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

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

一、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吕玉红[1](2021)在《自由民主的乡愁: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构建与转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战后美国保守主义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客观描述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建构过程,结合美国政治实践分析并阐释保守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澄清其与自由主义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21世纪美国保守主义的极端化转向,并考察这一转向的表现与其背后隐含的深层原因,合理预判保守主义转向极端将引发的政治后果,为解读当前美国社会的政治发展提供有效分析模式。战后美国保守主义以反对新政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极左思潮为起点,以温和审慎为政治美德与行事原则,在同自由主义激进思潮的抗争中进行自我定位和理论建构,期间经过巴克利时代与里根时代的政治实践和理论积淀,最终形成了以自由为底色、以盎格鲁—新教文化为传统、以美式民主制度为模板的保守主义思想体系。保守派始终以守护“美国信念”为历史使命,以“秩序的维护者和民主的建设者”自居,其行动也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进入21世纪,美国社会风云变幻,保守主义在调试中转型,于危机中求生。尽管小布什时代保守派能在国际舞台上耀武扬威,但特朗普时期保守主义却是四面楚歌。随着国内经济矛盾集中爆发、文化战争愈演愈烈,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彼此攻讦、互不退让。保守派针对自由派的大幅“左转”发起猛烈反击,既是出于对美国文明的扞卫,也是生存危机下的自保。但在同自由派对抗的过程中,保守主义被愤怒裹挟着走向极端:这不仅体现在态度和手段的强硬、偏执、激进,还显露于思想上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色彩。然而事实证明,保守主义的极端转向不仅助推美国政治极化持续升级,引发国家分裂;还无济于保守派的当前危机,更不利于其未来生存。如今,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意气之争取代了妥协审慎,民众立场严重分化,“旧美国”与“新美国”相互撕扯,民主政治前景暗淡,美国保守主义的未来命途多舛。因而本文认为,在严峻的民主危机和无法抗拒的世代交替中,保守派要重新找回温和审慎的政治美德,自由派也应进行自我反思,双方需积极寻求政治共识,否则将会在对抗他者中瓦解自身,在守护自由时破坏民主。回首过去,美国曾是自由民主的灯塔,三权分立制度、宪政法治模式、两党竞争格局已有百年历史;审视当下,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激进思潮涌起、政治乱象横生,大变局时代危机四伏;眺望未来,保守主义同自由主义的价值纷争日渐凸显。届时美国又该何去何从,是会因此而步入国家失败的后尘,还是能够凭借政治智慧顺利弥合分裂?历史尚未终结,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刘可[2](2020)在《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研究(1973-1992)》文中指出堕胎问题在美国一直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做出的堕胎合法化的判决,更是使得整个美国社会在堕胎问题的立场上产生了严重分裂。美国天主教主教团作为美国天主教的领导机构,一直秉持着支持生命权的反堕胎理念,同时也在反堕胎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努力,也只能减缓美国堕胎合法化的进程,“罗伊诉韦德案”的决定始终没有被反堕胎力量推翻。本文利对1973-1992年这一时间阶段内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反堕胎运动进行考察,具体分析美国国内“生命权”派与“选择权”派的论战的产生和发展,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支持生命权的态度和反堕胎举措,及其最终的效果。旨在探究美国天主教这一宗教力量在这一时期对美国社会事务的影响力的情况,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其他宗教派别在美国社会事务上影响力的变化是否具有共性。除引言与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大规模开展反堕胎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州都进行了堕胎法改革,放松了对堕胎行为的限制,之后1973年的“罗伊诉韦德案”将堕胎行为合法化,也将堕胎争论进一步扩展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生命权”派与“选择权”派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也各自为营、针锋相对。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天主教主教团支持生命权这一立场的缘由和他们在堕胎问题上的具体态度。在“罗伊诉韦德案”发生之后,美国天主教主教团从神学角度出发,积极发布牧函、进行演说,再三强调生命权的重要性,增强了美国社会中的支持生命权的声音,也为其他“生命权”派开展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具体的反堕胎举措。主教团同时对教内教外民众和政府两个主体进行反堕胎宣传,进一步扩大了“生命权”派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主教团成立了各类“生命权”组织,发布了“支持生命行动教务计划”,从普通大众出发,扩大了支持生命权这一理念的传播程度,使其深入到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同时,主教团也策划成立了全国争取维护人类生命修正案委员会,在总统竞选中强调反堕胎态度,从领导阶层出发,使“生命权”派接触到了核心的政策决策层。在80年代,红衣主教伯纳丁还提出了“无缝外套”理论,将反堕胎置于更广泛的生命伦理当中,重申了生命权对于天主教而言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归纳了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的影响。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天主教群体的影响、对女权主义的影响和对美国堕胎政策的影响。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借助堕胎这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不仅为自己日后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借鉴,也对天主教道德观进行了更明确的分析和讲解。在这一时期,尽管反堕胎运动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特定的成绩,但是女权主义在反堕胎运动的刺激下亦有了新的发展,主教团试图推翻“罗伊诉韦德案”的目标也始终没有实现,以天主教为代表的宗教势力的影响力并不能与其自身的巅峰期相提并论,其影响力明显呈现出减弱和式微的态势。

章志萍[3](2014)在《基督教新右翼运动的先驱杰里·法维尔的政治参与研究 ——基于心理学应激理论的分析》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基督教保守派的增长和政治觉醒是世界宗教领域的—大趋势。七十年代末,美国国内的基督教保守势力打破了政治领域“禁地”,与共和党结成实质上的政治同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政治参与运动,被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称为“基督教新右翼运动”或“宗教右翼运动”。基督教新右翼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道德议题,同时兼顾部分防务、外交和经济政策。在道德旗帜的引导下,基督教新右翼运动由基督教基要派发起,团结了白人福音派、天主教徒、犹太教徒和摩门教徒等跨宗派力量。纵观基督教新右翼运动的历史,核心人物和旗舰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把握着运动的方向和强度,其中以杰里·法维尔(Jerry Falwell)和“道德多数派”(Moral Majority)最具研究价值。杰里·法维尔是来自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市(Lynchburg, Virginia)的基要派牧师,他于1979年创建了政治游说组织“道德多数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维尔和“道德多数派”协助共和党取得了瞩目的选举成绩,从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以及基督教新右翼运动的代名词。可以说,杰里·法维尔和“道德多数派”带动了基督教新右翼运动,为美国的福音派/基要派完成了政治启蒙教育。本课题是关于杰里·法维尔的人物研究,希望借助先驱人物的微观视角,从更深入和更细腻的层面探索研究基督教新右翼运动。在研究思路上,本课题最大的亮点是借用了心理学“应激”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政治学研究需要的人物政治参与研究框架,这是国内外学界中的首次尝试。本课题之所以采用心理学分析框架主要的原因为:无论从运动参与者的内部解析还是媒体和学界的外部观察都指向这样的结论,即基督教新右翼运动是针对国内外环境中的现代主义、世俗主义和共产主义作出的反击,是典型的“政治应激”现象。在繁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中,本课题借用的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S. Larazus,1922-2002)在《应激,评价和应对》(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一书中提供的跨学科理论分析框架。理查德·拉扎勒斯是心理学应激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探索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趋势。1983年,理查德·拉扎勒斯和他的弟子苏珊·福克曼(Susan Folkman)合作出版了《应激,评价和应对》一书,该书最主要的贡献是为生理、心理及其他学科提供了“应激-认知-应对”的跨学科理论研究框架。在该框架的基础上,本研究所形成的人物分析框架结构为:横向研究层面以政治应对的特点为标准将人物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①政治应对的抑制(1933年-1973年)、②政治应对的激发(1973年-1979年)、③政治应对的高潮(1979年-1989年)和④政治应对的持续(1989年-2007年);在纵向研究层面上则划分了个人(认知和资源)、国内(道德议题)和国际(以色列和苏联共产主义议题)三个分析层面。本研究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理论框架构建。在对理查德·拉扎勒斯提供的跨学科“应激”理论框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政治学研究要求的法维尔政治应对分析框架。第二章是政治应对抑制期的研究(1933-1973)。本章涉及了人物基要主义认知框架的形成和对国内外环境威胁认知两个重要方面,并且分析了人物在这段时期政治应对抑制的原因所在。第三章是政治应对激发期的研究(1973-1979)。本章主要分析了罗诉韦德案如何激发人物的政治应对行为,并梳理了这段时期内人物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政治应对的特点和资源的积累情况。第四章是政治应对高潮期的研究(1977-1989)。“道德多数派”将人物的政治应对推向顶峰。本章从“资源”的角度分析了“道德多数派”成功和解散的原因,梳理了人物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政治应对的特点及其所带动的应激体系的变化。此外,本章进行了“杰里·法维尔vs.帕特·罗伯逊(Pat Robertson)"和“杰里·法维尔VS.鲍勃·琼斯(Bob Jones Jr)”两组人物个体间比较研究,从而佐证了“资源”和“认知”对于“政治应对”的决定作用。第五章是政治应对持续期的研究(1989-2007)。本章仍然从“资源”的角度分析了人物难以重现“道德多数派”辉煌的原因,并梳理了这段时期人物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政治应对的特点,并简单介绍了法维尔留给后人的事业遗产。本课题的结语部分不仅总结了杰里·法维尔于美国政治的影响,并且就基督教新右翼运动以及中美关系中的宗教保守派因素阐发了思考。政治心理学有潜力为我们构建一个能够解释宗教与政治合流普遍现象的分析框架,这将是本文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张雪[4](2013)在《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正确处理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两国的发展,还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国家,不论是要了解美国的内政还是外交都应该要研究美国的宗教。冷战之后的宗教在全球开始复兴,宗教对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容忽视。宗教在美国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美国的民众都有宗教信仰,宗教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宗教对美国总统也有重大的影响,一些总统甚至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显而易见,美国的内政和外交都会印上深深的宗教印记。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宗教来解读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并在进一步了解之后提出中国应对美国的措施。全文共有七个部分,包括美国对华政策背后的宗教观、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组织及其活动以及冷战后历任总统在对华政策中与宗教事务有关的行为和言论等。本文得出结论,虽然美国追求的是国家利益,不会把宗教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但不可否认,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利用宗教来对付中国,因此,中国要警惕美国。

杨悦[5](2013)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政治过程理论为学术基础,提出了以运动组织动员、运动诉求、运动话语构建与传播、运动策略与手段以及运动所处的外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为五个核心变量的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分析模型,比较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并辅以近些年发生的最新左右翼社会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与茶党运动——案例考察。本文开篇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即,社会运动是否具有完善的社区基层组织基础、是否具有统一的运动诉求、是否注重运动话语道德层面的构建与传播、是否具有重心放在影响政党和选举政治层面的策略与手段、是否具有有利的社会结构性诱因与其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的大小有关系。为了验证此假设,本文首先在政治过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左右翼社会运动比较分析模型。随后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运动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关史料为依据,从新社会运动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与社会资本三个视角对该时期的左右翼社会运动自身结构性特征及其与外部机遇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论文研究对象主要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其中,左翼社会运动包括环境保护运动、妇女运动、劳工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反全球化运动、支持堕胎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右翼社会运动包括新基督教右翼运动、反对堕胎运动、茶党运动。对该时期社会运动变迁进行了总体考察之后,本文使用左右翼社会运动比较分析模型对该时期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进行了具体地描述与剖析。最后辅以对“占领华尔街”运动与茶党运动最新左右翼社会运动案例的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具有完善的社区基层组织基础、统一的运动诉求、注重运动话语道德层面的构建与传播、具有重心放在影响政党和选举政治层面的策略与手段、有利的社会结构性诱因与社会运动影响成正向关系。其中,有利的社会结构性诱因与社会运动影响之间不仅存在正向关联,而且两者的关系要更为复杂,即社会结构性诱因既有可能导致处在有利环境下的社会运动的不作为(如“占领华尔街”运动),也会激起处于不利外部环境中的社会运动的勃兴(如茶党运动)。此外,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在未来社会运动中愈加广泛的应用或许对具有完善的社区基层组织基础与社会运动影响的关系提出挑战。第二,尽管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运动仍然频繁发生,其中也不乏规模浩大的运动,然而大多是运动诉求单一,并经常是昙花一现,缺少持续的、以社区组织为基础的运动的跟进。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运动相对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运动自身结构性变化(诸如社会运动组织职业化、运动诉求碎片化与运动策略手段对草根动员方式的忽视)以及社会运动所处外部机遇环境的变迁(诸如美国社会资本的衰退、社会进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减少与问题强度的减弱、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冒进导致的社会与政治的全面右倾、以及上世纪70年代至今大部分时间内的经济总体向好掩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美国社会酿成的恶果)。第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右翼社会运动相对强势于左翼运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右翼运动以完善的社区基层组织为基础的草根动员模式、统一的运动诉求、运动话语在道德层面的构建与有效传播、与传统政党结盟、以及有利的社会结构性诱因。第四,最新左右翼社会运动个案基本延续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左右翼社会运动力量对比的特点。最初的国外策动、国内缺乏核心领袖、缺乏线下草根组织支持、诉求过于多元、运动话语道德层面构建缺失、运动策略单一、忽视与政治精英的结盟、缺少传统政治同盟的有效呼应以及左翼传统媒体的支持都是“占领华尔街”运动势衰于茶党运动的重要原因。尽管“占领华尔街”运动总体来讲较之茶党运动相对式微,但也表现出了有别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他左翼社会运动的新特点,如在组织动员方面更加广泛地使用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左翼社会运动对政府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福利政策、社会不公、社会贫富差距等宏观议题的重新关注。特别是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在社会运动中的使用可能成为改变未来左右翼社会运动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社会运动是宏观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文化变迁的晴雨表。从理论意义上讲,论文延续了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理论研究的脉络与分析逻辑,突出了学界关注不够的左右翼社会运动案例的比较研究。从现实意义上讲,论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高涨时期之后左右翼社会运动的发展与嬗变,并有助于从左右翼社会运动力量对比的特点、社会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周期性来认识美国在该段时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迁。论文有两点创新之处:第一,将右翼社会运动置于政治过程理论框架下研究。第二,以政治过程理论为学术基础,对美国左右翼运动进行比较研究,并辅以最近发生的美国左右翼运动案例分析。

竭仁贵[6](2012)在《浅谈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思考——对美国新基督教右翼活动实地考察后的一些分析》文中指出新基督教右翼是美国社会的重要力量,而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很大。本文着重论述了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对经济危机的看法以及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反观新基督教右翼兴起的重要社会经济土壤。文章首先概述了何谓新基督教右翼,然后阐述了基督宗教在美国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新基督宗教右翼对经济危机的思考。

赵建宇[7](2011)在《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的神学目的及其本质》文中提出新基督教右翼在美国的崛起似乎势不可挡。形成这种势头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还是其神学目的——用基督教重建美国社会,不断给其加油和鞭策。基督教重建主义本质上是神权统治。他们争取用神学精英统治取代民主制,依靠强制实施"圣经律法"进行统治,其终极目标是废除民主制度本身。他们试图把美国历史修正为基督教历史,并用圣经律法改革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崔立伟[8](2010)在《近年来国内学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多元化的国家。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各种文明的踪迹,作为文明蛹体的各种宗教也存在于美国多元化的社会中。今年以来随着物质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信仰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宗教伟大复兴的世纪。由此可见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对于当今美国国内主要宗教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当今国内学者研究美国宗教的特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对国内学者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本文的目的是为国内学者提供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刘骞[9](2010)在《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模式分析》文中提出宗教以及宗教团体向来对美国政治具有很大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新右翼开始成规模的"游弋"于美国的政治舞台。冷战之后尤其是9·11事件的发生,宗教右翼势力迅速崛起并与政治右翼合流,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力加大。在分析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宏观和微观层面产生的影响基础上,归纳出基督教新右翼影响美国政治决策的理论模式。

刘骞[10](2010)在《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模式》文中认为宗教以及宗教团体向来对美国政治具有较大影响,基督教新右翼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成规模的"游弋"于美国的政治舞台。冷战之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宗教右翼势力迅速崛起并与政治右翼合流,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力加大。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力图对基督教新右翼影响美国政治决策的模式进行归纳,以求对宗教右翼势力影响美国政治决策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二、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1)自由民主的乡愁: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构建与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重难点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政治审慎:战后美国保守运动的自我定位
    一、战后美国保守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自由主义的“反叛”
        (二)极左思潮的冲击
    二、战后美国保守运动的发展历程
        (一)巴克利时代:蓄积力量建立保守联盟
        (二)里根时代:通力合作清算新政遗产
        (三)冷战后期:联盟溃败保守运动式微
第二章 美国信念: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核
    一、以自由为底色的价值观念
        (一)保守主义的自由传统
        (二)保守主义的权利主张
    二、以自由市场为主导的经济理论
        (一)从放任到自发:保守主义经济理论的构成
        (二)从里根到布什: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更迭
    三、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政治纲领
        (一)自由优于平等:保守主义的政治逻辑
        (二)一切为了美国:保守主义的现实举措
    四、以宗教传统为纽带的文化观念
        (一)历史与成见:保守主义的传统之源
        (二)道德与宗教:保守主义的信仰之维
        (三)社群与权威:保守主义的秩序之基
第三章 政治愤懑:21 世纪美国保守主义的极端转向
    一、21 世纪美国保守主义的极端化
        (一)孤立主义和民族主义重返政坛
        (二)种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相互交织
    二、从经济到文化:保守主义何以转向极端
        (一)经济不平等激化社会矛盾
        (二)文化不安全引发政治焦虑
    三、从极化到撕裂:保守主义极端转向的政治后果
        (一)政治极化侵蚀民主政治
        (二)极端转向加剧生存危机
结论
参考文献

(2)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研究(1973-199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堕胎合法化与美国的堕胎论争
    (一)美国堕胎政策的放宽
        1.20 世纪60年代各州堕胎法的松动
        2.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的堕胎合法化判决
    (二)“生命权”派与“选择权”派的争论
二、美国天主教主教团支持生命权的立场
    (一)罗马天主教会的天赋生命权理念
        1.教内经典文献的训诫
        2.《人类生命》通谕重申生命权
    (二)堕胎成为美国社会的尖锐问题
    (三)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对罗马教会态度的沿袭
        1.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枢纽作用与早期回应
        2.美国天主教主教团谴责堕胎合法化判决
三、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反堕胎举措
    (一)积极动员美国民众
        1.对天主教徒的动员
        2.对非天主教徒的动员
    (二)参与政治事务
        1.策划成立全国争取维护人类生命修正案委员会
        2.在总统竞选中强调反堕胎态度
    (三)红衣主教伯纳丁提出“无缝外套”理论
四、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的影响
    (一)对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影响
        1.进一步明晰道德观念
        2.在社会事务中担任道德领袖
    (二)对女权主义者的反向刺激
    (三)对美国堕胎政策的影响
        1.取得的部分成果
        2.未能推翻“罗伊诉韦德案”的判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基督教新右翼运动的先驱杰里·法维尔的政治参与研究 ——基于心理学应激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重点概念的辨析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注释
第一章:杰里·法维尔政治应对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理查德·拉扎勒斯的应激理论
    第二节 杰里·法维尔的政治应对研究设计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悄然酝酿实力—政治应对的抑制(1933-1973)
    第一节 杰里·法维尔基要主义认知框架的形成
    第二节 危险的环境—杰里·法维尔的认知评价
    第三节 应对的“有所不为”和“有所为”
    小结
    注释
第三章:打破“分离主义”—政治应对的激发(1973-1979)
    第一节 罗诉韦德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节 激发期的政治应对
    第三节 宗教资源的积累
    小结
    注释
第四章:直击权力中心—政治应对的高潮(1979-1989)
    第一节 资源铸就的辉煌:“道德多数派”
    第二节 顶峰期的政治应对
    第三节 震动应激体系:对立面的奋起反击
    第四节 人财散尽—“道德多数派”的解散
    小结
    注释
第五章:回归宗教领地—政治应对的持续(1989-2007)
    第一节 复活“道德多数派”?
    第二节 持续的政治应对
    第三节 杰里·法维尔事业的传承
    小结
    注释
结论与思考
    一、杰里·法维尔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二、关于基督教新右翼运动的思考
    三、宗教保守派与中美关系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4)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宗教与美国外交的研究现状
        1.3.2 宗教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现状
        1.3.3 冷战后宗教对美国领导人对华政策的影响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重难点、创新处
        1.5.2 文章框架
2 宗教对美国社会、外交的影响
    2.1 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2.1.1 美国的教会组织多,其信任度较高
        2.1.2 美国参与宗教活动的人多、频率高
        2.1.3 美国宗教背景根深蒂固,宗教渗透美国人的生活
    2.2 宗教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
3 美国对华政策背后的宗教观
    3.1 美国对华外交中的宗教价值观
    3.2 独特的外交理念——打上宗教标签的美国对华外交
    3.3 总统与公民的宗教信仰与美国对华外交
4 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组织及其活动
    4.1 冷战后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宗教势力
    4.2 主要做法及方式
5 冷战后历任总统在对华政策中与宗教事务有关的行为和言论
    5.1 老布什总统对华政策中与宗教事务有关的基本言行
    5.2 克林顿总统对华政策中与宗教事务有关的基本言行
    5.3 小布什总统对华政策中与宗教事务有关的基本言行
    5.4 奥巴马总统对华政策中与宗教事务有关的基本言行
6 中国的应对措施
    6.1 坚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坚持主权原则
    6.2 坚决抵制美国对中国的宗教渗透
    6.3 积极宣传中国的宗教实情
    6.4 进行积极地宗教交流
7 结论
参考文献

(5)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理论、现实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 社会运动
        (二) 社会运动组织
        (三) 左、右翼
    三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及研究路径
        (一) 社会运动的理论范式研究
        (二) 美国社会运动的实证研究
        (三) 论文研究路径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理论视角:政治过程理论
    第一节 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研究理论
        一、 美国社会运动研究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 美国传统社会运动研究理论:功能主义与社会心理学视角
        三、 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理论
    第二节 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
        一、 资源动员理论
        二、 政治过程理论
    第三节 政治过程理论:一种分析范式
    小结
第二章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运动的变迁
    第一节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运动的衰退
        一、 衰退的内部诱因
        二、 衰退的外部诱因
    第二节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运动的遗产
        一、 对左翼社会运动的影响
        二、 对右翼社会运动的影响
    第三节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运动概观
        一、 后工业社会与新社会运动
        二、 社会资本与新社会运动
    小结
第三章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比较
    第一节 组织动员模式
    第二节 运动诉求
    第三节 运动话语构建与传播
    第四节 运动策略与手段
    第五节 外部机遇环境
        一、 社会机遇
        二、 政治机遇
        三、 经济机遇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右翼社会运动最新案例——茶党运动
    第一节 运动组织动员
        一、 运动缘起
        二、 运动参与者构成
        三、 核心运动组织与动员
    第二节 运动诉求
        一、 运动诉求内容及特点
        二、 老曲新唱
    第三节 运动话语构建与传播
        一、 运动口号与话语构建
        二、 网媒与运动话语传播
    第四节 运动策略与手段
        一、 草根动员阶段
        二、 与共和党结盟及助选阶段
    第五节 外部机遇环境
        一、 社会机遇
        二、 政治机遇
        三、 经济机遇
    小结
第五章 美国左翼社会运动最新案例——“占领华尔街”运动
    第一节 运动组织动员
        一、 运动缘起
        二、 网络信息技术与组织动员
        三、 参与者的构成
    第二节 运动诉求
    第三节 运动话语构建与传播
        一、 运动口号与话语构建
        二、 媒体与话语传播
    第四节 运动策略与手段
        一、 网络组织动员
        二、 “缺乏统一诉求与核心领袖”的扎营策略
        三、 直接行动委员会与公民大会制度
        四、 非暴力抵抗到暴力抵抗的演变
        五、 “占领华尔街”运动、选举政治与精英结盟
    第五节 外部机遇环境:“占领华尔街”运动相对势衰的缘由
    小结
结论
    一个核心假设和四个核心研究问题
    美国社会运动周期
    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浅谈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思考——对美国新基督教右翼活动实地考察后的一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新基督教右翼
二、新基督教右翼对此次美国经济危机的思考
三、如何评价新基督教右翼对经济危机的反思

(7)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的神学目的及其本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的神学目的——基督教重建主义
三、基督教重建主义者对美国社会的愿景
    (一) 废除政教分离
    (二) 绝对归顺上帝
    (三) 家庭教育取代公立学校
    (四) 神创论代替进化论
    (五) 提倡放任的资本主义
    (六) 压制宗教自由
    (七) 无限扩大死刑的适用范围
四、新基督教右翼重建美国社会的本质
五、结语

(8)近年来国内学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国内学术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现状综述
    (二)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
    (三) 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分类研究
    (一) 美国宗教和宗教史整体研究
    (二) 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问题研究
        1、殖民地时代清教和清教主义研究
        2、殖民地时代宗教思想研究
        3、殖民地时代宗教的其他研究
    (三) 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研究
    (四) 美国天主教研究
    (五) 美国东正教研究
    (六) 美国摩门教研究
    (七) 美国伊斯兰教研究
    (八) 美国犹太教研究
    (九) 美国巴哈伊教研究
    (十) 美国膜拜团体(邪教)研究
    (十一) 美国黑人宗教研究
    (十二) 美国印第安人宗教研究
    (十三) 美国华裔人宗教研究
    (十四) 美国政教关系研究
二、国内学术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特点分析
    (一) 宗教发展史角度的研究
    (二) 宗教特点与个性的研究
    (三) 宗教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关联问题的研究
    (四) 宗教历史作用的研究
三、国内学术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评价与尚存在的问题
    1、关于美国宗教研究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宏观影响模式
    (一) 基督教新右翼参与政治决策的动力系统
    (二) 基督教新右翼参与政治决策的环境系统
    (三) 基督教新右翼参与政治决策的资源系统
二、基督教新右翼对政治决策的微观操作方式
    (一) 草根动员 (1)
    (二) 大众传媒
    (三) 宗教游说
三、简短结论

(10)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宏观影响模式
    (一) 基督教新右翼参与政治决策的动力系统
    (二) 基督教新右翼参与政治决策的环境系统
    (三) 基督教新右翼参与政治决策的资源系统
二、基督教新右翼对政治决策的微观操作方式
    (一) 草根动员影响方式
    (二) 大众传媒影响方式
    (三) 宗教游说的影响方式
三、结论

四、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由民主的乡愁: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构建与转向[D]. 吕玉红.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2)
  • [2]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反堕胎运动研究(1973-1992)[D]. 刘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基督教新右翼运动的先驱杰里·法维尔的政治参与研究 ——基于心理学应激理论的分析[D]. 章志萍. 复旦大学, 2014(12)
  • [4]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 张雪. 浙江大学, 2013(07)
  • [5]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左、右翼社会运动的政治过程比较研究[D]. 杨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6]浅谈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思考——对美国新基督教右翼活动实地考察后的一些分析[J]. 竭仁贵.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7]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的神学目的及其本质[J]. 赵建宇.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8]近年来国内学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综述[D]. 崔立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3)
  • [9]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模式分析[J]. 刘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0]基督教新右翼对美国政治决策的影响模式[J]. 刘骞. 社会科学家, 2010(01)

标签:;  ;  ;  ;  ;  

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