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压力而飞:中国加入WTO后的中国环境与贸易前景

因压力而飞:中国加入WTO后的中国环境与贸易前景

一、因压而飞——入世后中国环境与贸易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17)在《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全球注重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大背景下,氮污染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农业作为氮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使得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的研究成为学术界新的关注点。本文测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27国)、亚洲(日本、韩国、印度和香港)和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间农产品贸易中的隐含氮污染以及隐含氮流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模型,从农产品贸易出口量,能源消耗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三个角度,分析其对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的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贸易对环境的相关理论。其次,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间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流动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与欧盟、亚洲和北美之间隐含氮贸易总量为40.023万吨,比1993年增加13.828万吨。大流量的养分在中国与其贸易国之间流通,将会带来局部地区环境问题的凸显。中国成为氮汇集的中心,增加肥料投入而换取口粮的产出,会增加土壤养分累积、区域富营养化、大气污染等问题,也面临肥料投入对农田的面源污染。在动物性食品贸易中中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说明我国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增加,而植物性食品贸易量变化较小。第三,从环境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过量肥料投入逐渐超出环境承载范围,单位土地氮负载严重超标。由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压力,我国仍在走高投入低效率的发展道路,单位土地氮负载在不断升高,正在走向农业生产和环境污染的交差路口。按照氮肥用量计算,1992-2015期间,我国单位可耕地氮负载从186.97kgN/ha增加至221.79kgN/ha,而按照所有农产品氮(包括肥料氮)计算,我国单位耕地氮负载从217.22kgN/ha增加至254.93kgN/ha,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农业生产及人体健康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接着,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的驱动因素。结论如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量的扩大,增加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中国化肥进口量的增加加剧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水平;贸易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越严重。最后,根据经验启示以及实证结果,本文从国内外两个层面给出了中国减轻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的政策建议。

谷祖莎[2](2013)在《贸易开放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之一。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国际能源局(IEA)的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耗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979年的14.31亿吨跃升至2010年的72.59亿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①。随着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中的焦点问题,我国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也使我国成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强烈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并以此为借口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美国更是提出了以中国承诺减排作为它减排的条件,这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9740亿美元,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出口、进口产品结构差异较大,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排放及低附加值的商品居多,进口产品则以低能耗、低排放及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因此我国的贸易增长是以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转,其背后隐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气候威胁论”者一边在指责中国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一边却在消费着中国制造的大量廉价商品,所以,在国内外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研究贸易开放对环境影响的碳排放②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定量检验贸易开放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全面有效地协调贸易开放与碳排放的关系,使中国贸易开放与环境保护都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借鉴Copeland和Taylor(2003)构建的环境污染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其运用到碳排放效应的分析上,并对其进行扩展,构建了包含国际分工及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并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碳排放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我国1998-2010年期间30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基于理论模型而建立的动态及静态面板计量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整体影响及区域影响进行验证。同时,为了分析贸易开放所直接导致的碳排放问题,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估算2001-2010年中国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测算这一时期中国的贸易含碳量,采用净贸易含碳量指标值检验我国对外贸易的碳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各工业行业进出口含碳量及我国贸易含碳量的流向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基于环境的外部性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运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分析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本文认为国际贸易不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但国际贸易可能加重环境问题。从静态分析结果看,当不控制环境外部性时,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环境的外部性大部分被适当的环境政策而内化,那么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作用的结果对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正的。(二)通过借鉴Copeland和Taylor(2003)构建的环境污染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其运用到碳排放效应的分析上,并对其进行扩展,构建一个包含国际分工及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并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碳排放模型。本文认为贸易开放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全球生产网络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制效应等几个渠道实现。(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贸易开放整体上增大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研究期内,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都是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的冲击响应累计值均为正值,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力度要远大于外资依存度的影响力度。方差分解分析显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差分解贡献度都是递增的,但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外贸依存度要小(四)基于全国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均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显着的倒U形,CKC假说成立;对外贸易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正的效应,即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结构效应增加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由自主研发而引起的技术进步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而由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使FDI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政府管制措施却未达到预期有效的目的;全球生产网络效应虽然为正但不显着,说明我国虽然目前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土地及能源等生产要素,产品附加值低,对能源的消耗量较大,但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全球生产网络的碳排放效应并不显着。基于区域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表明,人均GDP与碳排放曲线呈不同形状。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显着的倒U形,CKC假说成立,但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曲线呈现正U型,CKC假说不成立;区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政府管制与碳排放的相关性及全球生产网络的碳排放效应不同,但各区域研发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同。(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各工业行业贸易含碳量分析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出口含碳量年均增长了7.92%,出口含碳量在各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都在10%以上;而进口含碳量在各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5.07%下降为2010年的1.99%;中国的净贸易含碳量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净贸易含碳量最高的是化学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影响中国净贸易含碳量变化的原因是进出口贸易规模及碳排放系数;2001-2010年,中国对十大贸易伙伴出口贸易含碳量从23223.87万吨增加到41065.07万吨。这一期间,美国是中国出口货物含碳量的最大接收者,10年间中国对美国的工业出口贸易含碳量总计为78550.48万吨,中国对欧盟的工业出口贸易含碳量总和虽不及美国,但2007年欧盟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出口货物含碳量的最大接收者。其他比较重要的接收者还有中国香港、东盟、日本。中国从十大贸易伙伴进口贸易含碳量则从2001年的7653.57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6697.40万吨,2001-2007年,由于日本一直是中国进口货物的主要来源地,中国从日本进口货物含碳量也一直位居第一2008年以后,虽然日本仍然是中国进口货物的主要来源地,但中国从欧盟进口货物的含碳量却超过了从日本进口货物的含碳量,中国从东盟、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进口货物的含碳量在总进口含碳量中所占比重多数年份都在7%以上最后,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国协调贸易开放与碳排放的关系,实现低碳贸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董慧謇[3](2007)在《广东省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广东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现状,在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全文重点阐述了广东省目前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不可持续性问题,在使用SPSS软件对广东省外贸发展的主要指标性数据进行回归预测分析之后,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探讨了广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方法、实现路径与前景。文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选取和界定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基于此,建立了指标取向,筛选影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指标,设定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数量分析评价系统。本研究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结合贸易经济的要素禀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回归算法对广东省对外贸易方面的运行前景进行分析,并从环境与宏观经济、对外贸易发展的结合点构建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标。根据该指标的原则,设定了量化评判广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使得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与存在的危机得以量化,为政府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李成江[4](2007)在《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或区域组织为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而采取了各种环境规制。这些措施反过来又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对国际贸易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面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挑战,如何协调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对外贸易的关系,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贸易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了环境与贸易冲突的基本问题、国际环境规制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并进而基于理论与经验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规制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观点概括如下:1.贸易与环境的冲突主要是由生产的外部性引起的,环境规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从而消除其外部性。2.在短期内,环境规制可能对对外贸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出口产品成本增加,污染密集型行业面临严重挑战,国外较高的环境标准限制产品的市场准入等。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和先动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优化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而促进对外贸易良性发展。3.为了促进对外贸易,应尽量完善我国的环境规制制度,比如完善环境规制手段和政策,完善环境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管理机构以及制度间的协调等。

缪慧[5](2006)在《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逐渐增大。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也使一些国家感到压力,对我国的贸易制裁逐渐增多,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外贸发展模式使得我国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我国对外贸易要解决以上问题,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详细研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贸易理论和国内学者对外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实证和规范、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从经济发展、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架构起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综合分析评价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力图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套可行方案。

吕艳[6](2006)在《WTO框架下江西省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与环境全球化的相互融合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贸易与环境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1年12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我国的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提出了现实而又严峻的挑战。WTO的环境贸易措施对我国的贸易、环境和经济增长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刻的影响。江西省处于我国的中部欠发达地区,虽然目前拥有一定的资源和环境比较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技术水平低,环保意识淡薄,随着贸易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压力将不断加大,贸易与环境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将日益加剧和明朗化,从而制约江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江西省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研究江西省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 本文共分六章来讨论WTO框架下江西省的贸易与环境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以及特色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阐述贸易与环境的相关理论、相互影响,两者冲突的根源,并运用博弈矩阵分析两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探讨了WTO贸易环境规则及相关问题,包括WTO中贸易与坏境问题的由来、WTO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协议和条款、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冲突以及我国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对贸易与环境议题的基本立场。第四章结合入世的时代背景,从对外贸易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绿色壁垒对江西省外贸的影响以及江西省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等四个方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江西省面临的贸易与环境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五章则是在以上深入探讨的前提下,结合加入WTO的时代背景和江西省的实际情况,从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尝试提出江西省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以典型案例具体剖析了江西省的贸易与环境问题,以达到“解剖麻雀”之目的。一是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的贸易与环境问题案例研究,二是江西省烤鳗积极应对绿色壁垒案例研究。

周升起[7](2005)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生态经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国际贸易作为利益“传递”渠道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和重视贸易和生态环境问题。农业普遍、独特的外部性和多功能性,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密切的相互依赖性,又使得农产品贸易成为贸易与生态环境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从过去单方面追求贸易的经济利益,向实现贸易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综合利益的转变,是农产品贸易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生态经济效益原理、生态环境价值原理及其评价方法,构成了农产品贸易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及方法基础。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估计量,有助于更准确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系统变化的影响。农产品贸易的生态经济效益是指:一定时期内,农产品国际贸易活动对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容量和质量、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某种影响,及其这种影响的变化。 农业生产分布的广泛性、自然与经济再生产的不可分性,使得农业的外部性表现出更强的普遍性、特殊性和长期性。而由外部性引发的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的非商品产出功能与商品产出功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贡献,而且随着农业商品产出在整个国民经济商品产出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农业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未来农业发展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 世界各国对农业多功能性及“非贸易关注”的重视,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农业具有不可替代性;由过去单纯强调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经济贡献,到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是对农业重要作用认识的升华;追求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即生态经济效益,是农业发挥战略作用的需要;农业多功能性和“非贸易关注”应该成为我国调整和制定农业和农产品贸易支持政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作为一项经济活动,除具有一般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共性”外,由于其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是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中间环节。因此,其所带来的外部性一部分是自身经济活动的结果,另一部分是对生产过程外部性的“扩散”。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贸易外部性对各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日益增强,但各

李瑾[8](2004)在《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思考——兼论我国政府及企业的应对之策》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经济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它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的《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一书中认为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庇护所,是调节当今国际贸易的杠杆。不可否认,有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也有相当一些是借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成为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的贸易障碍以及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是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出发,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理论基础,作用原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制定相应的策略提出了建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讲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本质和特点。第二章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趋势作了陈述。主要是研究了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决定作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未来的趋势作了相应的预测。第三章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研究。这一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从技术差距论、需求层次说及战略性贸易政策分别阐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及社会背景。其次,尝试用博弈论的方法浅显地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这主要是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及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关税和配额效应的比较来阐述的。第四章的内容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这一章主要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第五章则是对我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及特点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主要影响做了分析,从而讨论了我国的政府及企业该如何选择应对的策略。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

高彩云[9](2003)在《绿色贸易壁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具有表面上的合理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行之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本文从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入手,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二重性进行了研究,即从国家的角度分析绿色贸易壁垒不仅对一国环境保护、保障人民安全健康、推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造、完善本国环境制度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对一国外贸发展产生阻碍、对落后国家经济增长产生制约等消极作用,同时综合分析在绿色贸易壁垒二重性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出口国可能面临的几种选择。另外,本文从全球的角度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外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环境外溢效应、技术外溢效应、制度外溢效应等外部经济性以及延缓全球贸易与经济发展、增加社会交易成本、导致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下降等外部不经济性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这一国际公共品由谁提供以及如何提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WTO进行国际协调与合作,制定相对公平合理、具有包容性和多层次性的绿色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针对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现实状况,提出我国对外贸易领域可以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李晓明[10](2003)在《绿色壁垒挑战与山西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思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关税壁垒越来越作为自由贸易发展的障碍被各国所抵制与反对。在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由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各种非关税壁垒。其中,绿色壁垒,虽然才刚刚问世不过十几年而已,却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迅猛发展,被各个发达国家竞相采用,而今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保护措施。我国于2002才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国际贸易明显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来说,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发展国际贸易、抢占世界市场的巨大障碍,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出现。 本文通过论述绿色壁垒的形成、发展、特点、形式后,详细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然后又按照其形式论述了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影响。通过介绍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提出了其发展模式和评价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经济发展框架。然后通过对山西省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发展绿色经济是山西突破绿色壁垒,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最后,结合山西省“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从宏观上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因压而飞——入世后中国环境与贸易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压而飞——入世后中国环境与贸易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农产品贸易对环境污染的机理分析
    2.1 “污染天堂”假说和要素禀赋理论
    2.2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2.3 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理论
第3章 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隐含氮污染
    3.1 农产品贸易中隐含氮污染的理论框架和测算方法
    3.2 数据来源
    3.3 中国与主要农产品贸易国之间隐含氮的流动
        3.3.1 肥料贸易中隐含氮的流动
        3.3.2 植物性食品贸易中隐含氮的流动
        3.3.3 动物性食品贸易中隐含氮的流动
        3.3.4 所有农产品贸易中隐含氮的流动
    3.4 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隐含氮污染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模型设定
    4.3 实证分析
        4.3.1 Hausman检验
        4.3.2 估计结果分析
        4.3.3 启示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国内层面
        5.1.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1.2 加强制度建设
        5.1.3 加强政策协调
        5.1.4 转变发展模式
    5.2 国际层面
        5.2.1 建立农产品贸易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5.2.2 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贸易开放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理论研究思路
        1.2.2 实证研究思路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贸易与环境领域研究状况
    2.1 主要计量指标
    2.2 数据的选取和规范化处理
    2.3 实证分析与讨论
        2.3.1 共被引矩阵
        2.3.2 聚类分析
        2.3.3 战略坐标分析
    2.4 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现状
        2.4.1 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2.4.2 贸易含碳量研究
        2.4.3 二氧化碳排放责任的分担机制
        2.4.4 有关中国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的研究评述
第3章 贸易开放对环境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环境外部性与国际贸易
        3.1.1 生态环境的外部性
        3.1.2 环境外部性与国际贸易
    3.2 考虑环境因素的贸易福利分析
    3.3 贸易开放碳排放效应理论模型
        3.3.1 基本设定
        3.3.2 成本最小化决策
        3.3.3 碳排放的决定
    3.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4.1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3.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解释
第4章 我国贸易开放与碳排放的关系
    4.1 我国贸易开放与碳排放的描述性分析
        4.1.1 我国贸易开放的现状
        4.1.2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分析
    4.2 我国贸易开放与碳排放的内在依存关系
        4.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
        4.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2.4 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4.3 结论
第5章 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5.1 东、中、西三大区域对外贸易与碳排放比较
        5.1.1 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
        5.1.2 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特征
    5.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2.1 模型设定
        5.2.2 数据说明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5.3.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5.3.4 实证模型的估计
    5.4 结论
第6章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工业行业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
    6.1 模型及数据来源
        6.1.1 环境投入产出模型
        6.1.2 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1 工业各部门碳排放系数分析
        6.2.2 总贸易含碳量分析
        6.2.3 贸易含碳量的行业分析
        6.2.4 我国贸易含碳量的主要流向
    6.3 结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广东省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及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2.1.1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概述
        2.1.2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
        2.1.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具体表现
    2.2 国内外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回顾
        2.2.1 国外的研究回顾
        2.2.2 国内的研究回顾
3 对外贸易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影响
    3.1 资源、环境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1 发挥资源察赋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3.1.2 以资源察赋为基础的国际对外贸易格局
        3.1.3 环境资源与对外贸易的矛盾
    3.2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3.2.1 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
        3.2.2 对外贸易对资源,环境的正面影响
        3.2.3 对外贸易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广东省外贸可持续发展问题
    4.1 广东省贸易发展的现状
        4.1.1 出口对外贸易态势
        4.1.2 出口市场结构
        4.1.3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特征
        4.1.4 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
        4.1.5 广东省外贸的新趋势
    4.2 广东对外贸易存在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
5. 广东省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5.1 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指导思想
    5.2 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取向原则
    5.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分析
        5.3.1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量性增长
        5.3.2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质性增长
    5.4 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指标与计算方法框架
    5.5 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数据回归
        5.5.1 广东省环境数据综合回归拟合环境指数
        5.5.2 广东省对外贸易数据与广东省综合环境指数回归拟合相关系数
6. 结论
    6.1 该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今后研究课题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基本概念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2 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概述
    2.1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2.2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3 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制
3 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
    3.1 环境规制对贸易产品成本的影响
    3.2 环境规制对贸易产品结构的影响
    3.3 环境规制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3.4 环境规制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4 环境规制对中国贸易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描述
    4.2 实证分析
    4.3 结论
5 对策建议
    5.1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5.2 我国环境规制对策
6 结束语
    6.1 本文主要观点
    6.2 本文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导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基本概念、内涵及有关理论述评
    第一节 对本文中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第二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分析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量性增长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质性发展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建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第二节 评价方法的选取与思路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质—量相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6)WTO框架下江西省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理论分析
    2.1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相关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2.1.2 外部不经济性理论
        2.1.3 环境寻租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2.1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2.2.2 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2.3 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根源
        2.3.1 市场失灵
        2.3.2 政府失灵
    2.4 博弈分析: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第3章 WTO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
    3.1 WTO中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由来
    3.2 WTO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协议和条款
    3.3 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冲突
        3.3.1 环境保护与非歧视原则的矛盾
        3.3.2 环境补贴对公平贸易原则的冲击
        3.3.3 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与世界环境保护的共同责任之冲突
        3.3.4 环境贸易措施对透明度原则的挑战
    3.4 我国在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对贸易与环境议题的基本立场
第4章 江西省面临的贸易与环境问题
    4.1 江西省的生态环境状况
        4.1.1 江西省的生态环境优势
        4.1.2 江西省的环境污染状况
    4.2 对外贸易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
        4.2.1 江西省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4.2.2 对外贸易对江西省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
        4.3.1 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
        4.3.2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
    4.4 绿色壁垒对江西省外贸的影响
        4.4.1 绿色壁垒概述
        4.4.2 绿色壁垒对江西省外贸的消极影响
        4.4.3 绿色壁垒给江西省外贸带来的发展机遇
    4.5 江西省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4.5.1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4.5.2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4.5.3 经济增长方式落后
        4.5.4 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技术水平低下
        4.5.5 环境管理系统脆弱
第5章 WTO框架下江西省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江西省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对策
        5.1.1 制定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战略
        5.1.2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5.1.3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一贸易法律体系
        5.1.4 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环保产业发展
        5.1.5 利用 WTO规则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5.1.6 积极参加全球环境保护,广泛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5.2 江西省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微观对策
        5.2.1 改变传统决策模式,加强环境成本核算
        5.2.2 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
        5.2.3 积极申请环境标志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江两省有色金属行业贸易与环境问题案例研究
        6.1.1 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6.1.2 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环境问题
        6.1.3 评析
    6.2 江西省烤鳗积极应对绿色壁垒案例研究
        6.2.1 江西省烤鳗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6.2.2 日本针对烤鳗的进口要求
        6.2.3 绿色壁垒对江西省烤鳗出口的影响
        6.2.4 评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农产品国际贸易生态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生态经济效益原理及评价方法
    2.1 生态经济效益原理
        2.1.1 生态经济效益的涵义
        2.1.2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2.2 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2.2.1 分指标评价
        2.2.2 综合指标评价
    2.3 生态环境价值论
        2.3.1 生态环境价值的涵义
        2.3.2 生态环境价值的内容
        2.3.3 生态环境价值评价方法
    2.4 农产品贸易生态经济效益
        2.4.1 农产品贸易生态经济效益涵义
        2.4.2 农产品贸易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2.5 小结
3 农产品贸易外部性与多功能性
    3.1 外部性及其分类
        3.1.1 外部性及其特征
        3.1.2 外部性的分类
    3.2 农业外部性及其表现
        3.2.1 农业外部性的特征
        3.2.2 农业外部性的表现
    3.3 农业多功能性
        3.3.1 农业多功能性的涵义
        3.3.2 农业多功能的分类
        3.3.3 农业各项功能之间的互相影响
    3.4 农业多功能性与非贸易关注
        3.4.1 关于非贸易关注的争论
        3.4.2 非贸易关注的政策含义
        3.4.3 非贸易关注和农业多功能性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3.5 农产品贸易外部性
        3.5.1 农产品贸易外部性的含义
        3.5.2 农产品贸易外部性的表现形式
        3.5.3 农产品贸易外部性的特征
    3.6 农产品贸易多功能性
        3.6.1 促进就业功能
        3.6.2 增加收入功能
        3.6.3 技术扩散与进步功能
        3.6.4 拉动产业升级功能
        3.6.5 促进制度创新功能
        3.6.6 带动经济增长功能
        3.6.7 保护资源与环境功能
        3.6.8 提升综合国力功能
        3.6.9 国际“传递”功能
    3.7 小结
4 国际贸易效益理论与实证分析
    4.1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4.1.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4.1.2 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4.1.3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4.1.4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测度研究
    4.2 国际贸易的生态环境效益
        4.2.1 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2.2 贸易政策与生态环境效益
    4.3 农产品贸易的生态环境效益
        4.3.1 农产品贸易与生态环境效益
        4.3.2 农产品贸易政策与生态环境效益
        4.3.3 环境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贸易
    4.4 小结
5 中国农产品贸易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5.1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5.1.1 缓慢发展阶段
        5.1.2 快速发展阶段
        5.1.3 波动徘徊阶段
        5.1.4 稳定发展阶段
        5.1.5 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5.2 农产品贸易的生态效益
        5.2.1 农产品贸易的水资源效益
        5.2.2 农产品贸易的土地资源效益
        5.2.3 农产品贸易的环境质量效益
    5.3 农产品贸易的经济效益
        5.3.1 农产品贸易的外汇贡献
        5.3.2 农产品贸易的产品贡献
        5.3.3 农产品贸易的市场贡献
        5.3.4 农产品贸易的要素贡献
    5.4 农产品贸易的社会效益
        5.4.1 农产品贸易的就业效益
        5.4.2 农产品贸易的粮食安全效益
    5.5 小结
6 生态经济效益观下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
    6.1 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6.1.1 关税高峰与关税升级
        6.1.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争端
        6.1.3 反倾销、“特保条款”和新型贸易壁垒
        6.1.4 不公平的国际农业竞争环境
    6.2 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6.2.1 耕地保护与生产能力
        6.2.2 肥料投入与利用水平
        6.2.3 水资源投入与利用水平
        6.2.4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6.3 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状况
        6.3.1 判断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指标
        6.3.2 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状况
    6.4 生态经济效益观下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
        6.4.1 “动态比较优势”竞争战略
        6.4.2 “生态贸易”发展战略
    6.5 实施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
        6.5.1 WTO框架下有选择的自由贸易政策
        6.5.2 强化农业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协调
        6.5.3 实施更加有效的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政策
        6.5.4 推进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政策
        6.5.5 积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要素
        6.5.6 实施积极的粮食贸易和粮食安全政策
        6.5.7 建立农产品贸易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6.6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科研项目情况

(8)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思考——兼论我国政府及企业的应对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WTO的相关协议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1 、安全壁垒
        2 、绿色壁垒
        3 、信息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和特点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第二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趋势
    一、 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1 、主要发达国家在技术标准、法规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 、主要发达国家在合格评定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 、主要发达国家在标签、包装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4 、主要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
        5 、发达国家的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1 、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越来越多涉及的产品与国家日益广泛
        3 、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起了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越来越引人注目
        5 、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成为事实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
        6 、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上发达国家上仍会占优势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研究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及社会背景
        1 、技术差距论-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亦即客观原因
        2 、需求层次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消费者需求原因亦即主观原因
        3 、战略性贸易政策--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 浅论博弈论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1 、囚徒困境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2 、智猪博弈与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的“连锁反应”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效应与关税和配额效应的比较
        3 、技术性贸易壁垒作用过程中的循环上升的无止境性
第四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 、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矛盾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影响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各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 我国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选择
    一、 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特点以及对我国企业的主要影响
        1 、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的主要原因
        2 、我国对外贸易遭受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影响的主要表现
    二、 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的对策思考
        1 、策略选择的理论思考
        2 、我国政府的应对之策
        3 、企业的应对之策
第六章 总 结
感 谢

(9)绿色贸易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绿色贸易壁垒概况
    第一章 序言
        一、 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 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特点
        三、 绿色贸易壁垒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 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
        一、 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二、 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分析
        三、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 绿色贸易壁垒的性质及效应分析
    第三章 绿色贸易壁垒的二重性分析
        一、 绿色贸易壁垒二重性之积极作用
        二、 绿色贸易壁垒二重性之消极作用
        三、 绿色贸易壁垒二重性的综合作用分析
    第四章 绿色贸易壁垒的外部性分析
        一、 绿色贸易壁垒导致的外部不经济
        二、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外部经济
        三、 绿色贸易壁垒外部性的综合分析
第三部分 绿色贸易壁垒研究的结论和启示
    第五章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一、 国际协调与合作:建立具有包容性和多层次性的绿色贸易标准
        二、 国际协调与合作的主要方式--WTO
    第六章 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一、 我国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原因分析
        二、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三、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可以采取的对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书目

(10)绿色壁垒挑战与山西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绿色壁垒
    第一节 绿色壁垒的含义
    第二节 绿色壁垒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绿色壁垒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第二章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第一节 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对我国企业商品出口的影响
第三章 绿色经济
    第一节 绿色经济的含义
    第二节 绿色经济模式
    第三节 绿色经济的评价原则
    第四节 绿色经济的结构框架
第四章 发展绿色经济,突破绿色壁垒
    第一节 绿色食品
    第二节 绿色煤炭
    第三节 清洁生产
    第四节 生态旅游
    第五节 绿色交通
    第六节 绿色包装
    第七节 环境会计与审计制度
    第八节 环境标志及标准
    第九节 环境标准预警与环境外交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后记

四、因压而飞——入世后中国环境与贸易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氮污染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霞. 湖南大学, 2017(07)
  • [2]贸易开放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D]. 谷祖莎. 山东大学, 2013(10)
  • [3]广东省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 董慧謇. 暨南大学, 2007(01)
  • [4]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D]. 李成江. 厦门大学, 2007(08)
  • [5]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缪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10)
  • [6]WTO框架下江西省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 吕艳. 南昌大学, 2006(11)
  • [7]农产品国际贸易生态经济效益研究[D]. 周升起.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2)
  • [8]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思考——兼论我国政府及企业的应对之策[D]. 李瑾.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01)
  • [9]绿色贸易壁垒研究[D]. 高彩云. 浙江大学, 2003(04)
  • [10]绿色壁垒挑战与山西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思路[D]. 李晓明. 山西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因压力而飞:中国加入WTO后的中国环境与贸易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