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

省政府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

一、省政府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论文文献综述)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研究表明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叶再兴[2](2019)在《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清朝末年至新中国建国初期(1909-1953年)的中国户政制度与实践。本文希望从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从制度史的角度勾勒出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明晰这一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呈现这一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第二,通过以湖南为中心的典型个案研究,深入分析1909-1953年间户政制度的执行实态及其成效,从而丰富、深化学界对这一阶段的户政制度实践的认识;进而希望通过对户政制度的执行实态及其成效的分析,对清末以降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等问题略作思考。清末以降,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个断裂与连续并存的过程。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户政制度经历了两次大的断裂:第一次断裂发生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清廷为筹备立宪而创制现代户政法规、举办现代人口调查,中国户政制度从此步履蹒跚地走上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路;第二次断裂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共建立全国政权后,废弃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的户政制度,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重建户政制度。如果说第一次断裂是传统户政制度与现代户政制度之间的抉择的话,那么第二次断裂则是现代户政制度体系之内不同道路之间的选择。中国现代户政制度自清末宣统年间发轫,经由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期间虽有曲折与反复,但最终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走向成熟与完善。经过系统梳理,本文认为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小阶段,即初创时期(1909-1927年)、奠基时代(1928-1934年)、步入歧途时期(1935-1941年)及定于一尊时期(1942-1949年)。在考察中国户政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其中的断裂,也应看到断裂背后隐伏着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清末以降的现代户政制度建设,从长期来看,是对中国传统户政制度演进趋势的延续;另一方面,整个清末民国时期,虽然中国的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但整个现代户政制度体系并未出现大的断裂,而是具有极其鲜明的连续性。如果说清末民国时期,历届政府的户政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话,那么在此期间的户政制度实践——人口普查、保甲户口编查及户籍登记,总体而言却以失败告终。与之相反,中共领导的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复杂性,但最终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清末民国时期户政制度实践的失败,表面上源于制度设计不良及执行困难,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的贫弱;而1953年人口普查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切实的制度执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实与中共优越的体制及其对基层社会强大的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密切相关。

彭伟斌[3](2015)在《江浙人口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20年来,有关人口政策的总结与反思备受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而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议则使人口政策更加瞩目。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中国客观上要求人口结构和数量向适度、合理的方向发展,人口政策的演进正在经历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在此背景下,开展人口政策的比较研究和评估生育政策的选择与走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本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全文共分八章来展开。引言部分论述了本文选题的五大背景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对国内外有关人口政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述评,将国内有关生育政策调整的观点划分为“严控紧缩”、“量化宽松”、“鼓励扩张”和“自主抉择”等四大学派;第二章交代了三组重要概念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鉴于印度是全球第一个由强制性计划生育向自愿性家庭计划转型的国家,第三章从国际视角先对印度国家人口政策的历史演进作了个案诠释和经验分析,从该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中突出了制定人口政策要遵循人口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第四章基于人口事件的细节罗列论述了中国人口政策演进的历史过程并进行了相应的阶段,将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进特征归纳为四大特征;第五章分析了江浙两省人口政策的形成过程,将两省地方性人口政策的演进粗略划分为七个不同阶段,并从政策调整时间、政策内容及实施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第六章借助人口普查资料和统计年鉴资料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生育水平、人口分布等方面对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现状及其历史变动做了详细对比,显示了江浙两省不同人口政策殊途同归的发展趋势:极低的总和生育率和巨大的人口负增长惯性;第七章运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江浙两省196个区县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政策性因素和非政策性因素对两省总和生育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政策区别仍起作用但效果极微,导致生育率水平差异的根本性原因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的不同;第八章运用人口预测模型对江浙两省执行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后的人口总量、出生人口、人口结构及变动趋势进行了展望,预测结果显示,生育政策调整不会形成大规模出生堆积,单独两孩政策不仅无法阻止江浙两省人口趋向负增长的发展态势,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人口的结构性危机。考虑到江浙两省所呈现的超低生育率及“政策遇冷”现象,本文认为应尽快实施更为宽松的人口政策,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应努力实现三个重要转换:即从计划经济指令型的人口政策向市场经济引导型的人口政策转换;从显性的人口政策向隐性的人口政策转换;从直接干预型的人口政策向间接参与型的人口政策转换。

杜吉国[4](2013)在《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文中提出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在我国是地处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其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分别只有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江之隔的距离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在分析人口对经济增长所给予的影响时,可以将人口作为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因为人口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有机结合。人口的变动对经济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能力均具有重要影响。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黑龙江省人口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分别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流动两个方面来研究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种种影响。人口变动的三种形式分别是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当人为干预措施使人口的自然变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那么,机械变动中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就会对社会及经济方面产生突出的影响。引起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条件。如城市的发展、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等因素。同时,人口迁移也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生产,如合理分配生产力、加速新开发地区的建设,并能够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并提高人民的物质需要和文化生活水平。合理化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利于生态的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人口统计学等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并针对目前黑龙江省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阐述,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人口红利并为以后经济持续增长,为相关部门制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针对黑龙江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

林钧昌[5](2005)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民族问题是随着民族产生而出现的一个十分复杂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民族问题主要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之间在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逐渐进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的汉族则越来越多地进人西部民族地区,同时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现象日渐突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逐年增多,城市中不同民族之间因经济利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民族矛盾也有所增多。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不是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城市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城市民族问题往往与诸多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具体采用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整体系统研究的方法、抽象归纳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等。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论述了研究城市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选择青岛、威海为个案研究对象的缘由。第一章: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化。本章对城市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章:中国的城市与民族。本章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入手,探讨了中国城市少数民族的特点及城市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第三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本章首先论述了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将始终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只是其中之一部分。第四章: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个案分析之一--青岛市的民族问题。改革开放后,进入青岛的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增加。2004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到4万人。青岛市在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和管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 第五章: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个案分析之二—威海市的民族问题。威海市是一个新兴的地级沿海开放城市。随着威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快速增长,威海市的民族工作逐渐成为该市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威海市加强了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协调,注重发展农村少数民族经济,全市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稳定。 第六章:城市民族工作机制的探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借鉴了不同城市各具特色的民族工作方法,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处理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机制,使新时期城市民族关系始终处于和谐状态。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民族问题,民族工作

杨发祥[6](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饶金才[7](2002)在《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统计是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对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云南省统计工作,在完成国家各项统计调查任务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各个时期、各个阶段?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00)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鉴于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工作变动,省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现将调整后的成员名单通知如下: 组长:郭树清(副省长) 副组长:王远海(省政府副秘书长) 郝嘉伍(省统计局局长) 王培安(省计生委主任) 张宜华(省公安厅副厅长) 成员:刘带春(省统计局副局长) 李隆昌(省财政厅厅长)

陈培文,侯晓远[9](2000)在《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文中提出

冯建中[10](2000)在《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文中研究表明 2004年4月11日下午,省政府副省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志斌同志主持召开了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志斌副省长就加强领导等问题做了重要讲话。省统计局副局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赵喜朝同

二、省政府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政府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户政概念浅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第三节 研究资料及区域
    第四节 论文结构及内容
第一章 清末及北洋时期的户政观念、制度与实践
    第一节 遗产: 中国传统户政制度的源流、特点及现代转型意涵
    第二节 开端: 清朝末年的户政观念、制度与实践
    第三节 承续: 北洋时期的户政制度与实践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户政制度
    第一节 奠基时代
    第二节 步入歧途
    第三节 定于一尊
    第四节 达致标准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的户政实践
    第一节 调查自治户口
    第二节 编查保甲户口
    第三节 实施户籍登记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1953年湖南省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一节 缘起与制度安排
    第二节 挑战与应对之策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江浙人口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社会对全球家庭计划的总结与反思
        二、全球气候变化与发达国家对人口政策的再度关注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四、中国人口政策和人口过程正在经历重要的历史转折
        五、国内外对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第四次学术大讨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性回顾中国计划生育之历史
        二、比较分析省域不同人口政策之效果
        三、研究探讨未来中国人口政策之取向
第一章 文献研究与述评
    第一节 关于人口政策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关于人口政策的目标
    第三节 关于人口政策的研究方法
        一、人口政策的定性研究方法
        二、人口政策的定量研究方法
        三、人口政策的比较研究方法
        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关于人口政策的决策机制与程序
        一、关于《公开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决策程序
    第五节 关于人口政策的效果
        一、人口政策的经济效益论
        二、人口政策的社会成本论
        三、人口政策的国家安全论
    第六节 关于人口政策的反思
    第七节 关于人口政策的调整
        一、人口政策是否应调整?
        二、人口政策应如何调整?
    第八节 文献研究评述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人口政策与生育政策
        二、家庭计划与计划生育
        三、总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计量经济方法
        四、人口预测方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基于国际经验的人口政策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二、基于江浙两省不同人口政策的比较与效果评估
        三、江浙两省执行单独两孩政策后的人口发展模拟预测
        四、人口政策调整与优化应重视“三个转换”
第三章 人口政策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国际经验
    第一节 人口政策演进的政策学诠释
        一、人口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口政策演进中的组织及其作用
    第二节 人口政策演进的国际案例
    第三节 印度人口政策的演进过程
        一、印度人口增长趋势
        二、印度人口政策缘起
        三、印度人口政策的演进过程
    第四节 影响印度人口政策演进的因素分析
        一、殖民因素与马尔萨斯主义
        二、区域差异和城乡分割
        三、土地制度与土地关系
        四、宗教制度与传统文化
        五、识字率及受教育机会
        六、人口构成特征的影响
        七、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援助的影响
        八、政府结构和政治斗争
    第五节 人口政策演进的国际启示
        一、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认识人口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二、人口政策的目标取向应更全面地关注人口发展
        三、人口政策的实施应充分尊重人民的生育意愿和权利
        四、人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五、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充分借鉴计划生育示范项目的经验成果
        六、人口政策的制定应紧密契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四章 中国人口政策演进:过程、阶段与特征
    第一节 从全球家庭计划运动看中国计划生育开端
        一、新独立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家庭计划运动
        二、美国是全球家庭计划运动的始作俑者
        三、全球家庭计划运动背景下的中国计划生育
    第二节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进过程
    第三节 中国人口政策演进的阶段划分
    第四节 中国人口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政策的选择具有鲜明的政治博弈特征
        二、中国人口政策的实施具有显着的国家控制特征
        三、中国人口政策的内容具有突出的计划性特征
        四、中国人口政策的规制具有严格的强制性特征
第五章 江浙两省人口政策的形成、发展与比较
    第一节 江浙两省地理区位及人口概况
        一、江苏省地理区位与人口概况
        二、浙江省地理区位与人口概况
    第二节 地方性人口政策的形成
    第三节 江苏人口政策的发展过程
        一、1949-1954年:放任人口生育阶段
        二、1955-1961年:节制生育起步阶段
        三、1962-1970年:计划生育试点阶段
        四、1971-1978年:推行计划生育时期
        五、1979-1989年:计划生育深入发展时期
        六、1990-2005年:指标管理与法制建设时期
        七、2006-2014年: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与政策微调时期
    第四节 浙江人口政策的发展过程
        一、1949-1953年:限制节育时期
        二、1954-1961年:提倡节制生育时期
        三、1962-1970年:试行计划生育时期
        四、1971-1978年: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时期
        五、1979-1989年:计划生育法制化时期
        六、1990-2005年:计划生育强化时期
        七、2006-2014年:综合改革与政策微调时期
    第五节 江浙两省人口政策发展比较
        一、江浙两省人口政策形成与调整时间比较
        二、江浙两省现行生育政策内容比较
        三、江浙两省单独两孩政策实施细则比较
第六章 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现状及历史变动比较
    第一节 江浙两省人口规模及历史变动比较
        一、江浙两省人口总量与历史变动比较
        二、江浙两省人口自然变动比较
        三、江浙两省人口机械变动比较
    第二节 江浙两省人口结构及历史变动比较
        一、江浙两省性别结构及其历史变动比较
        二、江浙两省人口年龄构成及历史变动比较
        三、江浙两省人口教育构成及历史变动比较
        四、江浙两省人口城乡构成及历史变动比较
    第三节 江浙两省生育水平及历史变动比较
        一、江浙两省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比较
        二、江浙两省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动比较
        三、江浙两省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变动比较
    第四节 江浙两省人口分布及人口负增长区域比较
        一、江浙两省人口密度与分布比较
        二、江浙两省常住人口负增长区域分布与比较
    第五节 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综合水平比较
        一、江浙两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较
        二、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比较
        三、江浙两省人类发展指数比较
第七章 江浙人口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与比较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模型描述
        二、指标和数据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回归结果及讨论
        二、稳健性检验及其他问题
        三、结论和启示
第八章 生育政策调整与江浙两省人口展望
    第一节 单独两孩生育预测模型
        一、基本假设与数学模型
        二、基础数据
    第二节 生育政策调整对江浙两省人口发展的影响预测
        一、生育政策调整后江浙两省出生人口预测
        二、生育政策调整后江浙两省人口出生率与生育率预测
        三、生育政策调整后江浙两省人口抚养比预测
        四、生育政策调整对江浙两省各年龄组人口的影响预测
        五、生育政策调整对江浙两省各年龄组人口的影响预测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相关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2.1 数据及研究方法
        1.2.2 文章结构安排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口变动
        2.1.2 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
        2.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口转变理论
        2.2.2 人口迁移理论
        2.2.3 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黑龙江省人口变动分析
    3.1 人口结构变化过程
        3.1.1 人口总量分析
        3.1.2 黑龙江省人口年龄与性别状况分析
        3.1.3 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
    3.2 黑龙江省人口发展的主要方向
        3.2.1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2.2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2.3 着力提高人口素质
        3.2.4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第4章 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发展过程分析
    4.1 建国以后黑龙江省人口迁移状况
        4.1.1 1954-1980 年人口迁移规模变化情况
        4.1.2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口迁移重新活跃
    4.2 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4.2.1 人口迁移流量和分布
        4.2.2 人口迁移的构成
        4.2.3 特点与分析
    4.3 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4.3.1 现状
        4.3.2 黑龙江省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
第5章 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效应分析
    5.1 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5.1.1 农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5.1.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就显着
        5.1.3 科技投入与科技事业共同发展
        5.1.4 特点与问题
    5.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5.2.1 人口净迁出降低人口红利作用
        5.2.2 人口迁移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
        5.2.3 人口流动使性别结构发生了改变
    5.3 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5.3.1 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面效应
        5.3.2 人口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5.3.3 其他影响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6.1.1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
        6.1.2 人口结构产生新变化
        6.1.3 就业状况出现新特点
        6.1.4 人口迁移呈现新趋势
        6.1.5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城市化过程本身就是城市多民族化、文化多元化的过程
        三、城市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晴雨表、测量表
        四、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在社会各项事业中都有突出的作用
    第二节城市民族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一、城市多民族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问题愈来愈突出
        二、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三、城市中多元文化并存,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融并存
        四、随着城市民族格局出现的新变化,城市民族工作的对象发生转变
    第三节选择山东省的青岛、威海两城市为个案研究对象的缘由
        一、山东省民族工作概况
        二、选择青岛市为个案研究对象的缘由
        三、选择威海市为个案研究对象的缘由
    第四节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论文的基本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9
第一章中国的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一、城市的概念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理论
    第二节中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城市起源及其初期形态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三、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和变化
    第三节城市化的一般理论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三、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四、未来世界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1949~1957年恢复发展时期
        二、1958~1965年不稳定发展阶段
        三、1966~1977年停滞发展阶段
        四、1978年以后复苏和迅速发展阶段
    第五节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起步晚,起点低
        二、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滞后
        三、城市化进程是渐进式的发展态势
        四、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五、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
    第六节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后劲不足
        二、人口与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三、城市缺乏应有韵味和内在魅力
        四、城市的中心作用难以发挥
        五、城市水危机愈趋严重
        六、城市的社会问题日趋复杂
第二章中国的城市少数民族
    第一节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二、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和分布特点
    第二节中国城市中的少数民族
        一、中国城市少数民族的含义
        二、中国城市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
        三、中国少数民族城市人口及分布概况
        四、少数民族向东部渐进的主要渠道及形式
    第三节中国城市少数民族的特点
        一、城市少数民族的类型
        二、城市少数民族聚落
        三、城市少数民族的特点
第三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
    第一节民族及民族问题理论
        一、民族概念
        二、民族问题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向
    第三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城市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少数民族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问题
        二、城市民族关系中的不协调因素
        三、城市少数民族与城市文化的相融相斥
        四、少数民族东渐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
    第四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城市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城市民族问题首要的是民主民族平等权利问题
        二、城市民族问题突出的是民族同类化问题
        三、城市民族问题大量地发生在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
        四、城市民族问题中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影响很大
        五、城市是我国民族问题的窗口,敏感性强
        六、城市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晴雨表、测量表
        七、城市民族问题反应快、连锁性大
    第五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城市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对城市民族问题的存在认识不足
        二、对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不够
        三、对妥善处理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问题重视不够,经验不足
        四、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弱化或贯彻落实不力
        五、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六、个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
        七、流动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第六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城市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向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民族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从重视经济文化发展要求逐步过渡到加强政治平等的要求
        三、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内聚力强化
        四、城市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呈上升趋势
        五、城市民族问题易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
        六、城市民族间通婚逐渐普遍化和民族风俗习惯逐渐社会化
        七、城市少数民族的“双语”现象逐渐增多
        八、城市的民族平等自觉化趋势和民族团结习惯化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个案分析之一--青岛市的民族问题
    第一节青岛市的城市化进程
        一、青岛市的自然环境
        二、青岛市的历史沿革
        三、青岛市的行政区划
        四、青岛市的城市化建设
        五、青岛市的民族与宗教
    第二节青岛市的少数民族状况
        一、青岛市少数民族人口迁入渠道和类型
        二、青岛市少数民族的人口情况
        三、青岛市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四、青岛市少数民族的职业分布情况
        五、青岛市少数民族的教育情况
        六、青岛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情况
        七、青岛市少数民族的民族交往情况
        八、青岛市少数民族的婚姻情况
        九、青岛市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情况
        十、青岛市少数民族的社团情况
    第三节青岛市少数民族的特点
        一、世居少数民族少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三、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极快
        四、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年人占多数
        五、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高
        六、朝鲜族人口比例高
        七、少数民族人员创业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
        八、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分散,没有形成聚居点
        九、朝鲜族群众信仰基督教的数量不断增多
    第四节青岛市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问题
        二、伤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而引发的问题
        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宗教渗透活动不断增多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有问题
    第五节青岛市少数民族工作的探讨
        一、青岛市的民族事务机构
        二、青岛市的民族政策
        三、青岛市开展民族工作的情况
        四、青岛市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经验
        五、青岛市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个案分析之二--威海市的民族问题
    第一节威海市的城市化进程
        一、威海市的自然环境
        二、威海市的历史沿革
        三、威海市的行政区划
        四、威海市的城市化建设
        五、威海市的民族与宗教
    第二节威海市的少数民族状况
        一、威海市少数民族迁入的渠道
        二、威海市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
        三、威海市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四、威海市少数民族的职业分布状况
        五、威海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状况
        六、威海市少数民族的民族交往状况
        七、威海市少数民族的婚姻状况
        八、威海市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
    第三节威海市少数民族的特点
        一、少数民族成份增多和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二、少数民族性别比明显偏低
        三、朝鲜族人口比例较高,对外联系广泛
        四、多种少数民族文化交汇,朝鲜族和穆斯林民族文化突显
        五、民族意识较强
    第四节少数民族对威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加强了威海与外地的民间交流
        二、促进了威海经济的发展
        三、充实了威海当地人的文化生活
        四、丰富了威海人的餐饮文化
    第五节威海市的民族问题
        一、因经济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矛盾
        二、因少数民族政策落实不到位引发的矛盾
        三、因对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缺乏了解而引发的矛盾
        四、因当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误解而引发的矛盾
        五、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把一般的民事问题看成民族问题,使矛盾激化
    第六节威海市少数民族工作的探讨
        一、威海市的民族事务机构
        二、威海市民族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三、威海市民族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四、附:威海市的民族工作制度
第六章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机制的探讨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成就
        一、城市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
        二、城市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三、城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平等权利得到了尊重和保障
        四、城市民族工作的行政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五、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六、城市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着成就
        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人心
        八、不断强化和拓展城市功能,对口支持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曲靖市实施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广州市确立的“一统三分”的工作思路
        三、湖北省宜昌市一二三的工作方法
        四、武汉市探索建设的城市民族工作的“473”工程
        五、法德并举立体帮扶--济南市天桥区民族村民主法制建设
        六、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第三节建立和完善新时期处理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机制
        一、建立和健全城市少数民族法律体系,为协调城市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二、领导重视,工作机构健全,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为协调民族关系、开展民族工作奠定基础
        三、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为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快城市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建立处理城市民族关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机制
        七、强化信访问题日常处理机制
        八、建立监督检查、表彰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四、省政府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2]清末以降中国的户政制度与实践(1909-1953) ——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D]. 叶再兴. 厦门大学, 2019(08)
  • [3]江浙人口政策比较研究[D]. 彭伟斌.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3)
  • [4]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 杜吉国. 吉林大学, 2013(08)
  • [5]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D]. 林钧昌.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7]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N]. 饶金才. 中国信息报, 2002
  • [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政报, 2000(20)
  • [9]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J]. 陈培文,侯晓远. 山西统计, 2000(06)
  • [10]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J]. 冯建中. 河南省情与统计, 2000(04)

标签:;  ;  ;  ;  ;  

省政府调整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