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灸治疗肩周炎20例

直接灸治疗肩周炎20例

一、直接灸治疗肩周炎2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依依[1](2021)在《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艾灸热敏态足三里对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气血虚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优选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气血虚型肩周炎诊断标准的60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热敏灸选取在肩井穴、阿是穴、膏肓俞三个穴区探查出的热敏态腧穴进行操作,针刺选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进行操作,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艾灸热敏态足三里穴。两组热敏灸时长皆为45分钟,针刺均采用平补平泻行针手法,留针30分钟。两组治疗皆是治疗6天后休息1天,此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各组受试者复发情况。选择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表来对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纳入疗效评判标准,试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录入,以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各指标评分对比分析(1)VAS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在改善疼痛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皆有疗效。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的关节疼痛症状,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疼痛症状改善更明显。(2)ROM评分两组治疗后RO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皆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两组治疗前后ROM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式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关节活动障碍情况,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改善更明显。(3)CMS评分两组治疗后CM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对于肩周炎的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三角肌肌力等的综合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皆可改善。两组治疗前后CMS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式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的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三角肌肌力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等综合情况,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改善更明显。2.疗效对比分析四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显示,痊愈1例,显效13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愈显率4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示:痊愈1例,显效6例,好转16例,无效7例,愈显率23.33%,总有效率76.67%。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气血虚型肩周炎,相比于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在其基础之上对足三里进行热敏灸干预更能有效提高愈显率及疗效。3.2个月后随访复发率对比分析治疗结束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各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3.33%,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10.00%,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结束2个月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别。结论:1.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其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改善明显,适合临床推广。2.相比于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在其基础之上对足三里进行热敏灸干预,更能有效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提高愈显率及疗效。

颜承凤[2](2020)在《运动灸联合肩三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运动灸联合肩三针傍针刺、单纯肩三针傍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疗效。方法:将66例风寒湿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运动灸联合肩三针傍针刺)和对照组(单纯肩三针傍针刺),各33例,均每周治疗6次为1疗程,2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VAS、ADL及ROM指标,进而判断两种疗法改善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活动度的疗效。结果:1.组内比较:(1)治疗前后,两组的VAS、ADL及ROM指标均有差异(P<0.01)。(2)随访时与治疗前,观察组VAS、ADL及ROM指标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仅VAS指标有差异(P<0.01)。(3)随访时与治疗后,两组VAS指标均无差异(P>0.05),ADL及ROM评分均降低(P<0.01)。2.组间比较:(1)治疗后,观察组的ADL及RO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2)随访时,两组VAS、ADL及ROM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有效率:在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0.6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P<0.05)。结论:1.两种疗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均有效,尤其运动灸联合肩三针傍针刺法在改善肩关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活动度方面优于肩三针傍针刺法。2.运动灸联合肩三针傍针刺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临床疗效优于肩三针傍针刺法。

王朝峰[3](2020)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观察烧山火针刺手法与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对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影响,并对总体疗效进行评价,探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有效性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临床收集84例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上的差异,在治疗结束后,对总体疗效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结果分析。结果:(1)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均有效。烧山火针刺手法试验组与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对照组比较,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试验组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烧山火针刺手法试验组与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对照组比较,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试验组在改善疼痛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总体疗效方面:试验组4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7.61%;而对照组42例患者,总有效率90.47%。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疗效构成比方面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烧山火针刺手法和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均能有效改善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症状,但烧山火针刺手法组的疗效更为显着,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这一传统针刺手法。

于珺[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杨士奇[5](2019)在《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与单纯针刺进行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麦粒灸法结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肩周炎急性期患者按1:1的比例分配至麦粒灸结合针刺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臂臑、阿是穴,对侧:肩痛穴,先针刺对侧肩痛穴,捻转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肩关节3分钟,做肩关节的前屈、外展、内收、后伸运动,再针刺局部穴位,留针30分钟;出针后行麦粒灸法,每穴5壮;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予以单纯针刺,操作同治疗组的针刺治疗。两组针刺治疗每天1次,麦粒灸隔天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疗程。记录分析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P)、Melle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VAS-P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VAS-P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Melle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Mell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急性期临床疗效较好,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肩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法。

朱燕侠[6](2019)在《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度、疼痛指数和肩关节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以提供一种疗效高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88例,从中随机抽取60例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将纳入的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针刺结合麦粒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以肩髁、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为主穴,结合远端配穴。每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治疗效果。通过观察两组的关节活动度(ROM)、疼痛指数(VAS)、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Constant-Murl(CMS)以及整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相关资料的比较,在年龄、病程、性别、VAS评分、ROM评分、CMS评分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较性。2.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降低(P<0.01),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降低(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降低(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症状,实验组优于对照组。3.对照组治疗后RO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实验组治疗后RO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ROM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4.对照组治疗后C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实验组治疗后C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CM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实验组优于对照组。5.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实验组30例患者中治愈4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方法均对瘀滞型肩周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麦粒灸和单纯针刺均能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症状、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并有较好的疗效,且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这说明,针刺结合麦粒灸是治疗瘀滞型肩周炎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刘前进[7](2019)在《艾灸配合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是在深入查阅大量有关治疗肩周炎的文献之后,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运用艾灸配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探讨艾灸配合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作用,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三个月后的长期疗效。为肩周炎患者找到一种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为肩周炎患者在预防和治疗肩周炎方面带来福音,为我国传统医学、循证医学在治疗肩周炎领域的数据库提供真实有效的研究数据和实践的案例。以便将来临床医生在给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时,能够切实有效的给予患者帮助,帮助患者早日解脱病困,健康幸福的生活。研究方法:经过对甘肃省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的肩周炎患者进行严格筛选,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肩周炎患者,运用Doll’s临床病例表将6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最终分为实验组30名患者,运用艾灸配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对照组30名患者,采用的方法是推拿拔罐的治疗方法。每名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为15天,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本研究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ore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Constant-Murley肩关节综合评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以及活动范围、肩部肌力进行疗效观察和疗效评价。统计方法: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在患者接受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了回访,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肩周炎患者的复发情况做以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的比较,年龄、性别、病程、患病部位、VAS评分、CMS评分在实验前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得出两组患着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VAS疼痛评分在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组间VAS疼痛评分比较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实验组在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3.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在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组间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4.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肩部肌力评分在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组间肌力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2.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可以看出实验组整体疗效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三个月后总复发率为11.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32%。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艾灸配合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症状,且治疗效果优于推拿拔罐的治疗方法。2.艾灸配合运动疗法能有效增加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与活动范围,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推拿拔罐的治疗方法。3.艾灸配合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肌力,治疗效果与推拿拔罐组的效果没有差异。4.艾灸配合运动疗法在整体疗效上优于推拿拔罐组的治疗效果。有效率高于推拿拔罐组。5.通过随访期间得出,艾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的长期效果优于推拿拔罐的治疗方法。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聂小峰[8](2018)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结合针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单纯针刀为对照,探讨刺络拔罐放血结合针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有效性,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即针刀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组)和针刀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针刀组患者根据肩关节解剖及压痛点(阿是穴,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刀操作,1周1次,共治疗2周。针刀结合刺络拔罐放血组则在针刀操作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放血,在沿疼痛部位所属的经络穴位或穴位,用三棱针(或5号采血针)点刺之后拔罐放血。1周1次,共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评分(VAS)和Melle评分,分别对患者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以判断疗效。结果:1.基本资料:纳入的60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肩关节疼痛评分、Melle评分等各项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2.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2.1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3.972,P=0.000<0.05,差异有统计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t=11.273,P=0.000<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表明两组疗法均能减轻患者疼痛。2.2两组治疗后组间疼痛评分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t=2.322,p<0.05,有统计差异,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止痛效果更好。3.治疗前后Melle评分比较3.1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t=14.722,P=0.000<0.0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t=13.11,P=0.000<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表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3.2两组治疗后组间功能评分比较,t=2.391,p=0.203>0.05,差异无统计意义。表明两组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具有类似的疗效。4.两组治疗的有效率比较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治愈率70.0%,显效16.7%,有效6.7%,无效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率43.3%,显效30%,有效6.7%,无效20%,总有效率为80%。两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针刀组。结论:两组在有效率方面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疼痛缓解情况方面,针刀加放血组优于单纯的针刀组。在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两组都体现出较好疗效。

贾汉超[9](2017)在《针灸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长时间以来可见肩部肌肉萎缩、黏连,是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女性高于男性。多有慢性劳损史,感受风湿邪史,中医称"五十肩"、"肩凝症"、"漏肩风"等。祖国医学认为肩关节炎属于痹症和着痹,在《素问·痹论》中就有这方面较为系统的认识,认为痹证发生多由风、寒、湿侵犯人体,经络血脉痹阻,营卫气血不畅所致。早期风寒湿邪侵

邓妍[10](2017)在《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是在自主功能锻炼的基础上,探究采用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肩周炎提供一种疗效确切、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案和组合。方法:入组的60例肩周炎患者均是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的患者,根据简单随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苍龟探穴针法)和对照组(传统针刺法),每组各30例,两组的穴位均取靳三针疗法中的肩三针(肩髃、肩Ⅱ针、肩Ⅲ针)、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作为主穴,治疗组中的肩三针选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对照组中的肩三针则选择传统针刺法,两组手三针均使用传统针刺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1个疗程为6次,周日休息1日,疗效评定是在持续2个疗程治疗之后。工作人员(不参与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前的评分以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评分,采取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定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表来评定患者肩关节疼痛缓解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情况、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疗效评价的标准取用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的肩周炎疗效标准。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方面,对治疗前两组病人对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患肩、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等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有可比性。2.观察指标比较方面,两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均可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肩关节功能。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值、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差值、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可比性(均P<0.05),说明苍龟探穴针法优于传统针刺法。3.临床疗效比较方面,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组和传统针刺法组进行两组间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经统计学秩和检验,疗效差异有可比性(P<0.05),说明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的治疗效果比传统针刺法更加明显。结论: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和传统针刺法均可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的肩部疼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且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的治疗效果比传统针刺法更加明显。

二、直接灸治疗肩周炎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灸治疗肩周炎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1.1 中医病名认识
        1.2 中医证型研究
        1.3 中医疗法研究
    2.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2.1 对肩周炎概念的认识
        2.2 发病机制研究
        2.3 肩周炎的西医治疗方式研究
    3.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受试对象来源
        1.2 受试对象分组
        1.3 诊断标准
    2.实验方案
        2.1 热敏腧穴探查
        2.2 治疗方式
        2.3 疗效评定
        2.4 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及疗效比较
    4.讨论
        4.1 对肩周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阳明经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4.3 选穴依据
        4.4 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4.5 试验结果分析
        4.6 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4.7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运动灸联合肩三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3 研究结果
        3.1 课题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结果比较
        3.4 安全性结果
        3.5 依从性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肩凝症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2 西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手段
    3 运动灸法的研究
        3.1 运动灸法的由来及特色
        3.2 运动灸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3 运动灸法的临床应用
    4 治疗机理探讨
        4.1 运动灸法治疗肩凝症的作用
        4.2 肩三针傍针刺治疗肩凝症的作用
        4.3 运动灸联合肩三针傍针刺治疗肩凝症的优势
    5 结果分析
        5.1 VAS评分比较
        5.2 ADL及 ROM评分比较
        5.3 临床疗效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5年针灸治疗肩凝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1.1.1 命名历史沿革
        1.1.2 病因病机研究
        1.1.3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2.1 肩周炎的病名认识
        1.2.2 肩关节的解剖学基础
        1.2.3 肩周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1.2.4 肩周炎的临床分期
        1.2.5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1.3 烧山火针刺手法探析
        1.3.1 烧山火针刺手法源流探析
        1.3.2 烧山火针刺手法操作探析
        1.3.3 烧山火针刺手法应用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病例剔除标准
        2.2.6 病例脱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随机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3 观察方法
        2.3.4 观察指标
        2.3.5 疗效评定指标
        2.3.6 评分评定
        2.3.7 不良反应处理
        2.3.8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2.4.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2.4.2 评分结果和临床疗效
        2.4.3 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机制
        3.1.1 祖国医学对针刺作用的阐释
        3.1.2 现代医学对针刺作用的研究
    3.2 烧山火针刺手法作用机制探析
        3.2.1 祖国医学对烧山火针刺手法热补机制的阐述
        3.2.2 现代医学对烧山火针刺手法的研究
    3.3 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依据
    3.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内容
        2.5 疗效评定标准
    3.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VAS-P评分的比较
    3.两组Melle评分的比较
    4.两组总体临床疗效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结果分析
    2.麦粒灸法缓解肩周炎急性期疼痛症状的机理
    3.针刺在肩周炎急性期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4.本研究所选穴位对肩周炎急性期的治疗作用探讨
    5.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附录3 Melle评分
    附录4 临床疗效观察病例报告表
    附录5 综述
        参考文献

(6)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状况
        一、肩周炎的定义
        —、肩周炎的病因
        三、肩周炎临床表现
        四、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第二节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状况
        一、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二、肩周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四、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第三节 麦粒灸治疗疾病的文献研究
        一、心脑血管疾病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三、肿瘤
        四、消化系统疾病
        五、泌尿系疾病
        六、妇科疾病
        七、皮肤科疾病
        八、免疫系统疾病
        九、乳房疾病
        十、骨伤科疾病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器具及材料
        三、取穴
        四、具体操作
        五、疗程
        六、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七、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治疗前资料比较
        二、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化较
        三、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化较
        四、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CMS评分比较
        五、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麦粒灸的作用机理
        一、刺激强,可产生长时间的无菌反应
        二、选穴精准,节省原料,副反应低
    第二节 选题依据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艾灸配合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中医对肩周炎的定义
        2.1.2 西医对肩周炎的定义
        2.1.3 艾灸疗法
        2.1.4 运动疗法
        2.1.5 推拿疗法
        2.1.6 拔罐疗法
    2.2 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2.2.1 传统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的分析
        2.2.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的分析
        2.2.3 传统医学治疗肩周炎的医疗方法
        2.2.4 现代医学治疗肩周炎的医疗方法
    2.3 艾灸疗法对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2.4 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对象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分期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剔除、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Constant-Murely)评分比较
        4.3.1 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比较
        4.3.2 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
        4.3.3 两组患者肩关节肌力评分比较
        4.3.4 两组患者(Constant-Murely)总分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4.5 两组患者回访比较
    4.6 结果
5 讨论与分析
    5.1 艾灸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5.2 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5.3 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5.4 拔罐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5.5 艾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6 结论
7 研究不足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8)刺络拔罐放血疗法结合针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其病名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肩周炎的相关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和研究
        一、肩关节发病的解剖基础
        二、肩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三、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刺络拔罐放血法
        一、放血疗法的渊源
        二、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机制探讨
        三、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操作
    第四节 针刀理论
        一、针刀理论概述
        二、针刀与肩周炎关系探讨
        三、针刀操作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及方法
    第三节 常见意外及处理
        一、晕针
        二、皮下瘀斑
        三、皮肤过敏
        四、皮肤起水泡
    第四节 统计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果
        一、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疼痛评分比较
        三、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四、有效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第一节 统计结果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改善VAS疗效分析
        三、改善肩关节Melle评分分析
        四、总体疗效分析
    第二节 治疗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针灸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评述与展望

(10)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病名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治疗
    第二节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一、病名认识
        二、发病机制
        三、治疗
    第三节 靳三针疗法
        一、起源
        二、组方原则
        三、临床应用
    第四节 苍龟探穴法
        一、起源
        二、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临床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机理
        一、针刺镇痛效应
        二、针刺促进软骨组织修复
        三、针刺抗炎机理
    第二节 选穴依据及其作用
        一、从中医学理论方面阐述
        二、从现代医学理论方面阐述
    第三节 苍龟探穴法的治疗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四、直接灸治疗肩周炎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依依.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运动灸联合肩三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的临床研究[D]. 颜承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王朝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D]. 杨士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分析[D]. 朱燕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艾灸配合运动疗法对肩周炎的疗效观察[D]. 刘前进.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刺络拔罐放血疗法结合针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聂小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针灸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J]. 贾汉超. 西藏医药, 2017(05)
  • [10]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直接灸治疗肩周炎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