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原理与展望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原理与展望

一、以太无源光网络原理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绳帆[1](2020)在《电力光纤入户技术中的资源分配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智能电网信息互动化要求,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用电小区采用了电力光纤入户技术(power fiber to the home,PFTTH)。该技术使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将光纤随低压电力线敷设,做到电力和光纤网同时入户,节省了二次铺设的成本。因此,PFTTH技术可以说是实现智能电网和三网融合的理想选择。以太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技术是实现电力光纤到户组网的重要手段,与以往不同的是,电力光纤到户系统除了需要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上网和视频流等传统三网融合业务服务,还要负责电力类业务。本文详细分析了终端用户的业务需求,首先提出面向电力类业务需求的JTF-DBA算法,该算法重点从电网告警等重要事件的时延要求和带宽分配公平性两点出发提出解决方案。在简要介绍了 OPNET仿真环境的搭建过程后,验证了此调度算法在优化了重要事件时延的情况下,没有影响其他数据业务的上传。接下来本文分析说明了 EPON数据链路层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和互联网业务中的QoS问题。然后研究了两种基本机制:自适应周期分配算法和固定周期轮询算法,进而推倒出本文中所采用算法的优势。本文在队列调度层面考虑使用两层调度机制,一层在OLT,一层在ONU,根据现有智能小区PFTTH业务场景特性,使用PRR+TSRR的调度组合机制进行业务的带宽分配。最后,验证其相比单一调度机制更加有效。最后本文介绍了电力光纤到户无源光网络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需求分析,系统功能设计和功能展示等内容。该系统主要包括四大模块:仿真前台模块、指令处理反馈模块、系统服务模块、日志模块。通过该系统的实现,用户通过简易方便的操作就可以设置不同的参数,选择需要模拟的算法,并查看仿真结果。

徐星[2](2020)在《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以及物联网等各种高新网络应用和技术层出不穷,极大的改善了网民的生活体验,基本上实现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思科白皮书预测在最近五年内,IP网络中的设备数量将飞速增长,达到地球总人口的三倍以上。据统计,截止2019年十月底,我国光纤接入(FTTH/O)用户已达4.16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的92%。随着宽带服务向高速率迁移,3.7亿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能够实现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占总用户数的81.8%。宽带无源光网络作为连接骨干网和用户侧的桥梁,需要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更高的传输带宽和信号质量,以及更低延时的灵活资源调度算法,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用户数量和各式各样的网络业务。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展,无源光网络的高能耗问题愈加突出。实现宽带无源光网络的大容量、高节能以及低延时性能,将是首先被考虑到的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大企业和学者的研究。星座成形作为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提升系统传输容量,改善信号传输质量,在光接入网中得到了热门的研究和应用。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网方式,可以对无源光网络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从而为日益复杂的网络架构提供高效的节能规划。同时,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网络业务的细颗粒度和低延时需求将成为制约网络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进行研究,最优化地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调度,从而避免频繁的阻塞丢包和降低数据包在无源光网络中的传输时延。本论文在研究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网络传输容量的提升方案,通过结合星座成形中的几何成形和概率成形技术,对误比特率、光信噪比、接收机灵敏度等系统性能进行改善,有效提高了系统的传输容量。将软件定义网络的策略应用到无源光网络的控制层面,实现了网络的集中管理和传输波长的灵活调度,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充分考虑无源光网络的应用场景和特定流量特征,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动态灵活调度,对不同优先级用户带宽进行有效公平的自适应管理,实现了网络利用率的最优化,提高了网络的数据吞吐量,为业务数据流的低时延性能需求提供良好的传输平台。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在研究WDM-PON与星座成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该方案通过增加低能量值信号点的发射概率,使得星座图的能量集中度有了极大的提高,降低了对信号发射功率的要求,提高了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实验研究表明:在25公里PON的实验系统中,当误码率门限值为1*10-3时,16-9 CAP的概率成形信号相比于传统的16-CAP信号有了 2dB的光接收机灵敏度的改善,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传输容量和信号质量。2.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在研究OFDM-PON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通过对星座图中不同环上信号点的几何位置设计,信号点能够更加向内部汇聚,实现了星座品质因子的最大化。同时,优化星座中信号点概率分布模式,使得信号平均功率得到降低。通过系统平台的搭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 PON中不同符号速率和信息熵下的传输实验验证。实验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调制方案相比较,光接收机灵敏度在1*10-3的误比特率条件下有了 1.5 dB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系统发射功率。此方案所具有的低功耗、经济实现以及低计算复杂度等优势使得接入网中的各种应用场景能够在低成本下得到较大的传输容量和较高的信号质量。3.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在研究SDN基本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架构,动态对各种网络资源进行自适应地调度和供应,使得在光线路终端和光网络单元中可以实现流水线式的操作管理。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在节能性、链路速率、时隙分配和QoS性能之间动态实时进行权衡和裁决,实现接入网的全局性持续稳定高效运行。仿真研究表明:与传统无节能机制的光接入网相比较,该架构能够在保证QoS要求的情况下,降低多达75%的光线路终端收发机能耗。此外,该方案还能在确保平均包时延、抖动和数据吞吐量等性能的要求下,通过合理的链路速率和光收发机配置,实现高节能SD-TWDM-PON的持续高效运行。4.TWDM-PON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方案针对无源光网络的高效网络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低时延TWDM-PON动态带宽分配算法。通过对高优先级业务优化带宽分配,并结合轮询和用户预留机制,实现了高负载率下多达16%的网络利用率提升和35%的平均数据包时延降低。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随机早期检测的自适应资源调度方案,通过对转发队列的门限值进行灵活调整,实时动态地降低了时延敏感性业务的阻塞率,确保了突发性流量能够得到有效公平的带宽分配。仿真研究表明:与传统网络相比,数据总吞吐量提升了 12%,网络数据包时延降低了多达33%,很好满足了物联网时代对光接入网中业务低时延性能的迫切需求。

陆洋[3](2018)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宽带接入网是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与关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网络质量的需求逐渐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兴起也给网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宽带接入网依然是通信网发展的瓶颈之一,选用适当的接入网技术高效地进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部署是解决如今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本文围绕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展开实践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综述宽带接入网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分析在工程实践中合理运用接入网技术的必要性;概述了宽带接入技术架构,对宽带接入网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在传输效率、传输方式、部署成本、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特性;(2)分析研究了FTTH技术的典型方案和部署原则,从网络结构对FTTH接入方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OLT、ONU和ODN的功能和具体的部署策略,分析说明了FTTH所适用的应用场景;通过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建模,提出了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的多种建设方案模型;(3)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根据用户应用需求设计实现了淮阴师范学院两个校区的宽带接入方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接入层OLT、BRAS设备、网管系统、双机热备和光猫的部署。详细阐述了工程施工可行性、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测试结果。

蔡君峰[4](2018)在《智能制造工业的无源光网络优化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与工业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创新成果跨界融合,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而由此产生的全新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正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并推动着全球工业体系的智能化变革,即“第三次浪潮”。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到来,智能制造工业正在全世界飞速发展,并已经代表着制造工业的发展方向。“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全球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集成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的网络,工业智能化必须以网络为依托,否则就是传统形式的工业活动,如果没有网络,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智能化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所谓的互联互通的工业全体系;网络其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等技术实现工业数据的广泛融汇。作为核心的数据,其是通过对全周期的所有工业数据进行有效的感知、收集和融汇应用,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化智能,从而实现机器的计划性生产、运维管理的优化、生产协同合作的组织和商业营销模式的创新,因此推动工业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作为整个体系最重要保障的安全方面,也就是通过建设覆盖工业全系统的安全有效防护体系,确保工业智能化的实施。工业网络的发展充分体现出了几个产业生态系统的融合,这也是构建工业全生态系统、实现工业全智能化发展的必备条件。考虑到智能制造工业生产体系必须依托于强大网络与通信能力的支持,而传统网络的组网瓶颈以及存在着网络安全风险,本文提出了全光网(PON)解决方案及风险管理研究,系统的提出了数据、语音、监控、无线等解决方案,并针对于全光网络的安全性提出了网络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规范,其目的是使工业互联网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设施,使其为现代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赵颖欣[5](2019)在《基于PON技术的接入网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当今时代,光纤网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用户对于光纤网络能够承载更加丰富的业务,那么对接入方式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从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传统宽带的接入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网络需求,改变接入方式已成为国内各大运营商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和容量的主要切入途径。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接入技术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PON(无源光网络技术)技术的出现可以高效的解决此问题。在此技术背景下,本论文基于PON技术设计了新的接入方案并对其后期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来实现FTTX接入网络的实现与各类业务的应用。以此推进此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本文使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完成PON技术接入网的应用与研究,首先,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整个论文设计的背景与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PON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现状研究,随后研究了PON技术的概念、原理、以及技术分类。其次,为了使读者更全面深入的了解PON技术,本文分析了基于PON的关键技术点,包括:MPCP(多点控制协议技术),ONU的自动识别,复用技术,动态带宽分配算法。最后,在以上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开展了FTTX接入网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案例,设计方案主要研究了EPON+FTTH方案以及GPON+FTTH方案,随后通过建设项目容量、性能等指标论述了FTTX接入网的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ON技术的接入网可以满足用户的多业务使用要求,性能指标优于传统接入点技术。本文是对本人长期从事工作项目内容的精炼,通过整个论文的设计,加深了本人对PON技术以及接入网络技术各类方式的理解,这些宝贵的知识的储备与实际的工作经验,都会提高本人的工作能力。结尾还指出了未来NG-PON演进:多种PON混合组网,按需升级,叠加波长,推进PON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舒丹妮[6](2020)在《配网10k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配电网建设中,中性点大量地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电流小,不影响对三相负荷的供电。受限于我国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技术,目前仍不能有效地对单相接地故障进行定位和隔离,不能够快速恢复配电网正常运行。本文提出利用分相差流保护判据进行配网10k V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的方法,利用配电线路上故障后首半波内的暂态差动电流的变化量进行故障判断,为后续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单相接地故障时具有丰富的暂态故障特征量,利用差流变化量表述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的差异,为故障定位提供判断基础。本文首先阐述配网10k V线路的基本接线方式,对发生单相接地后的故障特性进行分析。在电磁仿真软件ATP中建立配网10k V线路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仿真模型,进行金属性接地、低阻接地和高阻接地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差动保护判据。接着针对本文提出的配电网10k 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研究出满足配电网保护快速性与同步性的高精确性同步和通信方案,从而高精度同步采样,低延时通信传输,实现复杂配电网的快速故障定位,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

倪振宇[7](2019)在《基于PON构架的校园驻地网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在迅速增长,与之而来的是对带宽需求的日渐激增。传统的铜线接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通信的发展需求,如何提升接入网的效率成为首要问题。伴随着光网络的不断变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接入网技术,给“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提供了诸多解决方案。在这些解决方案中,随着光纤的普及、应用成本的降低、施工维护难度下降、性能指标上升,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的接入方案脱颖而出,成为接入网最佳方案之一。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概况,通过仿真探讨了 PON与以太网接入方式的差异。随后结合现有校园接入网现状,提出基于PON技术的校园接入方案。对现有PON技术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对比,综合技术层面及场景适配各方面,阐述了在校园接入网建设中选择使用 GPON(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技术的原因。并着重介绍了 GPON技术的组网结构、关键技术,接着结合需求提出基于GPON技术的设计方案并实施,另外介绍了校园驻地网接入结构设计和具体施工的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最后通过对系统各个层面,各性能业务指标测试验收,验证所设计的校园接入网络有效性。

顾峥峣[8](2019)在《基于板载光收发组件技术的吉比特无源光网络单元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GPON(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吉比特无源光网络)技术能够满足用户与运营商对下一代光纤接入网的性能要求,适应未来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光接入设备昂贵的价格及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一直制约着其快速发展。因此,对GPON 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进行研究和设计,降低其实现技术和成本,对其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GPON体系结构及其协议模型的研究,结合光模块工作原理,与传统设计实现方案进行对比,提出了一款基于BOSA(Bidirectional Optical Subassembly on Board,光收发组件)on Board技术的GPON ONU设计来降低成本。其中采用板载光收发组件(BOSA on Board,BOB)技术所设计光收发电路部分相较于传统光模块方案节约了37%的成本。针对设计完成的原型机进行光接口验证测试以及整机光网络单元性能测试,以确保设计方案满足G.984标准对GPON设备的指标要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了板载光收发组件技术降成本方案的光网络单元产品,在各种测试条件下都能满足GPON ONU的性能指标,相较于传统设计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李正璇[9](2016)在《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清电视、实时视频会议、3D网络游戏等应用的迅速发展,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不断提升。得益于光纤的超宽带传输特性,光纤接入已逐步取代传统的xDSL技术,成为主流的接入技术。为了控制运维成本,降低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故障率,光接入网主要采用无源光网络(PON)的架构来实现。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PON技术经历了由低速EPON(2.5/1.25-Gb/s)、GPON(1.25/1.25 Gb/s)到10GE-PON(10/1 Gb/s,10/10 Gb/s)、XGPON(10/2.5-Gb/s)的演变。而在带宽需求不断增长的驱动下,光网络亟需进一步升级。ITU-T与全业务接入网组织(FSAN)于2011年开始制定下一代光接入网(NG-PON2)技术标准。经过广泛研究与讨论,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后向兼容性及升级成本等因素,基于波长堆叠技术的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ime and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PON—TWDM-PON)结构成为优选方案。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如上行无色光源、用户端波长选择接收、色散管理、能耗控制等也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此外,更长的接入距离和更高的接入速率是未来接入网的发展趋势。长距离光纤传输对系统的功率预算和色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速信号传输中涉及的高阶调制和解调技术也是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接入网与用户直接相关,是整个光通信网络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决定了接入网系统对成本十分敏感。因此,如何在满足系统指标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技术难度和器件成本,甚至用低成本器件实现更高的性能,成为开展下一代接入网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围绕光接入网的高速化、长距离化、低成本化升级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展开了如下工作:1.基于RSOA的N×10/1.25-Gb/s TWDM-PON系统演示TWDM-PON系统要求光网络单元(ONU)端的收发模块无色化,具有波长通用性。即收发机可在一定波长范围内控制输出的波长及选择接收任意一个下行波长。从而可使整个系统中每个用户的ONU一模一样,这对于运营商的安装和维护十分方便,可以极大地降低运维成本。反射型半导体光放大器(RSOA)可以看作一种宽谱光源,当有种子光对其进行注入锁定时,可以得到和种子光同样波长的激光输出。注入锁定包括外部注入和自激两种方式。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利用RSOA和可调光滤波器形成的自注入锁定环形激光器作为上行无色光源,信号可直接调制在RSOA上,从而得到一个低成本、无色化的ONU收发模块。基于此无色化的ONU结构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1)基于RSOA和可调滤波器的上行无色光源利用RSOA和可调滤波器组成的自注入锁定环形激光器,得到了RSOA在自注入锁定状态下的激光输出。调制信号可以直接加载到RSOA上,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可以通过调节滤波器的中心波长来控制,实现了ONU的无色发射功能。2)基于单个滤波器的同时上行无色光源产生和下行波长选择由于RSOA的波长红移效应,上行激光器发出的中心波长与光滤波器的中心波长存在少量偏移,从而导致上下行波长之间产生一定的波长差,避免了上下行信号间由于反射和后向瑞利散射产生的串扰。利用此特性,在ONU中使用同一个光滤波器,同时实现了上行无色光源的产生和下行波长的选择。3)上下行非对称N×10/1.25 Gb/s系统演示利用提出的上行无色光源及系统架构,进行了波长堆叠的N×10/1.25 Gb/s系统演示。2.基于DML的对称40 Gb/s TWDM-PON系统演示受限于RSOA的调制带宽,上述基于RSOA的环形激光器只能支持不超过2-Gb/s的调制速率。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行速率,我们提出利用低成本的波长可调谐直调激光器(DML)作为上行光源,调制速率可达到10 Gb/s。但直接调制会产生较强的频率啁啾,使信号消光比降低,光谱展宽。在光纤中传输时,啁啾与色散相互作用,会使信号发生严重的畸变。对此,我们展开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基于光滤波的色散管理方案我们提出在ONU端利用光滤波器对直调信号的光谱进行整形,将啁啾产生的频率调制转化为强度调制,从而提高信号的消光比,并实验演示了10-Gb/s直调信号的40 km光纤传输。另一方面,为了消除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对系统功率预算的影响,我们提出将啁啾管理滤波器调整到接收端的改进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功率预算。2)基于上下行共用滤波器的系统结构设计在下一代光接入网中,波长堆叠的架构导致ONU端需要下行波长选择器件。同时,ONU端采用波长可调谐的直调激光器作为上行光源,从而导致上行信号需要光滤波器来进行啁啾管理。因此,我们提出在ONU端使用同一个滤波器同时实现这两种功能,降低ONU的成本。上行啁啾管理中的偏移滤波机制使得上下行波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波长间隔,从而可以避免上下行信号之间由于反射或后向瑞利散射产生的串扰。3)上下行对称40 Gb/s TWDM-PON系统演示基于上述方案,进行了上下行对称40Gb/s容量的TWDM-PON系统演示。在不同的滤波器位置下,分别得到31 dB和39 dB的功率预算。4)利用码型转换消除上行信号放大过程中的码型效应为了提高系统功率预算,需要提升上下行信号入纤功率。当ONU端激光器输出功率较低时,通常采用体积小、易集成的SOA对信号功率进行放大。为了避免放大过程中码型效应对信号的影响,提出利用SOA的增益饱和特性和自相位调制效应实现码型转换,从而得到较高的上行入纤功率。3.接入距离延长和功率预算提升方案长距离、高分光比的光接入网可以降低每个用户的成本,且有利于OLT的聚合和管理。相比普通接入网而言,长距离光接入网中的光纤损耗和分光器损耗更高,因此需要较高的功率预算,光纤传输中累积色散量更大,因此通常采用外调制结合相干检测实现。我们提出利用直调直检方案,结合光谱整形的色散管理技术,围绕长距离光接入网展开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直调信号与外调信号性能对比通常认为,直调相比外调制得到的信号质量差,外调制更适合长距离光纤传输。但在长距离接入的应用场景下,系统的高功率预算需要可支持尽量高的入纤功率的调制格式。通过对比发现,外调信号的光谱都有很强的载波分量,而直调信号没有。从而使得直调信号可支持更高的入纤功率。2)基于单个光延迟干涉仪(DI)的上下行多通道色散管理针对长距离传输中的色散问题,提出利用光延迟干涉仪(DI)作为周期性滤波器实现上下行多通道的双向色散管理,从而实现了直调信号的100-km长距离传输。3)100公里长距离光接入网系统演示利用直调信号的高入纤功率特性,结合基于光谱整形的色散管理技术和OLT和ONU端的前置放大技术,实现了对称40 Gb/s TWDM-PON系统演示,可以支持100-km光纤传输,并得到了53dB的功率预算。4.基于10GHz器件的100 Gb/s TWDM-PON系统演示随着40G TWDM-PON标准的日益成熟,针对更高调制速率的研究逐渐展开。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基于低速器件的高速信号调制展开研究,利用频响为10GHz的DML和PIN实现了下行方向基于如下调制格式的100G TWDM-PON系统演示:1)单波长28 Gb/s Duobinary信号直接调制、传输与解调利用激光器和接收机的低通响应特性,得到电双二进制调制(Duobinary)。同时结合光滤波的色散管理方案,实现了28 Gb/s duobinary信号的40km传输。2)单波长25 Gb/s PAM-4信号调制、传输及解调利用高阶调制码型—四电平幅度调制(4-PAM)将对器件的带宽需求降低到10GHz。同时结合光滤波的色散管理方案,实现了25Gb/s PAM-4信号的直接调制、40 km传输及直接检测。3)单波长25 Gb/s NRZ-OEQ直接调制、传输与解调利用光均衡滤波(OEQ)方案改变信号的频谱分布,从而使闭合的眼图张开,实现基于10GHz器件的25-Gb/s二电平(OOK)调制。同时,结合光滤波的色散管理,实现了40 km的光纤传输。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基于光滤波均衡实现的NRZ-OEQ方案能够支持更高的入纤功率,同时比多电平调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此外,与Duobinary和PAM-4格式相比较,OOK解调技术相对成熟,实现简单;虽然受器件带宽限制,经过光均衡处理后信号速率仍然只能达到26 Gb/s,无法实现更高速的调制,但可以满足100G PON的要求。因此NRZ-OEQ是100G PON的一种低成本、可靠的方案。

李军[10](2016)在《支持无线前传无源光网络的光纤非线性损伤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超高清视频电视、智能手持终端设备、大数据存储、云计算等新型业务的出现,固网和移动接入的数据流量正分别以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50%和57%的速度持续增长中。据Cisco公司预测,到2019年全球每月总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24.3艾字节(EB,Exabyte),几乎相当于2014年每月总移动数据流量的十倍。为了解决这一数据流量的急剧增长,国际电信联盟和IEEE标准化组织都开始了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下一代40-Gb/s和100-Gb/s无源光网络的标准化工作。与此同时,以1-Gb/s用户体验速率、毫秒级端到端时延以及超高连接数和流量密度为目标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随着无线接入速率的不断提升,基站数量、数据回传容量、及基站维护和运营成本都将急剧增大;另一方面,基于射频传输的无线信号随着速率的增加其传输距离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借助于大容量的光纤通信,将灵活的移动接入和光纤进行结合,实现宽带灵活的信息接入,降低基站维护和运营成本,是未来光接入网的发展方向,即将固网和移动网络进行融合,实现“最后一公里”单纤双向的全业务接入。在此背景上,中国移动提出的云化无线接入网络(C-RAN,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正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它旨在通过新型的无线前传技术来传输远端射频单元(RRU,Remote Radio Unit)和基带处理单元(BBU,Baseband Unit)之间的数据。当前,支持无线前传无源光网络已经被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系统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在未来固网和移动网络融合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将采用单纤双向来承载各种业务,包括固网接入的业务和移动接入的业务。因此,在“最后一公里”接入光纤中,不同业务、不同波段的波长将共存在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特别是随着业务的不断增多,以及速率的不断提高,光纤中的波长数量会急剧增加。因此,大量不同业务、不同波段波长之间很容易由于光纤的非线性效应而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信号的传输性能;2)在未来5G移动通信中,无线基站的数量将会急剧增加,同时基站天线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若采用数字信号的方式进行无线前传(fronthaul),即对接收到的无线射频信号直接进行采样量化编码之后再进行传输,将会导致基站数据前传容量的急剧增大。此外,采用模拟技术进行无线前传也会受到光纤色散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未来5G移动通信的高频传输,其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如何采用低成本、大容量的、可靠的传输方式来保证基站数据的前传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未来5G移动通信中的多点协作、大规模天线等新技术要求多天线间能够快速的协同通信,因而对传输链路的时延、抖动、同步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高速无线前传网络中保证链路的时延、抖动以及同步等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未来固网接入和移动网络融合的光接入网,本论文主要在光纤非线性损伤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论文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1.无源光网络与无线前传之间的受激拉曼非线性损伤针对未来固网和移动网络融合的光接入网,首先阐述了新型高速的固网接入方式,即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WDM-PON,Time and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及目前存在的两种无线前传方式:即分别基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无线前传,并指出基于数字无线前传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其次,对下一代40-Gb/s速率的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和数字无线前传共存系统中由受激拉曼引起的非线性损伤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和数字无线前传混合传输光接入网系统中的受激拉曼非线性损伤进行了理论与仿真研究,指出受激拉曼非线性损伤对数字无线前传信号造成影响的两种方式:额外的功率损耗和信号失真。并通过仿真定量分析了不同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波长数情况下对无线前传信号带来的功率损耗情况。2)通过实验对受激拉曼引起的功率损耗和信号失真进行了测量。由于低频非线性拉曼串扰噪声的影响,无线前传信号眼图会发生恶化,即上眼皮噪声会增大,最终导致无线前传信号接收灵敏度的恶化。2.双向多波长传输下的功率损耗和串扰噪声在未来5G移动通信中,由于大规模天线等新技术的使用,导致无线前传容量的急剧增大,从而使得无线前传波长数变得越来越多。此外,“最后一公里”光纤将承载各种业务的信息传输,包括传统光接入网业务RF-video、GPON、XG-PON以及无线前传业务。因此,对不同业务、不同波段多波长之间由受激拉曼引起的功率损耗和串扰噪声进行了实验和仿真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不同业务、不同波段多波长之间由受激拉曼引起的功率损耗和串扰噪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实验测试。并从理论和实验上分析了受激拉曼散射的方向性对上下行无线前传信号带来的不同影响,为系统运营商在实际设计和研究固网与移动接入融合的光接入网系统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2)仿真分析和验证了在大量无线前传波长存在时由受激拉曼带来的功率消耗情况,并对不同光纤长度下的功率消耗进行了仿真。为将来固网和移动网络融合光接入网中的波长数极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3.非线性拉曼串扰噪声抑制方法针对下一代固网接入和移动网络融合的光接入网系统,处于不同波段的业务波长会存在拉曼串扰噪声的影响。本节首先介绍了拉曼串扰噪声对传统CATV视频业务及数字业务等带来的影响,并总结和分析了传统的非线性拉曼串扰噪声的抑制方法;接着,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Dicode码的拉曼串扰噪声抑制方案;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在支持无线前传无源光网络系统中拉曼串扰噪声对传统CATV视频信号带来的影响,并对Dicode码抑制拉曼串扰噪声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获得了良好的抑制效果。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详细分析了不同非线性拉曼串扰噪声的抑制方法(例如8B10B、延迟编码和新型的Dicode编码方案等),并对各种编码方案的非线性拉曼串扰噪声抑制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2)提出了一种新型可行的编码方式,即通过简单的延迟相减操作来改变信号的谱型来达到抑制非线性拉曼串扰噪声的目的,并通过实验对其抑制效果和传输性能进行了验证,获得了良好的抑制效果。

二、以太无源光网络原理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太无源光网络原理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光纤入户技术中的资源分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无源光网络发展现状
        1.2.2 三种改进的PON网络上行资源分配技术
        1.2.3 涵盖电力业务的多业务资源分配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电力光纤到户网络技术
        2.1.1 光纤复合低压电缆
        2.1.2 电力光纤到户应用场景
    2.2 EPON系统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2.2.1 EPON模型
        2.2.2 EPON协议
    2.3 电力光纤到户小区光接入网
        2.3.1 光纤接入网系统
        2.3.2 光纤接入网组网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业务优化方案
    3.1 问题提出
    3.2 方案描述
        3.2.1 基本策略
        3.2.3 带宽分配方法
    3.3 仿真验证
        3.3.1 OPNET仿真环境搭建
        3.3.2 仿真参数设置
        3.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业务优化方案
    4.1 问题提出
        4.1.1 业务等级分类
        4.1.2 现有方案性能分析
    4.2 方案描述
        4.2.1 基本策略
        4.2.2 带宽分配方法
    4.3 仿真验证
        4.3.1 仿真参数设置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力光纤到户无源光网络仿真系统
    5.1 需求分析
        5.1.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5.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5.1.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功能设计
        5.2.2 系统流程设计
        5.2.3 系统交互图与方法
    5.3 系统功能展示
        5.3.1 用户功能展示
        5.3.2 日志功能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无源光网络研究现状
        1.2.2 星座成形技术研究现状
        1.2.3 软件定义无源光网络研究现状
        1.2.4 无源光网络的低延时资源调度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宽带无源光网络系统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无源光网络通信系统
        2.2.1 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TDM-PON)
        2.2.2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WDM-PON)
        2.2.3 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OFDM-PON)
    2.3 IM/DD系统和CAP技术
        2.3.1 IM/DD系统调制检测技术
        2.3.2 CAP技术
    2.4 星座成形技术
        2.4.1 几何成形
        2.4.2 概率成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的星座成形扩容传输方案
    3.1 引言
    3.2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
        3.2.1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概率成形信号映射原理
        3.2.2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16-9 CAP WDM-PON传输系统实验研究
    3.3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
        3.3.1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星形CAP-16/32几何和概率联合成形原理
        3.3.2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系统传输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
    4.1 引言
    4.2 OpenFlow南向协议
        4.2.1 OpenFlow端口
        4.2.2 OpenFlow流表
        4.2.3 SDN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的消息类型
    4.3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架构和算法
    4.4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仿真
        4.4.1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系统设计方案
        4.4.2 网络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WDM-PON中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方案
    5.1 引言
    5.2 TWDM-PON中基于QoS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5.2.1 基于QoS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5.2.2 TWDM-PON中的低时延资源调度仿真性能分析
    5.3 TWDM-PON中基于改进型RED的自适应资源调度方案
        5.3.1 基于改进型随机早期检测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
        5.3.2 TWDM-PON中算法仿真方案设计
        5.3.3 网络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宽带接入技术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互联网宽带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2.1 宽带接入技术架构
    2.2 ADSL接入技术
        2.2.1 ADSL技术特点与性能
        2.2.2 ADSL接入方式
        2.2.3 ADSL调制原理
        2.2.4 ADSL接入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2.3 光纤接入技术
        2.3.1 光纤接入方式的特点与结构
        2.3.2 PON技术结构与特点
        2.3.3 EPON接入技术
        2.3.4 GPON接入技术
        2.3.5 EPON与 GPON的对比
        2.3.6 光纤接入技术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2.4 HFC接入技术
        2.4.1 CATV网络简介
        2.4.2 HFC宽带接入技术
    2.5 几种有线接入技术的比较
    2.6 无线接入技术
        2.6.1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分类
        2.6.2 无线接入技术的优势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方案分析
    3.1 基于GPON的 FTTH网络结构
    3.2 基于GPON的 FTTH部署规划
        3.2.1 OLT部署
        3.2.2 ONT/ONU部署
        3.2.3 ODN部署
    3.3 FTTH场景方案模型
        3.3.1 新建多层住宅方案模型
        3.3.2 新建高层住宅方案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技术工程实践
    4.1 淮阴师范学院FTTH接入方案设计
        4.1.1 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思路
        4.1.2 接入层OLT
        4.1.3 BRAS设备
        4.1.4 网管系统
        4.1.5 双机热备部署方案
        4.1.6 设备面板
        4.1.7 光猫
    4.2 宽带线路工程实施
        4.2.1 宽带线路工程概况
        4.2.2 工程施工方案
        4.2.3 分布施工方法
    4.3 宽带线路工程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智能制造工业的无源光网络优化及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1.3.2 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1.3.3 智能制造的文献综述
        1.3.4 无源光网络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主要内容概述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智能制造工业全光网风险管理现状及分析
    2.1 智能制造工业的应用场景需求
        2.1.1 网络应用场景阐述
        2.1.2 智能制造网络的通信标准
        2.1.3 智能制造信息化应用的需求
        2.1.4 智能制造网络的安全要求
    2.2 智能制造工业网络的风险识别
        2.2.1 项目的网络组网风险
        2.2.2 项目的网络安全风险
    2.3 智能制造工业网络的项目风险分析
        2.3.1 网络组网的风险分析
        2.3.2 网络安全的风险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制造工业无源光网络解决优化方案
    3.1 方案描述
        3.1.1 方案建设目标
        3.1.2 方案规划思路
        3.1.3 工业PON的工作原理
    3.2 工业PON解决方案
        3.2.1 方案描述
        3.2.2 方案部署建议
    3.3 智能车间语音解决方案
    3.4 智能车间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3.5 智能车间工位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3.6 智能车间无线网络承载解决方案
    3.7 工业PON系统VLAN& IP地址规划建议
    3.8 工业PON端到端QoS解决方案
    3.9 工业PON运维解决方案
        3.9.1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3.9.2 设备认证方案建议
        3.9.3 设备开通及业务发放方案建议
第四章 智能制造工业无源光网络风险防控研究
    4.1 网络风险防控研究的背景
        4.1.1 风险防控需求及建议
        4.1.2 技术解决路线
        4.1.3 信息系统安全的设计原理
    4.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4.2.1 安全风险评估目的
        4.2.2 安全风险评估要素
        4.2.3 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4.2.4 安全风险评估工具
        4.2.5 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4.3 网络组网风险应对措施
        4.3.1 冗余保护的几种实现方式
        4.3.2 光纤“手拉手”保护机制说明
    4.4 信息系统访问区风险应对措施
        4.4.1 访问控制技术
        4.4.2 入侵检测/防御技术
        4.4.3 上网行为管理技术
    4.5 大DMZ区(应用发布区)风险应对措施
        4.5.1 访问控制技术
        4.5.2 WEB防护技术
        4.5.3 网络行为审计技术
        4.5.4 运维审计(堡垒机)技术
    4.6 应用安全开发管理规范
        4.6.1 需求分析阶段
        4.6.2 安全功能设计阶段
        4.6.3 实施开发阶段
        4.6.4 测试验证阶段
        4.6.5 上线发布阶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智能制造工业PON的解决特点
    5.2 智能制造工业PON的发展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PON技术的接入网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
        1.2.1 国外研究介绍
        1.2.2 国内研究介绍
        1.2.3 国内外 PON 主流技术的应用现状
        1.2.4 国内外EPON、GPON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体结构与内容
    1.4 论文的主体结构
第2章 接入网络系统可行性需求与理论分析
    2.1 可行性需求分析
    2.2 接入网的概念
    2.3 PON技术介绍
        2.3.1 PON技术概念
        2.3.2 PON数据复用原理
        2.3.3 PON技术分类
    2.4 FTTX技术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ON的关键技术综述
    3.1 MPCP技术
        3.1.1 MPCP的原理
        3.1.2 MPCP的特点
        3.1.3 MPCP的功能
    3.2 ONU自动识别技术
    3.3 复用技术
    3.4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3.4.1 DBA的实现原理
        3.4.2 DBA算法的实现
    3.5 测距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FTTX接入网的方案设计
    4.1 EPON+FTTH设计方案
    4.2 GPON+FTTH设计方案
    4.3 核心设备部署方案设计
        4.3.1 局端设备
        4.3.2 用户端设备
        4.3.3 分光器设备
    4.4 网管系统的设计
    4.5 网络带宽的测算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FTTH实际应用案例介绍
    5.1 应用案列概述
    5.2 核心设备部署选型
    5.3 光纤施工设计
    5.4 FTTH接入方式设计
    5.5 FTTX典型应用案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论文内容总结与未来技术展望
    6.1 论文内容总结
    6.2 未来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配网10k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配网10k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单相接地故障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10kV配电网接线方式概述
    2.3 小电流接地单相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2.3.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2.3.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2.4 小电流接地单相接地故障暂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ATP的配网10kV线路仿真
    3.1 引言
    3.2 配网10kV线路建模
    3.3 ATP仿真分析线路相电压与相电流故障前后波形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差动保护判据研究
    4.1 引言
    4.2 差动保护判据分析
        4.2.1 分相差流保护判据
        4.2.2 接地故障时刻对差流变化量的影响
        4.2.3 接地电阻对差流变化量的影响
        4.2.4 消弧线圈补偿度对差流变化量的影响
        4.2.5 故障距离对差流变化量的影响
        4.2.6 分支线路负荷波动对分相差流判据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同步通信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5.3 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
    5.4 同步和通信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采样方案研究
    6.1 引言
    6.2 分相电流采样方案
    6.3 分相电流二次抽样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7)基于PON构架的校园驻地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ON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校园网络的特点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第2章 PON技术的介绍
    2.1 PON的基本概念
    2.2 PON关键技术
        2.2.1 双向传输技术
        2.2.2 多址接入技术
        2.2.3 PON系统带宽分配原则
    2.3 PON技术中的业务保护
    2.4 在PON上业务的实现
        2.4.1 VLAN的原理
        2.4.2 VLAN划分的方式及优缺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校园驻地网络需求分析及设计
    3.1 校园驻地网络情况及需求分析
    3.2 校园驻地网承载技术方案设计
        3.2.1 以太交换机承载/光纤收发器
        3.2.2 PON承载方案
    3.3 方案设计及仿真结果比对
    3.4 PON承载方案的优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ON结构的方案设计
    4.1 校园情况介绍及拓扑结构确定
    4.2 PON技术的选择
        4.2.1 两种PON技术自身特点对比
        4.2.2 GPON技术的优势
    4.3 GPON方案的关键组件
        4.3.1 OLT结构与功能
        4.3.2 ONU结构与分类
        4.3.3 ODN设计
    4.4 网络设备的选择
        4.4.1 OLT的结构及组件
        4.4.2 ONU的选择
    4.5 设计方案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PON校园网的实现
    5.1 网络设备实施
    5.2 机房的选址及保障设计
        5.2.1 机房选址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2.2 网络组件安全与保障
    5.3 RADIUS认证计费系统
    5.4 校园网实施及现场测试
        5.4.1 管道工程
        5.4.2 线缆工程
        5.4.3 线缆配线及终端
        5.4.4 基础性能测试
    5.5 数据规划、配置、验收
        5.5.1 数据规划
        5.5.2 数据配置及验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板载光收发组件技术的吉比特无源光网络单元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ON技术的发展
        1.2.1 几种常用PON技术介绍
        1.2.2 APON,EPON及 GPON技术的比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GPON的体系架构与光模块原理
    2.1 GPON的体系结构和协议模型
        2.1.1 GPON的体系结构
        2.1.2 GPON的协议模型
    2.2 GPON系统的工作原理
    2.3 光模块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PON ONU硬件设计与解决方案
    3.1 GPON ONU功能需求分析
    3.2 设计目标
    3.3 设计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ON ONU硬件电路的具体设计
    4.1 PMD层电路设计
        4.1.1 BOB电路总体方案
        4.1.2 BOSA的选取
        4.1.3 BOSA驱动电路的设计
    4.2 GTC层外围电路及管理控制电路设计
        4.2.1 GTC层外围电路的设计
        4.2.2 管理控制电路的设计
    4.3 其他电路设计
        4.3.1 电源电路的设计
        4.3.2 时钟电路的设计
    4.4 GPON ONU系统的PCB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验证测试与结论
    5.1 BOB光模块验证测试
    5.2 GPON ONU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带宽需求分析
        1.1.2 无源光网络基本结构
        1.1.3 无源光网络中的复用技术
    1.2 无源光网络的的发展
        1.2.1 无源光网络的标准化进程
        1.2.2 成本控制分析
        1.2.3 研究目标
    1.3 TWDM-PON中的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无色ONU
        1.3.2 色散管理
        1.3.3 传输距离和功率预算提升
        1.3.4 调制速率提升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其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RSOA的 N×10/1.25Gb/s TWDM-PON系统
    2.1 无色ONU研究背景
    2.2 基于RSOA的上行无色光源
        2.2.1 RSOA特性介绍
        2.2.2 基于RSOA的环形激光器构建
        2.2.3 基于SOA高通滤波特性的模式噪声抑制
    2.3 基于RSOA环形激光器的TWDM-PON系统
        2.3.1 同波长系统中后向瑞利散射和反射串扰研究
        2.3.2 系统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对称40Gb/s TWDM-PON系统
    3.1 40 Gb/s TWDM-PON研究背景
    3.2 基于光谱整形的色散管理方案
        3.2.1 直调激光器的啁啾特性
        3.2.2 基于单个可调滤波器的波长选择和啁啾管理
    3.3 对称40Gb/s TWDM-PON系统演示
    3.4 功率预算提升方案
        3.4.1 滤波器位置对功率预算影响分析
        3.4.2 基于SOA的上行功率放大器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直调直检的100公里长距离光接入网*
    4.1 长距离接入背景介绍
    4.2 直调激光器的长距离传输性能
    4.3 下行功率预算提升方案
        4.3.1 直调信号与外调信号的抗非线性性能比较
        4.3.2 实验结构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基于单个光延迟干涉仪的上下行多通道色散管理技术
        4.4.1 DPSK解调器结构
        4.4.2 基于DI的多通道色散管理
    4.5 对称40Gb/s TWDM-PON的100km长距离接入系统演示
        4.5.1 实验结构
        4.5.2 眼图及误码测试
        4.5.3 结果分析及技术方案对比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10GHz器件的100/40-Gb/s TWDM-PON系统*
    5.1 100 G EPON研究背景
    5.2 窄带器件的高速调制方案
        5.2.1 双二进制码
        5.2.2 PAM-4
        5.2.3 频率均衡技术
    5.3 基于10GHz DML和 PIN的28 Gb/s电双二进制调制
        5.3.1 基于Duobinary调制的100G TWDM-PON系统
        5.3.2 实验结构
        5.3.3 眼图及误码测试
    5.4 PAM-4 调制传输性能
    5.5 基于10GHz DML和 PIN的25Gb/s NRZ-OEQ信号调制
        5.5.1 基于DI的频率均衡
        5.5.2 DI的啁啾管理效果测试
        5.5.3 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
    5.6 码型比较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 :中英文对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10)支持无线前传无源光网络的光纤非线性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接入网的发展
        1.1.1. 无源光网络
        1.1.2. 标准化进程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1 用户及其数据流量的增长趋势
        1.2.2 第五代移动通信
        1.2.3 云化无线接入网
    1.3 支持无线前传无源光网络
        1.3.1. 无线前传网络
        1.3.2. 全业务接入
        1.3.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源光网络与无线前传之间的受激拉曼非线性损伤
    2.1 系统架构
        2.1.1 保护机制
        2.1.2 波长规划
    2.2 受激拉曼非线性损伤分析
        2.2.1 拉曼散射和受激拉曼散射
        2.2.2 功率消耗理论分析及仿真
        2.2.3 串扰噪声理论分析及仿真
    2.3 实验验证
        2.3.1 实验结构
        2.3.2 功率消耗和拉曼串扰噪声测量
        2.3.3 眼图和误码率测试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向多波长传输下的功率消耗和串扰噪声
    3.1 研究背景
    3.2 多波长共存系统
    3.3 双向多波长传输实验
        3.3.1 功率消耗测量与分析
        3.3.2 串扰噪声测量与分析
        3.3.3 拉曼串扰噪声的偏振性和方向性探讨
    3.4 双向多波长传输仿真
        3.4.1 单方向波长间的功率消耗
        3.4.2 双向传输过程中的功率消耗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非线性拉曼串扰噪声抑制方法
    4.1 拉曼串扰噪声抑制概述
    4.2 RF-video与TWDM-PON共存系统
        4.2.1 TWDM-PON对RF-video性能影响分析
        4.2.2 RF-video波长上的拉曼串扰噪声测量
    4.3 拉曼串扰噪声抑制方法
        4.3.1 常用抑制拉曼串扰的编码方式
        4.3.2 Dicode原理及其频谱特性
    4.4 实验验证
        4.4.1 实验结构
        4.4.2 抑制效果测量
        4.4.3 误码率测试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 中英文对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以太无源光网络原理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光纤入户技术中的资源分配方案研究[D]. 绳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2]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徐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3]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D]. 陆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智能制造工业的无源光网络优化及风险管理研究[D]. 蔡君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3)
  • [5]基于PON技术的接入网研究及应用[D]. 赵颖欣. 吉林大学, 2019(03)
  • [6]配网10k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D]. 舒丹妮. 浙江大学, 2020(02)
  • [7]基于PON构架的校园驻地网设计与实现[D]. 倪振宇. 苏州大学, 2019(04)
  • [8]基于板载光收发组件技术的吉比特无源光网络单元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D]. 顾峥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李正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支持无线前传无源光网络的光纤非线性损伤研究[D]. 李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的原理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