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分析

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分析

一、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日珍,黄丹,谢文娴,李莉[1](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精细化急救护理对溶栓效果的提升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分析精细化急救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有60例患者被纳入此次研究,均是某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精细化急救护理)各30例,分析两组护理方式对急救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救治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溶栓开始时间、卧床时间相比均较短,且实验组溶栓成功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转运成功率高,急救成功率高,抢救发生医疗争议率低(P<0.05);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方式满意度评价,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着较高(P<0.05)。结论:从预后角度来说,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精细化急救护理,能缩短患者的溶栓治疗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耿涛[2](2020)在《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重组人尿激酶原(商品名:普佑克,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rh-pro UK)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溶栓药物,具有特异性和无抗原性,可以选择性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结合,从而被激活转化成双链尿激酶,进而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有较好的安全性,并能改善心脏重塑,但此类研究较少,冠脉内溶栓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地位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直接PCI术中证实有重度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射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此类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所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75岁;(2)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定义;(3)心电图V1-V4导联中ST段抬高的导联≥2个;(4)新发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发病12个小时之内;(6)入院后行直接PCI,且术中证实责任病变位于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近段或中段;(7)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存在重度血栓负荷;(8)术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术。排除标准:(1)前降支支架植入病史;(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史;(3)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患者;(4)血液病患者;(5)直接PCI术前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6)直接PCI术前应用溶栓治疗;(7)溶栓禁忌症的患者(8)责任病变位于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患者。分组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将所纳入患者按以下方法进行分组:在直接PCI术中单纯应用血栓抽吸者,设为A组;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者,设为B组;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者,设为C组。共随访6个月。采用检索住院、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观察指标:(1)患者住院期间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 MRI)结果;(2)患者住院期间、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心脏彩超结果;(3)随访6个月的观察终点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1.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共368例患者入选:A组121例,B组130例,C组117例。2.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的患者发生率有显着差异(12.4%vs.3.8%vs.3.4%,P=0.006)。B组和C组的TMPG<3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发生率虽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858)。4.6个月随访期间的失访情况:A组有4例(3.3%)失访,1例因交通事故死亡,3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B组有5例(3.8%)失访,1例因急性肺栓塞死亡,4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C组有4例(3.4%)失访,1例因急性肺栓塞死亡,1例突发猝死(具体原因不明),2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5.三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查心脏彩超测量所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有显着性差异(51.6±5.5 vs.49.3±7.4 vs.48.8±8.6,P=0.007)。B组和C组的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52)。三组患者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有显着性差异(47.7±8.3 vs.49.6±6.9 vs.50.2±5.4,P=0.016)。B组和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虽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779)。6.三组患者由c MRI测量的心肌坏死面积有统计学差异(16.9±7.1 vs.14.3±7.3 vs.14.0±6.9,P=0.007)。B组和C组心肌坏死面积较A组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58)。7.三组患者在随访6个月期间,合并出血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864),且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8.三组患者在随访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三组患者的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结论1.在直接PCI术中LAD近中段有重度血栓负荷的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同时,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 UK,商品名:普佑克)可以明显提高心肌再灌注水平。2.在血栓抽吸的同时,冠脉内注射rh-pro UK或替罗非班,可以减少c MRI水平的心肌坏死,且不增加出血风险。3.三组患者MACE发生率差异虽无显着意义,但两组联合治疗组MACE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单纯血栓抽吸组。4.由于左室重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两组联合治疗组的心脏彩超所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只是在第6个月开始才表现出明显改善。

时侠君[3](2020)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影响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206例,并将胸痛中心认证前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8例设为研究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包括年龄范围、性别构成、吸烟史、BMI、既往病史(如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史等)、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罪犯血管分布情况及植入支架数情况。对比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初次完成心电图时间、初次完成肌钙蛋白时间、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初次完成心电图时间[3.0(2.0,4.0)min与6.0(4.0,8.0)min,P<0.001]、初次完成肌钙蛋白时间[18.0(16.0,19.0)min与19.0(18.0,24.0)min,P<0.001]、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min与112.0(93.0,132.5)min,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min与78.0(68.0,96.5)min,P=0.038]、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min与241.0(199.0,329.0)min,P=0.005]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min与130.0(76.3,216.0)min,P=0.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与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ⅢⅣ级(OR 2.618,95%CI 1.2445.509,P=0.01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2.227,95%CI 1.0874.563,P=0.029)、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OR 4.562,95%CI 2.1679.603,P<0.001)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痛中心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时间,减少了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张华[4](2019)在《院前溶栓联合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院前溶栓后及时转运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170例,根据先前是否接受院前静脉溶栓治疗,分为院前溶栓转运PCI组(溶栓后转运组,80例)和直接PCI组(90例)。入组患者应排除心源性休克、院内曾经溶栓的、曾经复苏的。比较2组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观察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左心室功能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组数据常规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溶栓后转运组的术前TIMI血流2<sup>3级比例明显高于pPCI组(78%vs18%);PCI术后,2组TIMI血流2<sup>3级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溶栓后转运组TMPG3级的比例高于pPCI组(78%vs71%)。2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及MACE发生率、随访6个月时左心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但2组术后3、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术前。结论应用院前溶栓及时转运PCI治疗SETMI患者不增加出血及MACE事件发生率,且在改善近期心功能方面的获益与直接PCI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再灌注策略。

Tanzila Shams,Osama Zaidat,Dileep Yavagal,Andrew Xavier,Tudor Jovin,Vallabh Janardhan,段振晖,胡挺,朱武生[5](2017)在《血管和介入神经病学学会(SVIN)卒中介入实验室共识(SILC)标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血栓切除时代用于建立卒中介入实验室的7M管理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与过去20年里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发展相似,卒中介入治疗正在迅速发展。随着卒中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呈指数级增长,在对卒中介入实验室进行标准化以便于安全、有效和及时治疗方面显然存在未能满足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血管和介入神经病学学会(Society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logy,SVIN)写作委员会采用7M管理方法制定了卒中介入实验室共识(Stroke Interventional Laboratory Consensus,SILC)标准,用于卒中中心内各卒中介入实验室的建设和标准化。SILC标准包括:(1)人力:包括医疗和行政主管、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后备人员以及卒中生存链内的所有相关人员;(2)设备:硬件设施和血管造影设备;(3)材料:医疗器械库存、药品和血管造影用品;(4)方法:用于优化卒中诊治流程的标准化方案;(5)数量指标:针对单位和介入医师的现有认证标准;(6)质量指标:用作质量保证的基准;(7)安全指标:辐射和操作安全实践标准。

魏钟海[6](2017)在《非休克的危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是一种循环辅助装置,它经过股动脉途径放置在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后的降主动脉,球囊随着心动周期规律的充气和放气,以此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从而发挥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IABP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进入临床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冠心病患者的生命,长期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制定的急性心梗指南一直将IABP推荐级别定为I类。但是,随着IABP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多,关于IABP临床疗效的争议也越来越多。CRISP AMI研究、TACTICS研究、PAMI-Ⅱ研究、IABP SHOCK研究等一系列临床试验发现,IABP无法降低急性心梗合并或不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也无法减少梗死面积以及改善术后的左室收缩功能。而IABP SHOCK Ⅱ研究,作为一项目前最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发现ST段抬高型心梗(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或非 ST 段抬高型心梗(n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IABP支持下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以及术后1年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这一临床研究的结果,直接导致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ESC的心梗指南将IABP的推荐级别由Ⅰ类降级为Ⅱ类,并导致IABP临床使用量的明显下降。而一些荟萃分析发现,IABP虽然无法降低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却能降低急性心梗不合并休克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死亡率。而一些回顾性的研究发现,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放置 IABP 较术后放置 IABP 能够降低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或者不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率。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IABP对危重心脏病患者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它并不可能使所有的患者获益。当患者病情非常危重时,IABP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已经不足以逆转病情。所以,IABP应该只能使符合某些条件的冠心病患者获益,而且血运重建术前预防性放置IABP可能比术中或术后补救性放置IABP能产生更多的获益。为此,我们开展该项临床课题,尝试寻找出能够从IABP治疗中获益的冠心病人群。研究方法:首先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中心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无IABP辅助下完成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和在急诊PCI术中因进展为心源性休克而接受补救性IABP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的结果,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出能够预测急诊PCI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并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来优化回归模型。参照回归分析中寻找出的危险因素,并结合既往的临床研究,制定一项危险评分(评分标准见第三章)来定义非休克的危重STEMI患者。符合危险评分的非休克的危重STEMI患者纳入一项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受试者以1:1分配至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急诊PCI术,干预组患者预防性放置IABP后再行急诊PCI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术后12个月的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以此评价非休克的危重STEMI患者急诊PCI中使用IABP的有效性。研究结果:(1)在回顾性研究中,有691例STEMI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无IABP组患者有658例,补救性IABP组患者有33例。补救性IABP组患者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比例显着高于无IABP组患者(P=0.005),而吸烟的比例显着低于无IABP组的患者(P=0.03)。补救性IABP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显着低于无 IABP 组的患者(P=0.002),门-球(door-to-balloon,D-to-B)时间较无IABP组患者明显延长,而且D-to-B时间≥90分钟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无IABP组的患者(P<0.001)。除此之外,补救性IABP组患者术前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更低(P<0.001),术前的心率(heart rate,HR)更快(P=0.00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下五个危险因素具有预测急诊PCI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价值:LVEF(OR:0.89,95%CI:0.82~0.96,P=0.003),术前 SBP(OR:0.94,95%CI:0.92~0.97,P<0.001),术前 HR(OR:1.03,95%CI:1.02~1.06,P=0.006),多支病变(OR:2.26,95%CI:0.90~5.67,P=0.08),D-to-B 时间(OR:1.0,95%CI:1.0~1.01,P==0.04)。(3)在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中,目前有29例患者符合入排标准。随机分组后,对照组有16例,干预组有1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冠脉造影的结果、介入治疗各项参数和治疗措施基本匹配、可比。(4)所有受试者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13天。其中出现5例死亡,并且有13位受试者共出现22例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MACCE)。两组患者单项MACCE的发生率无均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方法估计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的术后12个月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81.3%vs 84.6%,RR:0.82,P=0.87)。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出现MACCE的累积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37.5%vs 38.5%,RR:1.03,P=0.97)。干预组出现1例BARC2型和1例BARC3型出血事件,对照组出现1例BARC2型出血事件,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5)与术后24小时的LVEF对比,对照组术后LVEF随时间推移无明显改善,而干预组术后的LVEF随时间的推移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术后6个月(43.2±5.35 vs 38.1±2.68,P<0.0125)和术后 12 个月(44.9±5.60 vs 38.1±2.68,P<0.012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组患者的LVEF有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11)。研究结论:对于非休克的危重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中使用IABP进行循环支持是安全、可行的。干预组术后半年和1年的LVEF较术后24h有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组的LVEF较对照组的LVEF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但IABP并未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由于目前该临床研究的入组量未达到预期的样本量,故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能最终确定IABP的临床疗效,有待入组结束之后最终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甘仙雯,曾艳[7](2017)在《急诊护理流程改进对AMI溶栓患者治疗效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对AMI溶栓患者治疗效率的影响。方法将45例采用急诊护理流程改进的AMI溶栓患者设为观察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流程的AMI溶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溶栓效果、溶栓效率、并发症、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入院至溶栓开始时间、出入急诊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改进能够提高急诊AMI患者的溶栓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黄秀兰,林玉全[8](2016)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肌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肌溶栓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采用急诊护理路径为观察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比较2组溶栓效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溶栓开始时间、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院内心肌梗死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预后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效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王万灵,王灵,王振华,李雪峰[9](2016)在《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治疗ACI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r-PA)在急诊室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该院20112014年收治的ACI患者66例分成A、B两组,A组给予r-PA 18mg静脉注射,30min后重复。B组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30min内静脉滴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7d采用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并观察其颅内出血发生率、28d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日。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ADL评分均有所改善,A组治疗后12h、24h、7dNIHSSP评分分别为(11.22±3.12)、(9.75±3.43)、(5.25±1.42)分,B组为(14.53±4.24)、(13.78±3.98)、(12.17±2.33)分;A组治疗后12h、24h、7dADL评分分别为(40.11±7.78)、(42.56±8.28)、(74.46±8.57)分,B组为(49.67±10.34)、(53.24±9.55)、(60.15±9.3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分别为2.94%、6.82d、2.94%。B组为9.38%、22.56d、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A治疗ACI后NIHSSP和BI评分改善优于尿激酶治疗,r-PA治疗ACI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应群贞,曹豪杰,应志敏,徐军鹏[10](2013)在《瑞替普酶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诱发局部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所致心肌供血障碍的急性病变,紧急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AMI主要策略。目前除急诊介入治疗(PCI)外,溶栓治疗不失为快速血管重建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不具备急诊PCI治疗的基层医院,溶栓治疗常为首选治疗[1]。笔者在急诊抢救室使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30例AMI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二、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精细化急救护理对溶栓效果的提升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护理干预方式救治效果比较
    2.2 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抢救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影响
3 讨论

(2)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技术路线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
    2.2 三组患者的直接 PCI 结果
    2.3 三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失访情况
    2.4 三组患者心脏彩超结果
    2.5 三组患者的cMRI 结果
    2.6三组患者 MACE 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的结果
3 讨论
    3.1 血栓抽吸导管在直接PCI中的使用
    3.2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直接PCI中的使用
    3.3 溶栓药物的使用
    3.4 联合治疗模型的建立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血栓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胸痛中心起源及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院前溶栓联合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入选标准
        (2)排除标准
        (3)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
        1.2.2 相关定义
        1.2.3 冠心病急诊PCI救治流程
        1.2.4 溶栓治疗方法
        1.2.5 计算及统计方法
        (1)TIMI评分
        (2)TIMI血流分级标准
        (3)TIMI出血分级标准
        (4)GUSTO出血分级标准
        1.2.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2.2 介入治疗相关参数对比
    2.3 临床终点事件对比
    2.4 心功能指标对比
    2.5 术后心衰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院前溶栓治疗转运PCI治疗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3.2 ST段抬高型患者可以在院前溶栓治疗后转运PCI治疗中获益
    3.3 院前溶栓转运PCI与直接PCI组有效性相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溶栓治疗和系统性效应评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非休克的危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诊PCI术中易导致STEMI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休克的危重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中使用IABP的有效性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与讨论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急诊护理流程改进对AMI溶栓患者治疗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改革排班模式:
        1.2.2 优化溶栓护理流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溶栓效果、溶栓效率及并发症比较
    2.2 2组患者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及护理满意度
3 讨论

(8)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肌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患者溶栓效率比较
    2.2 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院内复发率比较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预后比较
3 讨论

(9)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治疗ACI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2观察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溶栓时间及结局比较
    2.2 A、B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NIHSS和ADL评分等比较
3 讨论

四、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精细化急救护理对溶栓效果的提升意义[J]. 叶日珍,黄丹,谢文娴,李莉.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07)
  • [2]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 耿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影响的分析[D]. 时侠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院前溶栓联合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D]. 张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血管和介入神经病学学会(SVIN)卒中介入实验室共识(SILC)标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血栓切除时代用于建立卒中介入实验室的7M管理方法[J]. Tanzila Shams,Osama Zaidat,Dileep Yavagal,Andrew Xavier,Tudor Jovin,Vallabh Janardhan,段振晖,胡挺,朱武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06)
  • [6]非休克的危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有效性研究[D]. 魏钟海. 南京大学, 2017(01)
  • [7]急诊护理流程改进对AMI溶栓患者治疗效率的影响[J]. 甘仙雯,曾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08)
  • [8]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肌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J]. 黄秀兰,林玉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16)
  • [9]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治疗ACI的疗效分析[J]. 王万灵,王灵,王振华,李雪峰. 重庆医学, 2016(05)
  • [10]瑞替普酶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J]. 应群贞,曹豪杰,应志敏,徐军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3(04)

标签:;  ;  ;  ;  ;  

急诊室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