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生态城建设调查与对策

龙岩生态城建设调查与对策

一、建设龙岩生态市的调查与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梅洪尧[1](2021)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政策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有30多年,针对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且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层级管理制度。但在实验区建设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就包括考核、评价、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已经通过验收的实验区缺乏有效的管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政策的实施效果到底如何,是否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多政策交互影响之下,该政策在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是否更有效?本研究基于政策评价视角,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政策效果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评价。首先,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和政策评价理论等相关理论成果,在对实验区建设政策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以全国28个地级行政区型实验区为研究样本,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验区建设实际,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和科技创新等维度的27个具体评价指标的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进行综合指数计算。然后,从单一政策影响的视角出发,采用“前–后”对比法从时序对实验区建设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从多政策影响的视角出发,在控制了区域特点和政策因素的条件下,采用混合回归模型来评价分析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这一综合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对比分析了实验区建设政策与其他政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区建设政策取得显着效果。一方面,在单一政策影响视角下,通过时序“前–后”对比分析得到2005—2018年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指数由2005年的0.0586增长到2018年的0.3888,年均增长量为0.0254,年均增长率为17.05%。另一方面,在多政策影响视角下,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在控制其他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政策之后,得到实验区建设政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表明实验区建设政策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2)东中西部实验区建设效果存在差异。虽然在2005—2018年东中西部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0885上升至2018年的0.5573,中部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0251上升至2018年的0.225,西部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0509上升至2018年的0.3209。但,各区域内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中部实验区年均增长率为20.53%,其次是西部实验区年均增长率为16.94%,最后是东部实验区年均增长率为16.5%。并且,各区域内实验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和科技进步等维度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3)实验区建设不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政策。在实验区建设政策效果与其他政策效果的对比中发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政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促进效果好于实验区建设政策的促进效果,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促进效果不如实验区建设政策的促进效果。最后,基于两种评价分析得到的结果和实验区建设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对比,提出优化实验区建设政策的建议:(1)完善实验区的管理体制。一是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对未验收和已验收的实验区的管理;二是实行严格的年度工作报告制度,要求各实验区每年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三是对已验收的实验区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抽查不合格的要求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撤销其实验区称号。(2)优化实验区的监测评估体系。一是制定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二是监测指标中添加表现群众参与性的指标。(3)强化问题导向的实验区示范。要求已验收的实验区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瓶颈问题,提出新的阶段性建设规划,继续做好实验示范。(4)增加实验区建设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考虑项目优先权,国家和省级对口主管部门给予适当的项目倾斜;另一方面,考虑在现有资金渠道内给予实验区适当的资金支持。(5)定期培训和模式经验共享。开展实验区建设培训、论坛、考察等活动,利用好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交流平台,促进实验区与实验区之间、实验区与非实验区之间的交流分享,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经验向国际社会推广。

刘玉香[2](2020)在《龙岩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当前,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一带,是生猪养殖大市,畜禽养殖废弃物产量多,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市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积极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龙岩市陆续探索出台相关措施方案,以有效解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龙岩通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笔者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龙岩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不足,分析取得较好成效的原因,总结经验。通过走访和调查,笔者对龙岩市7个县(市、区)畜禽养殖情况、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数据主要通过调查和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以及畜牧生产报表记录获得。调查结果显示,龙岩市在养殖业污染防治方面,能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扶持政策,资金到位及时,治理成效明显,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为100%,比2017年提高了17.15%,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为94.14%、比2017年提高19.91%,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成效显着。通过对龙岩市7个县(市、区)300户养殖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提高养殖户对养殖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知晓率、政府加强粪污处理技术培训宣传、监督整改、对项目升级改造予以补贴和提高养殖户对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益的认识对养殖户资源化利用粪污处理设施配备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通过调查研究不同因素对养殖户资源化利用粪污处理设施配备率的影响,可以为后续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角[3](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刘依川[4](2019)在《福建省草地资源特征及其生态安全评价》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对草地资源盲目的开发利用,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本研究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实地调查,从景观格局、地形分布、植物群落和生态安全评价等角度研究福建省草地资源的特征及其生态安全状态,利用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探讨草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特征,通过地形分布指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探讨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实地调查了典型草场内草本植物的组成,明确了草地资源的植物群落特征,并结合草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提出了福建省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以期为福建省未来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草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福建省草地资源以零星草地为主,细碎化特征明显,厦门市、漳州市和泉州市草地斑块的破碎度、形状复杂度和聚集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各设区市草地分布存在H-H和L-L两种空间自相关类型。通过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海拔和坡向是影响草地分布的主要地形因素。从典型草场实地调查来看,生态涵养功能是草地资源的主要功能,放牧和旅游是草场的主要利用方式,草场中的草本植物以禾本科为主,豆科植物分布较少,且质量等级较低。通过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全省综合生态安全指数为0.386,生态安全状态一般,且内陆地区的草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高于沿海地区。境内草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干扰或破坏,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一般,局部地区有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发生。

彭玉[5](2019)在《福建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模式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漳平水仙茶,是产自福建省漳平市的乌龙茶类的一种传统名茶,其风格独特,深受龙岩人民及茶叶界人士的喜爱。但现实发展上,与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等省内外名茶相比,漳平水仙茶在产量规模、产品品牌、龙头企业数量及营销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在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法分析了漳平水仙茶目前在内外部竞争环境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过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漳平水仙茶目前存在品质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有一定的品牌基础、质量安全好、保健效果良好、产地环境优美、高端产品市场管理有序的优势,也存在生产规模偏小、产业科技水平不高、产品单一、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营销手段滞后等方面的劣势,面临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台商带来先进理念、茶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龙岩旅游业快速发展这样的机遇,同时也存在其他种类茶叶产品、茶叶替代品竞争加剧这样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漳平水仙茶内外部竞争环境的系统分析掌握了漳平水仙茶目前发展模式和市场营销环境方面的整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目前主流的市场营销理论,选择运用4C(Consumer’s Needs、Cost、Communication、Convenience)市场营销理论,从适应消费者需求、产品成本和消费者购买成本、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消费者的购买便利等四个方面提出漳平水仙茶未来的发展及营销应该注重的一些方向,包括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需求,继续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继续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多样性,细化目标市场定位;实行区别定价策略,强化龙头企业培育,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化水平,加强营销渠道建设;继续提升打响品牌,延伸产业链,推进漳平水仙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总之,本文认为漳平水仙茶产业未来应该突出重点市场和重点企业,走绿色、科技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蒋晨丽[6](2018)在《龙岩市七彩蓝田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龙岩市地处闽西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龙岩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但是许多旅游开发项目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导致这些项目在开发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风险。本文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了龙岩市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建立了项目风险因素体系,并采用定量方法对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和风险管理实施流程。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首先,通过收集龙岩市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的相关资料(包括区域旅游规划、项目开发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对龙岩市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了风险因素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经营管理和环境风险共5类21项风险。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32份有效的问卷调查表,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份调查表所述的各项风险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价,算出各项风险对应的权重向量,取32个权重向量的均值作为该项目开发的风险权重向量,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的权重向量为(0.1561,0.1346,0.2131,0.2547,0.2415)。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和模糊评价计算,对项目开发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价,得出该项目开发的整体风险值为2.7175,处于中等风险水平。最后,针对龙岩市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风险评价结果,结合项目资料和省市相关社会经济资料,提出了各种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保证项目开发成功。此外,阐述了龙岩市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包括:风险管理计划编制、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分析评价、风险应对计划制定和风险应对效果评价。

王元香[7](2018)在《龙岩市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电子商务被称为互联网大有可为的新“蓝海”。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农村的市场体系、增加农民的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崛起,电子商务平台已经覆盖了农村的生产、销售、供应等各个环节。龙岩市立足于本地农村盛产“八大鲜”“八大珍”“八大干”等的特色农产品全域布局农村电商,期望通过农村电商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新时期下农业产业、农村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而目前龙岩在实际推广农村电商过程中,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遇到了相对较大的困难和困境。通过对其进行调查了解,对现行的农村电商政策进行修正,可以对使龙岩的农特产品的在农村电商销售中更加畅通,对龙岩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立足于国内外研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以龙岩长汀槟榔芋、小黄姜,武平象洞鸡、漳平水仙茶、连城地瓜干等具体特色农产品的上网行销为例证,通过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典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找出龙岩市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困难和问题,最后结合国家省市的农村电商政策,根据龙岩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特色农产品独特性的品牌推广、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可追溯化、破解制约网上销售“第一公里”的农村物流体系、着重加强农村电商建设与两化的高度融合、培育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的电商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营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专门人才和队伍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

马瑜[8](2018)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国范围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为了更好更快的打赢扶贫攻坚战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随后2015年在“十三五时期”扶贫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就是结合地区实际资源禀赋,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用“造血式”扶贫替代“输血式”扶贫方式,因地适宜地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龙岩市是福建省的红色革命老区,山区面积广,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增大了当地农业风险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难度。同时,龙岩森林覆盖率高,林地空间广阔,拥有着丰富的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禀赋。相较于传统的农业和林业单一的生产方式,林下经济将林、农、牧、渔、副有机结合,具有发展形式多样,投入成本小,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报期短的优势,容易被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接受。将林下经济发展与扶贫相结合,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能力,引导其脱贫致富,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扶贫方式。本文基于反贫困理论、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民生林业理论,并查阅大量的文献,以实地调研中收集到的龙岩市贫困现状和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首先,对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概况和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林下经济不同发展模式的扶贫的实践效果。其次,应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构建龙岩市林下经济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发展三个维度,细分13个指标对龙岩市7个县(区)在2013、2016年度林下经济扶贫成效进行综合成效评估。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林下经济扶贫经济增长显着(2)林下经济扶贫对龙岩市各县(区)的社会进步成效显着;(3)林下经济扶贫的生态成效取得了较大的成果;(4)林下经济扶贫综合成效增长较快,但区域差异较大。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林下经济扶贫的政策优化建议: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完善扶贫保障机制;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提高林下经济扶贫成效;提高贫困群体内生发展能力。

吴吟平[9](2017)在《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其城镇化水平也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如今的位居前十。传统的城镇化方式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国务院批准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区,面对发展和保护的双重压力,如何实现两者协调发展,是当前福建省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六个章节对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第一章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接着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相关理论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PSR框架模型分析了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的机理,说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内在动力和保障;新型城镇化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第四章从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方面分析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并得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内陆与沿海差距较大及小城镇发展效果明显的特征;接着从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方面分析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并得出基础良好、差异较小和政府主导的特征。第五章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福建省九地市2006年至2015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其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上述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数测度福建省九地市2006年到2015年的协调发展水平,得出九地市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且厦门在其中一直保持最高水平的结论,并通过GeoDa制图法将其变化反映在地图上,再结合第三章的现状分析对福建省九个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测度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最后通过收敛性分析对福建省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性进行测算,得出最终收敛的结论。第六章针对如何提高福建省协调发展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王晴水[10](2016)在《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制约,如何使农业在严峻的情势下朝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值得深刻思考。农业科技创新是摆脱农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对提升地区农业竞争力的作用更是越来越凸显,已成为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更是建设现代型城市的重要保障。龙岩是地处福建省西部的一个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截至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1.82%,全市农业向着较好的趋势发展,但与福州、漳州农业相比较,缺乏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内外条件,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是全省范围内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区,因此,要推进龙岩市现代农业的深层次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唯一的出路。本文对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理论等问题进行分析,依照研究的相关理论,系统剖析了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及存在的影响因素。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支撑潜力和产出能力三个方面选取24个评价指标因素,依据指标因素选择原则,剔除在选取指标数据过程中不能作为持续分析、数据缺失、无法量化的指标,确定出15个指标因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从中筛选出12个关键性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结合Topsis法对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不断好转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2)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3)在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品种上更新换代;(4)增强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取得较好成绩;(5)全市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经费和人员支持力度较强;(6)全市科技计划项目及成果较乐观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动主体较完善;(7)媒介平台和推广服务体系都较为完善。就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这一复杂而漫长的活动而言,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依旧存在诸多影响的因素,特别是农业发展所需物质资源匮乏及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人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及农业主要领域的技术成果缺乏或转化率低,创新机制和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本文在现状分析和评价分析结果基础上,结合龙岩生态经济、资源基础、区位禀赋等实际状况,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提升策略,主要有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以及农田水利和机械化基础设施、有针对性的提高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人员的整体科技水平、着实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使用及转化率、逐步完善技术创新和农机推广体系,特别要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法律保护与支持的作用。

二、建设龙岩生态市的调查与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龙岩生态市的调查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政策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研究
        1.2.2 政策效果评价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公共政策理论
    2.3 政策评价理论
3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概况
    3.1 实验区发展的阶段
        3.1.1 社会发展综合试点实验阶段
        3.1.2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阶段
        3.1.3 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阶段
        3.1.4 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阶段
    3.2 实验区建设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3.2.1 多层的管理体制
        3.2.2 规范的管理程序
        3.2.3 细化的责任分工
        3.2.4 多元的共建机制
        3.2.5 有力的科技支撑
    3.3 地级行政区型实验区建设的现状
4 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2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
    4.3 研究数据来源
5 实验区建设政策效果的时序评价
    5.1 测评结果
    5.2 全国层面实验区建设效果
        5.2.1 经济发展维度
        5.2.2 社会进步维度
        5.2.3 资源环境维度
        5.2.4 科技创新维度
    5.3 分区域实验区建设效果
        5.3.1 东部实验区建设效果
        5.3.2 中部实验区建设效果
        5.3.3 西部实验区建设效果
6 多政策影响下的实验区建设政策效果分析
    6.1 协同政策的筛选
        6.1.1 全国文明城市
        6.1.2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6.1.3 国家生态市
        6.1.4 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
        6.1.5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6.1.6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6.2 匹配原则的设计与对照组样本的筛选
    6.3 回归模型的设定
    6.4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6.5 回归结果分析
        6.5.1 相关性分析
        6.5.2 基本结果分析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政策效果的对比分析
7 主要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实验区建设政策取得显着效果
        7.1.2 东中西部实验区建设效果存在差异
        7.1.3 实验区建设不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政策
    7.2 优化现行实验区建设政策的建议
        7.2.1 完善实验区的管理体制
        7.2.2 优化实验区的监测评估体系
        7.2.3 增加实验区建设支持力度
        7.2.4 强化问题导向的实验区示范
        7.2.5 定期培训和模式经验共享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表1 实验区获得城市荣誉和试点政策列举表
    附表2
    附表3

(2)龙岩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概念
        1.1.1 畜禽粪污治理原则
        1.1.2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
    1.2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关于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
    1.3 畜禽粪污的主要危害
        1.3.1 对水体的污染
        1.3.2 对大气的污染
        1.3.3 对土壤的污染
        1.3.4 对人类的危害
    1.4 龙岩市基本情况
        1.4.1 地理环境情况
        1.4.2 温度气候情况
        1.4.3 经济发展情况
        1.4.4 养殖业发展情况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生态效益
        1.5.2 经济效益
        1.5.3 社会效益
第二章 龙岩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调查与分析
    2.1 方法与内容
        2.1.1 方法
        2.1.2 内容
    2.2 结果
        2.2.1 龙岩市养殖、种植情况调查结果
        2.2.2 龙岩市畜禽粪污产量结果
        2.2.3 龙岩市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情况调查结果
        2.2.4 龙岩市畜禽粪污处理主要技术模式及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2.2.5 龙岩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调查结果
        2.2.6 龙岩市畜禽粪污治理制度调查结果
    2.3 讨论
        2.3.1 龙岩市养殖、种植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2.3.2 粪污年产量调查结果分析
        2.3.3 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2.3.4 粪污处理技术模式调查结果分析
        2.3.5 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调查结果分析
        2.3.6 粪污治理制度调查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龙岩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配套影响因素分析
    3.1 方法与内容
        3.1.1 方法
        3.1.2 内容
    3.2 结果
        3.2.1 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情况调查结果
        3.2.2 对养殖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3.2.3 参与政府相关宣传培训情况调查结果
        3.2.4 是否收到过政府部门整改通知情况调查结果
        3.2.5 是否有经济条件修建粪污处理设施情况调查结果
        3.2.6 是否享受过政府政策补贴情况调查结果
        3.2.7 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效益了解情况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相关法律法规知晓率的影响
        3.3.2 政府部门组织宣传培训的影响
        3.3.3 政府部门发放整改通知的影响
        3.3.4 养殖户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
        3.3.5 政府政策补贴的影响
        3.3.6 对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益认知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福建省草地资源特征及其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国内外草地资源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外草地资源现状研究
        2.2 国内草地资源现状研究
        2.3 研究述评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福建省草地资源概况
        2.1 草地资源的面积与类型
        2.2 草地资源分布与质量状况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主要数据来源
        3.2 数据处理
第二章 草地资源景观格局分析
    1 景观格局分析法
        1.1 景观格局指数
        1.2 因子分析
        1.3 空间自相关分析
    2 草地资源空间结构与分布
    3 草地景观格局分析
        3.1 草地斑块破碎度
        3.2 草地斑块形状复杂度
        3.3 草地斑块空间聚集度
    4 草地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1 相关性分析法
        1.1 地形分布指数
        1.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不同类型的草地分布特征
    3 草地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3.1 草地分布与海拔
        3.2 草地分布与坡度
        3.3 草地分布与坡向
    4 草地地形分布与景观格局相关性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1 群落特征调查法
        1.1 草场基本概况
        1.2 确定调查路线
        1.3 样地的选择与样方的设置
        1.4 草地植被组成的调查
        1.5 草地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
    2 典型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2.1 大姆山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2.2 白溪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2.3 天湖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2.4 鸳鸯草场草地资源植物群落特征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1 生态安全评价法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3 综合评判标准
    2 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2.1 各子系统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2.2 草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福建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模式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SWOT分析法
        1.4.2 关于用SWOT分析法进行茶叶营销环境分析研究
        1.4.3 关于4P、4C、4R市场营销理论
        1.4.4 关于漳平水仙茶的发展及营销研究
    1.5 相关范畴或术语的说明及界定
        1.5.1 SWOT分析法
        1.5.2 漳平水仙茶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1.5.3 4C市场营销理论
2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漳平水仙茶的发展模式和营销环境状况
    2.1 优势
        2.1.1 风格独特
        2.1.2 品牌基础良好
        2.1.3 茶文化底蕴深厚
        2.1.4 高端产品市场管理规范高效
        2.1.5 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2.1.6 保健功能良好
        2.1.7 产区生态环境优美
    2.2 劣势
        2.2.1 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2 产品单一
        2.2.3 缺乏大的产销龙头企业带动
        2.2.4 科技应用水平不高
        2.2.5 现代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2.3 机遇
        2.3.1 政府大力支持漳平水仙茶发展
        2.3.2 台湾农民带来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
        2.3.3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2.3.4 茶叶产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2.4 挑战
        2.4.1 国内外其他茶叶品牌的竞争
        2.4.2 茶叶替代品的竞争
    2.5 小结
3 运用4C营销理论提出营销策略方面的对策建议
    3.1 消费者(Customer)方面
        3.1.1 细化目标市场定位
        3.1.2 发展精深加工,推动产品多样化
        3.1.3 继续提升产品质量,走绿色发展道路
    3.2 成本(Cost)方面
        3.2.1 实行区别化定价策略
        3.2.2 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生产规模化
        3.2.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3.3 便利(Convenience)方面
        3.3.1 加强营销渠道建设
    3.4 沟通(Communication)方面
        3.4.1 创新品牌推广模式,实施品牌提升计划
        3.4.2 延伸产业链,推动漳平水仙茶旅融合发展
    3.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4.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龙岩市七彩蓝田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旅游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1 项目风险管理
        2.1.1 风险与项目风险
        2.1.2 项目风险管理简介
    2.2 旅游开发项目风险概述
        2.2.1 旅游开发项目
        2.2.2 旅游开发项目风险
    2.3 旅游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2.3.1 旅游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2.3.2 旅游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龙岩市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3.1 项目概况
        3.1.1 区域概况
        3.1.2 项目概况
    3.2 资料收集与处理
        3.2.1 资料收集
        3.2.2 问卷调查
    3.3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3.3.1 常用方法
        3.3.2 本项目采用方法
    3.4 项目风险识别结果
        3.4.1 政治风险
        3.4.2 社会风险
        3.4.3 经济风险
        3.4.4 经营管理风险
        3.4.5 环境风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龙岩市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风险评价
    4.1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4.1.1 项目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4.1.2 层次分析法原理
        4.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3 指标权重确定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指标权重向量与一致性检验
        4.3.4 层次总排序
    4.4 综合评价
        4.4.1 建立因素集
        4.4.2 建立评语集
        4.4.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4.4.4 模糊评价计算
        4.4.5 综合评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龙岩市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风险应对措施与项目风险管理实施
    5.1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5.1.1 政治风险应对
        5.1.2 社会风险应对
        5.1.3 经济风险应对
        5.1.4 经营管理风险应对
        5.1.5 环境风险应对
    5.2 项目风险管理实施
        5.2.1 项目风险管理实施流程
        5.2.2 项目风险管理实施内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龙岩市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农产品
        2.1.2 电商销售
        2.1.3 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社会信息网络理论
    2.3 特色农产品与电商销售之间的关系
        2.3.1 农村电商销售是特色农产品网络平台
        2.3.2 特色农产品是电商销售的重要内容
3 龙岩市特色农产品与电子商务建设情况
    3.1 龙岩市特色农产品
        3.1.1 主要特色农产品种类
        3.1.2 主要特色农产品品牌规范标准情况
    3.2 龙岩市电子商务建设情况
        3.2.1 农村电商布局总体情况
        3.2.2 龙岩市国家、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建设情况
4 龙岩市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现状、问题分析
    4.1 龙岩市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现状
        4.1.1 长汀、武平、漳平、连城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情况
        4.1.2 龙岩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总体情况
    4.2 存在问题分析
        4.2.1 电子商务产业总量小,品牌意识不够强
        4.2.2 龙岩传统产业融合电商程度不高,电商的应用程度偏低
        4.2.3 电商人才紧缺
        4.2.4 农村电商体系不健全
5 案例分析
    5.1 龙岩市长汀县小黄姜做出大文章
        5.1.1 农村电商建设模式
        5.1.2 农产品电商销售策略及运作模式
        5.1.3 案例启示
    5.2 山东寿光蔬菜之乡触电记
        5.2.1 农村电商建设模式
        5.2.2 农产品电商销售策略及运作模式
        5.2.3 案例启示
6 加大龙岩市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对策建议
    6.1 发展战略定位
        6.1.1 指导思想
        6.1.2 基本原则
    6.2 加大网上销售对策建议
        6.2.1 加强特色农产品独特性的品牌推广
        6.2.2 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可追溯化,提高其融合电商程度
        6.2.3 破解制约网上销售“第一公里”的农村物流体系,健全电商体系
        6.2.4 着重加强农村电商建设与两化的高度融合
        6.2.5 培育服务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的电商服务体系
        6.2.6 培育一批专营农产品网上销售的专门人才和队伍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精准扶贫背景下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的界定与内涵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2 林下经济的界定与属性
        2.2.1 林下经济内涵
        2.2.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3 林下经济扶贫的理论基础
        2.3.1 反贫困理论
        2.3.2 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
        2.3.3 民生林业理论
3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研究
    3.1 龙岩市精准扶贫情况
        3.1.1 贫困概况
        3.1.2 龙岩市精准扶贫开展情况
    3.2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3.2.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3.2.2 林下经济发展成效
        3.2.3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精准扶贫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关系
        3.3.1 精准扶贫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要求
        3.3.2 林下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
4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及其对扶贫的影响
    4.1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4.1.1 林下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4.1.2 林下经济不同模式的发展情况
    4.2 龙岩市林下经济不同模式的扶贫效果
        4.2.1 林下种植扶贫效果
        4.2.2 林下养殖扶贫效果
        4.2.3 林产品采集加工扶贫效果
        4.2.4 森林景观利用扶贫效果
    4.3 龙岩市不同区域林下经济发展的扶贫效果
5 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扶贫成效实证分析
    5.1 林下经济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扶贫成效评价指标构建的依据
        5.1.2 指标选取与释义
    5.2 评价方法与模型选择
        5.2.1 熵权法指标权重确定
        5.2.2 评价模型选择
    5.3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5.3.1 数据获取
        5.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5.4 综合成效评价方法
        5.4.1 基于熵权法的权重计算
        5.4.2 TOPSIS模型综合成效评价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 实证结果
        5.5.2 分析与讨论
6 促进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完善扶贫保障机制
    6.2 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提高林下经济扶贫成效
        6.2.1 加强林下种养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6.2.2 提高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产业化水平
        6.2.3 积极扶持森林景观利用产业发展
    6.3 提高贫困群体内生发展能力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合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型城镇化理论概述
        2.1.1 新型城镇化内涵
        2.1.2 新型城镇化特征
    2.2 生态文明示范区理论概述
        2.2.1 生态文明示范区涵义
        2.2.2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标
        2.2.3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意义
    2.3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协调发展内涵
    2.4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生态城市理论
        2.4.3 系统耦合理论
        2.4.4 协同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3.1 PSR框架模型基本理论及优点
    3.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的PSR机理分析
    3.3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3.3.1 提供内在动力
        3.3.2 提供重要保障
    3.4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促进作用
        3.4.1 提供重要载体
        3.4.2 提供实现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及特征
    4.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及特征分析
        4.1.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4.1.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4.1.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4.2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及特征分析
        4.2.1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
        4.2.2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及收敛性分析
    5.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测量
        5.1.1 指标选取及说明
        5.1.2 主成分分析法
        5.1.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1.4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2.1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收敛性分析
        5.3.1 收敛性分析方法
        5.3.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收敛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6.1 优化城镇结构,注意生态保护和修复
    6.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
    6.3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6.4 提高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
    6.5 促进区域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6.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
        1.3.2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理论
    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科技创新的定义
        2.1.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
        2.1.3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概念
    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2.2.1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2.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组成
    2.3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比较和竞争双重优势理论
        2.3.3 要素禀赋理论
        2.3.4 钻石模型理论
        2.3.5 系统评价理论
3 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3.1.1 全市农业科技情况较好
        3.1.2 农业科研成果较为乐观
        3.1.3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较为完善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日益加强
        3.1.5 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逐步完善
    3.2 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3.2.1 农业资源匮乏和物质基础条件不够完善
        3.2.2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3.2.3 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弱
        3.2.4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使用效率低
        3.2.5 农技推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3.2.6 农业科技资源使用不规范
        3.2.7 农业资金投入与产出矛盾,资金来源单一
4 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选取
    4.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
        4.2.2 熵权—Topsis模型的建立
    4.3 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4.3.2 熵权—Topsis模型分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5 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议
    5.1 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5.1.1 提高耕地质量
        5.1.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抗灾能力
        5.1.3 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
        5.1.4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2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的综合素质
        5.2.1 加强培育新型农民
        5.2.2 加大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5.3 建立多元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融资环境
    5.4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使用效率
    5.5 切实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5.6 建设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5.7 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法律的支撑与保护作用
    5.8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建设龙岩生态市的调查与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政策效果评价研究[D]. 梅洪尧.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龙岩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调查与分析[D]. 刘玉香.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3]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4]福建省草地资源特征及其生态安全评价[D]. 刘依川.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 [5]福建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模式及营销策略研究[D]. 彭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2)
  • [6]龙岩市七彩蓝田休闲观光园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蒋晨丽. 华侨大学, 2018(01)
  • [7]龙岩市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研究[D]. 王元香. 福建农林大学, 2018(12)
  • [8]精准扶贫背景下龙岩市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 马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6)
  • [9]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创新研究[D]. 吴吟平. 福州大学, 2017(04)
  • [10]龙岩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D]. 王晴水.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龙岩生态城建设调查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