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结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的矩阵混合优化方法

智能结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的矩阵混合优化方法

一、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矩阵的混合优选法(论文文献综述)

曾中波[1](2015)在《马鞍山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交易中心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创新与生产效率的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更新换代与价格跌降变得更快、同行业间竞争更趋白热化以及原材料价格攀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信息产品经贸企业亦是如此。电子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是电子信息产业利润的两大源泉,本文定义兼具专业市场与物流中心两大功能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交易中心,其生产与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关键取决于规划与设施布局的合理性,故基于恰当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来实现建设规模的合理确定与功能区的优化布局,对缩减物流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加快商品流通、提高交易市场运营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交易中心为研究对象,从交易中心建设规模确定、交通系统规划及功能区布局优化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对交易中心的总体布局。首先对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产品交易中心进行概念阐述与界定,从交易中心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与经营策略、功能区设置三个方面对交易中心进行总体规划分析。然后,针对对交易中心规模确定方法进行详细研究,给出了交易中心规模确定的方法、步骤与计算模型;从功能区布局与内外交通系统间关联分析的角度进行交易中心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最后,基于前述规划分析与布局类型分析,进一步给出了交易中心功能区布局优化模型构建及其算法设计和求解的思路与流程:交易中心功能区布局优化问题,提出了以物料搬运费用最低、综合关系密切度和土地面积利用率最大为目标,构建基于外部交通控制结构的固定出入口条件下的具有L型主通道的功能区布局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并以GA和爬山算法的混合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基于matlab平台对算法进行求解实现,得出交易中心的总体布局方案。

郑旭[2](2015)在《车身薄壁结构模糊压电振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汽车的诞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不可估量的财富,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汽车从发明到现在各项指标都趋于完美。轿车行驶过程中车身薄壁板件产生的低频振动使汽车零部件受损、车体产生噪声,影响行驶安全和乘坐舒适性,所以人们对板件振动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基于压电材料的机电耦合特性,将其作为控制车身板件振动的致动器进行主动抑振研究。主要从压电片选择、传感器/致动器分布、控制策略设计、仿真分析和试验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轿车白车身顶棚,取得了主动振动控制效果。模糊控制作为智能控制的重要部分,为主动控制带来新思路与策略。它可将研究人员的操作经验和被控对象属性统一于控制系统之中,对具有非线性、时变性、无法建立精确模型特点的系统控制具有一定优势。PID控制器是控制领域应用最广、性能较成熟的控制器。本文结合模糊控制与PID控制各自优势,分别设计了三种控制策略,即:模糊控制、模糊PID(比例、积分、微分)复合控制、自适应模糊PID控制。控制算法作为压电主动控制的核心,本文第4章着重进行了研究,在MATLAB软件中分别仿真分析了模糊、模糊PID复合以及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而且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总结控制器各自特点。第5章为简化车身薄壁板件和轿车白车身顶棚压电振动主动控制的试验分析研究,把仿真中比较成熟的控制算法运用到矩形薄板和白车身抑振试验中,结合LABVIEW虚拟实验平台进行试验。矩形薄板利用激振器施加正弦激励形式,白车身以固定高度自由降落质量块为激振形式,均取得满意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压电材料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对车身薄壁进行主动控制的方案可行。

王波,王荣秀,殷学纲,陈伟民,廖昌荣,余淼[3](2006)在《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联合模态控制》文中认为提出了带有4个磁流变可控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的7+k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及其闭环控制方程,基于此模型,用2个可控阻尼器对系统的两个最大的模态实施独立模态控制,而另外两个可控阻尼器则对其余的模态实施耦合模态控制,并实时地根据传感器所获得的相关信息提取系统的模态坐标,实时跟踪最大模态,切换主控模态,并对其实施独立模态控制。这种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方法,可以较好地发挥独立与耦合模态控制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仿真实例证实了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具有比单独采用独立模态控制及耦合模态控制时更好的控制效果。

孙刚[4](2005)在《基于ANSYS平台的改进遗传算法在结构优化中的研究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称GA)是在模拟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仿生学算法能够较好的解决非线性约束问题、离散型变量的优化问题,且不需要问题领域知识,具有编程简单,适合电算的特点,因而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但是,传统遗传算法仅擅长全局搜索,而局部搜索能力却不足,且仅适合设计变量为离散型的的情况。 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计算方法,当前被广泛的应用于结构分析。ANSYS软件是由美国SASI公司开发的世界最着名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它不断吸收当今计算力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其在FEA(有限元分析)领域稳居霸主地位。 对于复杂结构的优化设计,如果不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而单独编制有限元结构分析程序,有时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某个角度讲,结构优化设计就是将有限单元法和数学规划法相结合。各种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要想在结构优化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必须和有限单元法相结合。事实证明,借助APDL语言这条纽带,可以将各种优化算法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成功的结合起来共同应用于结构优化设计,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本文用浮点实数对设计变量进行编码,改进了传统的遗传算法用二进制编码的繁琐;并借助APDL语言这座桥梁将改进的GA法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相结合,编写了优化程序,弥补Ansys软件自带优化算法的不足,同时在编制遗传算法优化程序时,由Ansys平台直接提供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约束函数的定义,避免了重复编制有限元结构分析程序的工作。而且,经改进的遗传算法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加快了求解搜索的收敛速度,弥补了原有算法的不足,提高

王波,王荣秀,黄尚廉[5](2004)在《压电智能梁振动的组合模态控制法》文中研究指明将独立模态控制与耦合模态控制相结合并应用于压电智能梁的振动主动控制中,利用两者的优点使控制更加有效、稳定,可实现在一个控制过程中实时跟踪主要被控模态的变化从而对其实施独立模态控制以达到有效地抑制结构的主要振动,而对其他模态则实行耦合模态控制。这样,可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减少作动器/传感器的数量、降低控制能耗,并能在不同的激励下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压电智能梁的数字仿真的结果表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与相应的独立模态和耦合模态控制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王波[6](2004)在《点式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方法改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是近几年国内国外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在此领域中,模态空间控制和最优控制是常用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在建立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的三个阶段(系统建模、控制律设计、系统实现)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以模态控制和最优控制理论为基础,针对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系统建立的三个阶段中的问题,进行了表面粘贴点式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仿真及实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应用摄动有限元法对受控结构的模型进行了修正;然后从最优控制理论出发,针对模态控制,提出了二次性能指标中权矩阵的混合优选法;接着,较详细地论述了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方法和主/被动混合控制方法;接下来,在系统实现方面,研究了压电作动器/传感器的最大模态力优化准则,阐述了分时段压电自感知作动器的工作原理和实现的可行性;最后,分别对双层空间框架的振动控制和压电智能悬臂梁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研究。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资助项目(5963140)、航空工业总工司基金联合资助项目“智能机械结构和系统基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135030)“机械系统中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七章:从智能结构的基本概念出发,简要介绍了压电智能结构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介绍了点式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梁、板的FEM模型及其闭环动力学方程、压电作动和传感方程、压电传感器/作动器的位置优化、二次型问题和摄动有限元法。本章由三部分内容组成:FEM有限元模型修正;线性二次性能指标中权矩阵的优选;压电智能板的振动控制,及压电作动器/传感器的位置优化。讨论了对控制方法进行改进的两种方法:其一是结构振动控制的独立模态与耦合模态联合控制研究。利用该联合控制方法,可实现在一个控制过程中实时跟踪主要被控模态,从而对其实施独立模态控制以达到有效地抑制结构的主要振动;同时对其它非主控模态则实行耦合模态控制。这样,可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减少作动器/传感器的数量、降低控制能耗,并能在不同的激励下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其二是智能结构振动的模态主动控制与阻尼被动控制的混合控制研究。模态空间控制法是一种有效的主动控制方法,但由于模态的截断会导致溢出而使稳定性不太理想。结构表面涂以阻尼涂层的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方法相结合,可实现阻尼对高阶模态的有效抑制与对低阶模态的主动控制的结<WP=6>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分时段自感知压电作动器的研究。为使控制系统达到优化且易于实现的目的,利用压电材料的正逆压电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时原理的压电自感知作动器,将压电片作为传感器和作动器的功能在时间上进行分离,以实现用同一压电片在作动与传感之间的功能切换,并探讨了其用于主动控制的可行性。对双层空间框架的振动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着重研究了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自感知振动控制、主/被动混合控制三个方面的仿真效果。压电智能梁的振动控制的实验研究。用实验研究了模型修正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压电自感知作动器的可行性、主/被动混合控制效果等三方面的内容。

殷学纲,王波,向志海,黄尚廉[7](2002)在《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矩阵的混合优选法》文中指出以独立模态空间控制的权矩阵元素为设计变量 ,根据求解结构 控制综合设计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的Preto优化解的约束方法 ,建立了以ARE的解矩阵的迹为目标函数 ,以满足闭环系统之渐进稳定条件为约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然后根据此权矩阵的优化解构造出耦合模态空间控制的权矩阵 .由此可以使控制系统用较少的执行器对结构的多个模态进行控制并使被控系统满足给定的稳定条件与性能限制而且使性能指标极小化 .对两个机敏柔性梁的计算机模拟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

陈永兵[8](2001)在《遗传算法及其在结构工程优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传算法是近年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和优化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拟生物进化理论的仿生学算法。本文对遗传算法及其在结构优化设计应用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综合,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和应用于优化设计时算法设计的问题和算子设计的方法。本文分析了结构优化设计的现状和特点,考察了结构优化中常见的寻优算法,提出了一些结构优化设计发展和应用中的问题。本文针对结构优化设计的特点,提出了遗传算法应用于结构优化设计时具有一般意义的算法设计方案和算子设计方法,并对应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遗传算法表现的特点作出了论证。本文分别对结构单目标优化设计和多目标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分别设计和实现了二阶段移动边界遗传优化算法和模糊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算例证明这两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在二阶段移动边界遗传优化算法中,根据分层系统最优化理论,把算法的搜索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进行“粗搜索”来定位优化解的大致位置,再利用第二阶段的搜索来确定优化方案的具体解。为了使算法具有更好的优化效果,在算法中引入了移动边界的概念。在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中,改变以往将多目标优化问题简单地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的方式,在一次优化计算过程中同时得到一组Pareto解。为了更好地处理约束条件,在算法中对约束条件进行了模糊处理。 最后,本文还对遗传优化算法的并行计算实现模型和结构优化软件设计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矩阵的混合优选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矩阵的混合优选法(论文提纲范文)

(1)马鞍山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交易中心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交易中心概述
        1.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述
        1.1.2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交易中心概述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交易中心用地规模研究
        1.3.2 交易中心功能区布局设计
第2章 交易中心总体规划分析
    2.1 交易中心市场定位分析
        2.1.1 经济条件分析
        2.1.2 区位电子信息产业概况分析
        2.1.3 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2.1.4 区位物流环境分析
    2.2 交易中心服务功能规划
        2.2.1 交易中心功能定位分析
        2.2.2 交易中心功能分区的内涵与原则
        2.2.3 交易中心功能区确定
    2.3 交易中心商业模式与经营策略分析
        2.3.1 交易中心商业模式分析
        2.3.2 交易中心经营策略分析
第3章 交易中心总体布局设计研究
    3.1 交易中心总体布局设计分析
        3.1.1 布局设计与交通系统的关系
        3.1.2 交易中心总体布局框架
    3.2 交易中心规模确定研究
        3.2.1 交易中心规模确定概述
        3.2.2 交易中心规模确定方法与步骤
        3.2.3 交易中心规模确定模型的建立
    3.3 交易中心交通系统设计研究
        3.3.1 交易中心内部交通规划设计
        3.3.2 交易中心外部交通规划设计
        3.3.3 马鞍山交易中心交通规划设计
    3.4 交易中心功能区布局设计与优化研究
        3.4.1 交易中心功能区布局概述
        3.4.2 交易中心功能区局优化分析
        3.4.3 交易中心功能区布局问题解决思路与流程
        3.4.4 交易中心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3.4.5 基于GA与爬山算法混合算法求解
        3.4.6 布局优化调整
第4章 马鞍山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交易中心总体布局
    4.1 交易中心规模确定
        4.1.1 交易中心吸引货运量分析
        4.1.2 交易中心规模的计算
    4.2 交易中心的总体布局优化
        4.2.1 交易中心的布局参数
        4.2.2 布局求解
    4.3 交易中心总体布局优方案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图清单
表清单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2)车身薄壁结构模糊压电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压电智能材料简介与应用
    1.3 主动控制研究概况及意义
    1.4 模糊理论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传感器/致动器布置
    2.1 压电智能板的理论基础
        2.1.1 有限元模型假设
        2.1.2 压电材料选择
        2.1.3 压电作动方程和传感方程
        2.1.4 传感器和致动器位置优化
        2.1.5 提取模态坐标
    2.2 压电片位置选择及优化
        2.2.1 压电智能薄板的振动控制方程
        2.2.2 最大模态力准则
        2.2.3 控制电压的确定
    2.3 致动器配置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糊控制算法研究
    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3.1.1 模糊集合和隶属函数
        3.1.2 模糊关系及其运算
        3.1.3 模糊规则和推理
    3.2 模糊控制器设计
        3.2.1 模糊化接口设计
        3.2.2 模糊规则库设计
        3.2.3 清晰化接口设计
    3.3 模糊控制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ATLAB 环境下的控制系统仿真
    4.1 引言
    4.2 模糊控制器 MATLAB 仿真
        4.2.1 模糊控制器输入模糊化
        4.2.2 模糊控制规则与去模糊化
        4.2.3 仿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5.1 控制实验平台
        5.1.1 实验设备及参数简介
        5.1.2 实验原理简介
        5.1.3 Labview 控制系统设计
    5.2 矩形薄板振动主动控制试验
    5.3 汽车顶棚系统振动主动控制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联合模态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汽车7+k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1.1 汽车半主动悬架的7+k自由度模型
    1.2 车轮系统的力学模型[6]
    1.3 系统动力学方程
2 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模态控制
    2.1 联合模态控制
    2.2 主控模态的确定
    2.3 联合模态控制流程
3 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振动控制仿真
4 结 论

(4)基于ANSYS平台的改进遗传算法在结构优化中的研究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优化方法、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现状
    1.2 遗传算法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1.3 有限元法和Ansys软件简介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特点
    2.1 结构优化设计的一些基本概率和典型数学模型
        2.1.1 一些基本概念
        2.1.2 结构优化设计的优化建模
        2.1.3 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2.2 寻优算法
    2.3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2.4 结构遗传优化
        2.4.1 结构遗传优化的数学建模
        2.4.2 结构遗传优化设计约束条件的处理
        2.4.3 结构遗传优化设计算法中初始种群(解)的产生
        2.4.4 结构遗传优化设计算法的过程控制
第三章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
    3.1 遗传算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1.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3.1.2 遗传算法的基本组成
        3.1.3 遗传算法的基本特征
        3.1.4 遗传算法和其它搜索方法的比较
        3.1.5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
    3.2 遗传算法的算子设计
        3.2.1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3.2.2 编码表示
        3.2.3 适应性度量
        3.2.4 选择策略
        3.2.5 遗传算法的算子设计
    3.3 实数(浮点)编码的遗传算法
        3.3.1 FGA的遗传算子
    3.4 基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的收敛性
        3.4.1 问题的描述与假设
        3.4.2 FGA收敛的两个一般性条件
        3.4.3 使用多重变异算子时FGA的收敛性
第四章 改进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
    4.1 传统遗传算法基本原理回顾
    4.2 改进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
    4.3 改进遗传算法的算例
    4.4 改进遗传算法的算例2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优化程序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压电智能梁振动的组合模态控制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模态空间控制与独立/耦合模态组合控制[6, 7]
3 模态观测器[1]
4 仿真实例
5 结束语

(6)点式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方法改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智能结构
    1.2 用于智能结构的智能材料
        1.2.1 智能材料的定义及特征
        1.2.2 智能结构或系统用功能材料
    1.3 压电材料概述
    1.4 压电智能结构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4.1 被动控制
        1.4.2 主动控制
        1.4.3 半主动控制和主被动控制
        1.4.4 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6 本章小结
2 点式压电智能结构(梁、板)的理论基础
    2.1 梁、板的点式压电智能结构的 FEM 建模
        2.1.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设
        2.1.2 柔性智能梁中的点式压电作动器的 Euler-Bernoulli 模型
        2.1.3 压电智能梁、板的闭环 FEM 方程
        2.1.4 压电作动方程
        2.1.5 压电传感方程
    2.2 压电传感器与作动器的位置优化
        2.2.1 点式压电执行器在梁结构上的模态控制力及位置优化
        2.2.2 点式压电传感器的位置优化
        2.2.3 点式压电执行器在板结构下的位置优化
    2.3 模态坐标的提取
    2.4 二次型性能指标
    2.5 摄动有限元法
    2.6 本章小结
3 压电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优化
    3.1 结构有限元动力模型的修改
    3.2 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权矩阵的混合优选法
        3.2.1 关于线性二次优化与权矩阵
        3.2.2 权矩阵的混合优选法
        3.2.3 计算机仿真算例
    3.3 点式压电智能板的振动主动控制及压电执行器的位置优化
        3.3.1 点式压电智能柔性板的振动控制方程
        3.3.2 压电作动器位置优化的最大模态力准则
        3.3.3 受控模态坐标的提取
        3.3.4 控制电压的确定
        3.3.5 计算机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与主/被动振动控制的研究
    4.1 独立/耦合模态的联合控制方法
        4.1.1 引言
        4.1.2 模态控制理论
        4.1.3 耦合模态控制
        4.1.4 独立模态控制
        4.1.5 二类模态控制法的比较
        4.1.6 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
        4.1.7 主控模态的确定
    4.2 仿真算例
        4.2.1 算例 1--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
        4.2.2 算例 2--独立模态控制与耦合模态控制比较
        4.2.3 算例 3--独立、耦合及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的进一步比较
        4.2.4 讨论
    4.3 压电智能结构的主/被动振动混合控制的研究
        4.3.1 基本关系
        4.3.2 阻尼涂层对模态振动的影响
        4.3.3 模态控制中的溢出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压电自感知作动器及其控制特性研究
    5.1 传感器与作动器的优化问题
    5.2 压电自感知作动器
        5.2.1 引言
        5.2.2 基于分时结构的自感知作动器的原理
    5.3 分时段压电自感知作动器的控制力特点
    5.4 控制过程分析及控制律的确定
    5.5 自感自作动器正逆变换的影响
    5.6 仿真算例
    5.7 本章小结
6 双层空间框架的振动控制研究
    6.1 双层框架模型及参数
    6.2 双层框架的独立/耦合模态联合控制
    6.3 压电自感知双层框架的振动控制仿真
    6.4 双层框架的主/被动混合控制仿真
7 压电智能梁振动控制的实验研究
    7.1 实验装置及参数
    7.2 模型修正对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效果影响的比较实验
    7.3 自感自压电智能梁的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7.3.1 实验结果
        7.3.2 压电作动器与自感知压电作动器控制响应比较
        7.3.3 讨论
    7.4 压电智能悬臂梁的主/被动振动控制实验
        7.4.1 系统参数及基本实验结果
        7.4.2 涂层结构参数与材料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8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

(7)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矩阵的混合优选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关于结构/控制综合设计
3 模态空间控制
4 权矩阵的混合优选法
5压电执行器的点力模型[5]
6 算例
7 结论

(8)遗传算法及其在结构工程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0.1 优化方法、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现状
    0.2 遗传算法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0.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1章 遗传算法
    1.1 遗传算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1.2 遗传算法的算法设计
第2章 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特点
    2.1 结构优化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典型数学模型
    2.2 寻优算法
    2.3 结构优化设计的主要特点
    2.4 遗传优化算法
第3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单目标优化的算法设计和实现
    3.1 算法设计和算子设计
    3.2 优化计算实例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多目标优化的算法设计和实现
    4.1 算法设计和算子设计
    4.2 优化计算实例
第5章 遗传算法的并行计算模型以及结构优化软件初探
    5.1 遗传算法的并行计算模型
    5.2 结构优化软件初探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矩阵的混合优选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鞍山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交易中心布局研究[D]. 曾中波. 安徽工业大学, 2015(04)
  • [2]车身薄壁结构模糊压电振动控制研究[D]. 郑旭. 吉林大学, 2015(09)
  • [3]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联合模态控制[J]. 王波,王荣秀,殷学纲,陈伟民,廖昌荣,余淼. 振动工程学报, 2006(03)
  • [4]基于ANSYS平台的改进遗传算法在结构优化中的研究和探讨[D]. 孙刚. 广西大学, 2005(05)
  • [5]压电智能梁振动的组合模态控制法[J]. 王波,王荣秀,黄尚廉. 压电与声光, 2004(06)
  • [6]点式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方法改进的研究[D]. 王波. 重庆大学, 2004(01)
  • [7]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矩阵的混合优选法[J]. 殷学纲,王波,向志海,黄尚廉. 固体力学学报, 2002(04)
  • [8]遗传算法及其在结构工程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 陈永兵. 西北工业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智能结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的矩阵混合优化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