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0粉煤灰泵送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

C60粉煤灰泵送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

一、C60粉煤灰泵送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琨[1](2021)在《钢管粉煤灰混凝土的超短期徐变和轴压应力应变关系》文中认为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因其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经济性能优等特点,已经成为土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组合形式。同时粉煤灰作为水泥的可替代材料,研究粉煤灰混凝土在组合结构中的应用不仅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结构时效问题的研究重点,徐变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持续荷载作用下,核心混凝土的徐变会影响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粘结,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对粉煤灰混凝土及钢管粉煤灰混凝土的徐变及徐变后力学性能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对此,本文从混凝土粘弹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28天养护龄期的粉煤灰混凝土等强度设计,完成三种粉煤灰掺量(0%、20%、40%)的C60混凝土配制。以不同的持荷时间和粉煤灰掺量为主要影响参数,对C60粉煤灰混凝土试件,进行超短期徐变及徐变恢复试验。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粉煤灰混凝土起始变形、徐变、滞后恢复变形、名义残余变形以及加卸载弹性模量的变化及发展规律。为了更为纯粹的反映材料自身的粘弹性性能,将持荷时间控制在秒、分、时三个时间维度。(2)将既有的徐变及徐变恢复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既有模型在超短期徐变预测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基于分数阶粘弹性理论,提出了超短期徐变及徐变恢复的统一计算模型,并结合粉煤灰混凝土的试验结果对分数阶粘弹性模型进行验证及参数分析。最终得到以持荷时间和粉煤灰掺量为变量的分数阶粘弹性徐变及徐变恢复预测模型。(3)为了系统性地研究粉煤灰混凝土在结构中的应用,以相同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制备钢管粉煤灰混凝土。同样完成秒、分、时三个时间维度的超短期徐变及徐变恢复试验,从而得到组合构件的各种特征变形和加卸载组合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4)将已获得的粉煤灰混凝土分数阶徐变及徐变恢复预测模型引入到组合构件中,并将试验结果与既有的钢管混凝土徐变及徐变恢复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既有模型的适用性。同时在低应力级别作用下,考虑到组合构件的粘弹性发展规律,提出了组合构件的超短期徐变及徐变恢复的统一分数阶粘弹性模型,并结合试验数据进行参数分析。(5)建立超短期徐变后的粉煤灰混凝土及钢管粉煤灰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首先按照相关规范对徐变恢复后的试件和参比用试件进行破坏性试验,得到了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以及峰值应力、峰值应变等特征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粉煤灰混凝土及核心约束粉煤灰混凝土的塑性损伤(CDP)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模拟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

黄京胜[2](2021)在《机制砂品质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建筑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工程应用中的混凝土多采用大流态混凝土,细骨料作为混凝土原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十分关键。以往建筑用砂主要以天然砂为主,但随着天然砂资源的日益枯竭和更严格的河道禁采禁挖政策实施,机制砂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但是由于当今市场上机制砂的品质参差不齐,不同的机制砂岩性、级配、石粉含量、片状颗粒含量等指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各不相同,导致机制砂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的表现也不尽人意。高强大流态混凝土相比于普通混凝土对机制砂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明确机制砂的各方面指标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及确定其控制阈值十分必要。本课题针对机制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常见的机制砂级配断档、石粉含量多、片状颗粒含量多以及岩性不同造成的混凝土性能问题,在保证其余机制砂指标相同的情况下,得出机制砂各项指标的控制阈值,为机制砂在高强大流态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机制砂级配方面,机制砂级配在2区范围内,且中间颗粒含量基本合理,适度改变机制砂级配对C60、C70、C80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强度、收缩性及耐久性的影响较小,基本能够满足混凝土设计要求。同细度模数,级配随着0.6mm、0.3mm颗粒砂分计筛余的不断降低,混凝土逐渐出现离析和泌水现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收缩率、耐久性均有负面影响,但由于高强大流态混凝土较为密实,混凝土整体耐久性较好。同级配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各方面性能略优于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考虑机制砂级配对三种强度等级混凝土整体性能的影响,机制砂0.6mm和0.3mm颗粒砂总占比控制在30%~55%较好。机制砂石粉含量方面,对于C60混凝土,石粉含量控制在7%~10%左右混凝土各方面性能较好;对于C70混凝土,石粉含量控制在5%左右混凝土性能较好;对于C80混凝土,石粉含量控制在3%左右混凝土性能较好。同强度等级,同石粉含量,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强度及耐久性均略强于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整体收缩率大于花岗岩混凝土。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方面,随着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增加,三种强度等级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强度及耐久性均逐渐变差,由于片状颗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混凝土的收缩,故混凝土收缩早期降低、后期增高。相同片状颗粒含量,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与花岗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各方面性能相差并不明显。为保证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需求,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不应超过20%。

郁浩安[3](2021)在《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矿物掺合料及新型细骨料已逐渐成为商品混凝土的重要组分。将粉煤灰、矿渣、机制砂以及尾矿特细砂等掺入到混凝土中,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通过物理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粉煤灰、矿渣和尾矿混合砂等对水胶比分别为0.33、0.28、0.25的中高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并对三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回弹法、钻芯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现场检测试验,验证四种检测方法在中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适用性。主要结论及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和易性能的影响因素。按优选设计的配方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基本满足泵送混凝土的要求;单掺粉煤灰混凝土较单掺矿渣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其保水性和粘聚性也优于单掺矿渣混凝土;矿渣的早期活性较粉煤灰高,水化较快,且矿渣保水性较差,使得矿渣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也较大;粉煤灰及矿渣的珠状颗粒形态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共同作用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能。2.揭示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演变规律,建立了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芯样抗压强度、回弹值和声速值在自然养护下随龄期发展而逐渐增大,在28d龄期之前增长较快,28d龄期之后增长变慢;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且标准养护明显优于自然养护;双掺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芯样抗压强度和回弹值要大于单掺粉煤灰或矿渣混凝土,在养护后期,粉煤灰的活性效应发挥作用使得单掺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增幅有所增大;矿物掺合料掺入方式对混凝土声速值的影响规律不显着;利用数学模型fcuc=Aln dt+B建立中高强混凝土在自然养护下的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与养护龄期的关系模型,拟合程度均较高。3.揭示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劣化规律。试验的持续进行会加剧混凝土在各种侵蚀环境中的破坏程度,直至混凝土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与水胶比呈负相关,降低水胶比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抗冻融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粉煤灰和矿渣在硬化混凝土中主要发挥微集料填充效应和火山灰效应,矿渣对于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保持和提高要优于粉煤灰,粉煤灰和矿渣双掺所带来的微集料填充效应和“水化叠加”效应可以极大地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利用数学模型dmc=αtλ建立中高强混凝土在加速碳化和自然碳化下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拟合程度均较高。4.得到回弹法、钻芯法、超声波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这四种检测方法检测中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强模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测强模型进行拟合度分析、假设检验和误差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回弹法、钻芯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的相关性与精确度均较理想,适用于中高强混凝土的现场强度检测,而超声波法检测中高强混凝土测强模型的相关系数较小,拟合程度较低,表明仅凭声速值来评价混凝土的强度并不准确。5.建立中高强混凝土碳化深度与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耐蚀系数以及氯离子迁移系数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关系模型进行拟合度分析以及误差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关系模型的相关系数均接近1,拟合程度均较高,且精确度也较理想,为基于碳化深度的混凝土寿命预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6.得到本试验中机制砂与尾矿特细砂的最佳掺配比例为7:3。依据此掺配比例将机制砂与尾矿特细砂混合可以得到级配效果良好的尾矿混合砂,以其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与天然砂混凝土较为接近。该论文有图72幅,表43个,参考文献108篇。

付晓宇[4](2020)在《黄河特细砂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方式的改变给施工工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其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振捣即可自流平、自填充,且不产生离析泌水的现象,因此受到建筑业、施工业的青睐,然而对优质砂石和外加剂的需求以及所造成的高成本导致其推广受阻。开封地区紧邻黄河,盛产特细砂,经过大量试验和实践积累,黄河特细砂在很多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在混凝土中都有所应用,缓解了中、粗砂资源短缺且价格上涨的现状,但对于应用而言目前仍无统一的规范可循,而且黄河特细砂在高强混凝土中的应用基本还是空白,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运用也少有研究。所以对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的探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对特细砂资源化、广泛开发与利用为目的,从完善天然砂颗粒级配以及改善混凝土密实度的角度考虑,挖掘黄河特细砂的潜在价值,破除黄河特细砂在建设工程中备受制约的壁垒,使对黄河砂的开采及研究不仅基于灾害性,也对其资源性进行更深一层的考量,不仅基于普通混凝土,也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探索,使黄河特细砂的运用在降低黄河灾害的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达成互赢。结合开封地方材料供应的实际情况,本试验将黄河特细砂分别以10%、20%、30%、40%的掺量与天然砂混合配制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将未掺黄河特细砂的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作为对照组,探寻黄河特细砂掺量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旨在合理利用特细砂资源并促进自密实混凝土因地制宜的发展与推广。论文分别对自密实混凝土、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和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进行了工作性能和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1)采用改进全计算法配制的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在黄河特细砂掺量为30%以内均具有良好的自密实性能,且满足C60强度等级的要求。(2)在不改变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情况下,随黄河特细砂掺量的增加,在30%及以内的掺量下混凝土的坍落扩展度和J环扩展度逐渐下降,其自密实性能指标均维持在二级状态;当掺量增至40%时,混凝土边缘有水泥浆析出,新拌混凝土离析性不合格。对于黄河特细砂掺量为40%时的离析不佳,可通过添加引气剂或增大矿物掺合料的用量进行改善。(3)黄河特细砂的掺入对C60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对抗折强度影响较大。随着黄河特细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先小幅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10%的掺量下,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有0.5%、1.8%、0.8%的微小幅度提升;而黄河特细砂掺量分别为10%、20%、30%和40%时,劈裂抗拉强度依次下降了2.3%、7.5%、7.3%和9.4%,抗折强度依次下降了12.6%、26.6%、29.5%、39.0%。(4)黄河特细砂掺量的增大对C60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拉压比影响不大,相较于自密实混凝土的拉压比1/17.0,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的拉压比维持在1/14.7~1/14.4的范围内,与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拉压比14.1相近。从试件破坏形态来看,随着黄河特细砂掺量的增加,试件破坏时表现出的脆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40%的掺量下,劈裂抗拉试件的破坏形态由“裂而不散”转变为“一裂即坏”。(5)小掺量(体积率0.3%)钢纤维的加入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无太大的影响,自密实性能指标维持在二级状态无变化;钢纤维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着不同的增强效果,对抗压强度增强效果较小,提高了8.3%,对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增强效果显着,劈裂抗拉强度提高了31.9%,抗折强度提高了22.5%,且增强了混凝土的韧性。

李嘉新[5](2020)在《高掺合料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消耗大量建筑资源的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燃煤发电、冶炼钢铁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及矿渣粉,这些废料若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可磨灭的污染,将粉煤灰和矿渣粉应用于建筑行业,不但可将废弃的资源再次利用,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主要研究C60高强混凝土配置、微观以及本构关系,为结构承载力设计及有限元分析给与一定的参考,主要的工作内容研究如下:(1)矿物质掺合料(粉煤灰+矿渣粉)取代率达到胶凝材料的50%,通过改变粉煤灰、矿渣粉的掺量比例以及基准水胶比,制作高强立方体试件90个、棱柱体试件30个,然后进行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用于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由此确定了水胶比及粉煤灰和矿渣粉的最佳掺量配比。由力学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抗压强度当基准水胶比为0.24、混掺10%的粉煤灰和40%的矿渣粉可以配置C60高强矿物质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分别达到了基准组高强混凝土的103.49%、93.77%、97.55%。(2)选取最佳矿物质掺量组及参考组试件进行微观表征分析,分析矿物质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机理,矿物质最佳掺量组在早期的混凝土水化过程中,从扫描电镜中可以看到大量未水化的球状物质,从XRD衍射图谱中也可观察到参考组混凝土 C-S-H水化硅酸钙峰值略低于矿物质掺量组。而在水化后期,球状的粉煤灰外表面出现大量的絮状凝胶体,周围出现大量成片的“网状”凝胶物质,在后期的XRD图谱中,C-S-H衍射峰值增强,这是后期矿物质掺量组强度优于参考组混凝土的主要原因。(3)选取最佳矿物质掺量组及参考组试件进行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分析混凝土单轴受压破坏形态,通过过镇海教授的分段式本构关系模型。依据实验数据和严密的数学推导,较好的拟合出高掺量矿物质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曲线关系,获得全曲线方程的主要特征值,为掺合料高强混凝土非线性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陈富强[6](2020)在《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海工混凝土结构由于其服役环境恶劣,经常出现过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跨海大桥的应用中,为了确保跨海大桥结构安全并保证其具备设计使用能力,对跨海大桥所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材料设计和性能研究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厦漳跨海大桥桥面板湿接缝工程实例,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常见病害进行分析,得出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特征,确定其原材料、试验方法与设计技术指标,并对其进行混凝土材料设计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满足工程使用要求,根据研究得到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对厦漳跨海大桥桥面板湿接缝进行施工。跨海大桥服役环境恶劣,由于钢筋锈蚀、硫酸盐破坏、冻融循环破坏等因素造成海工混凝土耐久性不足,通过采用材料耐久性设计、提高保护层厚度等内部措施以及采用加强钢筋、防腐处理、电化学保护等外部措施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提升海工混凝土耐久性。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不同于普通混凝土配置,对于原材料的要求更高。对海工混凝土原材料进行研究,确定配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所需的原材料并进行技术指标测试。通过试验与理论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以及技术指标进行现场试验。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使用目标和配制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原则,结合设计规程对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根据耐久性原则及经济性原则,最终得出厦漳跨海大桥所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方案(水泥:矿粉:粉煤灰:砂:碎石:水:外加剂:膨胀剂=340:67:43:668:1134:150:7:50)。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结果拌制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并成型相应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相关性能测试。测试其坍落度值为180mm,坍落扩展度为460mm,满足设计要求;该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良好;水中14d限制膨胀率实测值为3.9×10-4,水中14d、空气中28d限制干缩率为1.5×10-4;7d抗压强度为62.0MPa,28d抗压强度为71.2MPa,达到混凝土试配强度的101.9%,28d抗压回弹模量为4.7×104MPa;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早期开裂性能等耐久性均满足设计使用要求。结合厦漳跨海大桥服役的气候条件及工程建设要求,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贯穿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完成厦漳跨海大桥第Ⅵ合同段桥面板湿接缝施工。本文通过采用试验及工程实际相结合,得出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案,并通过相关试验对配合比设计方案得出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性能测试,并成功运用于桥面板湿接缝施工。通过对海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研究并对性能进行评价,为后续海工混凝土结构物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对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骆骏骅[7](2020)在《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产业在向着商品混凝土方向发展的同时,粉煤灰和矿渣等工业副产品作为改善混凝土性能的辅助胶凝材料被广泛利用,机制砂和特细砂等新型细骨料在天然砂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物理试验研究、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由徐州地区常用配比和原材浇筑的商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进行全寿命可靠性分析,在响应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研究常用无损检测技术在商品混凝土试件上的应用,间接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率方面,水胶比越小,坍落度损失率越大;水泥的矿物组成不同,则水泥的水化性能不同,水泥矿物组成中C3A和C4AF含量是影响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主要因素;粉煤灰和矿渣在混凝土拌合物形成初期主要发挥的是形态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机制砂与特细砂以合适比例混合能起到与天然中粗砂相近的良好级配效果。2.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在自然养护下随着龄期增长逐渐增大,在7d至14d龄期内强度增长最快,60d后混凝土强度增长幅度逐渐变小;水胶比越小,混凝土强度发展等级越高,标准养护下的混凝土强度增长幅度明显优于自然养护;粉煤灰和矿渣发挥的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界面效应对于混凝土后期强度发展的可行性是值得肯定的;机制砂与特细砂以合适比例混合可以发挥与天然砂相同的物理作用;利用数学模型建立自然养护下混凝土抗压强度与龄期和温度的关系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模型下,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实测抗压强度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而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更加明显。3.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在总材料固定的情况下,减小水胶比可以减缓碳化过程的进行,在水泥品种确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碳化速率越小;减小水胶比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减小水胶比,优化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均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粉煤灰和矿渣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主要分为微集料界面效应和活性效应两方面,作为辅助胶凝材料降低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增强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试验循环周期的发展会加剧混凝土在各种侵蚀环境下的破坏,直至完全丧失抵抗能力。4.无损检测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水胶比越小,对应的回弹值越高,声速值越大;标准养护下的混凝土回弹值、声速值明显高于自然养护下混凝土的相应数值;粉煤灰和矿渣对回弹值变化、声速值变化的影响机理与对强度发展的影响机理相类似;混凝土的强度与回弹值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的关系,但回弹值并不能完全代表和用于评价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声速值对强度变化的反应不够敏感,仅用声速值反映和评价混凝土强度并不成立;国家统一测强曲线并不适用于徐州地区回弹法与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应该补充和完善符合本地情况的测强曲线。5.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市场调研评估徐州地区常见配比下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探索混凝土生产和应用利益最大化的可行性措施。调整水泥强度等级,推广和应用粉煤灰和矿渣、机制砂和特细砂均能带动商品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发展。该论文有图49幅,表42个,参考文献118篇。

李信,陈露一,黄有强,张志豪,谭洪波[8](2020)在《粘度改性材料在C6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掺入粘度改性材料配制C6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研究了粘度改性材料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6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掺入粘度改性材料能够提高拌合物的流动性,减少1 h经时损失和倒桶排空时间,降低混凝土的压力泌水率和离析率;掺入粘度改性材料对混凝土力学强度基本无影响;粘度改性材料能够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降低干燥收缩率。

李俊杰,华星耀,黄昌玉[9](2019)在《日立电梯试验塔C6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发展,超高层建筑物在城市已经非常普遍。如何解决高强混凝土的超高层泵送问题,是目前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遇到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从配制高强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入手,通过从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倒桶时间、坍落度/扩展度/倒桶时间经时损失值以及经济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出可以一次性泵送高度超过200m的C60高强混凝土。

叶明,李佳航,姜海波[10](2019)在《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文中指出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是具有高强、自密实特点的特种混凝土。本文以水胶比、硅灰掺量、砂率、石子粒径、减水剂品牌、养护方式等为参数进行了系列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降低水胶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硅灰掺量过多会影响混凝土后期强度;砂率过低,自密实混凝土的包裹性与流动性不佳,不利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石子粒径在9.5~16mm可以提高混凝土的级配,有利于获得内部堆积紧密的自密实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配制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必须选择合适品牌的减水剂;水浴养护可以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但必须很好地控制水温温差,不然强度反而会下降。最后,给出本次试验最优配合比。

二、C60粉煤灰泵送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60粉煤灰泵送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钢管粉煤灰混凝土的超短期徐变和轴压应力应变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粉煤灰混凝土徐变及徐变恢复研究现状
        1.2.2 粉煤灰混凝土徐变后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钢管粉煤灰混凝土徐变及徐变后力学性能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2 粉煤灰混凝土超短期徐变试验及模型分析
    2.1 粉煤灰混凝土超短期徐变试验
        2.1.1 FAC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1.2 超短期徐变试件的设计及制备
        2.1.3 超短期试徐变试验装置及方案
    2.2 粉煤灰混凝土超短期徐变试验结果分析
        2.2.1 FAC试件的收缩变形
        2.2.2 FAC试件的起始变形
        2.2.3 FAC试件的徐变变形
    2.3 分数阶超短期徐变模型
        2.3.1 经典徐变模型的计算
        2.3.2 粘弹性模型的选取
        2.3.3 Maxwell分数阶超短期徐变模型的建立
        2.3.4 模型验证及参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粉煤灰混凝土超短期徐变恢复试验及模型分析
    3.1 超短期徐变恢复试验
        3.1.1 超短期徐变恢复试验的基本原则
        3.1.2 超短期徐变恢复试验的试验装置及方案
    3.2 粉煤灰混凝土徐变恢复试验结果分析
        3.2.1 FAC试件的瞬时恢复变形
        3.2.2 FAC试件的徐变恢复变形
        3.2.3 FAC试件的残余变形
    3.3 分数阶超短期徐变恢复模型
        3.3.1 徐变恢复经典模型的计算
        3.3.2 Maxwell分数阶超短期徐变恢复模型的建立
        3.3.3 模型验证及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钢管粉煤灰混凝土超短期徐变及徐变恢复试验及模型分析
    4.1 ST-FAC超短期徐变及徐变恢复试验
        4.1.1 ST-FAC试件的设计及制备
        4.1.2 ST-FAC超短期徐变及徐变恢复试验方案
        4.1.3 ST-FAC超短期徐变持荷应力的设计
    4.2 ST-FAC超短期徐变及徐变恢复试验结果分析
        4.2.1 ST-FAC超短期徐变试验结果分析
        4.2.2 ST-FAC超短期徐变恢复试验结果分析
    4.3 ST-FAC分数阶短期徐变模型
        4.3.1 既有钢管混凝土徐变及徐变恢复模型计算
        4.3.2 ST-FAC分数阶粘弹性模型
        4.3.3 模型验证及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FAC及 ST-FAC超短期徐变后CDP模型分析
    5.1 FAC及 ST-FAC轴压破坏试验
        5.1.1 FAC及 ST-FAC轴压破坏试验方案
        5.1.2 FAC轴压应力应变试验结果分析
        5.1.3 ST-FAC轴压应力应变试验结果分析
    5.2 徐变后FAC轴压应力-应变曲线模型
        5.2.1 FAC轴压破坏应力-应变曲线模型的建立
        5.2.2 FAC轴压塑性损伤本构的有限元建模
        5.2.3 FAC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5.3 徐变后ST-FAC轴压应力-应变曲线模型
        5.3.1 ST-FAC核心混凝土轴压应力应变模型
        5.3.2 ST-FAC轴压塑性损伤的有限元建模
        5.3.3 ST-FAC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机制砂品质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高性能混凝土
        1.2.2 机制砂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原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渣粉
        2.1.4 硅灰
        2.1.5 细骨料
        2.1.6 粗骨料
        2.1.7 外加剂
        2.1.8 水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性能试验
        2.2.2 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2.2.3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第3章 机制砂级配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 配合比设计
        3.1.1 机制砂级配设计
        3.1.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 机制砂级配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2.1 机制砂级配对C60 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2.2 机制砂级配对C70 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2.3 机制砂级配对C80 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3 机制砂级配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3.4 机制砂级配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5 机制砂级配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3.6 机制砂级配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收缩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石粉含量机制砂级配设计
    4.2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4.2.1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C60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4.2.2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C70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4.2.3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C80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4.3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4.3.1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C60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4.3.2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C70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4.3.3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C80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4.5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4.6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收缩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1 不同片状颗粒含量机制砂级配设计
    5.2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5.2.1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C60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5.2.2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C70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5.2.3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C80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5.3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5.3.1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C60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C70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5.3.3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C80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5.5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5.6 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收缩性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工作性能
    1.3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力学性能
    1.4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1.5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冻融性能
    1.6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1.7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1.8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案和原材料性能
    2.1 研究方案
    2.2 原材料性能
3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和易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及过程
    3.2 和易性能
    3.3 中高强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性能研究
    4.1 试验方案及过程
    4.2 中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演变规律
    4.3 中高强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发展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及过程
    5.2 中高强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3 中高强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研究
    6.1 试验方案及过程
    6.2 中高强混凝土抗冻融性能劣化规律
    6.3 本章小结
7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7.1 试验方案及过程
    7.2 中高强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劣化规律
    7.3 本章小结
8 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
    8.1 试验方案及过程
    8.2 高强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综合性能分析评价
    9.1 原材性能
    9.2 和易性能
    9.3 抗压强度性能
    9.4 耐久性能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黄河特细砂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自密实混凝土
        1.2.1 自密实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1.3 钢纤维混凝土
        1.3.1 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及运用现状
        1.3.2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发展及运用现状
    1.4 特细砂在混凝土中的发展及运用现状
    1.5 研究内容
2 试验概述
    2.1 主要原材料及性能
        2.1.1 胶凝材料
        2.1.2 细骨料
        2.1.3 粗骨料
        2.1.4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2.1.5 铣削型钢纤维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2.2.2 混凝土的制备及养护
3 配合比设计及工作性能研究
    3.1 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3.2 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3.3 小结
4 钢纤维自密实特细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1 立方体抗压强度
        4.1.1 试验结果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轴心抗压强度
        4.2.1 试验结果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2.3 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3 劈裂抗拉强度
        4.3.1 试验结果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3.3 劈裂抗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4 抗折强度
        4.4.1 试验结果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4.3 抗折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5 弹性模量
        4.5.1 试验结果
        4.5.2 试验结果分析
        4.5.3 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高掺合料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2 矿渣粉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粉煤灰与矿渣粉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损伤本构
    1.3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掺和料C60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用主要原材料
    2.3 主要试验仪器
    2.4 配合比设计
    2.5 试件制备及养护
    2.6 抗压强度试验
        2.6.1 试验方法
        2.6.2 试验的过程与试件的破坏形态
        2.6.3 试验数据分析
        2.6.4 工作性能分析
    2.7 混凝土的劈裂抗拉、抗折强度实验
        2.7.1 劈裂抗拉试验方法
        2.7.2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2.7.3 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2.7.4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2.7.5 试验数据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掺和料C60高强混凝土微观试验
    3.1 引言
    3.2 XRD试验分析
        3.2.1 试验原理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试验数据分析
    3.3 电镜扫描
        3.3.1 试验原理
        3.3.2 样品的制备
    3.4 试验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掺和料C60高强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
    4.1 引言
    4.2 单轴受压试验参数及试件的制作
    4.3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方法
        4.3.1 如何实现稳定的下降段
        4.3.2 试验设备
        4.3.3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4.4 混凝土单轴受压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混凝土单轴受压破坏特征
        4.4.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4.3 混凝土棱柱体单轴受压曲线
        4.4.4 峰值应力
        4.4.5 峰值应变
    4.5 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
        4.5.1 现有受压全曲线方程
        4.5.2 混凝土应力-应变经典方程分析
        4.5.3 上升曲线拟合
        4.5.4 下降曲线拟合
    4.6 混凝土应力应变试验全曲线与拟合曲线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特性
    2.1 混凝土结构主要病害
        2.1.1 混凝土病害
        2.1.2 钢筋锈蚀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
        2.2.1 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
        2.2.2 耐久性不足导致的后果
    2.3 提高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2.3.1 内部措施
        2.3.2 外部措施
    2.4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
第三章 原材料、试验方法与设计技术指标
    3.1 原材料
        3.1.1 水泥
        3.1.2 细集料
        3.1.3 粗集料
        3.1.4 外加剂
        3.1.5 粉煤灰
        3.1.6 矿粉
        3.1.7 拌合用水
    3.2 试验方法
        3.2.1 坍落度试验
        3.2.2 抗压强度试验
        3.2.3 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
    3.3 设计技术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 设计目标
    4.2 基本要求
    4.3 设计方法
        4.3.1 水胶比确定
        4.3.2 胶凝材料用量
        4.3.3 砂率确定
    4.4 C60 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4.1 设计要求
        4.4.2 配合比设计
        4.4.3 配合比设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评价
    5.1 试验与检测
    5.2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物理性能研究
        5.2.1 膨胀收缩性能
        5.2.2 和易性能
    5.3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5.3.1 抗压强度
        5.3.2 抗压弹性模量
    5.4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4.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5.4.2 抗早期开裂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工法特点
    6.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3.1 工艺流程
        6.3.2 施工要点
    6.4 现浇带界面处理
    6.5 现浇带混凝土施工
    6.6 质量控制
        6.6.1 钢筋、预应力管道
        6.6.2 混凝土主要指标
        6.6.3 混凝土均匀性标准
        6.6.4 密封胶质量标准
        6.6.5 密封橡胶条
    6.7 首件工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粉煤灰、矿渣和混合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3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现状
    1.4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5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6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7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1.8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原材料性能和研究方案
    2.1 原材料性能
    2.2 研究方案
3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和易性
    3.3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与发展预测模型
    4.1 试验方案
    4.2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4.3 抗压强度发展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抗碳化试验
    5.3 抗冻融试验
    5.4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5.5 耐久性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无损检测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抗压强度
    6.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原理与影响因素
    6.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原理与影响因素
    6.3 试验方案
    6.4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6.5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6.6 本章小结
7 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原材作用机理及经济效益分析
    7.1 混凝土原材作用机理
    7.2 经济效益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粘度改性材料在C6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
    1.1 原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配合比设计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粘度改性材料的粘度比
    3.2 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3.3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
    3.4 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能
4 结论

(9)日立电梯试验塔C6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与技术难点
3 原材料的选择与配合比设计
4 配合比设计
5 结论

(10)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原材料
3 混凝土的配制
    3.1 试验参考规范
    3.2 试验配合比
    3.3 混凝土搅拌工艺
    3.4 浇筑完成、养护图、压力机图
    3.5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及抗压强度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图表分析(见图4~图8)
    4.2 不同水胶比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规律
    4.3 不同硅灰的掺量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规律
    4.4 不同砂率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规律
    4.5 不同石子粒径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规律
    4.6 不同品牌的减水剂和减水剂的掺量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流动性影响规律
    4.7 不同养护方式对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规律
5 结论

四、C60粉煤灰泵送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管粉煤灰混凝土的超短期徐变和轴压应力应变关系[D]. 郭琨.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机制砂品质对高强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黄京胜.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中高强复合粉煤灰—矿渣—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 郁浩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黄河特细砂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D]. 付晓宇. 河南大学, 2020(02)
  • [5]高掺合料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D]. 李嘉新.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6]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D]. 陈富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复合粉煤灰—矿渣―混合砂商品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 骆骏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粘度改性材料在C6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 李信,陈露一,黄有强,张志豪,谭洪波. 新型建筑材料, 2020(02)
  • [9]日立电梯试验塔C60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J]. 李俊杰,华星耀,黄昌玉. 广东建材, 2019(09)
  • [10]高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试验[J]. 叶明,李佳航,姜海波. 广东建材, 2019(09)

标签:;  ;  ;  ;  ;  

C60粉煤灰泵送高强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