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一、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肺损伤发病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艳[1](2021)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MODS的效果观察和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1日-2020年11月31日)5年间确诊为SAP合并MODS的住院患者100例。根据是否进行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分为CBP组(43例)及对照组(57例),CBP组根据结局分为CBP死亡组(14例)和CBP生存组(2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预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全身并发症、器官功能障碍情况、APACHE Ⅱ评分等,统计分析CBP治疗SAP合并MOD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结果]1一般资料1.1年龄 CBP组年龄42.09±10.62(岁)与对照组年龄47.70±15.77(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性别 CBP组男性37例(86%),女性6例(14%),对照组男性37例(77.2%),女性13例(2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个人史及既往史 CBP组吸烟史(52.4%),饮酒史(42.9%),高血压病史(25.6%),糖尿病病史(9.3%)高于对照组(45.6%,33.9%,22.8%,8.8%),CBP组既往胰腺炎病史(20.9%)低于对照组(2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发病原因 研究对象共100例,发病原因依次为胆源性29例(29.0%)、高脂血症25例(25.0%)、酒精性23例(23.0%)、无明确原因20例(20.0%)、混合性3例(3.0%)。CBP组发病原因依次为高脂血症(34.9%),胆源性(27.9%),酒精性(18.6%),无明确原因(16.3%),混合性(2.3%),对照组发病原因依次为胆源性(29.8%),酒精性(26.3%),无明确原因(22.8%),高脂血症(17.5%),混合性(3.5%),各病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器官功能障碍 研究对象共100例,器官功能障碍最常见为胃肠(100%),余依次为呼吸(99%)、肝脏(62%)、肾脏(46%)、心血管(37%)、凝血(26%)、中枢神经(11%)。器官功能障碍CBP组与对照组比较:呼吸(100%vs98.2%),肾脏(55.8%vs38.6%),胃肠(100%vs100%),肝脏(58.1%vs64.9%),中枢神经(18.6%vs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53.5%vs24.6%),凝血(48.8%vs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官功能障碍数量CBP组4.00(3.00,5.00)与对照组3.00(3.00,4.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PACHEⅡ评分 CBP 组 APACHE Ⅱ评分 15.00(10.00,18.50)高于对照组 12.00(9.00,1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时间 CBP组住院时间25.00(20.00,37.50)天高于对照组21.00(15.00,29.0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住院费用 CBP组住院费用199988.49(116266.06,347619.78)元高于对照组67500.00(45891.27,144596.3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结局 CBP组死亡人数14人(32.6%)高于对照组4人(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效果7.1 CBP组 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进行对比,HR、SBP、DBP、HCT、TBIL、BUN、SCR、LAC、CRP、PCT均较治疗前下降,Ca2+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进行对比,HR、SBP、DBP、HCT、TBIL、BUN、SCR、LAC、CRP、PCT均较治疗前下降,Ca2+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CBP组与对照组治疗差异 将CBP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7天后的差值进行比较,SBP、DBP、TBIL、SCR、LAC、PCT水平CBP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CRP、HR水平CBP组治疗前后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BUN、Ca2+水平CBP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CBP组死亡组与生存组临床特点比较8.1一般资料CBP死亡组性别与CBP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P 死亡组年龄 47.36±11.39(岁)高于 CBP 生存组 39.55±9.40(岁),APACHEⅡ评分 16.50(13.50,21.75)高于 CBP 生存组 13.00(7.00,15.00),CBP 开始至发病时间CBP死亡组6.00(4.00,9.00)天高于CBP生存组3.00(2.00,6.0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1发病3天内开始CBP与发病3天后开始CBP结局比较 CBP治疗组,发病3天内开始CBP治疗组死亡率为11.1%明显低于发病3天后进行CBP治疗组死亡率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全身并发症 CBP死亡组与CBP生存组全身并发症比较SIRS(100%vs1 00%),器官功能障碍(100%vs100%),IAH(28.6%vs31.0%)ACS(28.6%vs10.3%),胰性脑病(7.1%vs0%),腹腔积液(92.9%vs79.3%),胸腔积液(71.4%vs75.9%),肺部感染(100%vs 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85.7%vs44.8%),消化道出血(64.3%vs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3多器官功能障碍CBP死亡组与CBP生存组比较呼吸(100%vs100%),肾脏(71.4%vs48.3%),胃肠(100%vs100%),肝脏(71.4%vs51.7%),凝血(50.0%%vs48.3%),中枢神经(35.7%vs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85.7%vs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官功能障碍数量CBP死亡组5.00(4.00,6.00)高于CBP生存组4.00(3.00,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BP治疗能显着降低SAP合并MODS患者的HCT、BUN水平,升高Ca2+水平,能快速清除机体代谢废物、改善肾功能、调节机体电解质平衡。2.对于预后极差、器官功能障碍数量多的SAP合并MODS患者,CBP治疗不能降低其死亡率。3.开始CBP治疗距SAP发病时间可能影响CBP治疗效果,SAP合并MODS发病3天内开始CBP治疗效果优于3天后,对于SAP合并MODS患者,应严格把握CBP治疗时机。4.SAP合并MODS患者,最常见器官功能障碍为胃肠功能障碍,其余依次为呼吸、肝脏、肾脏、心血管、凝血、中枢神经。5.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年龄、脓毒症、消化道出血、心血管功能障碍、功能障碍的器官系统数量、CBP治疗距发病时间是CBP治疗下影响SAP合并MODS患者预后的因素。

刘松[2](2021)在《基于eICU数据库的急性胰腺炎死亡危险因素及死亡预测模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死亡预测模型。方法利用公开的大型ICU数据库eICU数据库筛选出出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入住ICU24小时内实验室检查结果、既往史、并发症,预测患者出院时是否死亡。应用SPSS软件分析急性胰腺炎可能的死亡危险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与决策树模型及APACHE Ⅳ评分进行对比,探究急性胰腺炎死亡的最佳预测模型。结果本探究包含870例病例,男性患者522例(60%),女性患者348例(40%)。死亡72例,死亡率8.28%。本研究显示低白蛋白(OR=0.439、95%CI(0.269,0.716))、低 HCO3-(OR=0.909、95%CI(0.853,0.968))、总胆红素(OR=1.12、95%CI(1.052,1.192))、机械通气(OR=4.547、95%CI(2.413,8.568))、低平均动脉压(OR=0.989、95%CI(0.982,0.997))、年龄(OR=1.057、95%CI(1.034,1.08))、低血氧饱和度(OR=0.965、95%CI(0.936,0.994))、心率(OR=1.023、95%CI(1.009,1.037))、尿素氮(OR=1.011、95%CI(0.002,1.02))、肝硬化(OR=4.306、95%CI(1.252,14.813))、充血性心力衰竭(OR=3.518、95%CI(1.202,10.296))是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及APACHE Ⅳ评分,AUC分别为0.885、0.810、0.852,约登指数分别为0.649、0.538、0.6。将Logistic模型进行更直观表现,根据模型中各因素的OR值对各因素进行赋值,最后制成急性胰腺炎死亡风险评分表,曲线下面积为0.866,约登指数0.583。结论Logistic模型在急性胰腺炎预后预测模型中表现最优,AUC可达0.885、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为0.649。其简化后的急性胰腺炎死亡风险评分表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快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吕春婷[3](2021)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常伴随有全身炎症反应的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及局部并发症和一些器官功能的衰竭,死亡率最高可达10-30%。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连续性的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技术治疗SAP,能稳定内环境,快速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及内毒素,下调炎症水平,但血液净化治疗开始治疗时机选择与SAP预后的关系、血液净化治疗对于SAP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残肾功能恢复作用尚无定论。其中CBP常用技术包括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volume veno-venoushemofiltration,HVHF)、持续性的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等。目的应用CVVH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探讨CVVH在治疗SAP中的应用价值;分析SAP合并AKI的相关风险指标;分析CVVH模式下影响SAP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到2020年间在洛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SAP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临床治疗对策的不同,将病例分为接受单纯内科常规治疗患者自动纳入对照组(25例病例)和接受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患者自动纳入观察组(52例),观察组中合并AKI患者(41例),根据接受血液净化时AKI不同分期分为AKI 1期组(29例)和AKI 2/3期组(12例)两个亚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AKI 1期和2/3期两个亚组的以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一般数据、临床症状、生化和炎症评分指标、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等通过t检验等一些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差异,病死率、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卡方检验等其他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Logistic的回归统计学方法探讨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和SAP合并AKI的风险因素。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两个组在入院时进行APACHE Ⅱ评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入住ICU临床治疗中位时间分别为10(4,30)天、13(7,26),腹痛缓解中位时间分别是4(3,6)天、5(3,9)天,SIRS状态中位时间分别是6(4,13)天、8(5,15)天,两个组之间在上面所述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间在治疗7天后的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酶、血肌酐、总胆红素、降钙素原等相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两组治疗后并没有明显差别。观察组治疗7天后,血中CD3+、CD4+百分比和CD4+/CD8+数值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并发症(感染或大量出血)观察组为23.1%(12例/52案),对照组为20%(5例/25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17.3%(9/52例),对照组的死亡率为24.0%(6例/25案),两组间对比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2.观察组中急性肾损伤患者AKI 1期组与AKI2/3期组间对比分析AKI 1期组和AKI 2/3期入院APACHE Ⅱ评分上的差距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AKI 1期组和AKI 2/3期SIRS中位的时间分别是7(3,9)天、10(8,16)日,两组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AKI 1期组和AKI 2/3期组腹痛得到明显缓解的所用时间不同,入住ICU的时间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AKI 1期组相较于AKI 2/3期组的患者的腹痛明显缓解和入住ICU时间短。AKI 1期组和AKI 2/3期组尿量在恢复至400ml/d中位时间分别是7(2,10)天、9(4,1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治疗7天后,两亚组之间比较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恢复正常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AKI 1期组优于AKI 2/3期组。治疗7天后,AKI 1期组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百分比和CD4+/CD8+数值显着优于AKI 2/3期组,差异具有显着性。AKI 1期组死亡率为20.7%(6例/29例),AKI 2/3期组死亡率为25.0%(3例/12例),两组的死亡率之间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上的意义((?)=0.021,P>0.05)。3.风险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对治疗SAP的预后结局(生存与死亡)进行分析,可知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急性肺损伤是影响CVVH治疗下SAP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IRS持续时间超过3天和BUN异常升高是SAP合并AKI的重要风险指标。结论CVVH可以有效的降低SAP病人的血液中与急性炎症相关的指标,下调SAP病人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缓解肾脏的急性损伤,改善临床症状、免疫状态及预后,没有明显地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SAP合并急性肾损伤越早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残存肾脏保护性越好。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急性肺损伤是影响CVVH治疗下SAP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超过3天和BUN异常升高是SAP合并AKI的重要风险指标。

程振兴[4](2020)在《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受到休克、创伤、感染、烧伤等严重打击后,短时间内同时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不能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依受损器官数量差异,MODS患者病死率维持在30%-100%之间。MODS的特征是多个脏器同时、而非依次发生功能障碍,MODS的介质至今仍未明确。凝血激活、微循环衰竭、缺氧以及细菌毒素都被认为是MODS的潜在介质,但其真正作用尚未得以充分证明。正常情况下,位于细胞核内的组蛋白(histones)是DNA包装、基因调控过程所必需的结构性蛋白质;在多种原因导致的细胞损伤过程中,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分解后将组蛋白释放到细胞外形成胞外组蛋白(extracellular histones)。若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广泛性组织损伤或细胞死亡,随即产生的大量胞外组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即为循环组蛋白(circulating histones)。目的:胞外组蛋白会损伤单器官。本研究将阐述循环组蛋白是否以第二次打击的方式介导创伤、急性胰腺炎、脓毒症等原发性急重症时MODS的发生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急重症模型小鼠的高浓度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总体来说,我们主要通过将临床研究、体外实验以及建立创伤、急性胰腺炎和脓毒症等急重症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阐明循环组蛋白在临床常见急重症时MODS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体内、外实验对脓毒症模型小鼠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1.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最终纳入的420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急重症患者入院时血浆组蛋白状况并通过一定方法换算出各自相应的血浆组蛋白浓度;检测纳入病人的肝、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氧合指数等多脏器功能指标,及时采集病人入院时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入院后48h-72h的MODS发生情况以及住院后28天内的病死情况等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循环组蛋白浓度与急重症患者上述各项临床数据之间的关系。另外采集10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以分离血浆或血清用于相关的体外实验。2.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首先,分别使用添加不同剂量小牛胸腺组蛋白后的健康人血清、含不同浓度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处理人源性内皮细胞系EA.hy926,选择抗组蛋白单链抗体(anti-histone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ahsc Fv)、非抗凝肝素(non-anticoagulant heparin,Heparin)作为胞外组蛋白拮抗剂;然后,使用含高浓度循环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处理以下不同器官来源细胞以进一步观察循环组蛋白对组织细胞的非特异性毒性作用:小鼠心肌细胞(HL-1)、原代人肺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HSAEp C)、人永生化肝细胞(THLE-3)及原代人肾皮质上皮细胞(HRCE)。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处理后各种细胞的PI阳性率(细胞死亡率),以判断胞外组蛋白的细胞毒性作用。3.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野生型C57BL/6j以建立各类急重症的小鼠模型。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撞击并控制撞击次数法建立轻、中、重三种不同损伤程度的小鼠肢体闭合性创伤模型;通过腹腔注射4次、12次雨蛙素以及胆总管逆行注射胆酸盐法(taurocholate,TCL)诱导轻、中、重三种不同胰腺损伤程度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选择在结扎75%长度的盲肠后制造两个或四个肠内容物溢出穿刺孔的方式建立小鼠次重度、重度盲肠结扎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模型;以静脉注射ahsc Fv或肌肉注射Heparin干预以上各模型小鼠,评价抗组蛋白治疗能否减轻这些小鼠的多脏器功能损伤。以WB法检测急重症模型小鼠的血浆组蛋白浓度,通过检测血浆ALT、BUN、cTnT来反映各模型小鼠肝、肾功能及心肌损伤情况,通过显微镜下肺组织(H&E染色)损伤评分法评估各模型小鼠肺损伤情况;经H&E染色、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模型小鼠心、肝、肺、肾、肠、胸腺、脾脏等多脏器组织病理学特点;统计分析上述急重症模型小鼠循环组蛋白水平与多器官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抗组蛋白治疗对重度CLP模型小鼠建模后72h生存率的影响。4.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为判断胸腺、脾脏对小鼠脓毒症时循环组蛋白来源的贡献,除常规使用WT C57BL/6j小鼠建模外,我们还要用到WT BALB/c小鼠及缺乏胸腺的BALB/c nude小鼠,同时需在以上小鼠完成脾脏切除术后再进行诱发脓毒症的相应处理。由于在脾脏切除术后继续对实验小鼠进行CLP操作会造成额外的损伤,进而可能影响脓毒症的自然发病过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依然在细菌性脓毒症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定量细菌腹腔注射法建立小动物脓毒症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明显且稳定的特点,我们故在此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的方式对脾脏切除后的C57BL/6j小鼠诱发脓毒症。由于缺乏胸腺的BALB/c nude小鼠自身具有免疫缺陷性,这些小鼠的经细菌性腹膜炎(CLP术或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导致脓毒症的病程可能不利于揭示循环组蛋白水平的变化特点,在此情况下使用造模成分明确且效果可靠、即腹腔注射LPS成为诱导BALB/c nude小鼠发生脓毒症的首选替代方法。将凋亡标记蛋白Annexin-V与荧光素m-Cherry联合形成Annexin-V/m-Cherry耦合物,因此在近红外激发光下m-Cherry的荧光强度标志着凋亡信号的强弱。通过近红外成像技术比较脓毒症模型小鼠在静脉注射m-Cherry/Annexin-V后多脏器的荧光强度;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后的C57BL/6j小鼠在不同时间点接受皮下注射泛Caspases抑制剂Z-VAD-FMK;向健康的C57BL/6j小鼠尾静脉注射小牛胸腺组蛋白以探讨高浓度的循环组蛋白是否会引起脾细胞发生过度凋亡;经H&E染色、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种方式处理后小鼠的多脏器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野生型BALB/c、BALB/c nude及脾脏切除后的BALB/c nude小鼠在接受腹腔注射LPS后40h左右的生存率。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细胞坏死而并非细胞凋亡过程能够释放组蛋白到细胞外。糖皮质激素不仅是引发淋巴细胞凋亡的典型信号,也是临床通过诱发凋亡治疗骨髓瘤、白血病等恶性血液肿瘤的常用化疗药物。为明确细胞在发生凋亡过程中是否会直接释放组蛋白到细胞外,我们在体外实验中先采用水溶性糖皮质激素处理人B淋巴细胞系Daudi细胞、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然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WB法检测并比较细胞培养上清中组蛋白H3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1.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总体看来,所有纳入ICU的急重症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24.7(8.0,46.7)μg/ml]明显高于健康献血者[1.3(0,2.1)μg/ml]。按病因对纳入病人分类后可见,重度创伤、重症胰腺炎、脓毒症患者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水平较其他病种患者的显着升高,但这三种疾病患者之间循环组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表明,纳入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水平与肝功能[ALT(rs=0.545;P<0.0001)]、肾功能[BUN(rs=0.496;P<0.0001)]、呼吸功能[Pa O2/Fi O2(rs=-0.360;P=0.015)]损伤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T(rs=0.607;P<0.01]升高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入院伴发MODS或住院28天内死亡病人的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明显偏高{[30.1(7.3,63.2)μg/ml vs.10.8(4.3,30.1)μg/ml;P<0.0001]、[32.7(14.4,66.9)μg/ml vs.20.1(6.7,40.5)μg/ml;P<0.0001]}。另外,纳入病人入院时循环组蛋白浓度不仅能预测入院后48h-72h之间MODS发生情况,还有助于推断病人住院后28天病死率。2.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健康人血清在加入外源性组蛋白后会对人内皮细胞系EA.Hy926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毒性作用,当用组蛋白浓度≥30ug/ml的病人血清处理EA.hy926细胞后,其存活率也显着降低;与此相反,用胞外组蛋白拮抗剂ahsc Fv或Heparin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胞外组蛋白对EA.Hy926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用含50μg/ml小牛胸腺组蛋白的健康人血清或组蛋白含量也超过50μg/ml的急重症病人血清处理不同器官来源的细胞(小鼠心肌细胞、人肝细胞、人肾皮质上皮细胞和人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后,这些细胞的存活率均明显下降。3.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循环组蛋白的浓度—时间曲线表明,中度创伤、次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浓度峰值时间分别为建模后8h、16h、16h;各类疾病模型小鼠在各达峰时间的循环组蛋白浓度随病情加重而升高。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各类疾病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浓度与受损的肝功能(ALT)、肾功能(BUN)及升高的肌钙蛋白I(cTnT)、肺组织损伤评分得分(lung injury score,LIS)均呈正相关;ahsc Fv、Heparin抗组蛋白治疗能显着改善重度创伤、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ALT、BUN、cTnT、LIS等受损脏器功能指标;其中,无论在建模前还是建模后开始抗组蛋白治疗,重度CLP模型小鼠的72h存活率均得以显着改善。多脏器组织切片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重度创伤、重度CLP及TCL胰腺炎模型小鼠的胸腺与脾脏存在细胞过度凋亡现象。4.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经腹腔注射适量大肠杆菌K-12能成功诱导野生型C57BL/6j小鼠发生脓毒症,同时细菌注射后10h循环组蛋白浓度达到较高水平(322.8±100.6μg/ml),此后其值持续升高,峰值时间约在注射细菌后16h左右(478.2±166.4μg/ml),且在24h仍处于高水平(424.8±154.1μg/ml)。多脏器近红外成像结果表明,从腹腔注射细菌后4h开始,C57BL/6j小鼠胸腺与脾脏的凋亡信号已明显升高,其中胸腺的凋亡信号一直持续升高到注射细菌后24h,脾脏凋亡信号高峰时间是细菌注射后8h;脏器组织切片H&E染色与抗激活型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后24h左右C57BL/6j小鼠的胸腺与脾脏淋巴细胞数大幅减少,两者均存在大面积细胞凋亡现象,而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均未见明显的实质细胞凋亡;统计学分析发现,脓毒症模型小鼠的脾脏凋亡细胞数目与循环组蛋白浓度升高呈正相关(r=0.78;P<0.001)。将一定剂量的小牛胸腺组蛋白经尾静脉注射到C57BL/6j小鼠体内,循环组蛋白升高水平与小鼠发生严重脓毒症时相似,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未显示脾脏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据此推断模型小鼠脾脏与胸腺细胞凋亡是循环组蛋白的来源,而不是循环组蛋白作用结果。皮下注射泛Caspases抑制剂Z-VAD-FMK能阻断细胞凋亡,循环组蛋白浓度也相应降低,提示细胞凋亡促进了循环组蛋白浓度的升高。我们还发现,脾脏切除后的C57BL/6j小鼠再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K-12诱发脓毒症时,其循环组蛋白水平较未切除脾脏组显着降低(137.4.57±31.2μg/ml vs.53.8±21.8μg/ml;P<0.001);与WT BALB/c nude小鼠比较(84.57±13.51μg/ml),胸腺缺失(BALB/c nude小鼠)(33.49±7.59μg/ml)或胸腺缺失联合脾脏切除(BALB/c nude小鼠+脾脏切除术)(13.47±3.27μg/ml)能有效降低经腹腔注射LPS诱发脓毒症时的循环组蛋白水平并显着改善建模后实验小鼠的40h存活率。体外培养的Daudi细胞(B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T淋巴细胞系)均随氢化可的松剂量依赖的、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Annexin V+),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也证实未经糖皮质激素处理的淋巴细胞上清未见明显的组蛋白H3条带,而糖皮质激素处理的两种淋巴细胞上清液存在氢化可的松剂量依赖的、浓度高低不等的组蛋白H3。结论:1.重度创伤、重症胰腺炎及脓毒症等急重症患者入院时的高水平循环组蛋白与MODS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添加外源性组蛋白后的健康人血清或含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急重症患者血清均对多器官来源的细胞产生由组蛋白介导的、非细胞特异性的毒性作用;抗组蛋白处理能有效抑制这种细胞毒性效应。3.在实验小鼠发生重度创伤、TCL胰腺炎(重症胰腺炎)、重度CLP(重度脓毒症)等多种原发性急重症后,循环组蛋白通过直接作用、以第二次打击的方式同时损伤多个脏器从而参与介导了MODS的发生与发展;抗组蛋白治疗有效改善以上急重症模型小鼠的MODS,显着提高重度脓毒症模型小鼠的存活率。4.胸腺与脾脏是脓毒症模型小鼠高水平循环组蛋白的重要来源,具体机制主要涉及脓毒症时胸腺与脾脏细胞的过度凋亡。

李淑娜[5](2020)在《急性胰腺炎肠麻痹针刺处方优化筛选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针刺基础处方对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所致麻痹性肠梗阻(Paralytic ileus,PI)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治疗效果,分析、探讨三种针刺方案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差异,为AP并发PI患者的胃肠功能康复筛选出综合效比更优的针刺基础治疗处方。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由同一治疗者为所有受试患者行针刺治疗,除治疗者外,疗效评价者及受试患者对分组情况均不知情。研究方案通过伦理审查后,随机采集从2018年10月01日至2019年12月28日期间住院的AP(含SAP)合并PI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选择60例AP(含SAP)并发PI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1-60。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在相同的基础治疗下分别接受不同的针刺基础处方治疗。A组患者予以普通针刺天枢穴、中脘穴、合谷穴、上巨虚穴,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共留针15min;B组患者予以针刺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刺之得气后再予电针刺激15min;C组患者予以针刺双侧胃俞穴、双侧胆俞穴、双侧天枢穴,每个穴位随穴补泻2min,中脘穴随穴补泻3min,不留针。记录并对比A、B、C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0min、治疗后24h、治疗后48h、治疗后72h患者肠鸣音频率变化情况;记录并对比A、B、C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0min、24h、48h、72h及1周后患者腹痛(VAS疼痛评分)变化及首次排气或排便时间、腹胀缓解时间。结果: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肠鸣音频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腹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间比较:A、B组患者针刺治疗后腹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针刺治疗48h后及治疗72h后,腹痛评分高于A、B两组(P<0.05)。B组患者治疗治疗48h后及72h后,肠鸣音频率高于A、C两组(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首次排气或排便时间、腹胀缓解时间均小于A、C两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针刺天枢、中脘、足三里及阳陵泉穴,刺之得气后留针并予以低频脉冲电刺激15min的针刺基础处方,能够明显缓解急性胰腺炎肠麻痹患者腹胀、腹痛症状,促进肠蠕动,恢复排气排便。且该治疗方式具有见效快、疗效好、便操作、易质控等优点,可作为今后临床治疗AP并发PI的首选基础处方,推荐临床应用。

文玲[6](2020)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安胰颗粒对左旋精氨酸诱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核转录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安胰颗粒有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机制,丰富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法,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方法:取鼠龄为42~49天的清洁级雄性成年SD(Sprague-Dawley,SD)大鼠120只,体重约200~250g,适应性喂养7天后,用电脑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每组30只大鼠。各组进一步分为3小时、6小时、12小时三小组,每组10只大鼠。中药组造模前连续三天以8g/kg的安胰颗粒水溶后灌胃,一天1次;正常组不做处理,自由饮水饮食;西药组造模前1小时予以人重组白介素10(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0,rh IL-10)10000U行腹腔注射;经以上预处理后,取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大鼠,造模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以6%左旋精氨酸(L-arginine)溶液按150mg/100g剂量腹腔注射3次,每次间隔1小时,诱导SAP模型。用最后一次注射结束时间开始,按3小时、6小时、12小时时间点将四组大鼠分批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并处死大鼠进行解剖,观察胰腺大体形态,迅速摘取胰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血清TNF-α、IL-1β水平;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NF-κBp65mRNA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p65、iNOS、COX-2表达。采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胰腺病理切片结果:正常组电镜下胰腺小叶结构清晰,腺泡细胞、腺管、胰岛形态结构正常,腺泡细胞内见深蓝色点状细胞核。模型组随时间延长,小叶结构模糊,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成片破裂细胞堆积,视野模糊,腺泡细胞大面积空泡性坏死,细胞核游出或破碎,间隙增宽,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小血管破裂坏死,红细胞溢出。中药组胰腺小叶结构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破裂、细胞坏死情况与模型组对比明显改善,细胞肿胀明显,尚可见清晰细胞轮廓及在位的细胞核。西药组胰腺电镜下改变与中药组大体相似。(2)血清TNF-α、IL-1β: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1β均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NF-α水平p<0.01,IL-1β水平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TNF-α、IL-1β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组织NF-κBp65mRNA: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胰腺组织NF-κBp65mRNA均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胰腺组织NF-κBp65mRNA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均随时间延长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AP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的表达量与TNF-α、IL-1β、iNOS、COX-2表达量分别呈高度正相关(p<0.05),而各TNF-α、IL-1β、iNOS、COX-2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左旋精氨酸诱导的大鼠SAP模型血清TNF-α、IL-1β以及胰腺组织NF-κBp65mRNA、NF-κBp65、iNOS、COX-2水平在3小时时间点开始显着升高,于本组实验的12小时达到峰值,NF-κBp65与各因子的表达量间呈高度正相关,而各因子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说明NF-κBp65mRNA基因转录诱导了NF-κBp65蛋白表达,蛋白过表达又导致下游靶基因转录或激活靶基因转录,炎症放大与微循环障碍同时发生在SAP早期,且炎症因子与微循环之间相互影响。2、安胰颗粒能够有效改善SAP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说明安胰颗粒对胰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是有效治疗SAP的病理生理基础。3、安胰颗粒胃灌注后不仅显着降低SAP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还显着降低胰腺组织NF-κBp65mRNA表达及NF-κBp65、iNOS、COX-2表达,提示安胰颗粒通过核因子-炎症因子通路,防治SAP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通过核因子-微循环因子通路改善微循环,有效减轻SAP发病过程中的炎性损伤及微循环障碍,达到有效治疗SAP的目的。

罗亚岚[7](2020)在《“P2X7-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肺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实验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大鼠急性胰腺炎诱发肺损伤模型,探究“P2X7-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P2X7受体特异性抑制剂Brilliant Blue G、地塞米松及中药成分大黄素的干预作用,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相关性肺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建立SAP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n=8):对照(Control,CON)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模型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组,P2X7受体特异性抑制剂Brilliant Blue G(BBG)组,大黄素(Emodin,EMO)组。其中,CON组开腹仅翻动胰腺数次后关腹。SAP组采用经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50mg/kg)的方法建立SAP大鼠模型。DEX组大鼠于造模麻醉清醒后即时及12h经腹腔注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剂量:10mg/Kg,浓度:5mg/ml)。BBG组于造模后相同时间给予BBG灌胃(剂量:30mg/Kg,浓度:3mg/ml)。EMO组大鼠于造模后相同时间给予大黄素灌胃(剂量:40mg/Kg,浓度:4mg/ml)。各组大鼠于手术后24h麻醉下开腹、取材。取部分肺、胰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并评估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使用真空干燥法进行肺湿/干重比值(W/D)测定。使用全自动动脉血气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动脉血气指标:氧分压(Pa 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 CO2)。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18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含量。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P2X7-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中P2X7、NLRP3、ASC、pro-Caspase-1和Caspase-1p20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Real Time-PCR法检测肺组织中P2X7m RNA和NLRP3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SAP组大鼠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评分均升高(p<0.001),符合SAP肺损伤的病理学特征;SAP组动脉血Pa O2显着降低(p<0.001),Pa CO2明显升高(p<0.001);SAP组大鼠肺组织的湿/干重比值显着升高(p<0.001);SAP组大鼠动脉血清中IL-1β、IL-18和TNF-α的含量均上升(p<0.001);SAP组大鼠肺组织的P2X7、NLRP3、ASC、Caspase-1p20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1);SAP组大鼠肺组织的P2X7和NLRP3基因表达水平也有所升高(p<0.001)。与SAP组大鼠相比,BBG给药后的大鼠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评分(p<0.01)、血清中淀粉酶含量(p<0.001)、肺组织湿/干重比值(p<0.01)、血气分析结果(p<0.01)等各项疾病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肺组织中促炎因子IL-18、IL-1β和TNF-α(均为p<0.001)的生成、释放减少,P2X7(p<0.001)、NLRP3(p<0.001)、ASC(p<0.05),Caspase-1p20(p<0.001)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表明BBG能够通过抑制“P2X7-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控制炎症反应,减轻肺损伤。另一组经DEX处理的大鼠也得到了相似的实验结果。有趣的是,我们观察到与SAP组大鼠相比,经EMO处理后大鼠肺组织的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都有所减轻,肺组织中NLRP3(p<0.001)、ASC(p<0.01),Caspase-1p20(p<0.05)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下游释放的炎症因子IL-18(p<0.001)、IL-1β(p<0.01)和TNF-α(p<0.001)显着减少,而上游激活信号P2X7受体的表达却无明显变化,表明EMO能够通过有效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从而抑制下游活性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肺损伤,但是这种抑制作用不依赖P2X7受体。结论:1.造模24h后SAP组大鼠胰腺和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血清中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肺湿/干重比值明显升高,血气分析结果表明大鼠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这些指标的改变表明SAP组大鼠的肺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证明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模型制备成功。2.SAP可引起急性肺损伤,具体机制可能是由于急性胰腺炎时通过DAMPs作用于细胞膜上P2X7受体从而激活NLRP3炎性小体,进而产生活性Caspase-1片段,引起下游pro-IL-18和pro-IL-1β的切割活化,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诱发周围炎症细胞活化引起炎症“瀑布式”级联反应,导致肺损伤。3.P2X7受体特异性抑制剂BBG和地塞米松能够通过有效拮抗P2X7受体,抑制下游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和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肺损伤。大黄素能够有效降低NLRP3、ASC和Caspase-1p20蛋白的表达,从而阻止NLRP3炎性小体在胞质中的组装、活化,抑制下游大量活性炎症因子的切割活化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在肺部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EMO对NLRP3炎性小体的抑制作用不依赖于P2X7受体,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游明波[8](2020)在《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以2015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为研究区间,根据病例纳入/排除标准,经海泰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该时间段内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明确诊断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共72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进行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组(全文均简称血液净化组),42例患者未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为非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组(全文均简称非血液净化组),比较二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6天的血淀粉酶、血清肌酐、脂肪酶、尿素氮、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尿淀粉酶、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差异,及发热、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差异,及二组患者的疗效、临床转归的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二组的血淀粉酶、血清肌酐、脂肪酶、尿素氮、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尿淀粉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等临床检测指标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一天及第三天的血、尿淀粉酶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肌酐、脂肪酶、尿素氮、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以及谷丙转氨酶等结果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六天两组患者的血淀粉酶、血清肌酐、脂肪酶、尿素氮、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尿淀粉酶、以及谷丙转氨酶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三天及第六天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可以看到腹痛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呕吐、发热评分及症状总分血液净化组均低于非血液净化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血液净化组均短于非血液净化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的疗效及死亡率对比可以看出血液净化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非血液净化组,而前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案,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绝大部分临床检测指标结果方面,均较未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案治疗者更快速而有效。可有效减轻与预防多种炎症反应,避免或减轻其它脏器及组织的损害,大大缩短住院时间,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值得在后续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姜囡[9](2020)在《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引起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病率及死亡率高,但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研究NLRP3/Caspase-1炎症通路在SAP肺损伤模型中的活化来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ssociated acute lung injury,SAP-ALI)的发病机制。通过研究中药大黄素对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的影响,探讨大黄素在抑制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疾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胰腺炎肺损伤提供新思路。方法:实验一: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疾病模型组(SAP组)、大黄素干预组(EMO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DEX组),每组10只。使用4%苯巴比妥(30-40mg/kg)麻醉,Sham组开腹后仅轻轻翻动胰腺3次后关腹。SAP组、EMO组、DEX组大鼠均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1ml/kg)建立SAP模型。EMO组在造模后2h、12h给大鼠大黄素混悬液灌胃,剂量为40mg/kg。DEX组在造模后2h给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剂量为10mg/kg。术后24h开始检测,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及肺组织的湿/干比及血清淀粉酶的水平;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肺组织的凋亡情况;Westet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和Bcl2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分布。实验二: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疾病模型组(SAP组)、大黄素干预组(EMO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DEX组),每组10只。动物处理方式同实验一。采用Westetn blot法检测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蛋白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IL-18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Ly6G的数量来判断肺组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磁珠分选法提取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采用Westetn blot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蛋白i CAM和IL-8的表达变化。实验三:正常SD大鼠15只,每只大鼠腹主动脉采血5ml,磁珠分选法分离中性粒细胞,少部分中性粒细胞用于纯度检测(流式细胞法),剩余大部分用于体外培养。10%FBS的DMEM培养基在37度孵箱中培养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后的中性粒细胞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CON组)、LPS组、LPS+NLRP3抑制剂MCC950组(LPS+MCC950组)、LPS+DEX组、LPS+EMO组。对应给药的终浓度的50 ng/m L LPS、400 n M MCC950、100 n M DEX、30μg/m L EMO,孵育反应24 h收取细胞。采用RT-PCR检测TNF-α、NLRP3、ASC、Caspase-1、IL-1β基因的m RNA表达;采用Westetn blot检测TNF-α、NLRP3、ASC、Caspase-1、IL-1β的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解剖后观察,发现SAP组大鼠肠管变暗紫,胰腺组织大面积坏死,肺脏无色泽且有瘀血,加入大黄素和地塞米松干预后明显缓解。与假手术组相比,胰腺组织及肺组织的湿/干比显着升高(P<0.05)、SAP组的血清淀粉酶的水平显着升高(P<0.01)、胰腺和肺组织的H&E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肺组织凋亡比例明显增加(P<0.001)、肺组织中的凋亡相关蛋白的Caspase3、Bax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中Caspase3表达分布增多(P<0.01)。在加入大黄素及地塞米松干预后,与SAP组大鼠相比,以上指标均有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在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肺组织凋亡比例、肺组织中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的表达时,大黄素组比地塞米松组效果更好,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假手术组,SAP组的肺组织中NLRP3/Caspase-1通路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表达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及IL-18的表达明显升高(P<0.001)、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Ly6G数量增多明显(P<0.001)、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迁移蛋白i CAM和IL-8的表达显着增强(P<0.05)。加入地塞米松和大黄素干预后,以上指标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对照地塞米松组,大黄素组对以上各检测指标的干预效果更加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细胞比较,LPS刺激中性粒细胞后,TNF-α和NLRP3/Caspase-1通路中NLRP3、ASC、Caspase-1、IL-1β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都显着升高(P<0.01),加入NLRP3抑制剂MCC950、大黄素干预后,以上指标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相比LPS组都显着降低(P<0.05),地塞米松组的以上指标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且大黄素和MCC950的干预效果比地塞米松更好,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AP肺损伤时胰腺和肺损伤明显且肺组织细胞凋亡加重。2.NLRP3/Caspase-1通路在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模型中被激活,并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及在肺组织中的浸润,进而加重肺损伤。3.抑制中性粒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缓解急性胰腺炎肺损伤。4.大黄素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的活化可缓解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

罗荣标[10](2020)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2、以大鼠实验动物模型为基础,从肺组织细胞凋亡的角度去探讨丹参酮IIA磺酸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20g-270g),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组(简称丹参酮治疗组)。模型组和丹参酮治疗组大鼠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1ml/kg)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急性肺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开腹,翻动十二指肠并轻轻触碰胰腺。丹参酮治疗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立即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20mg/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于造模成功后腹腔内注射等容积0.9%生理盐水(NS),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3h、6h、12h取材。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变化。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v WF、s EPCR、TNF-α水平。4.TUNEL法检测肺组织内皮细胞原位凋亡。5.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6.肺组织含水量测定。结果:1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整体呈增高趋势,由原来的轻度水肿,逐渐转变为散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及血性腹水,胰腺组织周围肉眼可见皂化斑形成,腹水量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增多。肺组织在各时相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润,肺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和肺不张等。丹参酮治疗组术后各时相点大鼠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较模型组相应时段评分降低(P<0.05)。2模型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证明急性胰腺炎造模成功,造模后3h大鼠血清淀粉酶即显着升高,丹参酮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血清淀粉酶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在造模后含量明显上升(P<0.05),在3h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相应时间点丹参酮治疗组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有所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 WF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于6h达到高峰,丹参酮治疗组在6h、12h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s EPCR于术后迅速升高,并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显着高于假手术组,丹参酮治疗组在术后6h达到高峰,在12h缓慢下降,低于模型组(P<0.05)。3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假手术组大鼠肺组织中可检测到极少量细胞凋亡,造模后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在各时相点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3h达到相对峰值,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丹参酮治疗组肺组织凋亡指数同样在术后显着升高,且在各时相点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肺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假手术组肺组织可见少量Bax和一定数量Bc I-2蛋白表达,模型组和丹参酮治疗组在造模后各时间段二者均有明显表达(P<0.05),模型组Bax蛋白表达在6h达到高峰,后随时间延长下降,丹参酮治疗组在各时段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丹参酮治疗组Bcl-2蛋白表达未存在显着差异。5肺组织含水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含水量整体呈增高趋势,各时相点比值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丹参酮治疗组在12h时相点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1.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够抑制TNF-α的释放,起到抗炎及减轻SAP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2.牛磺胆酸钠诱导SAP并发ALI过程中,细胞坏死引起炎性因子释放起主要作用。丹参酮IIA磺酸钠通过上调Bax蛋白来促进细胞凋亡,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

二、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肺损伤发病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肺损伤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MODS的效果观察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eICU数据库的急性胰腺炎死亡危险因素及死亡预测模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研究背景
第2章 eICU数据库
    2.1 eICU数据库简介
    2.2 eICU数据库的申请与安装
    2.3 数据采集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分组
    3.5 预测变量
    3.6 研究终点
    3.7 研究设计
    3.8 统计学方法
    3.9 预测模型
        3.9.1 logistic回归模型
        3.9.2 APACHE Ⅳ评分模型
        3.9.3 决策树模型
第4章 结果
    4.1 纳入病例和预测变量
    4.2 缺失值分析
    4.3 定量资料正态性检验
    4.4 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
    4.5 急性胰腺炎死亡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4.6 急性胰腺炎死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7 急性胰腺炎预测模型建立
        4.7.1 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4.7.2 APACHE Ⅳ模型
        4.7.3 决策树模型
        4.7.4 三种死亡预测模型预测效能比较
    4.8 评分模型的建立
第5章 结论
第6章 讨论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A APACHEⅡ评分表
附录 B 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患者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胞外组蛋白对多种器官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组蛋白在急重症模型小鼠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急重症模型小鼠的循环组蛋白来源的初步探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详见学术成果之已发表论着2)
文献综述 细菌 DNA、免疫细胞死亡与脓毒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急性胰腺炎肠麻痹针刺处方优化筛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6)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1.1 SAP概述
        1.2 SAP病因
        1.3 SAP发病机制
        1.4 SAP诊断
        1.5 SAP非手术治疗进展
    2 传统医学文献研究
        2.1 中医对AP的大体认识
        2.2 SAP中医辨证论治
        2.3 中医对SAP的治疗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前处理
        2.3 造模
        2.4 标本采集
        2.5 HE染色及病理切片制作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大鼠胰腺大体观察结果
        3.2 胰腺组织病理结果
        3.3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检测结果
        3.4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mRNA检测结果
        3.5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表达结果
        3.6 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白介素10与SAP
    2 NF-κB/TNF-α-IL-1β信号通路与SAP
        2.1 NF-κB与SAP
        2.2 TNF-α、IL-1β与SAP
        2.3 NF-κB、TNF-α、IL-1β与SAP
    3 NF-κB/iNOS-COX-2信号通路与SAP
    4 SAP炎症通路与微循环通路的关系
        4.1 TNF-α、IL-1β均可诱导iNOS的表达
        4.2 TNF-α、IL-1β均可诱导C0X-2 的表达
        4.3 NF-κB、TNF-α、IL-1β、iNOS、COX-2与SAP
        4.4 实验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P2X7-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及分组
        2.实验仪器和设备
        3.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实验方法
        1.建立SAP大鼠模型及各组大鼠的处理
        2.标本采集与处理
        3.胰腺和肺的组织形态学分析
        4.血清淀粉酶(AMY)含量检测
        5.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测定肺组织含水量
        6.动脉血气分析检测
        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因子IL-18、IL-1β和TNF-α的水平
        8.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P2X7-NLRP3 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中P2X7、NLRP3、ASC、pro-Caspase-1和Caspase-1p20 蛋白的表达
        9.RT-qPCR法检测肺组织中P2X7mRNA、NLRP3mRNA的表达
    (三)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一)各组大鼠生存状态和大体解剖情况
    (二)各组大鼠胰腺、肺组织HE染色病理观察及评分
    (三)各组大鼠血清中淀粉酶活性水平比较
    (四)各组大鼠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的比较
    (五)各组大鼠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六)各组大鼠血清中促炎因子IL-18、IL-1β和 TNF-α的含量
    (七)各组大鼠“P2X7-NLRP3 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中P2X7、NLRP3、ASC、pro-Caspase-1和Caspase-1p20蛋白的表达
    (八)RT-qPCR法检测肺组织中P2X7mRNA和NLRP3mRNA基因表达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NLRP3炎性小体: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核心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研究设计
        1.4.1 病例采集
        1.4.2 评价指标
        1.4.3 临床症状评分
        1.4.4 指标定义
    1.5 治疗
    1.6 统计学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基线资料对比
    2.2 临床检测指标对比
    2.3 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2.4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2.5 临床疗效对比
    2.6 临床转归对比
    2.7 住院时间对比
第3章 讨论
    3.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简介
    3.2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情发生发展机制
    3.3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发症
    3.4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简介
    3.5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原理
    3.6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3.7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意义
    3.8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源性胰腺炎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黄素对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干预作用的观察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SAP动物模型制备
        2.2 胰腺和肺组织的湿/干比测量
        2.3 血清淀粉酶测量
        2.4 H&E染色检测胰腺、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
        2.6 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的表达
        2.7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Caspase3 表达分布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各组大鼠术后一般状态及解剖观察
        2.大鼠胰腺、肺组织湿/干比变化
        3.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的测定
        4.大鼠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评分
        5.各组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水平
        6.大鼠肺组织中凋亡蛋白Caspase3、Bax和 Bcl2 表达水平
        7.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aspase3 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LRP3/Caspase-1 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 的蛋白表达水平
        2.2 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18)
        2.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组织的中性粒细胞Ly6G表达分布
        2.4 Western 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相关蛋白i CAM和 IL-8表达水平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大鼠肺组织中NLRP3、Caspase-1、ASC蛋白表达水平
        2.大鼠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
        3.大鼠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Ly6G的表达
        4.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 CAM和 IL-8 蛋白表达水平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体外培养中性粒细胞NLRP3/Caspase-1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大黄素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中性粒细胞提取及体外培养
        2.2 RT-PCR检测中性粒细胞中TNF- α、NLRP3、 ASC、Caspase-1、IL-1β基因的m RNA表达
        2.3 Western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中TNF-α、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的表达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大鼠中性粒细胞提取纯度结果
        2.中性粒细胞TNF-α、NLRP3、ASC、Caspase-1、IL-1β基因的mRNA表达
        3.中性粒细胞TNF-α、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的表达变化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NLRP3炎症小体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1 NLRP3 炎症小体
    2 急性肺损伤(ALI)
    3 NLRP3 与急性肺损伤
    4 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
    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急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肺损伤发病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MODS的效果观察和临床分析[D]. 张宇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eICU数据库的急性胰腺炎死亡危险因素及死亡预测模型探究[D]. 刘松. 山东大学, 2021(09)
  • [3]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吕春婷.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循环组蛋白与急重症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D]. 程振兴. 东南大学, 2020
  • [5]急性胰腺炎肠麻痹针刺处方优化筛选的临床研究[D]. 李淑娜.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文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P2X7-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D]. 罗亚岚.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连续性血液净化应用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游明波. 南华大学, 2020(01)
  • [9]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D]. 姜囡. 大连医科大学, 2020
  • [10]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D]. 罗荣标.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