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AD软件包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CSCAD软件包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CSCAD软件包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骏[1](2021)在《不同教学顺序对高校网球正反手击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目前网球课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网球知识、培养网球兴趣和掌握网球技能的重要平台,如何在网球课中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热议话题。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大多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网球正、反手击球技术的教学顺序方面,与此同时,前人都是通过两种教学顺序间的实验对比来探究其对教学效果是否有影响,却没有学者是在三种教学顺序的基础上对其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因此,笔者结合前人研究以网球正手、反手击球技术的教学顺序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实验,探究不同教学顺序对教学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最后提出教学中的不足和教学建议。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2019、2020级公共网球选修课三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整个实验过程持续12周,共24课时,其中一班采用常规教学顺序“先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的方法,二班采用“先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的方法,三班采用“正手击落地球技术和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同步进行教学”的方法。实验后对初学网球学生的正、反手击球稳定性、击球深度、精度和技术动作评定等指标进行考核,并发放《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网球课教学活动调查问卷》来调查学生对实验后三个班学生对网球正、反手技术的课后感受。研究结果:(1)实验后各班学生身体素质较实验前均有所提升,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显着性差异(P>0.05)。(2)在技术考核方面,一班和二班在正手稳定性、正手精度测试成绩和正、反手技评指标P均<0.05,有显着性差异。(3)二班和三班在正手稳定性、正手精度测试成绩和反手技评成绩的P值均<0.05,有显着性差异。(4)“先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网球的兴趣(83.33%)、网球击球的信心(72.22%)、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88.89%)上选择非常符合的比例最高。研究结论:(1)改变正反手教学顺序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不会产生差异性变化。(2)二班在正手稳定性、正手精度测试成绩和正反手技评教学效果优于一班和三班的教学方法。(3)二班和三班在正手稳定性、正手精度测试成绩和反手技评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先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优于“正手击落地球技术和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同步进行教学”的方法。(4)通过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先教反手击落地球技术、后教正手击落地球技术”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网球的兴趣、网球击球的信心、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这三个方面优于另外两种教学方法班级的学生。

姜雪[2](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孙晓妮[3](2021)在《基于Moodle的手工制作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Moodle网络在线教学系统的出现,对网络在线课程的开发、管理、学员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此,文章以手工制作在线课程的建设为例,对Moodle平台在教学中的混合式教学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曲红南[4](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模式在偏远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与阅读、听力等输入性的知识不同,写作是输出性的知识,在考察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主观思想、语言理解、逻辑思维等方面也进行了综合考察。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初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要能够在正确把握题干信息的基础上,具有对题干中的内容可以加以总结归纳、主观判断分析、故事延续等沟通、描述以及论述的能力。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受到学习环境、教师素养、学生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制约,加之学校以及家庭对英语学习不重视,导致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期望值低,学生缺乏英语写作实践训练以及策略培养等问题。为改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低效的现状,笔者将语料库技术与英语写作反馈教学相结合,基于过程写作法、注意假设理论、输出假说、最近发展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理论基础,探索新型高效的教学反馈模式。本文在研究中提出以下实验研究问题:(1)语料库技术辅助下新型反馈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2)学生对语料库技术辅助下新型反馈教学模式的接受态度如何?(3)教师对语料库技术辅助下反馈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此次实验在黑龙江省甘南县长山中学进行,笔者根据实验前测成绩选取了英语写作平均成绩相近的两个班级:初一(2)班以及初一(3)班,展开在语料库技术辅助下的写作反馈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是否有帮助的实验探究。笔者根据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实验探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刨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在语料库技术辅助下的写作反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准确性,帮助学生在语法句法的错误类型上有较明显的作用。(2)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形式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可,52%的学生希望继续运用语料库技术辅助下新型反馈教学模式,除去不确定是否继续希望使用这一技术的26%的学生,有22%的学生态度比较保守,对于新型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接受与信任。(3)在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一致认为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进步明显,但是对教师的专业以及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备课准备工作时间长,不容易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普及。本研究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将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模式应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以优化教学反馈模式,改进英语写作课的反馈手段,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写作反馈教学手段开发提供参考。

陈璐[5](2020)在《档案袋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安市第十九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是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评价的建议是: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应使用多种最佳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评价系统不仅应包括终结性评价,还应包括形成性评价。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但是目前初中学生的英语写能力差强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评价系统。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写作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过程,并不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完整的评价。本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运用了档案袋评价,以期达到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态度,使学生的自我反思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的目的。本研究拟解决下列三个问题:1.档案袋评价法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态度有什么影响?2.档案袋评价对学生的自我反思程度有什么影响?3.档案袋评价能否显着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本次研究以西安市第十九中学初二(5)班,初二(6)班的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为期一学期的写作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实验前,笔者使用调查问卷和英语写作测试题在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问卷调查和英语写作前测;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在实验班采用档案袋评价的英语写作评价模式。即:在本学期的写作课上,实验班学生要建立自己的写作档案袋,每次写作课上要对作文进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根据几种评价的结果修改并且反思自己的作文,形成终稿。档案袋中要收集写作初稿,同伴评价表以及教师评价表,还有学生的过程性反思表以及写作终稿。而在控制班采用传统英语写作评价模式;在教学实验后,笔者使用调查问卷和英语写作测试题在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问卷调查和英语写作后测。测试完成后,笔者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0.0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研究发现:1.档案袋评价可以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态度。由实验前后调查问卷、学生访谈以及课堂观察三个方面的数据结果分析可知,学生写作兴趣有所提高,写作态度有所改善。因此得知档案袋评价可以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态度。2.档案袋评价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写作中的自我反思程度。由调查问卷、学生访谈以及实验班学生自我反思表格三个方面所得数据可以得知,实验班学生的自我反思程度平均值高于控制班,因此得知档案袋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写作中的自我反思程度。3.实验前,实验班与控制班写作成绩没有显着差异,而在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以及优秀率均高于控制班,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这种英语写作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此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了档案袋的以下优点:一、档案袋评价是多元化的,不是片面单一的教师评价,而是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的集合,评价更加全面。二、档案袋评价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改善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档案袋评价促进学生之间对写作的交流,帮助学生调节学习策略,增强写作信心。基于研究成果,笔者证实了使用档案袋评价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就档案袋评价的实施以及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骆语辰[6](2020)在《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德心共育教育理念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吸取前人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育德获得品质和育心获得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采取美国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1.0工具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软件AMOS18.0工具对本文所需的调研数据做统计分析,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心理危机组和对照组”等多变量关系,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Z077)中抽取2017、2018年部分高校所发生的严重心理危机致死学生资料做“心理解剖”分析,探索育德因素与育心因素在心理危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长效应和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成长效应,以及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过程中的交互预防干预心理危机的中介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核心机制是其外部环境诱因和内在个体成因的交互作用。本文实证和个案所呈现的大学生所经受的压力和创伤等诱发因素,激活了其内在的思想信念空位等育德预警因素与性格优势缺失等育心预警因素,从而使其产生了心理危机倾向甚至心理危机结果。(2)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核心素养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大学生拥有并实践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德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德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3)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性格优势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大学生习得并开发爱与被爱、责任心、自控力等性格优势,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心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心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4)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因根据在于是其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交互干预机制。经实证预测和个案证实,育德因素和育心因素相结合,如育德品质人文情怀与育心品质感恩之心的高度融合、育德品质珍爱生命与育心品质爱与被爱能力的息息相通、育德品质社会责任与育心品质责任心的共同担当、育德品质国家认同与育心品质理想信念的报国之行等,都是预防、控制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相结合的加工机制。(5)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的缺失是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拥有是防控心理危机的保护因子。因此,在大学生育德中培养此核心素养、在育心工作中培养此性格优势,可以有效地预控抑郁发作对心理危机的诱发。(6)大学生的性别、校别、年级等分类变量在育德品质核心素养与育心品质性格优势的交互作用共同预测和干预其心理危机中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也提出育德与育心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建议。目前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里的详细指标仍需要进行深入性探讨,对具体工作的研究要做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丰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有重要意义。

苏芳文[7](2020)在《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 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切实了解学员当前的培养现状、能力提升程度和对培训的满意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概括,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完善和促进云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培训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方 法]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作为调查现场,收集培养方案、结业考试结果、现有课程体系、轮转计划资料,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6级单一身份学员和并轨培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单一身份学员101人,并轨研究生139名。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5名单一身份学员、5名并轨培养研究生、4名带教教师进行个人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整体认知、培训过程管理、课程设置、职业素质提升程度自评和学员满意度,访谈内容包括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情况、带教师资、培训内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结 果]1.住培学员的住培制度维度得分为(3.30±0.97),压力及主客观支持维度得分为(3.39±0.93),都偏向“比较好”。学员对培训制度的了解程度和必要性认知较好,认为轮转计划的合理性较好,认为临床轮转对培训的重要性较好;学员在培训中职业心态积极,压力较大,家人支持程度较好、上级医师和病人的认可度较好。关于住培制度为社会、行业和个人带来的帮助较好的认识,对于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同身份学员薪酬待遇不一致”(71.24%)、“工作时间长、量大”(52.21%)、“培训质量难以保证”(51.77%)、“难以平衡日常工作和诸多考试的关系”(53.98%);学员在培训期间经济压力(84.51%)、就业压力(63.27%)、考试压力(57.08%)较大。在差异分析中,不同性别(t=-1.94,p=0.05)、子女(t=2.33,p=0.02)、身份(t=2.00,p=0.05)、本科毕业时间(t=-2.46,p=0.01)的住培学员在整体认知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主客观支持维度上,单一身份学员和并轨培养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2.培训过程中对轮转管理的执行情况得分为(3.39±1.01)分,偏向较好,学员未能按照计划执行的原因主要是召回(75.86%)和滞留(47.12%);培训中的临床能力培训管理情况得分为(3.51±1.15)分,偏向较好,学员对大部分培训项目的频率安排评价较好,科室安排学员独立管床情况较好,未能独立管床的原因主要是带教老师未安排(75.80%)、带教老师认为能力不足(38.85%);教学实施管理维度得分为(3.56±1.15)分,培训内容满足学员需求程度较好,学员对完成规定的操作和要求完成情况较好,科室为每位学员指定带教教师情况较好;学员希望增加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科研素养(61.95%)、专业理论知识(59.29%)。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本科毕业时间的学员(t=-2.0,p=0.047)在临床能力管理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本科毕业时间3年以上的学员临床能力培训管理得分比3年以内的高。3.对于课程设置的评价,评价得总体均分为(3.38±0.91)分,偏向较好,各条目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是课程内容体现学科前沿性和发展趋势、课程内容覆盖面、对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和对培训需求的满足程度。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学历(t=1.95,p=0.037)、不同身份(t=1.92,p=0.047)的住培学员对课程设置评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历为本科的学员的评价高于硕士学历、单一身份学员的评价高于并轨培养的专硕研究生。4.学员的职业素质提升程度总体均分为(3.42±0.94),有较大提高,职业素质各维度的提升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能力(3.68±1.02)、医德素养(3.60±0.98)、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3.41±0.99)、教学与科研能力(3.31±0.91)、医学知识理论水平(3.16±0.94)。所有条目中正确判断辅助检查能力、准确进行体格检查能力、基本技能的操作能力、根据诊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提升较显着。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子女(t=1.99,p,0.047)、学历(t=-3.07,p=0.002)、身份(t=-3.31,p=0.001)、本科毕业时间(t=2.32,p=0.021)、是否有执业医师资格证(t=2.81,p=0.005)的住培学员职业能力提升程度有差异,无子女、硕士学历、并轨培养研究生、本科毕业时间在3年内、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住培学员职业能力提升大于有子女、本科生、单一身份、毕业3年以上、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住培学员。5.学员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37±0.93),偏向比较满意,各维度排序依次是基地条件、带教师资、过程管理、培训考核、保障机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子女状况对总体满意度上无影响,但在基地条件(t=2.98,p=0.004)、保障机制(t=2.78,p=0.006)两个维度上有影响;学历(t=3.18,p=0.002)、身份(t=3.45,p=0.001)、毕业时间(t=-3.76,p<0.001)对住培学员的满意度有影响,本科学历、单一身份、本科毕业时间在3年以上的学员总体满意度高于硕士学历、并轨培养研究生、毕业时间在3年以内的学员。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课程设置评价(p=0.021)、住培制度认知(p=0.027)和压力及主客观支持(p=0.006)对住培学员的满意度有影响。6.住培结业考试总体通过率为91.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在通过率上没有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能力管理(OR=0.349,p=0.027)、教学实施管理情况(OR=0.539,p<0.039)对住培学员通过结业考试有影响。[结 论]1.住培学员整体认知良好,培训期间压力较大;2.整体培养质量良好,但培训过程管理不规范;3.住培基地课程体系有待完善;4.带教教师积极性欠佳,带教过程不够规范;5.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规范性欠佳;6.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理念欠缺。[建 议]1.完善住培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优化培养过程和培养内容;3.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教师的带教能力5健全考核评估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重视医德医风考核;6.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员积极性;7.完善人性化管理机制。

苗晓翠[8](2020)在《认知负荷视角下GeoGebra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教育者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数学教学起着积极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数学内容整合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信息技术都有利于学生代数、几何成绩提高。我国迅速推广使用的GeoGebra教学软件是一款以呈现多种数学内容为主的开源软件,在GeoGebra教学环境下,能够帮助学生在线诊断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所答推送相应学习资源,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补差和提高的需求。但是,教育工作者对GeoGebra软件使用技术方面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比较实验,研究认知负荷视角下使用GeoGebra软件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学习的影响,主要研究问题有:(1)认知负荷视角下,如何以GeoGebra软件为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设计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2)使用GeoGebra软件深度融合教学对学生学习过程会产生哪些影响?(3)以GeoGebra软件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否会优于传统教学、普通多媒体教学?为研究上述问题,根据需要查阅相关理论并梳理分析已有文献,对研究问题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确定研究思路,设计以GeoGebra软件为依托的数学课堂并结合指导教师意见修改完善;其次,选取天津市某中学高一三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实施比较,三个班级分别采用有GeoGebra软件支撑的PowerPoint教学、无GeoGebra软件支撑的PowerPoint教学和不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调查问卷主要用于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实验法则是考察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对后测成绩有显着性差异,然后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有无信息技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有无GeoGebra软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后,根据三个班级的后测成绩,在每个班级中抽取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GeoGebra辅助教学的态度。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结论:(1)三个班级后测成绩整体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且三个班后测成绩显着性差异的效应介于中效应与大效应之间;(2)使用GeoGebra软件授课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明显优于未使用的班级。(3)使用Power Point软件学生的后测成绩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遵循四个原则;(2)进一步加强相关教学理论的研究,提升GeoGebra教学环境与数学教学的适切性;(3)明确使用GeoGebra的适用对象和使用目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4)明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使用,营造开展探究,师生合作的课堂氛围。

赵宝民[9](2019)在《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产业不断壮大起来。网络游戏凭借生动的画面、操作的快感等特点吸引着玩家的注意力。社交功能嵌入到网络游戏后,网络游戏的“魅力”也更上一层楼。网络游戏以强大的交流性和互动性捕获了众多玩家的目光,这使得网络游戏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出现在玩家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网络游戏社交在便利玩家交流互动的同时也给玩家带来了危害。对正处于社会化重要时期的流动儿童而言,网络游戏社交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受自身的流动性以及父母管教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往往会逃避现实社交而陷入虚拟社交之中。网络游戏社交作为虚拟社交的种类之一,不仅给流动儿童带来游戏乐趣还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然而网络游戏社交的危害与这些优点共同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并给他们的社会化带来了问题。流动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其面临的社会化问题如若得不到解决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探究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思考如何避免网络游戏社交在流动儿童社会化上产生负面影响,并促使网络游戏社交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进而推动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就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命题。绪论部分剖析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指出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现阶段乃至将来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游戏”、“流动儿童”以及“社会化”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国内外关于流动儿童网络游戏社交的研究,指出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网络游戏社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选题,所以笔者将此选题置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点之上,希望对该选题进行多学科视角的透视。论文以社会融合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为研究手段,以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3.0为研究工具探讨了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一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呈现流动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网络游戏使用状况,指出流动儿童使用网络游戏的可能性。这为笔者接下来呈现和分析网络游戏社交状况提供了依据。另外通过对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网络游戏社交状况和社会化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客观分析了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网络游戏社交状况和社会化状况的差异,指出流动儿童通过网络游戏进行社交的可能性,并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状况与非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进行了对比,进而分析了两类儿童的社会化状况。第二章对网络游戏社交与流动儿童社会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网络游戏社交因素与流动儿童社会化之间存在关联,且网络游戏社交会对流动儿童社会化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第三章利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进一步总结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从而为探讨如何降低网络游戏社交在流动儿童社会化上的负面作用,促进网络游戏社交在流动儿童社会化上的积极影响得以发挥奠定基础。第四章针对第三章的分析,提出了家庭、学校、政府、媒介、游戏厂商等推动网络游戏社交在流动儿童社会化上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以及消极作用得以抑制的措施。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首先,期望丰富网络游戏社交与流动儿童社会化关系的学术研究,探讨网络游戏社交与流动儿童社会化之间的关联。其次,期待从网络游戏的类别出发,把网络游戏社交置于更加微观的视角去关照和审视,从而探讨不同类别的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更加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措施。再次,希望从流动儿童所处地域出发,分析网络游戏社交对不同地域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的影响,从而提出更加具体的措施。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命题更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的命题。网络游戏不断发展,网络游戏社交方式可能也会随之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当下的同时不断刷新视野、更新现有理论话语,对这一命题进行持久地探讨。

郭腾,郭雨,丁志杰,陈君华,汪徐春,闫浩然[10](2019)在《结合结构模型与LMGP软件包强化原子散射因子的教学》文中提出原子散射因子是构成晶体学以及X射线衍射学等学科的基础内容之一,其在X射线衍射分析学的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引出结构因子以及系统性消光等重要衍射学理论的基础性内容,针对其教学难度的把握和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将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后期X射线衍射强度内容的理解。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力,我们在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在合理设计并解释相应的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LMGP软件包中的特定程序用于教学,使学生在学到了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对于结晶学专用程序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CSCAD软件包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SCAD软件包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教学顺序对高校网球正反手击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正手技术
        2.1.2 反手技术
        2.1.3 迁移理论
        2.1.4 正、反手击球质量
        2.1.5 教学顺序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网球技能形成的理论依据
        2.2.2 有关网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2.2.3 有关教学顺序在其他非网球项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2.4 不同教学顺序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比较
        4.1.1 实验前三个班学生基本情况对比
    4.2 实验前各项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各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2.2 实验前网球球感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实验后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后各班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3.2 各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4.4 实验后各班正、反手击球质量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5 实验后学生对本次教学方法的评价
    4.6 分析与讨论
        4.6.1 实验后三个教学班正反手击球稳定性成绩对比分析
        4.6.2 实验后三个教学班正反手击球深度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6.3 实验后三个教学班正反手击球精度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4.6.4 实验后三个教学班正反手技术动作评定成绩对比分析
        4.6.5 实验后学生对本次教学方法评价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Moodle的手工制作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Moodle平台的搭建
    1.1 XAMPP集合软件包进行环境搭建
    1.2 Moodle平台搭建步骤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技术路线
    2.2 WAMP平台构架
3 手工制作在线课程的实现
    3.1 用户管理功能
    3.2 课程开发功能
    3.3 教学活动功能
    3.4 评价管理功能
    3.5 学习过程跟踪管理功能
    3.6 在线课程整体框架
4 结束语

(4)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模式在偏远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偏远地区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
        (二)反馈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语料库语言学在英语教学领域的兴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写作反馈
        (一)写作反馈的定义
        (二)写作反馈的分类
        (三)反馈的理论基础
    二、语料库的分析研究
        (一)语料库的相关概念界定
        (二)语料库与英语写作教学
第三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的研究现状
第四章 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模式教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研究问题
    二、实验教学对象
    三、实验教学以及研究工具
        (一)初中英语写作测试题
        (二)语料库赋码工具——Microsoft Office365:Word
        (三)语料库检索工具——Ant Conc3.5.8
        (四)SPSS数据分析软件
        (五)调查问卷
    四、实验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以及课程设计
        (一)实验研究前期准备过程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程设计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前测与后测结果分析
        (一)前测数据及其分析
        (二)后测数据及其分析
        (三)前、后两次测试中控制班与实验班错误统计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分析
        (二)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一)访谈提纲
        (二)教师对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教学的态度的分析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三、基于语料库的写作反馈研究的不足
    四、对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档案袋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安市第十九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教学评价
    2.2 形成性评价
        2.2.1 国外对形成性评价的研究
        2.2.2 国内对形成性评价相关研究
        2.2.3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对比
    2.3 国内外对档案袋评价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
        2.3.1 档案袋评价的定义
        2.3.2 档案袋评价的特点
        2.3.3 档案袋的类型
        2.3.4 档案袋评价法在国外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5 档案袋评价法在国内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自主学习理论
        3.1.1 自主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3.1.2 自主学习理论与档案袋评价
    3.2 合作学习理论
        3.2.1 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3.2.2 合作学习理论与档案袋评价
    3.3 建构主义理论
        3.3.1 构建主义的概念与特征
        3.3.2 构建主义与档案袋评价
    3.4 元认知与自我反思
        3.4.1 元认知的定义
        3.4.2 元认知与档案袋评价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与工具
        4.3.1 调查问卷
        4.3.2 学生访谈提纲
        4.3.3 学生英语作文评价表
        4.3.4 写作测试题
        4.3.5 数据分析软件SPSS20.0
    4.4 实验过程
        4.4.1 实验前测
        4.4.2 教学实验
        4.4.3 实验后测
    4.5 数据收集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档案袋评价法对初中生英语写作态度的影响
        5.1.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1.2 学生访谈数据结果分析
        5.1.3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5.2 档案袋评价对初中生英语写作自我反思程度的影响
        5.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2 学生访谈提纲数据分析
        5.2.3 初中英语写作过程性自我反思表格结果分析
    5.3 档案袋评价对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发现
    6.2 档案袋评价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6.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英语写作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生英语写作反思性学习能力的调查问卷
    附录3 英语作文评价表
    附录4 同伴评价表
    附录5 自我评价表
    附录6 教师评价表
    附录7 初中英语写作过程性自我反思表
    附录8 初中英语写作测试题(前测)
    附录9 初中英语写作测试题(后测)
    附录10 案例展示
    附录11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12 陕西省2018年中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致谢辞

(6)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育德防范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2 育心防控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3 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4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理论创新
        1.4.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2.1.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2.1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2.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2.3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性格优势
        2.3.1 性格优势的概念
        2.3.2 性格优势的分类体系
        2.3.3 性格优势测量工具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
        2.4.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论
第三章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随机抽样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工具
        3.2.2 分析工具
    3.3 假设检验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实证量化分析
    4.1 实证调查:人口学和社会学基本资料分析
        4.1.1 学校分布:抽样27 所高校34518 名学生
        4.1.2 性别分布:抽样学生中男生44.4%和女生55.6%
        4.1.3 年龄分布:抽样学生中年龄16-27 岁均龄19.65 岁
        4.1.4 学校分布:抽样学校中包括三类省属高校
    4.2 目标样本:重度抑郁与自杀倾向抽样资料分析
        4.2.1 重度抑郁:总样中偏重抑郁445 人和严重抑郁96 人
        4.2.2 自杀倾向: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3 交互筛查: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4 研究组自杀危机259 人,对照组无自杀危机263 人
    4.3 育德因素: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3.1 抽样比对: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2 性别比对:男女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缺失诱发抑郁并危机Logistics预测
    4.4 育心因素: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4.1 抽样比对:性格优势缺失诱发自杀倾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2 性别比对:性格优势和心理资本缺失诱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3 学校比对:各校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 综合因素: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1 抽样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2 性别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6 实证归纳: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预测心理危机归纳
        4.6.1 育德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失项归纳分析
        4.6.2 育心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 验证模型:学生育德和育心因素双向调节抑郁并危机的结构方程模型
        4.7.1 总样控制模型:无育德育心介入的抑郁发作诱发心理危机预测模型
        4.7.2 总样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3 省本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4 高职院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5 民办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8 线性建模验证: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方程
        4.8.1 预测变量排序: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2 回归系数估计: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3 残差正态分布: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4 模型建构汇总: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第五章 个案质性分析
    5.1 学生育德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1.1 缺失“珍爱生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2 缺失“乐学善学”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3 缺失“欣赏美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 学生育心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2.1 缺失“爱与被爱”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2 缺失“希望乐观”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3 缺失“自控判断”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3 育德与育心工作盲区导致心理危机案例
        5.3.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灰色地带”
        5.3.2 家庭环境因素诱发学生心理危机
        5.3.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导致的心理危机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外部诱因和内部成因交互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核心机制
    6.2 大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
    6.3 大学生多项性格优势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
    6.4 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缺失交互作用预警其心理危机的产生
    6.5 性别、学校、年级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调节因素
    6.6 建议:培育育德育心品质以预防干预其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工作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概念及界定
        1.1.2 国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1.1.3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状况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课题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
        2.1.1 文献法
        2.1.2 现有资料收集
        2.1.3 问卷调查
        2.1.4 访谈法
        2.1.5 专家咨询法
    2.2 统计学方法
    2.3 质量控制
        2.3.1 前期控制
        2.3.2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2.3.3 数据资料质量控制
    2.4 伦理学问题
    2.5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1.1 信度检验
        3.1.2 效度检验
    3.2 住培学员基本情况
    3.3 住培学员的整体认知情况
        3.3.1 住培学员对住培制度的认知情况
        3.3.2 学员的压力及主客观支持状况
        3.3.3 住培学员其他情况调查
        3.3.4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在整体认知上的差异
    3.4 住培学员培训过程管理情况调查
        3.4.1 培训中的轮转管理情况
        3.4.2 培训中临床能力培训管理情况
        3.4.3 住培学员教学实施管理情况
        3.4.4 住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主观感受
        3.4.5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在培训过程上的差异分析
    3.5 住培学员对培训基地课程设置的评价情况
        3.5.1 住培学员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3.5.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对培训课程设置评价的差异分析
    3.6 住培学员职业素质提升程度自评
        3.6.1 住培学员职业素质提升程度自评分析
        3.6.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在职业素质提升程度自评的差异分析
    3.7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满意度评价
        3.7.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维度满意度分析
        3.7.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条目满意度分析
        3.7.3 影响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3.7.4 住培学员满意度多元回归分析
    3.8 学员通过结业考试的情况
        3.8.1 住培学员通过结业考试的总体情况
        3.8.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住培学员通过结业考试的差异分析
        3.8.3 影响住培学员通过结业考试的因素分析
    3.9 定性访谈结果
        3.9.1 并轨培养研究生访谈结果
        3.9.2 单一身份学员访谈结果
        3.9.3 带教老师访谈结果
4 讨论
    4.1 住培学员基本情况
    4.2 住培学员的整体认知评价
    4.3 住培学员培训过程管理情况评价
    4.4 住培学员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4.5 住培学员职业能力提升程度的评价
    4.6 住培学员满意度的评价
    4.7 住培学员结业考试结果的评价
5 结论
    5.1 住培学员整体认知良好,培训期间压力较大
    5.2 整体培养质量良好,但培训过程不完善
    5.3 住培基地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5.4 带教教师积极性欠佳,带教过程不够规范
    5.5 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方式单一、规范性欠佳
    5.6 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理念欠缺
6 建议
    6.1 完善住培基地的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和学员待遇
    6.2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优化培养过程和培养内容
    6.3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
    6.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教师的带教能力
    6.5 健全考核评估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重视医德医风考核
    6.6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员积极性
    6.7 构建人性化管理机制
7 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
    7.2 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査问卷
    附录2: 住培学员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综述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认知负荷视角下GeoGebra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2.3 核心概念界定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变量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3.5 研究工具
    3.6 研究重点、难点
    3.7 研究思路
4 GeoGebra软件深度融合高中函数教学的实践
    4.1 认知负荷视角下GeoGebra软件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中的应用
    4.2 GeoGebra软件深度融合高中函数教学的策略
5 认知负荷视角下GeoGebra软件深度融合“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前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及效应量分析
    5.2 不同信息技术使用方式后测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3 有无使用GeoGebra软件教学的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及效应量分析
    5.4 有无使用PowerPoint软件教学的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及效应量分析
    5.5 GeoGebra软件的使用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成绩影响结果分析
    5.6 GeoGebra软件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5.7 实验后GeoGebra软件应用效果的访谈分析
    5.8 实验研究结果
6 讨论、结论与建议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启示与建议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流动儿童的网络游戏社交状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第二节 流动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一、性别情况与年龄分布
        二、学校和年级分布情况
        三、父母收入情况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
        五、父母管教方式
        六、来居住地时间
    第三节 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现状
        一、文化适应
        二、社会适应
        三、结构融合
        四、认同与同化
    第四节 流动儿童的网络游戏社交现状
        一、流动儿童媒介接触的现状
        二、流动儿童使用网络游戏的现状
        三、流动儿童网络游戏社交现状
第二章 网络游戏社交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人口背景因素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分析
        一、性别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分析
        二、年龄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分析
        三、父母月收入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分析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分析
        五、父母管教方式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分析
        六、来居住地时间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分析
        七、小结
    第二节 网络游戏社交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偏相关分析
        一、网络游戏社交与文化适应的偏相关分析
        二、网络游戏社交与社会适应的偏相关分析
        三、网络游戏社交与结构融合的偏相关分析
        四、网络游戏社交与认同和同化的偏相关分析
        五、小结
    第三节 人口背景因素、网络游戏社交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多元回归分析
        一、人口背景因素、网络游戏社交与文化适应的多元回归分析
        二、人口背景因素、网络游戏社交与社会适应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人口背景因素、网络游戏社交与结构融合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人口背景因素、网络游戏社交与认同同化的多元回归分析
        五、小结
第三章 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游戏社交对文化适应的影响
        一、语言使用:语音功能的嵌入与高频线上网游社交
        二、风俗习惯:线下社交谈资与自信心、成就感的提升
    第二节 网络游戏社交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一、心理感知:团队合作、社交谈资与高频线上网游社交
        二、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高频线上网游社交与“熟悉的陌生人”
        三、社会规范:团队合作、模拟互惠与高频线上网游社交
        四、生活技能:流动儿童的年龄状况
    第三节 网络游戏社交对结构融合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自信心和成就感提升与强弱关系转化
        二、情感融合:线上强关系语音交流与强弱关系转化
    第四节 网络游戏社交对认同同化的影响
        一、身份认同:强弱关系转化
        二、社会支持:团队合作、社交“圈子”与强弱关系转化
第四章 发挥网络游戏社交积极影响的路径
    第一节 家庭路径
        一、加强流动儿童父母对网络游戏社交的两面性认知
        二、对流动儿童的网络游戏社交采取行为控制
        三、流动儿童父母重视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改善不良的亲子关系及夫妻关系
    第二节 学校路径
        一、客观看待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媒介素养,实现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
        三、监管网络游戏社交行为,建立学生互联网使用规范
        四、加强对流动儿童家长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双线监督
        五、改善当地同学对流动儿童的消极“刻板印象”
    第三节 政府路径
        一、重视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加强对不良商家的监管
    第四节 其他组织路径
        一、游戏运营商重视网络游戏社交沉迷的危害
        二、媒体客观报道网络游戏社交
        三、媒体创造符合流动儿童理解力的媒介素养教育宣传方式
        四、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结合结构模型与LMGP软件包强化原子散射因子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对原子散射因子的教学设计
    1.1 有关衍射矢量 Q →
    1.2 结合结构模型全面讲授原子散射因子
    1.3 结合LMGP软件包中专用程序 (ScatFac) 强化原子散射因子教学
2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2.1 优化的结构模型能够促进原子散射因子教学
    2.2 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3 结论与建议

四、CSCAD软件包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教学顺序对高校网球正反手击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蒋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Moodle的手工制作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 孙晓妮.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14)
  • [4]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教学反馈模式在偏远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 曲红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5]档案袋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安市第十九中学为例[D]. 陈璐. 西南大学, 2020(05)
  • [6]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D]. 骆语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7]云南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响因素分析[D]. 苏芳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8]认知负荷视角下GeoGebra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为例[D]. 苗晓翠.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网络游戏社交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D]. 赵宝民.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结合结构模型与LMGP软件包强化原子散射因子的教学[J]. 郭腾,郭雨,丁志杰,陈君华,汪徐春,闫浩然. 山东化工, 2019(11)

标签:;  ;  ;  ;  ;  

CSCAD软件包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