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林业局樟子松生境及分布特征概况

乌马林业局樟子松生境及分布特征概况

一、概述乌玛林业局樟子松生境及分布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谢振光[1](2017)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植物地理学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及历年文献资料,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373属1 062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被子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维管束植物科属种的84.78%,93.57%,95.76%,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科的水平上,单种科和中小型科优势明显,占总科的82.50%;在属种的水平上,含20种以上的较大型科所含的属种数分别占总数的62.61%,68.69%,这些大科在本区植物区系组成中具有明显主导地位。2)种科比(种/科)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植物区系的分化强度,本区种科比为12.78。3)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以明显的温带性质为主,其属数占总属数的89.12%,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5.78%,说明本区曾与热带区系有过联系。世界分布属占总属数的16.71%,显示了本区植物的普遍性,特有性程度较低。4)本区共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大兴安岭特有植物3种。

伏鸿峰[2](2013)在《大兴安岭野生笃斯越桔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在我国高寒地区生长,耐寒性极强,集中分布在我国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面积大约有30余万hm2。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天然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本论文重点对大兴安岭野生笃斯越桔分布与资源、生物生态学特性、菌根学与分子学特性、组培与扦插及栽培技术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笃斯越桔的科学保护、资源利用、获得栽培品种,促进笃斯越桔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论文对大兴安岭野生笃斯越桔种质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在近10年间,在北部、中部和东南部14个林业局的三个自然地理区划内,笃斯越桔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种群分布面积逐渐缩小,由70年代的52万hm2下降为31万hm2,果实采摘量由8万吨下降为2万吨。幼苗更新不良,种群生长状况减弱,平均株高由86cm下降为64cm,冠幅由67cm下降为52cm。对野生笃斯越桔生物生态学特性调查与试验表明,物候表现为5月中旬叶芽开始萌动,5月下旬~6月下旬花蕾大量出现,7月~8月初,果生长期,8月中旬果实成熟,颜色变紫,9月中旬自然脱落。9月下旬叶开始脱落,之后进入休眠期。生长期为109天,冬季最低可耐-52℃低温。适宜林分郁闭度0.4~0.6,适宜光照强度4300~5400(lx),适宜土壤pH值4.5~5.5。草甸土土壤类型和塔头甸子生境最适宜笃斯越桔生长。野生笃斯越桔菌根学试验研究表明,菌根组织形态特征比较复杂,既有典型的杜鹃花类菌根(ERM)特征,即细胞内贯穿菌丝、菌丝节和菌丝团,也有根上菌丝网、根表面的游走菌丝和菌套这些外生菌根(EM)的特征,在少数根样中还有典型的丛枝菌根(AM)特征,即泡囊和丛枝的存在。说明笃斯越桔不仅能够形成杜鹃花类菌根,还会形成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从侵染菌根的菌丝解剖形态上,发现与越橘形成菌根的真菌较多样。一类菌丝有隔,能形成根上菌丝网和菌套;另一类菌丝无隔,能在细胞间纵向生长,能形成细胞内菌丝团、菌丝节、丛枝和泡囊等结构。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能与笃斯越桔形成菌根的真菌是一个异源的群体。首次对笃斯越桔中的Ty3/Gypsy类逆转座子序列进行PCR扩增,得到418bp左右的目标片段,说明Ty3-Gypsy类逆转座子在笃斯越桔中广泛存在笃斯越桔组织培养过程中,丛生芽诱导及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改良的WPM+6-BA1.0mg/L+ZT1.0mg/L,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方式为固态培养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改良的WPM+IBA0.5mg/L,最佳的炼苗基质为蛭石+珍珠岩+草炭土(1:1:1)组合。野生笃斯越桔种子的发芽率很低。50℃、70℃、90℃、110℃的热处理对发芽率有一定效果,提高幅度最大的是110℃处理,达到14.2%。在扦插实验中,利用3种药剂4种不同浓度处理后其生根率表现为生根粉>吲哚丁酸>萘乙酸,不同药剂之间插穗生根率差异不显着,而生根剂的浓度对插穗生根差异显着,且浓度为1000×10-6时效果最佳。

任丽娟[3](2013)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天然樟子松群落结构特征与碳储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红花尔基和奇乾樟子松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樟子松群落的密度、直径与树高结构,采用方差均值比法分析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选择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研究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并通过生物量模型估算了樟子松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与碳储量。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三个样地均为纯林,样地密度依次为样地Ⅰ780株/hm2,样地Ⅱ480株/hm2,样地Ⅲ420株/hm2。树高和直径分布接近于平均值的林木较多,向两极株数逐渐减少。奇乾山地樟子松三块样地均是以樟子松为优势树种并有兴安落叶松、山杨、白桦组成的混交林,样地Ⅰ密度为830株/hm2,样地Ⅱ密度为580株/hm2,样地Ⅲ密度为780株/hm2。径级和树高分布规律较复杂。(2)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三块样地种群为均匀分布,奇乾山地樟子松三块样地种群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3)红花尔基、奇乾樟子松多样性指数垂直规律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无明显规律。(4)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乔木层平均生物量为178.923t/hm2,奇乾山地樟子松乔木层平均生物量为265.2515t/hm2,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植被总生物量为205.9443t/hm2。山地樟子松植被总生物量为926.1961t/hm2。(5)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乔木层碳密度为78.5685t/hm2,奇乾山地樟子松乔木层碳密度为117.3278t/hm2,碳密度在各器官的分配次序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红花尔基樟子松植被碳密度总共为86.9331t/hm2。奇乾樟子松植被碳密度总共为128.6673t/hm2。红花尔基与奇乾土壤碳储量随土层的变化规律一致,即表土层碳储量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碳储量逐渐减小。

洪雪姣[4](2012)在《大、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子的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碳库包括森林土壤碳库和植被碳库,其中森林土壤碳储量占森林碳库的2/3。北半球高纬度的森林被普遍认为是大气CO2的重要“汇”。大、小兴安岭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林区,其碳汇量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天然林作为森林资源的主体,具备水土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多等多项生态功能。本文选择大、小兴安岭典型的天然森林群落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取样、实验,利用实测数据对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影响因子及碳储量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大、小兴安岭主要天然森林群落类型平均SOCD为17.03kg/m2,其中大兴安岭7种主要天然森林群落类型平均SOCD为17.26kg/m2,小兴安岭8种主要天然森林群落类型平均SOCD为16.79kg/m2;大兴安岭SOCD从高到低依次为偃松林(20.65)>兴安落叶松林(18.93)>樟子松林(18.74)>山杨林(16.61)>白桦林(16.35)>兴安落叶松-白桦林>蒙古栎林(15.32);小兴安岭SOCD从高到低依次为:阔叶红松林(21.20)>落叶松林(21.08)>杂木林18.88>云杉冷杉林(17.59)>山杨林(15.61)>白桦林(14.52)>蒙古栎林(13.94)>黑桦林(13.70);从演替角度分析不同森林群落类型SOCD差异认为,随正向演替的进行,SOCD,总体呈增加趋势,并在原始稳定状态的群落类型达到最大,从植被种类角度分析不同群落类型SOCD的差异得出,针叶林SOCD普遍高于阔叶林。(2)对生物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群落类型生物气象因子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均在50%以上,Bio-1、7、11、12四个因子在3种群落类型中均为第1主成分的最大贡献因子。对大、小兴安岭3种典型群落类型(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阔叶红松林)SOCD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SOCD与年均温负相关,与年均降水量正相关,A层SOCD受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影响显着,B层碳密度则受影响较小,SOCD随年温差增大而降低,随最冷季度平均温增高而增加;A层SOCD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B层SOCD随海拔升高也有增加趋势,但相关程度很低,增加趋势不明显;SOCD随坡度增加有微弱的下降趋势,其中,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相关程度很小,阔叶红松林相关程度较高,3种群落类型A层相关程度均高于B层;SOCD与林分郁闭度正相关,其中,阔叶红松林相关程高,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相关程度很低;土壤A层容重显着低于B层,SOCD与容重负相关,但相关程度很低,不同层土壤有机碳含量(SOC)与容重之间具有显着的幂指数负相关性,且相关程度很高;A层土壤pH均显着低于B层,SOCD与pH呈显着负相关,但相关程度很低;SOCD与土壤全氮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3)本文采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为单位统计的乔木用材林面积数据,以及2006年伊春林业管理局辖区内森林普查的面积数据,利用实测获得的平均碳密度,初步估算了大、小兴安岭主要天然群落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大、小兴安岭主要群落类型土壤碳储量大小与其分布面积大小顺序一致,大兴安岭土壤碳储量从高到低为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山杨林>蒙古栎林>樟子松林,小兴安岭土壤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杂木林>白桦林>云杉冷杉林>落叶松林>阔叶红松林>山杨林。

卢平平[5](2010)在《汗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汗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脉的西坡北部,现处于原始状态,为了更好的保护区内植物多样性,以及为未来保护区的生态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植物区系分析、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和植物濒危等级评定等方法,对保护区植物区系、植物多样性、植物濒危等级、植物优先关注级别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如下:(1)本区共发现植物88科、222属、468种。包括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种子植物。维管束植物以菊科种类最多,有29属41种;其次是禾本科,有13属39种;再次为蔷薇科和毛莨科,前4科共有植物69属149种,含10种以上的属仅有3属;含6-9种的属有4属;单种属有25属;2-5种的属有165属。其中最大的属是苔草属,以后依次为柳属、萎陵菜属、毛茛属、桦木属、野豌豆属、蒿属。(2)本区57科种子植物可划分为8种类型。其中,世界广布科24科;热带分布科9科;温带分布科24科。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占中国15个分布区类型的10个。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分布型及亚型有18个。其中世界分布有9种;亚寒带-寒带性质分布型有125种;温带性质分布型有269种;热带性质分布型有11种。保护区内无特有植物种,种子植物以温带植物区系成分为主。保护区种子植物414种,按照植物分布的植物区系地区可分为29类,其组成种按涉及到的分布数可分为五大类别,从单区成分看,汗玛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单区成分43种;两区共有成分92种;三区共有成分69种;四区共有成分96种;五区共有成分114种。汗玛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汗玛与乌玛两地植物种类的相似性最高,汗玛与马布拉次之,赛罕乌拉与汗玛植物差异性最大。本区种子植物区系有4个基本特点,一是植物区系以北温带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和东西伯利亚成分为主;二是植物组成具有典型的温带性;三是地理成分较复杂,地理联系广泛;四是植物普遍性显着,区内植物组成中无中国特有成分。(3)本区有高位芽植物59种;地上芽植物有9种;地面芽植物有286种;地下芽植物有46种;一年生植物有14种。旱生植物有29种;水生植物12种;有沼生植物28种;湿生植物107种;中生植物238种。(4)该保护区有4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组,14个群系,24个群丛。(5)主要森林群落α多样性分析结果:各类森林植物群落丰富度(S)和Shannon指数(H')都有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总体而言各群落丰富度指数(S)顺序为兴安落叶松林>钻天柳林>赤杨林>岳桦林>樟子松林>白桦林;Simpsion指数(D)顺序为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赤杨林>樟子松林>钻天柳林>岳桦林;均匀度(E)排序为:樟子松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林>岳桦林>赤杨林>钻天柳林;Shannon指数(H')的顺序为兴安落叶松林>钻天柳林>赤杨林>岳桦林>樟子松林>白桦林。β多样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桦和赤杨群落间β多样性最大。乔木层各群落之间的Sorenson指数排列次序为: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岳桦=白桦—岳桦>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钻天柳林=兴安落叶松林—赤杨林=白桦林—钻天柳林=白桦林—赤杨林=樟子松林—钻天柳林=樟子松林—赤杨林=钻天柳林—赤杨林=樟子松林—岳桦林=钻天柳林—岳桦林=岳桦林—赤杨林灌木层各群落之间相似性系数(Sorenson指数)排列次序为:钻天柳林—赤杨林>白桦林—樟子松林>钻天柳林—岳桦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岳桦林—赤杨林>兴安落叶松林—赤杨林>兴安落叶松林—钻天柳林=樟子松林—钻天柳林>白桦林—钻天柳林=樟子松林—赤杨林>白桦林—赤杨林>樟子松林—岳桦林=白桦林—岳桦林草本层相似性系数(Sorenson指数)排列次序为:钻天柳林—赤杨林>樟子松林—钻天柳林>白桦林—钻天柳林>樟子松林—赤杨林>兴安落叶松林—钻天柳林>白桦林—赤杨林>白桦林—岳桦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赤杨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樟子松林—岳桦林>兴安落叶松林—岳桦林>钻天柳林—岳桦林>岳桦林—赤杨林>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6)本区维管束植物中有区域性极危种5种,濒危种14种,易危种22种,近危种35种,安全种354种。有区域性一级优先关注植物8种,二级优先关注植物18种,三级优先关注植物52种,普通植物349种。(7)保护措施:加强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以保护为主题,开发中注重保护;利用科学手段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意识;积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严防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保护植物生境;需要引种时对引种的植物种类需要慎重考虑。(8)生态旅游开发应本着“保护优先,兼顾开发”的原则,建议对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种、植被类型以及生境进行特殊重点保护。

尹远新,葛东宁,关学敏,孙红瑜,李忠海[6](2009)在《我国东北地区黑嘴松鸡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文中认为通过2004~2006年对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黑嘴松鸡的种群及栖息地调查,确定我国黑嘴松鸡分布面积约158860km2,种群数量5811±808只,平均分布密度0.0611只/km2。黑嘴松鸡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分布区在逐渐缩小;目前大兴安岭地区黑嘴松鸡生境状况良好,小兴安岭的黑嘴松鸡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何瑞霞,金会军,吕兰芝,于少鹏,常晓丽,杨思忠,王绍令,孙广友[7](2009)在《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是欧亚大陆高纬冻土区向南最突出的部位,属于高纬山地冻土.东北多年冻土区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着的冻土区之一.过去40 a来该区冻土显着退化,主要表现在:1)冻土南界及不连续多年冻土各分区边界北移而导致总面积减小、空间分布破碎化;2)活动层加深,融区扩大,局地冻土岛消失;3)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热稳定性降低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寒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具体表现为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整个北方森林带北移,沼泽湿地面积减小等,寒区生态系统和环境已出现恶性循环.关注、研究、整治和管护寒区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姜伟[8](2008)在《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林火灾害尤其是重特大林火灾害,是失去人为控制的异常森林燃烧现象,是一种燃烧机理十分复杂、危害后果非常严重、人为控制比较困难的自然灾害。因此,进行林火灾害影响因子分析和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特别是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研究区域,以林火灾害因子分析、风险分析和灭火救灾应急管理为主题,应用知识发现理论和技术方法、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理论,运用3S(GIS、RS、GPS)技术、统计分析、气象学、火生态学等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火灾害发生、蔓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了林火灾害风险管理与救灾应急管理问题,并对该区域1998年阿尔山“5.13”特大森林火灾及其处置情况作了典型案例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林火数据的预处理问题。应用知识发现的数据预处理技术,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数据偏高值产生的原因,剔除了林火中的噪声数据,确定了林火数据中缺失值的处理问题。2.应用知识发现三大关键技术,研究了气象因子、林业因子与林火发生及蔓延的关系,通过挖掘和分析得出了新的林火知识,即研究区域气象条件变化趋势和林火灾害发生特点规律,提出了以知识发现技术处理林火气象数据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知识发现关联技术量化该区域精准防火灭火控制的一个定量指标。通过偶合分析研究,该林区年度重大火灾发生3次以上(含3次)且年度火灾总次数超过60次(含60次)同时发生的年份偶合率仅0.5,说明在该林区不仅要做好火灾多发年份的重大火灾应急管理,还要做好火灾次数发生较少年份的重大火灾应急管理。林火灾害发生概率分析表明,在该区域重特大森林火灾各周期发生概率分布相对均匀,说明该林区每年都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可能性,这就告诫我们在该林区要年年防控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因此开展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研究尤显重要。3.把风险管理引入林火灾害研究。阐明林火灾害风险管理的含义,提出林火灾害风险分析与判别、评估与预测、控制与处置的方法和手段,构建了影响林火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和评估指标体系,引进基于模糊积分的林火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运用聚类分析和模糊积分评估模型进行林火灾害风险区划,阐述林火灾害风险控制与处置的主要对策。4.应用应急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问题,阐明灭火救灾应急管理、应急决策的含义和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响应与处置、善后与评估的内容、方法与要求,明确森林灭火救灾应急响应分级及标准,运用关联算法确定了应急处置预案与对应评估因子的关系,提出该林区重特大林火灾害应急处置对策,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重特大林火灾害应急处置兵力出动模型,经拟合检验平均相对误差为10.37%。5.运用林火灾害影响因子分析、灾害风险分析和救灾应急管理理论及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该区域1998年阿尔山“5.13”特大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典型案例分析,对这起特大森林火灾的应急管理情况进行系统总结、科学分析和全面评价。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首次系统地在林火灾害因子分析中应用知识发现关键技术,并通过知识发现技术从更深层面挖掘新的林火知识。2.把风险管理引入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林火灾害风险判别与分析、评估与预测的方法以及控制与处理的对策和措施,运用聚类分析和模糊积分评估模型进行林火灾害风险区划,拓展了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领域。3.系统全面地阐述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的含义、原则、目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森林灭火救灾应急响应分级及其标准,构建灭火救灾应急处置兵力出动模型,这在国内林火灾害研究方面属于首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4.运用林火灾害风险管理与灭火救灾应急管理理论方法,全面、系统、科学地对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这在林火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张书理[9](2007)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给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植物区系分析、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和植物珍稀濒危等级评定等技术方法,对该区植物区系、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退化草原对禁牧措施的反响以及植物区域性珍稀濒危等级和优先关注级别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细致地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共查明该区有维管束植物85科、332属、667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1属15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74科317属647种。其中发现该区为岳桦在内蒙古的新分布地。本区植物以菊科种类最多,有93种,其次是禾本科,有72种;含有15种以上的有12科;单种科有28个科;最大的属是蒿属,有植物25种;有寡型属有21属,单型属15属;全国性2~5属植物有60属,单种属植物有38属;该区区域性的2~5属植物有36属,单种属植物有148属。(2)本区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占中国15个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植物种的分布型有14个。该区植物区系属温带性质,同时又受东亚植物区系和泛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影响,其中东亚区系成分影响最大。植物区系有种类多样、成分混杂、东亚种地位突出、草成分影响强烈、区系年轻,过渡性突出等特点。本区与兴安北部、燕北山地、阴山山脉植物区系关系较密切,同时受锡林郭勒的草原成分的影响,与长白山有一定的联系。在森林植物群落、草甸植物群落、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沙地植物群落、盐生植物群落、农田杂草群落及其它植物群落等8种群落成分中,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共有79种,分属于14种不同的种的区系地理分布型。其中森林群落中植物种数最多,共176种;草甸群落中植物种数次之,共147种,第三为典型草原群落,共有植物141种。本区共有高位芽植物79种,地上芽植物13种,地面芽植物391种,地下芽植物111种,一年生植物73种;有水生植物2种,湿生植物35种,中生植物469种。(3)本区共有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39群系。各类森林植物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Shannon指数)排序: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主要森林群落之间物种丰富度指数沟谷杂木林>白桦林>蒙古栎林>山杨林>大果榆林>华北落叶松林>岳桦林>山楂林>粉枝柳林>山丁子林>白杄林;Shannon指数(H’)指数沟谷杂木林>白桦林>蒙古栎林>山杨林>华北落叶松林>大果榆林>白杄林>岳桦林>山楂林>山丁子林>粉枝柳林。主要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排序:蒿柳灌丛>兴安杜鹃灌丛>照白杜鹃灌丛>二色胡枝子灌丛>山刺枚灌丛>虎榛子灌丛>山杏灌丛>细叶小檗灌丛>耧斗叶绣线菊灌丛;Shannon指数(H’)山杏灌丛>照白杜鹃灌丛>蒿柳灌丛>山刺枚灌丛>细叶小檗灌丛>兴安杜鹃灌丛>耧斗叶绣线菊灌丛>虎榛子灌丛>二色胡枝子灌丛。主要草甸和草原群落丰富度指数排序:林缘杂类草草甸>贝加尔针茅草原>亚高山杂类草草甸>线叶菊草原>大针茅草原>银穗草草原>沙芦草草原;Shannon指数(H’)林缘杂类草草甸>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亚高山杂类草草甸>大针茅草原>银穗草草原>沙芦草草原。(4)本区山地、丘陵、沙地、河漫滩四个类型地形生境梯度的植物物种β多样性值变化与地形环境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主峰阴坡海拔由低至高有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谱是:草原—沟谷谷杂木林—虎榛子、杜鹃灌丛—山杨林—山杨、白桦混交林—白桦林—白桦、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岳桦林—银穗草草原—亚高山草甸。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均匀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Simpsion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Shannon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β多样性各指数的变化都与群落类型的更替有关,在植被带转化的分界处,β多样性各指数值均大。(5)本区维管束植物中有区域性极危种6种,濒危种22种,易危种36种,近危种54种,安全种549种。有区域性一级优先关注植物9种,二级优先关注植物28种,三级优先关注植物61种,普通植物569种。(6)退化群落结构指标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对禁牧措施均有积极响应。群落优势种的变化、群落生产力的变化和群落植物生态类群组合的变化,可作为退化草原群落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定性监测指标;植物种的相对高度、相对密度、相对盖度、重要值、种的生物量,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群落优势度指数(Simpsion指数)、Shannon指数、群落地上生物量等,可作为群落动态定量监测指标。

周英平[10](2006)在《黑水缬草挥发性成分及其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符合GAP要求的黑水缬草(Valeriana amurensis)栽培技术,为开发利用东北地区的黑水缬草提供理论基础及栽培技术支持,本研究选取了黑水缬草分布较为集中的内蒙古乌玛自然保护区、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以及张广才岭五常市向阳林场为研究、取样地点,研究了不同群丛类型对黑水缬草种群特性的影响,对黑水缬草的种子休眠和萌发生理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面积的人工栽培实验,对不同来源的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 野外调查是在研究区域内,对黑水缬草集中分布的9个群丛进行了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了有代表性的27个样地,然后设置样方,调查样方中各个群丛的优势种、标志种和黑水缬草的相关性状,计算黑水缬草的重要值。重要值作为一种综合性指标,在衡量黑水缬草在群丛中相对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黑水缬草分布的最适生境。结果显示:拟垂枝藓、臭冷杉林和小叶章、臌囊苔草沼泽中黑水缬草的重要值较大,分别为49.9%和49.1%,即黑水缬草生长的最佳生境为拟垂枝藓、臭冷杉林和小叶章、臌囊苔草沼泽生境。对黑水缬草种子休眠生理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以沙质壤土为基质,配合(10-25-10)℃的变温条件,黑水缬草的发芽率达到最大,为82.1%;黑水缬草种子浸泡液、粗提液以及乙醚浸提液均对黑水缬草的发芽率有抑制作用。对黑水缬草进行小面积的人工栽培结果显示:五常地区黑水缬草最佳播种时间为5月15日左右,最佳留床密度为83株/m2,黑水缬草最佳种苗培育方式为B方式(即先在实验室条件下待黑水缬草种子长出2片真叶,并形成完整的根系后再移栽到营养钵中)。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生长方式的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大致相同,人工栽培的黑水缬草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野生黑水缬草有效成分的含量,并从中分离出一种在相关文献中未见报道的化学成分—β-人参烯。

二、概述乌玛林业局樟子松生境及分布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概述乌玛林业局樟子松生境及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3.2 种子植物科的多样性
    3.3 种子植物属的多样性
    3.4 植物区系分化强度分析
    3.5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6 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7 大兴安岭特有植物
4 结论

(2)大兴安岭野生笃斯越桔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表格清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菌根学研究概述
        1.4.1 菌根发展史
        1.4.2 菌根分类
        1.4.3 杜鹃类菌根
        1.4.4 菌根功能及效应研究
        1.4.5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多样性
        1.4.6 越桔菌根真菌研究现状及利用前景
    1.5 越桔分子育种研究概述
        1.5.1 同功酶标记
        1.5.2 分子标记技术
        1.5.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1.6 笃斯越桔的分子鉴定及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应用
        1.6.1 对特异序列扩增多态性的介绍
        1.6.2 对逆转座子内部扩增的多态性介绍
        1.6.3 对逆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的介绍
        1.6.4 RBIP
2 分布与资源
    2.1 大兴安岭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理特征
        2.1.2 植物种多样性基本特征
    2.2 生态地理分布
        2.2.1 世界分布
        2.2.2 大兴安岭野生杜鹃花科植物分布概况
        2.2.3 大兴安岭野生笃斯越桔分布
    2.3 资源调查
        2.3.1 概况
        2.3.2 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笃斯越桔生境
3 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3.1 笃斯越桔物候观测
        3.1.1 观测方法
        3.1.2 样本观测记载内容
        3.1.3 结果与分析
    3.2 解剖学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3 生物生态学特性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结论与讨论
4 笃斯越桔菌根学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调查地概况
        4.2.2 取样
        4.2.3 样品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杜鹃花类菌根特征
        4.3.2 外生菌根特征
        4.3.3 AM菌根特征
        4.3.4 不同菌根形态在不同季节不同根样中的分布
    4.4 结论与讨论
5 野生笃斯越橘逆转座子分析
    5.1 概述
    5.2 实验材料
        5.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5.2.2 实验试剂配制及其他
    5.3 实验方法
        5.3.1 笃斯越桔DNA的提取
        5.3.2 DNA的检测与定量
        5.3.3 PCR扩增
        5.3.4 DNA回收
        5.3.5 PCR扩增产物的克隆
        5.3.6 DNA测序
        5.3.7 序列的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PCR扩增结果、重组质粒的鉴定及测序
        5.4.2 TY3-GYPSY类逆转录酶的异质性
        5.4.3 逆转录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5.5 结论与讨论
6 笃斯越桔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6.1 概述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外植体来源
        6.2.2 外植体材料的处理
        6.2.3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诱导侧芽生长
        6.3.2 不同激素组合对丛生芽诱导及增殖的影响
        6.3.3 不同培养方式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6.3.4 不同浓度的IBA对根系诱导及生长的影响
        6.3.5 不同基质对再生植株生长的影响
    6.4 结论与讨论
7 笃斯越桔播种与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7.1 试验地点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2.3 数据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种子繁殖
        7.3.2 扦插繁殖
    7.4 结论与讨论
8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内蒙古大兴安岭天然樟子松群落结构特征与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红花尔基林业局
    2.2 奇乾林业局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调查
    3.2 群落结构特征
    3.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4 群落物种多样性
    3.5 碳储量研究
    3.6 研究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樟子松群落结构
        4.1.1 樟子松群落的密度
        4.1.2 樟子松群落直径分布
        4.1.3 樟子松群落树高分布
        4.1.4 小结
    4.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4.2.1 沙地樟子松种群格局
        4.2.2 奇乾山地樟子松种群格局
        4.2.3 小结
    4.3 群落物种多样性
        4.3.1 沙地樟子松群落物种多样性
        4.3.2 山地樟子松群落物种多样性
        4.3.3 小结
    4.4 樟子松植被生物量
        4.4.1 沙地樟子松植被生物量
        4.4.2 山地樟子松植被生物量
        4.4.3 小结
    4.5 樟子松碳储量
        4.5.1 沙地樟子松碳储量
        4.5.2 山地樟子松碳储量
        4.5.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大、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森林的碳汇作用
        1.1.2 森林土壤碳库的作用
        1.1.3 中国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1.2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1.2.1 各种研究方法在不同尺度土壤碳储量研究中的应用
        1.2.2 森林SOC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大、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简介
    2.3 不同深林群落类型样地基本信息
    2.4 野外调查
    2.5 室内实验
        2.5.1 样品处理
        2.5.2 土壤化学指标的测定
    2.6 数据计算和处理
        2.6.1 碳密度计算
        2.6.2 生物气象因子提取
        2.6.3 统计分析
3 大、小兴安岭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析
    3.1 引言
    3.2 结果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群落类型间分配差异的影响
        3.3.1.1 大兴安岭典型演替序列分析
        3.3.1.2 小兴安岭典型演替序列分析
        3.3.2 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群落类型间分配差异的影响
4 大、小兴安岭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子分析
    4.1 引言
    4.2 分析结果
        4.2.1 生物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及主要因子相关性分析
        4.2.2 海拔
        4.2.3 坡度
        4.2.4 林分郁闭度
        4.2.5 土壤容重
        4.2.6 土壤pH值
        4.2.7 土壤氮素
    4.3 小结与讨论
5 大、小兴安岭土壤碳储量估算
    5.1 引言
    5.2 结果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
    6.1 结论
    6.2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6.2.1 本文存在的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汗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1.1 遗传多样性
        1.1.2 物种多样性
        1.1.3 生态系统多样性
        1.1.4 景观多样性
    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1.2.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1.2.3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1.2.4 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
    1.3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物种濒危程度研究进展
    1.6 物种保护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经营范围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貌特征
        2.2.2 气候
        2.2.3 地质与土壤
        2.2.4 河流
    2.3 天然资源
        2.3.1 植物资源
        2.3.2 野生动物资源
        2.3.3 自然景观资源
    2.4 立地类型
    2.5 社会经济条件及经营管理现状
    2.6 人为活动情况
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多样性研究
        3.1.2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研究
        3.1.3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方法
        3.2.2 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多样性研究方法
        3.2.3 植物濒危程度评价和保护级别评定研究方法
        3.2.4 本研究所采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4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
    4.1 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多样性分析
        4.1.1 植物分类群组成分析
        4.1.2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性分析
        4.1.3 植物的生活型分析
        4.1.4 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4.1.5 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的比较分析
    4.2 本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4.2.1 本区种子植物的起源
        4.2.2 植物区系的温带属性
        4.2.3 地理成分较复杂,地理联系广泛
        4.2.4 植物普遍性显着
    4.3 小结
5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研究
    5.1 植被分类
        5.1.1 植被分类原则
        5.1.2 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命名
        5.1.3 植被分类结果
    5.2 植被分布规律
    5.3 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特征
        5.3.1 几种主要山地植物群落类型特征
        5.3.2 几种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特征
    5.4 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4.1 群落内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分析
        5.4.2 主要森林群落α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5.4.3 群落间物种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
    5.5 小结
6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与优先关注级别分析
    6.1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
        6.1.1 植物濒危指标的确定
        6.1.2 植物濒危系数的计算
        6.1.3 植物濒危程度评定
    6.2 植物区域性优先关注级别的评定
        6.2.1 遗传损失系数的计算
        6.2.2 确定物种急切保护值的确定
    6.3 小结
7 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与建议
    7.1 植物濒危的原因
    7.2 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7.2.1 加强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7.2.2 加大保护区管理力度
        7.2.3 开发中注重保护
        7.2.4 利用科学手段逐步恢复天然植被
        7.2.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7.2.6 积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7.2.7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7.2.8 严防环境污染,保护植物生境
        7.2.9 引种植物种类需慎重考虑
    7.3 植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7.3.1 需要特殊重点保护的植物种
        7.3.2 需要特殊保护的植被类型
        7.3.3 需要特殊重点保护的生境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我国东北地区黑嘴松鸡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2 我国黑嘴松鸡分布区域及其变迁
    2.1 黑嘴松鸡的分布区域
    2.2 黑嘴松鸡分布区历史变迁
        2.2.1 内蒙古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西坡) 黑嘴松鸡的分布
        2.2.2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 黑嘴松鸡的分布
3 我国黑嘴松鸡资源状况
    3.1 黑嘴松鸡的分布密度与种群数量
    3.2 黑嘴松鸡在各个分布区的数量分布情况
        3.2.1 内蒙古黑嘴松鸡数量分布情况
        3.2.2 大兴安岭东坡黑嘴松鸡分布情况
        3.3.3 小兴安岭地区黑嘴松鸡分布情况
4 黑嘴松鸡栖息地调查
    4.1 黑嘴松鸡的主要生境
    4.2 影响黑嘴松鸡的主要生境因子
    4.3 求偶场生境
    4.4 营巢生境
    4.5 小兴安岭黑嘴松鸡栖息地现状
    4.6 内蒙古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西坡) 黑嘴松鸡栖息地现状
    4.7 黑龙江大兴安岭黑嘴松鸡栖息地现状
5 保护、管理与建议
    5.1 尽快开展黑嘴松鸡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
    5.2 建立我国黑嘴松鸡人工饲养基地
    5.3 长期坚持黑嘴松鸡监测工作
    5.4 加强黑嘴松鸡分布区狩猎与多种经营管理

(7)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东北地区冻土的特点及冻土退化现状
    2.1 东北地区冻土的特点
    2.2 东北地区冻土退化现状
3 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3.1 湿地生态系统变化
    3.2 森林生态系统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8)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外林火概况
        1.1.2 林火管理研究现状
        1.1.3 发达国家森林消防现状与发展趋势
        1.1.4 国内外应急管理现状
        1.1.5 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 研究区域概况
        1.2.1 自然概况
        1.2.2 社会经济概况
        1.2.3 林火特点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林火灾害分析与应急管理基础理论
    2.1 精准林业
        2.1.1 精准林业特点
        2.1.2 广义3S技术
    2.2 知识发现
        2.2.1 知识发现的基本理论
        2.2.2 知识发现的基本方法
    2.3 风险与风险管理
        2.3.1 风险及其表达式
        2.3.2 风险管理及研究现状
    2.4 应急管理
        2.4.1 突发公共事件
        2.4.2 应急管理
    2.5 小结
3 林火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3.1 影响因子的数据获取
        3.1.1 传统数据获取方法
        3.1.2 现代数据获取方法
    3.2 林火数据管理
    3.3 林火灾害的主要因子分析
        3.3.1 大兴安岭林区历年林火发生分析
        3.3.2 气象因子
        3.3.3 林业因子
        3.3.4 地理因子
        3.3.5 社会经济因子
    3.4 林火灾害发生偶合关联分析
        3.4.1 火灾发生的偶合关联分析
        3.4.2 林火灾害发生概率分析
    3.5 小结
4 林火灾害风险管理与控制
    4.1 森林火灾基础
        4.1.1 森林燃烧
        4.1.2 林火灾害等级分类与特点
    4.2 林火灾害风险与风险管理
        4.2.1 林火灾害风险
        4.2.2 林火灾害风险管理
    4.3 林火灾害风险判别与分析
        4.3.1 林火灾害风险判别
        4.3.2 林火灾害风险分析方法
    4.4 林火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
        4.4.1 风险发生概率大小
        4.4.2 风险后果严重程度
        4.4.3 风险评估
        4.4.4 风险预测
    4.5 林火灾害风险模糊积分评估模型
        4.5.1 林火灾害风险评估程序与指标体系
        4.5.2 林火灾害风险评估指标权值确定与量化处理
        4.5.3 林火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划分
        4.5.4 模糊测度与模糊积分
        4.5.5 林火灾害风险模糊积分评估模型
        4.5.6 林火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4.6 林火灾害风险控制与处理
        4.6.1 风险控制与处理的目的和要求
        4.6.2 风险控制与处理的对策和措施
    4.7 小结
5 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研究
    5.1 我国森林灭火救灾管理现状
        5.1.1 我国森林消防组织管理体系
        5.1.2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消防组织体系概况
    5.2 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基础
        5.2.1 基本概述
        5.2.2 遵循原则与要求
    5.3 监测与预警
        5.3.1 火灾监测
        5.3.2 火灾预警
    5.4 预防与应急准备
        5.4.1 火灾预防
        5.4.2 应急准备
    5.5 响应与处置
        5.5.1 分级响应
        5.5.2 应急处置
        5.5.3 应急决策
        5.5.4 重特大林火灾害应急处置决策模型构建
        5.5.5 重特大林火灾害应急处置对策
    5.6 善后与评估
        5.6.1 火灾评估
        5.6.2 火案查处
        5.6.3 灾后重建
        5.6.4 预案评估
        5.6.5 决策反馈
        5.6.6 总结讲评
    5.7 小结
6 阿尔山“5.13”特大林火灾害案例分析
    6.1 灭火救灾概况
        6.1.1 阿尔山林业局概况
        6.1.2 火灾及应急处置概况
    6.2 相关因子分析
        6.2.1 气象因子
        6.2.2 地理因子
        6.2.3 植被因子
        6.2.4 社会经济因子
    6.3 林火灾害风险分析
        6.3.1 林火灾害发生与风险分析
        6.3.2 林火灾害蔓延与后果分析
        6.3.3 林火灾害处置与风险分析
    6.4 救灾应急管理分析
        6.4.1 预警监测与应急准备
        6.4.2 应急响应与救灾处置
        6.4.3 灾后评估与善后处理
        6.4.4 启示与结论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林火灾害发生与气象条件
    7.2 林火灾害风险区划
    7.3 林火灾害发生规律
    7.4 林火灾害风险分析
    7.5 林火灾害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进展
    1.3 物种濒危程度研究进展
    1.4 研究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状况
    1.5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研究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植被景观
    2.2 研究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经济结构
        2.2.2 土地利用结构
        2.2.3 研究地区保护管理现状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点和调查线路的确定
        3.2.2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研究方法
        3.2.3 植物群落结构数量特征调查与分析方法
        3.2.4 植物濒危程度评价和保护级别评定研究方法
        3.2.5 保护区的退化草原群落对禁牧措施的响应研究方法
        3.2.6 本研究所采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4.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
    4.1 植物区系形成的自然背景
    4.2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2.1 植物分类群组成分析
        4.2.2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2.3 植物群落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2.4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4.2.5 植物区系与周围地区的比较分析
    4.3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4.4 植物区系来源和演变
    4.5 小结
5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
    5.1 植被分类
        5.1.1 分类原则
        5.1.2 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命名
        5.1.3 植被分类的方法
        5.1.4 植被分类结果
        5.1.5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与分布
    5.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5.2.1 主要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
        5.2.2 主要灌丛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
        5.2.3 主要草原、草甸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
        5.2.4 植物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
    5.3 小结
6.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和优先关注级别评定
    6.1 植物区域性濒危程度评价
        6.1.1 植物濒危指标的确定
        6.1.2 植物濒危系数的计算
        6.1.3 植物濒危程度评定
    6.2 植物区域性优先关注级别的评定
        6.2.1 遗传损失系数的计算
        6.2.2 物种急切保护值的评定
    6.3 保护措施建议
    6.4 小结
7. 退化草原群落对禁牧措施的响应
    7.1 过度放牧对草原群落的影响分析
        7.1.1 研究地点禁牧前牲畜数量变化
        7.1.2 退化草原的群落特征
        7.1.3 过度放牧对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2 退化草原对禁牧措施的响应
        7.2.1 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对禁牧的响应
        7.2.2 退化指示植物与原始群落优势种的群落特征变化
        7.2.3 主要植物重要值的变化
        7.2.4 群落动态及稳定性变化
    7.3 退化草原监测的监测指标探讨
        7.3.1 退化群落与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群落特征比较
        7.3.2 主要植物种群在恢复演替中的行为特征
        7.3.3 退化草原恢复过程中的主要监测指标
    7.4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和论着
致谢
附件1: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名录
景观图片

(10)黑水缬草挥发性成分及其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黑水缬草简述
        1.2.1 黑水缬草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1.2.2 黑水缬草的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1.2.3 黑水缬草的应用现状和市场前景
    1.3 缬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3.1 缬草属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3.2 萜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1.3.3 缬草属植物的药理和毒理研究进展
        1.3.4 种子休眠生理生态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 内蒙古乌玛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地貌
        2.1.2 水文
        2.1.3 气候
        2.1.4 植被
    2.2 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理地貌
        2.2.2 水文
        2.2.3 气候
        2.2.4 植被
    2.3 张广才岭五常市向阳林场自然地理概况
        2.3.1 地理地貌
        2.3.2 水文
        2.3.3 气候
        2.3.4 植被
3 研究方法
    3.1 黑水缬草野生资源的调查方法
        3.1.1 群丛划分原则
        3.1.2 调查区域内黑水缬草的分布
        3.1.3 群丛调查方法
        3.1.4 群丛调查方法
    3.2 黑水缬草种子休眠生理生态的研究方法
        3.2.1 实验材料的来源
        3.2.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3 黑水缬草栽培技术的研究
        3.3.1 实验地的选择
        3.3.2 供试种子的来源
        3.3.3 播种方法
        3.3.4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3.5 田间管理措施
    3.4 黑水缬草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3.4.1 实验材料的来源
        3.4.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黑水缬草群落学特征调查结果分析
    4.2 黑水缬草种子休眠生理生态研究结果分析
        4.2.1 恒温处理对黑水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4.2.2 变温处理对黑水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4.2.3 发芽基质对黑水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4.2.4 发芽试剂对黑水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4.2.5 种子浸泡液对黑水缬草种子自身及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4.2.6 种子粗提液对黑水缬草种子自身及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4.2.7 种子乙醚浸提液对黑水缬草种子自身及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4.2.8 种子乙醚浸提液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4.2.9 小结
    4.3 黑水缬草栽培技术实验结果分析
        4.3.1 黑水缬草种子适宜的播种时间实验
        4.3.2 黑水缬草种子适宜的留床密度实验
        4.3.3 黑水缬草种子适宜的种苗培育方式实验
        4.3.4 小结
    4.4 黑水缬草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概述乌玛林业局樟子松生境及分布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J]. 谢振光. 林业资源管理, 2017(02)
  • [2]大兴安岭野生笃斯越桔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繁育技术研究[D]. 伏鸿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01)
  • [3]内蒙古大兴安岭天然樟子松群落结构特征与碳储量研究[D]. 任丽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4]大、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 洪雪姣.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5]汗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卢平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6]我国东北地区黑嘴松鸡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J]. 尹远新,葛东宁,关学敏,孙红瑜,李忠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02)
  • [7]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J]. 何瑞霞,金会军,吕兰芝,于少鹏,常晓丽,杨思忠,王绍令,孙广友. 冰川冻土, 2009(03)
  • [8]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D]. 姜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9]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张书理.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10]黑水缬草挥发性成分及其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D]. 周英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乌马林业局樟子松生境及分布特征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