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甲酸酯肟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氨基甲酸酯肟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一、氨基甲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与生物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1](2021)在《可见光诱导的烯烃氧氮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烯烃氮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过渡金属催化烯烃氮氧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2)无金属催化烯烃氮氧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3)可见光及其它催化烯烃氮氧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作者硕士期间在可见光诱导的烯烃氧氮双官能团化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详细探究了光敏剂在可见光诱导下经历能量转移过程催化烯烃与肟酯的分子间邻位O-N双官能团化反应。该反应中芳香族羧酸肟酯作为双官能团化试剂经历O-N键均裂得到两个自由基,随后经历烯烃的自由基-自由基双官能化反应得到区域选择性的烯烃氧氮双官能团化产物。研究证实:双官能团化的区域选择性是由活性较高的氧自由基引发,以较稳定的氮自由基终止。而且,铱催化剂在蓝色LED照射下即可引发该反应,无需任何外部氧化剂或还原剂。在无金属条件下,用紫色LED照射同样能够引发该反应。特别是,该策略符合当前有机合成提倡的原子经济,步骤经济和氧化还原经济的概念和主题。

吴程宇[2](2021)在《脱氢枞基抗真菌衍生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天然林业资源松香进行化学结构修饰,设计合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松香衍生物是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松香为原料,通过对其羧基化学改性修饰引入噻吩杂环,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向松香骨架中引入酰基硫脲、酰胺、酰腙、噻二唑等活性基团设计合成四类松香基衍生物,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抗真菌活性研究,初步建立其抗真菌活性构效关系,从而为高效松香基抗真菌药剂分子的合成提供理论指导,得到结论如下:(1)以松香为原料,经酰氯化、酰基硫脲化、酰胺化、亲核取代、亲核加成等反应,合成了脱氢枞基酰基硫脲、脱氢枞基酰胺、脱氢枞基酰腙、脱氢枞基噻二唑四类共80个化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电喷雾质谱及元素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确定了其结构。(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所合成的脱氢枞基衍生物进行抗真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脱氢枞基衍生物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脱氢枞基酰基硫脲类化合物对苹果腐烂真菌抑制活性较高,其中化合物2B在50μg/m L浓度下对苹果腐烂真菌抑制率为90.90%,其EC50值为2.574μg/m L优于阳性对照多菌灵(2.585μg/m L)。脱氢枞基酰胺类化合物对黄瓜枯萎真菌的抑制活性最佳,其中化合物3E在50.0μg/m L浓度下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率达到100.0%,其EC50值为0.974μg/m L优于多菌灵(0.992μg/m L)。脱氢枞基酰腙类化合物对苹果腐烂真菌具有一定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C和4F在50.0μg/m L浓度下对苹果腐烂真菌抑制率均大于70.0%,其EC50值分别为15.897μg/m L和14.717μg/m L,均大于多菌灵(2.585μg/m L)。脱氢枞基噻二唑类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真菌具有一定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5B和5I在50.0μg/m L浓度下对油菜菌核真菌抑制率均超过70.0%,其EC50值分别为5.502μg/m L和8.086μg/m L,接近于多菌灵(1.358μg/m L)。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在噻吩环上引入氟原子及硝基等吸电子取代基能显着提高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3)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了化合物3E对黄瓜枯萎病菌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E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在400.0μg/m L浓度下对黄瓜枯萎病菌的保护效果、治疗效果分别为74.36%和68.51%,均优于多菌灵。同时研究了化合物3E对黄瓜枯萎病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合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结果,发现化合物3E可显着影响菌丝的超微结构并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据此初步探究了化合物3E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作用机制,推测药剂分子可能破坏了菌体细胞内膜组织结构,导致细胞液外渗,影响细胞内渗透压平衡,并最终导致菌丝断裂消亡。

王林[3](2021)在《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和烷基酰基化反应》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对亲电性交叉偶联反应的深入研究,该方法学进一步拓展到了烯烃的亲电性双官能团化反应。由于在此类反应中不需预制备有机金属试剂或者有机硼试剂等,所以其具备高步骤经济性、高官能团兼容性与温和的反应条件,并为合成复杂分子提供了新的方法,因此也受到了有机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使用酰氯或者酸酐作亲电试剂,在烯烃分子中引入酰基合成酮类化合物,是烯烃的亲电性双官能团化的一个重要子集。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通过亲电交叉偶联反应进行酰基化反应以及烯烃亲电性双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在第二章节中,我们发展了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分子内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我们使用镍/喹啉的催化体系,以连有烯基的肟酯和酰氯或酸酐为底物,使用锌粉为还原剂,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合成了一系列吡咯啉类衍生物。相比已知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一氧化碳气体的使用,使得实验操作更加安全,同时也避免了使用预制备的有机硼试剂,而且反应中的酰氯或酸酐也容易商业化购买。另外,本论文还介绍了通过镍催化的缺电子烯烃的三组分的烷基酰基化反应高效合成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内容。该方法具备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和底物普适性。起始物中缺电子烯烃可以是烯基酯、烯基酰胺、烯基酮、烯基砜以及苯乙烯类化合物。此方法中的亲电性的酰基源不仅可以是芳基酸酐,也可以是烷基酸酐。更重要的是,反应对于1,1-二取代的烯烃也可以适用,由此能够得到含有季碳中心的酮类化合物。利用镍催化的交叉亲电偶联反应,我们分别实现了烯烃的两组分和三组分的亲电性酰基化反应,为复杂吡咯啉类化合物以及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当然这些反应也有不足之处,仍需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来解决。

冉川昆[4](2020)在《铜催化二氧化碳参与的烯丙胺氧烷基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地球温室效应也日越严重,但同时二氧化碳也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化学合成的角度讲,二氧化碳作为理想的碳一资源,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碳一合成子快速高效构建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C-C键广泛存在于各类有机化学物中,C-C键直接选择性活化和功能化可以实现分子骨架的重组,并通过与传统合成方法完全不同的策略合成出独特复杂分子。然而C-C键的活化在动力学上因过渡金属中心与碳碳键配位以及轨道方向的限制存在挑战。同时C-C键键解离能达到90 kcal/mol,也表示出C-C键断裂在热力学上的不利。环丁肟酯通过环张力释放C-C键断裂并参与后续的反应,为构建含氰基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过渡金属铜催化环丁肟酯C-C键断裂产生自由基,以CO2为羰基源,快速高效实现多功能恶唑啉酮的合成。在该工作中,以廉价易得的铜为反应催化剂,在一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氛围下,利用烯丙胺与二氧化碳原位生成的氨基碳酸盐为自由基受体,成功合成烷氰基取代的恶唑啉酮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范围和官能团兼容性,产物作为一种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的合成中间体,具有易于衍生,同时该反应可以放大规模到克级反应并以良好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通过机理验证实验,我们认为该反应经过自由基机制。基于此,开发了一种温和条件下铜催化烯丙胺选择氧烷氰基化反应,有望应用于恶唑啉酮的快速高效构建。

马晓玉[5](2020)在《具有D-A结构芳胺类可见光光引发剂的合成、光化学及在光聚合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光固化技术因环境污染低及固化速度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辐射固化、微电子和增材制造等技术领域。在光固化体系的组成中,光引发剂(PIS)决定着光固化机理、辐射光源、光固化速度及光固化后材料的性能。Norrish I型光引发剂可以通过断裂反应生成活性自由基直接引发聚合,因不需要胺类供氢体的共同引发而成为理想的光引发剂类型。目前已商品化的Norrish I型光引发剂主要应用于汞灯光源下的光固化体系,随着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的普及和应用,在光固化技术中急需开发新型的适用于LED光源的Norrish I型光引发剂。由此,本论文依据α-二酮、α-羰基甲酯和肟酯化合物的Norrish I型光反应特点,通过引入具有刚性共轭结构、优异的给电子能力和低氧化电位特点的芳胺基团,构筑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点的新型D-A结构光敏活性有机小分子,通过探索这些有机小分子的光物理和LED光源下的光化学反应特点,为Norrish I型光引发剂的开发及多组份型高效的光引发体系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以咔唑基、萘环和三苯胺基为发色团,α-二羰基为引发基团,构建了在可见光区具有吸收性能的D-A型α-二酮类化合物α-DKs和α-CDKs。在LED光源下的自由基光聚合体系中,α-DKs和α-CDKs表现出高效Norrish I型引发活性。通过α-DKs磷光光谱及瞬态吸收光谱研究,揭示了α-DKs和α-CDKs有机分子结构的激发三线态引发聚合,及三线态种类、寿命及跃迁几率等激发态性质的构效关系。稳态光解和电子顺磁共振(ESR-ST)实验结果证实了 α-DKs和α-CDKs在光激发下能发生Norrish I裂解反应。光固化实验同时表明α-CDKs通过醛基的引入,使得羰基间C-C键极化,作为NorrishI型光引发剂同α-DKs相比具有较高的引发效率。2、将所合成的α-DKs和α-CDKs作为鎓盐类光引发剂二芳基碘鎓盐(ION)的增感剂,考查了 α-DKs/ION体系和α-CDKs/ION体系在LED光源下的自由基和阳离子聚合中的光引发活性。通过稳态光解实验、电化学实验以及ESR-ST实验揭示了α-二酮类化合物α-DKs和α-CDKs与二芳基碘鎓盐间电荷转移增感机理。考查了 α-DKs和α-CDKs类引发剂在胺类供氢体存在下的光引发活性,揭示了 α-二酮类化合物同时可作为Norrish II型光引发剂,引发效率高于商业化引发剂樟脑醌(CQ)/胺体系。考查了 α-CDKs/过氧化苯甲酰(BPO)体系在LED光固化中的引发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体系BPO可促进α-CDKs的断裂,有利于自由基的生成。3、以芳胺基为给电子基和α-二羰基甲酯基为吸电基,构筑了吸收波长能达到460 nm以上α-羰基甲酯类化合物(MO)。该类化合物同样表现出在LED光源下高效Norrish I型引发活性。低温磷光光谱及寿命的研究,揭示了该类有机分子结构在激发三线态引发聚合及三线态种类等激发态性质的构效关系。稳态光解实验和ESR-ST实验表明α-羰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可以发生二次断裂,生成具有较高活性的甲基自由基。光固化实验证明了 α-羰基甲酸酯类即可以作为I型光引发剂还可以作为Ⅱ型光引发剂,并且可作为ION的三线态增感剂。4、以芳胺基为给电基,肟酯基为引发基团,三键作为桥联基团,构建了在可见光区具有吸收的D-π-D-A结构芳胺类肟酯(OXE),系统考查了 OXE和胺体系以及肟酯作为敏化剂的多组分引发剂体系的光化学反应以及在光聚合中的应用,包括OXE/ION、OXE/EDB、OXE/IONEDB、OXE/ION/TPP、OXE/ION/NVK 体系。通过稳态光解、荧光淬灭、循环伏安法以及ESR-ST等实验揭示OXE在可见光源激发下能发生Norrish I型反应,OXE组成的多组分体系之间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光聚合动力学曲线表明三组分的引发体系引发效率大于双组份大于单组分。

刘立鑫[6](2020)在《脱小分子偶联构建含sp2碳化学键的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sp2碳的化合物,如烯烃、芳烃、(非)芳香杂环等,是一类极其重要的有机分子和化工产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合成产物中。其中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是合成含sp2碳化学键的最为有效方法之一,在合成化学中备受关注。而传统的合成方法主要通过脱卤偶联反应实现,需要利用或者制备昂贵、不稳定以及敏感的金属或卤代偶联试剂,且副产物对环境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脱小分子偶联反应因释放尽可能少的废弃物(N2、H2、CO2、H2O),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可能在医药生产、天然产物合成及先进多功能材料制备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为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指导。本文从来源丰富、价格廉价和制备简单的新型偶联试剂羧酸衍生物和磺酰肼出发,基于脱小分子偶联的策略,通过(光诱导)自由基反应或和过渡金属催化的极性反应途径,实现了脱羧加成/环化、脱羧氧化偶联以及脱硫偶联-加成反应形成sp2C-X(C、P、S)键合成吲哚磷、3-烷基香豆素/喹(喔)啉酮、烯基膦以及三取代烯烃化合物。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开发了首例光催化易得炔基膦类化合物与活性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羧酸酯(NHPI)的脱羧加成-环化反应构建sp2C-sp3C和sp2C-sp2C(Ar)键,制备了38例官能化苯并[b]磷杂环戊烯(吲哚磷)化合物(8~82%收率)。此反应是首例报道在无金属、无氧化剂以及室温条件下合成吲哚磷骨架的方法。该反应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操作简单、无金属污染、高选择性、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炔基、烯基以及酰胺)和广泛的烷基源,使其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2)利用光氧化还原催化技术手段,研究了非芳香杂环化合物与NHPI酯的脱羧氧化偶联反应构建sp2C-sp3C键,高区域选择性地合成了一系列3-烷基香豆素/喹(喔)啉酮化合物(39个例子,35~81%收率)。该方法以绿色清洁的太阳光为光源,且光催化剂的用量可以降低至0.2 mol%,室温光照2小时即可高效地实现非芳香杂环3位sp2C-H键烷基化反应。3)首次探索了无过渡金属参与的室温条件下肉桂酸类衍生物与P(O)-H化合物的脱羧磷酸化反应构建sp2C-P键,其中以过氧化物TBPB作为氧化剂、KI为添加剂。该反应温和简单,并以令人满意的产率合成了广谱的E式烯基膦氧化物(34个例子,13~83%收率)。4)采用Pd/Cu催化氧化体系首次实现了炔酸酯与芳基磺酰肼的高区域和化学选择性地1,1-芳基砜基化构建sp2C-SO2和sp2C-sp2C(Ar)键的方法,得到了立体专一的E式多官能化的三取代烯烃化合物(37个实例,30~74%收率)。其中,芳基磺酰肼既发生Ar(C)-S键断裂脱N2、H2和SO2提供芳基,也发生S-N键断裂脱N2和H2提供砜基;当体系中含两种不同磺酰肼时,含给电子基团的做砜基源,另外一种做芳基源。此外,进一步研究了无需脱小分子,利用末端炔烃直接交叉二聚合成gem-1,3-烯炔化合物构建sp2C-spC键的反应。以简单的钯盐和TMEDA为催化剂,高效地控制了反应选择性,以优异的化学、立体以及区域选择性得到一种交叉二聚产物。该反应原子经济性高,底物适用范围广(59个例子,21~82%收率),包括6种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修饰,羟基、氨基、溴、碘、硼酯以及硅基等活性基团也能兼容。该反应首先活化受体分子,反应经历反式碳金属化过程,与已知的炔烃二聚反应的顺式碳金属化过程不同,是一种新类型的炔烃二聚反应。

邱婉婉[7](2020)在《香豆素肟酯类可见光引发剂: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具有“5E”特点(高效、适应性广、经济、节能、环保)的光固化技术已在涂层、胶黏剂、油墨等传统领域及3D打印等高新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节能高效的LED光源已逐步取代传统的UV汞灯,成为光固化领域的主流辐射源。然而,由于LED光源发射谱带窄,且发射波长主要集中在UV-A及可见光等长波区域,因此,传统的短波UV光引发剂难以与之有效匹配。如何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以构筑高效的LED光引发剂是光固化领域极富挑战的基础难题之一。本课题以香豆素肟酯为核心结构,通过调控肟酯末端基团的结构和取代位点,以及增加体系共轭长度的方式,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高效的可见光香豆素肟酯类光引发剂,在系统研究其结构-性能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该类光引发剂在厚层材料光固化及3D打印中的应用。本文第一部分以二乙胺基香豆素作为生色团,肟酯作为裂解基团,通过在肟酯末端引入具有不同结构及不同取代位点的五元杂环制备了四种新型杂环香豆素肟酯类光引发剂(2-O,2-S,3-O,3-S)。该类引发剂的主吸收峰在400-480 nm之间,能有效匹配常见的405 nm和450 nm的LED光源。辐照下激发态肟酯分子发生N-O键均裂,经过快速脱羧后形成的杂环(呋喃和噻吩)自由基可高效引发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其中2号位取代的噻吩自由基的引发效率最高,其引发活性与苯环自由基相当。杂环香豆素肟酯类光引发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高于160℃),且在稀溶液和树脂体系中均展示了优异的光漂白特性,可用于制备光固化深度达10 mm的厚层材料,在齿科修复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在香豆素7号位引入对二甲胺基苯乙炔结构以增加体系共轭长度的方式,设计并合成了三种长共轭香豆素基肟酯类光引发剂(OEC4,OEC3-1和OEC3-2),系统研究了不同取代位点(OEC4与OEC3-1)以及末端基团种类(OEC3-1与OEC3-2)对其光引发性能的影响。该类引发剂的主要吸收波长在380-480 nm,其中,具有较好分子平面性的3号位取代肟酯(OEC3-1)的εmax是4号位取代肟酯OEC4的2倍。与末端含苯环结构的OEC3-1相比,含乙烯基结构的OEC3-2具有更快的光解速率。在450 nm的LED光辐照下,该类光引发剂可有效引发丙烯酸酯聚合,其中OEC3-2的引发效率最高,其引发活性优于商品化光引发剂Lucirin TPO。此外,该类长共轭香豆素基肟酯引发剂具有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208-536 GM),通过双光子3D打印可构筑一系列亚微米级的三维精细结构。本文第三部分针对目前因光引发剂残留和迁移导致的使用安全问题,通过在肟酯末端引入碳碳双键的方式,合成了一种可聚合的香豆素肟酯光引发剂(DCCA),并以末端含苯基的肟酯引发剂(DCCB)作为参比。在450 nm的LED光源辐照下,DCCA可高效引发丙烯酸酯和巯-烯体系光聚合,其引发效率高于DCCB和商品化光引发剂Lucirin TPO。进一步将DCCA用于DLP 3D打印,可构建高精度的江南大学三维校徽模型。由于含末端碳碳双键的DCCA可参与聚合反应,因此,未光解的引发剂分子会被锁定在聚合物网络中,其打印制件的光引发剂迁出率远小于DCCB。该类可聚合的香豆素肟酯光引发剂在生物医药、食品包装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杨森[8](2020)在《单电子转移催化下烷基自由基的产生及其与亚胺加成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其衍生物在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有的天然氨基酸数量及种类无法满足其在医药、生命科学、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各种非天然氨基酸的合成方法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亚胺是一种含不饱和碳氮双键的化合物,将其作为亲电试剂来合成胺及氨基酸衍生物的反应被广泛且深入地研究。近些年,随着自由基化学的发展,亚胺参与的单电子转移反应也受到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本论文主要以亚胺作为受体,研究了一系列亲核性的烷基自由基对其的加成反应。在此体系中,本文通过探索新颖、温和且兼容性好的烷基自由基产生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多官能团化的非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并展现了单电子转移催化下亚胺的自由基串联反应模式的优良应用前景。1)通过光敏剂与氢原子转移试剂的高效协同催化作用,在可见光促进下实现了环醚α-位(二氧五环、四氢呋喃等)对氟烷基亚胺的自由基加成反应。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以专一的位点选择性和较高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的含氟氨基缩醛类化合物。机理研究表明,光敏剂与氢原子转移试剂之间存在高效的协同催化效应。经过衍生化的研究,产物能被进一步转化为含氟的氨基醇、氨基酸酯化合物。2)鉴于醚的α-位与亚胺的高自由基反应活性,尝试通过亲电性自由基对烯醇醚的加成来原位产生氧烷基自由基中间体,并与亚胺发生反应,进而实现极性反转的三组分自由基加成串联反应。经过研究发现,叠氮三甲基硅烷在小分子酮类光敏剂催化氧化下生成的亲电性叠氮自由基,对富电子的烯醇醚进行加成后,所生成的亲核性氧α-位自由基能够被亚胺捕获,得到与传统的Mannich反应区域选择相反的产物。在最优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含叠氮基的非天然氨基酸酯。经过进一步的官能团转化,合成了含叠氮基的氨基醇、氨基酸、吗啉等化合物。叠氮基团也能发生高度选择性的反应,以制备1,3-二胺,以及三氮唑等衍生品。一系列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个串联反应中,叠氮自由基对烯醇醚的加成是相对较快的步骤,对整体反应速度无明显的影响,氧α-位自由基中间体对亚胺的加成是该反应的决速步。3)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有机染料氧化亚磺酸盐生成的砜基自由基能够对烯烃进行加成得到烷基自由基。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砜基自由基启动的亚胺、烯烃三组分加成串联反应。经过研究发现,该反应相比于叠氮自由基参与的串联反应有更好的底物普适性,不仅适用于富电子的烯醇醚,还能将未活化烯烃转化为自由基中间体并集成到目标产物中。在这个反应体系中,我们合成了结构多样的含砜基的氨基酸酯化合物。经过自由基钟的实验,可以强有力地证明该反应是经过自由基的途径进行的。4)在催化条件下,环丁酮肟酯先被低价态的铁物种还原,然后经N–O键断裂和βC–C键裂解后,得到烷基自由基中间体。与此同时,两分子高价态的铁络合物氧化甘氨酸酯,原位生成亚胺。烷基自由基对此亚胺进行加成后,产生的氮自由基中间体再次被低价铁还原,最终实现了肟酯与甘氨酸酯的选择性C–C交叉偶联反应。该方法能被用于制备一系列β或γ位取代的赖氨酸,以及多种非天然氨基酸衍生物。机理研究表明,相对于其它常见的廉价金属催化剂,铁络合物对于甘氨酸酯与烷基自由基偶联反应中的位点选择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动力学和控制实验,我们能够进一步确认现场生成的亚胺是该反应的烷基自由基受体。

吴忠达[9](2020)在《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酰肼和氨肟酯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提出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杀虫剂在农业生产过程对害虫的防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大量杀虫剂的滥用导致了靶标生物的耐药性增强以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坏,因此开发一款新型高效性、高环保、无交互抗性和低残留的绿色杀虫剂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苯基吡唑类杀虫剂的代表性化合物—氟虫腈是一种高生物活性的广谱杀虫剂,为了节省杀虫剂的开发成本,本论文借鉴派生药物研发的“Me-too”策略和药学活性基团拼接原理,合成了一系列基于氟虫腈苯基吡唑骨架的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酰肼和氨肟酯衍生物,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氟虫腈为先导化合物,选择8种不同结构的烷基醇作为反应物和反应溶剂,以FeCl3为催化剂为该反应提供酸性条件,利用溶剂热法合成8个苯基吡唑酯化中间产物W。再以中间产物W为底物在DMF为溶剂,Na H作碱性试剂条件下与6种溴代烷反应,最终生成20个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产物X。通过核磁、红外和X-Ray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推测和对合成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合成化合物X1b的最佳反应条件:碱性试剂为Na H,溶剂为DMF,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 h。通过反相HPLC测定的色谱容量因子log K来对部分化合物X的疏水性能进行研究,这为后续研究其生物活性做好铺垫和检测其构效关系提供参考2、以氟虫腈为先导化合物,先在FeCl3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与正丙醇反应合成苯基吡唑羧酸酯产物,该羧酸酯再与水合肼反生肼解反应合成酰肼中间体。以酰肼中间体为原料与不同结构的酰氯反应合成10个化合物IV,再选择化合物IV7和IV10为原料分别与苯乙酰氯和丙酰氯反应合成两个化合物V,所合成上述化合物通过红外、核磁、质谱等手段进行表征验证。并对苯基吡唑酰肼衍生物的反应机理进行推测:在酸性条件下氟虫腈结构上的氰基(—C≡N)醇解生成羧酸酯,羧酸酯与肼发生亲核-消除反应得到酰肼中间体,酰肼中间体与酰氯再亲核-消除得到化合物IV和V。经过对苯基吡唑酰肼衍生物的合成条件优化实验,得出合成化合物IV的最佳条件。3、以氟虫腈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盐酸羟胺与三乙胺中和制备出羟胺,羟胺再与氟虫腈吡唑环3号位氰基反生反应合成氨肟中间体。以氨肟中间体为原料,THF为溶剂,Na H为碱性试剂,与不同结构的磺酰氯反应,合成9个苯基吡唑氨肟酯化合物H,并通过红外、核磁和X-Ray单晶衍射等表征手段进行结构验证,还得到了化合物H1的单晶结构。此外,还以氨肟中间体为原料,二氯甲烷为溶剂,三乙胺为碱性试剂,与丙烯酰氯反应,合成3个苯基吡唑氨肟酯化合物L,并通过核磁、红外等表征手段进行结构验证。并对合成苯基吡唑氨肟酯化合物H的可能反应机理进行推测。经过对苯基吡唑氨肟酯衍生物的合成条件优化实验,得出合成化合物H的最佳条件。

刘思[10](2019)在《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含肟类结构的化合物往往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杀虫、杀菌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在农药创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杂环化合物是新世纪农药创制的主题,含氮杂环尤其引人关注,而吡啶作为苯的电子等排体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金刚烷是三环烷烃的一种,结构高度对称呈笼状,热稳定性强,具有抗氧化性,强脂溶性,低毒性等特点,因此,将金刚烷结构引至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中往往会增强其生物活性,然而,金刚烷结构却很少应用于农药分子的设计研发领域。为了寻找新型的农药杀菌剂,本文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和分子合理化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22种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并进行离体抑菌活性的测试研究,为新型农药的创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杀菌剂啶斑肟为先导化合物,以3-甲基吡啶、LDA、金刚烷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首先合成出中间体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中间体与烷/苄氧基胺盐酸盐在吡啶作为溶剂的条件下发生肟化反应,合成了11种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醚(Ⅰ)。2.将(1)中的中间体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经盐酸羟胺肟化反应生成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乙酮肟与取代苯甲酰氯发生酯化反应合成11种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Ⅱ)。3.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过IR、1H NMR、13C NMR、HRMS确认,并对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波谱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确定了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峰的归属。4.以番茄灰霉菌、茄子菌核菌、黄瓜炭疽菌和玉米纹枯菌四种真菌为测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系列Ⅰ与系列Ⅱ的室内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Ⅰ抑菌活性良好,在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活性测试中,Id、Ig的EC50值分别能达到9.66、8.90μg/m L低于对照药剂百菌清(14.11μg/m L),说明两种化合物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要好过市售药品百菌清。对于茄子菌核菌的抑制活性测试,Id、Ie、If的EC50分别达到了11.25、14.04、12.87μg/m L,均小于百菌清(14.52μg/m L),说明两种化合物对茄子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也要好过市售药品百菌清。目标化合物Ⅱ表现出中等的抑菌活性,活性比目标化合物系列I整体较差。

二、氨基甲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与生物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甲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与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可见光诱导的烯烃氧氮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烯烃的氮氧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过渡金属催化烯烃氮氧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1.2.1 锇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2.2 铑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2.3 钌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2.4 钯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2.5 铜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2.6 铁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2.7 锰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3 无金属催化烯烃氮氧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1.4 可见光及其他催化烯烃氮氧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1.4.1 光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4.2 电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1.4.3 酶催化烯烃的氮氧化反应
    参考文献
第2章 可见光诱导的烯烃氧氮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条件优化
        2.2.2 底物拓展
        2.2.3 抗癌药物的合成及结构验证
        2.2.4 控制实验
    2.3 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芳香族羧酸肟酯制备的一般过程
        2.4.2 光催化芳香族羧酸肟酯与烯烃的氧氮化反应的一般过程
        2.4.3 抗癌药物的合成及结构验证的一般过程
    2.5 化合物表征和数据
    参考文献
代表化合物谱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脱氢枞基抗真菌衍生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松香化学改性的研究进展
        1.2.1 松香的组成与结构
        1.2.2 松香化学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3 松香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松香衍生物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3.2 松香衍生物抗真菌活性研究进展
        1.3.3 松香衍生物除草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 噻吩及其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脱氢枞基酰基硫脲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合成实验
        2.2.3 抗真菌活性实验
    2.3 结果和讨论
        2.3.1 脱氢枞基酰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
        2.3.2 光谱分析
        2.3.3 抗真菌活性研究
        2.3.4 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氢枞基酰胺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合成实验
        3.2.3 抗真菌活性实验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脱氢枞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3.3.2 光谱分析
        3.3.3 抗真菌活性研究
        3.3.4 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氢枞基酰腙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合成实验
        4.2.3 抗真菌活性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脱氢枞基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
        4.3.2 光谱分析
        4.3.3 抗真菌活性研究
        4.3.4 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脱氢枞基噻二唑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合成实验
        5.2.3 抗真菌活性实验
    5.3 结果和讨论
        5.3.1 脱氢枞基噻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5.3.2 光谱分析
        5.3.3 抗真菌活性研究
        5.3.4 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脱氢枞基酰胺药剂对黄瓜枯萎真菌的抗真菌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6.2.2 扫描电镜
        6.2.3 透射电镜
        6.2.4 电导率法测试菌体细胞膜通透性
        6.2.5 室内活体盆栽防效实验
    6.3 结果和讨论
        6.3.1 扫描电镜结果和分析
        6.3.2 透射电镜结果和分析
        6.3.3 松香基药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6.3.4 松香基药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防治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部分化合物红外表征图谱(FTIR)
    附录 B 部分化合物核磁共振表征图谱(~1H NMR~(13)C NMR)
    附录 C 部分化合物电喷雾质谱表征图谱(ESI-MS)
致谢
个人简历

(3)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和烷基酰基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过镍催化交叉亲电偶联反应合成酮的研究进展
        1.2.1 酰卤作酰基亲电试剂
        1.2.2 酸酐作酰基亲电试剂
        1.2.3 活化酰胺作酰基亲电试剂
        1.2.4 酯作酰基亲电试剂
        1.2.5 醛作为酰基亲电试剂
        1.2.6 腈作为酰基亲电试剂
    1.3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双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3.1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双烷基化反应
        1.3.2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烷基芳基化反应
        1.3.3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双芳基化反应
        1.3.4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芳基烯基化反应
        1.3.5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烷基酰基化反应
        1.3.6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芳基酰基化反应
        1.3.7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氨甲酰基酰基化反应
    1.4 镍催化烯烃氧化还原中性的烃基酰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5 肟酯作亲电试剂的烯烃氧化还原中性的亚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5.1 铜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5.2 钯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5.3 铁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5.4 光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5.5 镍催化烯烃亚胺化反应
    1.6 本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
    2.1 引言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反应底物的拓展
    2.4 反应产物3a的衍生化反应
    2.5 反应机理的研究
        2.5.1 机理控制实验
        2.5.2 手性催化体系下的尝试
        2.5.3 可能的反应机理
    2.6 本章小结
    2.7 实验部分
        2.7.1 试剂药品
        2.7.2 实验仪器
        2.7.3 γ,δ-不饱和肟酯的合成
        2.7.4 酰氯的合成
        2.7.5 镍催化的1,2-亚胺基酰基化反应
        2.7.6 3a的衍生化反应
    2.8 新原料和吡咯啉类化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参考文献
第3章 镍催化三组分的缺电子活化烯烃亲电性的烷基酰基化反应
    3.1 引言
    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 反应底物的拓展
    3.4 反应机理的研究
        3.4.1 控制实验
        3.4.2 可能的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3.6 实验部分
        3.6.1 试剂药品
        3.6.2 实验仪器
        3.6.3 溴代叔烷烃的合成
        3.6.4 烯烃的合成
        3.6.5 镍催化缺电子烯烃亲电性的烷基酰基化反应
        3.6.6 合成克级规模的4aac
        3.6.7 失败的例子
    3.7 新原料和产物的结构和表征
    参考文献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部分新化合物核磁谱图

(4)铜催化二氧化碳参与的烯丙胺氧烷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二氧化碳简介
        1.1.1 二氧化碳基本结构及性质
        1.1.2 二氧化碳参与杂环的合成
        1.1.3 二氧化碳参与羧酸的合成
    1.2 环丁肟酯简介
        1.2.1 过渡金属催化历程
        1.2.2 可见光催化历程
第二章 铜催化二氧化碳参与烯丙胺选择性氧烷基化
    2.1 恶唑啉酮合成
    2.2 研究内容
        2.2.1 反应设计
        2.2.2 条件筛选
        2.2.3 底物拓展
        2.2.4 应用研究
        2.2.5 机理研究及反应机理
        2.2.6 总结
    2.3 实验部分
        2.3.1 总体说明
        2.3.2 实验操作步骤
        2.3.3 底物合成
        2.3.4 产物表征数据
    2.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产物核磁谱图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5)具有D-A结构芳胺类可见光光引发剂的合成、光化学及在光聚合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光聚合简介
    1.2 光引发体系的光化学反应类型
        1.2.1 NorrishⅠ型反应
        1.2.2 NorrishⅡ型反应
        1.2.3 氧化还原反应
    1.3 芳胺类化合物概述
    1.4 α-二羰基化合物的光化学以及在光聚合领域中的应用
        1.4.1 α-二羰基化合物的光化学性质
        1.4.2 α-二羰基化合物在光聚合中的应用
    1.5 肟酯化合物的光化学及在光聚合中的应用
        1.5.1 肟酯化合物的光化学性质
        1.5.2 肟酯化合物在光聚合中的应用
    1.6 α-羰基甲酸酯的光化学及在光聚合领域中的应用
        1.6.1 α-羰基甲酸酯的光化学
        1.6.2 α-羰基甲酸酯在光聚合中的应用
    1.7 论文研究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A型α-芳胺二酮的合成、光化学及在光聚合中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路线
        2.2.3 分析、表征及光物理性能测试实验方法
        2.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稳态光解实验
        2.2.3.2 荧光光谱
        2.2.3.3 磷光光谱
        2.2.3.4 理论计算
        2.2.3.5 激光闪光光解实验
        2.2.3.6 ESR-ST测试
        2.2.3.7 光聚合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与表征
        2.3.2 分子结构优化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4 激发单线态的性质
        2.3.5 三线态性质
        2.3.5.1 磷光光谱
        2.3.5.2 闪光光解
        2.3.6 光化学性质研究
        2.3.6.1 α-DKs光化学机理研究
        2.3.6.2 α-DKs/ION体系的光化学机理研究
        2.3.7 α-二酮在光聚合中的应用
        2.3.7.1 α-DKs引发自由基聚合
        2.3.7.2 α-DKs/TEOA体系引发自由基聚合
        2.3.7.3 影响光聚合的因数
        2.3.7.4 α-DKs/ION体系引发自由基聚合
        2.3.7.5 α-DKs/ION体系引发阳离子聚合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醛基的α-二酮的合成、光化学及在光聚合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合成路线
        3.2.3 分析、表征及光物理性能测试
        3.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稳态光解实验
        3.2.3.2 荧光和磷光光谱
        3.2.3.3 理论计算实验
        3.2.3.4 ESR-ST测试
        3.2.3.5 光聚合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与表征
        3.3.2 结构优化
        3.3.3 紫外吸收光谱
        3.3.4 荧光和磷光光谱性质
        3.3.5 光化学性质的研究
        3.3.5.1 α-CDKs单组分稳态光解及光化学机理研究
        3.3.5.2 α-CDKs/BPO双组份光化学机理研究
        3.3.5.3 α-CDKs/胺体系的光化学机理
        3.3.5.4 α-CDKs/ION体系的光化学机理
        3.3.6 α-CDKs作为Norrish Ⅰ光引发剂在自由基光聚合中的应用
        3.3.7 α-CDKs作为Norrish Ⅱ光引发剂在自由基光聚合中的应用
        3.3.8 α-CDKs/BPO体系在光聚合中的应用
        3.3.9 α-CDKs/ION体系在自由基光聚合中的应用
        3.3.10 α-CDKs/ION体系在阳离子光聚合中的应用
        3.3.11 α-CDKs/ION和α-CDKs/ION/BPO体系在混杂体系中的应用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A型α-羰基甲酸酯的合成、光化学及在光聚合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合成路线
        4.2.3 分析与表征
        4.2.3.1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稳态光解实验
        4.2.3.2 冷光光谱
        4.2.3.3 理论计算实验
        4.2.3.4 光聚合
        4.2.3.5 ESR-ST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的设计合成
        4.3.2 α-羰基甲酸酯的光物理性质
        4.3.2.1 UV-vis吸收光谱
        4.3.2.2 理论计算
        4.3.2.3 冷光光谱性质
        4.3.3 光化学机理研究
        4.3.3.1 单组分光化学机理研究
        4.3.3.2 α-羰基甲酸酯/TEOA双组分体系光化学机理研究
        4.3.3.3 α-羰基甲酸酯/ION双组分体系光化学机理研究
        4.3.4 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4.3.4.1 MO光引发剂在自由基光聚合中的应用
        4.3.4.2 α-羰基甲酸酯/胺光引发剂体系在自由基光聚合中的应用
        4.3.4.3 α-羰基甲酸酯/ION光引发体系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D-π-D-A肟酯的多组分光化学机理研究及在光聚合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合成路线及表征
        5.2.3 分析与表征
        5.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稳态光解实验
        5.2.3.2 荧光性质实验
        5.2.3.3 循环伏安法
        5.2.3.4 电子顺磁(ESR-ST)共振实验
        5.2.3.5 光聚合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UV-vis吸收光谱
        5.3.2 理论计算
        5.3.3 荧光光谱
        5.3.4 光引发机理研究
        5.3.4.1 OXE单组分光解机理实验探究
        5.3.4.2 多组分光解机理实验探究
        5.3.4.3 荧光淬灭
        5.3.4.4 循环伏安曲线
        5.3.4.5 光化学机理推测
        5.3.5 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5.3.5.1 OXE作为NorrishⅠ 型光引发剂在自由基光聚合中的应用
        5.3.5.2 OXE/additives双组分光引发剂在自由基光聚合中的应用
        5.3.5.3 OXE/ION/additives三组分光引发剂在自由基光聚合中的应用
        5.3.5.4 OXE/ION光引发体系在阳离子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附录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脱小分子偶联构建含sp2碳化学键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脱小分子偶联构建sP~2C-C键
        1.2.1 脱CO_2偶联构建sp~2C-sp~3C键反应
        1.2.1.1 脂肪酸脱CO_2与末端烯烃/炔烃的Heck偶联反应
        1.2.1.2 烯基羧/卤化物与烷基试剂脱CO_2偶联反应
        1.2.2 脱SO_2构建sp~2C-sp~2C键反应
        1.2.3 交叉脱H_2偶联构建sp~2C-spC键反应
    1.3 脱小分子偶联构建sP~2C-SO_2键
    1.4 脱HX或H_2构建sP~2C-P键
    1.5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立题依据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光催化NHPI与炔基膦脱羧加成-环化合成吲哚磷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2.2.2 实验原料的合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优化
        2.3.2 底物的普适性考察及合成应用
        2.3.3 部分底物的光学性质
        2.3.4 机理探究
    2.4 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2.4.1 产物合成
        2.4.2 产物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催化NHPI脱羧与非芳香杂环3位C-H键烷基化的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3.2.2 实验反应原料的合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条件优化
        3.3.2 底物的普适性考察及合成应用
        3.3.3 实验机理探究
    3.4 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3.4.1 产物合成
        3.4.2 产物结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金属参与的肉桂酸与P(O)-H化合物脱羧磷酸化的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优化
        4.3.2 底物的普适性考察及合成应用
        4.3.3 机理探究
    4.4 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4.4.1 产物合成
        4.4.2 产物结构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钯催化末端炔烃与芳基磺酰肼的1,1-芳基砜基化的反应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5.2.2 实验原料的合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条件优化
        5.3.2 底物的普适性考察
        5.3.3 机理探究
    5.4 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5.4.1 产物合成
        5.4.2 产物结构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钯催化末端炔烃gem选择性交叉二聚合成1,3-烯炔的反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6.2.2 实验原料的合成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条件优化
        6.3.2 底物的普适性考察及合成应用
        6.3.3 机理探究
    6.4 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6.4.1 产物合成
        6.4.2 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 C 部分产物的NMR谱图

(7)香豆素肟酯类可见光引发剂: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固化技术
        1.1.1 光引发原理
    1.2 光引发剂
    1.3 可见光引发剂
        1.3.1 多组分可见光光引发体系
        1.3.2 单组分可见光引发剂
        1.3.3 近红外光引发剂
    1.4 肟酯类光引发剂
        1.4.1 肟酯引发剂的光解机理研究
        1.4.2 R_1基团对肟酯光引发剂活性的影响
        1.4.3 R_2基团对肟酯类光引发剂活性的影响
        1.4.4 R_3基团对肟酯类光引发剂活性的影响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杂环香豆素基肟酯类光引发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新型杂环香豆素基肟酯光引发剂的合成
        2.2.4 光物理性能表征
        2.2.5 光解及热稳定性表征
        2.2.6 可见光聚合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分析
        2.3.2 光物理行为研究
        2.3.3 光解过程研究
        2.3.4 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2.3.5 热稳定性研究
        2.3.6 光漂白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共轭型香豆素基肟酯类光引发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长共轭型香豆素基肟酯光引发剂的合成
        3.2.4 光物理性能表征
        3.2.5 光化学性能表征
        3.2.6 可见光聚合实验
        3.2.7 双光子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分析
        3.3.2 光物理性质性能
        3.3.3 光解过程研究
        3.3.4 光聚合动力学
        3.3.5 双光子性能研究
        3.3.6 热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迁移性香豆素基肟酯类光引发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可聚合的香豆素基肟酯光引发剂的合成
        4.2.4 光物理性能表征
        4.2.5 光化学性能表征
        4.2.6 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4.2.7 DLP3D打印
        4.2.8 残留光引发剂迁移性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分析
        4.3.2 光物理性能
        4.3.3 稳态光解研究
        4.3.4 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4.3.5 DLP3D打印研究
        4.3.6 残留光引发剂的迁移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单电子转移催化下烷基自由基的产生及其与亚胺加成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亚胺的传统反应性
    1.2 亚胺的自由基烷基化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参考文献
2 可见光诱导氟烷基亚胺的氢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反应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可见光诱导氟烷基亚胺的氢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反应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5 参考文献
3 可见光诱导烯醇醚与亚胺的极性反转自由基加成反应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可见光诱导烯醇醚与亚胺的极性反转自由基加成反应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5 参考文献
4 砜基自由基引发烯烃、亚胺三组分加成串联反应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砜基自由基引发烯烃、亚胺三组分加成串联反应的研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5 参考文献
5 铁催化肟酯与甘氨酸衍生物的选择性C–C偶联反应的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铁催化肟酯与甘氨酸衍生物的选择性C–C偶联反应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5.4 实验部分
    5.5 参考文献
6 全文总结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展望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拟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代表性化合物附图

(9)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酰肼和氨肟酯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有机杀虫剂的结构及应用概况
        1.2.1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结构及应用概况
        1.2.2 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结构及应用概况
        1.2.3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结构及应用概况
        1.2.4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结构及应用概况
    1.3 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农药中的应用
    1.4 肟酯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农药中的应用
    1.5 苯基吡唑类农药代表—氟虫腈的研究进展
        1.5.1 氟虫腈吡唑环3号位氰基的修饰及应用
        1.5.2 氟虫腈吡唑环5号位氨基的修饰及应用
        1.5.3 氟虫腈苯环的修饰及应用
        1.5.4 氟虫腈结构上其他位置的修饰及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及疏水参数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衍生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衍生物的合成及物理常数
        2.3.2 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2.3.3 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反应机理的推测
        2.3.4 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衍生物的合成条件优化
        2.3.5 部分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衍生物的疏水参数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基吡唑酰肼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苯基吡唑酰肼衍生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苯基吡唑酰肼衍生物的物理常数
        3.3.2 苯基吡唑酰肼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3.3.3 苯基吡唑酰肼衍生物的反应机理推测
        3.3.4 苯基吡唑酰肼衍生物的合成条件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苯基吡唑氨肟酯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苯基吡唑氨肟酯衍生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苯基吡唑氨肟酯衍生物的物理常数
        4.3.2 苯基吡唑氨肟酯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4.3.3 苯基吡唑氨肟酯反应机理的推测
        4.3.4 苯基吡唑氨肟酯衍生物的合成条件优化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附录B 苯基吡唑衍生物的1HNMR图谱

(10)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含肟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1.1 肟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1.1.2 肟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1.1.3 肟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1.2 吡啶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吡啶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1.2.2 吡啶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1.2.3 吡啶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1.3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1.3.1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1.3.2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
        1.3.3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抗炎活性
    1.4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 中间体的制备
        2.2.3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3-吡啶基)-1-乙酮肟醚(I_a?I_k)的合成
        2.2.4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II_a?II_k)的合成
    2.3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初步测定
        2.3.1 目标试剂悬浮剂的制备
        2.3.2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2.3.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的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及波谱解析
        3.1.1 中间体I_0 及目标化合物I_a?I_k的结构表征及波谱解析
        3.1.2 中间体II_0 和目标化合物II_a?II_k的结构表征和波谱解析
    3.2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3.2.1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3-吡啶基)-1-乙酮肟醚(I_a?I_k) 的抑菌活性
        3.2.2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II_a?II_k)的抑菌活性
4 讨论
    4.1 合成讨论
        4.1.1 中间体合成讨论
        4.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讨论
    4.2 生物活性讨论
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氨基甲酸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与生物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见光诱导的烯烃氧氮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D]. 李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脱氢枞基抗真菌衍生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D]. 吴程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镍催化烯烃亲电性的亚胺基酰基化反应和烷基酰基化反应[D]. 王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铜催化二氧化碳参与的烯丙胺氧烷基化反应研究[D]. 冉川昆.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1)
  • [5]具有D-A结构芳胺类可见光光引发剂的合成、光化学及在光聚合中应用的研究[D]. 马晓玉.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6]脱小分子偶联构建含sp2碳化学键的反应研究[D]. 刘立鑫. 湖南大学, 2020
  • [7]香豆素肟酯类可见光引发剂: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 邱婉婉. 江南大学, 2020(01)
  • [8]单电子转移催化下烷基自由基的产生及其与亚胺加成反应的研究[D]. 杨森.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苯基吡唑酯化、烷基化、酰肼和氨肟酯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D]. 吴忠达.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7)
  • [10]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 刘思.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氨基甲酸酯肟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