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浅议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郑敬容[1](2011)在《浅议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文中提出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虽然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各有其特殊性,所要求的教育任务也不相同,但二者却有很多的结合点,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本文还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及完成大学生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互融合的要点。

扈海申[2](2010)在《寓德育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曾做了精辟的论述"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寄居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教学中蕴含着诸多德育内容。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总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是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沈春华,张加军[3](2010)在《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以期对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任大路[4](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王东红[5](2021)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是当代中国学习、遵守、普及和维护宪法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宪法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统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反映了大学生对现行宪法和宪法实施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体包括大学生对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对宪法之治的渴望和践行的意志等。论文厘清宪法意识与法律意识、宪法意识与法治意识、宪法意识与公民意识、宪法意识与宪法思维、宪法意识与宪法信仰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揭示了宪法意识的横向结构,即包括宪法知识、宪法理想、宪法情感、宪法意志、宪法评价和宪法信仰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宪法至上意识、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基本权利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论文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其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等。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封建残余观念的影响和宪法未得到全面实施的影响等。学校因素方面,对宪法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导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形成培育合力等。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受自身宪法法律知识和宪法意识的限制,缺乏对孩子进行宪法意识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培养目标的功利性,缺乏对孩子个性自由的尊重;家长教育方式或溺爱或体罚,缺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培养等。发现影响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宪法社会实践体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较低,缺乏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论文认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提高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培育的过程。论文明确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强调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强化自我教育四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王世珧[6](2021)在《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体育课堂正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导入。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会有益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导入愈来愈得到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理念指引下,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为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对课堂教学导入在学校的运用现状进行客观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目标导向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首因效应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教育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现状进行研究。根据对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的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较高;多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中经常应用课堂教学导入,与学生反馈稍有差异;大多数体育教师会在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小学情况好于初中。(2)生活实际经验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素材的主要来源;小学体育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初中体育教师则是教学内容。(3)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时长集中在四分钟以内,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导入时间过短过快;体育教师应用课堂教学导入排在前三名的方法为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和直接导入法;师生共同导入是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方式。(4)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气氛;绝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有效,大多数初中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有效,学生状态良好;多数体育教师会在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导入的情况,并会变换、创新导入方式。(5)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运用体育课堂教学导入遇到困难时,咨询其他教师、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是主要解决方式。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中小学教师要在领悟新课标思想前提下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2)中小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设计。(3)希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相关内容的培训。

邵永静[7](2021)在《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学校对德育工作异常重视,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融合也成为了趋势。体育学科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锤炼学生的意志,因此体育与德育渗透成为了一对黄金搭档,二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出体验式德育的实效。就目前为止,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在体育教学中所实施的德育渗透措施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研究以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为调查对象,整合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对其它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厘清了德育以及德育渗透的相关概念,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认真地整理与分析,发现了其在德育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1)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认知还不足;(2)没有把德育渗透内容归成体系;(3)德育渗透方法运用较为传统;(4)德育渗透途径未能深入挖掘;(5)多运用定性评价来对德育渗透进行评价;(6)体育教师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时不能有效达成德育渗透目标。针对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相关问题,对问题产生的缘由进行了研判:(1)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内涵的了解参差不齐,没有看透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依附关系;(2)没有对德育渗透内容进行梳理,并按照合理的章法选择德育渗透内容;(3)对说服教育法和课堂常规教学途径较为依赖;(4)难以找出精准的德育渗透量化指标;(5)在常规体育课上对德育渗透目标的落实略显功利性。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精准提出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渗透能力提升路径:(1)教育局领导要组织德育渗透方面的专家为体育教师传经送道;(2)梳理德育渗透内容,并把德育渗透内容归成系统,便于体育教师遴选;(3)不断摸索出新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4)不断总结和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方法,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5)避免功利性,把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常态化;(6)利用中招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优化。

聂松启[8](2021)在《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2017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提出,鼓励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目前国内已有17所、国外有7所高校涉及到体育旅游方向,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出专业细分化、人才培养综合化趋势。国内高校对于体育旅游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基本有四类: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创新型人才。体育旅游领队作为体育旅游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日渐增加。本文拟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完善的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指标体系,丰富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方针,为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加速体育旅游领队职业化发展。因此,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选取16位专家,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评价体育旅游领队各素质指标重要性为目标导向,确立评价权重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化分析将难以衡量的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3各三级指标的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得出结果如下:(1)体育旅游领队是受体育旅游单位委派,按照接待计划,从事陪同体育旅游团(者)进行体育旅游参与、体验等工作的人员。目前政府单位、高等院校等都在进行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然而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导致体育旅游领队培养存在严重的量和质的问题。(2)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是指一名合格的体育旅游领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根据分类,包括思想品德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素质,它是全面的、科学的,强调的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体育旅游素质结构的一级指标思想品德主要包含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三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按照权重高低排序分别是职业道德、辩证的思维方法、理想的职业动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坚定党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理想抱负和家庭美德。(4)知识结构下的四个二级指标按照重要顺序分别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各三级指标按照权重高低分别是体育旅游领队业务知识、体育旅游教学指导方法与理论、体育旅游史地文化知识、体育急救理论、体育旅游策划与设计、政治经济社会等知识、语言知识、体育心理学知识、体育旅游测量与评估、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知识、体育旅游人力资源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信息与计算机应用。(5)能力结构下的三个指标按照重要顺序一次是核心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各三级指标按照权重高低分别是独立分析、解决、处理问题能力、体育旅游领队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体育旅游讲解教学能力、应对体育旅游风险能力、运动技能水平、环境适应能力、基础认知能力、体育旅游策划能力、文字表达能力。(6)身心素质结构下,二级指标心理素质略重要于身体素质;二级指标按照权重高低分别是、心理适应、身体适应能力、意志力、性格特征、外在形象、健康的体魄。并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来看,一个合格的体育旅游领队应该具有基本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立人之本,也是各行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具体来说是指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这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职业道德、辩证的思维方法、理想的职业动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2)体育旅游领队培养中,要把知识结构作为关键要素,知识是评价人才水平的基本标准,要着重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次之。三级指标中尤其注重体育旅游领队业务知识、体育旅游教学指导方法和理论知识、体育急救理论知识的培养。(3)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培养中最重要的应是能力结构。能力结构下核心能力第一重要,其次是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能力中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提高中要强调独立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体育旅游业务能力的提升;专业能力中要重视体育旅游讲解教学能力的拔高。(4)体育旅游领队培养中不能忽视身心素质结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决定展现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基础。在身体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上要均衡发展,以心理发展带动身体发展,同时要注重体育旅游领队意志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外在形象的打造。

董文静[9](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田悦[10](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Q市两所中学初三年级为例》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价值引领的“主引擎”,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自2016年9月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已统称为《道德与法治》课,该课程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和国际形势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深耕抓实。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系列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这既为办好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机遇,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教学效果如何,既关系着初中生对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着初中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更关系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成效,亟需深入研究。本论文以Q市两所中学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初三年级教师与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与比较研究法等对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展开研究。全文共包含四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界定了相关概念,分析了其主要特点与价值意蕴。第三章,剖析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问题剖析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其中课程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机制体制不够健全、课表安排有待完善、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激情不够饱满、教学投入不够充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教学话语不够生动;学生学习状态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准备不够充分、听课状态不够集中、回答问题较被动。原因剖析亦包括三个方面,课程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新课标落实不够彻底;教师教学状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职业幸福感不够高、专业素养不够均衡、教学能力待提升;学生学习状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课程兴趣度不够高、对课堂知识掌握不牢固。第四章,建构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一是课程生态环境方面的策略:顶层设计上凸显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师资培养上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二是教师教学状态方面的策略:增强教学投入,提升教学阐释力;明确教学目标,增强教学针对性;完善话语体系,提升教学亲和力;三是学生学习状态方面的策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二、浅议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议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 参与性。
    2. 合一性。
    3. 社会性。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
    2. 集体主义教育。
    3. 意志品质教育。
    4. 组织纪律性教育。
    5. 道德行为教育。
四、如何使大学生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互融合
    1. 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发挥表率作用
    2. 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信心
    3.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全程结合

(3)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2.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2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意志品质
        2.2.1 竞争意识
        2.2.2 合作意识
        2.2.3 意志品质
    2.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4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3 学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3.1 规范法
    3.2 集体法
    3.3 竞赛法
    3.4 示范法
4 小结

(4)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1.3.2 习近平法治思想
        1.3.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宪法意识概述
    2.1 宪法意识的概念
        2.1.1 宪法意识的内涵
        2.1.2 宪法意识与相关概念
    2.2 宪法意识的结构
        2.2.1 宪法知识
        2.2.2 宪法理想
        2.2.3 宪法情感
        2.2.4 宪法意志
        2.2.5 宪法评价
        2.2.6 宪法信仰
    2.3 宪法意识的功能
        2.3.1 指导科学立法功能
        2.3.2 促进严格执法功能
        2.3.3 保证公正司法功能
        2.3.4 引导全民守法功能
    2.4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内容
        2.4.1 宪法至上意识
        2.4.2 党的全面领导意识
        2.4.3 基本权利意识
        2.4.4 权力监督意识
        2.4.5 遵守规则意识
3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回收
        3.1.1 问卷设计思路
        3.1.2 抽样方案设计
        3.1.3 问卷回收
    3.2 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整体特征
        3.2.1 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升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念认同度高
        3.2.3 对宪法基本知识有较好了解
        3.2.4 主动维权意识较好
        3.2.5 对宪法实施效果持肯定性评价
    3.3 大学生宪法意识差异性分析
        3.3.1 基于自然因素的差异分析
        3.3.2 基于成长背景因素的差异分析
        3.3.3 基于教育因素的差异分析
        3.3.4 基于海外生活经历、校外兼职的差异分析
4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宪法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宪法至上意识尚未形成
        4.1.2 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4.1.3 权力监督意识有待提高
    4.2 大学生宪法意识生成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因素
        4.2.2 学校因素
        4.2.3 家庭因素
        4.2.4 自身因素
5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5.1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标
        5.1.1 认知目标
        5.1.2 情感目标
        5.1.3 行为目标
        5.1.4 发展目标
    5.2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原则
        5.2.1 方向性原则
        5.2.2 求实性原则
        5.2.3 渗透性原则
        5.2.4 主体性原则
6 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6.1 优化社会环境
        6.1.1 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6.1.2 优化全面实施宪法的政治环境
        6.1.3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环境
        6.1.4 优化媒体融合传播的网络环境
    6.2 加强学校教育
        6.2.1 发挥“基础”课的主渠道关键课程作用
        6.2.2 开设“中国宪法”课程为通识必修课
        6.2.3 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宪法教育资源
        6.2.4 践行依宪治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6.3 重视家庭教育
        6.3.1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6.3.2 培养遵守规则意识
        6.3.3 营造民主家风
    6.4 强化自我教育
        6.4.1 增强对宪法重要性认识
        6.4.2 积极参与宪法法治类实践
        6.4.3 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B 问卷赋值题评分
附录C 访谈提纲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
        1.1.3 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相对薄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课堂导入
        1.3.2 体育课堂教学导入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重要性的研究
        2.1.2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功能、原则、类型及目标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的相关研究
        2.2.1 课堂教学导入在其他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2.2.2 课堂教学导入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目标导向理论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首因效应理论
    3.4 先行组织者理论
    3.5 最近发展区理论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访谈法
        4.2.5 教育观察法
        4.2.6 逻辑分析法
        4.2.7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
    5.2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认知情况
        5.2.1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了解情况
        5.2.2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视程度
    5.3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运用情况
    5.4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前期准备情况
        5.4.1 体育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设计情况
        5.4.2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素材来源
        5.4.3 教师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依据
    5.5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情况
        5.5.1 教师上课时实行课堂教学导入的时长情况
        5.5.2 体育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导入采用的方法
        5.5.3 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主导方式
        5.5.4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作用的认同情况
    5.6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教学效果反映
        5.6.1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反映
        5.6.2 课堂教学导入后学生的状态反映
    5.7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课后反思
        5.7.1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课后反思情况
        5.7.2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变换、创新情况
    5.8 教师在运用体育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困难及对策
        5.8.1 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困难
        5.8.2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困难时的解决策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效度调查表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教育观察计划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3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3.1.1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认知
        3.1.2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遴选情况
        3.1.3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使用情况
        3.1.4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选择情况
        3.1.5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使用德育渗透评价方法情况
        3.1.6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达成情况
    3.2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实施德育渗透能力提升路径
        3.2.1 聘请专家开展有关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培训
        3.2.2 梳理德育渗透内容并密切结合学情遴选德育渗透内容
        3.2.3 不断开辟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
        3.2.4 完善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方法
        3.2.5 维持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常态化
        3.2.6 利用中招体育加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优化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开展德育渗透培训,使体育教师拥有正确的德育渗透认知
        4.2.2 梳理德育渗透内容,使之形成系统,选择要有层次性
        4.2.3 不断开辟新的德育渗透方法与途径
        4.2.4 德育渗透评价方法要多元化
        4.2.5 关注常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达成度
        4.2.6 以中招体育加试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B 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8)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
        1.1.2 体育旅游市场对“体育旅游领队”需求量大
        1.1.3 “体育旅游领队”职业化势在必行
        1.1.4 “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亟需统一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型
    1.5 现状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旅游领队概念界定
        2.1.1 体育旅游领队概念的研究脉络
        2.1.2 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2.1.3 体育旅游领队概念界定
        2.1.4 体育旅游领队与国际领队的区别与联系
        2.1.5 体育旅游领队与户外领队的区别与联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理论选择依据分析
        2.2.2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2.3 人才学内在因素结构理论
    2.3 国内文献综述
        2.3.1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相关分析
        2.3.2 国内高等院校体育旅游领队课程开展
        2.3.3 相关职业的素质结构分析
    2.4 国外文献综述
3 研究主要思路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比较分析法
        3.3.3 德尔菲法
        3.3.4 实证分析法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内容
4 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指标体系构建
    4.1 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指标构建流程
        4.2.1 初步构建指标体系
        4.2.2 指标体系信效度检验
        4.2.3 指标筛选
        4.2.4 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指标说明
        4.2.5 确定指标权重
    4.3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5 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实证分析
    5.1 素质结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数据的转化
    5.2 实证分析调查对象的确定
    5.3 实证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设置表
附录二:德尔菲法第一轮访谈问卷
附录三:德尔菲法第二轮访谈问卷
附录四:体育旅游领队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五: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实证分析问卷

(9)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儒家人文精神
        1.3.2 高校体育教师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4.4.1.1 以人为本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4.4.1.4 自省自克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4.4.1.11 有教无类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Q市两所中学初三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党和国家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守正创新
        1.1.2 新时代呼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因时而进
        1.1.3 新课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深化改革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简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课堂观察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访谈法
        1.4.5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2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理论阐释
    2.1 概念界定
        2.1.1 课堂教学基本内涵
        2.1.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本内涵
    2.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点
        2.2.1 引领性
        2.2.2 实践性
        2.2.3 开放性
        2.2.4 综合性
    2.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价值意蕴
        2.3.1 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政治觉悟与思想水平
        2.3.2 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高尚品格与道德情操
        2.3.3 有利于增强初中生的法律素养与法治意识
第3章 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2 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现状
        3.2.1 课程生态环境
        3.2.2 教师教学状态
        3.2.3 学生学习状态
    3.3 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课程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教师教学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3.3.3 学生学习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课程生态环境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2 教师教学状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3 学生学习状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4.1 课程生态环境方面的策略
        4.1.1 顶层设计上凸显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4.1.2 师资培养上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4.2 教师教学状态方面的策略
        4.2.1 增强教学投入,提升教学阐释力
        4.2.2 明确教学目标,增强教学针对性
        4.2.3 完善话语体系,提升教学亲和力
    4.3 学生学习状态方面的策略
        4.3.1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3.2 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浅议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 郑敬容.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寓德育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J]. 扈海申. 湘潮(下半月), 2010(12)
  • [3]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研究[J]. 沈春华,张加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0(01)
  • [4]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王东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6]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D]. 王世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河南省上蔡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与路径研究[D]. 邵永静.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8]体育旅游领队素质结构研究[D]. 聂松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9]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Q市两所中学初三年级为例[D]. 田悦.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