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驱动电加热器功率调节电路

模拟驱动电加热器功率调节电路

一、模拟量驱动电热器调功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胜[1](2016)在《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研制》文中提出红外热像仪能够测量出被测目标的温度,而根据被测目标内部(或边界)的一点或多点的温度信息,通过特定算法的处理就能得到某些热参数,这种情况被叫做热参数的反问题。通过红外热像仪测得的多点温度值和一些其他的已知参数,通过反演算法就能估计被测目标的热物性参数,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学科。本文针对一维传热问题,针对瞬态法建立热传导反问题的正向发生平台,设计了一套针对具有规则形状的建筑材料、工业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开发了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软件系统,为反演算法提供了一手且准确的实验数据。本文在明确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研究进展。针对课题的技术指标要求采用瞬态法实时监测材料的温度信息,在动态测量中完成导热系数的反演并显示出来。在实验平台搭建的过程中,首先构造所需要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建立对应的方程组求解导热系数,得知所需要的条件为:侧面各层的温度信息、热流密度和加热功率等。按照上述所说的前提条件建立正向实验发生平台,这里面必须有技术指标、总体设计框图、机械部分的制作、电路部分的制作和上位机软件系统的开发等。在软件平台的搭建中,主要采用LabVIEW 2013版的软件,应用图形化语言图形化界面主要针对四个8路PT100温度采集模块进行数据采集,进而能与反演算法集合成一个整体,达到直接读取热物性参数的效果。基于以上硬件部分与软件部分的搭建,我们进行大量重复的测试。我们利用恒温槽筛选传感器,使传感器的一致性较高;利用热像仪测试各类加热膜,使热流密度较均匀,加热效果更好;反复测试之后将试样尺寸定为350×350×30,满足半无限大一维传热的条件;确定打孔的位置,使各个孔之间没有影响,精确的测出各层的温度信息。进而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以确保装置的稳定性和实验数据的可复现性,为反演算法提供一手并准确的数据。

陈芳[2](2015)在《基于IGBT的20kW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加热方式,与常见的电热丝加热技术、远红外加热技术、微波加热技术相比,它具有非接触式加热、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1]。感应加热技术的诸多优点使得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不仅在家用电器领域应用广泛,而且推广到了淬火,熔炼等工业领域。近些年,随着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革新,电磁感应加热逐步向高频化、大容量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论文以20kHz/20kW感应加热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半桥并联谐振电路,对大功率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进行了研究。虽然功率器件MOSFET能够实现高频工作,但是它的电压、电流容量等级低,且导通损耗高[2]。为解决这一难题,易实现电源高功率化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应运而生。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由BJT和MOS管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它既有MOSFET的高输入阻抗的优点,同时还具有GTR的低导通压降的优点[3]。本论文以IGBT作为核心开关器件,对电磁感应加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在硬件电路方面,论文包括工作档位和温度显示电路,锁相电路,半桥并联谐振电路,IGBT驱动电路等,这些电路实现了对加热设备的智能化监控和保护,多档位功率输出,以及对开关频率的追踪。在软件设计方面,论文以S3F9454为核心控制芯片,运用AD采样原理,对功率档位信号,供电电压等级信号,温度信号等五路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用数码管显示每路信号所处档位等级及IGBT的当前温度。软件设计不仅可使电路出现异常时,程序会通过关断驱动信号关断机器,并开启蜂鸣器报警。另外在观测到温度档位过高时电路会开启风扇,避免器件局部温度过高。除此之外,芯片的PWM输出管脚输出占空比可调的脉冲,实现电路软启动。论文最后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设计合理,感应加热设备的输出功率稳定,效率高,满足设计要求。

赵月明[3](2011)在《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低压电气火灾模拟试验装置的构建》文中提出本文针对低压电气火灾多发的现状,设计了一套低压电气火灾模拟试验装置。希望通过此装置可以做好低压电气防火性能的检测,达到预防电气火灾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此类技术在市场上的需求,并充分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水平。然后,通过需求拟定了装置的总体方案,并寻找相关技术实现方案要求。本文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128-1996《低压电气火灾模拟试验技术规程》,并根据需求和技术灵活处理。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有:1.以《规程》为指导,设计出了装置的总体方案;根据方案确定器材的参数,完成了设计的器材选型。2.构建了一个基于PLC和组态软件Kingview6.53和的集中控制式低压电气火灾模拟系统。整个系统由上位机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在上位机完成监视和控制操作,具体的控制和数据采集功能由下位机来完成。3.工业设备的供配电、控制和通信是设计的要点。对于以试验为目的,需要多种电源的装置更是如此。本设计以三相380V为总电源,通过设备得到平衡的220V交流电源、可调直流电源,实现了试验电源多样化的要求。4.系统的下位机采用三菱Q02H高性能型PLC构成。该PLC支持USB通信,可以进行12Mbit/s的高速通信。采用输入输出模块完成数据采集和控制输出功能,采用三菱GX Developer进行硬件组态和程序设计,设计了装置运行和进行试验的控制程序流程图。5.系统上位机以组态王软件为开发工具,设计了一套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低压电气火灾试验监控系统。该系统既可以完成运行监视、控制操作、参数设置等功能,以方便运行人员管理;又可以对趋势曲线和历史数据等进行处理、打印、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科学依据。6.本设计还通过多种环境控制设备模拟了自然环境,提高试验的有效性。环境参数有温度、湿度和风力可调,参数范围满足环境要求。

朱珠[4](2009)在《注塑机温度控制系统算法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在螺杆式注塑机(以下简称注塑机)的各种输入、输出参数中,料筒温度是注塑机工作过程中的重要被控参数。温度控制的精度对注塑件的质量以及注塑机的使用寿命和操作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本课题主要解决注塑机料筒温度的检测与控制,通过分析注塑机的工作特性,针对传统注塑机温控系统存在的精度不高、超调量大、调节时间长等特点,提出了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力图设计出适合注塑机的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在分析多种控制算法、运用工程软件MATLAB7.0对模糊PID控制和常规PID控制进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模糊PID作为注塑机温度检测控制的控制算法;设计以AT89S52单片机为主体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思路,阐述了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及温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本课题以AT89S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在常规PID控制基础上,应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出模糊PID控制器,实现对注塑机温度的实时控制。此模糊PID控制系统有自动检测、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及控制结果显示等功能,而且还能提高注塑机温度控制精度。此外,本系统的控制算法、软硬件设计方法对于其它具有类似特性的控制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龚岚[5](2009)在《基于Fuzzy-PID复合温度控制系统的铟点黑体辐射源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由于辐射计量水平的提高(从10-2到10-5),因而辐射计量学又成为光度计量学和辐射温标的基础。500K-1000K全辐照基准是辐射学的基础,作为量值传递的国家基准,它已广泛被用于军工和民用红外探测器及黑体(红外)辐射源的标定,传递全辐照度。该基准装置的完善和现代化将带动光度学和辐射温标的现代化,在此情况下,我们研制了铟凝固点黑体炉,在原来的基础上延伸了温度范围,完善了我国全辐照量值溯源体系,达到了基准量值复现拓展了量传范围的目的。论文根据课题要求,从技术的现状和理论基础方面,规划和设计整个系统结构。在铟凝固点黑体炉研制方面,我们采用了高纯铟(纯度为99.9999%),根据黑体空腔理论,增加空腔辐射面积,改善空腔内温度均匀性,提高腔壁材料发射率,采用了直径为0.5mm的镍烙电阻丝,根据焦耳-楞次定律,算出电阻丝绕圈密度及加温能量。对于电加热黑体炉这样具有较大的滞后性、非线性、时变性的控制对象,单纯的采用传统的PID控制或模糊控制都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采用了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结合的方式即:Fuzzy-PID控制,这样既能发挥模糊控制的鲁棒性好、动态响应好、上升时间快、超调小的特点,又具有PID控制器的动态跟踪品质和稳态精度。根据Fuzzy和PID控制特性,采用Fuzzy和PID复合控制。在动态过程中,采用Fuzzy控制,而当系统接近或处于稳态时,自动切换到Fuzzy-PID控制。两者的转换根据事先给定的偏差范围自动实现。这样既能充分发挥Fuzzy控制在动态控制中快速性好的优势,又能通过PID的精细控制,使系统的稳定性能达到要求。在构建此类系统时,除Fuzzy器的合理设计外,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也很重要。若采用固定的PID控制,一方面参数的整定本身就较麻烦,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在不同偏差和偏差的变化率下,系统对PID参数的自整定要求,整个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将下降。在测量方面,采用了稳定性高,测量范围广,线性度好的铂电阻温度计,并对其进行电路设计,获得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设计。然后对设计完毕的整个系统进行试验整理。对其纵向温场、重复性等特性进行分析,符合实验要求。再对该黑体辐射源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评定结果符合设计的要求。

汤洁[6](2008)在《透气膜流延线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模糊PID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透气膜市场的不断发展,现在对其生产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该种设备的国产化也变得日益紧迫。本论文介绍了一种先进的基于PLC控制技术、上位机监控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的高透气性薄膜流延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随后本文针对普通PID与模糊PID两种控制策略在张力控制系统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实验将两种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了模糊PID在PLC与变频器组成的控制系统上的适用性和智能控制策略的优越性。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综合阐述了高透气性薄膜流延生产线的机械结构,介绍了目前张力控制系统的应用发展现状,及其常用的控制方式与控制策略。最后指明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第二章,详细叙述了流延线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首先介绍了控制系统使用到的控制技术;随后对拉伸控制系统、张力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最后对主要元器件进行选型并设计了主要供电回路,将电控设备安装完成。第三章,详细叙述了系统的硬件连接框架,以及PLC、变频器和界面组态软件程序的编写,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系统逻辑状态控制程序、挤出机温度控制程序、速度同步控制程序、张力控制程序、上位机监控界面程序。最后在张力系统上进行PID控制实验。第四章,分析了流延线上张力波动的原因,并针对收卷段张力系统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首先对张力的波动原因进分析,并根据流延线张力控制系统的特点,一步步设计出模糊PID变参数控制系统。第五章,以PLC和变频器组成的流延线张力控制系统为平台,在收卷段实现了模糊PID控制。同时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将模糊PID变参数控制与普通PID控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验证了模糊PID控制能大大改进张力控制系统的性能。第六章,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本项目中涉及的工作,并对课题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重点进行了探讨、分析和展望。

赵兵[7](2008)在《弯曲型超磁致伸缩执行器温度控制装置设计及实验》文中研究表明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GMM)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具有大行程、低压驱动、大功率、大承载等优点,在精密加工、主动降噪减振、流体控制、水声换能器等领域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中研究的弯曲型超磁致伸缩执行器(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s,GMA)是由激励线圈驱动的,执行器在大电流长时间工作下热量聚积,内部温升会严重影响执行器输出。因而,超磁致伸缩执行器恒温控制的意义极为重要。超磁致伸缩材料的伸缩系数及热膨胀等,都与温度有关。所以,工作温度对超磁致伸缩材料十分重要,必须给超磁致伸缩材料提供恒定而且能够精确调整的工作温度。超磁致伸缩执行器中超磁致伸缩材料处在驱动线圈围成的封闭型区域内,因而其温控较难实现。目前,解决方法可归结为被动补偿和主动温控两大类。被动补偿方式主要有:软件控制补偿、热膨胀抵消补偿、柔性支撑机构补偿等方法。主动温控方式主要包括:半导体温控、相变温控、强制恒温水冷温控等方法。其中被动补偿法,不能应用于弯曲型GMA执行器。主动温控方法中,半导体制冷温控因制冷片的结构局限性,致使仅能从GMA端部进行控制,GMA内部温度难于保证;单纯的强制水冷控制难度较大,动态不稳定性难于消除;单纯的相变温控不能进行长时间连续工作。针对以上难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弯曲型GMA的相变水冷组合温控新方法。该方法使相变温控和水冷温控两者的优势互补,即突破了相变温控的工作时长局限性,又消除了水冷温控的动态不稳定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弯曲型超磁致伸缩执行器进行了温度场建模,对其结构装置进行了设计;并分别对其在无温控装置和有温控装置两种状态下进行了稳态热分析;同时采用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控制;对控制器硬件进行设计;并对各种加载条件进行实验研究。

陈爱武[8](2006)在《基于LabVIEW的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论述了运用虚拟仪器的技术开发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系统,实现糖厂按质论价的政策。糖料“按质论价”是指糖料收购时实行优质优价,它涉及广大蔗农的利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难度较大。该系统是将过程控制理论、微机控制和PLC技术融为一体组成电控系统,实现自动检测的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结合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控制的特点,介绍了新型“按质论价”糖料收购系统的结构与设计,设计或采用既简单又实用的控制结构和算法,较好的构成了系统。该系统属于计量系统。因此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精度,本文在研制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系统时,在精度上做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工作,以确保系统精度的实现。文中着重研究了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关键设备和电控系统的设计,如:步进电机、计量泵、可逆电机、调功模块等电路。并详细介绍了系统精度的实现方法。自动电位滴定仪的设计,是通过虚拟仪器系统的开发平台-LabVIEW编制的,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简单直观的工艺流程监控,对自动滴定电极电压信号和滴定剂体积等信号进行实时数据采集;PLC、单片机和上位机进行串口通讯;研究了LabVIEW语言的特点。本文在综合、比较、分析、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仪器的强大软件功能,研究出快速、精确、环保等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在线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可靠性好、运行稳定等优势。

任文辉,林智群,彭沛夫[9](2005)在《用单片机对实验室恒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详细地叙述了用MCS-15单片机设计实验室恒温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及软件实现,细致地介绍了设计构图,各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以及程序清单.该装置控制温度范围广泛,可靠性强,灵敏度高,使用灵活.通过实验室研制安装使用,达到了设计者所设计的效果.

任万兴[10](2005)在《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精度(温度、湿度要求较高)的空调系统已经是现代高科技实验室必须的技术保障条件。传统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技术落后,不仅浪费大量的能源,而且根本无法满足新技术条件的要求,本文以国家国防计量站的空调系统改造为背景,介绍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在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中物院计量测试中心是国防计量站,它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较高,它拥有两台螺杆制冷机及配套水循环系统,五套中央空调系统、一个空压站,具有旧系统的代表性。本文针对计量测试中心的1601-1(主楼)、1602(副楼)、1601-2(冷冻站、空调机房、运行车间)的空调改造工程,阐述了根据工艺要求确定的改造方案。文中分别对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操作界面等进行了阐述。 通过系统调试表明,采用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改造传统的空调控制系统不仅技术成熟,而且能够满足技术进步的需要,对提高国防高技术实验装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系统通过实际运行,证明其运行可靠,对室内温度、湿度的控制稳定,达到了工艺和设计要求。

二、模拟量驱动电热器调功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量驱动电热器调功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测量装置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测量装置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预期取得的成果
第2章 一维非稳态模型导热的相关理论
    2.1 导热系数的定义
    2.2 一维导热条件
        2.2.1 半无穷大的数学模型
    2.3 三类边界情况概述
        2.3.1 第一类边界的情况
        2.3.2 第二类边界的情况
        2.3.3 第三类边界的情况
    2.4 测量导热系数的方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研制
    3.1 测量导热系数的模型构建
        3.1.1 导热仪的测量原理
        3.1.2 测量装置的模型构建
    3.2 测量装置的总体框图与技术指标
        3.2.1 测量装置的总体框图
        3.2.2 技术指标
    3.3 硬件系统设计
        3.3.1 机械系统的研制
        3.3.2 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
        3.3.3 电气系统的研制
        3.3.4 试验平台的搭建
    3.4 软件系统设计
        3.4.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3.4.2 软件系统框图
        3.4.3 软件系统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传感器的筛选数据
    4.2 加热膜温度均匀性的测试
        4.2.1 聚酰亚胺加热膜
        4.2.2 铸铝加热板
        4.2.3 硅胶加热板
        4.2.4 特制加热膜
    4.3 实测实验数据
    4.4 系统重复性测试
        4.4.1 导热系数反演数据重复性测试
        4.4.2 热流密度反演数据重复性测试
        4.4.3 加热功率反演数据重复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IGBT的20kW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
    1.3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感应加热电源的特色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IGBT相关原理介绍
    2.1 BJT、MOSFET、IGBT的优缺点
    2.2 IGBT的工作原理
    2.3 IGBT等效电路图
    2.4 IGBT的损耗
    2.5 IGBT的缓冲电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工作电路设计
    3.1 感应加热设备硬件设计电路整体框图
    3.2 三相整流滤波电路
    3.3 IGBT型号的选择
    3.4 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参数确定
        3.4.1 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3.4.2 谐振电路工作过程分析
        3.4.3 谐振电路参数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件控制电路设计
    4.1 SG3525驱动控制电路
        4.1.1 SG3525引脚功能介绍
        4.1.2 SG3525调频调功的原理
    4.2 驱动芯片UC3707的介绍和变压器隔离电路
        4.2.1 驱动电路和隔离电路介绍
        4.2.2 驱动隔离电路工作原理
    4.3 功率开关电路
    4.4 锁相环电路分析
        4.4.1 锁相环电路的应用
        4.4.2 锁相环基本原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设计实现
    5.1 S3F9454的简要介绍和I/O .分配
    5.2 模块化编程思路和主程序流程简图
    5.3 初始化模块
    5.4 软启动模块
    5.5 AD采样模块
        5.5.1 AD采样原理和过程
        5.5.2 AD转换时间的计算
    5.6 档位和温度显示模块
    5.7 定时器中断模块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
    6.1 感应加热设备外围硬件电路和加热设备实物图
    6.2 负载电流实验波形
    6.3 加热效率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低压电气火灾模拟试验装置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
    1.3 低压电气火灾模拟试验装置
    1.4 设计步骤
    1.5 本文安排
第二章 方案设计及器材选型
    2.1 装置功能需求
    2.2 控制方案设计
    2.3 装置器材配置方案设计
        2.3.1 控制系统
        2.3.2 试验系统
    2.4 器材选型
        2.4.1 控制系统
        2.4.2 试验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C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保护电路设计
    3.2 控制系统原理图设计
    3.3 试验系统原理图设计
        3.3.1 交直流电源系统
        3.3.2 环境仿真系统
        3.3.3 附加负载器
        3.3.4 试验箱
    3.4 装置整体控制原理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器程序设计
    4.1 PLC 简介
    4.2 PLC 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4.2.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4.2.2 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4.3 控制器功能需求
    4.4 控制器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5.1 组态软件的介绍及选择
    5.2 组态王Kingview 的组成概述
    5.3 利用组态王建立应用程序项目的一般过程
    5.4 组态王界面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拟联合调试
    6.1 PLC-上位机联合调试
    6.2 PLC-上位机-设备模拟联合调试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工作总结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注塑机温度控制系统算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 塑料工业概况
    1.3 注塑机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3.1 注塑机的发展过程
        1.3.2 注塑机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注塑机温度控制系统介绍
    1.5 课题来源及解决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度控制方案设计
    2.1 总体设计方案
    2.2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选择
    2.3 系统设计任务及指标
        2.3.1 系统设计任务
        2.3.2 指标的确定
    2.4 方案设计
        2.4.1 硬件设计
        2.4.2 软件设计
        2.4.3 测试方案
第三章 温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需要完成的任务
    3.2 系统硬件设计原则
    3.3 系统硬件设计原理
        3.3.1 系统硬件整体结构
        3.3.2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论证
        3.3.3 各部分电路方案论证
    3.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4.1 主机控制部分
        3.4.2 温度采样和转换电路
        3.4.3 A/D(模数)转换电路
        3.4.4 温度控制电路(PWM)
        3.4.5 键盘控制电路
        3.4.6 温度显示电路
        3.4.7 超限报警电路
    3.5 系统资源分配
第四章 温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需要完成的任务
    4.2 系统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4.3 系统程序设计
        4.3.1 系统主程序
        4.3.2 采样子程序
        4.3.3 键盘处理子程序
        4.3.4 控制算法子程序
        4.3.5 控制输出子程序
第五章 温度控制算法的改进与仿真
    5.1 常规PID控制
        5.1.1 常规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5.1.2 数字PID的参数整定方法
    5.2 模糊控制
        5.2.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5.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5.2.3 模糊控制的性能分析
        5.2.4 输入、输出的模糊化
        5.2.5 模糊控制规则
        5.2.6 模糊推理与模糊判决
    5.3 仿真实例
        5.3.1 编辑输入、输出变量的隶属函数。
        5.3.2 编辑模糊控制规则
        5.3.3 模糊控制的生成
        5.3.4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5 对仿真结构图进行说明
    5.4 控制方法比较
    5.5 控制算法的实现
        5.5.1 基本PID算法的实现
        5.5.2 模糊自整定算法的实现
第六章 系统抗干扰设计
    6.1 抗干扰设计的必要性
        6.1.1 单片机系统的主要干扰源
        6.1.2 干扰后果表现
    6.2 抗干扰措施
        6.2.1 抗干扰概述
        6.2.2 硬件抗干扰措施
        6.2.3 软件的抗干扰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Fuzzy-PID复合温度控制系统的铟点黑体辐射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项目来源和实用价值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案
    2.1 系统理论分析
        2.1.1 黑体辐射源的定义
        2.1.2 黑体辐射源的测量
    2.2 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体辐射源的研制
    3.1 黑体辐射源的制作理论
    3.2 制作要求
    3.3 黑体辐射源的结构
        3.3.1 加热绕组
        3.3.2 腔体
        3.3.3 腔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过程分析
    4.1 加热过程分析
        4.1.1 加热中产生热量计算
        4.1.2 加热的一些基本理论
        4.1.3 加热时的热传递过程
        4.1.4 加热阶段划分
        4.1.5 热量与时间的关系
    4.2 凝固过程分析
        4.2.1 凝固过程中温度曲线分析
        4.2.2 凝固过程中能量温度分析
    4.3 控温要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度控制器的理论与设计
    5.1 温度控制的设计理论及实施
        5.1.1 PID 控制
        5.1.2 模糊控制
        4.1.3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5.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2.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及其原理
        5.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5.3 模糊自整定PID 参数控制器设计
        5.3.1 模糊自整定PID 控制器的理论及整定原理
        5.3.2 模糊PID 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温电路设计
    6.1 温度传感器概述
    6.2 测温电路的基本组成
    6.3 测量电路的设计
    6.4 测量电路分析
    6.5 测量温度的计算
    6.5 温度稳定性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7.1 系统分类
    7.2 下位机的软、硬件设计
        7.2.1 下位机的组成框图
        7.2.2 下位机的程序框图
        7.2.3 主要功能模块
    7.3 上位机的设计
        7.3.1 控温软件编程设计
        7.3.2 测温软件设计
    7.4 上位机、下位机通讯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8.1 检测系统
    8.2 控温过程凝固曲线图
    8.3 纵向温场实验数据
    8.4 重复性实验数据
    8.5 不确定度评定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6)透气膜流延线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模糊PID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流延膜生产线系统组成
    1.2 张力控制系统的概述
    1.3 常用张力控制传动方式
    1.4 张力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1.4.1 张力控制系统的特点
        1.4.2 张力控制策略
    1.5 课题意义与内容
第2章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1 控制系统的设计基础
        2.1.1 工控机界面组态技术
        2.1.2 PLC控制技术
        2.1.3 变频调速技术
        2.1.4 前馈控制
    2.2 控制系统设计
        2.2.1 张力形成分析
        2.2.2 拉伸控制系统
        2.2.3 张力控制系统
        2.2.4 温度控制系统
    2.3 主要元件选择与电路设计
        2.3.1 控制系统元件选择
        2.3.2 电气连接与保护
        2.3.3 电气抗干扰措施
第3章 电控系统的硬件连接与软件实现
    3.1 PLC接口的连接
    3.2 PLC基本控制程序设计
        3.2.1 输入输出量的处理
        3.2.2 挤出机温度控制
        3.2.3 系统状态控制
    3.3 变频器的连接与组态
    3.4 上位机的连接与组态
    3.5 调试步骤与结果
第4章 张力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4.1 系统的张力波动分析
    4.2 模糊控制器原理与基本设计方法
        4.2.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选择
        4.2.2 精确量的模糊化
        4.2.3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4.2.4 选择模糊推理算法与输出量清晰化
    4.3 MATLAB模糊控制工具箱
    4.4 张力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4.5 模糊PID控制技术
第5章 模糊PID张力控制实验
    5.1 基于PLC的模糊PID控制的实验设计
        5.1.1 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5.1.2 实验系统硬件系统
        5.1.3 软件实现
    5.2 实验数据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弯曲型超磁致伸缩执行器温度控制装置设计及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弯曲型超磁致伸缩执行器温度控制的研究背景
        1.1.1 现代执行器的发展
        1.1.2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性能优势
        1.1.3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的开发与应用
        1.1.4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热产生机理及影响
    1.2 国内外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热补偿研究概况
        1.2.1 热膨胀抵消补偿法
        1.2.2 柔性支撑机构补偿法
        1.2.3 GMA强制水冷温控法
        1.2.4 GMA相变温控
        1.2.5 组合热误差补偿法
        1.2.6 GMA半导体制冷温控
    1.3 相变水冷组合温控的提出
    1.4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工作
2 弯曲型GMA热传导模型建立及装置结构设计
    2.1 弯曲型GMA温控工况分析
    2.2 弯曲型GMA温控系统设计思路
        2.2.1 温度控制系统原理
        2.2.2 温控系统组成
    2.3 弯曲型GMA热传导模型的建立
        2.3.1 基于有限元的温度场建模
    2.4 装置具体结构设计
        2.4.1 弯曲型GMA机械结构设计
        2.4.2 相变水冷装置设计
    2.5 装置仿真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控制策略研究
    3.1 弯曲型GMA温度特性研究
        3.1.1 温度控制系统特性
        3.1.2 温度量控制分析
    3.2 控制算法研究
        3.2.1 PID算法的研究
        3.2.2 Smith预估算法
        3.2.3 Dahlin算法
        3.2.4 模糊控制算法
    3.3 弯曲型GMA温度控制器算法设计
        3.3.1 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结构
        3.3.2 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控制器硬件设计
    4.1 单片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1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4.1.2 单片机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单片机的选择及存储器扩展
        4.2.2 温度输入电路设计
        4.2.3 控制量输出电路
    4.3 硬件电路抗干扰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
    5.1 实验装置及设备
        5.1.1 弯曲型超磁致伸缩执行器
        5.1.2 加热器和水箱
        5.1.3 换热器和冷却扇
        5.1.4 数字温度表
        5.1.5 直流稳压稳流电源
    5.2 实验方法及结果讨论
        5.2.1 裸机实验
        5.2.2 相变温控实验
        5.2.3 水冷温控实验
        5.2.4 相变水冷组合温控实验
    5.3 原有温度传感器及变送器标定
        5.3.1 标定方法
        5.3.2 标定过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设计总结
    6.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作者简历

(8)基于LabVIEW的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IPC 及测控系统
    1.2 现代测控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1.3 问题的解决办法
    1.4 课题背景、研究内容及价值
        1.4.1 课题背景
        1.4.2 国外现状
        1.4.3 国内现状
        1.4.4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1.4.5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系统控制系统的实现
    2.1 概述
        2.1.1 样品自动制备装置结构功能
        2.1.2 系统结构功能
    2.2 样品自动制备装置中的设备选型与控制实现
        2.2.1 关键设备的选择
        2.2.2 步进电机及其控制
        2.2.3 可逆电机及其控制
        2.2.4 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实现
    2.3 PLC 的系统设计
        2.3.1 PLC 主要的控制对象及外围电路
        2.3.2 软件的编制
    2.4 系统测量精度的实现
        2.4.1 系统精度的计算方法
        2.4.2 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第三章 基于LABVIEW 自动电位滴定部分设计
    3.1 概述
        3.1.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3.1.2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比较
    3.2 电位滴定法原理
        3.2.1 电位滴定法求终点算法的理论基础
        3.2.2 数学计算求滴定终点
    3.3 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系统滴定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3.3.1 自动滴定部分的硬件设备选型
        3.3.2 数据采集
        3.3.3 数据采集的电路设计
    3.4 LABVIEW 程序与单片机的串行通讯实现
        3.4.1 用LabVIEW 实现虚拟仪器各项功能
    3.5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3.5.1 低通滤波、高通滤波、陷波器设计
    3.6 基于LABVIEW 的自动滴定部分试得到的结果
第四章 原料蔗糖成分在LABVIEW 环境下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
    4.1 集散控制系统(DCS)
    4.2 LABVIEW 与PLC 串口通信的实现
        4.2.1 PLC 与计算机的通信方式
        4.2.2 PLC 通信规格的设置
        4.2.3 LabVIEW 与PLC 通讯的实现
    4.3 测试结果和与二次旋光测试法(国标法)的比较
    4.4 环境评价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 本项目的背景意义及概况
    1.2 本项目的技术关键
    1.3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概述
    1.4 中央空调系统的概述、现状及发展展望
    1.5 本人在本项目内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第二章 计量中心空调系统的有关要求与工作任务
    2.1 工艺要求
    2.2 空调室外计算参数
第三章 计量中心中央空调系统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的设计
    3.1 空调系统的设计
        3.1.1 空调器的工艺流程
        3.1.2 空调器的工作原理
    3.2 控制系统的设计
        3.2.1 空调控制系统的现状
        3.2.2 在本项目中调节规律的突破
        3.2.3 中央空调控制方式的比较—(DCS)系统的确定
        3.2.4 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
第四章 控制系统硬件的配置设计
    4.1 硬件系统变送器设计
        4.1.1 变送器的选择原则
        4.1.2 计量中心传感器、变送器的选择
    4.2 硬件系统执行器设计
        4.2.1 执行器(调节阀)的选择原则
        4.2.2 计量中心执行器(调节阀)的选择
    4.3 中央计算机的选择
    4.4 现场控制器(PLC)的设计
        4.4.1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选择原则
        4.4.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确定
    4.5 西门子(SIEMENS)公司可编程控制器S7-200的配置设计
        4.5.1 S7-200的特点
        4.5.2 计量中心S7-200 PLC控制器的选择
    4.6 电源模块的选择
    4.7 电加热器控制器件的安排
第五章 电气施工图的设计
    5.1 电气系统设计图
    5.2 系统风机、电热控制原理图
    5.3 K1系统空器自控原理图
    5.4 K1系统空调器阀门控制与度、湿度采集原理图
第六章 软件系统的方案设计
    6.1 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
    6.2 控制软件设计
    6.3 下位软件的设计
        6.3.1 计算绝对含湿量(绝对湿度)
        6.3.2 K1系统软件
        6.3.3 K2、K3系统
        6.3.4 K4、K5系统
        6.3.5 从站(2#站)PLC224系统
        6.3.6 各系统PLC的地址配置
        6.3.7 转换参数表
        6.3.8 调度程序的设置
    6.4 控制现场PLC物理量的定义
        6.4.1 输入开关量(DI)定义
        6.4.2 输出开关量(DO)定义
        6.4.3 中间变量表
        6.4.4 模拟量输入变量表
        6.4.5 模拟量输出变量表
    6.5 控制点程序地址表
    6.6 下位机的控制源程序代码及说明
第七章 界面图的制作与设计
    7.1 上位监控软件的设计
    7.2 画面布置情况
第八章 调试、运行结果
    8.1 调试、运行总结
    8.2 调试、运行数据表
参考文献
声明
致谢

四、模拟量驱动电热器调功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的研制[D]. 张景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2]基于IGBT的20kW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研究[D]. 陈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3]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低压电气火灾模拟试验装置的构建[D]. 赵月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4]注塑机温度控制系统算法的改进[D]. 朱珠. 贵州大学, 2009(S1)
  • [5]基于Fuzzy-PID复合温度控制系统的铟点黑体辐射源的研制[D]. 龚岚.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6]透气膜流延线控制系统设计及其模糊PID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D]. 汤洁. 浙江大学, 2008(04)
  • [7]弯曲型超磁致伸缩执行器温度控制装置设计及实验[D]. 赵兵. 浙江大学, 2008(04)
  • [8]基于LabVIEW的新型原料蔗糖成分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D]. 陈爱武.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5)
  • [9]用单片机对实验室恒温控制系统的设计[J]. 任文辉,林智群,彭沛夫. 大学物理, 2005(05)
  • [10]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 任万兴. 四川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模拟驱动电加热器功率调节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