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

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

一、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萃(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洋[1](2019)在《人参白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人参、白术配伍前后物质基础变化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药效变化,为中药配伍理论研究提供依据。2.研究人参、白术药对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口腔及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用参考,为新药创制奠定坚实基础。方法:1.以60%乙醇提取人参配伍白术前后皂苷,用大孔树脂对其进行富集、纯化,采用HPLC法对人参配伍白术前后皂苷进行分析鉴定,测定人参配伍白术前后皂苷成分的变化。2.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配伍人参前后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进行分析鉴定,测定白术配伍人参前后挥发油各成分含量的变化。3.用MNNG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70天后给药组按生药量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日用药1次,连续60日,通过HE染色、扫描电子显微技术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显微及超微结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药物治疗前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上AQP3、AQP4蛋白的表达,通过PCR测定AQP3、AQP4 mRNA的表达,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提取肠道、口腔微生物总DNA,检测肠道及口腔菌群的变化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用HPLC法对人参配伍白术前后皂苷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人参与白术配伍后,人参皂苷中Rg1、Re、Rf、Rb1、Rc、Rb2和Rd的含量升高,并产生了新的物质。2.用GC-MS法测定白术与人参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白术挥发油共鉴定出18种化合物,配伍后挥发油鉴定出24种化合物,两组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均为苍术酮,其中白术配伍人参后挥发油中苍术酮的相对含量为45.94%,比白术挥发油中的51.67%低。除苍术酮外白术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大的均为烯类化合物,其种类也最多。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组织病理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各配伍后给药组胃组织病理评分与配伍前比均有一定降低趋势。电镜观察表明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皱襞隆起,胃小凹变形,小凹壁上皮细胞萎缩等,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胃小凹形状大小趋向规则。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中AQP3蛋白、AQP 4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胃黏膜AQP 3蛋白、AQP 4蛋白的表达均升高。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AQP 3 mRNA表达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各给药组胃黏膜AQP 3 mRNA表达均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QP 4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各给药组胃黏膜AQP 4 mRNA表达均升高。4.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肠道、口腔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显着增加(P<0.05),肠道、口腔中致病菌群的数目减少,肠道、口腔菌群失调得到改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鼠病理学炎性评分与其口腔、肠道菌群的丰度、多样性以及门、属水平上的差异菌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人参与白术配伍后,增加了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b2和Rd的溶出率,并产生了新的物质,这可能是人参配伍白术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增加的物质基础。2.白术与人参配伍后,挥发油成分发生改变,配伍后挥发油中苍术酮的含量降低,使其燥性减轻,除此之外新化合物的产生以及烯类化合物的变化可能是白术配伍人参后挥发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增加的物质基础。3.人参、白术有效部位可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炎症,提高AQP3蛋白、AQP 4蛋白的表达,使AQP 3、AQP 4 mRNA的表达趋向正常,改善胃黏膜细胞水盐代谢,缓解胃黏膜的萎缩,使胃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4.人参、白术配伍后提取的多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优于人参多糖、白术多糖与人参多糖+白术多糖这三组。5.人参、白术配伍混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煎混合组,为所有给药组中效果最优的,提示人参、白术配伍可增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6.人参、白术有效部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口腔、肠道菌群下降的丰度和多样性,减少肠道、口腔中的致病菌,提示人参、白术有效部位对口腔、肠道微生态的调节是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之一。

陈学堂[2](2012)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分析,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结果治疗组5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48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中医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结论中医采取的温阳健脾、滋阴养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的辨证分型论治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林唐唐,唐杨[3](2012)在《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症状以上腹痛、反酸、嗳气、腹胀、食欲不振为主,病程长可引起营养不良或全身脏器功能紊乱,严重还会引起癌变,目前西医治疗无明确治疗方案可治愈该病。有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有显着的优越性:明显缩短症状缓解或消失的时间,不良反应少,有一定抑制癌变的作用。因此,了解目前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可集思广益,借用众多医家的临床经验,更好地运用中医的传统特色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王茂泓[4](2012)在《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脾胃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仅停留在对传统脾胃学说的应用及现代诠释上,学说上没有突破,研究上不够全面、深入、细致。尤其是脾胃气化理论,只涉及脾胃升降理论,很少涉及脾胃气机的出入。本人在跟师张小萍教授临床的过程中,发现导师不仅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而且对许多内科杂症,处方用药都体现出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亦即气化,并逐渐形成脾胃气化的学术观点。笔者在此基础上,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及思路,进一步总结、研究并形成理论上的创新——脾胃气化学说,并将导师将这一学说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学术思想作一总结整理。本研究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如实采集、系统整理导师的典型医案、临证经验;并广泛查阅古今文献资料,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及用方、用药规律提出脾胃气化学说。并将脾胃气化学说与导师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系统整理导师应用脾胃气化学术思想治疗肾系、肺系、脾胃、肝胆及外感等病症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及学术思想。本研究第一部分是对传统脾胃学说的认识及研究。主要从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形成、脾胃学说的历代研究、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脾胃论》的主旨与贡献、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等方面来阐述传统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和现代研究。是脾胃气化学说的理论渊源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脾胃气化的关键,不外升与降、纳与化、湿与燥、出与入四个方面。大致说来,脾胃气化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升降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主要从“脾宜升则健”是脾胃气化的关键、“胃宜降则和”是脾胃气化的基础、脾胃升降的辩证关系、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二、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主要从胃纳是脾化的前提,脾化是胃纳的基础、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是临床的重要环节、纳运化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纳化失常的用药法度、纳化失常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三、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主要从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的有利环境、燥与湿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燥湿失宜的用药法度、燥湿失宜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四、出入有序是脾胃气化功能的重要体现:主要从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和内伤疾病相统一的枢纽、出入无序的用药法度、出入无序的病理及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第三部分是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脾胃病注重脾胃气机的调达、脾胃气化与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外感疾病及疑难、急重病症、治未病皆应重视脾胃、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返流性食道炎等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张小萍教授药对撷英、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特点及典型医案等内容。

徐致君[5](2011)在《温中煎合维酶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论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基于江苏省名中医季光教授运用温中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的学术经验,通过温中煎合维酶素与胃复春合维酶素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来进一步说明。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历代中医文献对CAG病名的认识,认为CAG为现代医学病名,综观古代文献,并无此病名记载,认为CAG的中医病名目前暂定为胃痞。同时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对CAG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此外,又对目前CAG中医证型分类、分布及其名中医用药经验经行了简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季光教授治疗CAG经验,提出CAG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气虚寒盛,立温补脾胃,振奋中气法为治疗大法,拟温中煎为基本方。同时总结了季光教授临床常用药物以及临床如何运用,并附典型病例以进一步说明。第三部分:结合临床研究,观察温中煎合维酶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温中煎合维酶素治疗CAG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对研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许红艳[6](2011)在《姜树民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吾师姜树民教授师承国医大师李玉奇、着名的中医大师周学文教授,专攻中医脾胃病、中医急症,从事脾胃病的教学、科研及临床诊疗工作三十余载,勤求古训,继承了经典,尤其对《脾胃论》、《兰室秘藏》的研究颇深,不但有所继承,也有创新,博采众长,在临床中总结出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于旁,通过抄方学习对于吾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有所了解,今试将导师的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吾师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调、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劳倦久病等各种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吾师认为本病应从生活注意预防,饥饱适度,不可过食生、冷、硬、辣之品,保持心情舒畅,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活血养阴为治疗大法,配合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及修复胃粘膜之药以达到治疗效果。吾师还强调本病级易发展成胃癌,为胃癌的癌前病变阶段,应及早发现并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伦[7](2010)在《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发生率约在3%-5%。目前西医对于萎缩性胃炎尚没有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治疗,主要有: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改善胃动力、减轻胆汁反流、维生素治疗、大蒜素治疗及胃粘膜营养因子治疗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久脾胃本弱,加之调养失当,外邪侵袭等因素,使中气更虚,气虚不足以行血,则血行迟缓,渐致壅滞成瘀。近十年中医文献回顾研究亦表明:脾虚血瘀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最常见证型。萎胃汤为导师组专家总结20余年临床经验所创立,该方由黄芪、党参、当归、白术、甘草、枳壳、石斛、鸡内金、山楂、三七、莪术等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临床运用屡获良效,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单盲法观察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经统计分析后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萎胃汤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今后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消化内科所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CAG病例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并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56例。采用区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方法,将所观察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萎胃汤,对照组26例给予胃复春片。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胃痛、痞满、嗳气、乏力、纳呆食少、胃中嘈杂、大便溏、舌象、脉象、胃镜镜下检查、病理检查等情况的变化。2、取SPF级SD大鼠70只,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抽取雌雄各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1500μg/ml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水加饥饱失常法复制CAG模型,连续经过3个月后,随机抽取5只动物,脱颈椎处死后迅速取胃。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判定CAG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后,称重并分组,10只/组,将模型动物按体重随机均分为模型组、胃复春组(0.54g/kg)、萎胃汤高(20.8 g生药/kg)、中(10.4 g生药/kg)、低(5.2 g生药/kg)剂量组(分别为4倍、2倍、1倍临床等效剂量)。各组大鼠按剂量灌胃给药,10ml/kg,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12周。观察并记录实验期间各组大鼠摄食饮水情况、精神状态、活动度、反应性、毛色、二便、体重变化等,并按照测试盒的要求测定胃酸、血清SOD活性、血清MDA、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1、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经Pearson卡方检验,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临床疗效和中医征候疗效的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总和分别是73.3%和80.0%,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总和分别是34.6%和46.1%,两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各给药组动物毛色、精神状态、食欲、大便、活动情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以萎胃汤高、中剂量组为最好、萎胃汤低剂量组和胃复春组次之。各给药组胃黏膜平均厚度、胃液PH、胃液总酸度、血清胃泌素含量、血清SOD活性、血清MDA含量等方面均较模型组显着改善(均有P<0.01),其中萎胃汤高、中剂量组较胃复春组改善程度具有显着性差异(有P<0.01或P<0.05)。结论:1、萎胃汤对脾虚血瘀型CAG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消除或改善痞满、纳差等临床症状,能改善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变化、胃窦黏膜腺体萎缩及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病理变化,促使胃窦黏膜萎缩性病变恢复,缓解患者的痛苦。临床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主要安全性检查指标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无特殊变化,说明该药按照研究方案确定的用药剂量用药安全。2、采用以MNNG为主的加饥饱失常法复制CAG大鼠模型。大体观察、胃黏膜肉眼观和粘膜病理观察结果显示,动物模型符合人类CAG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萎胃汤能改善CAG模型大鼠的生存质量、降低胃液PH值(P<0.01),升高血清胃泌素含量(P<0.01)、升高SOD活性(P<0.01)、降低MDA含量(P<0.01),且萎胃汤高、中剂量组较对照药胃复春为好。3、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出萎胃汤的治疗作用以高剂量疗效最佳,治疗剂量呈现了一定的剂量正相关关系。

张惠强[8](2008)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90%以上。故此,本课题选择慢性胃炎为研究对象。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痛”、“痞满”等病症范畴。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以及通过整体的调节,对治疗慢性胃炎有一定的特点与优势。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所反映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方药的应用,从中揭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兼挟证候,与及相关的用药规律,为将来的方证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拟采用统一问卷式调查表,选取300例来自江苏省中医院门诊部求诊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症状学调查,每名患者均以连续四个诊次(约2个月内)为一个观察期,将所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再采用SPSS10.0统计软包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主要证型、兼挟证型的分布演变规律。另一方面,在有关300病例的连续四诊当中,得出共计有763次诊治次数,同时将有关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从中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收集300例慢性胃炎患者当中,经过统计学处理,得出慢性胃炎主要有6个证型。其分布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胃气虚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气阴两虚型和脾胃虚寒型。根据结果显示,慢性胃炎各证型的演变规律,可以在虚实之间相互转化;也可表现为由寒至热,由阴虚转变为气虚的现象。体现了慢性胃炎病机的多变及其证型的复杂性。同时也提示慢性胃炎有向复杂症候方向演变的趋势,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情况出现。基本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在症型的转变过程中,多挟有热郁证。说明慢性胃炎有容易化热的特点。提示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应慎用温燥助阳之品,同时也要重视胃阴的顾护。经统计学计算,兼挟证(即气滞、热郁、湿热及血瘀)的出现频率占本研究慢性胃炎证型的40.63%,其中脾胃气虚兼挟气滞型(中虚气滞)与及肝胃不和兼挟热郁型(肝胃热郁)在慢性胃炎中是最常见的兼挟证型,应予以重视。治疗慢性胃炎最常使用的方剂分别是六君子汤(达196频次)和柴胡疏肝散(达178频次)。提示治疗慢性胃炎主要以健脾益气和疏肝理气两种治疗大法。通过统计得出,脾胃气虚型使用六君子汤最多,其余为四君子汤和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型使用柴胡疏肝散最多,其余为二陈汤、四逆散、香苏散、左金丸等;脾胃湿热型使用二陈汤最多,其余为平胃散、藿朴夏苓汤、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等;胃阴不足型使用沙参麦冬汤最多,其余为芍药甘草汤、益胃汤等;脾胃虚寒型使用黄芪建中汤最多,其余为理中汤等;气阴两虚型使用芍药甘草汤最多,其余为六君子汤、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等。从慢性胃炎的高频次药物中可以发现,使用次数最多的以益气、理气、清热、燥湿、消食药为多。可见治疗慢性胃炎主要集中在健脾理气,清热燥湿导滞方面。这些药物也可以考虑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首选药物。通过对各主要证型的高频次用药的分析,将各证型的最高频次的前两名用药合为一剂。所选用的药物有:太子参、白术、枳壳、白芍、黄连、陈皮、麦冬、甘草、半夏、佛手、神曲。此方大体由5个方剂加减而成,即六君子汤、积术汤、四逆散、二陈汤和麦门冬汤。集益气、理气、养阴、清热、燥湿、消食于一方,极其符合治疗慢性胃炎的各种复杂症候,与本研究总结的各主要证型的病机也相契合,可以说达到了论治慢性胃炎的主旨。

项建虎[9](2008)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近况》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并自成体系。现对近年来中医药对CAG的治疗作综述如下。

陈晶[10](2007)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各种证型与年龄、幽门螺旋杆菌、胃镜病理分型的相关性,进而总结出本病的证型分布规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研究方法:收集225例临床资料,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Pearson test),分析年龄、幽门螺旋杆菌、胃镜病理分型对证型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寒热错杂型>胃络瘀血型。年龄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镜病理分型与证型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1),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均是在中年多见,胃络瘀血型、寒热错杂型(P<0.05)多见于老年患者。六种证型的分布与腺体萎缩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胃络瘀血型均是在轻度萎缩多见,只有寒热错杂型(P<0.05)在重度萎缩多见。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多见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者,而脾胃湿热(P<0.05)、胃络瘀血型多见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研究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与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理分型等密切相关,有规律可循;研究还表明,脾胃虚弱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是最多见的,由此可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中,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为基础,是阻断和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关键,实为治本之图。

二、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萃(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参白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人参配伍白术前后成分变化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人参白术配伍前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生物效应研究
    1.实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人参、白术有效组分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口腔、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意义与创新点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中医治疗组采取辨证分型论治的中医治疗方法
        1.2.2 西医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法
        1.2.3 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1.3 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
2 结果
3 结论
    3.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3.2 中医治疗的原理
    3.3 中医治疗的药用原理
    3.4 西医治疗及药用原理
    3.5 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3)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病名
2 临床表现
3 病因病机
4 临床辨证分型
    4.1 肝胃气滞证
    4.2 肝胃郁热证
    4.3 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寒证)
    4.4 脾胃湿热证
    4.5 胃阴不足证
    4.6 胃络瘀血证
5 治疗
    5.1 辨证分型药物治疗
    5.2 针刺治疗
    5.3 艾灸疗法
    5.4 饮食治疗及精神心理治疗

(4)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传统脾胃学说的认识及研究
    1. 脾胃学说的形成及历代研究
        1.1 脾胃学说的渊源及形成
        1.2 脾胃学说的历代研究
    2. 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2.1 脾胃的生理功能
        2.1.1 脾主运化
        2.1.2 脾主升清
        2.1.3 脾主统血
        2.2 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2.2.1 脾胃和肝的关系
        2.2.2 脾胃和肺的关系
        2.2.3 脾胃和心脏的关系
        2.2.4 脾胃与肾脏的关系
        2.3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及基本治法
        2.3.1 脾胃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2.3.2 脾胃学应用的基本治法
    3. 《脾胃论》的主旨与贡献
    4.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
        4.1 脾胃功能的研究
        4.1.1 脾主运化方面
        4.1.2 脾为之卫方面
        4.2 脾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4.2.1 脾虚证与与胃肠道激素的关系
        4.2.2 脾虚证与与胰腺功能的关系
        4.2.3 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
        4.2.4 脾虚证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4.2.5 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3 脾胃湿热证的本质研究
        4.3.1 脾胃湿热证与炎症
        4.3.2 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HP)
        4.3.3 脾胃湿热证与免疫及细胞内能量代谢
第二部分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探讨
    1.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形成及渊源
        1.1 张海峰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1.2 张小萍教授简介
        1.3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形成思路
    2.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升降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
        2.1.1 “脾宜升则健”是脾胃气化的关键
        2.1.2 “胃宜降则和”是脾胃气化的基础
        2.1.3 脾胃升降的辩证关系
        2.1.4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2.2 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
        2.2.1 胃纳是脾化的前提,脾化是胃纳的基础
        2.2.2 调整脾胃的纳化关系是临床的重要环节
        2.2.3 纳、运、化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
        2.2.4 纳化失常的用药法度
        2.2.5 纳化失常的病理及治疗
        2.3 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
        2.3.1 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的有利环境
        2.3.2 燥与湿的辨证关系和临床意义
        2.3.3 燥湿失宜的用药法度
        2.3.4 燥湿失宜的病理及治疗
        2.4 出入有序是脾胃气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2.4.1 卫外营内是脾胃气化的重要功能
        2.4.2 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和内伤疾病相统一的枢纽
        2.4.3 出入失常的用药法度
        2.4.4 出入失常的病理及治疗
    3.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特色及创新
第三部分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研究
    1.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1.1 脾胃病注重脾胃气机的调达
        1.2 脾胃气化与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
        1.2.1 脾胃气化与肝病
        1.2.2 脾胃气化与心脏病
        1.2.3 脾胃气化与肾病
        1.2.4 脾胃气化与肺系病
        1.3 外感疾病须健脾
        1.4 治未病首重脾胃
        1.5 疑难、急重病症重胃气
    2.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规律探讨
        2.1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规律
        2.1.1 慢性胃炎
        2.1.2 功能性消化不良
        2.1.3 消化性溃疡
        2.1.4 溃疡性结肠炎
        2.1.5 返流性食道炎
        2.1.6 其他疾病
        2.2 张小萍教授药对撷英
        2.3 张小萍教授临床用药特点
        2.3.1 调节气机,复其升降
        2.3.2 纳化并举,通补兼施
        2.3.3 燥湿相宜,阴阳并调
        2.3.4 重视出入,善用五行
        2.3.5 辨病辨证,中西结合
        2.4 张小萍教授典型医案举例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温中煎合维酶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现代中西医对CAG的研究概述
    1. CAG病名认识
    2. CAG发病机制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名家医学的认识
    3. CAG证治简述
        3.1 CAG证型分类
        3.2 CAG证型分布
        3.3 现代中医名家治疗经验
    4. 小结
第二部分 季光教授治疗CAG经验简述
    1. 病因病机
        1.1 病因
        1.2 病机
    2. 治疗特点
    3. 治疗原则
    4. 基本方一温中煎
        4.1 方药依据
        4.2 温中煎组成
        4.3 方义分析
        4.4 配伍特点
        4.5 常用药物
        4.6 临证施用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医嘱
        2.5 观察内容与方法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临床研究退出与终止
        2.8 病例剔除与脱落
        2.9 病例资料
        2.10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3.2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病例治疗后胃镜分级程度比较
        3.4 两组病例治疗后腺体萎缩疗效比较
        3.5 两组病例治疗后腺体肠化疗效比较
        3.7 不良反应监测
        3.8 剔除与脱落病例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疗效分析
        4.2 中医药作用分析
        4.3 维酶素作用分析
        4.4 关于临床使用十八反的思考
        4.5 关于PPIs治疗CAG的思考
    5. 存在问题和不足
        5.1 现代医学的研究现状
        5.2 中医学的研究现状
        5.3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6)姜树民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 CAG 的认识
    2. 中医学对 CAG 的认识
    3. 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上篇 文献研究
        一、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概况
        (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诊断及病理特点
        (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进展
        (三)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进展
        二、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概况
        (一)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二) 近年来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进展
        (一)辨证分型
        (二) 固定方加减
        (三) 其他治疗方法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现代实验研究
        (一) 健脾活血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二)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
        (三) 胃泌素(GAS)
        六、萎胃汤药物组成、功用
    中篇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病例选择
        (二) 病例资料
        (三) 治疗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临床疗效标准及其依据
        (六)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结论
    下篇 动物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结语
        一、结论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理论研究
    1.1 慢性胃炎中医相关病名的认识
    1.2 慢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文献记载
    1.3 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研究
        1.3.1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病机研究
        1.3.2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研究
        1.3.3 CSG与CAG病因病机对比分析
    1.4 慢性胃炎病因病机探讨
        1.4.1 本虚标实是CG的主要病机
        1.4.1.1 脾胃气虚,运纳失职为其本
        1.4.1.2 气滞热郁血瘀为其标
        1.4.1.3 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1.5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治概述
        1.5.1 辨证起源略说
        1.5.2 历代中医证治回顾
        1.5.3 现代中医证治研究
        1.5.3.1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型研究
        1.5.3.2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研究
        1.5.3.3 CSG与CAG证型研究对比分析
        1.5.3.4 证型与方药的研究
        1.5.3.5 专法专方的研究
        1.5.3.6 慢性胃炎证治小结
2.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结果
        2.3.2.1 慢性胃炎主要证型分布规律
        2.3.2.2 兼挟证型
        2.3.2.3 证型的演变规律
        2.3.3 慢性胃炎中医方药应用规律研究结果
        2.3.3.1 方剂的应用规律
        2.3.3.2 药物的应用规律
3. 讨论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一、病名的认识
    二、病因的认识
    三、病机的认识
    四、辨证分型的认识
    五、证型研究概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选择标准
        1、诊断标准
        2、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二) 临床研究实施方法
        1、资料来源
        2、观察内容和方法
    二、结果
        (一) 一般情况
        (二) 结果分析
        (三)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一、常见证型,脾胃虚弱
    二、中年易病,证型复杂
    三、老年患者,病久多瘀
    四、寒热错杂,病情较重
    五、湿热瘀阻,Hp多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萃(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参白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配伍机制研究[D]. 张世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分析[J]. 陈学堂.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8)
  • [3]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 林唐唐,唐杨. 中国医疗前沿, 2012(15)
  • [4]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D]. 王茂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2)
  • [5]温中煎合维酶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观察[D]. 徐致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6]姜树民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D]. 许红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01)
  • [7]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张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探析[D]. 张惠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8)
  • [9]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近况[J]. 项建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01)
  • [10]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 陈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