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雄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经验

冯志雄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经验

一、冯志雄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段桂姣,王振常[1](2020)在《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组方规律》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中药方剂组方规律并进行整理和数据挖掘,为中医药临床靶向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依据。方法:筛选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方剂106首,药物208味。并将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版本)以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岀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单味药物应用频次、药对组合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结果:对筛选出的106首治疗肝纤维化中药方剂进行分析,确定在常用的单味药物有丹参、黄芪、鳖甲等;基于复杂网络发现的核心组合有丹参-黄芪-赤芍;丹参-鳖甲-赤芍;黄芪-当归-柴胡等;其中用药性以温、平、寒为主;处方药物多具苦、甘、辛性,归经以肝经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新处方有7个。结论:表明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方剂数据进行录入、管理、查询及分析,能够可实现对方剂数据录入、管理、查询和分析,发现近代医家治疗肝纤维化以"补虚、泄实"为主,中药治法以活血化瘀、疏肝健脾、清热(解毒)利湿等为主,其常与扶正补虚等其他治法配合使用。

杨芳华[2](2019)在《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临床观察,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提供理论及临床证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60例脾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患者,用随机分配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联合柔肝化纤方治疗,对照组予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共治疗4周,每2周对比患者的平均24h尿量、体重、腹围、症状、体征、肝功能,治疗前后检测RAAS、腹水分级,分析疗效情况。观察基础生命征(脉搏、呼吸、血压、体温)、评估用药安全性,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对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共60例患者,中治疗组30例,观察组30例。(1)症状积分对比:经过4周的治疗,面色晦暗情况,两组治疗后缓解不大,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牙龈出血情况治疗后得到了缓解,两组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其余症状治疗4周后,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症状疗效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是93.33%;对照组是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一般情况:治疗组患者的腹围、1周平均24小时尿量、体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具有明显差异(P<0.05)。(4)肝功能对比:两组肝功能水平在治疗后都得到显着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5)B超情况:两组患者腹水分级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性显着(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RAAS情况:比较治疗前后RAAS的下降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复发情况:经过3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5.38%,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柔肝化纤方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在腹水消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RAAS活性及腹水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且药物安全。

罗艺徽[3](2018)在《基于“肠—肝”轴研究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肠-肝轴学说研究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方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5年09月至2017年07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门诊或病房的60例患者,并符合本课题的纳入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疗程均为60天。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T、PTA)、血浆内毒素(ET)、门脉系统彩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肝功能: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ALT、AST、ALB、TBIL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TBIL,升高ALB水平方面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凝血功能: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PT、PTA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减轻PT,升高PTA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ET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在ET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在降低ET方面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4)门脉系统彩超: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脾脏厚度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照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直径虽然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直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肠道菌群:两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等有益菌群均显着提高,肠道条件致病菌属肠杆菌、肠球菌显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提高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条件致病菌群(肠杆菌、肠球菌)方面也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门脉系统高动力循环状态有显着改善作用,此外还可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对肠道菌群失调有调控作用,减轻对肝脏的“二次打击”;基于肠-肝轴学说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临床治疗肝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钟蕊,段钟平,陈煜,郑素军,孔明,徐曼曼[4](2017)在《片仔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片仔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片仔癀在慢性肝病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数据。方法收集确定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例,随机分组。试验组口服片仔癀胶囊,2粒/次(0.6 g),3次/d,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记录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片仔癀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尤其是在纳差方面,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肝功转氨酶ALT、AST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毒学指标方面,治疗3个月后HBV-DNA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症状改善方面,除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改善乏力症状较显着以外,其他症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室指标等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片仔癀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并有保肝、降酶、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的作用;片仔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改善方面与多烯磷脂酰胆碱作用相当。

李婷婷[5](2016)在《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在对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案,观测、分析并比较基于不同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的干预效果及其差异性,为从西医肝实体病变角度阐释“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或半随机的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信息并进行方法学质量的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使用了相同中药和相同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将144例患者随机分至A、B、C三组,分别给予A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B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和C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于干预前、后进行宏观指标(生存质量、证候要素积分、中医症状分值)和微观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从总体及分层比较(以性别和静止期/活动期作为分层因素)的角度,对A、B、C三组的宏、微观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以及三组各自在性别间和分期间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检索到4204篇文献,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5篇,共包含3497名受试者。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可分为26种中药复方。核苷(酸)类似物有3种[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Meta分析结果提示,同单用ETV或ADV相比,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ETV、大黄蛰虫丸联合ADV和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降低透明质酸(HA)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和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ADV在降低层粘连蛋白(LN)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改善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上优于单用ADV。定性分析显示,除白蛋白(ALB)外,联合用药在改善肝组织活检、HA、LN、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值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没有研究报告生存质量和严重不良事件。2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随机入组14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受试者,其中,12例脱落,最终纳入分析的有132例。无论分层与否,受试者三组间的性别、年龄、活动期/静止期,以及基线的宏微观指标均衡可比(P>0.05)。(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干预后,三组患者的慢性肝脏疾病量表(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呈现升高趋势。①组内比较:干预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有统计学差异者为:A组中的总分值、焦虑(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情感功能(EF)、WO,女性的WO,活动期的总分值、WO,静止期的CLDQ总分值、WO;B组中的系统症状(SS)、EF、WO,以及女性的SS、EF,静止期的SS、EF;C组中的总分值、困乏(FA)、EF、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FA、EF、WO,女性的FA,活动期的总分值、FA,静止期的总分值、FA、EF、 WO。②组间比较:除FA(C>B>A)外,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仅有B组的总分值、腹部症状(AS)、FA、活动能力(AC)及WO有统计学差异,以女性的改善幅度大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仅有C组的FA有统计学差异,以活动期的改善幅度大于静止期。(2)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干预后,三组患者的证候要素积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大多呈现降低趋势。①组内比较:A组的气虚、气滞、血瘀、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急躁易怒-程度、肌肤瘙痒、面-晦暗程度、目涩频次、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痛-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和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自汗-频次、肌肤瘙痒、目涩-频次、胁胀-频次、胁胀-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筋脉拘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女性的阳虚、畏寒-频次、畏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胁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活动期的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眩晕-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恶心、胃脘疼痛-程度、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中A组的气虚、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目涩-频次、目涩-程度、胁痛-频次、恶心、厌食油腻、口渴欲饮-频次、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滞、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齿衄-频次、齿衄-程度、肌肤干燥、目涩-程度、胸闷-频次、太息、恶心、胃脘痞闷或胀满-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男性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厌食油腻、大便异常-大便溏泻,女性的肌肤干燥、恶心、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多梦、足胫部浮肿-程度,活动期的阴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鼻衄-频次、鼻衄-程度、肌肤甲错、肌肤干燥、目涩-程度、恶心、呃逆、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厌食油腻、盗汗-频次、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手足心热、畏寒-频次、自汗-频次、盗汗-频次、盗汗-程度、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腹胀-程度、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失眠-程度,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午后低热、畏寒-频次、畏寒-程度、盗汗-频次、盗汗-程度、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胀-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失眠-频次、失眠-程度、多梦、女性的阴虚、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活动期的气虚、阳虚、湿热、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肌肤干燥、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呃逆、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情绪低落-程度、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仅气虚(C>B>A)、疲乏无力-频次(C>B>A)、目昏(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腿发冷-频次(C>B>A)、腰腿发冷-程度(C>B>A),男性的午后低热(C>B>A)、女性的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C>B>A),活动期的盗汗-频次(B>C>A)和盗汗-程度(B>C>A),静止期的气虚(C>A>B)、疲乏无力-频次(C>B>A)、疲乏无力-程度(C>A>B)、食欲减退-频次(C>A>B)和食欲减退-程度(C>A>B)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的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目涩-频次、目涩-程度、太息、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虚、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胁痛-频次、胁痛-程度、嗳气、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嗜睡-频次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午后低热、紫斑、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恶心、呕吐、口味异常-口甜-频次、口味异常-口甜-程度、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和C方对男性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女性,而B方对女性的眩晕-频次、眩晕-程度、太息和胁痛-程度的改善幅度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疲乏无力-程度、口味异常-口苦-频次、口味异常-口苦-程度、夜尿频多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滞、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情绪低落-频次、情绪低落-程度、急躁易怒-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食欲减退-频次、食欲减退-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除疲乏无力-程度外)和B方对活动期患者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静止期,而C方对静止期的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优于活动期。(3)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干预后,肝脏蛋白质的代谢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男性的ALB、PA、胆碱酯酶(CHE)、TBIL、IBIL、ALP,静止期的DBIL、 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ALB、A/G、PA、DBIL、TBIL、IBIL,男性的ALB、PA、DBIL、TBIL、IBIL,女性的白蛋白/球蛋白(A/G)、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动期的ALB、PA、DBIL、TBIL、IBIL,静止期的GLB、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A、CHE,男性的CHE,静止期的A/G、PA、DBIL、ALP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ALP (B>A>C),女性的A/G (A>B>C)、CHE (A>C>B),活动期的DBIL (C>A>B)、 TBIL (C>A>B)、IBIL(C>A>B)干预后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PA;B组PA, GGT, TBA, CHE, ALT;以及C组GLB, A/G, ALB, PA, A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男性PA的改善幅度大于女性,而B方在改善女性GGT、TBA、ALT上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BIL、TBIL、IBIL、ALT、AST、GGT、TBA;B组的DBTL、TBIL、IBIL;以及C组的TP、DBIL、TBIL、IBIL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活动期患者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B方,而B方对于静止期患者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A方。(4)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干预后,三组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①组内比较:A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女性的PTA,静止期的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PTA,男性的PT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静止期的PTA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TA、APTT、FIB凝血酶原时间(PT)、INR,男性的PTA、APTT、FIB、PT、INR,女性的APTT,活动期的PTA、APTT、FIB,静止期的PTA、INR、PT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FIB(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女性的APTT(C组优于A组优于B组))在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C组中的FIB在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和B方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PT、INR、APTT;B组的PT、PTA、INR、APTT、凝血酶时间(TT)、FIB;以及C组的FIB在两期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在改善活动期患者的PT和INR上优于静止期,而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的PT、PTA和TT上优于活动期患者。(5)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干预后,三组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中男性的门静脉内径(Dpv)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和门静脉血流量(Qpv)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B组的VP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优于女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pv和B组的脾静脉内径(Dsv)和脾静脉血流量(Qs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A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p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sv和Qs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3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通过进一步对A、B两方的干预效应趋势予以分析发现,两方对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结论(1)基于文献研究,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较单用核苷(酸)类似物具有一定的优势。(2)经三方治疗后,三组的宏微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部分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4)根据A、B两方对男性、女性及静止期与活动期的效应差异,可为阐释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及指导临床运用中医药干预该病提供一定启示,即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这种具有复杂病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还须在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不同综合反应状态的基础上,调整用药。

吴辉坤[6](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与效果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评价从毒痰瘀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1)利用结构化电子病历对肝硬化门诊患者与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采集,通过数据集成与汇交后,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与加载,使数据整合到一起,再利用数据分类、关联、聚类等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2)将乙肝肝硬化住院病例分为中医药治疗组与无中医药治疗组,进一步将中医药治疗组按照“毒、痰、瘀、虚”的用药情况分为毒痰瘀虚组、痰瘀虚组、毒痰瘀组、痰瘀组、毒瘀虚组、毒痰虚组,计算各组治疗前后Child-Pugh积分的变化,利用SPSS软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效果与各组之间的效果。结果:(1)总体用药规律显示,根据用药频次排在前五位的药物分别是茯苓、丹参、茵陈蒿、鳖甲、白术,其使用频次均在40%以上。配对显示,四对药常见配伍有山茱萸、牡丹皮、地黄、山药,蒲黄、白花蛇舌草、白术、五灵脂,蒲黄、枳壳、茯苓、五灵脂,半夏、枳壳、白术、茯苓,柴胡、枳壳、丹参、郁金,四对药配伍基本体现了从“毒、痰、瘀、虚”辨治的思想;三对药常见配伍有漏芦、蒲公英、浙贝母,体现从“毒痰”辨治的思想,牡蛎、鳖甲、丹参,体现从“痰瘀虚”辨治的思想,莪术、薏苡仁、鳖甲,亦体现从“痰瘀虚”辨治的思想,半枝莲、瓜蒌、丹参,体现从“毒痰瘀”辨治的思想;二队药常见配伍较多,解毒常用浙贝母配漏芦,活血化瘀常用五灵脂配蒲黄,补脾气常用白术配茯苓或党参配白术或黄芪配白术,未发现党参配黄芪的规律,补阴虚常用生地配山药或沙参配生地或麦门冬配生地或五味子配生地或枸杞子配生地,未发现温肾阳的配伍规律。从全部4549首处方中提取到的核心处方,其药物由蛇舌草、半枝莲、乌贼骨、黄连、枳壳、茵陈蒿、丹参、郁金、鸡内金、瓜蒌、五灵脂、蒲黄、半夏、白术、茯苓组成,具有解毒化痰祛瘀扶正的作用。(2)从毒痰瘀虚的用药规律显示,根据用药频次,解毒常用茵陈蒿、黄连、连翘、白花蛇舌草、黄芩、半枝莲、蒲公英、半边莲、漏芦、车前子,化痰常用薏苡仁、枳实、半夏、陈皮、瓜蒌、泽泻、牡蛎、厚朴、猪苓、浙贝母,祛瘀常用丹参、郁金、莪术、泽兰、蒲黄、五灵脂、大黄、三七、凌霄花、桃仁,补虚常用茯苓、鳖甲、白术、黄芪、党参(太子参)、当归、白芍、酸枣仁、山药、枸杞子。(3)从毒痰瘀虚的用药规律显示,在药物归经方面,针对“毒”药的选择,主要为寒性、苦味,归肝胆脾胃经,针对“痰”药的选择,主要为温性、辛味,归脾经与肺经,针对“瘀”药的选择,主要为寒性、苦味,归肝经、心经与脾经,针对“虚”药的选择,主要为平性、甘味,归脾经、肝经与肾。(4)各组治疗后Child-Pugh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与无中药组(Y组)比较,毒、痰、瘀、虚组(A组)与毒痰瘀虚组(B组)降低Child-Pugh积分的幅度更加明显(P<0.05);与C组、D组比较,B组降低Child-Pugh积分的幅度更加明显(P<0.05)。结论:(1)湖北省中医院中医肝病研究所治疗肝硬化主要从毒痰瘀虚进行辨治,并且具有明显规律可循。(2)从毒痰瘀虚治疗乙肝肝硬化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予以临床推广应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曾子芸[7](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王派钦[8](2013)在《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加强本病的中医药研究,深入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阐述尚无统一的认识,目前在其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往往受到现代医学解剖形态学的影响,将其病位定在中医学所论的肝脏上,多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为核心,临床症状常有改善,展现出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优势,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征、临床表现等进行了学习和探讨,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多以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以疏肝健脾法论治疗效颇为显着。方法笔者从中医经典理论入手,广泛查阅了历代医学文献的资料,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关于肝郁脾虚的论述基本一致。并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探讨其病位和病性,提出了个人见解,为慢性乙型肝炎以疏肝健脾法论治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病变广泛,虚实错杂,表现不一,其症状隐匿,多样,病程长,患者肝功能失常,故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复杂多样的临床证候。患者感受湿热疫毒日久,往往病程迁延难愈,情志失畅忧郁伤神,而致肝郁脾虚湿热疫毒气滞血淤夹杂。无论是因病致虚还是因虚致病,最终都有湿热疫毒胶着,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血瘀的病理结果。综上所述,从舌脉象上看,虚、湿、热、瘀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病机。以祛邪扶正,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等方法为治疗原则,对其治疗的关键要紧紧围绕肝郁脾虚正虚邪恋这一核心进行施治,透过扶正解毒之功,从疏肝健脾补益肝肾,调理气血,清热解毒等途径来达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目的。本文选用肝郁脾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案作为探讨,有针对性选择疏肝健脾活血法为主的中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患者的症状治疗前后明显改善,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针对临床上辨证属于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疏肝健脾法具有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的作用,在改善院闷腹胀、食欲不振、神疲懒言、烦躁易怒、大便稀塘的症状上疗效尤为显着。

袁渊[9](2012)在《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心得安对照组相比较,评价加味瓜蒌散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7例,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服用中药方剂“加味瓜蒌散”,对照组口服心得安片剂。疗程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差、腹胀、胁下痞块、口干苦、舌象、脉象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总积分值下降。两组病例的总积分前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肝功能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ALT、TBIL、ALB三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在ALT、TBIL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B均升高,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3)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两组治疗后HA、PCIII、 IVC、LN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0.01)。(4)血流动力学结果:治疗组服用加味瓜蒌散3个月后门静脉内径、血流量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改变情况:治疗组服用加味瓜蒌散3个月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加味瓜蒌散能有效改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能够使患者门静脉内径缩小,血流速度、血流量减慢或降低,并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纤维化,阻止肝硬化形成,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肝脏微循环等有关。

郑保平[10](2010)在《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及病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BV慢性感染是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肝硬化是其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近年来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疗水平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尚缺乏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而中医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节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显示出了较广阔的前景。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借助现代统计学方法,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因素、中医证候规律以及病因病机方面进行了探讨,全文分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第一部分理论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多年来,以导师为首的课题组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反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因为“疫毒“和”内生之毒”,病位在“肝络”;指出“肝脾不调”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基本的脏腑病变。本研究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特点,提出了“毒损肝络、肝脾不调”的基本病机,并进行了初步探讨。肝络作为络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散于肝脏,又是肝脏结构和功能体系的基本构成。它既有络脉的基本属性,又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征。肝络生理上既是肝脏与其他脏腑及组织联络的纽带,又是肝脏气血津液生化贮藏的场所和输布贯通的要道;病理上肝络则可能成为外邪入侵肝脏和气血邪浊郁滞的场所。肝能通过肝之经络系统对相关脏腑组织进行生理功能的调节,其中尤以“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二者是调节“升降出入”的枢纽。同样肝脏病变也可通过肝之经络系统影响到这些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以肝脾不调最为常见),而产生病变。因此,湿热疫毒外袭、内生之毒为患,极易入肝脏血分,深入肝络,犯肝累脾,发生传变,导致一系列变证。本研究在前期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及导师经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因、病机,特别是基本病机和证候特点进行深入探讨,认为:①“疫毒内伏”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启动子和关键因素;②“肝脾不调、正气不足”则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发展的基本脏腑病变;③“水湿痰瘀浊阻滞”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病理变化;④“毒损肝络,肝脾不调”是贯穿乙型肝炎肝硬化始终的基本病机。治疗上遵“扶正祛邪”的原则,采用“解毒和络、调和肝脾”的治疗大法,随证加减论治。第二部分临床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特点及病机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对2007年9月-2009年10月间,分别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河南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省中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公主岭市人民医院等多家传染病医院或中医院传染科的住院或门诊搜集到的650份合格病例进行相关分析探讨。1.一般资料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进展是多种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课题研究表明,性别、病程、年龄、季节以及情绪因素都是引起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进展的相关因素。尤其季节因素的研究符合中医传统四时医学理论,研究发现季节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的进展和/或加重有一定影响(202/650,31.1%),占52.0%(105/202),其中涉及春季者占52.0%(105/202);涉及冬季者亦不在少数,占33.7%(68/202)。尤以春季明显,是否与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或乙肝病毒的活性增强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这印证了中医四时五脏相应,而肝病易发于春的认识。为从中医时间医学的角度,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作和加重提供了依据。2.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特点研究本研究应用频次统计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肝胆湿热、脾胃湿热、湿困中焦、肝胃不和、肝肾阴虚等证型可以发生于肝硬化病变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代偿和失代偿不同阶段均有表现;而肝脾不调、肝郁脾虚、肝气郁结主要反映在代偿性肝硬化阶段;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寒湿中阻多见于失代偿性肝硬化阶段,这表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证候特点涉及湿热、气滞、血瘀、痰湿、肝脾(胃)肾、阴虚、阳虚等相关因素,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在湿热疫毒及内生之毒的作用下,出现肝脾不调,致使气滞血瘀逐渐加重,病变脏腑由肝脾而及肾,终至阴虚、阳虚叠现。3.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机及临床特点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并结合中医学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结论如下:(1)因子分析表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机涉及湿热、脾胃虚、肝气郁、肝脾不和、痰湿、水停、血瘀伤络及肾虚等相关因素。其特点为“虚实夹杂”。结合前面证候特点的研究结果可以初步认为其病机演变规律基本为:疫毒湿热内侵,耗气伤津,导致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致使肝脾不调,后期兼及于肾,变生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后者又可再伤肝脾肾,导致恶性循环,终成肝硬化之疾。(2)聚类分析表明乙型肝炎肝硬化“毒损肝络、肝脾不调”基本病机相关证候类别为脾虚湿困类证,肝郁脾虚类证,湿热内蕴、肝脾肾俱虚类证,肝胆湿热类证。(3)通过对聚类所得证候类别的相关指标计算权重,初步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毒损肝络、肝脾不调”基本病机相关证候类别的诊断标准。脾虚湿困类证:倦怠乏力、食欲差、腹胀、肝掌、腹胀大、目黄、红丝赤缕、胃脘胀、气短懒言、下肢浮肿、身黄、身困重、大便溏、胁肋胀、口淡乏味、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肝郁脾虚类证:倦怠乏力、肝掌、面色萎黄、腹胀、食欲差、胁肋胀、小便黄赤、精神情绪异常、口淡乏味、胃脘胀、口渴、舌淡暗红、苔白厚腻、舌下系脉紫暗、脉沉弦细。湿热内蕴、肝脾肾俱虚类证:倦怠乏力、小便黄赤、身体困重、腹胀、身黄、胃脘胀、肝掌、目黄、精神情绪异常、气短懒言、口渴、腰膝酸软、食欲差、眠差多梦、善太息、下肢浮肿、面色晦暗、胁肋胀、双目干涩、腹胀大、口苦、健忘、异常出血、烦躁、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肝胆湿热类证:目黄、身黄、肝掌、口渴、小便黄赤、口苦、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腹胀、大便不畅、色暗红、苔黄厚腻、舌下系脉紫暗迂曲、脉弦滑数。4.“毒损肝络、肝脾不调”相关证候与临床检验指标关系的探讨本研究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聚类后的各证候类别与常见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在一定程度上似能反映湿热疫毒为患的病机及证候特点;ALP、PT反映的肝细胞损害及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是基本病机演进的生化基础;血浆蛋白的下降是在疫毒与肝脾不调的双重作用下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的;ALT、AST和γ-GT体现了乙型肝炎肝硬化“毒损肝络、肝脾不调”病机的基本理化表现。总之,本研究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入手,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基本病机和证候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发现了一定规律,今后尚需通过广泛收集临床信息,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机及证候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冯志雄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冯志雄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组方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字检索及录入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中药使用频次分析
    2.3 治疗肝纤维化中药方剂中常用的药对统计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2.5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中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2.6 基于熵方法治疗肝纤维化中药核心组合及新方提取的研究分析
3 讨论
    3.1 数据挖掘肝纤维化用药规律的必要性及科学性
    3.2 频次分析
    3.3 关联规则分析
    3.4 性味归经分析
    3.5 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
4 结语

(2)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是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调查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治疗
    2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2.1 鼓胀定义
        2.2 鼓胀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2.4 辨证分型
        2.5 中医治疗
        2.6 对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认识
    3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评判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临床资料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评定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柔肝化纤方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学术认识
        4.3 柔肝化纤方组方特点及方义分析
        4.4 柔肝化纤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4.5 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肠—肝”轴研究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的认识
        1.1 中医对门静脉高压症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门静脉高压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2.西医学对门脉高压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
        2.2 门脉高压症的诊断
        2.3 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
    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中药治疗
        3.1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单味药及其有效组分
        3.2 门脉高压症的中药复方
    4 肠-肝轴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4.1 中医学对肠-肝轴的认识及理论依据
        4.2 肠-肝轴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终止条件
        2.4 脱落与处理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理论与肠-肝轴学说的渊源及相通性
    2 肝硬化门脉高压肠道菌群紊乱与肠-肝轴的关系
    3 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疗效及可能机制
    4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小结
    1 试验的局限性
    2 今后试验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片仔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用药方案
    1.5 记录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片仔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2.2 片仔癀与多烯磷脂酰胆碱两组间比较
3 讨论

(5)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1 辨证与分期论治肝硬化
        2 基本方加减论治肝硬化
        3 中西医结合论治肝硬化
        4 其它疗法论治肝硬化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概述
        2 “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文献发表情况
        3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
    资料与方法
        1 检索策略
        2 纳入标准
        3 研究资料的筛选与提取
        4 方法学质量评估
        5 资料分析
    结果
        1 纳入研究的特征
        2 方法学质量评估
        3 结局指标
        4 生存质量
        5 不良事件
        6 发表偏倚
    小结
    讨论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潜在的偏倚/局限性
        3 同之前的系统综述的比较
        4 对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1 中医对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认识
        1.1 肝的生理功能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
        1.2 肝的病理机制具有“体用相互影响”的特点
    2 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及其对中医“肝藏血”理论的影响
    3 中医治疗肝硬化当注重肝阴血之补益
        3.1 肝硬化存在肝阴血不足之病机
        3.2 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补益肝阴血作用的药物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4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工作假说、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
        4.1 工作假说
        4.2 研究思路
        4.3 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基线特征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的干预效果
        4 安全性分析
    小结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讨论
        1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
        3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4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
        5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
    1 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1 两方对生存质量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2 两方对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3 两方对肝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4 两方对凝血功能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1.5 两方对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干预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
    2 启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与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毒痰瘀虚”证侯要素理论研究
    1 证侯要素“毒”的理论研究
    2 证侯要素“瘀”的理论研究
    3 证侯要素“痰”的理论研究
    4 证侯要素“虚”的理论研究
    5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论治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比较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
    一、从毒痰瘀虚论治肝炎肝硬化的依据
    二、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对中医药发展的作用
    三、从毒痰瘀虚论治肝炎肝硬化具有明显临床效果
    四、课题的创新性
    五、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药数据规则表
附录 3:“毒痰瘀虚”中药的分层规则
致谢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8)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进展
    1. 古代文献的相关认知
    2. 慢乙肝病因病机分析
        2.1 疫毒内侵
        2.2 正虚邪恋
        2.3 肝郁脾虚
        2.4 痰浊血瘀
    3. 慢乙肝中医治疗
        3.1. 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3.2. 慢乙肝的治法研究
        3.3. 慢乙肝单味药理研究
        3.4. 慢乙肝的治方研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前言
    1. 慢乙肝病因病机分析
    2. 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1 疏肝健脾行气法
        2.2 疏肝健脾清热解毒法
        2.3 疏肝健脾利湿法
        2.4 疏肝健脾活血法
        2.5 疏肝健脾养阴法
        2.6 疏肝健脾益肾法
        2.7 疏肝健脾和胃法
    3. 临床病案列举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肝脏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1.3 肝硬化的治疗
        1.4 肝硬化并发症的辩证论治
        1.5 祖国医学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治疗上的研究进展
    2. 加味瓜蒌散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理论基础
        2.1 湿热疫毒外袭是本病的始动因素
        2.2 痰湿、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基础
        2.3 肝郁脾虚,痰瘀阻滞是本病的病机
        2.4 加味瓜萎散的组方分析
    3.现代医学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认识
        3.1 肝硬化的病因
        3.2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3.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形成机制
        3.4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进展
        3.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治疗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疗效判定标准
        2.9 统计学处理
    3.临床资料
    4.结果
        4.1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及疗效判定
        4.2 肝功能变化
        4.3 肝纤维化指标
        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4.5 两组治疗前后VEGF检测情况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及病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1. 前人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病因认识
        1.2 病机认识
        1.2.1 脏腑病机认识
        1.2.2 经络病机认识
        1.2.3 水湿痰瘀病理认识
        1.3 讨论
    2. 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认识
        2.1.1 病因认识
        2.1.2 病机认识
        2.2 证候研究
        2.3 讨论
    3. 乙型肝炎肝硬化"毒损肝络、肝脾不调"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3.1 毒
        3.1.1 "毒"的含义和特征
        3.1.2 "毒"的病因学分类
        3.1.3 "疫毒"及"内生之毒"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
        3.2 肝络
        3.2.1 "肝络"的含义
        3.2.2 "肝络"的生理特点
        3.2.3 "肝络"与肝的关系及生理功能
        3.2.4 "肝络"为病的病机特点
        3.3 肝
        3.3.1 肝的生理功能
        3.3.2 肝的生理特点
        3.4 "肝脾"相关性探微
        3.4.1 "肝脾"相互为用的生理功能
        3.4.2 "肝脾"为患的病理特征
        3.5 乙型肝炎肝硬化"毒损肝络、肝脾不调"病因病机理论的提出依据
        3.5.1 长期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特征观察
        3.5.2 现代医学关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形成机制及病理生理的研究
        3.5.3 前期实验研究的提示
        3.6 乙型肝炎肝硬化"毒损肝络、肝脾不调"基本病机理论内容
        3.6.1 "疫毒内伏"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启动子和关键因素
        3.6.2 "肝脾不调、正气不足"则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发展的基本脏腑病变
        3.6.3 "水湿痰瘀浊阻滞"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病理变化
        3.6.4 "毒损肝络,肝脾不调"是贯穿乙型肝炎肝硬化始终的基本病机
        3.7 以"毒损肝络,肝脾不调"基本病机为指导的治疗思路
        3.7.1 重视解毒
        3.7.2 清化痰湿热瘀诸邪
        3.7.3 调和肝脾、扶正以祛邪
        3.7.4 芪术颗粒解毒化浊通络,调肝益气健脾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及病机研究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调查内容和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与分析
        2.1.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1.2 一般个人资料
        2.1.3 病程与年龄概况
        2.1.4 既往史及家族史
        2.1.5 治疗概况
        2.1.6 讨论
        2.2 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特点研究
        2.2.1 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分布分析
        2.2.2 讨论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机及临床特点研究
        2.3.1 基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四诊信息因子分析的病机研究
        2.3.2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特点研究
        2.3.3 讨论
        2.4 "毒损肝络、肝脾不调"相关证候类别与临床检验指标关系的探讨
        2.4.1 "毒损肝络、肝脾不调"相关证候类别血浆蛋白的研究
        2.4.2 "毒损肝络、肝脾不调"相关证候类别与肝功能关系的研究
        2.4.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二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及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附录2:病历调查表
附录3:诊断标准

四、冯志雄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组方规律[J]. 段桂姣,王振常. 中医学报, 2020(04)
  • [2]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芳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基于“肠—肝”轴研究天然牛磺酸复方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D]. 罗艺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片仔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 钟蕊,段钟平,陈煜,郑素军,孔明,徐曼曼.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11)
  • [5]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 李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与效果比较研究[D]. 吴辉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D]. 王派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9]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D]. 袁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及病机研究[D]. 郑保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标签:;  ;  ;  ;  ;  

冯志雄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