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一轮企业竞争优势

构建新一轮企业竞争优势

一、构筑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猛,胡振娟[1](2021)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制定出台为海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新机遇。在阐述海南农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最新内容和指示精神,探讨当前海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海南现具有税制优惠、离岸经济、贸易便利、金融自由等政策创新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进口农产品冲击、外资进驻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完整、配套公共服务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结合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目标,以及推进实现海南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合理借鉴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有益经验,提出了通过创新引领现代海洋农业发展、拓宽农业金融服务领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增进农业经济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政府服务保障职能、探索海南农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等对策建议。

石海刚[2](2020)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旭阳焦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大力推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战略下,钢铁、焦化等传统行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转型发展。旭阳焦化作为国内最大的独立焦化企业,近年来,不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入新技术、引入核心人才,实施智能化改造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促进企业低碳发展。本文根据企业低碳绿色发展的现状,运用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全面分析当前内外环境,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为企业发展长远规划和发展提供途径和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低碳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取得的成果;详细介绍了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从行业角度指出焦化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旭阳焦化的优劣,为该公司企业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外部竞争环境现状,以及焦化行业及煤化工上下游发展的现状,通过五力模型分析了旭阳焦化优劣势情况,介绍了旭阳公司在低碳运行方面取得的成绩,明确了当前焦化行业现阶段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解决途径。再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企业低碳发展战略方针和总体目标,制定了优化产业布局和生产链条延伸、预警监测监控、资源利用、绿色运输结构、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战略实施方案。最后,结合河北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组织架构保障、融资保障、技术创新和文化积累与传承等方面,制定了详细可行的保障措施,促进战略有效实施。

余寒[3](2019)在《美国碳约束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国征收碳关税的设想》文中研究指明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均衡复苏引起了发达国家的普遍担忧,从而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的科技与低碳标准在后危机时代更为严格。于2009年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开始对美国进口的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以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机电产品作为一种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多年来占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比重超过50%,美国碳关税的征收将会给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带来严重的成本负担。本文针对美国碳关税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可能的影响进行情景分析和拓展研究,并根据美国征收碳关税的设想提出应对策略和措施建议。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美国碳约束发展历程、碳关税的合法性以及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的碳关税博弈。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机电产品的对美贸易现状与中国机电行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历史变化。贸易现状部分先分析了中国机电产品的六国出口市场,进而厘清中美机电产品贸易状况,最后根据HS编码将中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分为9大类,并进行总量、结构与关税分析。中国机电产品在大量出口的同时,也由于其高能耗、高碳排放而受到进口国碳约束注视。第三部分讨论了美国碳关税的征收标准,对碳关税的出口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部分首先对中国各类机电产品出口额与美国平均关税税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引入碳关税和完全碳强度计算了出口损失率;然后利用出口损失率进行碳关税下中国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的RCA指数与Rely系数变化分析;最后探究了碳关税下中国机电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强度与价格调整策略。根据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美国碳关税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损失率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与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通用和专用设备,乐器及其零附件存在出口收益率。2.在碳关税下,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与依赖度均会下降。3.机电行业为应对碳关税,可从能源、资本与价格的角度优化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分别从政府、行业协会、行业及产品层面提出了遏制与应对美国碳关税的对策和建议,如中美对话、中国贸易反制、机电行业开放创新、完善碳交易制度等,认为需要充分协调多方职能,使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有效跨越美国碳关税的绿色贸易壁垒。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推进我国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任务的共同实现。

谢建英[4](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六年来,对外贸易与投资焕发出全新的活力。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然而与此同时,信用风险频发、融资难度大也成为对外贸易与投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上述背景下,作为我国“走出去”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我国对外合作平稳有序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国际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目前的制度架构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结合“一带一路”背景,总结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均大有裨益。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正文第一章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基本问题。首先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功能。其次从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带一路”为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带来的机遇、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对“一带一路”的保障三个层面阐述了“一带一路”与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内在联系。最后阐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正文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首先论述了“市场失灵”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影响以及出口信用保险对“市场失灵”的回应。其次阐述了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运行需遵循的特殊法律原则。最后分析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与《出口补贴例示清单》的规定,指出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运行还需要符合《出口补贴例示清单》的豁免性规定。正文第三章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实践情况。首先从承保险种、承保流程及理赔程序三个方面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运行机制进行介绍。其次以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为例,详细分析了项目风险、投保方案与承保效果。最后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正文第四章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完善的路径。首先从立法、政策支撑以及外部监管三个维度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宏观架构。其次就承保机构层面而言,机构内部应实行“分账管理”的经营模式,不断完善风险组织管理结构,并对保险产品和承保方式进行创新。机构外部应强化与政府、金融机构的合作,从而实现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管理体制的内外兼修。最后就企业层面而言,企业应加强内部风控制度建设,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构与中国信保的良性对接,严守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最后一道关卡。

黄艳萍[5](2019)在《南充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国际秩序发生变化,经济发展不稳定,面临着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发展失衡、“逆全球化”现象、治理体系滞后等全球性问题。国内经济发展进入缓慢期、疲软期。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与东部省份相比,总体水平偏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潜能仍未被完全激发,东西部差距悬殊。同时,我国东部地区存在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制约着我国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质量发展经济。“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实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且顺应了新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与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提高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拉动全球经济发展意义非凡。文章研究以南充市为例的典型内陆城市如何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在充分了解学习“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与意义以及战略建设进展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全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下南充的优势与机遇,客观评价了南充的挑战与不足,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南充市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积极探索南充市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选择。文章认为南充市受产业结构层次、经济水平以及距离中心城市远近等因素限制,致使经济不发达、综合实力欠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充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为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南充市应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区域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南充市辐射力度,将南充打造成川东北区域性经济高地,实现与全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成功地“走出去”与“引进来”。

张志醒[6](2018)在《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随着智能化经济的到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悄然兴起,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以智能、绿色、服务、高端为目标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计划,以期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转变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传统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依靠能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等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维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是为保持制造业生产过程连续、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提供保障的服务,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不高,在GDP中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生产性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快速扩张,从发达国家进口发展成熟、专业化程度高的生产性服务,可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和影响的路径;其次从总体和分行业的角度,定性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再次从“量”和“质”的两个角度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且分析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进口影响的差异性;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品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优化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制造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技术溢出和规模经济效应影响制造业生产;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生产性服务进口包括跨境贸易和商业存在,从总体和分行业的角度定性分析这两种进口形式的特征。以技术复杂度衡量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质量,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稳步提升,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定性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我国制造业增长速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但下降趋势明显。最后提出我国的制造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等环节,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定性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分别从制造业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三个角度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首先从“量”和“质”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增加值率的影响。生产性服务进口“数量”包括跨境贸易和商业存在(直接投资)两种形式的进口规模,以生产性服务进口复杂度来度量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其次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跨境贸易和商业存在两种进口形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从“量”和“质”的角度分析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且分析不同进口部门的差异性。回归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可以显着促进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效果不显着;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效果不显着。分部门来看,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最后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指数,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跨境贸易和商业存在两种进口形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从“量”和“质”两个角度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投资都可以显着促进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但效果不显着。分部门来看,不同部门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不同。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为了推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效应,应该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和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投资力度。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制造业生产需求的阶段,通过进口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和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进口生产性服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生产性服务类别的差异性,结合制造企业发展目标制定进口战略。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还要注重专业化人才培养,提升企业主体的研发能力。

刘东升,张志醒[7](2017)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的运行特征及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际贸易持续低速增长,主要经济体相继调整贸易政策,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正经历着五个转换,即经济格局由"供给短缺型"向"需求不足型"转换,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换,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技术和创新驱动转换,经济体制由"半市场经济"向"全市场经济"转换等,都成为制约我

李国鹏[8](2017)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金融危机爆发的10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过山车式”的大调整,发达国家经济从最初的严重受挫到逐渐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依托宏观发展战略规划和微观经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抱团群暖并产生一系列高质量、高标准的新生模式。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新兴经济体从高速增长不断下滑,尤其进入到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脆弱性、过度依赖性等问题开始暴露,高速的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态势。在世界经济发展“过山车式”的调整周期中,不同于以往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的旧体系,新兴经济体在新形势下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考虑到后危机时代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新兴经济体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有利时机应对潜在挑战。在发达国家本土优先发展政策的导向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趋势,新兴经济体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传统体系下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起将拓展相互的发展空间,在一定范围内构建生产与消费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模式将极大的提高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生存能力,新兴经济体的群体化发展将极大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整体性,在世界经济新体系和全球治理新体.系构建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在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下,国家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和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新体系。在开放发展环境中,从2013年开始,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模式,将中国与周边国家团结联系在一起,加快实现新形势下的开放包容发展,逐渐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新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经济体,基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寻求“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和新兴经济体群体化发展的契合点将为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提供新思路,同时带来一举两得的效应: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兴经济体群体化的共同建设将加快“一带一路”倡议从宏观框架设计向微观具体实施转变,具体化其推进方式,以沿线新兴经济体为突破口找到一条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路径;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兴经济体群体化的共同建设将为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发展提供新方向,充分发挥中国在新兴经济体中的领头羊角色,将“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凝聚在一起,带动提高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整体性,在全球治理新体系中发出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声音。本文依托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地缘政治经济理论等,在评述关于新兴经济体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和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研究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的角色以及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与中国的角色,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从政治合作难易和经济利益大小两个维度,全面剖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双边经贸合作的共同利益和潜在风险,基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合作原则、“政治主导与经济主导双驱动”的合作方式以及“政治导向型合作、经济导向型合作、多元化合作”的合作路径,稳步推动中国与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的双边经贸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路径和新兴经济体群体化发展的微观基础。本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评述关于新兴经济体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和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研究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释义概念与研究边界;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理论基础。从概念、形式、层次、范围、影响因素等角度阐释相关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并从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阐释地缘政治经济理论,确定本文研究的经济理论基础。第三章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的角色。梳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历程、未来前景与面临的挑战,综合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定位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的角色。第四章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与中国的角色。在梳理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发展过程中,分析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开展经贸合作情况,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全面分析新兴经济体经济一体化协议签署对贸易发展的现实影响,即经贸合作程度对贸易发展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中国在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中的角色。第五章“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在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下,全面剖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博弈和经济发展意义,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主要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南非,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兴经济体开展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思路,明确“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双边经贸合作以及群体化发展的基本框架。第六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在全面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南非双边共同利益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确定双边经贸的合作层次、合作原则、合作方式、合作路径、合作内容等,梳理面临的相关挑战,并提出通过双边经贸合作向新区域经济合作转变的方式,打造新兴经济体群体化发展平台,提高新兴经济体群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第七章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与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可以加快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紧随新区域经济合作浪潮并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整体性。未来新兴经济体合作发展的方向是在新兴经济体群体化的平台下,研究如何从宏观到微观落实,进而找到新兴经济体合作发展、共同前进的具体措施。

黄金丽[9](2017)在《城镇化背景下的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都市圈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都市圈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组织的基本形式。2003年,为加快城镇化步伐,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江苏省提出了建设苏锡常都市圈的构想。本文以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并重的方式,详细论证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就如何优化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区域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借鉴。通过分析与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优化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对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如何协调和整合三市行政分割对优化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至关重要,也是难点所在。

张宁,连振波,崔敏[10](2017)在《陇中地区由“富庶无如陇右”到“苦甲天下”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陇中地区自秦汉以后逐步走向繁荣,其促成因素为:关陇地缘优势的存在,适合本区域生产方式的创立,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得以普遍推广使用,丝绸之路穿境而过的带动,耕读传家文化的繁荣发展等。陇中地区自明清以来"苦瘠"的成因为:国家都城东迁南移使陇中丧失地缘优势,生产关系逐步落后于东部地区,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丝路,过度垦荒致使陇中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等。陇中地区的历史变迁给我们的启示是:体制机制变革是陇中复兴的根本所在,"一带一路"建设是陇中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通道建设是陇中复兴的先决条件,"生态立市"实践为陇中复兴奠定自然基础。

二、构筑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筑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由贸易港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二、自由贸易港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自由贸易港战略建设为海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带来新机遇
        1. 优惠税制和财政扶持,构建更优营商环境。
        2. 离岸经济为海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新机遇。
        3. 发挥人才和技术聚集效应,科技赋能海南现代农业发展。
        4. 简化审批流程,转变政府职能。
        5. 金融自由化和运输便利化。
    (二)自由贸易港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1. 面临进口农产品冲击,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2. 外资竞争增加本土企业农产品出口贸易压力。
        3. 海南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完整、配套公共服务不完善。
        4. 农业科技人才依然匮乏。
三、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加拿大经验和启示
        1. 健全的政府管理机构与高效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政务服务。
        2. 优质的金融服务为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资金支持。
        3. 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有效保障本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咨询服务作用。
    (二)欧盟经验和启示
        1. 通过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
        2. 提供配套项目支持,发展配套项目产业。
        3.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服务农产品出口贸易。
四、推进自由贸易港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农业发展,增强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1. 创新驱动现代海洋农业发展,建设海洋农业强省。
        2. 完善水产品生产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海南水产品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 构建布局合理的海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为自由贸易港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四)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新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
        1. 借力“一带一路”促进海南农产品出口贸易。
        2. 以自由贸易协定为载体推进海南农产品出口贸易。
    (五)探索自由贸易港农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1.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拓宽农产品出口贸易渠道。
        2. 把握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六)强化政府服务保障职能提供高效政务服务

(2)低碳经济视角下旭阳焦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本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低碳经济的一般理论
        2.1.1 低碳经济产生背景及必要性
        2.1.2 低碳经济特征
        2.1.3 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2.2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战略概念与构成要素
        2.2.2 战略理论的演进
        2.2.3 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3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2.3.1 PEST方法
        2.3.2 SWOT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碳经济视角下旭阳焦化经营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2.1 全国焦化行基本情况
        3.2.2 河北炼焦行业发展概况
        3.2.3 焦化行业清洁生产取得的进步
        3.2.4 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3 行业竞争力分析
        3.3.1 现有竞争强度分析
        3.3.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3.3 替代服务分析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3.5 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3.4 内部环境分析
        3.4.1 旭阳焦化企业概况
        3.4.2 旭阳焦化低碳发展概况
        3.4.3 旭阳焦化低碳视角下主要经济运行指标
        3.4.4 旭阳焦化低碳发展的SWOT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视角下旭阳焦化发展战略方案制定
    4.1 低碳经济战略方针和目标
        4.1.1 基本方针
        4.1.2 战略目标
    4.2 低碳发展战略规划
        4.2.1 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延伸
        4.2.2 完善监测监控体系
        4.2.3 创建绿色运输体系
        4.2.4 完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4.2.5 打造低碳绿色文化体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旭阳焦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2 人力资源保障
    5.3 融资运营保障
    5.4 技术研发与创新保障
    5.5 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和产业链延伸
    5.6 低碳绿色文化传承和发扬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3)美国碳约束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国征收碳关税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的碳约束与碳关税趋向
    第一节 美国碳约束的产生与发展
        一、美国第一部碳法与碳交易市场
        二、美国的碳税与碳关税
    第二节 碳关税的发展趋向
        一、碳关税的法理基础
        二、碳关税的模拟博弈
第二章 中国机电产品对美贸易与碳强度
    第一节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与中美贸易概况
        一、中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二、中美机电产品贸易概况
    第二节 中国九大类机电产品对美出口现状
        一、中国机电产品的对美出口总额与关税
        二、中国机电产品的对美出口贸易结构
    第三节 中国机电行业的完全碳强度现状
        一、完全碳强度的基本核算方法
        二、中国机电行业完全碳强度的变化
第三章 美国碳关税的标准与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美国碳关税征收标准的拟定与拓展
        一、美国碳关税的拟定征收标准
        二、碳关税标准与工业化累积人均碳排放
    第二节 美国碳关税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机制
        一、大国关税模型的局部均衡分析
        二、效用函数与生产成本函数分析
第四章 美国碳关税情景下的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分析
    第一节 美国碳关税下的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成本测算
        一、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二、统计性描述与面板数据回归
        三、加征碳关税时的机电产品出口损失率
    第二节 碳关税下中国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变化
        一、中国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变化
        二、中国机电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变化
    第三节 中国机电行业的碳强度与价格调整策略分析
        一、中国机电行业直接碳强度的回归分析
        二、中国出口机电产品的价格应调整幅度估算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美国碳关税将加重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成本
        二、碳关税降低中输美机电产品的竞争力和依赖度
        三、中国机电行业的能源与资本结构亟待优化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美对话,深化碳关税谈判
        二、反制美国碳关税,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
        三、鼓励机电行业开放创新,管理成本与价格
        四、借鉴欧美经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制度
        五、政府与机电行业协会引导并监管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出口信用保险概述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性质
        三、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
    第二节 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与“一带一路”的对接
        一、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一带一路”为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带来的机遇
        三、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对“一带一路”的保障
    第三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沿线出口信用风险频发
        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与法律性失衡
        三、承保机构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
        四、出口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第二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市场失灵”理论是经济学动因
        一、“市场失灵”理论的内涵
        二、政府干预:出口信用保险对“市场失灵”的回应
    第二节 特殊法律原则是法学指引
        一、买方信用额申请原则
        二、赔偿等待期原则
        三、风险共担原则
    第三节 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是可行性保障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补贴性质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补贴合法化条件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运行实践
    第一节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范围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流程
        三、出口信用保险的理赔程序
    第二节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
        一、项目风险
        二、承保方案
        三、承保效果
    第三节 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经验
        一、健全现代化企业体系共建“一带一路”
        二、创新产品组合与服务模式共建“一带一路”
        三、拓宽合作渠道共建“一带一路”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加强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与政策支持
        一、推动出口信用保险专项立法
        二、强化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支持
        三、完善针对中国信保的监管体系
    第二节 健全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管理体制
        一、实行“分账管理”经营模式
        二、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三、创新保险产品及承保方式
        四、搭建中国信保与政府、银行的合作平台
    第三节 加快建设出口企业内部风控制度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
        三、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奖惩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南充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一带一路”战略内涵与相关理论
    2.1 “一带一路”战略科学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2 区域分工理论
        2.2.3 均衡协调发展理念
        2.2.4 相互依耐理论
第3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南充的优势与机遇
    3.1 历史机遇与功能定位
        3.1.1 历史机遇前所未有
        3.1.2 城市功能定位优势突出
    3.2 区位条件与基础设施
        3.2.1 区位条件优越
        3.2.2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3.3 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
        3.3.1 自然环境良好
        3.3.2 旅游资源多样
    3.4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3.4.1 经济体量保持优势
        3.4.2 产业部门齐头并进
第4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南充的挑战与不足
    4.1 国际地缘政治与文化差异的挑战
    4.2 远离中心城市,面临边缘化威胁
    4.3 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4.4 市场竞争严峻,创新驱动乏力
第5章 南充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路径选择
    5.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5.1.1 推进铁路大通道建设
        5.1.2 强化高速公路通道建设
        5.1.3 打造空中丝绸之路
        5.1.4 加快内河航道与港口建设
    5.2 强力推进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经济高地
        5.2.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区域经济基础
        5.2.2 扎实推进新兴工业,促进主导产业成长
        5.2.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层次
        5.2.4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有效保障生产生活
        5.2.5 突出发展旅游产业,强化南充辐射能力
    5.3 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5.3.1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5.3.2 打造高端开放平台
        5.3.3 形成全域开放新态势
    5.4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扩大人文交流合作
        5.4.1 缔结友好城市关系
        5.4.2 促进境内外文化交流
        5.4.3 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
        5.4.4 发展教育对外开放
        5.4.5 推进医疗合作
    5.5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全面有效支撑
        5.5.1 强化组织领导
        5.5.2 加强宣传引导
        5.5.3 完善政策保障
        5.5.4 优化服务环境
        5.5.5 加强人才培养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文章研究的改进方向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1.3.2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1.3.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1.3.4 制造业转型升级内涵
        1.3.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
        1.3.6 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1.3.7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和研究局限
第2章 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理论基础和影响路径
    2.1 理论基础
        2.1.1 内生增长理论
        2.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2.1.3 产品内贸易理论
    2.2 生产性服务进口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2.2.1 优化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
        2.2.2 满足制造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2.2.3 通过技术溢出和规模经济效应对制造业产生影响
        2.2.4 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第3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特征和制造业发展现状
    3.1 生产性服务进口总量特征
        3.1.1 跨境贸易进口总量特征
        3.1.2 生产性服务业FDI总量特征
    3.2 分行业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特征
        3.2.1 分行业分析生产性服务跨境贸易
        3.2.2 分行业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
    3.3 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测算
    3.4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3.4.1 制造业总体现状分析
        3.4.2 分行业分析制造业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增加值率的影响
    4.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说明
    4.2 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数量的影响
        4.2.1 全样本回归结果
        4.2.2 分部门回归结果
    4.3 分析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4.3.1 全样本回归结果
        4.3.2 分部门回归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1 .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5.1.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5.1.2 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解
    5.2 变量和模型设定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生产性服务进口总量实证分析
        5.3.2 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6.1 测度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6.1.1 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方式
        6.1.2 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6.2 生产性服务进口数量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6.2.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结论
        7.1.1 分别从总体和分行业角度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
        7.1.2 分别从产出、投资和出口的角度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7.1.3 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性
    7.2 相关政策建议
        7.2.1 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7.2.2 扩大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程度
        7.2.3 加大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投资力度
        7.2.4 充分考虑不同生产性服务进口影响的差异性
        7.2.5 结合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制定进口战略
        7.2.6 培养专业化人才,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5—2014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各分解项指数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的运行特征及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运行特征
    1.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但波动幅度较大
    2.传统服务贸易占绝大部分比重, 但增长速度较慢
    3.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部门集中度较高
    4.京、沪等少数地区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但地区结构失衡
    5.新兴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 但占比依然较低
二、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指数)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贸易促进政策选择
    1.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 探索服务贸易新模式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
    3.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拓展服务贸易发展新空间
    4.整合落后地区的服务贸易资源, 促进服务贸易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

(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文献述评
        1.3.1 关于新兴经济体界定与发展的研究
        1.3.2 关于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的研究
        1.3.3 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2.1.1 国际分工理论
        2.1.2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2.1.3 经济一体化理论
    2.2 地缘政治经济理论
        2.2.1 地缘政治理论
        2.2.2 地缘经济理论
3 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的角色
    3.1 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的新兴经济体发展
        3.1.1 金融危机期间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情况
        3.1.2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挑战
        3.1.3 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前景
    3.2 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的地位
        3.2.1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3.2.2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3.2.3 新兴经济体的角色
    3.3 本章小结
4 新兴经济体制度性合作与中国的角色
    4.1 新兴经济体经济一体化协议签署
    4.2 中国与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
    4.3 经贸合作对新兴经济体贸易发展的影响
        4.3.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4.3.2 实证分析与结果解读
    4.4 中国在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中的角色
    4.5 本章小结
5 “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
    5.1 “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剖析
        5.1.1 政治博弈意义
        5.1.2 经济发展意义
    5.2 “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的契合点探析
        5.2.1 “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5.2.2 “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的可行性
        5.2.3 “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
    5.3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剖析
        5.3.1 俄罗斯
        5.3.2 土耳其
        5.3.3 印度
        5.3.4 印度尼西亚
        5.3.5 沙特阿拉伯
        5.3.6 南非
    5.4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
    6.1 “一带一路”视阈下新兴经济体的层次划分
    6.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
        6.2.1 合作原则与合作方式
        6.2.2 合作顺序
        6.2.3 合作路径
        6.2.4 合作内容
        6.2.5 由双边经贸合作到新区域经济合作
    6.3 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城镇化背景下的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机遇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与现状
    第一节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
    第二节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苏锡常城乡空间结构现状
第三章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城镇化背景下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合理借鉴国际其他城市群的先进经验
    第二节 优化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思考
    第三节 优化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原则和主要路径
    第四节 优化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陇中地区由“富庶无如陇右”到“苦甲天下”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陇中地区曾经“富庶”的历史见证
    (一)关于“陇西”“陇右”与“陇中”地域概念的厘清
    (二)秦汉以前的陇中地区
    (三)秦汉以后陇中地区逐步走向繁荣的原因分析
        1. 陇中地区在关陇地缘上处于重要位置
        2. 创立了适合本区域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
        3. 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得以普遍推广使用
        4. 丝绸之路穿境而过带动了经济发展
        5. 浓郁的耕读传家文化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陇中地区自明清以来“苦瘠”的成因分析
    (一)陇中地区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
    (二)陇中地区自明清以来“苦瘠”的社会原因分析
        1. 都城东迁南移,西北丧失地缘优势
        2. 生产关系落后于东部地区,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3.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使西北地区进一步被边缘化
        4. 过度垦荒致使陇中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三、新时期的陇中辉煌———以定西的扶贫开发为例
    (一)定西扶贫开发的实践历程
        1.“两西”建设拉开向贫困宣战的帷幕
        2. 集中扶贫攻坚实现基本目标
        3.《纲要》指导综合扶贫攻坚
        4. 精准扶贫开启新的征程
    (二)定西扶贫开发的成就
四、陇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于新时期发展的启示
    (一)体制机制变革是陇中复兴的根本所在
        1. 努力构建适合本地特色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
        2. 以现代思维和世界眼光,确立以草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
        3. 确立大工业思维意识,布局大工业发展战略
        4. 高度重视培育人才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是陇中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
    (三)通道建设是陇中复兴的先决条件
        1. 甘肃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将使甘肃对外联通的条件得以改善
        2. 定西市“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实施将使陇中区域交通落后面貌得以改观
    (四)“生态立市”实践为陇中复兴奠定自然基础
        1. 强化生态功能定位,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红线
        2. 完善生态监测网络,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
        3. 培育生态文化,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4. 加大政策法规实施力度
        5. 依托有效载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四、构筑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J]. 李猛,胡振娟. 价格月刊, 2021(04)
  • [2]低碳经济视角下旭阳焦化发展战略研究[D]. 石海刚. 燕山大学, 2020(01)
  • [3]美国碳约束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国征收碳关税的设想[D]. 余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研究[D]. 谢建英. 武汉大学, 2019(09)
  • [5]南充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研究[D]. 黄艳萍. 西华师范大学, 2019(12)
  • [6]中国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 张志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7]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的运行特征及政策选择[J]. 刘东升,张志醒. 国际贸易, 2017(07)
  • [8]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研究[D]. 李国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9]城镇化背景下的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D]. 黄金丽. 东南大学, 2017(04)
  • [10]陇中地区由“富庶无如陇右”到“苦甲天下”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J]. 张宁,连振波,崔敏. 社科纵横, 2017(02)

标签:;  ;  ;  ;  ;  

构建新一轮企业竞争优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