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对策

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对策

一、盘活城镇存量土地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西[1](2021)在《HJ集团存量土地资产盘活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金[2](2021)在《钢铁企业土地资源盘活优化探究》文中认为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置及盘活具有重要价值的存量土地及生产厂区内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资产,是钢铁企业需要重点思考及解决的课题和难题。基于此,从盘活钢铁企业土地资产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钢铁企业存量土地盘活模式现状、钢铁企业闲置土地盘活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实施困境、钢铁企业闲置土地盘活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相关钢铁企业提供借鉴。

曾庆梅[3](2020)在《存量规划视角下城市低效用地更新规划研究 ——以潍坊高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空间管控底线。城镇开发边界底线的划定,防止了城镇的无序蔓延,也意味着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存量规划”时代已经到来。在此之下,势必要转变粗放扩张的城市增长模式,由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向内涵提升的方式转变,对城市现有存量土地资源进行挖潜优化。城市存量土地资源中,低效用地资源往往占比较高、位置优越,在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低效用地已经成为城市存量空间挖潜的重要对象。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依据,应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低效用地的更新问题。城市低效用地的有效更新,不仅关系到存量空间价值的挖潜和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还对修补城市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本文旨在研究城市低效用地的更新规划,探讨城市低效用地更新规划的总体思路、规划策略、更新模式以及规划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城市低效用地更新规划时,行之有效的规划对策。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详细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城市低效用地更新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结合广州、深圳、济南等试点城市低效用地更新实践的具体案例,对低效用地更新的相关措施、模式、策略和路径进行了归纳,总结了城市低效用地更新的实践经验。通过研究城市低效用地的成因、特征,更新的必要性及更新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城市低效用地更新时的总体思路、规划策略、更新模式、规划方法和实施保障措施。笔者认为规划引领、公益优先、整体更新、利益共享、政府收储、一地一策等策略在推动城市低效用地更新时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提出单元更新、灰色用地、弹性用地出让、创新产业用地类型等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潍坊高新区低效用地的基本情况和更新实施经验,深度分析了低效用地更新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论证了前文对于城市低效用地更新规划提出的主要观点,以期对其他城市低效用地的更新规划提供有益启示。

郑天[4](2020)在《浙江省绍兴市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存量用地再利用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面临的新常态问题。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理念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存量工业用地作为经济产业的主要载体空间,存在巨大开发潜力。因此,促进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对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产业功能结构、推动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存量用地发展的视角,以绍兴市柯桥区福全镇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存量用地、存量工业用地和土地再利用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存量用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而对国内外关于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在更新模式、管理体系、开发策略、实施路径等方面的规划经验,结合江浙地区工业用地的发展历程,剖析存量工业用地的核心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得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问题的解决更具现实性。最后,以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利用现状调研为基础,从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和存量工业用地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进行方案模拟,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模式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和产业相结合的产城融合规划策略是最优的再利用实施路径。综合上述研究,提出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路径以及产城融合策略:在空间上,提出按类型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更新策略,以重塑空间结构,构建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在产业上,提出兼顾多元主体、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植入、优化功能结构等规划策略,以打造湾区制造枢纽,推动产业板块有机更新。解决通过挖掘存量工业用地这一潜在的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发力点,为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王江波[5](2020)在《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以先行先试率先改革的“政策特权”与城市品格,突破僵化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与传统意识形态的桎梏,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与创新,在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现代史中,书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篇章。纵观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其变革频率之高、方式之独特、内容之丰富都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深圳市的土地制度改革不仅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变迁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同时也在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如,开创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先河;敲响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通过两次集体土地国有化,成为中国首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率先开启了旨在提高现有存量土地使用效率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和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整备为典型代表的土地再开发利用模式等等。但另一方面,深圳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步开始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的,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加之对市场经济认知的不足,尤其土地所有权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在改革中又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的土地产权不够明晰、资源配置方式较低效以及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等。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构成了深化改革的内容。由于城市自身土地面积的局限性,以及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与法律法规对地方土地制度改革的约束,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由于率先开始土地使用权拍卖和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从而解决了发展初期的资金约束,在特殊政策支撑下成为助力深圳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二是由于深圳自身土地面积的局限,客观上率先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制度绩效并没有一直成为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源与制度支撑,土地本身成为了深圳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与硬约束,但同时又促使了旨在提高现有存量土地利用的另一种改革路径的尝试与探索;三是从整体上来说,尽管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增长极”率先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制度改革而言,土地制度改革是相对滞后的,并受到更多的制度环境的约束。正如制度总是镶嵌在一定制度环境之中一样,任何制度变迁都是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制度变革。所以,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是我们研究某一制度变迁的大前提。因此,从历史和宏观制度环境两个维度来审视、分析深圳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脉络,不仅可以揭示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规律,探寻制度绩效前后反差的制度原因,理顺当前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历史成因,探索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可能路径,并能够由此进一步思考并探寻对中国社会深化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可借鉴、可复制意义的模式与路径,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思考与逻辑,本文的研究脉络如下:一是以文献综述和制度变迁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包含结构与时间因素的制度环境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基于“环境—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制度环境、主体行为、制度绩效深入剖析研究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起因、过程和成效不同的演进逻辑。阐明深圳土地制度变迁中制度环境与制度的耦合关系,分析行动主体的利益博弈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并对土地制度变迁进行绩效评价。循着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更好的启迪土地制度的创新发展路径。二是从历史角度全面梳理回顾深圳土地制度的演变脉络。根据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制度成效不同对深圳土地制度演变历程进行阶段划分,试图呈现深圳土地制度演进的“真实过程”,对不同阶段深圳土地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制度变革及实践效果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深圳土地制度生发、演进的内在机理,总结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规律与总体特征。三是探讨深圳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突破路径。对深圳土地制度演变历程中的制度环境、主体行为选择和实施绩效展开研究,剖析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比借鉴英国、新加坡、纽约、香港土地制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探寻从明晰产权、完善机制、利益共享、简政放权等方面来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创新发展路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特定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产物。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央赋予率先改革“政策特权”的制度环境下,由特区政府先行先试主导推动下的强制性变迁,制度的时空扩散具有明显的渐进式特征。受土地国有意识形态以及制度环境的影响,土地制度变迁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而相关利益主体的选择行为在不断发生改变,因而土地制度安排呈现出不同的制度绩效。二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独特的演进历程与多元特征。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调整完善”四个阶段的发展,随着历史背景转换的不同,每个阶段分别采取制度试验、制度创新、制度扩散等不同的方式来推动制度变革。深圳土地制度演进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在变迁方式上强制性与渐进式并存;在变迁动因上受制度环境形塑与主体行为博弈双重影响;变迁绩效表现为利弊与发展相伴相随。三是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即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实现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制度变革,奠定我国当前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激活土地的要素价值,揭开了我国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序幕。率先进行存量土地利用模式创新,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示范。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创新。通过构建“环境—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制度结构与历史时间两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有机的融合到研究之中,从制度环境、主体行为、制度绩效深入剖析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起因、过程和成效不同的演进逻辑,进一步丰富并拓展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领域。二是研究观点新颖。文章选题紧扣当前深化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植根于深圳独特丰富的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如下鲜明的观点和结论: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受制度环境形塑与主体行为博弈双重影响,经历独特的演进历程,具有强制性与渐进式等多元特征,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三是研究方法创新。文章综合运用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将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置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史论结合来展开分析,通过全面梳理回顾深圳土地制度的演变脉络,使之更贴近现实,研究结论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也为借鉴并推广其经验模式提供更好的情境参照。

沈嘉瑜[6](2020)在《杭州市区存量低效用地空间格局及再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土开发从增量扩张步入存量盘活挖潜的阶段,如何促进旧厂房、老城区、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是未来存量用地再开发研究的重点。在浙江省启动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的背景下和杭州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目标下,研究如何在存量规划背景下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探究存量低效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提出具有实操性的再开发策略,对于继续推动杭州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杭州市建设用地现状以及市区存量低效用地的状况和空间格局特征,并进行旧厂矿、旧城镇、旧村庄的再开发优先顺序分级。根据空间分异特征对旧厂矿、旧城镇、旧村庄的集聚现象进行原因分析,进而分析高值集聚区低效用地存在的问题和低值集聚区低效用地的盘活路径;基于分级结果并结合低效用地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再开发策略探讨。本文的主要结论为:其一,杭州市市区范围建设用地仍有很大发展余地。杭州市市区存量低效用地面积为10261.31公顷,占整个杭州市域的90.24%,其中旧厂矿、旧城镇、旧村庄面积分别为6608.46公顷、2616.41公顷、1036.45公顷,占比分别为64.40%、25.50%、10.10%。就总低效用地而言,萧山区最多,上城区最少;就旧厂矿而言,萧山区最多,上城区和富阳区无旧厂矿;就旧城镇而言,萧山区最多,下城区最少;就旧村庄而言,富阳区最多,滨江区和上城区无旧村庄。其二,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存量低效用地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研究表明,总低效用地的密度值介于0-29.6145每平方米之间,其形态特征为“大集聚,多核心分散”;旧厂矿的密度值介于0-24.1524每平方米之间,其形态特征为“多核心,大分散”;旧城镇的密度值介于0-10.5138每平方米之间,其形态特征为“小集聚,多核心分散”;旧村庄的密度值介于0-2.08581每平方米之间,其形态特征为“多核心集聚”。其三,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存量低效用地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杭州市区城镇低效用地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总体低效用地的高值集聚区分布于西湖区(1个)、拱墅区(3个)和上城区(1个),旧厂矿的高值集聚区分布于拱墅区(1个)、萧山区(1个)、江干区(1个),旧城镇的高值集聚区分布于下城区(1个)、萧山区(1个),旧村庄的高值集聚区分布于拱墅区(1个)。其四,基于多因素综合判别法的存量低效用地开发优序结果表明,旧厂矿再开发优先顺序为:(1)萧山区;(2)滨江区、下城区和余杭区;(3)拱墅区、西湖区和临安区;(4)江干区。旧城镇再开发优先顺序为:(1)萧山区;(2)拱墅区、上城区、余杭区和富阳区;(3)滨江区、江干区、西湖区和下城区;(4)临安区。旧村庄再开发优先顺序为:(1)富阳区;(2)拱墅区和萧山区;(3)西湖区、余杭区和临安区;(4)江干区。其五,在对杭州市区的旧厂矿、旧城镇、旧村庄进行再开发时,应按照以上顺序通过空间规划策略、多主体再开发策略、产业结构升级策略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策略依次展开对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中后期开发区和延后开发区的再开发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赋予旧厂矿、旧城镇、旧村庄的高值集聚区一定的再开发优先性。

钱冲[7](2020)在《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结构变化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城市相继规划建设了高新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风采的金名片,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近年来,高新区面临调整升级的压力,同时建设用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规模,更需要关注用地结构优化。高新区用地结构复杂多样且变化较快,土地利用具有强烈的辐射效应,用地结构的变化会反映到城市的功能中,用地效益又取决于城市功能的完备程度。因此从用地结构与用地效益角度研究高新区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结合规划及实际情况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快速发展、调整转型和成熟发展四个阶段。阐述杭州高新区不同阶段用地类型变化,着重分析用地结构变化规律、特征和存在问题。杭州高新区用地结构变化规律为:一是用地总面积不断增加,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二是用地类型逐步丰富,居住用地、公共服务用地的占比逐年增加,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工业用地的占比先增后减,并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和商服用地规模较小。三是用地结构愈发均衡,功能单一利用模式优势不在,需要更加优化的用地结构。通过德尔菲法确定用地效益评价指标及权重,借鉴TOPSIS模型,采用指标评价法,对杭州高新区用地综合效益做出了评价。通过计算发现:2013-2018年高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总体均呈增长趋势,略有波动;综合效益呈平稳上升趋势。经济效益增长最多,由0.441增长到0.829,高新区用地规模的扩大带来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社会效益逐年增加,社会效益由0.582增加到0.826,说明高新区发展态势比较好,生活质量提高。生态效益虽然增长最小,但是总体效益很高,高于同类区域用地标准效益。文章借鉴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经验,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总结杭州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合理配置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二是完善用地结构,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三是推动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提高用地效益。四是强化功能用地适度混合,完善高新区城市功能。五是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陈森[8](2020)在《存量规划视角下苏州市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要素集聚、优化城镇布局等,我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乡镇撤并工作。苏州市乡镇撤并工作起步早、力度大,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随着苏州市被撤并镇在乡镇撤并后城镇职能的转变,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要求和内容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亟待优化发展。因此本文以苏州市被撤并镇为研究对象,对其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基于存量规划视角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一方面提高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另一方面盘活城镇存量资源,以期能够提升苏州市被撤并镇居民公共生活质量,同时为其他地区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提供借鉴。首先,本文对存量规划、被撤并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其次,在对苏州市乡镇撤并基本情况及被撤并镇发展概况梳理的基础上,从整体概况、分类分析、满意度调查三个方面对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对存量规划价值取向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从目标层面、建设层面和引导层面三个方面对存量规划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进而基于存量规划视角构建苏州市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框架,明确设施优化目标、原则、内容及思路,并据此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

韦珏[9](2020)在《“增存挂钩”背景下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土地资源闲置现状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严重制约了土地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对解决日益尖锐的土地供求矛盾有着重大意义。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国家自然资源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施行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机制。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成因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南宁市的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其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总体状况,梳理南宁市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做法与成效;总结国内外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出减少批而未供土地、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启示;结合实际情况,对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成因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一系列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行动提供参考,有助于地方政府突破困境,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率,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研究表明: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面积及宗数基数大,数量总体上随着时间变化波动增长,成因呈现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治理主体参与协作欠缺、政府组织功能存在弊病、工作机制运行不够顺畅、制度体系建设存在漏洞、信息技术保障能力偏低。从根本上破解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困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意识;二是提高组织机构协同联动效率;三是健全管理部门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五是推动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卞大亮[10](2020)在《扬州市城市闲置低效用地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的共识,并且已经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但在土地粗放利用的惯性下,各地仍有大量的闲置和低效用地存在,这既不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清理盘活闲置和低效用地,全国各地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但闲置特别是低效用地问题仍然大量存在,需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探析原因,找出防范路径和处置之策。本文以扬州市为例,将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分析扬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闲置低效用地的现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的论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分析了政府管理中的防范不足、处置不力的问题成因,阐述了造成闲置低效用地的成因中,既有产业方向判断不准、规划管理脱节、指标把控不严等政府调控方面的问题,也有招商政策、出让政策、储备政策、考古政策等管理方面的问题,既有法律障碍等客观因素,又有畏难观望等主观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特别是从产业发展、管理政策、规划调节等方面提出了防闲置低效用地发生的针对性措施,并结合闲置低效用地有效处置的典型案例分析,分类提出了闲置低效用地的源头防控、促进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和加快处置的建议,从实践角度上推进政府加强和改进土地资源管理。

二、盘活城镇存量土地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盘活城镇存量土地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钢铁企业土地资源盘活优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盘活钢铁企业土地资产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盘活钢铁企业土地资产是推动钢铁行业土地资源要素改革的重点
    2.盘活钢铁企业土地资源是产城共融和谐发展的历史选择
    3.盘活钢铁企业土地资源是降低闲置土地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
        (1)降低闲置土地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2)降低闲置土地对城镇化建设进度的影响
        (3)降低闲置土地对空间开发造成的影响
    4.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政策支撑
    5.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企业意愿
二、钢铁企业存量土地盘活模式现状
    1.产权变更模式
    2.政府收储
    3.经营存量土地地上厂房及建构筑物
    4.利用自有闲置土地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租赁业务
    5.优化及盘活自有土地成立产业园区
三、钢铁企业闲置土地盘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困境
    1.企业自身土地盘活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盘活土地资源实施困境
四、钢铁企业闲置土地盘活建议
    1.出台明晰企业土地产权关系的指导政策
    2.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进行有效协调
    3.探索盘活企业土地资产的财税政策
    4.出台指导企业加强自身土地管理的相关意见
    5.顶层设计实现土地的有效管控
    6.平台化管理,实现土地有效盘活
    7.土地优化方案的实时调整
五、结束语

(3)存量规划视角下城市低效用地更新规划研究 ——以潍坊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新常态下,存量开发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
        1.1.2 低效用地已成为城市存量用地挖潜的主要载体
        1.1.3 潍坊高新区低效用地更新实践的有效探索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存量规划
        2.1.2 城市更新
        2.1.3 低效用地
        2.1.4 弹性用地
        2.1.5 “白色用地”
        2.1.6 “灰色用地”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有机更新理论
        2.2.2 精明增长理论
        2.2.3 收缩城市理论
        2.2.4 集约用地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城市低效用地的成因
        2.3.2 城市低效用地的评定
        2.3.3 城市低效用地更新面临的问题
        2.3.4 城市低效用地更新的相关政策
        2.3.5 城市低效用地更新发展动态
    2.4 城市低效用地更新实践案例
        2.4.1 广州低效用地更新实践
        2.4.2 深圳低效用地更新实践
        2.4.3 济南低效用地更新实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低效用地的更新价值与更新困境
    3.1 低效用地的内涵界定
    3.2 低效用地的成因
        3.2.1 政府层面的原因
        3.2.2 企业方面的原因
        3.2.3 市场方面的原因
        3.2.4 历史遗留方面的原因
    3.3 低效用地的特征
        3.3.1 建设现状杂乱
        3.3.2 产权和利益主体多样
        3.3.3 历史遗留问题复杂
    3.4 低效用地更新的必要性
        3.4.1 建设用地的严峻紧张形势
        3.4.2 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3.4.3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诉求
        3.4.4 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与功能修补的需要
    3.5 低效用地更新面临的问题
        3.5.1 低效用地认定困难
        3.5.2 土地权属复杂
        3.5.3 政策制度缺陷
        3.5.4 上位规划的限制
        3.5.5 缺乏完善的更新运行机制
        3.5.6 多元主体利益难以均衡
        3.5.7 实施与管理中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低效用地更新的规划方法
    4.1 低效用地更新总体思路
        4.1.1 总体谋划
        4.1.2 有机更新
        4.1.3 集约高效
        4.1.4 利益平衡
        4.1.5 有序开发
    4.2 低效用地更新规划策略
        4.2.1 规划引领策略
        4.2.2 公益优先策略
        4.2.3 整体更新策略
        4.2.4 利益共享策略
        4.2.5 政府收储更新策略
        4.2.6 “一地一策”策略
    4.3 低效用地更新规划模式
        4.3.1 低效用地更新规划组织模式
        4.3.2 低效用地更新规划实施模式
    4.4 低效用地更新规划方法
        4.4.1 单元更新方法
        4.4.2 “灰色用地”方法
        4.4.3 弹性用地出让方法
        4.4.4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方法
        4.4.5 指标区间控制方法
    4.5 低效用地更新实施保障措施
        4.5.1 建立横向部门协调管理模式
        4.5.2 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产业用地全周期管理
        4.5.3 完善低效用地更新利益分配机制
        4.5.4 健全低效用地更新市场准入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潍坊高新区低效用地更新规划实证研究
    5.1 潍坊高新区低效用地概况
        5.1.1 城市概况、发展历程及趋势
        5.1.2 低效用地的成因
        5.1.3 低效用地的特征
        5.1.4 低效用地的类型及布局
        5.1.5 低效用地更新面临的问题
    5.2 潍坊高新区低效用地更新动态
        5.2.1 低效用地更新政策基础
        5.2.2 低效用地更新动态研究
    5.3 潍坊高新区低效用地更新对策研究
        5.3.1 低效用地的全域统筹规划
        5.3.2 划分低效用地更新单元
        5.3.3 优先公益设施建设,填补城市短板
        5.3.4 因地施策,采用灵活多样的更新策略
        5.3.5 创新产业用地方式,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5.3.6 规划灰色用地,提高用地弹性
    5.4 低效用地更新实施与管理保障措施
        5.4.1 政府主导,完善政策基础
        5.4.2 全面摸清低效用地底账
        5.4.3 评估把关更新项目,严格准入门槛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工程实践情况

(4)浙江省绍兴市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辨析与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存量工业用地的类型和特征
        2.1.1 国内存量工业用地的概念与类型辨析
        2.1.2 国外棕地的概念辨析
        2.1.3 “存量工业用地”与“棕地”的区别与联系
    2.2 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主要方式
        2.2.1 国内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内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方式探究
    2.3 江浙地区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阶段及其特征
        2.3.1 江浙地区工业用地的发展阶段
        2.3.2 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现存核心问题
        2.3.3 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发展特征
    2.4 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分析思路
        2.4.1 分析要素
        2.4.2 分析方法
        2.4.3 分析思路的确定
3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利用现状特征
    3.1 福全镇基本概况
        3.1.1 区位与行政区概况
        3.1.2 生态基底
        3.1.3 文化内涵
        3.1.4 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
    3.2 福全镇工业用地利用的发展历程
        3.2.1 第一阶段:无序蔓延,村村点火
        3.2.2 第二阶段:增量扩张,高速发展
        3.2.3 第三阶段:存量挖潜,转型更新
    3.3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利用现状空间问题
        3.3.1 存量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相对零散
        3.3.2 地块规模相对较小,产权制度进一步切割地块
        3.3.3 存量工业用地与周边空间存在环境冲突
    3.4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利用现状产业问题
        3.4.1 产业结构断层明显
        3.4.2 产业导向不明,经济产出效益低
        3.4.3 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状存量工业用地利用存在矛盾
    3.5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制约因素与有利趋势
        3.5.1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制约因素
        3.5.2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潜力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方案模拟
    4.0 方案模拟思路
    4.1 基于存量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再利用方案模拟
        4.1.1 基于用地空间分布的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模式的类型划分
        4.1.2 基于用地空间分布的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模式的策略体系
        4.1.3 基于用地空间分布的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模式的方案模拟
    4.2 基于现状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再利用模式分析
        4.2.1 基于现状利用效率的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的分类及成因
        4.2.2 基于现状利用效率的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模式的策略体系
        4.2.3 基于现状利用效率的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模式的方案模拟
    4.3 模拟方案评价
        4.3.1 评价的目的与思路
        4.3.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3.3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5 评价过程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原则与策略
    5.1 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的原则
        5.1.1 以促发展惠人民为前提的原则
        5.1.2 以规划引导为标杆的原则
        5.1.3 以利益协调为基准的原则
        5.1.4 以政府引导协同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原则
    5.2 空间策略:重塑空间结构,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5.2.1 推进提质保留型存量工业用地综合整治
        5.2.2 挖潜产业升级型存量工业用地优化升级
        5.2.3 促进功能置换型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更新
        5.2.4 协调弹性调整型存量工业用地收储备用
    5.3 产业策略:打造湾区制造枢纽,推动产业板块有机更新
        5.3.1 兼顾多元主体的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实施操作
        5.3.2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植入,打造湾区制造枢纽
        5.3.3 优化存量工业用地功能结构,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2.1 内容创新性
        6.2.2 实践创新性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5)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制度
        二、制度环境
        三、制度变迁
        四、土地制度
        五、土地制度变迁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土地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总结性述评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环境—行为—绩效”
        二、制度环境:历史时间与制度结构的适时耦合
        三、主体行为: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博弈
        四、制度绩效: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第三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分析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1979—1991年)
        一、背景:发展建设资金匮乏
        二、制度试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三、制度突破: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4年)
        一、背景:快速发展亟需筹地
        二、制度试验:原特区内集体土地国有化
        三、制度创新:原特区外集体土地国有化
    第三节 基本形成阶段(2005—2011年)
        一、背景: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二、制度试验:强化土地统一管理
        三、制度创新:探索存量土地再利用模式
    第四节 调整完善阶段(2012—2019年)
        一、背景:难以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
        二、制度调整:启动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
        三、制度试验:原集体土地使用权入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演进特征分析
    第一节 变迁方式:强制性与渐进式并存
        一、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
        二、时空维度上的渐进式扩散
    第二节 变迁过程: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主体行为选择
        一、制度环境形塑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
        二、行动主体的利益博弈推动制度变迁
    第三节 变迁绩效:利弊与发展相伴相随
        一、助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二、制度约束下的土地困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深圳土地制度变迁
        一、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
        二、经济社会环境
    第二节 “时间中”的深圳土地制度变迁
        一、关键节点的制度供给
        二、政府主导下的路径依赖性
    第三节 制度边际上的适时调整
        一、制度环境的变化
        二、关键节点的把握
        三、路径依赖的突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中的主体选择行为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制度变迁相关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一、政府的利益诉求
        二、原村民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土地制度变迁的主体利益博弈分析
        一、博弈模型构建
        二、利益博弈均衡分析
    第三节 不同制度安排下原村民的选择行为分析
        一、“统征”过程中原村民的选择行为
        二、“统转”过程中原村民的选择行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
    第二节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一、土地利用强度
        二、地均产出水平
        三、土地利用方式
    第三节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深圳土地制度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第一节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产权尚不够明晰
        二、资源配置方式较低效
        三、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
    第二节 典型地区经验借鉴
        一、英国经验借鉴
        二、新加坡经验借鉴
        三、纽约经验借鉴
        四、香港经验借鉴
    第三节 突破现有制度约束的可能路径
        一、明晰产权,以确权促土地规范流转
        二、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力量
        三、利益共享,构建增值分配公平机制
        四、简政放权,完善土地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深圳土地制度变迁是特定制度环境约束下的产物
        二、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独特的演进历程与多元特征
        三、深圳土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存在的不足
        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杭州市区存量低效用地空间格局及再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城镇化的问题突出
        1.1.2 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
        1.1.3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转型
        1.1.4 杭州存量用地再开发的必然性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存量低效用地
        1.2.2 存量用地再开发
    1.3 理论基础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
        1.4.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
        1.4.3 存量用地再开发研究
        1.4.4 现有研究概述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意义
        2.1.1 理论意义
        2.1.2 实践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区概况
        2.4.1 自然地理状况
        2.4.2 社会经济状况
3 杭州市存量低效用地状况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杭州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3.3 杭州市域存量低效用地状况分析
    3.4 杭州市区存量低效用地特征分析
        3.4.1 主城区存量低效用地特征
        3.4.2 萧山区存量低效用地特征
        3.4.3 余杭区存量低效用地特征
        3.4.4 富阳区存量低效用地特征
        3.4.5 临安区存量低效用地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杭州市区存量低效用地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核密度估计
        4.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总低效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
        4.2.1.1 总低效用地密度分布特征
        4.2.1.2 总低效用地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
        4.2.1.3 总低效用地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
        4.2.1.4 原因分析
        4.2.2 旧厂矿空间分异特征
        4.2.2.1 旧厂矿密度分布特征
        4.2.2.2 旧厂矿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
        4.2.2.3 原因分析
        4.2.3 旧城镇空间分异特征
        4.2.3.1 旧城镇密度分布特征
        4.2.3.2 旧城镇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
        4.2.3.3 原因分析
        4.2.4 旧村庄空间分异特征
        4.2.4.1 旧村庄密度分布特征
        4.2.4.2 旧村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
        4.2.4.3 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杭州市区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时序分析
    5.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旧厂矿再开发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5.2.2 旧城镇再开发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5.2.3 旧村庄再开发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1 层次分析法
        5.3.2 权重确定结果
    5.4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收集以及指标标准化
        5.4.1 旧厂矿再开发优序结果
        5.4.2 旧城镇再开发优序结果
        5.4.3 旧村庄再开发优序结果
    5.5 基于低效用地再开发优序分级的再开发时序策略研究
        5.5.1 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空间规划策略
        5.5.2 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多主体开发策略
        5.5.3 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的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5.5.4 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6.2.1 可能的创新点
        6.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7)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结构变化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2 基础概念和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土地利用结构
        2.1.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2.1.3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2.1.4 城市建设用地效益
    2.2 用地效益评价的经典模型
        2.2.1 TOPSIS模型
        2.2.2 DEA模型
    2.3 基础理论
        2.3.1 土地区位理论
        2.3.2 人地关系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集聚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发展概况与发展瓶颈
    3.1 杭州高新区发展历程与概况
        3.1.1 杭州高新区地理区位
        3.1.2 杭州高新区发展历程
        3.1.3 杭州高新区发展概况
    3.2 杭州高新区发展制约因素
        3.2.1 发展空间不足,土地供应紧张
        3.2.2 土地规划不合理
        3.2.3 部分土地利用效率低
    3.3 本章小结
4 杭州高新区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4.1 数据来源与类型
    4.2 杭州高新区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分析
        4.2.1 杭州高新区用地结构现状分析
        4.2.2 工业用地的变化
        4.2.3 居住用地的变化
        4.2.4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变化
        4.2.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的变化
        4.2.6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化
    4.3 杭州高新区用地结构特征
    4.4 杭州高新区用地结构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杭州高新区用地效益评价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1.1 构建评价指标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
    5.2 指标权重测算
    5.3 杭州高新区用地效益评价
        5.3.1 用地效益评价模型
        5.3.2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
        5.3.3 目标值的确定
        5.3.4 杭州高新区用地效益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杭州高新区用地结构变化
        6.1.2 杭州高新区用地效益评价研究
        6.1.3 杭州高新区用地结构与用地效益的关系
    6.2 对策建议
        6.2.1 合理配置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6.2.2 完善用地结构,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6.2.3 推动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提高用地效益
        6.2.4 强化功能用地适度混合,完善高新区城市功能
        6.2.5 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6.3 研究展望
附录 2013—2018年杭州高新区用地效益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8)存量规划视角下苏州市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地方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存量规划
        2.1.2 被撤并镇
        2.1.3 公共服务设施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存量规划
        2.2.2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
    2.3 研究综述
        2.3.1 存量规划
        2.3.2 乡镇撤并
        2.3.3 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章 苏州市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
    3.1 乡镇撤并基本情况
        3.1.1 整体概况
        3.1.2 成效及不足
    3.2 被撤并镇发展概况
        3.2.1 城镇职能
        3.2.2 人口概况
        3.2.3 用地概况
    3.3 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3.1 整体概况
        3.3.2 分类分析
        3.3.3 满意度调查
    3.4 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
        3.4.1 设施配套与职能转变不同步
        3.4.2 类型结构与多样需求不匹配
        3.4.3 空间布局与便捷使用不契合
        3.4.4 服务质量与品质需求有差距
        3.4.5 管理维护与持续发展相脱节
第四章 存量规划视角下苏州市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框架
    4.1 存量规划相关内容解析
        4.1.1 存量规划的价值取向
        4.1.2 存量规划的作用机制
    4.2 存量规划应用的可行性
        4.2.1 目标层面——内涵式提升
        4.2.2 建设层面——存量盘活,渐进建设
        4.2.3 引导层面——多元协调统筹
    4.3 存量规划视角下苏州市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
        4.3.1 优化目标及原则
        4.3.2 优化内容
        4.3.3 优化思路
第五章 苏州市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5.1 结合职能特征,定目标
        5.1.1 依据职能转变特征,明确设施优化方向
        5.1.2 尊重人口特征差异,确定设施优化重点
    5.2 统筹多样需求,优结构
        5.2.1 参照转变,供需平衡,调优设施类型结构
        5.2.2 体系扁平,布局有机,优化设施空间布局
    5.3 集约高效引导,增效益
        5.3.1 精准挖掘存量空间,强化资源要素供给
        5.3.2 多样空间利用方式,实现资源充分盘活
        5.3.3 构建便捷出行体系,提高设施的可达性
    5.4 精准政策实施,提质量
        5.4.1 分批分类推进更新,有序提升硬件质量
        5.4.2 多元保障人才供给,提升设施服务质量
        5.4.3 内外结合优化环境,提升设施环境品质
    5.5 完善相关机制,落实施
        5.5.1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吸引多元资金参与
        5.5.2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5.5.3 建立利益协调平台,平衡正负外部效应
        5.5.4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提高监督管理效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增存挂钩”背景下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1.5.1 视角创新
        1.5.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
        2.1.2 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2.2 政府失灵理论
        2.2.3 土地供需平衡理论
第三章 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状况及盘活处置情况
    3.1 南宁市基本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土地利用概况
    3.2 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总体状况
        3.2.1 南宁市批而未供土地状况
        3.2.2 南宁市闲置土地状况
        3.2.3 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特征
    3.3 南宁市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做法与成效
        3.3.1 加快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工作
        3.3.2 利用旧城改造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3.3.3 加大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供地
        3.3.4 加快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进度
第四章 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成因分析
    4.1 理念认识层面
        4.1.1 政府管理服务理念不足
        4.1.2 企业滋长囤地投机思想
        4.1.3 社会公众参与程度较低
    4.2 组织机构层面
        4.2.1 部门协同联动成效甚微
        4.2.2 审批机构办事效率较低
        4.2.3 招商引资机构人才缺失
    4.3 机制运行层面
        4.3.1 土地储备机制不完善
        4.3.2 规划运行机制不成熟
        4.3.3 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4.4 制度体系层面
        4.4.1 征地拆迁安置制度体系不完善
        4.4.2 闲置土地处置制度体系不健全
    4.5 信息技术层面
        4.5.1 征拆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低
        4.5.2 土地供后监管系统完备性差
第五章 国内外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做法与经验
        5.1.1 美国匹兹堡市的做法与经验
        5.1.2 英国曼彻斯特市的做法与经验
        5.1.3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做法与经验
    5.2 国内做法与经验
        5.2.1 浙江省的做法与经验
        5.2.2 大连市的做法与经验
        5.2.3 厦门市的做法与经验
        5.2.4 武汉市的做法与经验
    5.3 相关启示
        5.3.1 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5.3.2 健全法律法规建设
        5.3.3 优化空间规划布局
        5.3.4 完善监管督导机制
        5.3.5 强化政务服务管理
        5.3.6 引导社会公众参与
第六章 南宁市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意识
        6.1.1 创新服务意识,谋划地方长远持续发展
        6.1.2 转变发展观念,促进企业创新驱动转型
        6.1.3 加强宣传引导,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6.2 提高组织机构协同联动效率
        6.2.1 增强合作联动,推动职能部门沟通协调
        6.2.2 加快审批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
        6.2.3 加强机构建设,配齐专业招商人才队伍
    6.3 健全管理部门工作运行机制
        6.3.1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土地储备供应机制
        6.3.2 合理空间布局,健全规划编制运行机制
        6.3.3 加大问责力度,构建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6.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6.4.1 坚持需求导向,健全征地拆迁制度体系
        6.4.2 深化严厉打击,完善闲置土地制度体系
    6.5 推动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6.5.1 运用技术手段,发挥征地系统服务作用
        6.5.2 实行动态巡查,完善供后监管平台功能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之处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扬州市城市闲置低效用地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
    五、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闲置低效用地的内涵解析
        (一)土地供应概述
        (二)闲置土地定义
        (三)低效用地内涵
        (四)闲置和低效用地的内在关联
    二、主要理论支撑
        (一)供求关系理论
        (二)成本收益理论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
        (四)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第二章 扬州市闲置低效用地现状分析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分析
        (一)发展概况
        (二)特点分析
    二、闲置低效用地现状和特征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分布
        (二)主要特征
    三、闲置低效用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导致建设用地较快增长
        (二)影响土地管理秩序
        (三)不利于土地供给侧改革
        (四)拉低投入产出效益
第三章 扬州市闲置低效用地成因分析
    一、基于政府调控角度的宏观因素分析
        (一)土地投向调节力度不够
        (二)产业方向判断前瞻性不足
        (三)“两规”管理脱节
        (四)产出效益监管不足
        (五)建设强度把关不严
    二、基于政策变化角度的中观因素分析
        (一)“洼地”招商政策的负面影响
        (二)土地出让新旧政策交替引发
        (三)土地储备融资原因导致
        (四)地块开发考古政策的制约
        (五)政策执行标准不完善
    三、基于用地矛盾角度的微观因素分析
        (一)城市局部规划变更引发矛盾
        (二)供应主体灭失引发矛盾
        (三)征地补偿矛盾纠纷矛盾
        (四)企业无力继续开发
第四章 扬州市闲置低效用地处置的难点分析
    一、法律体系支撑不够
        (一)认定过于宏观
        (二)追责存在“瓶颈”
        (三)手段不够丰富
    二、地方政府处置动力不足
        (一)区划调整造成扯皮
        (二)政府处置顾虑较多
        (三)地方政府利益需求
    三、处置面对的其他阻力
        (一)发现处置的被动性
        (二)取证过程的复杂性
        (三)处置主体的多元性
第五章 政府加强闲置低效用地防控的对策
    一、建立源头防控的管理机制
        (一)全面推进“多规合一”
        (二)调优产业用地结构
        (三)建立用地绩效评价体系
        (四)制定分类处置标准
    二、完善过程防控的政策机制
        (一)建立弹性出让机制
        (二)加快建设高标准厂房
        (三)优化出让条件设置
        (四)制定有序再利用计划
    三、健全社会防控的联动机制
        (一)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二)运用现代信息化措施
        (三)加强社会诚信管理
        (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盘活城镇存量土地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HJ集团存量土地资产盘活路径研究[D]. 李江西.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钢铁企业土地资源盘活优化探究[J]. 高金.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1(02)
  • [3]存量规划视角下城市低效用地更新规划研究 ——以潍坊高新区为例[D]. 曾庆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2)
  • [4]浙江省绍兴市福全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研究[D]. 郑天. 浙江大学, 2020(01)
  • [5]深圳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 王江波. 深圳大学, 2020(11)
  • [6]杭州市区存量低效用地空间格局及再开发策略研究[D]. 沈嘉瑜. 浙江大学, 2020(01)
  • [7]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结构变化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钱冲.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存量规划视角下苏州市被撤并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D]. 陈森.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7)
  • [9]“增存挂钩”背景下南宁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成因及对策研究[D]. 韦珏. 广西大学, 2020(07)
  • [10]扬州市城市闲置低效用地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D]. 卞大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