓室壁画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娄叡墓壁画的考察,并结合河北、山东、山西北魏时期的墓室壁画的对比分析论述,使我们对以娄叡墓壁画为代表的山西北齐墓室壁画所呈现出的自由、豪迈、清新、刚健的艺术风格有所认识,在体现出北齐画风的普遍风格特点时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及特征。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仍然是对前朝的传统与继承,但对传统图像进行了选择和加工,并在表现形式上有了拓展与创新。在娄睿墓发掘之前,北朝时期的绘画,我们熟悉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北魏、西魏壁画,认为代表了整个北朝的绘画风格特点,但娄睿墓的发掘,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同时更为隋唐绘画艺术的全面繁荣准备了条件。

胡靖怡[7](2015)在《西安地铁站房设计中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表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铁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标志,是现代都市文明的象征。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建筑形式变的千篇一律。西安地铁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创造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地铁,找寻并植入西安城市的文化特质,成为西安地铁文化表达的重点和难点。西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为西安地域文化要素融入到地铁站房设计中提供了素材。设计地铁站房空间中的文化要素的植入不仅具有文化宣传特质,同时兼具实用功能。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传播地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地铁站房内部的文化要素的表达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以西安为研究对象,将西安地域文化要素分为自然文化要素、历史文化要素和民俗文化要素三种,通过分类总结的方式将西安地域文化要素进行提取,结合西安的地域文化特征,探究西安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手法。以西安地铁1、2号线为调研对象,对站房出入口和室内空间两个方面进行空间特征和地域文化要素表达的分析;地铁标识文化要素方面对广告、站点标识和指示标识进行分析阐述。从对1,2号线现状调研总结出地铁站房设计中地域文化要素表达的设计经验,对未来西安的地铁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西安地铁站房设计中地域文化要素表达的不足,希望在后期的地铁站房设计中有所改善。针对西安市地铁规划线网的要求,对西安地铁3-6号线整体风格进行定位以及各个线路穿过的重要片区进行了风格方面的区域划分,并且对每个站点进行了地域文化要素表达的分析,最后对每个线路的重要站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设计建议。通过对上述三方面内容的研究,为未来西安地铁站房设计中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表达提供素材和设计建议,为西安后续的地铁建设提供参考,旨在创造具有独特地域文化风格的西安地铁站房设计,将西安地铁打造成为西安城市文化的窗口。

本刊编辑部[8](2012)在《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2 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贞观盛世的霸道与王道》文中提出日前正在热拍的悬疑电影《国宝疑云》,故事原型是"昭陵六骏"的失窃案。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的九嵕山浔?司马门前原本有石刻的六匹骏马雕像,其中两块于二十世纪初被盗,孤悬于海外。

王文广[9](2012)在《中国古代碑之设计》文中提出自东汉始,中国古代碑的典型形制确定以后,碑在石刻文化的系统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其本身也成为集诸多文化信息于一身的载体,是综合雕刻、书法、文学、历史,集实用性、观赏性与文献性于一体的艺术品。本文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设计范畴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碑的所立、所书、所置、所属,析其形制、纹饰、空间、工艺、价值。立足于实物图像分析、考古发现、文献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进行分类,努力结合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以实地考察、考古实物和历代金石学研究成果、文献为基本依据;在技术和艺术、工艺与材质、设计与文化、功能与形式、构成与审美、思维与评价中展开。论文努力把碑置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环境空间加以考察,进而努力还原碑在特定人文环境中的时代语义。论文分五章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章节。该部分引入课题,总结历代碑之研究学术史,阐明本文研究思路与要点;第二部分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分别从形制、纹饰、空间、工艺四个设计艺术学学科的核心研究范畴展开。总体强调自身研究的发现与思考,对形制的重构、碑的特殊形式如造像碑、方尖碑,对碑在环境中的序列空间、碑身版式与碑额版式布置,对碑之纹饰的承继与自身特殊性,对工艺中流程及与工具发展的关系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第三部分为第五章及结论部分,则从碑的记事、印刷文化特征、建筑文化特性、艺术特性、文献特征等几方面进行总结,为论文的提升与升华。

杜忠潮[10](2011)在《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研究的述评,就研究区发展帝陵遗产旅游的区位交通优势、经济基础、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倾向和发展势头等因素进行评价。概括和梳理出其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了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对策性建议。

二、昭陵六骏浮雕残缺被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昭陵六骏浮雕残缺被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一、从学习到执教
        二、从悠游到探究
        三、从笔记到着述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王子云学术年表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致谢

(2)对一尊南朝时期石雕神兽的修复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石雕状况描述
3 进行实地考察,制订修复方案
4 修复过程
    4.1 清理残件
    4.2 预埋圆钢构件
    4.3 焊接缺失处钢筋骨架
    4.4 泥塑造型
    4.5 翻制模具和浇铸人造石配补件
    4.6 安装拼接
    4.7 修整打磨
    4.8 配补处着色处理
    4.9 石雕保护
5 结语

(3)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3.7 小结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4.2.1 岁奏制度
        4.2.2 祭祀制度
        4.2.3 守护制度
        4.2.4 维修制度
        4.2.5 惩罚制度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5.2.1 祭祀制度
        5.2.2 巡查守护制度
        5.2.3 保养维护制度
        5.2.4 修缮制度
        5.2.5 惩罚制度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5.3.1 修缮工程背景
        5.3.2 修缮工程始末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6.2.1 岁奏制度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6.2.3 维修制度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6.5.1 西安城垣概述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7.1.1 西安碑林概况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7.2.1 崇圣寺概况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7.3.1 灞桥概述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图录
    表录
    附表
    附文
    附图
致谢

(4)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六、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原田淑人生平及学术活动
    第一节 原田淑人的生平概述
    第二节 原田淑人中日学术交流
    第三节 原田淑人在朝鲜和中国的考古活动
    第四节 原田淑人服饰研究历程
    小结
第二章 原田淑人汉代至唐代服饰的研究
    第一节 原田淑人汉代魏晋南北朝服饰的研究
        一、原田淑人服饰研究内容
        二、原田淑人服饰考古资料的运用及简论
    第二节 原田淑人唐代服饰的研究
        一、原田淑人服饰研究内容
        二、原田淑人服饰考古材料的运用及简论
    小结
第三章 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的转变
    第一节 服饰考古学体系之内容
        一、服饰研究内容的转变
        二、服饰研究内容的全面性
        三、服饰研究内容的补充
    第二节 服饰考古学体系之材料
        一、文献材料及服饰考古资料
        二、服饰考古学材料的转变
        三、服饰材料解读的补充
    第三节 服饰考古学体系之方法、理论
        一、考古学方法的运用
        二、图像学方法的运用
        三、服饰考古学的相关理论
        四、服饰考古学体系方法理论的转变
        五、服饰考古学体系方法运用的补充
    小结
第四章 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的影响
    第一节 服饰考古学研究的贡献
    第二节 对于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
    第三节 对于日本学术研究的影响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原田淑人生平纪年
    附录二 :原田淑人考古调查研究
    附录三 :原田淑人着作表
    附录四 :原田淑人考古材料整理表
    附录五 :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再版书籍增补部分的翻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于阗佛教艺术研究 ——以绘画雕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范围、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于阗佛教遗址概况
    四、研究状况
第二章 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第一节 于阗的原初居民
    第二节 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一、于阗建国的传说及史实
        二、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
        三、佛教传入于阗的三条路线
    第三节 中亚贵霜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与传播
        一、大夏、大月氏及贵霜文化源流诠索
        二、佛 像初创时期的美术流派及其造像样式
        1. 大夏 — — 巴克特里亚美术流派
        2. 犍陀罗造像样式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于阗木雕
        一、古代和田艺术模式
        二、佛塔陶雕、佛像壁画与木雕天人像
    第二节“丰收女神”(Tyche) 棉布佛画
        一、“丰收女神”形象考释
        二、棉布佛画的题材特征
        三、棉布佛画的图像程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热瓦克佛寺
        一、热瓦克佛寺的建筑形制
        二、热瓦克佛寺的雕塑
        (一) 列龛立像形式
        (二) 图像特征
        1、通肩右皱样式和U字 形样式
        2、秣菟罗造像因素与磨光式发髻造型
        3、年代及风格问题
    第二节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
        一、佛寺的建筑形态及营造法式
        二、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出土主尊雕塑的年代及风格考析
        1. 托普鲁克墩1号佛塔正殿的主尊塑像
        2. 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遗址的泥塑佛像
        3. 托普鲁克墩佛寺雕塑的本土化造型样式
    第三节 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
        一、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的题材与内容
        二、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的画面形式与风格特征
        1. 人物的发式造型及交脚坐姿
        2. 佛典语境下的色彩因素
        3. 壁画风格中的异域特点
    第四节 达玛沟唐代佛教壁画
        一、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二、托普鲁克墩2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三、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四、壁画的文化因素与画面色调
        1. 吐蕃文化因素
        2. 突厥文化因素
        3.三十二相的壁画图式
        4.石绿、白色与红色相间的暖基调
    第五节“于阗画派”艺术手法在达玛沟佛教壁画中的体现
        一、“于阗画派”渊源考释
        二、达玛沟壁画中“于阗画派”的风格样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外文类
    (三)期刊类
致谢

(6)山西北齐墓室壁画风格探究 ——以娄叡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综述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
第一章 山西北齐墓室壁画概述
    1.1 山西北齐墓室壁画概述
    1.2 北齐时山西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娄叡墓概述与墓室壁画风格分析
    2.1 娄叡墓概述
        2.1.1 娄叡生平概述
        2.1.2 娄叡墓墓葬形制
    2.2 娄叡墓墓室壁画的风格
        2.2.1 构图特点
        2.2.2 造型风格
        2.2.3 线条特点
        2.2.4 色彩晕染
    2.3 山西北齐墓室壁画的风格
        2.3.1 严整的构图
        2.3.1.1 题材的同一化
        2.3.1.2 布局的长卷化
        2.3.1.3 叙事的层次化
        2.3.2 技艺的发挥
        2.3.3 简易标美新画风
    2.4 山西北齐墓室壁画风格的形成因素
        2.4.1 政治因素
        2.4.2 经济因素
        2.4.3 社会历史因素
        2.4.4 外来文化因素
第三章 与北齐其他地区墓室壁画的比较
    3.1 北齐磁县湾漳墓室壁画
        3.1.1 整体布局的设计的比较
        3.1.2 形象的创作的比较
        3.1.3 小结
    3.2 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室壁画
        3.2.1 墓室壁画中的位置经营的比较
        3.2.2 壁画中的墓主人物形象的比较
        3.2.3 壁画线条的比较
        3.2.4 小结
    3.3 北魏山西地区墓室壁画
        3.3.1 北魏平城地区墓室壁画
        3.3.2 北魏迁洛后并州地区墓室壁画
        3.3.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7)西安地铁站房设计中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表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地域文化的概念
        1.2.2 地域文化的构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框架
2 西安地域文化要素的构成与表达
    2.1 西安概况
    2.2 西安地域文化要素的构成
        2.2.1 西安自然文化要素
        2.2.2 西安历史文化要素
        2.2.3 西安民俗文化要素
    2.3 西安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手法
        2.3.1 概括简化
        2.3.2 抽象变形
        2.3.3 重构再现
        2.3.4 符号表达
        2.3.5 寓意象征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地域文化要素在地铁站房设计现状调研
    3.1 调研概述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目的
        3.1.4 调研方法
    3.2 站房出入.地域文化要素的表达
        3.2.1 调研概况
        3.2.2 出入.空间特征分析
        3.2.3 出入.地域文化文化要素构成与表达
    3.3 地铁站房室内空间文化要素的表达
        3.3.1 调研概况
        3.3.2 地铁站房室内空间构成特征
        3.3.3 地铁站房室内空间地域文化要素的构成与表达
    3.4 文化标识文化要素的构成和表达
        3.4.1 调研概况
        3.4.2 广告设计
        3.4.3 站点标识设计
        3.4.4 指示标识设计
    3.5 设计经验及发现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地域文化影响下地铁站房设计展望
    4.1 西安地铁线网规划现状
    4.2 地铁站房文化要素设计原则与方法
    4.3 地铁3号线设计建议--穿越历史与现代
        4.3.1 整体风貌设计建议
        4.3.2 重要站点设计建议
    4.4 地铁4号线设计建议—展现西安高速发展
        4.4.1 整体风貌设计建议
        4.4.2 重要站点室内设计建议
    4.5 地铁5号线设计建议—工业与文化并存
        4.5.1 整体风貌设计建议
        4.5.2 重要站点设计建议
    4.6 地铁6号线设计建议—贯穿时尚新西安
        4.6.1 整体风貌设计建议
        4.6.2 重要站点室内设计建议
    4.7 对未来西安地铁建设的展望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结论
    5.2 论文的不足与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9)中国古代碑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缘起
    二、 核心概念“碑”的界定
    三、 研究历史及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附录:20 世纪跨学科研究碑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一章 碑之形制
    概述
    第一节 历代碑之形制演变
        一、 “镂于金石”与东汉前“碑”型的滥觞
        二、 东汉:碑形确立期
        三、 魏晋南北朝:继承与特例
        四、 唐碑:范式的确立
        五、 宋至民国:碑型再发展
    第二节 碑之形制重解
        一、 扩展:碑之形制重构
        二、 描述:碑之核心结构
        三、 特例:碑“穿”与“圭首”
    第三节 碑的特殊形式
        一、 “碑”“志”合一
        二、 “造像碑”的生成与渊源
        三、 碑的其它特殊形式
    附:汉碑年表
第二章 碑之纹饰
    概述
    第一节 碑之纹饰渊源与构成法则
        一、 碑之纹饰渊源
        二、 碑之纹饰图案组合的规则
    第二节 碑之动物纹饰
        一、 龙纹饰
        二、 龙纹饰设计构思评述
        三、 四神纹
        四、 祥瑞纹饰
        五、 其它动物纹饰
    第三节 碑之植物纹饰
        一、 忍冬纹
        二、 莲花纹
        三、 卷草纹
        四、 缠枝纹
        五、 其它植物纹饰
    第四节 碑之几何纹饰
        一、 云气纹
        二、晕纹
        三、 凿纹
        四、 龟背纹
第三章 碑之空间
    概述
    第一节 碑在立体空间中的经营
        一、 碑的环境空间位序类型
        二、 礼仪风水中的碑
        三、 空间的诗性
    第二节 碑面版式的平面设计解读
        一、 布版与章法
        二、 碑版的字体选择
        三、 碑面版式与碑额版式总结
第四章 碑之工艺
    概述
    第一节 工匠与碑
        一、 历代刻工着录概述
        二、 哲匠神工,传神阿堵
    第二节 碑之工艺流程及刊刻技法
        一、 碑之工艺流程
        二、 碑之刊刻技法
    第三节 工艺与工具
        一、 炒钢是克石工具普及之渊薮
        二、 秦汉时代碑刻的状况与铁器工具的对应
第五章 余论:碑之价值
    一、 碑之记事、印刷传播特征
    二、 碑之建筑文化特征
    三、 碑之文化价值
结论
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研究述评
2 关中地区开发帝陵遗产旅游条件分析
    2.1 关中区位优势
    2.2 关中地区交通便利发达
    2.3 关中地区经济增势强劲, 旅游市场需求显着增长
    2.4 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的政策倾向与发展势头
3 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特点
    3.1 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多
    3.2 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地理分布呈带状、片状与点状结合, 相对集中
    3.3 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内涵丰富
    3.4 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品位极高
        3.4.1 五陵原区
        3.4.2 关中唐十八陵
4 关中帝陵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1 帝陵遗产资源损毁严重、保护不力
    4.2 缺乏独立的帝陵遗产旅游精品线路
    4.3 帝陵遗产旅游项目单一, 吸引力不大
    4.4 帝陵遗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不够
5 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5.1 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 提高关中地区帝陵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5.2 加大汉唐帝陵遗产资源整合、申遗步伐
    5.3 打造深度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5.4 去博物馆化
    5.5 强力打造汉唐帝陵遗产旅游廊道
    5.6 开展考古探险, 设立电子解说系统
    5.7 保护与开发并重

四、昭陵六骏浮雕残缺被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2]对一尊南朝时期石雕神兽的修复保护[J]. 唐德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23)
  • [3]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研究[D]. 南航. 兰州大学, 2020(01)
  • [5]于阗佛教艺术研究 ——以绘画雕塑为中心[D]. 张健波. 西安美术学院, 2017(10)
  • [6]山西北齐墓室壁画风格探究 ——以娄叡墓为例[D]. 张蓉. 山西大学, 2015(03)
  • [7]西安地铁站房设计中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表达性研究[D]. 胡靖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8]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2 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贞观盛世的霸道与王道[J]. 本刊编辑部. 文史参考, 2012(13)
  • [9]中国古代碑之设计[D]. 王文广. 苏州大学, 2012(09)
  • [10]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 杜忠潮.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标签:;  ;  ;  ;  ;  

昭陵六马浮雕残缺被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