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坑甲虫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趋化反应试验

垂直坑甲虫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趋化反应试验

一、纵坑切梢小蠹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趋性反应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丽[1](2021)在《四种香辛料精油成分分析及对印度谷螟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精油对害虫的生物活性已成为害虫防治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话题。植物精油在防治储粮害虫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对四种香辛料精油进行了成分分析并测定了印度谷螟的触角电位反应,探究利用香辛料精油防治印度谷螟的潜在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四种香辛料精油的化学成分:生姜精油(Ginger essential oil)测出了33个化学成分,其中四个主要成分是姜烯(38.74%)、β-倍半水芹烯(13.76%)、甜没药烯(10.9%)、姜黄烯(8.13%)。紫苏精油(Perilla frutescens essential oil)测出了29个化学成分,其中萜品油烯(16.09%)、1,4-桉叶素(14.18%)、月桂烯(13.97%)为三种主要成分。经测定的茴香精油(Fennel essential oil)含有39种化学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43.23%)含量最高,茴香脑(37.33%)仅次之,α-蒎烯(14.8%)的含量相对其余成分也较高。从花椒精油(Zanthoxylum bungeanum essential oil)中测出了18种化学物质,其主要成分是乙酸芳樟酯(12.15%)和(+)-柠檬烯(10.41%)。2.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精油种类与浓度对成虫的触角电位均有一定影响,雌雄触角对精油的反应存在差异。花椒精油引起的相对反应值最高,较其余3种差异显着(P<0.01)。印度谷螟成虫对四种香辛料精油的刺激都有明显的反应,每一种精油不同浓度产生的EAG值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巩雪芳,谢寿安,车显荣,刘绥鹏,吕淑杰[2](2018)在《花椒窄吉丁后肠、粪便挥发物的提取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正己烷浸提法提取花椒窄吉丁(Agrilus zanthoxylumi)后肠、粪便挥发物,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组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花椒窄吉丁成虫后肠挥发物种类和相对含量雌雄差异不大,主要为醛类和有机酸化合物,顺-9-十六烯醛在雌雄虫后肠挥发物中相对含量最高。雌虫粪便挥发物以烃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分别以正四十烷(21.16%)和叶绿醇(8.53%)相对含量为最高;雄虫以有机酸和烃类为主,分别以油酸(24.74%)和二十一烷(6.07%)相对含量为最高。雌、雄虫粪便挥发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很大。

王军辉[3](2015)在《三种切梢小蠹化学生态学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范围内,小蠹是危害松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们严重影响松树的健康生长,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发生在我国云南省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是危害云南松和思茅松的主要小蠹种类,这三种切梢小蠹在云南省的发生已经有三十多年,造成了大量的松树死亡,影响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针对切梢小蠹的防治方法主要是清理蠹害木和进行化学防治,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了研究三种切梢小蠹危害之间的关系及其化学生态学机制,并进一步改进引诱剂,自2013年5月底至11月底的蛀梢期,同年12月至翌年1月的蛀干期,在云南省建水县、宁洱县和安宁市调查被三种切梢小蠹为害的枝梢和树干特点。同时,收集被不同种类切梢小蠹为害枝梢的挥发物、被害树干的挥发物,以及不同时期后肠挥发物,并应用气-质联用技术和气相色谱法对挥发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在室内用鉴定出的单品化合物及其混合物配置引诱剂进行生物测定试验,筛选对三种切梢小蠹分别有引诱作用的引诱剂,并将初步筛选的引诱剂应用在野外进行诱捕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蛀梢期,在横坑切梢小蠹与云南切梢小蠹混合发生区域,横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枝梢的为害不受其生长方向的影响;云南切梢小蠹更倾向于为害东、西方向上生长的枝梢。三种切梢小蠹中,云南切梢小蠹为害枝梢蛀入孔处直径最大,短毛切梢小蠹的最小。云南切梢小蠹为害枝梢蛀入孔距离顶梢的长度最大,横坑切梢小蠹的最小。横坑切梢小蠹为害枝梢的蛀入孔距离顶梢长度与蛀入孔处直径间无相关性,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的蛀入孔直径与其距离顶梢长度间的关系呈现极相关关系。蛀干期初期,在建水县,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干的中下部,云南切梢小蠹在整个树干都有分布。在玉溪市,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干的中下部,在中上部也有分布,云南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干的中上部。在安宁市,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干的中下部,云南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干的中上部,而短毛切梢小蠹在整个树干均有分布。这说明三种小蠹的数量和比例会影响其在树干的分布。(2)蛀梢期,横坑切梢小蠹雌雄虫和云南切梢小蠹雌雄虫对自身为害枝梢挥发物有强烈的趋性,对其他被害枝梢挥发物趋性较弱,短毛切梢小蠹除了自身为害枝梢有强烈趋性外,对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为害枝梢也有趋性;同时,三种切梢小蠹对同种类和同性别后肠挥发物有强烈的趋性外,也对其他种类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也有较强的趋性。尽管思茅松和云南松上被短毛切梢小蠹为害的枝梢挥发物及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化学成分不同,但不同寄主对短毛切梢小蠹的趋性行为没有显着影响。蛀干期,尽管三种小蠹都对自身为害树干挥发物趋性最强,横坑切梢小蠹雌雄虫和云南切梢小蠹雌雄虫还对其它两种切梢小蠹雌雄虫为害树干挥发物有趋性,而短毛切梢小蠹雌雄虫只对自身为害树干挥发物有强烈趋性;另外,三种切梢小蠹除了对自身后肠挥发物有强烈趋性外,还对其它两种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也有较强的趋性。这表明,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与三种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的信息化学物质共同对三种切梢小蠹起作用。(3)蛀梢期,与健康枝梢挥发量相比,被横坑切梢小蠹雄虫为害枝梢挥发物中,(+)-Camphene、γ-terpinene、(-)-Limonene、cis-verbenol、trans-verbenol、Myrtenol、Caryophyllene、Thujopsene和Cuparene挥发量增加,其他挥发物含量减少;被雌虫为害枝梢中各挥发物含量均减少。被云南切梢小蠹雄虫为害枝梢挥发物中,(+)-Camphene、γ-terpinene、cis-verbenol、trans-verbenol和Myrtenol的挥发量与健康枝梢的挥发量相比变化不大,其他化合物挥发量减少;雌虫为害枝梢挥发物中,Myrcene、3-Carene、γ-terpinene、cis-verbenol、trans-verbenol、Myrtenol和Caryophyllene含量增加,其他化学物质含量减少。与健康枝梢挥发量相比,短毛切梢小蠹雄虫为害枝梢挥发物中,Myrcene、γ-terpinene、(-)-Limonene、myrtenol、Caryophyllene挥发量无显着变化,(+)-Limonene、cis-verbenol、trans-verbenol挥发量增加,其他化合物含量减少;雌虫为害枝梢挥发物中(+)-Camphene和3-Carene挥发量无显着变化,其他化合物含量减少。(4)综合生物测定、化学分析及野外诱捕试验结果得出,蛀梢期,S-α-pinene,β-pinene,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横坑切梢小蠹雄虫有引诱作用;β-pinene,3-Carene,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横坑切梢小蠹雌虫有较强引诱作用。3-Carene和myrtenol对云南切梢小蠹雄虫有较强引诱作用;S-α-pinene,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云南切梢小蠹雌虫有较强引诱作用。(+)-Camphene,3-Carene,cis-verbenol,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短毛切梢小蠹雄虫有较强引诱作用;S-α-pinene,γ-terpinene,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短毛切梢小蠹雌虫有较强引诱作用。蛀干期,对横坑切梢小蠹雄虫有较强引诱作用的是S-α-pinene,3-Carene,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横坑切梢小蠹雌虫有较强引诱作用的是S-α-pinene,β-pinene,3-Carene,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云南切梢小蠹雄虫有较强引诱作用的是S-α-pinene,3-Carene,cis-verbenol,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云南切梢小蠹雌虫有较强引诱作用的是S-α-pinene,cis-verbenol,trans-verbenol和Myrtenol。对短毛切梢小蠹雌雄虫均有较强引诱作用的是S-α-pinene,β-pinene,Myrcene,3-Carene,cis-verbenol,trans-verbenol和Myrtenol。(5)筛选的配方中,1、2、3、4、5和6分别对横坑切梢小蠹雄虫,雌虫,云南切梢小蠹雄虫,雌虫,短毛切梢小蠹雄虫,雌虫有较好的引诱作用,配方7对横坑切梢小蠹雌雄虫均有引诱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对云南地区三种切梢小蠹雄虫和雌虫分别有引诱作用的信息化学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不同的,但也有对同种类切梢小蠹两性均有引诱作用的相同成分的信息化学物质,正是这些相同和不同的信息化学物质影响了三种切梢小蠹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曹丹丹[4](2014)在《松材线虫病死木隐翅虫及其与寄主间化学信息联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推广及各种森林保育措施的实施,人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的减少,林分中枯立木及腐木的数量逐步增加。与森林资源结构变化相适应,森林昆虫种群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枯立木为食物资源的“分解者”以及危害衰弱木的次期性害虫数量增加,其中许多类群,如天牛、小蠹、象甲等,兼具“分解者”和次期性害虫的习性,成为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因子。利用与害虫共栖的生物作为载体,携带害虫的病原生物开展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生物防治新方法。松树枯死木隐翅虫是松树蛀干害虫共栖类群,本文从松树枯死木上生活的节肢动物资源调查、生态位分析等角度评价该类隐翅虫资源作为载体昆虫在松树次期性害虫治理中的潜力,同时从优势隐翅虫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寄主化学信息联系机制两方面,探索隐翅虫资源开发的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松材线虫病死木皮下节肢动物隶属3纲7目17科27种。其中跳虫科、隐翅虫科、蝇科、小蠹科种类为优势种,螨科和天牛科种类为丰盛种,肿腿蜂科、穴甲科、茧蜂科、象甲科种类为常见种,蚁科、露尾甲科、蓟马科、阎甲科、蠼螋科、叩甲科、郭公虫科种类为偶见种。2.隐翅虫科类群生态位宽度最大,与小蠹、天牛的时间、空间、时-空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均高于其他种类。表明隐翅虫与主要蛀干害虫在时间及空间相遇的几率很大,跟随性较强,具有作为载体昆虫开发利用的潜力。3.松树病死木皮下隐翅虫的优势种类Homalota sp.为前角隐翅虫亚科Aleocharinae,粪隐翅虫族Homalotini(=Bolitocharini),Homalotina亚族,Homalota属,该隐翅虫在中国属于新记录属种。4.研究了Homalota sp.的形态及生物生态学特性。Homalota sp幼虫分为3个龄期,腐食性兼肉食性,喜食跳虫、幼龄蝇科幼虫及天牛幼虫,对于小蠹科、象甲科、叩甲科、蚁科、蠼螋科幼虫只有在强迫取食时才会表现出取食行为,实验过程中并未观察到捕食其它生物活体。室内观察Homalota sp.成虫昼夜活动节律有2个高峰期,即白天上午的8:0011:00,以及晚上的20:0022:00。5.室内Y-型嗅觉仪选择实验表明Homalota sp.雌雄成虫对于伐倒后不同时期的寄主基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趋向反应,其中对基质B(伐倒中前期长菌的松材线虫病死木韧皮部)趋性反应最为强烈,且雌雄性别之间无显着差异。GC-EAD检测Homalota sp.触角对寄主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雄性成虫对(+)-α-长叶蒎烯反应强烈,触角电位反应值为4mv;而雌性成虫则对丁香烯及长叶环烯有电生理反应,反应值分别为0.8mv和3.4mv。6.通过比对不同涂层的6种固相微萃取头的气相色谱图,得出适合萃取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的萃取头。GC-MS分析结果表明,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共检测出87种化学物质,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占总含量的93.00%),其中以α-蒎烯(28.31%)、长叶烯(16.04%)、1-石竹烯(8.76%)、β-蒎烯(8.53%)、右旋萜二烯(6.18%)、莰烯(5.61%)、长叶环烯(3.01%)、异长叶烯(2.4%)、α-石竹烯(1.97%)、(+)-4-蒈烯(1.91%)、(+)-α-长叶蒎烯(1.59%)含量较高。7.对寄主挥发物连续监测表明,温度是影响挥发物种类和含量的主要因子,随着温度降低,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质种类逐渐减少,各种挥发物质的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α-长叶蒎烯、丁香烯、1-石竹烯总体呈现先升高后后降低的趋势,长叶环烯与长叶烯总体呈现升高趋势。通过相对含量的变化及野外引诱结果分析,(+)-α-长叶蒎烯、长叶环烯有可能对Homalota sp.成虫具有引诱活性。野外原木引诱结果显示,在松材线虫病死木伐倒后20天开始有Homalota sp.入侵,此后隐翅虫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在伐倒后32天41天达到高峰期,之后数量逐渐减少。结果与寄主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变化趋势一致。

王平彦[5](2012)在《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and Faccoli,横坑切梢小蠹T.minor Hartig和短毛切梢小蠹T.brevipilosus Egger均为我国西南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的重要害虫。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由于上述三种小蠹的严重危害,造成大面积云南松枯死。为了开发三种小蠹的引诱剂,更好地对这三种切梢小蠹进行监测和防治,我们对其信息化学物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感受信息化学物质的主要器官---触角及其感器;通过饵木堆诱虫试验和木段接虫试验,比较了饵木与信息化学物质配方在诱虫效果、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通过GC/GC-MS分析和室内外生物测定验证了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另外,在采集虫源时,补充了小蠹的蛀梢蛀干习性,并找到一种快速、简易区分雌雄小蠹的新方法。结果如下:(1)在虫源采集过程中发现了①少量母坑道中有2雄1雌,2雌1雄和2雌2雄的情况;②位于孔道前面的小蠹并不一定是雌虫,位于后面的小蠹也未必是雄虫;③早期与晚期转干的云南切梢小蠹在总体上以不同高度均匀侵入树干;但早期转干的横坑切梢小蠹明显地先侵入树干中部,而后期的则攻击树干下部。在观察了大量小蠹雌雄虫后,发现了一种区分三种雌雄小蠹的简易方法,雌虫的腹部背板最后一节宽大,半圆形,而雄虫的窄小,两侧近似平行。(2)扫描电子显镜微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三种切梢小蠹具有8种共同感器,分别为两种毛形感器,两种剌形感器,锥形感器、具突锥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鬓氏毛各一种。毛形感器1和2分布于锤状部上,分别有顶孔和壁孔及5和8条树突;刺形感器1和2,无壁孔、无树突。锥形感器的数量和壁孔密度最多,有10-14条树突;作为一种新型感器的具突锥形感器的有顶孔,其淋巴腔中只发现1条树突;栓锥形受器有壁孔和5条树突。另外在云南切梢小蠹动雌虫触角上发现3个叉形感器。尽管三种切梢小蠹具有相似的触角和感器,但横坑切梢小蠹触角锤状部第三和第四亚节的感器数量明显少于其它两种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相比,云南切梢小蠹触角的毛形感器2,刺形感器2和锥形感器明显较多,而且其毛形感器1和锥形感器在尺寸上也明显较大。(3)饵木堆诱虫试验结果表明,严重受害饵木堆的诱虫量明显多于健康和轻度受害饵木。引诱高峰出现在第15天左右。严重受害饵木堆中s-(-)-α-蒎烯,(1s)-(-)-β-蒎烯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对照。(4)以母坑道小于2cm的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为虫源的接虫试验中,接虫木段诱虫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接一对云南切梢小蠹雌雄虫的木段引诱横坑切梢小蠹也明显多于对照。以蛀梢云南切梢小蠹为虫源的试验中,接虫木段引诱的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显着多于对照。对接虫木段和不接虫木段的挥发物分析显示,s-(-)-α-蒎烯、月桂烯和(-)-柠檬烯的含量在测试横坑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的反应中有明显差异。s-(-)-α-蒎烯,1R-(+)-a-蒎烯,(+)-莰烯,(+)-3-蒈烯和1s)-(-)-β-蒎烯的含量在测试云南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的反应中差异显着。(5)s-(-)-α-蒎烯,1R-(+)-a-蒎烯,月桂烯,(1s)-(-)-β-蒎烯,(s)-顺式-马鞭草烯醇,(-)-反式-马鞭草烯醇,L-(-)-马鞭草烯酮和(-)-桃金娘烯醇的含量在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不同阶段后肠中存在显着差异。(6)触角电位测定显示,三种小蠹对(s)-顺式-马鞭草烯醇,(-)-反式-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醇和s-(-)-α-蒎烯均有有明显的电生理反应。(7)2010年12月玉溪和曲靖两试验地结发现,配方D对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效果显着强于国外横坑切梢小蠹专用配方;2011年12月,在玉溪试验中新配配方对横坑切梢小蠹的引诱效果显着强于配方D;在2012年1月曲靖试验中,同样发现新配方对三种切梢小蠹的引诱效果强于配方D。上述分析说明,化合物1,11,12和13为共同的活性成分,但化合物8对短毛切梢小蠹雄虫有较明显的活性。就颜色而言,黑色诱捕器诱虫最多。

姬贵平[6](2012)在《云南松3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寄主选择的化学生态学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以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为寄主的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短毛切梢小蠹(Tomicus brevipilosus)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严重危害云南松,导致大量树木死亡。切梢小蠹由于体型较小、生活隐蔽、繁殖迅速,防治困难,为害性大,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三种小蠹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刻不容缓。已报道的研究多侧重于小蠹转干期,对小蠹蛀梢期及其他两种小蠹的研究较少。林间三种切梢小蠹共同危害云南松,蛀梢期需要多次转梢为害以完成营养取食,在外暴露的机会比较多,对引诱剂作用的发挥是有利的,因此加强对这一时期挥发性信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GC、GC-MS技术和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探索了三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危害云南松枝梢的化学生态学机制,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蛀梢期三种小蠹对枝梢粗提物的趋向反应;云南松枝梢及三种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寄主挥发性单萜和小蠹虫体信息素单组分及混配物对小蠹引诱作用的生物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小蠹对不同枝梢粗提物的趋向生物测定结果显示:三种小蠹对被害云南松枝梢粗提物均有明显的趋向选择,而对华山松枝梢粗提物的趋向选择不明显;横坑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对被害与健康云南松枝梢粗提物的选择性没有显着的差异,云南切梢小蠹能根据挥发性气味识别被害与健康云南松枝梢。说明蛀梢期小蠹是利用挥发性气味进行寄主枝梢定位的。2.利用GC和GC-MS对云南松枝梢和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蠹危害后枝梢中挥发物成分的含量有不同的变化,被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的枝梢挥发物中含量发生显着变化的种类明显较多,其中被害梢挥发物中月桂烯、莰烯、β-蒎烯和β-石竹烯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梢,而3-蒈烯的含量明显低于健康梢;横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枝梢中(+)-柠檬烯含量显着低于健康梢;短毛切梢小蠹危害梢中3-蒈烯的含量明显低于健康梢,说明不同小蠹危害后枝梢的抗性或抵御表现不同。三种小蠹后肠挥发物在组成和含量上均有显着差异,其中短毛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组分最多,横坑切梢小蠹最少;云南切梢小蠹后肠中的月桂烯含量与短毛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有显着差异。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3.利用步测法测定三种小蠹对寄主挥发性单萜和小蠹虫体信息素单组分的趋向结果表明:三种小蠹对测定的部分寄主挥发性单萜有明显的趋向,其中蛀梢云南切梢小蠹对一定浓度的化合物A、B、C、E有明显趋向,蛀梢横坑切梢小蠹对浓度100ng/μL的化合物A、B有明显的趋向,一定浓度的化合物A、B、C、E、G、H、对蛀梢期短毛切梢小蠹有明显引诱作用,转干期短毛切梢小蠹对化合物B、C、D、E、G有明显趋向反应。三种小蠹对测定的虫体信息素挥发物I、J、K均有明显的趋向。引起切梢小蠹趋向反应的活性物质种类是不同的,这些活性物质在小蠹寄主定位中可能发挥了作用。4.利用步测法测定三种小蠹对混配物的趋向结果表明:混配物V、VII和XIX对蛀梢期横坑切梢小蠹有明显的引诱效果;混配物II、XVII和XVIII对蛀梢期云南切梢小蠹有明显的引诱效果;混配物IV、V和VI对蛀梢期短毛切梢小蠹有显着引诱作用;混配物I、VI和VII对转干期短毛切梢小蠹的引诱作用显着,可见对三种小蠹具有明显引诱作用的混配组合不同。不同小蠹对同种组合和配比的混配物的敏感性不同,混配物IV对蛀梢期短毛切梢小蠹具有专性引诱作用;VII、XIX对横坑切梢小蠹具有专性引诱作用,而V对蛀梢横坑切梢小蠹、蛀梢短毛切梢小蠹综合引诱效果较好。

史睿杰[7](2012)在《青海云杉枝条、针叶和云杉八齿小蠹粪便的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以及室内趋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杉八齿小蠢(Ips typographus Linnaeus)为次生性害虫,一般危害天然云杉林,尤其是危害成、过熟的云杉林,在适宜条件下或虫害严重时还可直接对健康立木造成侵害,并和其他小蠢一起造成林木的大面积枯死,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为了达到对云杉八齿小蠢更好的防治效果,本文从其化学活性物质角度出发,通过固液微萃的方法,提取青海云杉枝条、针叶和云杉八齿小蠹粪便的挥发性物质,并利用GC-MS分析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最后通过“Y”型嗅觉仪进行室内趋向测试。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GC-MS对健康的青海云杉枝条检测,共检测出50种挥发性物质,枝条检测出的挥发组分当中,多为C10和C15,且没有测到C15以上的挥发物质,其中以萜烯类物质含量最多。枝条检测出醇类挥发物6种,含量为2.45%,其中3,3,7,11-四甲基三环[5.4.0.0(4,11)]十一烷-1-醇含量最多,为2.12%;酯类挥发物1种,为左旋乙酸冰片酯,含量为1.76%;酚类挥发物1种,含量为0.04%;醚类物质1种,含量为0.22%;萜烯类和芳香烃类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最多,有41种,含量为95.46%。其中a-蒎烯、a-水芹烯、莰烯含量最多,分别为35.41%、22.57%和11.19%。2)通过GC-MS对健康的青海云杉的针叶检测,共检测出42种挥发物质,在针叶检测出的挥发组分当中,多为C10和C15,且没有测到C15以上的挥发物质。针叶检测出醇类挥发物5种,含量为0.39%;酸类挥发物1种,含量0.04%;酯类挥发物2种,含量为16.76%;酮类挥发物1种,为4-(3-羟基-2,6,6-三甲基环己基-1-乙烯基)戊-3-烯-2-酮,含量为2.64%;酚类挥发物2种,含量为0.59%;萜烯类和芳香烃类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最多,为31种,含量为79.36%。其中以a-蒎烯、莰烯含量最多,含量分别为19.64%和23.10%。3)通过GC-MS对云杉八齿小蠹的粪便检测,共检测出36种挥发物,粪便检测出烷烃类挥发物7种,含量4.11%;酸类挥发物1种,含量1.50%;酯类挥发物5种,含量为30.91%;醛类挥发物2种,含量为1.62%;萜烯类挥发物7种,含量为14.21%;醚类挥发物1种,含量为0.95%;芳香烃类挥发物种类为4种,含量为1.68%。4)用“Y”型嗅觉仪测试云杉八齿小蠹成虫对左旋乙酸冰片酯、a-水芹烯a-蒎烯和莰烯在4种浓度下(0.1μllμl-1、0.05μlμl-1、0.01μlμl、0.001μlμl-1)的室内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左旋乙酸冰片酯在浓度为0.01μlμl-1时,对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好,达到了36.67%;a-水芹烯在浓度为0.01μlμl-1时,对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好,达到了33.33%;a-蒎烯在浓度为0.05μ1μl-1时,对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好,达到了56.67%;莰烯在浓度为0.01μlμl-1时,对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好,达到了26.67%。本文从植物性挥发物质着手,通过GC-MS分析和室内生测,初步测定了4种植物性挥发物质对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效果。室内趋向实验表明:a-蒎烯对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效果较好,左旋乙酸冰片酯、a-水芹烯和莰烯对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效果次之。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云杉八齿小蠹侵害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可持续治理云杉小蠹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王茹琳[8](2011)在《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危害华山松,尤以华山松健康立木严重受害。近年来,我国秦岭与大巴山区的华山松遭受华山松大小蠹严重危害,造成大面积华山松天然林成片死亡,给森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也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华山松大小蠹的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缺乏对其有效和无污染的防治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利用化学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害虫防治的新对策,而且在对红脂大小蠹、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ponderosae)等其它钻蛀性害虫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在基本掌握了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华山松、虫体及虫体-华山松复合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主要结论如下:(1)为探讨华山松大小蠹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的机理及两性之间是否存在引诱作用,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华山松、雌成虫、雄成虫、雌成虫-华山松和雄成虫-华山松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寄主挥发物对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雌成虫挥发物对雄成虫有较高的引诱率,雄成虫挥发物对雌雄成虫均无明显引诱作用;雄成虫对虫体与寄主复合体气味的行为反应均高于对相应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反应。此实验结果说明,华山松大小蠹雌成虫在搜寻、选择寄主过程中,寄主华山松气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还说明华山松大小蠹种内存在信息素或性信息素,雌虫释放的信息素对同类雄虫有很强的引诱作用,添加寄主植物能够增强雌成虫对雄成虫的引诱效果。这可为研发华山松大小蠹成虫防治新方法提供基础信息。(2)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华山松大小蠹对采用浸提法提取的三种不同溶剂粗提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三种粗提物对华山松大小蠹雌成虫的引诱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正己烷>正戊烷>乙醚;对雄成虫的引诱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正己烷>乙醚>正戊烷。试验结果说明,正己烷作为有机溶剂,在采取浸提法时效果好于正戊烷和乙醚。(3) GC-MS分析正已烷提取的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挥发物主要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反式石竹烯(56.86%),a-蒎烯(6.93%),大根香叶烯(6.18%),p-蒎烯(5.57%),罗勒烯(4.47%),环庚烷(4.12%),A-可巴烯(2.69%),丁香烯(2.63%),邻苯二甲酸酯(1.18%),环己烯(0.66%),这几种化合物的含量占总量的91.29%。(4)为筛选适宜配制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引诱剂的有效化学成分,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对华山松挥发物主要成分的触角电生理(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0.01、0.1、1、10、100μg 5种刺激剂量下,成虫对7种化合物在特定浓度下均有明确的EAG反应;雌、雄虫对月桂烯、(+)-3-蒈烯、β-石竹烯3种化合物及雄虫对(+)-a-蒎烯、柠檬烯的EAG相对电位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0μg刺激条件下;在10μg刺激剂量条件下,雌虫对(+)-α-蒎烯、β-蒎烯和(+)-3-蒈烯有明显的正趋向反应,正趋向率均高于72%且显着高于雄成虫对3种挥发物的正趋向率;在1μg刺激下,只有雄虫对(+)-3-蒈烯有一定正趋向反应;而在100烬条件下,(-)-α-蒎烯对雌、雄虫均有一定驱避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华山松大小蠹林间引诱剂提供借鉴。(5)选取5种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水杨醛、壬醛、三氯乙烯、二氯甲基甲醚和顺-3-己烯-1醇,应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初步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这5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和趋向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三氯乙烯,雄虫对壬醛、二氯甲基甲醚有明显的EAG反应;三氯乙烯对雄成虫有较高的引诱率,显着高于对雌成虫的引诱率。试验结果可为华山松大小蠹的行为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借鉴。(6)为筛选有效诱集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的植物挥发物复合组分,根据华山松大小蠹各成分的组成比例,选取(+)-α-蒎烯、β-蒎烯、(+)-3-蒈烯、β-石竹烯、月桂烯和柠檬烯进行配比,配制了10种复合组分。结果表明:在触角电生理反应中,雌成虫对Ⅲ和Ⅶ无反应,对Ⅵ表现为弱反应,对其他几种配方均表现为明确反应。雌成虫对Ⅷ反应的相对电位值最高;雄成虫对Ⅵ无反应,对Ⅳ为弱反应,对其他的配方表现为明确反应。雄成虫对X的反应最强。生测结果表明:复合组分Ⅱ对雌成虫的引诱率最高,达81.11%,复合组分Ⅷ、Ⅶ和Ⅴ对雌成虫也有较高的引诱率,其他几种复合组分的引诱率显着低于上述四种复合组分;雄成虫对复合组分X的正反应趋向率最高,为78.89%,其次为Ⅶ和Ⅷ,对Ⅲ的正反应趋向率最低,为53.33%,显着低于对其他9种复合组分的趋向率。复合组分Ⅱ、Ⅳ、Ⅴ、Ⅶ、Ⅷ和X可应用于林间引诱试验。

岳锋,杨斌[9](2011)在《不同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将云南松针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非寄主植物叶片配成0g∶6g﹑1g∶5g﹑2g∶4g﹑3g∶3g﹑4g∶2g﹑5g∶1g﹑6g∶0g 7种比例置于"Y"型嗅觉仪反应臂中作为气味源,对照臂置6 g云南松针,观察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行为。结果表明:当非寄主在混合叶片中的比例较小时,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行为影响较小。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4g∶2g﹑5g∶1g两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比例6g∶0g)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相差小,最大相差8%。随着非寄主叶片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大,叶片混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越来越小。当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1g∶5g﹑2g∶4g两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下降最大值分别为32%和26%。

丁彦[10](2010)在《华山松大小蠹后肠、粪便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室内趋向的研究》文中认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作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的毁灭性先锋害虫,大量侵入寄主华山松后,导致树势迅速衰弱,诱发次期性小蠹虫大量入侵,导致寄主树木的死亡,严重影响了秦岭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本文从探索其化学活性物质的角度出发,在常温下(25℃),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健康华山松树皮挥发性物质,同时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华山松大小蠹的后肠和粪便挥发性物质,并利用GC-MS分析其中的挥发性物质化学成分和“Y”型嗅觉仪进行室内趋向测定,旨在从化学通讯的角度来揭示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危害寄主华山松的机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在健康华山松树皮GC-MS测定中,共鉴定出40种物质,主要包括烯烃类化合物,芳香烃(萘、菲、薁,苯及其衍生物)、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烃,其中含有15种烯烃类化合物,14种为萜烯,含量最多的为n-棕榈酸22.69%,α-蒎烯17.45%,苯8.89%。2)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后肠挥发物中,共检出23种物质,其中最多是有机酸类化合物,总量为75.76%,以9,12-十八碳二烯酸(Z,Z)最多,占到了28.29%;其次是萜烯类化合物,总量为7.24%,其中(全E)-2,6,10,15,19,23-六甲基-2,6,10,14,18,22-二十四碳己烯占4.12%;酯类化合物4.18%;雌雄甾类化合物4.13%;此外,还有少量的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烃。萜酸、萜烯和和酯类化合物总量达到了87.18%,是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后肠挥发物的主要成分。3)华山松大小蠹雄虫后肠提挥发物中,共检出25种物质,以树脂型海松酸最多,占到了22.37%,其次是棕榈酸甲酯15.47%,此外,除了有机酸以外,还有少量的醇类、恶庚和烷烃。有机酸、酯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达到了87.18%,是华山松大小蠹雄虫后肠挥发物的主要成分。4)在华山松大小蠹粪便挥发物中,共检测出33种物质,有机酸总量为34.21%,其中又以树脂型的海松酸最多17.11%;其次是萜烯类化合物22.02%,其中α-蒎烯,占7.84%;萘类化合物11.10%;醇类化合物9.98%;此外,还有少量的醛类、酮类、酯类、酚类、菲类、薁和甾类。有机酸、萜烯类化合物、萘类化合物总量达到了87.18%,是华山松大小蠹粪便挥发物的主要成分。5)用“Y”型嗅觉仪测试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α-蒎烯和棕榈酸甲酯在4个浓度梯度下(0.1μlμl-1、0.01μlμl-1、0.05μlμl-1和0.001μlμl-1)的室内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α-蒎烯、9,12-十八碳二烯酸和9-十八碳烯酸对华山松大小蠹都表现出来明显的趋性,引诱率分别达到了73.33%、56.67%和53.33%,表明华山松大小蠹对于这3种物质有具有选择性,大小依次为α-蒎烯>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不同浓度对华山松大小蠹引诱效果不同,在0.05μlμl-1浓度下引诱效果最好,引诱最适浓度在0.05μlμl-1附近。本文从华山松大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着手,通过GC-MS分析和室内生测,初步鉴定了华山松大小蠹化学信息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萜烯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室内趋向实验表明:α-蒎烯、9,12-十八碳二烯酸和9-十八碳烯酸对华山松大小蠹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这3种物质是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华山松大小蠹化学通讯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可持续治理松树小蠹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二、纵坑切梢小蠹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趋性反应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坑切梢小蠹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趋性反应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香辛料精油成分分析及对印度谷螟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仓储害虫研究进展
    1.2 印度谷螟
        1.2.1 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2.2 防治方法
    1.3 植物精油研究进展
        1.3.1 精油对害虫的生物活性
        1.3.2 精油在仓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1.3.3 生姜、紫苏、茴香、花椒精油的生物活性
        1.3.4 精油的提取方法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精油成分分析
        2.3.1 精油化学成分测定
        2.3.2 四种香辛料精油的PCA分析
    2.4 印度谷螟性别鉴定
    2.5 印度谷螟对精油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EAG)
        2.5.1 精油混合物的前处理
        2.5.2 印度谷螟成虫触角电位的测定方法
        2.5.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辛料精油的成分分析
        3.1.1 生姜精油
        3.1.2 紫苏精油
        3.1.3 茴香精油
        3.1.4 花椒精油
        3.1.5 四种香辛料精油的PCA分析
    3.2 印度谷螟性别鉴定特征
    3.3 印度谷螟成虫对香辛料精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3.4 印度谷螟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的香辛料精油的触角电位反应
    3.5 印度谷螟对4 种香辛料精油的EAG反应对比
4 结论
5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花椒窄吉丁后肠、粪便挥发物的提取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主要仪器
    1.2 挥发物的制备
        1.2.1 后肠挥发物的提取
        1.2.2 粪便挥发物的提取
    1.3 挥发物的GC-MS分析与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后肠挥发物GC-MS分析
        2.1.1 花椒窄吉丁雌虫后肠挥发物的GC-MS分析
        2.1.2 花椒窄吉丁雄虫后肠挥发物的GC-MS分析
        2.1.3 花椒窄吉丁雌、雄虫后肠主要挥发物种类及相对含量的比较
    2.2 粪便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
        2.2.1 花椒窄吉丁雌虫粪便挥发物的GC-MS分析
        2.2.2 花椒窄吉丁雄虫粪便挥发物的GC-MS分析
        2.2.3 花椒窄吉丁雌、雄虫粪便主要挥发物种类及相对含量的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3)三种切梢小蠹化学生态学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蠹简介
        1.1.1 小蠹虫种类、寄主及地理分布
        1.1.2 三种切梢小蠹的特征区分
    1.2 三种切梢小蠹的时空分布
        1.2.1 空间分布
        1.2.2 时间分布
    1.3 三种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3.1 横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
        1.3.2 云南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
        1.3.3 短毛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
    1.4 切梢小蠹的危害
        1.4.1 横坑切梢小蠹的危害
        1.4.2 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
        1.4.3 短毛切梢小蠹的危害
    1.5 信息化学物质研究概况
        1.5.1 化学生态学研究简介
        1.5.2 小蠹虫信息化学物质研究历史
        1.5.3 小蠹虫信息化学物质
        1.5.4 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研究概况
        1.5.5 小蠹的化学生态学关系
    1.6 小蠹的综合防治概况
    1.7 存在问题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9 课题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二章 三种切梢小蠹为害与分布特性
    2.1 调查样地情况
        2.1.1 研究方法
        2.1.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三种切梢小蠹趋性行为及相互关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器材
        3.1.2 采样方法
        3.1.3 挥发物收集方法
        3.1.4 生物测定试验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小蠹对不同枝梢的趋性及不同提取方法挥发物的趋性
        3.2.2 蛀梢期趋性行为的动态变化
        3.2.3 蛀干期趋性行为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寄主对短毛切梢小蠹行为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个地区短毛切梢小蠹对彼此被害枝梢挥发物的趋性
        4.2.2 两个地区短毛切梢小蠹对彼此后肠挥发物的趋性
        4.2.3 不同寄主被害枝梢挥发物
        4.2.4 不同寄主上短毛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
        4.2.5 相同成分的不同含量比较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挥发物化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标准样品的标准曲线
        5.2.2 蛀梢期挥发物分析
        5.2.3 蛀干期挥发物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室内生物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蛀梢期三种切梢小蠹对不同化学标准品的趋性
        6.2.2 蛀干期三种切梢小蠹对不同化学标准品的趋性
        6.2.3 三种切梢小蠹对不同化学标准品复配的趋性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野外诱捕
    7.1 试验器材和方法
        7.1.1 试验器材及样地情况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挥发率测定结果
        7.2.2 野外诱捕试验结果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松材线虫病死木隐翅虫及其与寄主间化学信息联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林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对森林害虫防治的影响
        1.1.1 我国林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
        1.1.2 森林资源保护对森林昆虫种群结构及数量的影响
        1.1.3 昆虫种群结构变化带给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启示
    1.2 利用载体昆虫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2.1 载体昆虫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1.2.2 作为载体昆虫应具备的条件
    1.3 隐翅虫科研究进展
        1.3.1 隐翅虫科分类概况
        1.3.2 隐翅虫生物学研究
        1.3.3 隐翅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1.4 隐翅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项目来源
        1.5.2 目的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松材线虫病死木皮下节肢动物生态位及跟随性评价
    2.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群结构及相对优势度
        2.2.2 主要种群时间生态位分析
        2.2.3 主要种群空间生态位分析
        2.2.4 主要种群时-空二维生态位分析
        2.2.5 主要种群时-空间生态位比例相似性
    2.3 讨论
第三章 隐翅虫 Homalota sp.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3.1 材料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Homalota sp.各虫态外部形态观察
        3.1.3 Homalota sp.幼虫龄期划分方法
        3.1.4 Homalota sp.食性研究方法
        3.1.5 Homalota sp.活动时辰节律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omalota sp.不同发育阶段外部形态特征描述
        3.2.2 Homalota sp.幼虫龄数推断
        3.2.3 Homalota sp.食性
        3.2.4 Homalota sp.昼夜活动时辰节律
    3.3 讨论
第四章 Homalota sp.成虫的寄主选择行为
    4.1 材料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气味源处理
        4.1.3 Y-型嗅觉仪装置
        4.1.4 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4.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Homalota sp.成虫对不同气味源的趋性反应
        4.2.2 Homalota sp.雌雄成虫的趋性反应差异
    4.3 讨论
第五章 寄主挥发性物质的提取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样品
        5.1.2 固相微萃取装置
        5.1.3 样品挥发物萃取
        5.1.4 挥发性物质的 GC 分析
        5.1.5 挥发性成分的 GC-MS 分析
        5.1.6 数据分析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固相微萃取头筛选结果
        5.2.2 寄主挥发物成分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Homalota sp.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样品挥发物萃取
        6.1.3 GC-EAD 方法
        6.1.4 具电生理活性组分的 GC-MS 分析
        6.1.5 数据分析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Homalota sp.成虫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6.2.2 具有引诱活性的 3 种物质的质谱分析图
    6.3 讨论
第七章 寄主挥发物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及野外引诱实验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样品
        7.1.2 样品挥发物萃取
        7.1.3 挥发性物质的 GC 分析
        7.1.4 挥发性成分的 GC-MS 分析
        7.1.5 数据分析处理
        7.1.6 野外原木引诱试验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实验期间温度的变化
        7.2.2 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组分数量的变化
        7.2.3 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各组分相对含量的变化
        7.2.4 野外引诱实验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8.1 主要研究成果及全文总结
        8.1.1 松材线虫病死木皮下节肢动物种类调查
        8.1.2 松材线虫病死木皮下节肢动物生态位分析
        8.1.3 隐翅虫种类鉴定
        8.1.4 Homalota sp.生物学特性
        8.1.5 Homalota sp.对于寄主挥发物的嗅觉反应
        8.1.6 SPME 萃取头筛选
        8.1.7 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成分分析
        8.1.8 Homalota sp.对于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8.1.9 Homalota sp.寄主挥发物各成分相对含量变化
        8.1.10 Homalota sp.野外引诱实验
    8.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小蠹虫的种类与分布
        1.1.2 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的危害现状与当前防控措施
    1.2 三种切梢小蠹的生物学习性和雌雄虫区别方法
        1.2.1 生物学习性及形态
        1.2.2 小蠹雌雄虫区别方法
    1.3 小蠹虫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综述
        1.3.1 信息化学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1.3.2 小蠹虫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概况
        1.3.3 信息化学物质在小蠹虫防控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二章 三种切梢小蠹蛀梢蛀干习性的补充及其雌雄虫区分的简易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虫源的采集
        2.2.2 形态观察和统计
    2.3 结果
        2.3.1 母坑道中小蠹的数量和比例
        2.3.2 蛀梢小蠹的数量和比例
        2.3.3 不同长度母坑道内小蠹在树干的分布
        2.3.4 母孔道小于 1.5cm且有两头小蠹的统计结果
        2.3.5 区分雌雄虫的简易方法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三种切梢小蠹成虫触角形态和感器超微结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昆虫
        3.1.2 扫描电镜处理方法
        3.1.3 透射电镜处理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触角形态
        3.2.2 感器类型
        3.2.3 每种感器的比例
        3.2.4 两性间感器长度、宽度和数量的比较
        3.2.5 三种切梢小蠹之间感器长度、宽度和数量的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云南松饵木对横坑切梢小蠹的引诱及其挥发物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2 挥发物收集与分析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野外诱捕结果
        4.2.2 室内分析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两种切梢小蠹对接虫木段的反应及其挥发物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横坑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木段反应的测试方法
        5.1.3 云南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木段反应的测试方法
        5.1.4 不同处理木段的挥发物的采集和分析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两种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木段的反应
        5.2.2 不同处理木段挥发物的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两种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的提取和分析
        6.1.2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横坑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分析
        6.2.2 云南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触角电位测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样品
        7.1.2 触角
        7.1.3 剂量反应测试
        7.1.4 触角电位测试
    7.2 测试结果
        7.2.1 三种切梢小蠹的剂量反应
        7.2.2 三种切梢小蠹的EAG测试结果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野外生物测定
    8.1 材料与方法
        8.1.1 2010年12月和2011年 1 月野外测试
        8.1.2 2011年12月野外测试
        8.1.3 数据分析
    8.2 结果分析
        8.2.1 2010年12月玉溪北山林场试验
        8.2.2 2011年1月曲靖大梨树村公益林试验
        8.2.3 2011年12月玉溪北山林场试验
        8.2.4 2011年12月曲靖大梨树村公益林试验
    8.3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云南松3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寄主选择的化学生态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概述
        1.2.1 云南切梢小蠹
        1.2.2 短毛切梢小蠹
        1.2.3 横坑切梢小蠹
        1.2.4 三种小蠹及其雌雄的区分
    1.3 三种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3.1 云南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3.2 横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3.3 短毛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
    1.4 小蠹科昆虫的化学信息物质
        1.4.1 信息化学物对小蠹科昆虫的作用
        1.4.2 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5 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方法
        1.5.1 采集技术
        1.5.2 定性定量分析技术
    1.6 生物测定技术
        1.6.1 行为生物测定
        1.6.2 电生理技术
    1.7 研究目标和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技术路线
    1.9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二章 云南松3种切梢小蠹对不同枝梢粗提物的选择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小蠹对枝梢顶空抽取物的趋性
        2.2.2 三种小蠹对枝梢浸泡物的趋性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云南松枝梢及三种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健康和被害云南松枝梢挥发物分析比较
        3.2.2 三种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三种切梢小蠹对挥发物单组分的选择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蛀梢期短毛切梢小蠹对挥发物单组分的选择
        4.2.2 转干期短毛切梢小蠹对挥发物单组分的选择
        4.2.3 蛀梢期云南切梢小蠹对挥发物单组分的选择
        4.2.4 蛀梢期横坑切梢小蠹对挥发物单组分的选择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三种切梢小蠹对挥发物混配配方的选择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蛀梢期横坑切梢小蠹对混配配方的选择
        5.2.2 蛀梢期云南切梢小蠹对混配物的选择
        5.2.3 蛀梢期短毛切梢小蠹对混配物的选择
        5.2.4 转干期短毛切梢小蠹对混配物的选择
        5.2.5 三种小蠹对混配物趋向反应的比较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7)青海云杉枝条、针叶和云杉八齿小蠹粪便的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以及室内趋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小蠹科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概述
        1.2.1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概念
        1.2.2 植物挥发物在小蠹虫寄主选择过程中的作用
        1.2.3 信息素与小蠹虫行为反应的关系
        1.2.4 小蠹虫对信息素感受机制
        1.2.5 小蠹虫信息素的应用
    1.3 云杉八齿小蠹研究现状
        1.3.1 云杉八齿小蠹形态特征
        1.3.2 云杉八齿小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3.3 云杉八齿小蠹全球空间分布和危害状况
        1.3.4 云杉八齿小蠹在中国发生和危害状况
        1.3.5 云杉八齿小蠹防治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2.1 试验样品采集
        2.2.2 主要仪器和药品
    2.3 试验方法
        2.3.1 挥发物的制备
        2.3.2 测定方法
        2.3.3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挥发物的鉴定
        3.1.1 青海云杉枝条挥发物GC-MS鉴定
        3.1.2 青海云杉针叶挥发物GC-MS鉴定
        3.1.3 云杉八齿小蠹粪便挥发物GC-MS鉴定
    3.2 云杉八齿小蠹室内趋向反应
        3.2.1 云杉八齿小蠹对不同种挥发物质的趋向反应
        3.2.2 云杉八齿小蠹挥发物质的LSD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挥发物GC-MS分析
    4.2 挥发物质的室内趋向反应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小蠹虫信息化合物研究概况
        1.1.1 寄主次生物质
        1.1.2 昆虫信息素对小蠹虫行为的影响
        1.1.3 使用化学信息物质防治小蠹虫的方法
        1.1.4 应用化学信息物质防治小蠹虫的局限性
    1.2 国内外关于华山松大小蠹研究进展
        1.2.1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
        1.2.2 华山松大小蠹的危害特征
        1.2.3 华山松大小蠹的危害机理
        1.2.4 华山松大小蠹的防治措施
2 选题意义与目的
    2.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地概况
    3.2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和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测定
        3.2.1 供试昆虫
        3.2.2 供试味源
        3.2.3 生测装置
        3.2.4 测定方法
    3.3 华山松树脂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和鉴定
        3.3.1 华山松树脂油的提取
        3.3.2 华山松树脂挥发性物质的GC-MS分析
    3.4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挥发物主要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3.4.1 供试昆虫
        3.4.2 供试化合物
        3.4.3 触角电生理反应
        3.4.4 行为反应测定
    3.5 华山松大小蠹对几种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3.5.1 供试昆虫
        3.5.2 供试化合物
        3.5.3 触角电位测定
        3.5.4 行为反应测定
    3.6 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物主要挥发成分的复合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3.6.1 供试昆虫
        3.6.2 供试化合物
        3.6.3 触角电位测定
        3.6.4 行为反应测定
    3.7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对寄主植物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4.1.1 华山松大小蠢雌、雄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4.1.2 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对活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4.1.3 华山松小蠹成虫对雌、雄成虫活体与寄主植物复合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4.1.4 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不同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的多重比较
    4.2 华山松大小蠹对不同溶剂提取液的行为反应
        4.2.1 华山松大小蠹对不同溶剂提取液的行为反应的卡方检验
        4.2.2 华山松大小蠹对不同溶剂提取液的行为反应多重比较
    4.3 寄主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和鉴定
    4.4 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物主要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4.4.1 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触角电生理及其剂量反应
        4.4.2 华山松大小蠹室内趋向反应测定结果
    4.5 华山松大小蠹对非寄主挥发性物质的EAG和行为反应测定
        4.5.1 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触角对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
        4.5.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趋向反应
    4.6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复合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测定
        4.6.1 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触角对混合物的EAG反应
        4.6.2 华山松大小蠹对混合物的行为反应
5 总结与讨论
    5.1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5.2 华山松大小蠹对不同溶剂提取液的行为反应
    5.3 华山松树脂挥发性物质成分的GC-MS分析
    5.4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挥发物主要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5.5 华山松大小蠹对5种非寄主挥发性物质的EAG及行为反应
    5.6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复合组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5.7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7.1 林间引诱的验证
        5.7.2 诱捕器及诱捕方法的筛选
        5.7.3 华山松大小蠹聚集信息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不同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及植物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1.3.1 云南切梢小蠹对不同混合比例的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的嗅觉反应
        1.3.2 反应臂与对照臂之间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切梢小蠹对不同混合比例的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的嗅觉反应
    2.2 反应臂与对照臂之间的差异
3 结语

(10)华山松大小蠹后肠、粪便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室内趋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小蠹科化学信息物质概述
        1.2.1 昆虫化学信息素类型
        1.2.2 昆虫化学信息素在林业上的应用
        1.2.3 小蠹科化学信息素
    1.3 华山松大小蠹的研究现状
        1.3.1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
        1.3.2 华山松大小蠹空间分布的研究
        1.3.3 华山松大小蠹与共生真菌
        1.3.4 华山松大小蠹生理生化的研究
        1.3.5 华山松大小蠹防治方面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背景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样品的采集
        2.2.2 主要仪器及药品
    2.3 试验方法
        2.3.1 挥发物的制备
        2.3.2 测定方法
        2.3.3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挥发物的鉴定
        3.1.1 华山松树皮挥发物GC-MS 鉴定
        3.1.2 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后肠挥发性物质GC-MS 鉴定
        3.1.3 华山松大小蠹雄虫后肠挥发性物质GC-MS 鉴定
        3.1.4 华山松大小蠹粪便挥发性物质GC-MS 鉴定
    3.2 华山松大小蠹室内趋向反应
        3.2.1 华山松大小蠹对不同挥发物质的趋向反应
        3.2.2 华山松大小蠹不同挥发物质的LSD 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挥发物质GC-MS 分析
    4.2 挥发物质的室内趋向反应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纵坑切梢小蠹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趋性反应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香辛料精油成分分析及对印度谷螟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D]. 宋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花椒窄吉丁后肠、粪便挥发物的提取与鉴定[J]. 巩雪芳,谢寿安,车显荣,刘绥鹏,吕淑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8(20)
  • [3]三种切梢小蠹化学生态学关系研究[D]. 王军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5)
  • [4]松材线虫病死木隐翅虫及其与寄主间化学信息联系机制研究[D]. 曹丹丹.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5]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D]. 王平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03)
  • [6]云南松3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寄主选择的化学生态学机制[D]. 姬贵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03)
  • [7]青海云杉枝条、针叶和云杉八齿小蠹粪便的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以及室内趋向的研究[D]. 史睿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8]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D]. 王茹琳.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9]不同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J]. 岳锋,杨斌. 广东农业科学, 2011(03)
  • [10]华山松大小蠹后肠、粪便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室内趋向的研究[D]. 丁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标签:;  ;  ;  

垂直坑甲虫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趋化反应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