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种草养鹅,助农致富——吴中区种草养鹅情况

推进种草养鹅,助农致富——吴中区种草养鹅情况

一、推行种草养鹅,帮助农民致富——吴中区种草养鹅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鼎[1](2019)在《民国时期高雷地区商贸地理研究(1927-1945) ——以商品销售、商品运输和市场发展为中心》文中指出1927年以前,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对高雷地区商品经济造成巨大破坏。1927-1937年,广东政局稳定,政府积极的经济政策,使得本区商品经济平稳发展。抗战初期,本区有着繁荣的过境贸易,但总体而言,抗战给本区商品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从本区各县商品的流通格局来看,各种农、工业品主要在本县圩市和城镇商业中心或邻县销售,剩余产品则多运到梅菉、水东、安铺、雷州港等港口集散转运到广州湾、香港、澳门、广州、广西、海南等地销售。本区最大的输出商品是蒲包,在雷州港或广州湾集散,再运至港澳地区转口到台湾和日本等国内外市场,该商品受国际市场影响最大。其次是食糖,主销广州、上海、香港、江门、琼州、北海等地。战前高雷地区进口的工业品较少,1939年,抗日战火烧至广东,高雷地区偏安一隅,成为重要的抗战大后方的物资转运通道。当时由高雷地区运入国内腹地的进口货物主要是:汽油、润滑油、自行车、机动车、汽车零件、轮胎、棉纱、棉布、棉织品、西药、书籍、化学药品等,都是战时必需品。内陆交通主要依靠河流,鉴江主要是沟通高州内部的商贸运输,九洲江和信宜珠江水系商路则促进了本区与今广西的贸易往来。通过水东、安铺、黄坡和雷州港等港口的内联外接实现与广州湾、香港、澳门、广州、广西、海南等地通商贸易。抗战时期,高雷地区过境贸易发达,商路因此拓展到了整个大西南以及粤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的物资转运通道。商路交通影响到了市场的分布,鉴江和九洲江沿岸便是圩市集中之地,雷州半岛圩市则多在沿海、公路交通线分布。部分圩市如茂名石鼓、公馆和徐闻乌石等核心圩市商业繁盛,成为方圆百里的商品集散转运中心。这一时期县治城镇商业中心发展缓慢,水东、梅菉、安铺、雷州港等沿江、沿海港口商业中心则发展迅速,这些港口城镇都有许多经营商品出口的代理机构,负责本区商品的输入和输出。高雷地区受邻近广州湾口岸辐射影响最大。由于自然地理、商品生产不发达和交通不便等原因,民国时期本区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商业中心。

何伟[2](2018)在《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逐渐成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中国千姿百态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风景面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区域风景管理和城镇格局营建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文章选取地域独立的杭嘉湖平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第一部分以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背景研究为主,从空间支撑性的视角出发关注该区整体地域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从空间的延续性和集约性的角度出发,以该区传统风景营建过程、营建内容的解析为主体;第三部分从空间的功能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机制和特征;第四部分总结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传统智慧,并予以展望。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多重角度,展开对“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研究。首先从空间支撑性的视角出发,界定杭嘉湖平原的研究范围,分析其自然环境基础。其次从空间延续性视角茶法,通过地域文化基础、城乡建制历程、水网环境梳理和农业环境生成四部分研究该区风景营建的发展脉络。基于上述研究,分别从先秦至清末的不同阶段分析杭嘉湖平原城乡营建的动态变化,并对农田水利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运河和海塘的开凿、西险大塘的建设为水网开发提供发展契机,四围河网的生成为农业开发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农田水利的开发最终形成了杭嘉湖平原水网纵横、田野阡陌的风景本底。而后从空间集约性的视角出发,将杭嘉湖平原传统的风景营建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自然景观通过释山、叙水分析区域内自然山水的形成过程和特征;人文景观首先以该区的运河水网和农业格局为对象,通过对水网分区、特征、工程设施和农田类型、特征、农耕制度,解读最终形成的农田水利格局;其次为该区的三府十一县及城镇网络营构,包括古城的相地选址、形胜布局、城池营构,市镇格局以及簇群地段的形成过程与特征。根据以上对风景营建过程及内容的解析,从空间功能性的视角出发,挖掘其营建机制。城池的营建源于政治影响、环境制约和建筑技艺;合形辅势的园林格局源于历朝各代多种类型的园林营造;山水相辅的规画方式、平原水网的交通营造和农桑共济的生产因素影响着郊野景观的营建;传统的风水观、诗画、城乡八景等人文意向影响着城镇与山水的整体态势。进而得出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主要特征,从空间差异性的视角出发,通过人化风景演替天然风景的过程特征、城池营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和区域风景营建的体系特征三个层面分析该区传统风景营建特征。最后通过风景营建的变迁特征分析全球化影响下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文章建构出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多维分析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扩展了人居环境风景营建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了杭嘉湖平原风景的演变规律,以及“理水、务农、营城”的人工管控和城镇内外景观营建因素的协同作用对区域风景“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营建,对杭嘉湖平原地区历史风景营建的基础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三个方面。具体为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杭嘉湖平原区域—城市;城郊—城内等多重空间维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本研究填补了杭嘉湖平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为开展国土层面地域风景营建的研究奠定基础。

王娜[3](2013)在《常熟辛庄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文献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以及经验与启示;提出并探讨了“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的概念,可表述为基于江南水乡大背景,在一定的空间或地域范围内,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把生产和观光结合在一起,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发展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业园区。选取了三个相关案例一一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以及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其区位、规模、生态技术模式、主导产业类型、旅游功能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总结与比较分析,构建了包括园区建设条件与要素分析、规划设计原则制定、园区发展定位提炼、分区布局与项目安排以及包括交通、水利水系、绿化种植、旅游及生产设施、生态农业技术与工程体系以及经营模式等专项规划内容的“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规划建设模式。实证研究了“常熟辛庄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的规划与设计,图文并茂阐述了项目概况与条件、规划依据,规划原则、思路、目标和功能分区,将项目区分为果基鱼塘示范园、高效渔业示范园、江南水乡观光园的“一区三园”的空间架构,完成了园区道路交通、水利水系、生态绿化、景观体系、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技术与工程体系等专项规划设计,提出了园区管理经营和经济分析。

左健宏[4](2012)在《基于产业链的C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养殖业作为农业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性是不言而喻的,也越来越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以及研究者的关注,我国对于养殖产业链的分析与研究,还属于发展阶段。本文在综述产业链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的PEST模型,分析了CY公司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肉鹅养殖行业的竞争环境,其次用SWOT分析法对CY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做了分析后,从产业链的角度拟定了CY公司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定位以及战略目标,即CY公司应采取以扭转型战略为主,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为辅的思路。然后分别从资源、生产运营、营销、人力资源等对CY公司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文章最后提出了CY公司产业链战略实施成功的保障措施,包括融资、绩效考评、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

柳谷春[5](2012)在《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荆州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家庭副业向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变,畜禽养殖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促进了荆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但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荆州市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调整与优化畜牧生产结构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荆州市畜牧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开篇对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理论诠释,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运用实地调查的资料,对荆州市畜牧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周边县市以及荆州市各县市区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根据荆州市畜牧生产的现状,结合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相关理论,提出了荆州市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对策及保障机制。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低,2011年畜牧产值121.5亿元,只占25.1%,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畜牧生产结构不优,猪禽比重大、草食畜禽比重低,生猪、家禽分别占49.6%、36.1%,草食牲畜只占14.29%,畜禽肉产量中猪肉占75%、禽肉占22.4%、牛羊肉只占2.6%;大型加工型龙头企业缺乏,畜禽产品加工滞后,加工产值比只有1:1;疫病防控难度大,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影响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是:在产业外部,社会把畜牧业当家庭副业、救灾产业的传统认识依然存在,思想观念陈旧;畜牧业养殖用地难、发展空间受限;融资难、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粪污处理难,养殖环保压力大;在产业内部,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困扰产业健康发展;畜禽养殖方式仍较落后、规模化比重低、标准化水平不高;加工薄弱、产业化水平低;生产要素配置缺失,保障体系不健全。荆州市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荆州市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稳定生猪和家禽数量,着力提高品质和质量,突破性发展水禽养殖,积极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努力把荆州市建成江汉平原优质猪、优质禽、优质蛋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禽(蛋鸭)养殖加工基地和具有农区特色的草食畜禽基地。实现目标:到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500万头,家禽出笼1亿只,牛出栏20万头、羊出栏30万只、兔出笼30万只,猪、禽、草食牲畜出栏比例由53.5:41.3:5.1调整为44.8:44.8:10.4;畜牧业生产产值170亿(现价),力争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力争畜牧业产值比重占50%的县市1个,占30%的县市2个。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力争突破350亿,加工产值比达2:1。在区域布局上,重点建设6大板块,即:以松滋、监利、公安为重点的400万头生猪板块;监利、洪湖、公安为重点的3000万只蛋鸭板块;以荆州区、沙市区、公安、石首为重点的2000万只蛋鸡板块;以洪湖市、监利县为重点的2500万只肉鸭板块;以监利、荆州区、江陵县、松滋市为重点的5000万只肉鸡板块;以省畜牧良种场、喜洋洋、青阳岗牛场、康源兔业等公司为重点的20万头肉牛、30万只肉羊、30万只肉兔基地板块。在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上,要坚持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效益优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在工作措施上,要突出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是要突出县市区特色,因地制宜,优化生产布局;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禽和草食牲畜,调整优化畜种结构;三是突出猪禽骨干品种,提升质量和档次,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五是突出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六是突出农牧结合,发展饲料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保障机制上,要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加强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生产和信息服务等保障体系建设,破解养殖用地、融资、环保等发展瓶颈,优化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促进荆州市畜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徐秀媚[6](2010)在《龙岩市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畜牧业是农业主要组成部分,种草养畜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种草养畜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缓解人畜争地争粮矛盾、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畜牧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本文运用了理论分析、实例研究、文献资料和SWOT等分析方法,分析龙岩市种草养畜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种草养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和战略选择。提出龙岩市种草养畜业的发展思路、规划目标和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提出大力发展龙岩市种草养畜业对策建议。首先,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草山草地开发利用和农田种草;耕地常年种草和季节性种草;种草和开发利用;种草养畜和畜种改良的关系。其次,要转变观念,发展草业经济:思维创新,立草为业;组织编制龙岩草业发展规划;设立草业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基金;创新投入机制,激活草业经济;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第三,要实施科技兴草,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开展适生牧草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攻关;建立健全牧草育种及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建立质量保障服务体系;实施大户带动,推行种草圈养;创新带头力量,发展龙头企业;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梁修群[7](2010)在《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历有中原、中州之别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自有宋以来,由于战争不断,加之自然灾害频仍,这个曾长期是中华古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大地渐渐变成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凋敝,民生多艰的状况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根本性的改变,“河南”二字也曾一度成为贫穷、落后、愚昧之代名词。改革开放后,饱受艰辛的近亿中原儿女,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也和全国人民一样,焕发出空前的活力,掀起了一场改天换地、再造中原辉煌的伟大实践。在“中部崛起”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之时,河南迅速推出了“中原崛起”这一发展战略,以此为纲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人心,共图发展。在实施“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中,河南人民清醒的认识到,河南的发展必须立足河南实际,找优势、查差距,看不足,切不可再犯“左”的错误,刮浮风,搞冒进,贻害百姓,贻误发展之良机。在编制“中原崛起”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几乎都无异议地认为,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化解“三农”矛盾应该是“中原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化解“三农”矛盾的总抓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推进“中原崛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他不仅涵盖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经济问题,更包括广大农村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等方面。由于工作关系,笔者近年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实践和思考探索,本文中所讨论的这六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这些年不断实践和思考的积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个系统工程中,经济问题首当其冲,没有经济问题的解决,就无从谈起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等。而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其弊端就在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一家一户的的农业经营很难抵御现代市场经济的风险。在不改变我国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下,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是一个极佳选择。通过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育,就能有效地把广大农民经由经济纽带组织起来,这是我国新型的农业合作化。它不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推动的,暴风骤雨式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但是,它完全具备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合作经济的新形式。土地流转也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也是在不改变现行农业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农业集约经营、规范经营的有效探索。土地流转已在党的文件中被予以肯定,但现在仍缺少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法律支持。我们对河南各地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成效和问题已基本明朗,提出的一些建议以期有助于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战略,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从农村走向城镇的农民工,是中国农民的先进代表,一方面,他们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又在工业文明、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有了新的思维方式,学习了技能,许多人还有了创业的资本积累。他们返乡创业的成功率极高,往往具有示范性和带动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河南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河南农村问题,离不开对粮食问题的研究。但在目前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又能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是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的首要问题,河南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必须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也应该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种粮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这一问题对河南来说具有典型意义。在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问题——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我们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势不可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子弟,绝大多数会选择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力也会选择到城市打工,而相当一部分在城市有生活保障的打工者会选择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妇女、老人和儿童;近年来,举家迁入城市生活的农民也呈上升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主体缺失问题,这也是我近年来极其关注的问题。河南人口众多,平原、丘陵、山地各种地理资源均有分布,受历史因素和资源环境影响,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各地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也不尽相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疏理归纳出若干种建设模式,尽管尚未找出其中的规律性,我还是将其附录本文中,以期对指导同类型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参考意义。

佟拉嘎[8](2009)在《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扎赉特旗为例》文中指出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内蒙古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长期以来,内蒙古畜牧业的重点一直在牧区草原畜牧业上。随着草原生态的恶化和畜牧业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增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潜力逐步显现。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对全区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等关系大局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速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进程,是推动全区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和必由之路。制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是涉及内蒙古畜牧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如何研究和制定既符合未来畜牧业发展趋势,又适合本地区客观实际的畜牧业发展战略,已成为畜牧经济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前三章着重对半农半牧区形成的历史过程、畜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论述。论文第四章对内蒙古扎赉特旗畜牧业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粮食产量高的现实,认为应采取秸秆畜牧业发展战略。论文主体部分第五章针对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实际,提出在进行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相结合、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基础上,采取草原畜牧业与养殖业结合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战略。

蒋丽[9](2009)在《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最早发韧于广东省南海市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民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上的又一伟大创举,该制度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之上,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解为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收益权,并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农民保留土地收益权。这种制度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表现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属性,既坚持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保证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又通过土地变成股份,农民成为股民的形式,改变土地经营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三路”增加农民收入,体现出土地的资产价值,将土地的功能从生存功能拓展到发展功能、保障功能。这种制度变迁具有诱制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特点,从最初自下而上的变迁变为现在自上而下的变迁,政府的支持和推进促进了该制度的推广实施。这种制度还充分利用合作原则,以土地为纽带,紧密松散农民之间的合作,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江苏省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从2004年开始,目前组织个数和入股面积均居全省第一。本文以高邮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现状为调查数据,将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股权经营方式分成内股外租型、参股型、自主经营型三种,分析了扬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取得的经济绩效,总结出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施经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针对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笔者提出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六条建议,一是明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按份共有的土地产权,土地股份合作社依据《物权法》按份共有的有关规定运作;二是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章程中明确入股土地的期限;三是将自主经营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发展方向;四是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五是扩大“农业用地”的认定范围;六是结合我国国情,重视政府在土地股份合作制过程中的作用,在利润分配贷款、财政、税收、电力、用地等各方面给予扶持政策,为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胡海彦[10](2007)在《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改革,作为引导广大农户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它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理论内涵、基本特征、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等。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河蟹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和重要的出口创汇高档水产品,有关河蟹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河蟹优势产区,研究的方向主要有营养及品质、种质和苗种繁育技术等。我国河蟹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天然捕捞期、人工放流期和人工养殖期等三个时期,“十五”期间,农业部启动了优势出口水产品-河蟹示范基地建设,将长江中下游列为我国河蟹优势出口养殖区,推动了河蟹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苏省是我国河蟹养殖大省,蟹苗繁育、蟹种生产、商品蟹养殖、商品蟹销售与加工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河蟹产业化发展初具成效,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蟹苗繁育-蟹种培育-大规格蟹健康养殖-河蟹深加工-销售网络的优势产业链,并呈现出“区域化生产特色显着,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龙型经济初现规模”、“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基本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品牌化战略效果显着”等产业化特点,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蟹产业已成为发展江苏渔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尽管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均显着增强,但江苏河蟹产业化经营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诸如河蟹品质下降、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拓展不足、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整个河蟹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针对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借鉴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从产业化理论角度提出了促进河蟹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即:科技创新,提高河蟹品质;提高组织化程度,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加工业,拓展河蟹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究和推广新体系。江苏省河蟹产业化经营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它作为市场农业崭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尚处于发育之中,由于河蟹产业化经营涉及的内容太多,本文也只是在其理论与实践上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促进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作一些探索。

二、推行种草养鹅,帮助农民致富——吴中区种草养鹅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行种草养鹅,帮助农民致富——吴中区种草养鹅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高雷地区商贸地理研究(1927-1945) ——以商品销售、商品运输和市场发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高雷地区商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因素
    第一节 民国高雷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民国高雷地区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雷农产品运销状况
    第一节 粮食的贸易状况
    第二节 水果、蔬菜
    第三节 木材
    第四节 畜产品
    第五节 水产
第三章 民国时期高雷地区主要工业品的贸易
    第一节 徐闻、遂溪和电白蔗糖的运销状况
    第二节 食油
    第三节 雷州蒲织品
    第四节 其它手工业品
    第五节 工业品的输入
第四章 抗战前后高雷地区水陆商贸路线
    第一节 抗战前水运商贸路线
    第二节 抗战前陆运商贸路线
    第三节 抗战初期高雷货物转运通道的形成
第五章 民国时期高雷地区商业市场的发展及分布状况
    第一节 基础圩市的分布及发展状况
    第二节 梅菉、水东、安铺及县治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
第六章 民国高雷地区商贸地理的特点与限制因素
    第一节 商贸地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商贸地理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2)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2. 快速城镇化对历史地域风景保护的冲击
        1.1.3. 现代化背景下杭嘉湖平原历史城镇景观的危机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时期
        1.2.1. 研究对象:杭嘉湖平原
        1.2.2. 研究时期:清末民初之前(传统范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概念辨析
        1.4.1. 风景(Landscape)及其相关概念
        1.4.2. 营建(Formation)及其相关概念
        1.4.3. 风景营建
    1.5. 文献综述
        1.5.1. 区域、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区域风景营建相关研究
        1.5.3. 古代杭嘉湖平原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杭嘉湖平原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区位及地域范围
        2.1.1.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杭嘉湖平原”
        2.1.2. 自然地理学中的“杭嘉湖平原”
        2.1.3. 政治经济区划中的“杭嘉湖平原”
        2.1.4. 本文中杭嘉湖平原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形势地貌
        2.2.2. 水文条件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过程分析
    3.1. 地域文化基础
        3.1.1. 杭嘉湖平原地域文化的过渡性
        3.1.2. 原始氏族的文化基础
        3.1.3. 吴越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3.2. 度地:城乡建置历程
        3.2.1. 先秦
        3.2.2. 秦汉六朝
        3.2.3. 隋唐五代
        3.2.4. 两宋
        3.2.5. 元明
        3.2.6. 清
    3.3. 理水:水网环境的梳理
        3.3.1. 总体发展
        3.3.2. 凿河建塘
        3.3.3. 分化河网稳固堤塘
    3.4. 务农:农业环境的生成
        3.4.1. 火耕水耨的远古农业
        3.4.2. 水网平原中开垦屯田
        3.4.3. 桑争稻田进程的加剧
        3.4.4. 垦殖加重带来环境负担
    3.5. 小结
4.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内容解析
    4.1. 释山
        4.1.1. 天目山脉
        4.1.2. 内陆和滨海山体
    4.2. 叙水
        4.2.1. 太湖
        4.2.2. 钱塘江及杭州湾
        4.2.3. 苕溪水系
        4.2.4. 长兴水系
    4.3. 水网农田
        4.3.1. 秩序井然的纵横水网
        4.3.2. 因地制宜的良畴沃野
    4.4. 城池市镇
        4.4.1. 合形辅势的城池格局
        4.4.2. 缘水而生的市镇格局
    4.5. 小结
5.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机制
    5.1. 圈地营城
        5.1.1. 自上而下的政治影响
        5.1.2. 内外贯通的利水居行
        5.1.3. 就地取材的建筑技艺
    5.2. 园林成境
        5.2.1. 皇家园林
        5.2.2. 私家园林
        5.2.3. 寺庙园林
        5.2.4. 书院园林
    5.3. 规画治野
        5.3.1. 经营山水
        5.3.2. 优化交通
        5.3.3. 择优选种
    5.4. 人文赋意
        5.4.1. 山水为序
        5.4.2. 八景立意
        5.4.3. 风俗附会
    5.5. 小结
6.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特征
    6.1. 区域风景营建的演化特征
        6.1.1. 水
        6.1.2. 田
        6.1.3. 城
    6.2. 区域风景营建的体系特征
        6.2.1. “山—水—田—城—镇”融合的全局风景营建
        6.2.2. “焦点—天际—诗画”三位一体邑郊景观营建
        6.2.3. “边界—轴线—骨架—群域”集约化的城内景观营建
    6.3. 相似性与差异性比较分析
        6.3.1. 景观结构与影响力的相似性
        6.3.2. 景观分布与特色的差异性
    6.4. 当代风景营建的变迁特征
        6.4.1. 工业化进程逐渐加速的全局改造
        6.4.2. 城内外空间逐渐模糊的景观格局
        6.4.3. 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景观保护进程
    6.5. 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默化:优越深厚的自然与文化基础
        7.1.2. 牵引:人与天调的水利农田营建
        7.1.3. 主导:因形就势体国经野的城镇营建
        7.1.4. 渗透:逐级开发自然相适的历史经验
        7.1.5. 现代语境中传承历史的发展策略
    7.2. 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一: 杭嘉湖平原各府境内主要山体统计
附录二: 截止2017年杭嘉湖平原主要河湖水系统计
附录三: 杭嘉湖平原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常熟辛庄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
        1.1.2 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涉及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学习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模式构建法
        1.4.5 实证研究法
第二章 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综述
    2.1 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2.1.1 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
        2.1.2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2.1.3 国外生态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2.1.4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
        2.1.5 中国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2.2 生态农业原理及技术模式
        2.2.1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2.2.2 生态农业技术
        2.2.3 生态农业典型模式
    2.3 观光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2.3.1 观光农业产生的背景
        2.3.2 观光农业的概念解析
        2.3.3 国外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2.3.4 国内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章 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的发展与相关案例分析
    3.1 江南水乡基本概念与特点
        3.1.1 水乡的概念及特点
        3.1.2 江南水乡的概念及特点
    3.2 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基本概念与特点
        3.2.1 生态农业园的定义
        3.2.2 水乡生态农业园的定义及特点
    3.3 水乡观光基本概念与特点
    3.4 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概念与特征
    3.5 相关案例分析
        3.5.1 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
        3.5.2 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
        3.5.3 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3.5.4 三个园区比较分析
第四章 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的规划设计模式构建
    4.1 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条件与要素
        4.1.1 区位条件
        4.1.2 政策导向
        4.1.3 水乡农业产业基础
        4.1.4 社会经济条件
        4.1.5 旅游发展优势
    4.2 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4.3 发展定位
    4.4 分区布局与项目安排
        4.4.1 分区布局
        4.4.2 项目安排
        4.4.3 水乡特色项目规划和景观构建
    4.5 交通规划
        4.5.1 出入口
        4.5.2 对外交通
        4.5.3 内部交通
        4.5.4 广场及停车场
        4.5.5 游览线路设计
    4.6 水利水系规划
    4.7 绿化种植规划设计
    4.8 旅游及生产设施规划
        4.8.1 旅游设施规划
        4.8.2 生产设施规划
    4.9 生态农业技术与工程体系规划
    4.10 经营模式规划
        4.10.1 运行模式与组织管理
        4.10.2 园区技术支撑
        4.10.3 园区经营策划
第五章 实证案例—常熟辛庄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与条件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地理区位
        5.1.3 社会经济概况
        5.1.4 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5.1.5 特色产业优势
    5.2 规划依据
    5.3 规划建设的原则、思路和目标
        5.3.1 规划原则
        5.3.2 发展思路
    5.4 规划设计定位
        5.4.1 主题定位
        5.4.2 功能定位
        5.4.3 形象定位
    5.5 项目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5.6 功能分区与项目布局
        5.6.1 分区布局
        5.6.2 果基鱼塘示范园
        5.6.3 高效渔业示范园
        5.6.4 江南水乡观光园
    5.7 园区交通规划
        5.7.1 道路现状
        5.7.2 规划思路
        5.7.3 园区道路规划
        5.7.4 园区出入口规划
        5.7.5 园区游览路线
        5.7.6 停车场规划设计
    5.8 园区水系水利规划
        5.8.1 河道整治
        5.8.2 泵站和节制闸
        5.8.3 桥与涵洞
    5.9 园区生态绿化规划
        5.9.1 规划原则
        5.9.2 园区绿化系统规划
    5.10 景观体系构建
        5.10.1 整体景观体系
        5.10.2 江南水乡观光园景观体系规划
    5.11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12 生态农业技术与工程体系规划
    5.13 园区管理经营
        5.13.1 组织管理
        5.13.2 运行模式
        5.13.3 园区技术支撑
        5.13.4 园区经营策划
    5.14 投资匡算与效益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基于产业链的C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分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企业发展战略
    2.2 产业链理论
    2.3 PEST模型
    2.4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2.5 SWOT模型
    2.6 纵向一体化战略
    2.7 差异化战略
3 基于产业链的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肉鹅养殖产业链分析
    3.3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5 SWOT分析
    3.6 公司的战略选择
4 基于产业链的公司发展战略
    4.1 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定位
    4.2 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目标
    4.3 上游资源战略
    4.4 中游生产运营战略
    4.5 下游营销战略
    4.6 人力资源战略
5 CY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上游和中游的健康发展
    5.2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5.3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保证产业链的高效衔接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企业内部上下一心
6 结语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涵义与结构优化理论
    2.1 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涵义
    2.2 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理论
第3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
    3.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取得的主要成绩
    3.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
    3.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与制约因素分析
    4.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
    4.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4.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第5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
    5.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5.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调整的基本原则
    5.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调整的目标
第6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及保障机制
    6.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构想与布局
    6.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6.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龙岩市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龙岩市种草养畜业现状分析
    2.1 龙岩市情概况
        2.1.1 交通便利的邻海城市
        2.1.2 全国着名的革命老区
        2.1.3 资源丰富的黄金宝地
        2.1.4 风光迷人的旅游胜地
        2.1.5 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
    2.2 龙岩市畜牧业内部结构分析
    2.3 龙岩市草地农业主要生产模式概况
        2.3.1 草地畜牧
        2.3.2 农田轮作
        2.3.3 果茶套种
        2.3.4 林草间作
    2.4 龙岩牧草资源条件现状
    2.5 龙岩种草养草食动物生产现状
        2.5.1 养牛
        2.5.2 养兔
        2.5.3 养羊
    2.6 龙岩种草养猪生产现状
        2.6.1 生猪标准化养殖现状
        2.6.2 "猪-沼-草"生态养猪现状
3. 龙岩市发展种草养畜业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水热条件好,单位面积生产力高
        3.1.2 种草及青饲料优势
        3.1.3 草山草坡易于改造
        3.1.4 种草养畜业市场前景广阔
        3.1.5 产业优势突出
    3.2 劣势分析
        3.2.1 土壤中缺磷,部分地区缺钾
        3.2.2 主要草山草坡地形起伏,交通不便
        3.2.3 畜牧业结构不合理
        3.2.4 牧草供应不均衡
        3.2.5 种草养畜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3.2.6 优质豆科牧草少
    3.3 机遇分析
        3.3.1 种草养畜业的时代机遇
        3.3.2 面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机遇
        3.3.3 面临全球关注食品安全重大机遇
    3.4 挑战分析
        3.4.1 严峻挑战---草食动物肉类产量比重过低
        3.4.2 巨大的挑战---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
        3.4.3 现实的挑战---建立草业技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3.5 战略选择
4 龙岩市发展种草养畜的模式选择
    4.1 常年性的种草养畜模式
        4.1.1 品种选择
        4.1.2 以畜定草
        4.1.3 种草模式
    4.2 季节性种草养畜模式
    4.3 可行的种草养畜模式
        4.3.1 适宜兔、鹅的种植模式
        4.3.2 适宜牛、羊的种植模式
    4.4 "猪-沼-草"生态养殖模式
5 种草养畜案例研究
    5.1 龙马原种猪场"猪-沼-草"模式经验与启示
    5.2 漳平市益民生态养殖场经验与启示
    5.3 龙岩市绿河谷农牧有限公司经验与启示
    5.4 福建长富种草养奶牛模式经验与启示
6 龙岩市发展种草养畜业的总体设想
    6.1 发展思路与目标
        6.1.1 发展思路
        6.1.2 规划目标
    6.2 总体规划布局
        6.2.1 中高山地区草地种植业规划布局
        6.2.2 低山丘陵地区草地种植业规划布局
        6.2.3 河谷台地地区草地种植业规划布局
7 龙岩市发展种草养畜业的对策建议
    7.1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7.1.1 草山草地开发利用和农田种草的关系
        7.1.2 耕地常年种草和季节性种草的关系
        7.1.3 种草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7.1.4 种草养畜和畜种改良的关系
    7.2 转变观念,发展草业经济
        7.2.1 思维创新,立草为业
        7.2.2 组织编制龙岩草业发展规划
        7.2.3 设立草业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基金
        7.2.4 创新投入机制,激活草业经济
        7.2.5 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推动草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3 实施科技兴草,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7.3.1 开展适生牧草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攻关
        7.3.2 建立健全牧草育种及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
        7.3.3 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
        7.3.4 建立质量保障服务体系
        7.3.5 实施大户带动,推行种草圈养
        7.3.6 创新带头力量,发展龙头企业
        7.3.7 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引言
    一、河南省情
    二、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四、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河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概述
    二、河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四、河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实证分析
    五、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对策思路
第二章 河南省土地经营流转方式探索
    一、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二、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模式
    三、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河南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四、河南省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
    五、制约土地流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探索
    一、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二、确保粮食产量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第四章 河南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
    一、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和意义
    三、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问题研究
    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原因分析
    三、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应遵循的原则
    五、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第六章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方法
    二、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启示
    三、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模式
    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的建议
结论与讨论
    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二、以小城镇建设为切入点,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快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保险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共担机制
    四、关于粮食问题的再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8)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扎赉特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半农半牧区定位与现状
    一、半农半牧区的界定
    二、我国半农半牧区概况
    三、地位与功能
第三章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形成的历史沿革
    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政策方针回顾
        (一) 民主改革时期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三) “一五”计划时期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
        (五) 改革开放至今
        (六) 关于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政策方针
    三、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四、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实证研究
    一、扎赉特旗概况
        (一) 自然概况
        (二) 社会概况
        (三) 草地资源及草原生态现状
    二、扎赉特旗半农半牧形成的历史过程
    三、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四、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扎赉特旗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 畜牧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核心与目标
        (二) 战略内容
        (三) 战略措施
第五章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半农半牧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二、制定畜牧业发展战略的原则
    三、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 战略指导思想
        (二) 战略内容
        (三) 战略措施
结语
附表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农村土地的概念
        (二) 制度
        (三) 股份合作制
        (四) 合作社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 技术路线图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来源
    五、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内涵的理解
        (一) 股份合作制的理解
        (二) 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理解
        (三)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基本类型
    二、关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学分析
    三、关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施绩效评价
    四、关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五、简要的评述
第三章 基本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一) 制度变迁的动力
        (二)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
        (三) 制度变迁的步骤
        (四)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属性
        (五) 制度变迁的模式
    二、合作经济理论
        (一) 各派学者的合作经济理论
        (二) 合作经济理论的共同点
第四章 中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成和特征
    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
    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体现了合作经济的本质
    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特点
        (一)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体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属性
        (二)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
    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动力
        (一) "外部利润"内部化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产生的根本动力
        (二) 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等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推动因素
第五章 江苏省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探索
    一、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一) 基本情况
        (二) 基本类型
        (三) 取得的社会经济绩效
    二、扬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分析
        (一) 成功经验
        (二) 存在问题
        (三) 制约因素
第六章 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一) 明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土地产权性质是入股农民"按份共有"
        (二) 《章程》中清晰表述土地股权
        (三)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方向是组建自主经营型土地股份合作社
        (四) 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作机制
        (五) 扩大"农业用地"的认定范围
        (六) 优化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进展
    1 农业产业化国内外研究动态
    2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
        2.1 理论内涵
        2.2 基本特征
    3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3.1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3.1.1 龙头企业带动型
        3.1.2 中介组织带动型
        3.1.3 专业市场带动型
        3.1.4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
        3.1.5 主导产业带动型
        3.2 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3.2.1 利益分配机制
        3.2.2 营运约束机制
    4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5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6 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实践意义
        6.1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6.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6.3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6.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产业整合程度和规模效益
        6.5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6.6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我国河蟹产业发展概况
    1 河蟹产业的概念
    2 河蟹产业技术研发情况
        2.1 营养及品质研究
        2.2 种质研究
        2.3 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3 我国河蟹产业发展回顾
    4 江苏省河蟹产业发展概况
        4.1 蟹苗繁育和蟹种生产
        4.2 商品蟹养殖
        4.2.1 池塘养蟹
        4.2.2 湖泊(网围)养蟹
        4.3 商品蟹销售与加工
第三章 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现状
    1 区域化生产特色显着,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2 龙型经济初现规模
    3 产业化主要组织形式基本建立
        3.1 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型)
        3.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社或协会+农户型)
        3.3 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型)
        3.4 股份制合作型
    4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5 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品牌化战略效果显着
第四章 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河蟹品质下降
        1.1 种质退化
        1.2 养殖技术滞后
        1.3 养殖环境恶化
    2 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3 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
    4 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拓展不足
    5 河蟹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薄弱
第五章 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对策
    1 科技创新,提高河蟹品质
        1.1 种质改良
        1.2 无公害养殖
        1.3 标准化生产
        1.4 实施名牌推进计划
    2 提高组织化程度,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3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 大力发展加工业,拓展河蟹产业链
    5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究和推广新体系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四、推行种草养鹅,帮助农民致富——吴中区种草养鹅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高雷地区商贸地理研究(1927-1945) ——以商品销售、商品运输和市场发展为中心[D]. 李鼎. 暨南大学, 2019(02)
  • [2]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D]. 何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3]常熟辛庄江南水乡观光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 王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4]基于产业链的C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左健宏. 云南大学, 2012(06)
  • [5]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 柳谷春. 长江大学, 2012(01)
  • [6]龙岩市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研究[D]. 徐秀媚.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5)
  • [7]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 梁修群.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8]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扎赉特旗为例[D]. 佟拉嘎. 内蒙古大学, 2009(04)
  • [9]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 蒋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10]江苏省河蟹产业化发展研究[D]. 胡海彦.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推进种草养鹅,助农致富——吴中区种草养鹅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