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省研究生招生结束

2004年我省研究生招生结束

一、我省200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工作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张齐[1](2021)在《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1999年高校扩招,由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因此,本文第二部分首先整体分析了 2000年、2010年以及2019年中国受教育程度构成、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接下来,依据以上三个指标,对中国各省市以及男女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受高等教育人口差距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整体提高;省市间差距一直比较明显;性别差距不断缩小,女性受教育水平有超过男性的势头;高等教育对该地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中国教育男女公平发展有很强的代表性。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继续扩招,2020年研究生扩招,结合该形势论文第三部分将“Logistic人口阻滞增长模型”与“残差自回归模型”结合,利用Matlab与SAS软件对普通本、专科与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分别进行建模与短期预测,预测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2021年1066.04万人,2022年1201.14万人;研究生招生数2021年109.98万人,2022年119.3万人。第四部分引入“毕业率”的概念,对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应用ARIMA模型预测普通本、专科与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未来短期毕业生数,预测中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2021年796.87万人,2022年910.55万人;研究生毕业生数2021年81.45万人,87.08万人。根据中国未来短期内高等教育各学历预测毕业生数所占比例,可知博士、硕士尤其博士在高等教育学历中占比还是比较偏低、比较稳定的,结合自身条件与考研意愿可以选择先读研深造再就业,以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三、四部分的模型对短期预测比较精准,且都具有推广性。第五部分,对中国考研人口包括报名人数、录取人数、报录比进行了数据分析。文章为国家和高校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考研与否的选择等提供了数据参考,简明、直观具有说服力。

李再娣[2](2021)在《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始自1951年,迄今为止,已经整整走过了七十年的历程,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全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不断完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为国家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方法,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结构迎来了新的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也给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情况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领域中同样存在而且表现得较为突出。基于此,本文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入手,通过中俄两所具有代表性体育院校的比较研究,探索两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并为其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中俄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体育大学和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青年和旅游大学为个案分析对象,通过对两所体育院校在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的分析和对比,总结中俄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借鉴价值。研究表明:中俄两所体育院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互鉴性和启示性。互鉴性体现在:在专业设置上,“俄体大”保持了本科和硕士的连续性,而“北体大”则最大程度避免了内容的交叉和重叠;在培养过程方面,“北体大”的招考方式更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俄体大”的培养方式则更显灵活。启示性表现在:在教育思想和理念方面,“北体大”的全面发展观更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培养目标方面,“俄体大”富于针对性,更注重学生高层次品质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方面,“俄体大”模块化课程值得借鉴,凸显了个性化教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社会个人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在质量评价方面,“俄体大”的法治化和主体性较为突出,“北体大”则注重对毕业生质量的长效跟踪与反馈。

杨莉[3](2021)在《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实证研究 ——以1592份故意杀人案刑事二审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在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下,刑事二审程序承载着“纠错”与“救济”的双重重任,律师辩护也具有重要意义。律师辩护意见作为辩护权行使情况最直接的体现,是衡量律师辩护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不仅事关刑事二审裁判的正当性和终局性,而且影响被告人上诉权利的保障以及二审律师职能发挥的充分程度。然而揆诸现实,由于二审程序结构和辩护有效性的双重掣肘,既影响了二审辩护效果,也影响了二审裁判的正确性和合法性,甚至因此导致一些错案发生,折射出我国刑事二审程序的局限性以及二审律师辩护有效性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现行法律框架,以刑事二审判决书为主要分析样本,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提出机制与采纳结果进行分析,以揭开律师辩护意见在整个刑事二审程序中的“面纱”,并剖析其主要问题与成因,致力于为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机制完善提供实证基础与可行路径。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一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情况的实践考察。沿着刑事二审律师“怎么辩”“辩得怎么样”的思路,对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的提出机制以及采纳结果进行实证考察。结合样本研究发现,在提出机制方面,辩护意见的提出主体以委托辩护律师为主、提出场合以开庭审理为依托、提出内容以量刑辩护为主,提出方式以书面形式为主要载体;在采纳结果方面,律师辩护意见采纳率比非律师辩护意见采纳率更高,但委托辩护的采纳率与指定辩护的采纳率差距不大;辩护意见采纳类型上,定罪辩护意见明显低于量刑辩护意见;此外,开庭案件采纳率比不开庭案件高且不同辩护主体所提出的辩护意见在不同审理方式下被采纳的差距较大。第二部分是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的问题梳理。研究发现: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的提出机制存在庭审举证书面化、庭审辩护虚无化等不畅通情况;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质量存在辩护意见分布不均、辩护理由空洞、提出场合单一、辩护技巧缺乏等欠佳情形;同时,辩护意见反馈机制不足,体现在二审判决书对辩护理由回应不充分,二审判决书说理性不强、不规范等情形。此外,还发现部分判决书存在重视控方意见,排斥、抵触二审律师辩护意见现象。第三部分是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问题的原因分析。研究发现,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法官对二审律师辩护意见的认可程度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刑事二审非庭审实质化审理的限制,二审法官对案卷材料的依赖冲淡了法庭调查、切断了庭审与裁判的直接联系,二审法官对证据相互印证的过分追求压缩了辩论空间、弱化了法庭调查;二是有效辩护保障的缺失,刑事二审法律援助度不够、律师专业化辩护缺乏,无法实现二审律师辩护的有效性;三是判决说理方面的缺陷,主要包括说理标准语焉不详、法律后果付之阙如以及救济程序形同虚设致使法官对二审律师辩护意见的采纳与说理具有随意性和选择性。第四部分是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的完善建议。结合研究发现的问题,围绕辩护机制实质化、辩护意见优质化、判决说理规范化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强化直接言词原则、重视庭前沟通,以充分发挥法庭审理效果,建立二审法官与证据、庭审与裁判的直接关系,确保辩护意见提出机制的畅通化;二是探索建立刑事二审指定辩护制度,提升辩护律师专业化素养,强化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程度,以确保刑事二审律师能够提出优质的辩护意见;三是优化二审裁判文书说理机制,明确对上诉意见和辩护意见进行说理的标准,确立裁判文书说理失范的法律后果,完善无理拒绝采纳、不予说理等行为的救济程序。

蒙佳[4](2021)在《城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因此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近几年,教育反贫困作为一种新的反贫困理念和措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论和实践也从不同角度证实了教育对贫困的遏制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升,也应当予以关注和重视。在低保家庭中由于父母的经济、文化水平的限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养观念较为老旧、亲子沟通不足,教养方法简单等问题。由此使得低保家庭父母产生对自身家长角色的失望、对教养能力的否定、对处理家庭问题的焦虑、以及对孩子的愧疚感等负面评价和情绪,这些归结起来可评价为养育效能感较低。以往文献研究已揭示了:养育效能感低的父母可能会粗暴对待孩子或放任自流,从而造成孩子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上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利于家庭发展与和谐。基于此,本研究以W镇低保家庭为研究对象,将城镇低保家庭亲职教育作为切入点,以父母效能系统训练模式为基础和框架,围绕亲职能力中父母教养观念、亲子沟通、亲子互动、亲子冲突、亲职压力等要素进行介入,探讨社会工作对城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的干预成效。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根据干预研究的操作步骤严格开展研究,运用英国国家文化委员会编制的《育儿自我效能感测量表》进行父母养育效能感的测量,使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两种方法,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数据进行差异分析,评估干预成效。研究发现,实验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成员在父母养育效能感上具有一致性,两组为同质性小组。实验后,干预组的前后测数据发生显着正向变化,其中转变教养观念效能感、亲子沟通效能感、亲子互动效能感、冲突解决效能感、缓释压力效能感的前后测数据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对照组的前后测数据有细微变化,正负向不明显,变化不显着。由此可知,社会工作对城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的干预是有积极影响的。本研究为低保家庭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和养育效能感的干预研究提供经验的借鉴,除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手册,按计划开展小组活动,同时,在为低保家庭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时需协助服务对象应对创伤事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增能;对养育效能感的干预实践,需关注服务群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差异,考虑本土化情境和因素,保证活动参与的有效性。

彭露[5](2021)在《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提升的正念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经济以及家庭育儿观念的转变使得全职妈妈比例越来越高,以往研究发现,全职妈妈面临诸多困境,其中婚姻问题由于受个体性、关系性以及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成为困扰该群体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幸福的婚姻给全职妈妈的身心健康带来隐患,同时,夫妻婚姻是否幸福一定程度对婚姻稳定性以及家庭和谐、子女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J县18位全职妈妈为研究对象开展干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以及访谈发现,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受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接纳、对伴侣的接纳和共情等因素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研究采取正念疗法进行干预,将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接纳能力、对伴侣的接纳和共情力作为中介变量,婚姻幸福感作为结果变量。运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小组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并进行量表的前后测。在明确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问题理论及其干预因果逻辑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干预手册,并开展干预实践。通过介入全职妈妈对自我以及对伴侣的认知,提升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接纳能力,增加对伴侣的接纳和共情,进而提升婚姻幸福感。在完成干预实践后,探讨该干预的成效。经过5次小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婚姻主观感受变量前后测得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测变化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组的中介变量,即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接纳能力以及共情能力均得到提升,由此可见,自我认知的改变以及对伴侣接纳和共情的增加对婚姻幸福感产生了积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正念取向下的小组干预可提高全职妈妈的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接纳以及共情能力,从而提升婚姻幸福感。最后,研究认为正念疗法的干预视角运用于小组中对于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中夫妻系统的共同参与对于成效的体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开展干预实践时,也要注意对正念的内涵加以解释,避免造成文化冲突。

沈佳[6](2021)在《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文中认为退伍义务兵安置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退伍义务兵安置政策改革呈现出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特点。2011年《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正式规定了城乡退伍义务兵均需要自主就业。在“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下,我国庞大的退伍义务兵群体需要经历从军人身份到市场就业的转型,并大多在自主就业过程中寻求职业发展。因此开展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探索退伍义务兵的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之间的内在张力,对于促进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优化路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为退役军人安置提供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是新时代退役军人职业流动的缩影。本文以职业发展理论为基础,以“角色-能力-行动”为分析框架,以杭州市暨区退伍义务兵为例,勾勒了在安置政策变革下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群体肖像,从职业流动、职业能力堕距、职业过程磨合等维度系统探讨了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结构性约束及其行动逻辑,并从包容协同的角度,探寻了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以帮助退伍义务兵在各自的职业领域绽放社会价值。研究发现,活跃的民营经济是退伍义务兵实现自主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职业能力是退伍义务兵能否迈向高质量就业、实现身份转型的关键因素。第一,货币安置是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政策前提。在岗位安置之外,退伍义务兵在活跃的民营经济领域冲浪。退伍后的就业结构、职业阶段的自我定位、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家庭助力与社会资源,以及城乡信息趋同与隐性差异,立体展现了退伍义务兵职业流动的基本面向。第二,职业能力堕距是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结构性约束,职业过程磨合则是其职业发展的行动逻辑。退伍义务兵的职业认知与角色中断、职业能力与角色转变,表现为个人需求高于职业回馈,个人能力又滞后于职业要求,这种匹配性脱节引发其角色适应与职业能力的内在张力。而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迟缓、职业规划与职业教育衔接,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主动性和稳定性的表征,职业发展的这种适应性迟滞,正是其角色调适与职业规划的冲突与顺应的过程。第三,包容协同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宏观层面的身份权利与安置服务保障、中观层面的企业关怀与社会组织引导、微观层面的个体增能与职业能力建设,可以帮助退伍义务兵乃至全体退役军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新的职业成就感,实现身份转型。通过安置政策的优化以激发“自助”与“他助”相结合,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可能路径。总之,军人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自主就业退伍军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带着军人的优良品质逐渐适应从部队身份到市场就业的转型。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安置过程中应当更多关注退伍义务兵职业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引导退伍义务兵构建理性的职业目标。当然,如何观照不同职业能力、不同职业追求、不同个性特质的退伍义务兵,通过自上而下安置政策赋能以及自下而上个体职业发展的双向耦合,让这些曾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退伍义务兵形成个性化和稳定性兼具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一个值得持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王倩[7](2020)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萌芽,迄今为止已经拥有了近三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当前该制度已经覆盖全国,在各省市中得到了普遍地开展。虽然该制度实施至今,不论是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方面,还是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培养质量的保障方面,都起到了显着的作用,但毕竟当前该制度还尚处于发展阶段,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访谈调查法,通过梳理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内涵与价值、相关的历史及现状以及以江苏省为案例分析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具体从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理由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总结研究述评,解释了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论述了研究的思路及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内涵与价值,从制度的制定、论文抽检的实施及论文抽检的结果处理这三个层面来探讨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架构;依次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的实施程序,以此探究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内涵;从国家、高校、研究生及社会这四个方面分别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价值进行阐述,旨在从多方面深入了解该制度的价值所在。第三部分:梳理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对各省市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检制度的历史概况进行了分析,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情况;此外,还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掌握该制度的现实情况。第四部分:以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制度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了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概况,包括其制度的发展过程、基本现状,并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具体分析其内涵、特点。此外,采取了访谈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的工作人员及部分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与分析论文抽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相应对策建议提供依据。第五部分:提出了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认为主要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评议方法层面,评议方法尚不全面,抽检压力大,且专家评审意见主观性大。(2)评议标准层面,评议标准尚不完善,没有考虑到高校特色与学科特点。(3)评议结果层面,评议结果透明度不够,社会大众难以较好地行使监督权。针对这些问题为优化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提出了如下对策与建议:(1)适当转变抽检模式,精简抽检量以减少抽检压力;可尝试集体评议会,实行论文评议的会商制以完善专家评审方式。(2)分类制定评议要素,提升论文抽检的针对性;尽可能细化评议标准,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性。(3)扩大抽检结果的公示力度,增加论文抽检结果的透明度;建立学术争议处理机构,完善论文抽检结果的申诉渠道。综上,尽管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发展历史较短,制度中还存在者一定的问题亟待完善与优化,但随着我国对抽检工作的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各省市在该抽检工作方面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对本省市的相关论文抽检工作进行反思、优化与改进,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机制将逐渐地走向完善。

丁蓓[8](2020)在《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是“华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面向河南省大学生举办的武术赛事。本研究旨在了解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探寻其开展成功之处及比赛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武术在河南省高校的推广、加强高校间武术的交流、促进比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也期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发展经验能够为其他省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并为政府制定高校武术竞赛相关政策、高校推广武术运动、教练员制定武术训练计划提供直接参考。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背景和意义、发展历程、竞赛组织与管理、竞赛规程、竞赛规模、参与主体、比赛场地设施、经费、比赛宣传、比赛赞助、比赛奖励等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赛高校数量呈递增趋势,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在河南省高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促进了河南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良好发展。但同时存在参赛高校数量不及河南省总高校数量一半,很多参赛高校运动员未报满的情况。(2)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开展,为河南省各院校运动员提供了检验训练水平和交流训练经验的良好平台,同时也为各院校教练员提供了交流执教和带队经验的场所。但是部分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的情况。(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赛运动员涉及范围较广,专业运动员以及非专业运动员都有参与,且无运动等级参赛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体现出该比赛推广武术运动的特点,各组别运动员的比赛竞演展现了河南省高校的习武风貌。但由于参赛运动员涉及范围较广,加大了资格审查工作难度,存在比赛中同一组别实力差距悬殊现象。(4)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裁判员裁判经验丰富,对竞赛规则熟悉度较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确保了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公平、公正、有序地开展。(5)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费来源单一,赞助商较少;比赛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现场观众较少,影响赛事的知名度;奖励方式较为单一,影响运动员参赛积极性。为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更好地发展,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领导应通过引进武术师资,完善武术器械场馆,通过校内举行各类武术比赛的形式,来加大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吸引更多学生习练武术,促进武术在高校的发展。(2)河南省定期开展高校武术学术论坛和武术教学比赛,加强各高校间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赛机会,在比赛中发现不足,不断提高理论和实战能力。(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在报名和比赛前应严格做好资格审查,防止同一组别出现实力相差太多的现象。建议重新制定竞赛分组,可将高水平运动员、体工队在籍学生、武术专业院校学生这三类在校学生列为一个组别,一方面对普通在校学生比较公平,同时不影响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河南省大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发展。(4)加强对裁判员赛前的培训,为裁判员和教练员提供更多的武术技术和理论培训机会,促进河南省大学生武术运动向更专业、更公平的方向发展。(5)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组委会要加强对各办事机构的管理,应设立专门的外联部门,积极寻找赞助商合作,扩宽经费来源途径,吸引赞助商赞助,保障赛事更高水平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设立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专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在赛前、赛中、赛后做好宣传工作;扩宽奖励范围和奖励方式,为表现优异的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物质奖励,促进学生参加比赛和教练带队训练的热情。

庄细细[9](2020)在《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妇女解放的一种实践方式。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妇女“国民责任”,成为了她们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同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使其初步具备从事慈善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公共空间的扩大为妇女团体开展慈善活动创建了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近代中国战乱频发和灾荒饥馑,具有善心的近代妇女积极结成团体从事慈善活动。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想意识与社会环境也发生变化,这亦推动了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萌芽阶段,中国近代妇女在妇女解放思潮中觉醒,开展了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慈善活动。在慈善观念上,由传统的“福报”观念转为“女国民”责任;而在慈善组织上,由妇女个体慈善向妇女团体慈善转变;慈善方式上,从“捐款捐物”走向“筹款筹物”。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高涨使得近代妇女团体的力量得到壮大,这一时期慈善活动开始多样化;在慈善救济理念上,由“养”转变到“教”;在慈善组织上,基督教妇女团体开始出现。到了抗战时期,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发,妇女团体把慈善事业与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慈善活动重心由筹款赈灾转向“民族救亡”。这一时期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鼎盛时期,各妇女团体在慈善活动中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妇女团结一致,开展全国性的慈善活动,而这时基督教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也更加活跃。抗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近代妇女团体慈善事业的重心转向以经济复员为中心的战后救助,寡弃妇女成了重要救助对象,而举办廉价托儿所成了新的慈善内容。由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演进所知,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赈济灾荒、抗敌后援、慈善教育、儿童保育和戒除烟瘾、法律援助等。透过其慈善活动的内容,亦可窥探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进行探究,发现近代妇女团体更擅长通过娱乐活动为慈善事业筹款,更加关注儿童保育。其次,引入社会阶层理论对近代开展慈善活动的妇女团体进行研究,发现上层阶级妇女引领近代妇女慈善。最后,分析妇女的生理特质、性格特征与社会角色,指出近代妇女团体逐渐从辅助男性开展慈善活动的配角转变为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主体,逐渐撑起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半边天。同时,通过考察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与特点,亦可看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开展的慈善活动宣扬了妇女解放思想,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战争中的募捐救济活动还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一定贡献。当然,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于亚靖[10](2020)在《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的实践研究 ——以济南市LB街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公务人员的晋升关乎着公务人员自身的发展,关乎着整个政府体系的构建。我国公务人员晋升主要有考试晋升、功绩晋升、年资晋升、学历晋升、越级晋升等方式。其中,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制度、经济和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到行政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务人员晋升更加公平、公正,但由于竞争上岗机制在晋升管理中的实践时间相对短,国家法律法规中对竞争上岗机制的实践指导和明确规范还不够健全,在推广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LB街道在机构改革中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公务人员职位进行调整。因撤镇设办,LB街道领导职位数量大大减少,同时,由于人数过少的部门占比较高,造成人岗匹配矛盾突出。在思路开阔、勇于创新的管理者的推动下,在公开、公平的特性之下,街道推行竞争上岗,公开晋升条件让竞争者个人申报,审查报名人员资格后,确定最终参与竞争上岗人员名单,通过笔试和面试等形式对参与竞争上岗机关干部进行综合考评,最后对考评合格者按照考评岗位任职情况,组织任命。通过竞争上岗,街道部门结构设置得以优化、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可谓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尝试。但同时,发现存在竞争上岗机制的方案设计存在漏洞、竞争结果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后续监督管理流于形式、竞争上岗机制运行过程透明度较低等问题,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参考LB个案,为更好完善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建议通过完善运行方案,强化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意识,完善配套措施,扩大基层工作民主性等措施,进一步深入推进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的改革。

二、我省200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工作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200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工作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
    2.1 相关概念解释
    2.2 中国受教育程度分析
    2.3 各省受高等教育程度
        2.3.1 各省各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2.3.2 各省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
    2.4 受高等教育性别差异
第3章 高等教育招生数预测
    3.1 普通本专科招生数预测
        3.1.1 普通本科招生数预测
        3.1.2 普通专科招生数预测
    3.2 研究生招生数预测
        3.2.1 硕士招生数预测
        3.2.2 博士招生数预测
    3.3 高等教育各学历招生数预测
        3.3.1 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
        3.3.2 研究生招生人数
第4章 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预测
    4.1 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预测
        4.1.1 本科毕业生数预测
        4.1.2 专科毕业生数预测
    4.2 研究生毕业生数预测
        4.2.1 硕士毕业生数预测
        4.2.2 博士毕业生数预测
    4.3 各学历毕业人口比例预测
第5章 中国历年考研人口分析
    5.1 考研报名人数
    5.2 研究生录取人数
    5.3 考研报录比
    5.4 本科毕业生数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生培养日益发展,但尚需不断完善
        (二)俄罗斯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独具特色
        (三)两所“顶尖”体育院校具有代表性,比较结果具有互鉴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的回顾
    一、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起步阶段(1949-1959)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立探索阶段(1960-1966)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停滞与恢复阶段(1967-1985)
        (四)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稳步与快速发展阶段(1986 年以后)
    二、俄罗斯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
        (一)二战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1804-1945)
        (二)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研究生的培养(1946-1991)
        (三)苏联解体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1992-2002)
        (四)“博洛尼亚进程”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03 至今)
第三章 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分析
    一、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
        (一)教育思想与理念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设置
        (四)课程体系
        (五)培养过程
        (六)质量评价
    二、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青年与旅游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
        (一)教育思想与理念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设置
        (四)课程体系
        (五)培养过程
        (六)质量评价
第四章 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分析
    一、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共性方面
        (二)差异方面
    二、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总体目标定位一致
        (二)具体目标存在差异
    三、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比较
        (一)体育类专业设置差异较大
        (二)非体育类专业设置相似度较高
    四、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学制与学分不同
        (二)课程设计不同
        (三)实践、科研活动占比不同
    五、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比较
        (一)招考方式有很大区别
        (二)培养方式大同小异
        (三)毕业及学位授予基本相同
    六、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的比较
        (一)外部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的异同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异同
第五章 中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互鉴与启示
    一、互鉴方面
        (一)两所体育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具有较强互补性
        (二)两所体育院校培养过程各具特色
        (三)两所体育院校在质量评价方面各具特色
    二、启示方面
        (一)“北体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俄体大”培养目标针对性较强且注重学生高层次品质培养
        (三)“俄体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灵活性和系统性更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实证研究 ——以1592份故意杀人案刑事二审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样本
    (五)研究框架
一、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情况的实践考察
    (一)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的提出机制
        1.提出主体:委托辩护律师为主
        2.提出场合:以开庭审理为依托
        3.提出内容:以量刑辩护为主要
        4.提出形式:以书面为主要载体
    (二)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的采纳结果
        1.律师与非律师辩护采纳情况
        2.指定与委托辩护采纳情况
        3.定罪与量刑辩护采纳情况
        4.开庭与不开庭案件采纳情况
二、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的问题梳理
    (一)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提出机制不畅通
        1.庭审举证书面化
        2.庭审辩论虚无化
    (二)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质量欠佳
        1.提出内容粗糙
        2.辩护技巧欠缺
        3.证据支撑薄弱
    (三)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反馈不足
        1.判决书回应度不高
        2.判决书说理性不强
        3.判决书排斥度明显
三、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刑事二审非庭审实质化的限制
        1.对证据印证的追求
        2.对案卷材料的依赖
    (二)刑事二审有效辩护保障的缺失
        1.法律援助度不够
        2.律师专业化缺乏
        3.调查取证权受限
    (三)刑事二审判决说理机制的缺陷
        1.说理标准语焉不详
        2.法律后果付之阙如
        3.救济程序形同虚设
四、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的完善建议
    (一)畅通刑事二审辩护意见提出机制
        1.强化直接言词原则
        2.重视庭前有效沟通
    (二)提升刑事二审辩护意见质量
        1.建立刑事二审指定辩护制度
        2.提升参与律师的专业化素养
        3.强化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程度
    (三)优化刑事二审判决说理机制
        1.规范说理标准
        2.明确法律后果
        3.完善救济程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城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城镇低保家庭亲职教育的研究
        1.4.2 国内外关于养育效能感的研究
        1.4.3 亲职能力与养育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1.4.4 研究评述
    1.5 理论视角与核心概念
        1.5.1 理论基础
        1.5.2 核心概念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确定
        1.6.2 研究方法的选取
        1.6.3 资料收集的方法
        1.6.4 资料分析的方法
        1.6.5 研究伦理
    1.7 研究思路与干预思路
        1.7.1 研究思路
        1.7.2 干预思路
第2章 城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的干预设计
    2.1 需求评估
        2.1.1 W镇低保家庭亲职教育现状
        2.1.2 W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分析
        2.1.3 需求分析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假设
        2.2.2 研究的变量
        2.2.3 研究变量的测量
    2.3 小组干预服务方案设计
        2.3.1 小组干预问题
        2.3.2 小组干预目标
        2.3.3 小组干预具体活动
第3章 城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的干预过程分析
    3.1 计划阶段——活动准备
        3.1.1 招募成员构成小组
        3.1.2 链接资源
        3.1.3 场地和物资准备
    3.2 开始阶段——建立关系
        3.2.1 促进相互认识
        3.2.2 明确小组内容和目标
        3.2.3 制定小组契约
        3.2.4 融洽小组氛围
    3.3 中间阶段——开展活动
        3.3.1 重识自我与孩子
        3.3.2 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3.3.3 有效亲子沟通技巧学习
        3.3.4 策划家庭活动,增强亲子互动的技巧
        3.3.5 处理亲子冲突方法学习
        3.3.6 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方法
    3.4 结束阶段——总结活动成果
        3.4.1 巩固小组所学
        3.4.2 处理离别情绪
第4章 城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的干预成效分析
    4.1 干预成效定量分析
        4.1.1 干预组和对照组前测结果的等价性分析
        4.1.2 干预组和对照组后测结果分析
        4.1.3 干预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比较结果分析
    4.2 干预成效定性分析
        4.2.1 教养态度更为积极
        4.2.2 亲子沟通更加畅通
        4.2.3 亲子关系愈加和睦
        4.2.4 亲子冲突有效处理
        4.2.5 亲职压力得以缓解
    4.3 小组活动满意度
        4.3.1 对小组活动安排的评价
        4.3.2 对小组活动氛围的评价
        4.3.3 参与小组活动自我评价
    4.4 产生成效的原因分析
        4.4.1 产生成效的直接原因分析
        4.4.2 产生成效的间接原因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讨论
        5.2.1 父母养育效能感的概念操作化
        5.2.2 养育效能感量表的适用性
        5.2.3 社会工作选择性干预的考量
    5.3 相关建议
        5.3.1 合理运用父母效能系统训练模式
        5.3.2 多层次为低保家庭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5.4 研究创新与不足
        5.4.1 研究创新
        5.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城镇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5)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提升的正念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与全职妈妈相关的研究
        1.2.2 婚姻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3 婚姻幸福感对其他社会事实的影响
        1.2.4 婚姻改善的相关干预研究
        1.2.5 关于正念干预的相关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干预理论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测量工具
        1.4.3 收集资料的方法
        1.4.4 分析资料的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干预思路
        1.5.1 研究框架
        1.5.2 干预思路
第2章 干预设计的理念与干预手册的开发
    2.1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的风险性因素
        2.1.1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的现状
        2.1.2 风险因素分析
    2.2 干预设计的理念
        2.2.1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干预的问题理论
        2.2.2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干预的逻辑模型
        2.2.3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干预的变化理论
    2.3 干预手册的开发
        2.3.1 小组干预的目标
        2.3.2 干预手册的结构
        2.3.3 小组活动的方案设计
第3章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小组干预的过程分析
    3.1 前期:小组关系的建立
        3.1.1 明确:澄清小组目标和服务内容
        3.1.2 融入:建立良好的小组氛围
        3.1.3 辨识:小组成员对自我及关系的认识
    3.2 中期:投入和改变
        3.2.1 正念觉察:提升情绪调节与自我接纳能力
        3.2.2 正念对话:在互动中发展共情
        3.2.3 正念训练:相互理解与接纳
    3.3 后期:关怀与维护
        3.3.1 探索爱的对话
        3.3.2 回顾与希望
第4章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干预的效果分析与评估
    4.1 调节变量非参数检验分析
    4.2 相关变量的描述与检验统计
        4.2.1 变量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4.2.2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
        4.2.3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配对样本T检验
        4.2.4 干预研究结果
    4.3 活动成效的质性评估
        4.3.1 组员活动感受和分享
        4.3.2 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价
        4.3.3 干预对组员的持续影响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1.1 小组工作方法的可行性
        5.1.2 正念干预的有效性
    5.2 研究反思
        5.2.1 干预方案的反思
        5.2.2 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5.2.3 实践环境反思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访谈提纲
附录3: 小组活动记录表
附录4: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5: 回访访谈提纲
附录6: 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干预手册

(6)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安置研究
        1.2.2 退伍义务兵职业教育研究
        1.2.3 既有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3.1 自主就业
        1.3.2 退伍义务兵
        1.3.3 职业发展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4.1 理论基础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5.2 资料收集方法
        1.5.3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群体肖像
    2.1 退伍义务兵的自然属性
        2.1.1 群体规模
        2.1.2 年龄区间
    2.2 退伍义务兵的社会属性
        2.2.1 教育水平
        2.2.2 服役动机
        2.2.3 家庭结构
        2.2.4 就业水平
    小结 货币安置:一个自主就业的退伍义务兵群体
第3章 职业流动: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3.1 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1.1 总体流向:退伍后的就业结构
        3.1.2 职业过程:职业阶段的自我定位
        3.1.3 职业阈限: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
        3.1.4 外部支持:家庭助力与社会资源
        3.1.5 城乡差异:信息趋同与隐性差异
    3.2 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中的政府介入机制
        3.2.1 安置服务的体系改革
        3.2.2 教育培训的政府资助
        3.2.3 岗位信息的专项对接
        3.2.4 创业条件的政策支持
    小结 在岗位安置之外:在民营经济冲浪的退伍义务兵
第4章 职业能力堕距: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结构性约束
    4.1 职业认知与角色中断:个人需求高于职业回馈
        4.1.1 参照无依与职业目标定位失准
        4.1.2 初次就业薪资待遇与军人落差
    4.2 职业能力与角色转变:个人能力滞后于职业要求
        4.2.1 角色转变与职业能力的结构单一
        4.2.2 企业的职业要求与群体固化认知
        4.2.3 退伍义务兵理想职业的任职资质
    小结 匹配性脱节:角色适应与职业能力的内在张力
第5章 职业过程磨合: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行动逻辑
    5.1 职业发展主动性: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迟缓
        5.1.1 安置补贴:家庭消费与投资短视
        5.1.2 身份转变:军人“荣誉”与职业素质
    5.2 职业发展稳定性:职业规划与职业教育衔接
        5.2.1 职业规划:“重就业”“轻职业生涯管理”
        5.2.2 职业教育:职业焦虑感与职业能力再造
    小结 适应性迟滞:角色调适与职业规划的冲突与顺应
第6章 包容协同: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6.1 宏观层面:身份权利与安置服务保障
        6.1.1 法律保障:退役军人的上位法适用
        6.1.2 弹性教育:教育政策的放宽与个性化
        6.1.3 科技赋能:依托平台的智慧治理
    6.2 中观层面:企业关怀与社会组织引导
        6.2.1 企业岗位供应的信任
        6.2.2 社会组织服务的探索
    6.3 微观层面:个体增能与职业能力建设
        6.3.1 劳动者身份与心理建设
        6.3.2 职业规划的分阶段介入
        6.3.3 终身性职业教育的倡导
    小结 “自助”与“他助”: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与讨论
        7.1.1 结论
        7.1.2 讨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创新之处
        7.2.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致谢

(7)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一) 选题的理由
        (二) 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 硕士研究生
        (二)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内涵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架构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价值
        一、国家层面:有利于保障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社会层面:有利于从第三方的角度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监督
        三、高校层面:有利于提高高校对本单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
        四、研究生层面:有利于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与未来发展
第二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概况
        一、上海市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概况
        二、湖南省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概况
        三、浙江省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概况
        四、山东省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概况
        五、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历史特点
    第二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现状概述
        二、我国各省市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的现实情况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的现状特点
第三章 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概况
        一、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发展过程
        二、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现状
    第二节 基于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江苏省为案例的访谈调查研究设计
        二、江苏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中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优化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对策建议及展望
    第一节 优化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评议方法层面:改善评议方法以减小抽检的压力与完善专家评审方式
        二、评议标准层面:针对高校特色及学科特点完善评价标准
        三、评议结果层面:增加结果的透明度并开通完善的申诉渠道
    第二节 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未来展望
        一、全国范围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机制将逐渐走向完善
        二、第三方机构将更多地参与到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中来
        三、高校将更多关注硕士研究生培养并提高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结语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8)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需要
        1.1.2 武术文化发展的需要
        1.1.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高校武术锦标赛相关研究
        1.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开展的背景和意义
        3.1.1 “华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背景
        3.1.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开展的意义
    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历程
    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研究
        3.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组织研究
        3.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规程研究
        3.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规模研究
        3.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与主体研究
        3.3.5 比赛场地设施、经费、宣传、赞助、奖励情况研究
    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赛制中存在不合理
        3.4.2 高校参与度不高,应报人数不足
        3.4.3 比赛经费来源单一,赞助力度小
        3.4.4 赛事宣传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够
        3.4.5 比赛奖励方式单一化,奖励力度不够
    3.5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对策
        3.5.1 优化比赛赛制,完善竞赛体系
        3.5.2 加强学校重视,扩大比赛规模
        3.5.3 积极寻求赞助合作,扩宽经费来源渠道
        3.5.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比赛知名度和影响力
        3.5.5 完善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录B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C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裁判员调查问卷
    附录D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E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致谢

(9)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资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妇女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扩大
    第三节 政治诉求的表达
    第四节 灾荒饥馑的触动
    第五节 战乱频仍的环境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前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三节 抗日救亡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四节 抗战胜利以后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
    第一节 赈济灾荒
    第二节 抗战后援
    第三节 慈善教育
    第四节 儿童保育
    第五节 其他内容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
    第一节 擅长欢娱慈善
    第二节 关注儿童保育
    第三节 精英女性的引领
    第四节 从女性特质看其善举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践行妇女思想解放
    第二节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第三节 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第四节 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局限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的实践研究 ——以济南市LB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0.4 创新点与不足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基层公务人员
        1.1.2 晋升
        1.1.3 竞争上岗
    1.2 理论基础
        1.2.1 激励保健理论
        1.2.2 需求层次理论
        1.2.3 强化理论
2 LB街道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的实践
    2.1 LB街道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2.1.1 LB街道撤镇设办前的基本情况
        2.1.2 LB街道机构改革后的基本情况
    2.2 LB街道公务人员竞争上岗实施的背景
        2.2.1 混编混岗现象存在
        2.2.2 撤镇设办的总体规划
        2.2.3 人岗匹配矛盾突出
        2.2.4 管理者推行改革力度较大
    2.3 LB街道公务人员竞争上岗实施过程
        2.3.1 准备与动员阶段
        2.3.2 组织实施阶段
        2.3.3 考察阶段
    2.4 LB街道公务人员竞争上岗的成效
        2.4.1 部门结构设置得以优化
        2.4.2 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2.4.3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尝试
3 LB街道公务人员竞争上岗过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LB街道公务人员竞争上岗实施存在的问题
        3.1.1 竞争上岗的方案设计存在漏洞
        3.1.2 竞争结果呈现方式较为单一
        3.1.3 后续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3.1.4 竞争上岗运行过程透明度较低
    3.2 LB街道竞争上岗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运行方案设计科学性不足
        3.2.2 隐形文化仍存有一定影响
        3.2.3 监督职能的缺位
        3.2.4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有待完善
4 完善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的建议
    4.1 完善运行方案
        4.1.1 合理设计竞争职位数
        4.1.2 放宽公务人员报考资格限制
        4.1.3 科学设计笔试、面试内容和形式
    4.2 强化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意识
    4.3 完善配套措施
        4.3.1 规范岗位培训
        4.3.2 完善后续管理
    4.4 扩大基层工作民主性
        4.4.1 增加竞争过程的透明度
        4.4.2 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
        4.4.3 强化日常的监督管理
        4.4.4 推进公务人员晋升管理制度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我省200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工作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统计分析[D]. 张齐. 山东大学, 2021(12)
  • [2]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D]. 李再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刑事二审律师辩护意见采纳实证研究 ——以1592份故意杀人案刑事二审判决书为样本[D]. 杨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城镇低保家庭父母养育效能感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D]. 蒙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全职妈妈婚姻幸福感提升的正念干预研究[D]. 彭露.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D]. 沈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7]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王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丁蓓. 河南大学, 2020(04)
  • [9]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D]. 庄细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10]基层公务人员竞争上岗机制的实践研究 ——以济南市LB街道为例[D]. 于亚靖.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2004年我省研究生招生结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